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0学年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来源:事业单位 发布时间:2021-04-19 点击:

 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第一中学 2019- -0 2020 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 如图是根据从河南辉县和山西长治出土的战国时期铁农具绘制的,从左至右分别为锄、斧、铲、犁铧。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石制农具渐趋消失

  B. 冶铁水平领先世界 C. 农耕技术的发展情况 D. 农业经营方式的演变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铁质生产工具的出现,所述工具有利于锄地翻地,有利于精耕细作的农业发展,因此反映了农耕技术的发展情况。故 C 项正确;A 项与题意无关,无从体现,排除 A;没有比较不能得出领先世界,排除 B;材料不能反映农业经营方式是什么,排除 D。

 2.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该记载反映的土地制度是 A. 均田制 B. 井田制 C. 地主土地所有制 D. 小农土地所有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可知,这一土地制度目的之一是限制土地兼并,结合所学知识,『答案』为 A。

 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B 项错误;封建土地私有制在土地兼并的根源,C 项错误;小农土地所有制,即土地归农民所有,是私有制的,它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一大支柱,D 项错误。

 3. 四川东汉古墓出土的画像砖,刻画了墓主人生前的宅院、池塘、大片稻田、山林和盐井;山东滕县出土的画像石,展现了墓主人大面积麦田之外,还有田庄中冶铁作坊工作和部曲操练的景象。说明当时 A. 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 地方豪强威胁到君主集权 C. 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D. 庄园经济的高度自给自足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生前的宅院、池塘、大片稻田、山林和盐井”“还有田庄中冶铁作坊工作和部曲操练的景象”可知,体现了这时期田庄经济的发展,故 D 项正确;材料无涉及个体农户生产劳作状态,故 A 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田庄经济的发展,没有体现地方豪强对君主集权的威胁,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精耕细作的农业,故 C 项错误。

 4. 《国语齐语》载:“工之子恒为工。”《荀子儒效》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唐六典》载:“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上述记载 A. 表明了手工业的发展为官府垄断 B. 阐释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承特点 C. 说明了手工业存在人身依附关系 D. 反映了仕宦之路被富商大贾所垄断 『答案』B 『解析』 材料“工之子恒为工……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反映了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承,故 B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手工业的发展为官府垄断,故 A 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手工业存在人身依附关系,而是反映技术的世代传承,故 C 错误;仅仅凭材料内容也不能说明仕宦之路被富商大贾所垄断,故 D 错误。故选 B。

 5. 苏州盛泽镇“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上述材料可以佐证下列明清经济的哪一特点 A. 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 B. 工商业市镇繁荣

 C. 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 D. 海外贸易的兴盛 『答案』B 『解析』 材料没有反映商人群体的信息,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苏州盛泽镇从明初到乾隆时期,成为“邑中诸镇之第一”,体现了明清工商业市镇的繁荣,故 B 项正确;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的依据是雇佣关系,与材料无关,故 C 项错误;苏州盛泽镇与海外贸易无关,故 D 项错误。

 6. 明清时期,淮阳盐商在扬州、苏州建造园林宅地,相互攀比,徽商在徽州建造精美住宅,晋商建造的大院更显示出财大气粗。这可以佐证明清时期 A. 建筑技艺日臻成熟 B.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 重利轻义成为时尚 D. 崇商重利之风盛行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的“相互攀比、显示出财大气粗”等做法是典型的崇商重利之风,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建筑技艺不是材料的主旨,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经济重心南移问题,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体现了重利但未体现轻义,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

 7.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中,产生了一些新的因素,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 A. 官僚资本主义、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

 B. 外国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民族资本主义 C. 民族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外国资本主义

 D. 外国资本主义、民族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答案』D 『解析』 该题属于知识识记层次的题型,考查学生对历史时空序列特征的再认、再现。学生需要先理清近代中国的史学分段:晚清→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南京政府)的先后发展顺序,然后确定每个时间段的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主要特征:晚清【外资入侵→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诞生→甲午战后初步发展)】→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南京政府(民族资本主义的良好发展/官僚资本产生、壮大)】即可知『答案』为 D 项。

 8. 1842 年《南京条约》签订以后,外国棉货输入一度十分强劲,在人口诸货中,除鸦片外,棉货占绝对多数。但不久后英国在华棉布销售滞销,其销售份额不及英国海外市场的 10%。

 其主要原因是中国 A. 普通民众极端贫困 B. 传统经济结构根深蒂固 C. 民众内敛式消费观 D. 传统手工业的优势犹存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了由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根深蒂固导致了英国商品在中国无法畅销,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普通民众极端贫困的制约不是主要原因,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当时中国不存在民众内敛式消费观,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传统手工业已经没有优势,选项 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

 9. 自 1875 年至 1895 年,建昌铜铁机器厂的规模、设备、资金和人员有较大扩展,但是业务对象始终是外商的船厂及航运公司,生产工艺一直停留在修理和加工零部件,“实际上仅是外商船厂的辅助工场”。这反映出中国近代企业 A. 对外资企业具有严重依赖

 B. 具有资金少、规模小的特点 C. 产品营销具有外向型特点

 D. 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业务对象始终是外商的船厂及航运公司”和“实际上仅是外商船厂的辅助工场”,说明中国近代企业对外资企业具有严重依赖。故『答案』为 A 项。从材料中的“建昌铜铁机器厂的规模、设备、资金和人员有较大扩展”来看,不能得出资金少、规模小的结论,排除 B 项;从材料中的“生产工艺一直停留在修理和加工零部件”来看,并非生产商品对外销售,排除 C 项;D 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10. 下图反映的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在不同历史阶段发展状况的曲线图。请判断图中由 G 到I 这段曲线,最有可能反映的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哪一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

  A. 19 世纪 60 年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B. 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C. 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D. 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的困境 『答案』C 『解析』 题图中可知,中国民族工业 G 开始上升,H 是最高点,之后下降至 I 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推行奖励措施,激发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实业救国思潮和实业团体涌现;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以及一战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因此有了中国民族工业 G 到 H 上升并至最高点。但是,一战结束,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因此有了 H 到 I 点的下降。故 C 项正确。19世纪 60 年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应该是 B-C 段,故 A 项错误。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是 E-F 段,故 B 项错误。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的困境是 I-J 段,故 D 错误。

 11. 1935 年 4 月,国民政府成立了资源委员会,直隶军事委员会。主要任务为负责资源的调查研究和动员开发,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重工业的主管部门。其产业活动主要集中在与军事工业相关的钢铁、动力、机电、化学等基本工业领域。资源委员会的设立 A. 使官僚资本空前膨胀 B. 不利于轻工业的发展 C. 使民族工业发展艰难 D. 为持久抗战奠定基础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中“1935 年……资源委员会……其产业活动主要集中在与军事工业相关”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日本侵华形势日益严重,资源委员会的活动主要集中在与军事工业相关的工

 业领域,有利于为持久抗战奠定基础,因此 D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官僚资本空前膨胀是在解放战争时期;B 选项错误,当时发展与军事工业相关的产业主要是适应了抗日战争的需要,与轻工业的发展之间没有直接联系;C 选项错误,资源委员会的活动主要集中在与军事工业相关的工业领域,与民族工业发展艰难之间没有直接关系。故正确『答案』为 D 选项 12. 在国内商品流通额中,鸦片战争前粮食占 42%,棉布占 24%,其次为盐、茶、丝织品等。到了 1936 年,工业品占 34%,手工业品占 42%,农产品占 24%。这一变化反映了 20 世纪30 年代中国 A. 半殖民地经济特征明显 B. 国家工业化初步实现

 C. 经济近代化的趋向显著 D. 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 『答案』C 『解析』 经济近代化是指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历史过程。材料反映出,相对于鸦片战争前而言,工业品、手工业品在 20 世纪 30 年代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的变化,体现出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化的显著趋势,故 C 项正确;半殖民地经济则具有浓厚的外国势力介入因素,在题干中并没有提及外国,排除 A 项;国家工业化需要建立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五计划”也仅仅只是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20 世纪 30 年代国家工业化初步实现表述错误,排除 B 项;从题干中可以看到农产品的市场份额在显著减少,并没有体现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问题,排除 D 项。

 13. 阅读“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特征及部分原因表”,根据表格分析下列观点准确揭示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规律的是

 A. 近代民族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与剥削 B.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 C. 国家独立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前提 D. 列强侵华态势的变化是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答案』D 『解析』材料强调一战后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短暂发

 展,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又走向萧条,由此可以得出列强侵华态势的变化是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选 D。

 14. 邓小平曾对某次会议作了历史的全面的评价,说这次会议“分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形势,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路线是正确的。”这次会议 A. 是一次成功探索并得到长期坚持 B. 提出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C. 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D. 正确分析了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答案』D 『解析』 材料信息“分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形势,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说的是三大改造完成后的中共八大。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正确分析了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故 D 正确;中共八大的方针没有长期坚持下去,故 A 错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故 B 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故 C 错误。

 15. 1961 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农业六十条(修正案)”,缩小社队规模,取消公共食堂制,对于供给制问题,规定社员一切收入都“按劳动工分进行分配”。这一修正案 A. 推动了经济结构改革 B. 调整了农村的生产关系 C. 结束了人民公社体制 D. 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答案』B 『解析』 针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中央进行国民经济的调整,材料中“缩小社队规模,取消公共食堂制”明显是针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B 正确;材料中是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不是经济结构改革,A 错误;人民公社体制结束是改革开放之后,C 错误;国民经济的恢复的完成是 1952 年,D 错误。

 16. 1980 年,我国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1984 年,开发 14 个沿海城市;1985 年,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 年,划海南岛为经济特区;1992 年,决定开放内地部分省会城市、沿江沿边城市;2001 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13 年,设立上海自由贸易区。以上史实主要说明了我国 A. 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B. 国际地位逐步提高 C. 体制改革走向深入 D. 扩大开放融入世界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历程,所以以上史实主要说明了我国是如何扩大开放融入世界的,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问题,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也未体现国际地位逐步提高的问题,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体制改革而是强调对外开放,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

 17. 1992 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在这一年抵达北京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 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 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 确定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C. 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D. 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答案』B 『解析』 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1992 年的十四大提出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故选 B;A 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C 项是在十五大上,D 项说的是对外开放,三项...

推荐访问:泸西县 云南省 高一
上一篇:人教版初三物理分子热运动教案
下一篇:2021年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六章电压,电阻习题(含答案)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