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案,12

来源:事业单位 发布时间:2020-09-21 点击:

 第 18 课 科技文化成就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两弹一星”及载人飞船的名称和发射时间,并能分析其成功研制的意义,了解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状况。根据数字资料分析“籼型杂交水稻”的推广价值,掌握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技能。了解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搜集和整理有关“两弹一星”的资料,学习查找和收集材料的方法;分析“两弹一星”、载人飞船等研制成功的意义,提高学生对现实的洞察力和对未来的预见力。

 3、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要肯登攀”这句话的含义,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培育推广的意义、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三、 教学方法:情景创设、讲授法、问题导学、课件等 四、课时安排:1 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 2017 年我国科技取得的重大万就导入 (二)、新课讲授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什么是“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现在是指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最初的“两弹”指的是原子弹和氢弹。后来原子弹和氢弹合起来称为一弹,另一弹专指导弹。“一星”则指人造地球卫星。)

 2、结合材料,想一想中国为什么要下决心发展“两弹一星”? 3、结合材料和已学知识,说一说当时中国研制核 武器面临着怎样的困难?并观看短视频。4、代表人物 两弹元勋:邓稼先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5、成就:

 • 1964 年 10 月 16 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 1966 年,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 • 实验取得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 1967 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 1970 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6、探究二:邓稼先言行摘选

 体现了怎样的精神品质?将“两弹一星”精神进一步概括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7、意义 漫步太空

 •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 1999 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开启我国的飞天之旅。

 • 2003 年 10 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航。

 • 2008 年 9 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吃饭靠“两平” 的含义 2、简介袁隆平的事迹并展示杂交水稻技术推广图 3、概括杂交水稻培育和推广的意义 4、2018 中美贸易战,中兴受制于美国,而袁隆平不断进取,取得了一系列成绩,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树立创新意识; 5、展示 2016 年感动中国颁奖词 思考:屠呦呦使命是什么?实验什么时候成功? 6、介绍疟疾的识及疟疾世界流行分布图 7、概括青蒿素研制成功的意义 8、科学技术的成就进行连线、概括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1、“双百”方针 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文学领域出现繁荣景象

 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2、文化成就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 思考:为何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 4、2012 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5、请大家结合生活,说一说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探究三:为什么建国以来中国的科技文化能取得如此瞩目的成绩? 6、进行课堂知识总结,构建知识体系 7、课堂练习略 (三)板书设计:

推荐访问:科技 下册 社会生活
上一篇:红色文化引领助推旅游发展经验材料五
下一篇:太阳能供电系统教案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