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董奉的养生智慧(三) 三国名医董奉

来源:银行招聘 发布时间:2019-04-03 点击:

  编者按:董奉为百姓治病不收钱财,而是让“病重愈者种杏树5株,病轻愈者种杏树1株”。如此数年,他的“草堂”周围便形成了百里杏林。后人将医药界的善事美谈称为“杏林佳话”,以“杏林春暖”来赞誉医者的仁心仁术均来自于此。著者并非专业研究人员,但他却凭着对中医药文化的炽热之情,通过自己的努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整理出《建安神医董奉传奇及养生智慧》一书,其精神令人钦佩。本刊节选其中一部分,与读者共享。
  
  老子认为,养生之根本是以自然法则为出发点,以回归自然本真为归宿,使人达到保持纯朴道德、身心与大自然相适应的准则,因此,返璞归真的过程就是养生保健的过程。何谓返璞归真?《道德经》第二十一章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意思是说,道这个东西恍恍惚惚似虚似实,但虽然恍惚,其中却有万物:虽时隐时现,其中却有万象:虽昏暗不清,其中却有精神。这精神即规则,其存在无可置疑。从古至今,它的形态始终没有变化,遵循着万物生长的规律。老子以恍惚、虚实的形态来描述“道”,其本质就是自然而然。道并不是靠人为的世俗与秩序来把握的,道是自然的规则,它存在于自然之中。“大道汜兮,其可左右”(《道德经》),从字面上理解是道博大无边,无所不至。从词义上讲,大道即是超凡脱俗,返璞归真。
  
  养生之道“在我不在天”
  
  养生之道不在于天命、医药、养尊处优,而在于自然而然地返璞归真,以建立起人与自然相适应的生活方式与习惯。为此,东晋著名道教理论家、医学家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葛洪毕生致力于道教理论与医药学研究,认为追求养生应进入到一种无欲无求的境界,返璞归真以还原人作为自然界一员的本性。因此,人只有“抱一而独善”才能达到养生防病延年之目的。
  何为“抱一”?在他看来,宇宙的本原是物质的元气,由元气的分化才产生天地万物。这个气也是构成人体和生命的基本物质,基于这种认识,葛洪将导引、行气法引入他的养生内炼体系之中,依靠呼吸导引、闭息运气来调动人体的元气,而不是借助汤药、针灸等手段,这是一种回归于自然的养生保健手段。他说:“善行气者,内以养生,外以却恶,”强调了大自然之清气与人生命间至关重要的关系。为此,葛洪在《至理》中,将“命有自然”看做是最基本的愚夫之见解。他说:“今道引行气,还精补脑,食饮有度,兴居有节,将服药物,思神守一,柱天禁戒,带佩符印,伤生之徒,一切远之,如此则通,可以免此六害。”所谓“六害”是指“诸欲、百病、毒恶、邪气、风冷、伤生之徒”。他认为,“六害”不除,病亡难免。葛洪从“返璞归真”的角度,列举了世俗伤身的十三个方面。在《微旨》中他写道“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悲哀憔悴,伤也;喜乐过差,伤也;汲汲所欲,伤也;久谈言笑,伤也;寝息失时,伤也;挽弓引弩,伤也;沉醉呕吐,伤也;饱食即卧,伤也;跳走喘乏,伤也;欢呼哭泣,伤也;阴阳不交,伤也;积伤至尽则早亡,早亡非道也。”意思是说,用脑过度、好勇逞强、透支体力、喜怒无常、心态失衡、过度追求名利、不健康生活方式,将导致疾病和早亡。葛洪还劝诫人们回归自然,回归人之本性。他还说:“唾不及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久视,坐不至久,卧不及疲,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其养生保健至理名言为“身体不伤,方可延年”;“我命在我”。
  
  房事养生是
  “返璞归真”的真实体现
  
  由道家向宗教转型的道教认为,男女房事是天地阴阳和合之道,也是“返璞归真”的真实体现。陶弘景认为,男女性行为是人之本性,也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他的《养性延命录•御女损益篇》既反对禁欲,也反对过度纵欲,主张通过适度的性生活以养生。书中从损与益两个方面论述了房事生活与健康的关系。书中写道:“彭祖曰:男不欲无女,无女则意动,意动则神劳,神劳则损寿。若念真正无可思而大佳,然而万一焉。有强郁闭之,难持易失,使人漏精尿浊,以致鬼交考病。”指出禁欲不仅违背顺其自然的归真之理,而且还有悖人的生理与伦理道德,同时也是对生命的摧残,可造成精道闭塞不通,“漏精尿浊”,梦遗“鬼交”,百病丛生,无医而亡。“奸淫所以使人不寿者,非是鬼神所为也。直由用意俗狠,精动欲泄,务副彼心,竭力无厌,不以相生,反以相害,或惊狂消渴,或癫痴恶疮,为失精之故”。陶弘景还指出了纵欲之害:纵欲好色者不得长寿,并非是鬼神作祟,而是因行为者自己“血脉髓脑日损,风湿犯之”所造成。在房事养生方面,道教最基本的理念就是节欲保精。葛洪指出:“人不可以阴阳不交,坐致疾患。若欲纵情恣欲,不能节宣,则伐年命。”(《抱朴子•微旨篇》)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人年二十者,四日一泄;三十者,八日一泄:四十者,十六日一泄;五十者,二十日一泄:六十者,闭精勿泄。若体力犹壮者,一月一泄。凡人气力自有强盛过人者亦不可抑忍,久而不泻,致生痛疽”。并提出“合阴阳”八不可:“凡新沐、远行及疲、饱食、醉酒、大喜、大悲、男女热病未瘥、女子月血新产生者,皆不可合阴阳。”
  这些观点就是在现代也具有科学价值。阴阳相交应根据体质的强弱、精气的盛衰、年龄的大小等不同情况区别对待,要从有利于男女双方身心健康出发,注意性卫生和性心理,切勿图一时之快,鲁莽行事。忌疲惫之时、饱食醉酒之时、情绪大起大落之时、气候变化之时、月经来潮之时交合,讲求心身合一的房中技巧,审慎房事,知所忌避。
  
  养生应做到“三因制宜”
  
  “百岁真人”孙思邈既是著名的道学家、医学家,更是养生大师,是古代凤毛麟角的寿星。其养生长寿的秘诀就在于回归自然。 他提出了因人、因时、因地的“三因制宜”养生思想,也就是从天、地、人相互融合上,求得回归自然与和谐。相传,唐朝诗人卢照邻曾向孙思邈讨教过养生长寿的道理。孙氏回答说,天候有四季,有五行,相互更替,犹似轮转。天道之气和顺而为雨,愤怒起来便化为风,凝结而成霜雾,张扬就是虹霓。人也相对应于四肢五脏,昼行夜寝,呼吸精气,吐故纳新。这就是人生长的自然规律。阴阳消长,气血盛衰是天、地、人相类似的地方,如果违背这种自然规律,散则生寒,就犹如自然界地震、冰雹一样,人遭塌陷而致恶疮,凝结便宜致疥瘤,无药可治也。这充分体现了道家文化中“道法自然”的思想,体现出一种朴素的和谐观点。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回归自然、返璞归真以养生,就是“从其根”,就是回归于“生长之门”。人只有依据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养生,才能增强与大自然的适应能力,取得内外环境的统一。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会打破“阳平阴秘”的平衡状态,使人体受到伤害。
  
  回归自然是养生之大道
  
  “人生于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养生之道,在神静心清:养生之经,要在自然。动不知所向,止不知所为,随物卷曲,随波而流,动而与阳同德,静而与阴同波。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此乃养生之经也”(《老子•论养生经》)。阴阳之“和”是“天地自然”与“人体自然”的终极目标,是养生保健的最高境界,也是“在以后几千年里充分生长起来的自然主义宇宙观,正是经典时代的一份最重要的哲学遗产。”(胡适《中国哲学里的科学精神与方法》)《黄帝内经》这部经典医学巨著接受了《周易》关于“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学说的观点,也汲取了道家、儒家等诸子百家的有益养分。道教有一幅内丹修炼的《修真图》,在返璞归真的气功修炼中,将脊椎的二十四节对应到自然界二十四节气上,因而道教的“二十四节气导引术”的气功修炼,从姿势到调息导引的功法上,都是根据节气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使人体的“小周天”与自然界的“大周天”和谐统一,使人类和谐地生活在大自然的环境之中。从广义上讲,尽管儒家倡导“人为”,但仍然是基于顺应自然,孔子所倡导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其精髓就是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要有所作为。不能因为道家偏重“无为”,儒家偏重“有为”就认为是文化的相歧。
  
  (全文完)

推荐访问:名医 养生 智慧
上一篇:把握重点,营养男人|把握重点不得夸大一点
下一篇:癌症性格【每人都有“癌症性格”】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