幼儿心理学复习资料(幼师上岗证)

来源:中考 发布时间:2020-09-24 点击:

  幼儿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1、幼儿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期(3—6、7岁)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科学。2、幼儿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也就是其心理发展的动力。3、幼儿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新的需要,二是幼儿已有的心理水平。4、遗传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5、环境在一定条件下对幼儿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社会生活环境和教育制约着幼儿心理发展的内容、方向和水平。6、教育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对幼儿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①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幼儿施加影响的过程。②教育可以根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此更能充分地发挥遗传和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克服其不利因素,促使幼儿心理更好地发展。③幼儿进入幼儿园后,大部分时间在集体中接受教育。在教师指导下,同龄伙伴的相互影响对幼儿心理,特别是良好性格的形成是极为有利的。当然家庭中父母有意识的教育,以及父母的行为态度、是非爱憎等,给予幼儿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7、教育不能直接地立刻地引起幼儿心理的发展。教育总是要通过幼儿的积极活动,引起幼儿对教育活动内容的领会、掌握,才有可能促进幼儿心理的发展。(主观能动性)8、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实质:年龄阶段的时间有长有短,各个阶段间既是互相连续的,又是有区别的。在每一个阶段中既有上一阶段的特征,又含有下一阶段的新质,但每一个阶段里总具有占主导地位的本质特征。9、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是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判断&改错)儿童发展阶段的顺序,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都是稳定的、共同的。由于社会和教育条件在每个儿童身上起作用的程度不尽相同,因此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和速度,彼此之间可能会有一定的差距,这就是所谓的可变性。10、儿童心理发展的最佳年龄期(关键期或敏感期)是指某一特定的年龄时期,儿童对某种知识或行为十分敏感,学习起来非常容易。错过了这个时期,学习起来就会发生困难,甚至影响终身。11、研究幼儿心理的基本原则:①客观性原则;②发展性原则;③教育性原则。客观性原则:一、研究幼儿的心理,必须考虑到幼儿生活的客观条件。

 二、任何结论都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12、研究幼儿心理的基本方式:①纵向研究: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一个或几个幼儿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也叫做追踪研究。②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个或几个年龄阶段的幼儿的心理发展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第四章1、言语的种类: 对话言语 口头言语 独白言语外部言语 书面言语内部言语2、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用于交际的符号系统。3、语言功能:交际、学习、调节、思维。4、 环境决定论:模仿说、强化说、社会交往说语言获得的理论先天决定论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皮亚杰)5、幼儿末期,儿童已经基本上掌握了本民族的口头语言。6、 前语言阶段:初生-1岁左右 初步掌握语言期:1岁左右-2、3岁 基本掌握口语期:2、3岁-6、7岁7、4岁以上幼儿一般能够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全部语音。8、幼儿期,主要是4岁左右,语音的意识明显地发展起来,逐渐开始能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待语音。9、幼儿词类范围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扩大,这体现在以下两方面:①掌握词的类型不断扩大; 幼儿掌握词的类型由少至多,体现了一定的顺序。幼儿一般先掌握实词,再掌握虚词。②掌握各类词汇的内容不断扩大。随着年龄的增长,体现了从掌握与日常生活直接有关的词到与日常生活距离稍远的词;从具体的词汇到抽象性、概括性比较高的词的趋势。10、幼儿对词义的理解逐渐确切和加深。(3岁前的问题:词义扩张、词义缩小)11、语法结构的发展:①句子的功能从浑沌一体到逐步分化; ②句子的结构从简单到复杂,从不完整到逐步完整,从松散到严谨; ③句子的类型从陈述句到非陈述句; ④句子的长度从短到长。(整个幼儿期,3-16个词的句子出现率较高)12、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①从对话言语逐渐过渡到独白言语;(3岁以前儿童言语基本采取对话形式) ②从情景性言语过渡到连贯性言语;(3岁以前儿童主要是情景性语言) ③语言功能的发展;(交际功能、概括调节功能、内部语言的发生)13、语言概括、调节功能的发展:儿童在3岁左右开始出现自言自语这种形式。14、幼儿期的内部语言刚开始产生,其特点是出声的自言自语,这是一种介于有声的外部言语和无声的内部言语的过渡形式。它既有外部言语的特点——说出声;又有内部言语的特点——对自己说。幼儿的自言自语出现在4岁左右,有两种形式:游戏语言、问题语言。15、幼儿言语能力的培养:①要创造条件,让幼儿有充分交往与活动的机会; ②要重视对幼儿语言能力的训练; ③要充分发挥成人语言的榜样作用; ④促进幼儿言语能力发展的游戏。(击鼓传袋、送信)第五章1、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感觉、知觉、思维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特征。2、注意使心理过程处于一种积极状态,并具有一定的方向性。3、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特点:①物理特性;②兴趣与需要。)4、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5、幼儿的注意是高度发展的无意注意占优势,同时在成人的组织和引导下有意注意正在逐步形成和发展。6、3岁前儿童注意基本上都是属于无意注意。7、幼儿的有意注意有一个发展过程。3、4岁时,还很不稳定,有赖于成人。5、6岁时,开始能够独立地组织和控制自己的注意。8、幼儿注意品质的发展:①注意稳定性不断提高;幼儿注意的稳定性不强,特别是有意注意稳定性水平较低,易受外界干扰。各年龄班的作业时间,应该长短有别。集中活动的时间不宜安排过长。活动内容也要多样化。②注意范围不断扩大;幼儿注意范围较小,因此,教学中对幼儿应有明确要求,同时出现的刺激物数目不能太多,并且应该有规律的排列,这样有利于幼儿注意范围的扩大。③注意分配能力不断增强;教师应该创造条件帮助幼儿形成熟练动作,并为幼儿安排一些需要多种感官参加的活动,逐步培养幼儿注意的分配能力。④注意转移动力不断发展。注意的转移和注意分散不同。注意的转移与注意的分配紧密相联。9、幼儿注意的培养:①培养幼儿广泛的兴趣; ②丰富知识经验,形成熟练动作和技能; ③针对个别差异,进行教育; ④培养幼儿注意力的游戏。(串珠珠、听命令)第六章1、(名词解释)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2、听觉:①纯音听觉;②语音听觉。3、视觉敏度是指用视觉区分对象形状和大小微小细节的能力,也称作视力。4、幼儿6岁时达到正常成人的视力范围。5、给幼儿看的读物,应该是年龄越小,图和字越大。6、幼儿最容易掌握的颜色名称是“红”,其次是“黄”、“绿”。7、女孩的辨色能力比男孩强。8、辨色方法的定义与区别:①配对:根据范例选择颜色; ②指认:根据名称选择颜色; ③笼统命名:如称“深黄”为“黄”,“粉红”为“红”等; ④精确命名:明确称为“深黄”、“粉红”等。9、幼儿掌握8种形状自易到难的次序是: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菱形和平行四边形。10、4岁是图形知觉的敏感期,因而这个年龄是学习识字的最佳年龄。11、学前儿童空间定位能力的发展:①3岁儿童已经能正确辨别上下方位; ②4岁儿童开始能正确辨别前后方位; ③5岁儿童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 ④6岁虽然能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4个方位,但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的能力尚未发展完善。12、时间知觉是个体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即对客观事物运动过程的长短和先后的辨认。13、学前儿童会出现时空关系的混淆:皮亚杰认为4.5-5岁的儿童还不能把时间关系与空间关系区别开来;5-6.5岁开始能把两者分开来但仍不完全;7-8.5岁儿童才最后把两者区别开来。14、儿童首先感知一日之内早、中、晚的时序,然后认知一周之内的时序,最后认知一年之内季节的时序。15、适应:分析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所产生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16、感觉对比:同一分析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17、一种感觉由于对比的缘故,会向着和它先后或同时发生的其他感觉的相反方向去变化。掌握这一规律,对于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提高幼儿的感受性具有实际的意义。18、不同分析器的活动也会相互影响。19、从背景中分出知觉对象,要受主客观两方面条件的影响。客观方法:①对象与背景的差别:为了确保幼儿知觉对象的清晰,制作教具时应注意加大知觉对象与背景之间颜色的差别,或形状、大小等的差别;②对象的活动性:教育活动中应当结合其内容适当地应用一些活动模型、活动玩具、插入教具、幻灯、录像、电影等,这样易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③刺激物本身的结构及组合形式往往是区分出知觉对象的重要条件:在绘制教学用图时,为了突出需要观察的对象或部位,周围最好不要附加类似的线条或图形,要注意拉开距离,改变形状或加上不同色彩。教师在讲解时声调应有抑扬顿挫,切忌平铺直叙、毫无停顿。主观方面:教师要善于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帮助幼儿明确观察目的、任务。20、观察: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观察力:一个人的观察受到系统的训练和培养,就逐渐形成稳定的、经常的个性品质。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幼儿的言语和行为,从而了解其心理活动的研究方法。21、幼儿观察力的发展:①观察的目的性,从无意性向有意性发展; ②观察的持续性,持续时间从短向长发展; ③观察的组织性,从缺乏系统性、顺序性向有顺序的知觉发展; ④观察的细致性,从笼统模糊的知觉向比较精确的知觉发展; ⑤观察的概括性,从知觉事物的表面特征向知觉事物的本质特征发展。22、幼儿观察力的培养:①保护幼儿的感官; ②培养幼儿观察的兴趣,使其养成爱观察的习惯; ③帮助幼儿确立观察的目的与任务; ④教给幼儿有效的观察方法; ⑤发挥语言的作用; ⑥促进幼儿观察力发展的游戏。(变得快、我在吃什么)第七章1、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心理过程。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再现(回忆)三个基本环节。2、记忆量的发展,可以从记忆范围、记忆广度和记忆保持时间的长度等方面衡量。3、在幼儿记忆保持时间的发展中,还有两个颇引人注意的特点,即幼儿期健忘和记忆恢复现象。(德国,“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先快后慢)4、幼儿记忆方面在质方面的发展,主要包括记忆态度、记忆方法、记忆内容、记忆正确性的发展。①记忆态度的发展(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的发展);幼儿的有意识记一般发生在学前中期,约4、5岁的时候才可观察到。幼儿有意识记的效果依赖于对记忆任务的意识和活动动机。②记忆方法的发展(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的发展);幼儿意义识记的效果优于机械识记。③记忆内容的发展(形象记忆和语词逻辑记忆的发展);幼儿形象记忆的效果优于语词逻辑记忆的效果。幼儿对熟悉物体的记忆效果优于熟悉的词,而对生疏的词的记忆效果显著低于熟悉的物体和熟悉的词。④记忆正确性的发展。记忆正确性的发展,主要指儿童再现的内容与识记对象相符合的程度,即指记忆的精确率的发展。幼儿记忆正确性较差的表现:①幼儿记忆的完整性很差:他们在回忆时常常出现脱节、遗漏和颠倒顺序等现象;②幼儿常常出现识记的混淆:他们回忆的东西往往是一些偶然的、自己感兴趣的个别对象,或彼此毫无联系的情节等,而遗忘了本质的内容;③幼儿的记忆容易歪曲事实和容易受暗示:当强烈的情绪兴奋妨碍幼儿把真实事物同似是而非的事物,或是同他非常向往的事物加以区分时,这种歪曲现象就表现得特别明显;④幼儿常常把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混为一谈:改变记忆内容,使记忆失实。5、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①帮助幼儿进行及时、合理的复习;②给幼儿记忆的材料要形象,方法要有趣;③帮助幼儿理解记忆的材料;④让幼儿使用多种感官参与记忆过程;⑤正确对待幼儿“说谎”的问题。6、Q:如何正确对待幼儿“说谎”问题? A:教师应该正确对待这种现象,假如幼儿是由于记忆失实而出现言语描述与实际情况不符,那么不能看作是有意说谎。这是幼儿心理发展不成熟的表现,而没有任何道德上的意义。教师不能随便指责幼儿“不诚实”,而是要耐心地帮助孩子把事实弄清楚,把现实的东西和想象的东西区分开来。7、幼儿记忆力的培养:①培养幼儿对识记的兴趣和信心; ②帮助幼儿明确识记的目的; ③培养幼儿在积极的思维过程中识记材料; ④让幼儿学会运用多种识记方法和策略; ⑤促进幼儿记忆力发展的游戏。(谁不见了、不说这个字)第八章1、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2、幼儿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由于思维所凭借的工具不同,幼儿思维表现出三种不同的方式: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①直觉行动思维(0-3岁左右):主要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的思维。作用:直觉行动思维使儿童能对事物作出一定程度的概括,在刺激物的复杂关系和反应动作之间形成联系。这种思维的发展,就主体来讲,使儿童的动作协调起来,为今后思维的发展打下基础。就客体来讲,使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协调起来,便于把客体从时间和空间上组织起来,作为将来揭示事物之间复杂关系(如因果关系等)的起点。②具体形象思维(3-6、7岁左右):指儿童的思维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以及对表象的联想来进行的。③抽象逻辑思维(6、7岁):指使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进行的思维。在抽象思维中,人们不是用外部世界的感性映象来活动,而是用词的映象,即概念来活动。“为什么”,反映了幼儿正在努力探索事物内在的奥秘和事物间的因果关系,这正是幼儿抽象逻辑思维活动的表现。3、皮亚杰的儿童智慧发展的理论: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从初生到2岁);前期,儿童处于极端的自我中心,后期,儿童获得了“客体永久性”。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约2-7岁);自我中心思维时期,只能进行表象思维。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所谓运算是指在心理上进行操作,是外部动作内化为头脑内部的动作。有了守恒概念。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后)。4、幼儿思维形式的发展:幼儿概念的发展;幼儿判断、推理的发展。①判断的形式从直接判断为主,开始向间接判断发展; ②判断推理的内容从反映事物的表面联系,开始向反映事物的本质联系发展。

 (例如:3条腿椅子倒了,3-4岁幼儿认为是风吹的;球大,浮在水上,钉子小尖,把水刺破了,所以沉下去了) ③判断、推理的根据,从自我中心逻辑开始向客观逻辑发展。5、幼儿还不善于对事物进行比较,他们的比较,呈现了以下的发展趋势:①比较的面由窄到宽。幼儿作比较时,先学会找物体的不同处,后学会找物体的相同处,最后才学会找物体的相似处;②比较的过程从不对称到对称;③比较的条件从泛化到集中化。6、儿童分类的情况大致可归为5类:①不能分类;②依感知特点分类;③依生活情境分类;④依功用分类;⑤概念分类。7、幼儿理解的发展:①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②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来理解发展到依靠概念来理解;③从对事物的比较简单的、表面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的比较复杂的、深刻的理解;(对于寓言、比喻词、漫画等较深刻的内容,幼儿往往不能理解。幼儿还往往不能理解成人的“反话”。)④理解的情感性质从强烈的主观化向较为客观化发展;⑤对于事物相对关系的理解逐步加深。8、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①向幼儿提供各种直接感知和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幼儿在积极的活动中进行思维)②注意教学的具体性、形象性;(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期儿童思维最主要的方式和典型特点)③发展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教师一方面要注意教材、教法的具体形象性,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不失时机地发展幼儿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9、具有创造性的幼儿一般具有如下特点:①喜欢用创造性的方式学习;②有惊人的坚持性;③在游戏活动中表现出不寻常的计划性和组织能力;④富有钻研精神;⑤富于想象。10、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①创造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环境; ②通过训练提高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③通过各种创造活动,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第九章1、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反映。2、情绪对幼儿行为的动机作用:积极的情绪可以提高活动的效率,起正向的推动作用;消极的情绪则会降低活动效率,甚至引发不良行为,起着反向的推动作用。3、情绪对幼儿心理活动的组织作用:包括组织功能和破坏功能;①积极的情绪对心理活动起协调、组织的作用;②消极的情绪对心理活动起破坏的、瓦解的作用。4、只有幼儿对教育活动内容有兴趣,并保持着适中的轻松愉快情绪时才能确保其认知效果最佳。5、情绪对幼儿性格形成的作用:大约5岁以后,幼儿情绪逐渐系统化和稳定。6、情绪对幼儿生长发育的作用:情绪剥夺对婴幼儿正常生长发育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7、幼儿情绪的发展趋势和特点:①情绪的丰富和深刻化;②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表现:一、情绪的冲动性、易变性减少;二、情绪从外露到内稳;三、某些相对稳定的社会性情绪的出现。③情绪不断社会化。表现:一、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二、情绪中交往内容的增加和表情社会化;三、高级社会情感的发展。道德感的发展:道德感的形成是个复杂的过程,3岁前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理智感的发展:5岁左右,儿童的理智感已明显地发展起来,突出地表现在幼儿的好问。美感的发展:4岁前的幼儿仍然主要喜爱鲜艳的物体。8、幼儿期兴趣发展的特点:①兴趣比较广泛但不稳定; ②兴趣比较肤浅而且易变化; ③兴趣表现出年龄差异和个别差异。9、快乐和兴趣是两种最基本肯定情绪。快乐对儿童生活有重大意义。①快乐的笑容是最有效的社会性刺激;②快乐与成就感直接联系,是一种动机力量;③快乐使儿童感到轻松自如,有益于身体健康,有助于形成儿童乐观、开朗的性格;④快乐和兴趣的相互补充能支持幼儿游戏、操作、学习等各项活动,是幼儿智力活动的最佳情绪背景。10、分离被认为是最基本和最普遍引起痛苦的原因。(非唯一原因)11、成人切不可以吓唬幼儿,还要避免把自己的胆怯感染给幼儿。12、幼儿受到侮辱、挫折或去做违反个人意愿的事,都可能引起愤怒,长时期持续的痛苦也会激起愤怒。13、幼儿良好情绪的培养:①合理的生活制度、丰富的生活内容,能让幼儿处于愉快的情绪之中;②和谐的家庭生活、良好的情绪示范和教养态度对幼儿良好情绪的发展作用极大;③通过文学艺术作品培养幼儿高级情感;④帮助幼儿克服不良情绪。(不良的生活环境容易造成幼儿情绪发展不良)第十章1、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①1岁前的婴儿认识不到自己的存在; ②自我评价开始发生年龄期为3-4岁; ③自我体验开始发生的年龄期为4周岁左右; ④自我控制开始发生的年龄期为4-5岁之间。2、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①从依从性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性和多面性评价; ②从对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逐渐出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③从主观情绪性的评价到初步客观的评价。3、研究自我意识的方法:①临床法;(观察、谈话、实物操作) ②问卷法; ③调查法。4、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5、在各种个性心理特征中,气质是最早出现的,也是变化最缓慢的。6、托马斯和切斯提出了气质的9个维度和儿童气质的三种类型(平易型、行为缓慢型、难对付型)。7、促进气质发展应注意的问题:气质类型虽无好坏之分,但对幼儿的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和家长应注意帮助幼儿发展其气质类型的积极方面,削弱和改造气质类型的消极方面。根据幼儿的气质类型和特点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8、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9、性格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特征,它是个性的核心。10、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主要表现为:①好奇心强;(主要表现在探索行为和提出问题两个方面) ②独立性不断发展; ③坚持性随年龄增长不断提高; ④自制力不断发展。11、幼儿性格特征的结构与类型: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12、抗拒诱惑和延迟满足被看作是幼儿自制的两种形式。13、韩进之等人运用诱物观察法研究了幼儿自制力的发展。14、性格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在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15、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在性格形成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6、社会环境:①家庭;②幼儿园;③幼儿的实践活动。家庭:A.父母的教养方式;B.家庭结构;(核心家庭、大家庭和破裂家庭是三种主要的家庭结构)C.家庭气氛和父母榜样。幼儿园:A.幼儿园是幼儿教育的专门机构;B.集体意志与要求制约着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C.集体生活环境也有利于纠正已经形成的不良性格特征;D.幼儿在集体活动中所处的地位,老师、伙伴对幼儿的态度,都影响着幼儿性格的形成。17、幼儿良好性格的培养:①家庭是幼儿性格形成的摇篮; ②组织各种积极的实践活动; ③发展幼儿道德意识。18、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19、儿童智力发展的速度确实是不等速的,表现出先快后慢的发展趋势。20、儿童智力分布基本上呈常态分配:两头小、中间大。21、我国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智力缺陷协会(AAMD)把低常儿童分为4级:①一级智力残废(极重度),智商在20或25以下;②二级智力残废(重度),智商在20-35或25-40之间;③三级智力残废(中度),智商在35-50或40-55之间;④四级智力残废(轻度),智商在50-70或55-75之间。(75%)22、幼儿能力的培养:①提供丰富多采的环境刺激; ②有目的、有计划、合理的早期教育; ③培养强烈的求知欲、坚强的意志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推荐访问:幼儿心理学复习资料 上岗证 幼师 复习资料
上一篇: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对策建议
下一篇:(乡镇法治服务型政府建设工作总结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