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理性疼痛:艾滋型全身游走性疼痛

来源:医学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9-09-04 点击:

  心理热线       问:我母亲48岁,某中学教师。患头痛、后背痛10余年,曾去多家医院就诊,均未查出什么病证。为此,影响自己的情绪,苦恼、心烦,痛得厉害时吃些止痛片、安定药,也看不出什么效果。有时集中精神为年级讲大课时,疼痛似乎好些,但过后还是那样。有的医生说这是心理性疼痛。请问什么是心理性疼痛?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毛病?
  山东 谢××
  
   答:临床中,确有一些慢性疼痛的病人查不出相应的器质性问题,找不到致痛原因,医生颇感无奈,患者不知所措。其实,许多查不出器质性原因的慢性疼痛,往往是由于心理因素、心理冲突、情绪障碍或心理疾病所引起,患者四处求医,反复做各种检查,始终不得缓解。有人将之称为“心理性疼痛”,常见于以下诸种情况。
   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 属于疑病障碍的一个类型,主要表现为相信自身存在各种躯体疼痛症状,并且形成一种优势观念占据着患者的整个心理活动。疼痛可以涉及身体各部位,是一种不能用生理过程或躯体疾病予以合理解释的慢性持久性疼痛,如头痛、面部痛、腰背痛或周身游走性疼痛等。患者因为疼痛的困扰不得解脱,常显得异常焦虑和忧愁,寝食难安。
   神经衰弱此症人们比较熟悉,是神经症范畴中的一个常见类型。一般缓慢起病,好发生于精神负担沉重或过于紧张的脑力劳动又缺乏适当体育锻炼的人,也可由于强烈的精神刺激或不良情绪所诱发。除表现为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睡眠障碍、心情烦躁和某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外,肌肉紧张性疼痛就是其中最主要的症状之一,如头痛、肢体肌肉酸痛,可表现为紧箍感、胀痛感等。
   情绪焦虑焦虑是一种负性情绪。适度的焦虑可以提高人的警觉水平,有利于个体的成长和潜能的发挥。然而,过度的焦虑于健康不利,严重者可发展成为焦虑症(原发的)或焦虑综合征(继发的)。其所引起的疼痛常为紧张性疼痛,以头痛居多,也可有背痛、腹痛、胸痛或肌肉痛。临床特点是同时还伴有焦虑症的其他症状,如运动性不安(搓手顿足、不能静坐等)、植物神经功能增强(心悸、气促、出汗等)和过度警觉(易惊吓、惶恐、入睡困难等)。
   心境低落或称情绪抑郁,也是一种负性情绪。严重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可发展成为抑郁症。有的抑郁症患者,其抑郁情绪并非明显,而主要表现为身体各处的疼痛症状,或在情绪抑郁的基础上患者还常述说躯体某部位的疼痛症状,经检查也无相应的器质性改变,当低落的心境好转时疼痛症状减轻。早期以头痛最为常见,也可发展为其他部位如背痛、腰痛、腹痛等。病人往往不认为疼痛是由于心境低落所引起。
   心理暗示心理暗示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种形式,可对人的心理产生强大的影响。心理暗示可以治病,例如,心理医生实施的催眠疗法,就是利用病人的心理暗示作用达到催眠效果的。相反,不良的心理暗示也可致病或加重原有疾病的病情。笔者曾在心理咨询中见到这样一位病人,青年女性,偶感上腹部不适,到消化科就诊并进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其间听到放射科医生对实习医生讲“十二指肠有逆蠕动波”(非病理情况)。此后病人上腹部不适症状加重,且发展成持续性闷痛,有时还伴有恶心呕吐,并反复发作,又经多项检查仍未查出器质性病因,最后经心理治疗好转。这就是由于患者对医生所讲的本属正常现象的一句话,在患者心理上产生了不利影响,本无大碍的毛病在不良心理暗示作用下使病情加重。
   一些对自身健康过度关注或疑虑的人,当看到或听到别人患某种疾病或因某种疾病出现危险或亡故时,也怀疑自己可能患了同样的疾病,出现相应部位的疼痛等症状,亦是由于不良的心理暗示(自我暗示)作用所导致。
   上述疼痛的发生往往持续时间长或反复发作,虽然程度不特别严重,但躯体治疗效果不佳,当查无实据时要考虑到“心理性疼痛”的可能。此时,应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同时,患者要认识到所患疾病的本质,虽病痛体验严重,但不存在器质性病变,不要为之苦恼;要转移对疼痛症状的过度关注;要增强同疾病斗争的信心,主动参与到治疗中来;学会自我调节,进行放松训练,从而降低对疼痛的感受,缓解症状。严重者,可在专科医生指导下配合应用某些抗焦虑药治疗,方可奏效。

推荐访问:疼痛 心理
上一篇:就医需懂法(12)_知法懂法守法手抄报
下一篇:补法种类多 应用慎选择|补铁剂有哪些种类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