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稀贵金属深加工城市总体规划

来源:银行招聘 发布时间:2020-07-28 点击:

 目

 录

 第一篇

 县域村镇体系规划 .............................................................................................................. 1 第一章

 县城现状概况 ...................................................................................................................... 1 一、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 1 二、历史沿革 ................................................................................................................................... 1 三、资源条件 ................................................................................................................................... 1 四、社会经济 ................................................................................................................................... 3 第二章

 规划编制背景和规划指导思想、依据 .............................................................................. 3 一、经济全球化和产业梯度转移 ................................................................................................... 3 二、国家战略 ................................................................................................................................... 3 三、省里的要求 ............................................................................................................................... 4 四、市、县城发展的需要 ............................................................................................................... 4 五、规划依据 ................................................................................................................................... 4 六、指导思想 ................................................................................................................................... 4 七、规划原则 ................................................................................................................................... 5 八、规划期限 ................................................................................................................................... 5 九、规划范围 ................................................................................................................................... 5 第三章

 县域 村镇体系规划 .............................................................................................................. 5 一、发展条件分析 ........................................................................................................................... 5 二、人口规模预测 ........................................................................................................................... 9 三、县域城镇化水平预测 ............................................................................................................. 12 四、城镇化发展策略 ..................................................................................................................... 12 五、村镇体系规划 ......................................................................................................................... 13 六、综合交通规划 ......................................................................................................................... 17 七、给水排水工程规划 ................................................................................................................. 19 八、电力电信规划 ......................................................................................................................... 21 九、燃气工程设施规划 ................................................................................................................. 24 十、社会服务发展规划 ................................................................................................................. 24 十一、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规划 ................................................................................................. 29 十二、水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规划 ............................................................................................. 33 十三、矿产资源保护与开发规划 ................................................................................................. 34 十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及开发利用 ......................................................................................... 36 十五、土地利用与空间管制 ......................................................................................................... 37 十六、县域综合防灾规划 ............................................................................................................. 40 十七、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 43 十八、近期建设规划 ..................................................................................................................... 46 第四章

 永碧湘城镇带空间布局规划 ............................................................................................ 51 一、永碧湘城镇带范围 ................................................................................................................. 51 二、规划目标定位 ......................................................................................................................... 51

 三、发展战略 ................................................................................................................................. 51 四、总体布局 ................................................................................................................................. 51 五、路网规划结构 ......................................................................................................................... 52 六、总体城市设计 ......................................................................................................................... 52 第二篇

 县城区规划 ........................................................................................................................ 53 第一章

 城市发展条件分析 ............................................................................................................ 53 第二章

 城市发展战略与建设目标 ................................................................................................ 54 第三章

 城市性质与城市规模 ........................................................................................................ 55 第四章

 城市用地布局规划 ............................................................................................................ 56 第一节

  城市总体布局 .................................................................................................................. 56 第二节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规划 ...................................................... 59 第三节

  居住用地规划 .................................................................................................................. 63 第四节

  城市工业与仓储用地规划 .............................................................................................. 64 第五节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 .............................................................................................. 65 第六节

  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分区 .................................................................................................. 65 第五章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 65 第一节

  城市对外交通规划 .......................................................................................................... 65 第二节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 66 第六章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 71 第七章

 城市景观系统规划 ............................................................................................................ 73 第八章

 城市环境保护规划 ............................................................................................................ 75 第九章

 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 77 第十章

 市政设施规划 .................................................................................................................... 79 第十一章

 县城区综合防灾规划 .................................................................................................... 84 第十二章

 空间管制与“四线”控制规划 .................................................................................... 88 第十三章

 城市空间发展时序 ........................................................................................................ 90 第十四章

 规划管理措施与实施建议 ............................................................................................ 90 附表 1:XX 县城镇人口与用地规模一览表 ................................................................................. 91 附表 2:XX 县城镇职能结构规划 ................................................................................................. 92 附表 3:县城区规划用地汇总表 .................................................................................................. 92 附表 4:县城区规划建设用地平衡表 .......................................................................................... 92 附表 5:县城区主干道一览表 ...................................................................................................... 93 附表 6:县城区次干道一览表 ...................................................................................................... 93

 XX 县城总体规划(修改)(2012-2030)·说明书

 1

  第一篇

 县域村镇体系规划 第一章

 县城现状概况

 一、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1. 地理位置

 XX 县地处 XX 省东南部、耒水中游,为 XX 第二大县。地处东经 112°43′~113° 35′,北纬 25°58′~26°29 ′,东邻资兴,南连 XX,西靠桂阳,北接安仁、耒阳。从经济地理位置分析,XX县距离正北方向长株潭都市区 250 公里,距离正南 XX 市与正南 XX 市相隔 40 公里,距离西北方向交通枢纽城市衡阳 140 公里,距离耒阳机场 60 公里。京广铁路、107 国道、京港澳高速公路、S212 省道交叉穿越境内,地扼五岭,雄联衡麓,秀接潇湘,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邑。

 2. 地形地貌

 XX 县域总面积 1979.4 平方公里。全县地貌似蚕形,东西长 90 公里,南北宽 56 公里,便江横贯县境,东部多山,西部以丘陵为主,中部丘陵及河谷平原间布,相对高差 1200 多米。从地形大势来看,XX 犹如一个倒置的马鞍,大致上可分为五大部分,东部以中山为主,系罗霄山脉万阳山余脉,大致沿七甲乡、龙形市乡到大布乡,东南部以中低山为主,系罗霄山脉八面山余脉,大致沿千冲乡向北延伸到县境中东部;北部与西部分别是罗霄山脉的武功山、阳明山;县境中部相对较低平。

 3. 气候气象

 XX 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日照时数为 1516.1 小时,日平均气温 18.2 ℃,无霜期为 307 天,年降雨量为 1399.2mm ,年蒸发量 1345.1mm ,年平相对湿度为 83 %,年平雾日 42.9 天。

 县域气候温暖,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夏秋光照充足,冬春光照略显不足。全县气候地域差异显著,东部山地丘陵区温和多雨,中西部丘陵平原区则相对温热少雨。

 4. 水文

 XX 县水能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 11.32 万千瓦,可开发水能达 9.54 万千瓦;全县水域宽广,共有大小河流 149 条,其中流域面积在 10 平方公里以上的有 53 条,大致分为便江水系和永乐江水系。其中青山垅水库属大型水库,蓄水量达 1.14 亿立方米。

 二、历史沿革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 202),始置便县,以境内便江得名,属桂阳郡。新王莽始建国元年(9),改便县为便屏县,属南平郡。东汉建武元年(25),废“新”复汉室,郡、县恢复旧名。便屏县复称便县,属桂阳郡。三国为吴地,属桂阳郡,西晋、东晋因之。南北朝宋永初元年(420),便县并入 X 县,隶属桂阳郡。陈永定三年(559),复置便县,隶湘州桂阳郡。隋开皇九年(589),便县再次并入 X 县。唐开元十三年(725),X 县北四乡置安陵县,属江南道桂阳郡。唐天宝元年(742),改安陵县为高亭县,属江南西道 XX 桂阳郡。宋熙宁六年(1073),高亭县改为 XX 县,隶属荆 XX 路 XX 军。元朝属 XX 道 XX 路;明朝属湖广行省 XX 路、XX 府、XX 直隶州;清雍正二年(1724),XX 属 XX 衡永 X 道、XX 直隶州。

 民国元年(1912),XX 属 XX 省衡永 X 桂道。民国 3 年(1914),改衡阳道。民国 11 年(1922),道制废除,为省直辖县。民国 26 年(1937),省设行政督察区,属第八行政督察区。民国 29年(1940),改属第三行政督察区。

 1949 年 10 月 4 日 XX 解放后,仍沿用 XX 县名,隶属 XX 省 X 县专区。1952 年 11 月,政属湘南行政区。1954 年 7 月,复属 X 县专区。1960 年,属 XX 专区。1977 年,属 XX 地区至今。

 至 2011 年,全县设 8 镇 17 乡、3 个农林渔场;辖 22 个居民委员会、342 村民委员会,4318 个村民小组。

 三、资源条件

 1. 矿产资源

 XX 县境内矿产资源计有 4 大类 15 种,其中:

 固体燃料有无烟煤、烟煤、石煤,无烟煤是本地的优质矿种,已探明储量 3.08 亿吨。原煤含硫量少于 1%,发热量为每公斤 6319~7550 千卡,灰分为 9~25.9%,挥发分为 2.7~8.1%。

 黑色金属有铁矿和锰矿。

 有色金属有黄铁矿、铅铜矿、砂铜矿、汞砂矿、钛铁砂矿、铅锌矿。

 非金属有石膏矿、砷矿、高岭土、石灰石等。

 XX 县城总体规划(修改)(2012-2030)·说明书

 2

 2. 生物资源

 植物资源:XX 地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具备植物生长发育的优越自然条件,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计有 96 科 2029 种(野生木本植物 93 科 517 种),其中乔木树种 64 科 478 种,列入国家保护的天然珍贵树种 7 科 10 种。据初步统计,除栽培的 110 余种作物外,其余已被利用或行将被利用的植物资源不下 1000 种。常见的约 340 余种。其中已被广泛利用的优势种群有油茶、杉、松、竹、樟、梓、楠、桐等。但由于几次大的乱垦滥伐,资源量锐减,许多珍贵植物濒临灭绝。境内现存珍稀植物约 22 种。植物资源的总体分布现状,以东部山区为重心,向西逐减。

 动物资源:XX 县境内动物资源属亚热带林灌、草地——农田动物群,种类和数量都比较丰富。但由于森林过伐、环境污染及过度捕猎,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明显减少。除人工饲养的家畜、家禽、家鱼外,境内现有野生动物 500 种以上,其中珍贵动物 27 种,常见野生动物约 200 种。毛皮兽及珍稀动物多分布于县境东部山区,水产动物主要分布于中、西部。

 3. 土地资源

 全县共有土地面积 296.9 万亩,人平 4.47 亩,低于 XX 地区平均水平。其中耕地测算面积 75.56 万亩,占土地资源面积的 25.45%,园土面积 9232 亩,占土地资源总面积的 0.31%,林地面积 200.18 万亩,占土地资源总面积的 67.42%,为县内土地资源之优势。草地占地61953.3 亩,占总土地资源面积的 0.49%。城乡居民点用地面积 61953.5 亩,占总土地资源面积的 2.09%,其中农村居民点用地占了 2.02%。工矿用地面积 3847.2 亩,占土地资源面积的0.13%,主要分布于县境中西部。交通用地以公路用地为主,次为铁路。用地面积 10985.1 亩,占总土地资源面积的 0.37%。水域面积 88810.3 亩,占总土地资源面积的 2.99%。难利用地面积 22504.2 亩,占总土地资源面积的 0.76%,偏重分布于县境西半部。

 4. 银都文化资源

 XX 县有着 300 多年的冶炼文化,目前,白银产量约占全国白银总产量的三分之一。2004年,被中国有色金属协会授予“中国银都”称号。近年来,充分挖掘冶炼文化资源,多方塑造银都文化,有力促进了永县金银冶炼这一支柱产业的发展。

 5. 旅游资源

 XX 的旅游业兴起于 1994 年,通过多年的开发与建设,已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体系。自然景观以山青、水秀、石奇、洞幽、寺庙著称;人文景观以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见长。呈现出六大显著特色。一是丹霞山水风光秀美。百里便江,其美如画,丹崖碧水,茂林修竹,风光旖旎,生态环境保持良好。两岸丹霞地貌成型于 2500 万年前,发育典型,分布广泛,其中黑坦、盐坦两个坦洞无论是深度还是宽度都堪称全国丹霞坦洞之最;二是人文资源丰富。XX 县有 2000 多年的建县历史,也是著名的“华侨之乡”,有近万名华侨旅居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历史底蕴深厚,起于唐代,盛于明清的宗教文化源远流长。“寺庙建在坦洞里”是 XX 宗教景观的特色,寺庙与地形山势完美结合,堪称宗教建筑史上的奇迹。有建于唐代,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重点寺庙“观音岩”;有建于明代,享有盛誉的“黑坦龙华寺”和“黄坦大明寺”。文化景观有汉代凭吊义帝的“三侯祠”、孔明屯兵的“侯憩仙”、明代徐霞客的游踪等;特别是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准备申请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侍郎坦摩崖石刻,被专家一致认定为首次在我省境内发现的南北朝时期石刻,首次在我省发现的唐朝大文豪韩愈的手迹题记石刻;三是冷热鸳鸯泉天下一绝。占地 526 亩,投资 5300 万元的悦来温泉度假山庄同时拥有温泉和冷泉,冷泉常温 16℃,温泉常温 55℃,富含多种矿物质,对慢性神经炎、糖尿病、肠胃病、皮肤病有明显疗效;四是银都工业游独具特色。通过依托“中国银都”品牌,开发了“中国银都”工业旅游,主要由银都展馆、白银提纯和深加工生产线、白银精品展销以及已建设好并正式对外开游的中国白银第一坊构成,旨在让游客了解 XX 金银产业的历史与发展、生产技术与工艺,并可购置金银制品等旅游产品;五是板梁古民居古朴淳厚。“板梁古民居”地处 XX 县高亭乡境内,占地 3 平方公里,荟萃了湘南的古风水文化和宗族文化,又是开国大将黄克诚领导革命暴动之地。板梁古民居被省“湘南古民居研究专家组”评定为:“规模最大、保存最好、功能最全、风水最旺、文化底蕴最厚重”的原生态古民居村落,并且已被评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传说是由来自广东的地仙梅干择地而发达的村落,是明清时期 XX 县的重要集镇,也是古官道通桂阳、耒阳的商埠之地。村庄有 300 多栋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背山、环水、面屏,古桥流水,石径幽长,宗祠、寺庙、宝塔、清泉,错落有致的青瓦砖石、飘逸飞扬的屋檐墙角、精湛绝美的雕廊画刻,是先人留下来一批宝贵的文化遗产;六是红色旅游方兴未艾。XX 县是“湘南暴动”重要的革命老区,也是开国大将黄克诚的故乡,现有黄克诚故居、人民公园、烈士陵园等景点。

 XX 县城总体规划(修改)(2012-2030)·说明书

 3

 四、社会经济

 1. 行政区划

 XX 行政区划调整为 14 镇、7 乡:

 便江镇、马田镇、柏林镇、鲤鱼塘镇、湘阴渡镇、油市镇、塘门口镇、金龟镇、高亭镇、复和镇、黄泥镇、太和镇、樟树镇、悦来镇、龙形市乡、油麻乡、三塘乡、洋塘乡、香梅乡、七甲乡、大布江乡。

 2. 人口

 2011 年 XX 县域总人口为 66.42 万人,共有在册居民总户数 20.76 万户,县域人口总密度为 335.56 人/平方公里,其中男性人口 348735 人,女性人口 315451 人,男女性别比 1.1055:1,男女比例比较失调。城市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全省平均水平。

 3. 社会经济状况

 2011 年,全县生产总值达 188.8 亿元,比上年增长 14.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21.4 亿元,增长 3.4%,第二产业增加值 119.5 亿元,增长 17.4%,第三产业增加值 47.9 亿元,增长11.9%;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 GDP 达 32938 元。全县产业结构由去年的 11.2:61.8:27.0调整为 11.3:63.3:25.4。

 “三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以壮大支柱产业为重点,发展工业园区为载体,新型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工业强县”的核心作用进一步凸显。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 478.4 亿元,增长 63.5%。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 469.9 亿元,增长 64.7%;规模工业产值过亿元的企业 95 户,比上年增加 17 户。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 115.1 亿元,增长 17.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1.0%,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73.4%,拉动经济增长 10.5 个百分点。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 18.7%。规模工业增加值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 50.1%;重工业增长 18.5%。大中型工业增加值 1.64 亿元,下降 7.4%;高技术工业增加值 3.88 亿元,增长 17.1%;高耗能工业增加值 124.32 亿元,增长 14.7%;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 44.96 亿元,增长 8.7%,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 31.4%。分行业看,采矿业增长 20.7%;制造业增长 16.4%;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 14.9%。

 第二章

 规划编制背景和规划指导思想、依据

 一、经济全球化和产业 梯度 转移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已席卷世界每个角落,金融资本、生产技术以及知识信息的全球化流动趋势加强。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转移不断加速,国际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向我国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速度不断加快,我国已成为全球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2011 年国家同意设立 XX 省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这是中央着眼全局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赋予 XX 的一项光荣任务,也是 XX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的一个难得历史机遇,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寻求区域合作,谋求共同发展成为这一背景下的发展主题,一方面为 XX 利用国内外资金、技术、资源和市场创造了条件,为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产业链的地域分工提供了舞台,另一方面也要求调整发展策略,调整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减少世界市场的波动对区域经济的消极影响。XX 要积极接受产业、资金、技术的梯度转移,融入全球化进程当中,同时也要把自身竞争优势明显的金银产业推向国际,加速国际化进程。

 二、国家战略

 国家提出中部崛起战略,对山西、河南、湖北、XX、江西、安徽六省的开放开发制定了宏观发展战略,中部六省拟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农业基地、能源和原材料基地、重要的装备制造基地和物流中心、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2008 年 12 月 14 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文件,批准长沙、株洲、湘潭(简称长株潭)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一同列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两型社会”的提出与实践也为XX 的方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XX 位于中部地区与华南沿海交界的枢纽地带,不仅是 XX 的南大门,同时也是沟通长株潭城市群与珠三角的重要经济纽带。XX 县地处中部地区南端,与经济发达地区广东近邻,处于中部和南部交接区域,努力承接华南沿海的产业转,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国家扩权强县等政策措施的出台,也为县域经济的加快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党中央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其核心就是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树立全新的城乡科学发展观。

 XX 县城总体规划(修改)(2012-2030)·说明书

 4

 三、省里的要求

 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加快“3+5”城市群的发展、提升“三化”战略、提出了“富民强省”战略目标和任务、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加快“一点一线”地区发展、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等重大战略,加快构建现代化的城市作为富民强省的重要标志以及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一系列的战略决策。2009 年 5 月 16 日,XX 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支持 XX 市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的若干政策措施》,对 XX 承接产业转移和先行先试进行支持。作为 XX 省与珠三角经济合作和产业对接的前沿地带,XX 市的开发优势日益突出。XX 应该为充分利用位于“一点一线”主要发展轴的优势,响应省里的号召,加快发展。

 四、 市、 县城发展 的需要

 2008 年 12 月 XX 市委、市政府提出将 XX 建设成为 XX 最开放城市、湘粤赣省际区域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2009 年编制《XX 市“两城”建设战略规划纲要》,提出 2030 年实现 X 资桂永宜融城,建设一个城市人口 300 万、建成区面积 300 平方公里的大 XX 城市群。X 资桂—X永宜“大十字”城镇群建设是 XX“十二五”时期发展的大战略。2011 年 7 月 XX 大道全面竣工之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立即开始着手调研 X 永城际大道前期规划建设工作,X 永宜城际大道建设正式列入议事日程,目前,选址方案基本确定,正在进行专家论证。XX、宜章与XX 融城步伐进一步加快。时任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强在 XX 调研时指出,XX 大道的建设奠定了 XX 在 XX 省城镇群发展中的地位,X 永宜城际大道的建设将奠定 XX 在全国城镇群中的发展地位。X 永融城给 XX 社会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制造了广阔的空间。

 国务院已明确 XX 县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县”,同意 XX 县兴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为 XX 县建成“工业强县”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2009 年,XX 县提出了“百亿投资计划”,计划用两年时间在全县实施 100 多个单个投资 500 万元以上、总投资超过 100 亿元的项目建设。一是新型工业化项目,围绕“一园十区”和循环经济上项目。二是新型城镇化项目,包括城市扩容项目(县城区“三纵三横三小区一园区”项目)、县城提质和民生项目(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县城及周边地区安全饮水工程、体育中心、山景公园、数字电视工程、国有煤矿采煤沉陷区安置工程、工矿、县城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工程、保障性住房建设、变电站及供电网络改造等)农业产业化项目(无公害蔬菜基地、鲟鱼养殖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黑山牧场育肥基地、龙山湖农业休闲基地)、交通建设项目(永安公路改建、S213 改、扩建,国道 107 线 XX 段升级)。

 五、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3、《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4、《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5、《城市总体规划审查工作规则》; 6、国家发改委《关于设立 XX 省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批复》; 7、《XX 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 8、《XX 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9、XX 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湘南地区开发开放的决定》; 10、XX 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 XX 市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的若干政策措施》; 11、《XX 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12、《XX 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 13、《XX 市“两城”建设总体规划纲要》; 14、《X 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区域规划(2011—2030 年)》; 15、《XX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16、《XX 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17、《XX 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18、国家、省、市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六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四化两型”战略,抢抓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 XX 大十字城镇群建设的历史机遇,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以跨越发展为要求,以先行先试为动力,以“五个统筹”为手段,全力推进交通大建设、产业大转型、城镇大提质、旅游大发展,科学构建规模等级有序、职能分工明确、空间布局合理、公共服务便利、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县域村镇体系,加快推进永碧湘城镇带建设,全面对接 XX 中心城区、开发新

 XX 县城总体规划(修改)(2012-2030)·说明书

 5

 城、提升旧城、打造名城,带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以问题为导向,实现县城产业结构与空间体系的战略调整; 2.以目标为导向,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走跨越发展之路; 3.以城乡统筹为导向,着力改善民生,走和谐发展之路; 4.以资源环境为导向,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科学发展之路; 5.以公共政策为导向,制定规划实施的可操作策略。

 七、规划原则

 1 1 、坚持公共政策原则

 立足全县,从国际、国内、省内、周边区域等多个角度俯视县城发展,坚持以公共利益的实现为原则,借助政策手段行使公共权力、承担公共责任、统筹解决全县城乡发展问题。

 2 2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XX 县的发展应协调好人口、经济、资源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人口适度增加、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统一起来,并处理好局部与整体,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当代人的权益和子孙后代的权益之间的关系。

 3 3 、坚持突出特色原则

 县城的用地布局和空间结构应根据自己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资源优势、人文特色等条件灵活构建,充分体现自然生态特色、产业特色、历史文化特色和地方建筑特色,形成有地方特色的县城风貌。

 4 4 、坚持强化重点原则

 坚持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原则。县城的发展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选择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进行突破,以此带动全局的发展。

 5 5 、坚持刚性与弹性相结合原则

 规划是具有严肃性的,对于国家及地方相关法律法规强制的指令指标,在规划中必须严格执行,同时规划又是对未来的一种设想,城市的发展充满各种不可预期的结果,规划中要留有一定的弹性余地,使规划更具操作性。

 6 6 、坚持适度超前原则

 规划要适度超前,结合县城发展的趋势,引导产业发展方向,加强用地控制,在土地、交通、公建设施等方面弹性考量,为将来发展留足余地。

 八、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 2012-2030 年。

 其中,近期为 2012-2015 年,中期为 2016-2020 年,远期为 2021-2030 年,远景展望 2030 年以后至 2050 年。

 九、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分为县域、城市规划区和规划建设区三个层次。

 1、县域:即 XX 县现行政辖区范围,含 14 镇、7 乡,总面积为 1979.4 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区:因县城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XX 县城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便江镇(含原城关镇、城郊乡、碧塘乡)全部行政范围,总面积约 186.9 平方公里。

 3、规划建设区:为便江两岸的旧城区以及龙王岭以南、XX 大道沿线、便江与西河之间的缓坡地带,总面积约 18.0 平方公里。

 第三章 县域村镇体系规划 一、发展条件分析

 1. 发展的优势条件分析 (1 1 )区位和交通优势明显

 交通条件便利,区位优势明显,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公路、G107 国道、S212 省道贯穿全境。全县已实现公路通车里程 5095.3 公里,其中国道 20.1 公里、省道 98.8 公里、县道 176.3公里、乡村道 2651.8 公里、专用路 19.2 公里,公路等级、路况较好,便江水运一年四季通航。境内建成有马田火车站、XX 汽车站、潘园码头,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路立体交通网络。从经济地理位置来看,XX 位于全省经济发达的“一点一线”地区,经济地理位于优越。

 (2 2 )资源丰富

 XX 县矿产资源、动植物资源、旅游资源都比较丰富。资源丰富是全县经济快速发展的物质基础,合理、科学、可持续的利用各种资源是 XX 持续发展的保障,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是 XX 面临的时代课题。

 XX 县城总体规划(修改)(2012-2030)·说明书

 6

 (3 3 )经济发展态势良好,金银产业全国闻名

 XX 县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以金银冶炼和加工为主的贵重金属生产已经形成规模,初步形成了具有竞争力的企业集群,成为全省的支柱产业。旅游业快速发展,其它传统产业稳步提高。2004 年,XX 县被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银都”称号,在全国乃至国际有色金属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 XX 县提出了 “五色经济”的发展思路,即煤炭、金银冶炼、旅游、烤烟加工、冰糖橙,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产业规模,有待进一步做强做大。

 (4 4 )国家和省市的政策支持

 国家提出了“中部崛起”的区域发展战略,发挥中部地区综合优势,支持中部地区更好地发展。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加快“3+5”城市群的发展、提升“三化”战略、提出了“富民强省”战略目标和任务、加快“一点一线”地区发展、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等重大战略,加快构建现代化的城市作为富民强省的重要标志等一系列的战略决策,以及市区领导的高度重视,多次组织人大、政协和相关部门进行研究,并作出的相关战略决策,都为 XX 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另外,先行先试的探索引导,以及 XX 县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园的建设也为 XX 县经济发展争取了大量的优惠政策。

 (5 5 )产业梯度转移与区域合作的机遇

 发达国家和沿海发达地区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及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工业用地日益紧张,产业逐渐向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中部转移。XX 在中部地区具有较优越的区位优势,接受产业梯度转移的能力逐渐增强,同时区域合作方兴未艾,资本和产业转移正在加快,民间资本也在寻找新的发展空间,这有利于我们在更大范围内寻找战略合作伙伴,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区域对接与合作,进而促进 XX 产业转型,从而为 XX 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6 6 )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加速发展期

 XX 县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 30%,按照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城镇化水平处在 30%-70%的阶段会加速发展,从而城镇发展处于加速期。XX 县的工业化进程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随着生产要素的集聚,工业的自我加速的能力逐渐增加,必然进一步加速工业化的进程。

 2. 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1 1 )土地资源约束明显

 持续快速增长,势必加大对资源的需求和消耗,资源保障问题将越来越突出,土地供应将更为偏紧,未来较长时期内将处于资源、环境压力的上升阶段。县城的的开发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国家为了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继续从紧控制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土地供给的准入门槛越来越高,用地成本越来越大。尤其是土地资源对县城的约束明显,集约节约用地成为将来土地开发的主要模式。

 (2 2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城市的开发建设会对原有的生态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同时由于污染的治理还不完善,目前的环境污染对城市的发展已经产生较大制约,便江的水污染已经对城市的饮用水源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城市的开发建设对生态的保护产生一定的影响,如何合理的利用现有的生态资源,把握好新区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规划建设中不可回避的挑战。

 3. 县域城乡统筹发展目标

 (1 1 )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三湘名县、幸福 XX”为目标,大力实施“四化两型”战略,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努力将 XX 建设成为农业大县、工业强县、文化富县、环境优县,建设成为中国稀贵金属产业基地、华南生态旅游休闲基地、XX 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努力打造“XX 市域次中心城市”、“湖湘著名山水县城”。

 (2 2 )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近期(到 2015 年),经济以高于全市平均速度增长,GDP 年均增长率为 13%,总量达到 330亿元左右,人均 GDP 达到 40000 元左右。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 7:58:3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纯收入分别达到 27000 和 12300 元;恩格尔系数降到 40%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7.0‰以内;居民平均预期寿命达到 72 岁;科技研发经费占 GDP2.2%以上,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到 90%,适龄青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4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3.5%以下;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健全,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率达 95%。

 中期(到 2020 年),经济继续以高于全省平均速度增长,GDP 年均增长率为 11%,总量达到 560 亿元左右,人均 GDP 达到 67400 元左右。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 6:52:4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纯收入分别达到 43500 和 19800 元;恩格尔系数降到 36%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6.0‰以内;居民平均预期寿命达到 75 岁;科技研发经费占 GDP2.3%以上,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到 93%,适龄青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4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

 XX 县城总体规划(修改)(2012-2030)·说明书

 7

 制在 3.3%以下;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健全,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率达 98%。

 远期(到 2030 年),对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GDP 年均增长率 9%以上,经济总量达到 1330 亿元以上,人均 GDP 超过 159600 元。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 5:45:50。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纯收入分别达到 94000 和 42800 元;恩格尔系数降到 32%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5.0‰以内;居民平均预期寿命达到 78 岁;科技研发经费占 GDP2.5%以上,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到 95%,适龄青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5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3.0%以下;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健全,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率达 100%。

 (3 3 )城镇化发展目标

 近期(到 2015 年),县城区常住人口 12.0 万人,城镇辐射能力明显增强,全县城镇化率达 48.0%。县城扩容提质步伐加快,县城建成区面积达 12.0 平方公里,县城绿地率达 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8.0 平方米。社会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公交、供电、广播电视、通讯网络覆盖率达 80%以上。

 中期(到 2020 年),县城区常住人口 14.0 万人,城镇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县城镇化率达 55.0%。进一步加快县城扩容提质步伐,县城建成区面积达 14.0 平方公里,县城绿地率达 3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9.0 平方米。社会公共服务进一步发展,公交、供电、广播电视、通讯网络覆盖率达 85%以上。

 远期(到 2030 年),县城区常住人口 19.0 万人,形成网络化的城镇辐射体系,全县城镇化率达 65.0%。加快永碧湘城镇带一体化建设步伐,县城建成区面积达 18.0 平方公里,县城绿地率达 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10.0 平方米,成功创建国家级园林县城。社会公共服务完善,公交、供电、广播电视、通讯网络覆盖率达 90%以上。

 (4 4 )生态发展目标

 近期(到 2015 年),提高全县资源利用率,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在 2.0 吨标煤以下,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 15%,万元 GDP 能耗下降 16%。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加强主要污染物处理能力,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9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 80%,城市垃圾处理率达 90%,森林覆盖率达 65%,活林木蓄积量 320.0 万立方米。

 中期(到 2020 年),全县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在 1.5 吨标煤以下,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 11%,万元 GDP 能耗下降 11%。城乡生态环境 继续改善,继续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主要污染物处理能力明显增强,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5%,城市污水处理率达 90%,城市垃圾处理率达 95%,森林覆盖率达 70%,活林木蓄积量 350.0万立方米。

 远期(到 2030 年),全县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高,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在 1.0 吨标煤以下,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 7%,单位 GDP 能耗下降 6%。城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严格控制重金属污染防治,主要污染物处理能力进一步增强,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10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 100%,城市垃圾处理率达 100%,森林覆盖率达 75%,林地绿化率达 78%,活林木蓄积量 380.0 万立方米。

 (5 5 )改革开放目标

 围绕城乡一体化建设,进一步加大行政管理,财税、金融、国土、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的机制创新和体制改革力度。加快对外开放新步伐,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对外经济合作和竞争。

 4. 县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1 1 )地区差别化战略

 根据 XX 县域资源禀赋、现状基础和发展潜力的差异,推进经济社会的梯度发展、错位发展、特色化发展,因地制宜,统筹安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城镇化格局和国土利用,促进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特别要把握XX大十字城镇群建设历史机遇,加快融城扩城步伐,推进 X 资桂永宜一体化建设,克服发展瓶颈,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发展动力。

 (2 2 )新型城镇化战略

 XX 作为农业大县和人口大县,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必须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乡村城镇化、城镇现代化,通过“做强县城、做特乡镇、做美村庄”,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共同进步、共同繁荣。引导农业人口向各级城镇有序转移,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3 3 )产业开放化战略

 XX 产业发展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强化对外开放、对接世界,统筹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大广度、更深程度、更高层次地对外开放,通过国际或地区协作,加快资本集聚、资源利用、市场开拓、技术引进,提升开放型经济的层次和水平。特别要抓住国家设置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历史机遇,放手先行先试,加快园区建设,加速产业承接,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转变。

 XX 县城总体规划(修改)(2012-2030)·说明书

 8

 (4 4 )交通网络化战略

 应对 XX 县域 “南北向交通优于...

推荐访问:贵金属 总体规划 深加工
上一篇:班主任培训心得体会优秀例文20202020
下一篇:省委书记推动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大会上讲话例文稿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