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新城区集前路道路工程交通工程设计说明

来源:事业单位 发布时间:2020-07-30 点击:

 涪陵 新城区集前路道路工程 交通工程 设计说明

 1 项目概况 ............................................................2 1.1 项目位置 .......................................................2 1.2 项目范围及规模 .................................................2 2 设计依据及规范 ......................................................2 2.1 设计依据 ......................................................2 2.2 设计采用的技术规范标准 .........................................3 2.3 建设标准 ......................................................3 3、工程项目总体方案 ..................................................4 3.1 总体设计方案 ...................................................4 3.2 设计内容 .......................................................4 3.3 交通组织 .......................................................4 3.3.1 交叉口交通组织 ............................................4 3.3.2 路段交通组织 ..............................................6 3.3.3 公共交通及人行过街设计 ....................................8 4、交通安全设施 ......................................................9 4.1 设计内容 .......................................................9 4.2 设计标准及原则 .................................................9 5、薄层环氧抗滑层 ................................................... 12 5.1 设置一览表 .................................................... 12 5.2 材料组成及性能要求 ........................................... 12 5.3 施工技术要求 .................................................. 13 6、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 ............................................. 14 6.1 概述 ......................................................... 14 6.2 设计内容 ..................................................... 14 6.3 设计标准及原则 ................................................ 14 6.4 施工注意事项 ................................................. 16 7、高清电子警察系统 ................................................. 16 7.1 概述 ......................................................... 16 7.2 系统功能 ..................................................... 17 7.3 系统结构 ..................................................... 18 7.4 系统功能实现 ................................................. 19 7.5 系统技术指标 ................................................. 20 7.6 路口工程 ..................................................... 21 8 交通安全影响评价 ................................................... 22 8.1 道路设施因素对交通安全影响评价 ................................ 22 8.2 道路交通管理对交通安全影响评价 ................................ 23

 1 1 项目概况

 1 1.1 项目 位置

 重庆李渡工业园区北接渝涪高速公路李渡出口,南靠长江黄金水道,西距重庆80 公里,距重庆江北机场仅 40 分钟车程,东到涪陵 10 公里,即将修建的涪陵长江二桥连接高速公路、渝怀铁路、李渡深水港码头,形成铁、公、水立体交通枢纽。在三峡库区蓄水达到 156 米高程后,将成为重庆乃至中国西部的重要交通枢纽。

 本次设计道路位于位于李渡新区规划范围的北部。为片区以集散服务功能为主的道路。

 图 1.1

  本次设计区位示意图 1.2 2 项目范围及规模

 涪陵集前路道路为涪陵新城区高铁站涪陵北站南侧的一条东西向服务性的次干道,连接了马鞍互通连接线、太白大道、倪峰路等主次干路,本次设计集前路起于马鞍互通连接线,终于太乙大道,标准路幅宽度 24m,车行道宽 14m,双向 4 车道,设计车速 40km/h,长约 2173.92m。

 项目所在地位于城区周边,部分建成道路为项目建设的物质运输创造了必要的交通条件。

 道路沿线主要为未建区,已发用地红线对项目建设影响较小,道路沿线用地均已完成拆迁,且部分进行了初步平场。道路其中的一段位于锦华雅苑小区南侧约 230m 为现状已建路段,但该段已建成路幅宽度为 24m,未按规划进行渠划展宽。

 2 2 设计 依据 及规范

 2 2 .1 设计依据

  甲方对该项目的委托书  涪陵区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年)

  《李渡北部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 《北部片区场平施工图》  涪陵区海绵城市总体规划  《太白大道北段延伸段设计方案》  《太乙大道二期竣工图》  业主提供的 1:500 实测电子地形图  CBD 景观大道施工图  涪陵新城区高铁片区 3D+道路方案研究设计

  涪陵城区地下管廊综合专项规划  本项目的地勘报告  业主提供的其它资料和文件 2 2.2 设计采用的技术规范标准

 《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J50162-92)

 《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 -2012)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

 《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分)(2013 版)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016 年版)

 《城市测量规范》(CJJ/T 8-2011)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

 《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 年版)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BJ50-064-2007)

 《公路交通标志反光膜》(GB/T 18833-2012)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50688-2011)(2019 年版)

 《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 D81-2006)

 《道路交通标志板及支撑件》(GBT23827-2009)

 《突起路标》(GBT24725-2009)

 《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GB 51038-2015)

 《重庆市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设置规范》(DB 50/T 548-2014)

 《道路交通信号灯》(GB14887-2011)

 《道路交通信号控制机》(GB 25280-2010)

 《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图像取证技术规范》(GA/T832-2009》)

 《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通用技术要求》(GA/T669-2006)

 《重庆市公安交通信号控制设施建设规范》 《系统接地的型式及安全技术要求》(GB 14050-2008)等交通工程规范 2.3

 建设标准

 本次设计集前路起于马鞍互通连接线,终于太乙大道,标准路幅宽度 24m,双向 4 车道,全长 2173.92m,设计车速为 40km/h。项目与沿线 8 条道路相交。

 其设计采用的主要技术指标如下表所示。

 技术规范 涪陵集前路 道路等级 城市次干道 城市次干道 计算行车速度(km/h)

 40 40 最小平曲线半径一般值(极限值)(m)

 150(70) 600 最小平曲线长度(m) 70 82.9 最大纵坡(%)

 7 6 最小纵坡(%) 0.3 0.5 最小凹曲线半径(m)

 700 2400 最小凸曲线半径(m)

 600 1910 停车视距(m)

 40 40 (1)地震设防烈度:6°计算,7°构造设防。

 (2)本工程荷载标准:桥涵:城 A 级;路面:BZZ—100 人群 3.5kN/m2。

 (3)交通量设计年限:

  15 年。

 (4)路面使用设计年限:

  15 年。

 (5)结构设计基准期:

  100 年。

 (6)结构设计安全等级

  一级。

 (7)设计净高

 4.5 米。

 由于本次设计道路标准路幅分配为:

 24m=5m(人行道)+14m(车行道)+5m(人行道); 其中车行道共 14m=0.25m(路缘带)+3.25m(车行道)+3.25m(车行道)+0.5m(双黄线)+3.25m(车行道)+3.25m(车行道)+0.25m(路缘带); 本次设计道路为居民生活区,货车较少,根据控规采用小型车道宽度以节约用地;

 3 3 、工程项目总体方案

 1 3.1 总体设计方案

 本次道路交通工程设计总体原则:以保障交通安全畅通、行车有序、低公害的基本设施为要求,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按照道路交通工程的设计原则,为道路交通参与者提供正确、可靠、适时的交通信息为目的。同时结合道路沿线周边环境,对道路沿线实施各行其道,人车分离,安全防护等交通安全设施设计。

 2 3.2 设计内容

 本项目交通工程设计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 设计范围内的交通安全设施设计; 2. 智能交通信号控制设施设计; 3. 高清电子警察设计。

 3 3.3 交通组织

 1 3.3.1 交叉口交通组织

 道路 沿线共有8 8 个主要的 交叉口 ,分别为与 马鞍互通连接线(纵五路)、纵四路、纵三路、太白大道、纵二路、倪峰路、纵一路和太乙大道 。

 其中集前路与马鞍互通连接线(纵五路)、纵四路、纵二路和 倪峰路交叉口进行了渠划设计,设置信号灯进行控制。

 (1)平面交叉口设计 本次设计对相交道路平交口进行了分类,主要分为2大类:

 ①平A1类:主要为信号灯控制交叉口; ②平B类:无信号灯控制交叉口,主要为与支路相交,又分平B1类和平B2类; 平B1类:支路只准右转通行的交叉口; 平B2类:减速让行或停车让行标志管制交叉口。

 总体上通过采用合理的渠化、信号控制及一些交通管制方式,提高道路的安全性和使用效率。

 交叉口进出口道的车道数确定的原则是使到达交叉口的车流以最短的时间通过交叉口,并尽量的减少交叉口的车辆延误时间。

 (2)交叉口选型

 本次设计的集前路沿线各平交路口的类型如下表所示:

 表 3-1 集前路沿线交叉口分类图 交叉口类型 集前路 马鞍互通连接线(纵五路)

 主-次 平A1类 纵四路 次-次 平A1类 纵三路 次-支 平B2类 太白大道 次-支 平B1类 纵二路 次-次 平A1类 倪峰路 次-次 平A1类 纵一路 次-支 平B2类 太乙大道 主-次 平B1类 本次设计平交口,除与太乙大道交叉口为“T”字交叉,其它均为十字交叉口。本次主要交叉口均采用信号灯进行控制。

 因此,需要加强路口信号控制和路口拓宽渠化,提高道路沿线的总体交通转换能力。

 (3)车道数 交叉口进出口道的车道数确定的原则是使到达交叉口的车流以最短的时间通过交叉口,并尽量的减少交叉口的车辆延误时间。集前路标准路幅采用了双向4车道,规划的路口形式服务水平较低、延误时间较长时,需要在主要交通流方向增设进口等待车道。

 (4)主要节点交通组织方案 ①集前路与马鞍互通连接线(纵五路)

 交叉口 :

 该节点为集前路与马鞍互通连接线(纵五路)相交,该交叉口为主干路与次干路相交,根据交通量预测,为保障行车安全和流畅,对交叉口进行拓宽渠化设计。

 马鞍互通连接线(纵五路)为高铁片区重要的纵向道路,是规划经马鞍立交进出高铁安全的便捷快速通道,规划为城市主干路,该道路设计近远期相结合,近期实施双向4车道,远期拓宽为双向6车道,设计车速50km/h,该交叉口可解决周边进出城交通,故交通量较大,故本次设计对该方向的进口进行渠化拓宽设计,并完善标线、标志。本次设计中对集前路和马鞍互通连接线进口道展宽了1个车道,较大的提高了通行效率,实用性较好。

 纵五路分段 2 西进口段:0.5m(路缘带)+3.5m(停车让行车道) =4m。

 集前路东进口段:0.25m(1/2 双黄线)+3.25m(左转车道) +3.25m(直行车道)+3.25m(右转车道)+0.25m(路缘带)=10.25m。

 马鞍互通连接道北进口段:0.5m(路缘带)+3.5m(左转车道)+3.5m(直行车道)

 +3.5m(右转车道)+0.5m(路缘带)=11.5m。

 马鞍互通连接道南进口段:0.25m(路缘带)+ 3.25m(左转车道) + 3X3.25m(直行车道)+ 3.25m(右转车道) +0.5m(路缘带)

 =17m。

 ②集前路与纵四路交叉口 该节点为集前路与纵四路相交,该相交道路均为城市次干路,双向4车道布置,根据交通量预测,为保障行车安全和流畅,对交叉口进行拓宽渠化设计。

 纵四路为涪陵高铁片区重要的纵向道路,该交叉口可解决周边进出城交通,故

 交通量较大,本次设计对该方向的进口进行渠化拓宽设计,并完善标线、标志。本次设计中对交叉口进口道展宽了1个车道,较大的提高了通行效率,实用性较好。

 集前路西进口段:0.25m(1/2 双黄线)+3.25m(右转车道)+ 3.25m(直行车道)+3.25m(左转车道)+0.25m(路缘带)=10.25m。

 集前路东进口段:0.25m(1/2 双黄线)+3.25m(右转车道)+ 3.25m(直行车道)+3.25m(左转车道)+0.25m(路缘带)=10.25m。

 纵四路北进口段:0.25m(1/2 双黄线)+3.25m(右转车道)+ 3.25m(直行车道)+3.25m(左转车道)+0.25m(路缘带)=10.25m。

 纵四路南进口段:0.25m(1/2 双黄线)+3.25m(右转车道)+ 3.25m(直行车道)+3.25m(左转车道)+0.25m(路缘带)=10.25m。

 ③集前路与纵二路交叉口 该节点为集前路与纵二路相交,该相交道路均为城市次干路,双向4车道布置,根据交通量预测,为保障行车安全和流畅,对交叉口进行拓宽渠化设计。

 纵二路为涪陵高铁片区重要的纵向道路,该交叉口可解决周边进出城交通,故交通量较大,本次设计对该方向的进口进行渠化拓宽设计,并完善标线、标志。本次设计中对交叉口进口道展宽了1个车道,较大的提高了通行效率,实用性较好。

 集前路西进口段:0.25m(1/2 双黄线)+3.25m(右转车道)+ 3.25m(直行车道)+3.25m(左转车道)+0.25m(路缘带)=10.25m。

 集前路东进口段:0.25m(1/2 双黄线)+3.25m(右转车道)+ 3.25m(直行车道)+3.25m(左转车道)+0.25m(路缘带)=10.25m。

 纵二路北进口段:0.25m(1/2 双黄线)+3.25m(右转车道)+ 3.25m(直行车道)+3.25m(左转车道)+0.25m(路缘带)=10.25m。

 纵二路南进口段:0.25m(1/2 双黄线)+3.25m(右转车道)+ 3.25m(直行左转车道) +0.25m(路缘带)=7m。

 ④集前路与倪峰路交叉口 该节点为集前路与倪峰路相交,该相交道路均为城市次干路,双向4车道布置,根据交通量预测,为保障行车安全和流畅,对交叉口进行拓宽渠化设计。

 倪峰路为涪陵高铁片区重要的纵向道路,该交叉口可解决周边进出城交通,故交通量较大,本次设计对该方向的进口进行渠化拓宽设计,并完善标线、标志。本次设计中对交叉口进口道展宽了1个车道,较大的提高了通行效率,实用性较好。

 集前路西进口段:0.25m(1/2 双黄线)+3.25m(右转车道)+ 3.25m(直行车道)+3.25m(左转车道)+0.25m(路缘带)=10.25m。

 集前路东进口段:0.25m(1/2 双黄线)+3.25m(右转车道)+ 3.25m(直行车道)+3.25m(左转车道)+0.25m(路缘带)=10.25m。

 倪峰路北进口段:0.25m(1/2 双黄线)+3.25m(右转车道)+ 3.25m(直行车道)+3.25m(左转车道)+0.25m(路缘带)=10.25m。

 倪峰路南进口段:0.25m(1/2 双黄线)+3.25m(右转车道)+ 3.25m(直行车道)+3.25m(左转车道)+0.25m(路缘带)=10.25m。

 2 3.3.2 路段交通组织

 路段交通设计包括机动车道设计、人行道设计和行人过街横道设计 路段交通设计机动车道数与规划一致,优化行人过街横道。

 (1)

 机动车道设计 机动车道设计的设计须保证机动车通行的连续性、安全性,避免与行人、自行车之间的相互干扰,并尽量减轻机动车内部相互之间的冲突。

 路段上机动车车道数与规划基本一致,在进入交叉口前的分流段根据行车轨迹和驾驶者的习性进行优化,使各转向车流自然、和谐。

 (2)

 行人过街横道设计 行人过街横道设计充分考虑了行人通行安全和顺畅要求,为确保行人安全穿越道路,所有道路交叉口处根据具体人流去向,结合交叉口渠化设计,加划人行过街横道线,人行横道线宽 6m。

 特别关注了交通的弱势群体(如老幼病残等)。本设计中,主要遵照以下原则:

 ◎在路段上,考虑到工程为核心居住区,居民较多,适当减小过街间距,行人过街横道间距宜为 300~500m。

 ◎在地面人行过街横道长于 16m 时,应设置行人停留岛(划线或人行道铺装),避免人车争道; ◎在弯道、纵坡变化路段等视距不良的地点不宜设置行人过街横道; ◎在车辆转弯进出较多又不能禁止的地方不宜设置行人过街横道; ◎瓶颈路段不宜设置行人过街横道; ◎对于一些行人穿越流量较大的路段将来考虑修建行人天桥或过街下穿通道,在不宜设置天桥和地下通道时,必须设置行人过街信号灯。

 ◎路段行人过街横道应配以相应的交通标志标线,包括注意行人过街、行人过街横道标志、机动车让行等。

 由于人行横道的位置、长度及行人流量等与信号灯显示及交通处理能力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必须考虑交叉口附近的行人过街需求及其安全性要求。

 应设在车辆驾驶员容易看清楚的位置,尽可能靠近交叉口与行人的自然流向一致,并尽可能与车行道垂直,以缩短行人步行距离; 人行横道宽度与过街行人数及信号显示时间相关。交叉口高峰小时行人流量1000 人/h,设置 10m;500 人/h,设置 8m;200 人/h,设置 6m;

 人行横道位置以保障左转、右转的转弯半径和不影响直行车辆顺利通行为准则;停车线在人行横道后面至少 1m,本设计中,按照 2m 设计。

 为提醒行人剩下的通行时间,保证行人的安全,建议设置行人倒计时信号。

 (3 3 )

 无障碍设计

 为了方便残疾人使用城市道路设施,根据《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的要求,在交叉口或路段有行人过街或自行车过街处,设置三面坡缘石坡道。供残疾人及自行车通行,单面坡缘石坡道宽度根据斑马线宽度来确定。

 在道路人行道铺砌宽度为 60cm 的盲道,并在交叉口和路段中间人行横道处设置缘石坡道为残障人士通行提供方便.。

 图 图 3.1

 交叉口无障碍设施

 (4 4 )

 视距三角形

 视距三角形是指驾驶员接近交叉口前,对横向道路两侧的通视范围。图中是相交道路上同时到达交叉口的车辆在冲突点前能避让冲突及时制动所需的停车视距。

 交叉口设计中在视距三角形内不得有任何高于 1.2m 妨碍视线的物体。因此,需要对交叉口视距范围内的植栽高度、高架路、人行天桥的桥墩及台阶高度进行控制,尽可能使视线通透。

  图 图 3.2

 视距三角形示意图

 3 3.3.3 公共交通及人行过街设计

 (1)公交停靠方案 公交汽车交通设计重点在于公交停靠站的选择,需满足乘客安全,方便乘客换乘、过街,有利于公共汽车安全停靠、顺利驶离,并与路段及交叉口通行能力相协调,结合地形、道路纵坡、轨道交通车站以及沿线用地性质综合布设公交停靠站。

 通过分析道路平面、纵断面条件,参照重庆市规划管理规定,根据停车港位置尽可能选择在直线路段、纵坡条件好的路段原则,本次设计的集前路沿线共布置了 3 对半公交站,布置位于停车港 K0+180-K0+210 北侧,停车港 K0+320-K0+350道路南侧、停车港 K0+685-K0+715 道路北侧、停车港 K0+887-K0+917 道路南侧、停车港 K1+698-K1+728 道路南侧、停车港 K1+795-K1+825 道路北侧。

 进出停车港的渐变段采用三次抛物线过渡,减速段长 15m,加速段长 20m,公交站台长度为 30m。

 (2)出租车临时停靠站 出租车临时停靠站设置以保证不干扰正常的主路交通流安全运行为前提,在距离交叉口至少 50m 处设置。并且有严格的短时停留时间限制。

 (3)人流的交通组织 根据涪陵李渡高铁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项目道路以服务交通为主,辅以服务区域周边地块为主,该区域以居住和商业为主,区域交通主题为“人”,且由于其周边的配套服务设施较多,人流量大,人车争道;故在本次设计中改变过去“以车为本”的为汽车建路与管理交通的传统观念,建立为运人运货而建路与管理交通的“以人为本” 的观念,结合城市公共交通(公交、出租车)的站点布设,充分考虑“人”这一交通主体的出行质量,形成安全、流畅、舒适的人流交通组织流

 线。

 由于道路规划沿线建筑密集,一般标准路段均设置不少于 5m 的人行道,以满足人行需求及埋设管网的需要。局部路段由于受用地红线限制,可局部压缩人行道,在相对较宽路段结合地形打造城市景观带。

 为确保行人安全穿越道路,所有道路交叉口处根据具体人流去向,结合交叉口渠化设计,加划人行过街横道线,人行横道线宽 6m。

 4 4 、交通安全设施

 1 4.1 设计内容

 本路段安全设施设计包括以下内容:设计范围内的交通标志、标线、突起路标等。

 2 4.2 设计标准及原则

 4.2.1 、交通标志

 (1)设计原则 交通标志的布设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力求做到标志齐全、功能完善。结合该路的交通特点,使道路使用者能正确、完整地获取有效信息,合理引导车流。

 在标志布设中,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 以不熟悉该片区及其周围路网体系的司机为设计使用对象,从整体路网的角度出发,结合周围路网体系合理地选择标志信息;  严格依照《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重庆市畅通工程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设置指导性意见》设置标志;  版面设计以驾驶员按 50km/h(主干路)、40km/h(次干路)、30km/h(支路)行驶时,能够及时辨认的信息为基本原则,同时力求使版面美观、醒目;  重要的信息给予重复显示,同时避免提供过多的信息,防止信息过载;  标志布设均衡而不宜过于集中在局部路段,标志结构形式设计及标志的布设与道路线性及周围环境协调一致,满足美观及视觉的要求,提高局部标志的视认性;  标志的布设应充分注意与监控、信号控制、环境等其它沿线设施系统的协调配合;  交叉口交通标志的设置应向驾驶员提供明确的“路权分配”信息,确保交叉口的行车安全和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 根据以上原则,本项目交通标志的主要布设方法如下:

  信号灯控制路口  在进口道右侧第二组导向箭头处设置导向车道指示标志,在第三组导向箭头处设置指路标志;  在出口道右侧适当位置设置禁止停车和限速的组合标志;  与支路相交的减速让行路口  在干路进口道右侧第二组导向箭头处位置设置指路标志,出口道右侧适当位置设置禁止停车和限速的组合标志;  在支路进口道右侧适当位置设置减速让行标志(或减速让行与禁左的组合标志),在出口道右侧适当位置设置限速标志;

  在人行横道斑马线两端设置人行横道指示标志,并在停止线前方适当位置设置注意行人警告标志;  在陡坡路段适当位置设置“下陡坡”警告标志。

 (2)标志版面及材料 标志底板采用 5A02 的铝合金板,铝合金板材的抗拉强度应不小于 289.3Mpa,屈服点不小于 241.2Mpa,延伸率不小于 4%~10%,其耐候、耐盐雾腐蚀、机械性能等应符合 JT/J279—2004《公路交通标志板技术条件》。铝合金板板厚一般在版面面积<4.5m2 时采用 2mm,在版面面积≥4.5m 2 时采用 3mm。

 标志版面颜色参照设计图、《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重庆市畅通工程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设置指导性意见》;交通标志的颜色指标还要符合《视觉信号表面色》(GB8416-2003)的规定。

 所有标志均采用 IV 类超强级反光膜。

 各版面字体采用 “交通标志专用字体”。文字原则采用中英文对照,指路标志的英文地名使用汉语拼音,专用名词使用英文。

 指路标志版面内容排列顺序:在干道上沿直行方向指示两个路名(地名),从左到右,由近而远地排列;左右转弯各指两个路名(地名),自上而下,由近而远地排列。其中近地名是指示直行及左、右转弯所指前方路口的相交路名;远地名可以是道路所指示前方的著名地点名、主要地点名或主要人流集散点名。

 由于本项目及周围路网均为工程命名,本次设计不包括指路标志版面具体内容,指路标志具体指路信息由当地地名办和交警共同确定。

 所有指路标志需经交警审查通过后方可加工制作。

 本项目交通标志版面采用的规格如下:

 ① 汉字高度 道路等级 单向一车 单向二车 单向三车 单向四车汉字主要信息高度 30 36 40 50 汉字辅助信息高度 20 25 30 30 ② 指路标志牌版面规格 设置道路 版面规格(m)

 支撑方式 立柱直径(mm)

 立交预告 5.4×3.0 单悬臂 φ325 单向三、四车道 4.8×2.4 单悬臂 φ273 单向二车道 4.0×2.0 单悬臂 φ219 单向一车道 3.0×2.0 单悬臂 φ219 分流匝道 3.0×2.0 双悬臂 φ219 主干道上的支路 3.0×2.0 单悬臂 φ219 ③ 警告标志牌版面规格 设置道路 单柱式 小悬臂式 附着式 单向二车道以上 Δ1100mm Δ1300mm Δ1300mm 单向一车道 Δ900mm Δ1100mm Δ1100mm ④ 禁令标志牌版面规格 设置道路 单柱式 小悬臂式 附着式 单向二车道以上 φ1000mm φ1200mm φ1200mm 单向一车道 φ800mm φ1000mm φ1000mm ⑤ 指示标志牌版面规格

 设置道路 单柱式 小悬臂式 附着式 单向二车道以上 φ1000mm φ1200mm φ1200mm 正方形边长 正方形边长 正方形边长单向一车道 φ800mm φ1000mm φ1000mm 正方形边长 正方形边长 正方形边长(3)标志支撑结构设计  标志结构采用单立柱式、小悬臂式、单悬臂式。

  标志结构的设计基本风速为 25m/s;  立柱采用的钢材应符合 YB231 和 GB8162 的要求;  标志基础采用明挖法施工,基底应先整平、夯实,控制好标高,施工完毕,基坑应分层回填夯实;在浇注混凝土时,应注意使定位法兰盘与基础对中,并将其嵌进基础(其上表面与基础顶面齐平),同时保持其顶面水平,而预埋的地脚螺栓应与其保持垂直;  基础底法兰盘要与地脚螺栓点焊固定,并配双螺母;  标志结构中的主梁、横梁和法兰盘钢构件均须采用热浸镀锌后再涂塑防腐处理,镀锌量不得低于 600g/m2 ,紧固件的镀锌量不得低于 350g/m 2 ;  地脚螺栓连接处构件接触面应作喷砂(或酸洗)后涂无机富锌漆;  标志板与滑动槽铝用铆接,标志板与标志柱通过槽铝和滑动螺栓连接。

 (4)标志安装  单立柱标志牌内边缘距路缘石边缘≥25cm,标志牌下缘距路面高度为2.50m。悬臂式标志的安装净空为 5.50m;  路侧标志安装时应与道路中线成一定角度,指路和警告标志其安装角度为0~10°,禁令和指示标志的角度为 0~45°;  当设计的标志安装位置与实际存在的构造物发生冲突或与通信人孔、电力管线等发生冲突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并征得监理工程师同意后做适当调整。当通信管线穿过标志基础时,基础内布筋需作适当调整;  为保证视认性,同一地点需要设置两个以上标志时,可安装在一根立柱上,但最多不应超过 4 个;  标志板在一根支柱上并设时,应按禁令、指示、警告的顺序,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地排列。

 (5)加工及施工要求  标志底板同滑动槽铝均采用 5A02 的铝合金制作;  标志底板同滑运槽铝采用Φ5×16 铝合金铆钉铆接,铆钉间距不大于 15cm;铆钉沉头面必须磨至同标志面一样的高度;铆钉沉头面不得凹入板内,否则应补至板面高度,做到牢固、平整;  滑动槽铝必须采用整料定制,不得焊接接长;  凡钢管直径在 152mm 以下(含 152mm)的立柱,采用普通碳素结构钢焊接钢管;凡钢管直径在 152mm 以上的立柱,采用一般常用热轧无缝钢管。钢管应采用整料,不得焊接接长;  立柱应垂直地立于基础之上;标志板偏角的调整应通过浇筑标志柱基础时,调整立柱的地脚螺栓和法兰盘位置来进行;  标志柱顶端及横梁外露钢管口,用 3mm 厚的钢板焊接封盖;

  底座法兰盘与地脚螺栓采用 T422 或 T423 的焊条焊接;  标志验收合格后建议将所有螺母与螺栓焊牢防止标志被盗。

 4.2.2 、标线

 (1)设计原则  在机动车道两侧路缘带内侧设置车道边缘线,车道边缘线采用线宽 15cm的白色热熔型涂料面撒反光玻璃珠的标线,并配以间距为 6m 的单面白色反光突起路标;  车道分界线采用线宽 15cm 的白色热熔型涂料面撒反光玻璃珠的标线,线长2m,间距 4m;  相交主次道路中心双黄线采用线宽 15cm 的黄色热熔型涂料面撒反光玻璃珠的标线,并配以间距为 6m 的双面黄色反光突起路标;  道路路中心单黄虚线采用线宽 15cm 的黄色热熔型涂料面撒反光玻璃珠的标线,线长 4m,间距 6m;陡坡路段禁止跨线超车,用单黄实线代替单黄虚线;  在导流岛出入口及立交匝道鼻端的三角段设置导流斑马线,线宽 45cm,间距 100cm;  路口人行横道线宽 40cm,间距 60cm,长 6m。人行横道线长度可以根据实际人流量以整米数加长;  停止线与人行横道斑马线的距离为 2m,停止线宽 40cm;路口导向车道线长40m;在需要诱导车辆前的合适位置设置地面导向箭头,箭头长 4.5m。导向箭头按导线长度重复设置二次;  公交停车港标线宽 45cm,虚线部分采用 1m 划线 1m 空的 1-1 线;  路侧开口处虚线及左转导流线采用 2m 划线 2m 空的 2-2 线;  在支路进口道设置减速让行标线,虚线宽 20cm,两条虚线间隔 20cm。倒三角形底宽 120cm,高 300cm; (2)技术要求  所有标线及标记均采用热熔型反光涂料;  所有标线厚度为 2.00mm±10%,涂料中应混合占总量 18%的玻璃微珠,在喷涂时,标线表面还应均撒 0.3Kg/ m2 的玻璃微珠;  车道边缘线不应侵占行车道宽度;  突起路标的颜色及设置间距须符合《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的规定,反射面应尽量与驾驶员视线垂直;突起路标高出路面一般不超过25mm,并应符合交通安全的要求。

 5 5 、薄层环氧抗滑层

 为增加行车安全性,在纵坡坡度不小于 5%的下坡路段沥青砼表层进行间断性地加铺一层薄层抗滑层材料。厚度控制在 5mm,宽度 20m,铺筑间距按照规范执行,本次设计为间距 10m。

 1 5.1 设置一览表

 道路在 K1+200-K1+400 道路左幅,详见交通工程平面分图。

 5.2 材料组成及性能要求

 (1)薄层材料规格:车行道采用 CSS-30 型。

 CSS 薄层抗滑材料类型、构造深度、适用范围 材料类型 骨料最大粒径(mm)

 构造深度(mm) 铺设厚度(mm) 适用范围 CSS-10 1.5 0.8 3 人行道 CSS-20 2.5 1.2 4 非机动车道 CSS-30 3.5 1.6 5 机动车道 (2)薄层材料材质要求:骨料应采用煅烧合成骨料,粘结剂应采用环氧型树脂胶。抗滑路面材料技术参数应满足下表要求,且材料性能应通过国家安全设施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标准。

 表 CSS 薄层抗滑材料技术要求 检测项目 参数 技术要求 骨料 吸水率 % ≤2 洛杉矶磨耗 % ≤18 体积密度 g/cm3

 ≥2.3 莫氏硬度 —— ≥7.0 粘结剂 拉伸粘结强度(沥青试块)

 20±2℃(MPa) ≥10 成型抗滑面层 防滑系数 摆值(BPN)

 CSS-10 ≥55 CSS-20 ≥65 CSS-30 ≥70 颜色保持度 保持(年)

 ≥5 (3)路面颜色:采用中国建筑色卡国家规定(GB/T18922-2008)中的黑色(1261号)、红色(1084 号)、绿色(0784 号)、蓝色(1225 号)、黄色(1694 号)五种颜色。经过比选建议采用其中的红色。

 (4)抗滑路面其它要求:薄层材料铺设段两端应与路面顺接,48 小时碾压颗粒脱落量小于 0.25kg/m2,常温下固化时间小于 4 小时,色彩均匀一致。

 3 5.3 施工技术要求

 (1)对天气及气温的要求:施工时的天气必须是晴天或阴天,气温必须在 5℃以上。

 (2)对基面的要求:施工前,使基面具有一定的粗糙度,且基面一定要保持干燥。

 (3)薄层抗滑层材料施工工艺及技术要求:在沥青砼路面上加铺一层薄层抗滑层材料,厚度控制在 5mm 左右。施工之前先将需要铺装薄层抗滑层的沥青砼基面清理干净,再涂刷一层环氧型结构胶,最后铺装薄层抗滑层材料;将 A、B 组分在规定的容器中混合并搅拌,搅拌的时间为 2~4 分钟,不能超过 5 分钟;立即添加填料,搅拌的时间为 3~5 分钟,不能超过 7 分钟;马上进行薄层抗滑层材料的摊铺,薄层抗滑层材料的施工时间一般不能超过 10 分钟,并且薄层抗滑层材料施工完毕之后,须马上撒上耐磨碎石,撒满为止。当一段时间之后,对于部分泛油的地方,需补撒耐磨碎石,直到不再有泛油的现象发生为止。

 (4)施工验收技术要求:施工完毕 48 小时之后,薄层抗滑层与沥青混凝土基

 面的粘接强度≥2.0Mpa,纹理深度≥2.0 ㎜,摩擦系数≥60。

 6 6 、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

 1 6.1 概述

 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是智能交通系统(ITS)在交通管理工作中的基本应用,也是城市智能交通控制系统中最直接、最基础的应用系统。系统的建成将使交通管理得到进一步的完善、补充和发展,也将是道路交通管理手段发生质的飞跃。

 本系统以合理组织交通流、完善道路交通设施、提高交通参与者的现代交通意识为前提,对控制区域内的交通流进行实时监视、检测、控制、协调,有效的改善控制区域内的交通状况为目标。

 2 6.2 设计内容

 本项目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设计内容包括:交通信号控制机、通讯模块、信号灯、基础埋设、控制管线和手井等。本次设计范围内设置信号灯的交叉口为集前路与纵四路交叉口、集前路与纵二路交叉口、集前路与锦华东路交叉口。

 3 6.3 设计标准及原则

 1. 信号控制机:

 本项目安装于信号控制路口/路段的交通信号控制机采用集中协调式信号机,必须符合 GA47-2002 标准,保证每组信号灯有独立的灯组输出控制;基本配置 8路检测器,具备扩充为 32 路检测器能力;至少有“节假日”、“星期”和“普通”三种模式共 48 个时段和 20 种配时方案;与区域机数据通讯接口为 RS232、RS422、10M/100M RJ45 网口,三种可选,具备通过手持终端、笔记本电脑等对信号机进行现场调试功能。

  集中协调型,32 位 CPU,模块插卡设计;  含户外落地式机箱;  标准配置 16 信号灯组,最大 32 个信号灯组,32 个相位;最大 64 个机动车/自行车/行人按钮检测器;  支持集中和分布式检测器,RS232/485 接口,RJ45 网络接口;  支持无线通信,支持国标通信协议,感应/协调/自适应;  通过公安部检测。

 2. 无线通讯模块 本系统应采用工业级 GPRS 通讯调制解调器。

 3. 信号灯 本项目中选择使用的交通信号灯的依据为 GB14887-2003《道路交通信号灯》,信号灯的发光单元采用 LED 光源。灯具样式要求如下:

  机动车信号灯 红色、黄色、绿色三个圆形几何位置分立单元,发光单元透光面直径为 400mm。

 机动车信号灯发光单元基准轴线上光强为标准规定的 1 级 1 类,发光单元光强分布符合标准规定的窄角度光强分布。

  方向指示信号灯 发光单元透光面直径为 400mm,同一方向红、黄、绿三色方向指示信号灯应为三个箭头几何位置分立单元。

  机动车倒计时 双色点阵显示,双层箱体设计,内层压铸铝箱体,字高 480,0-99 秒追踪式,无须单独供电。

  人行信号灯 人行灯发光单元透光面直径为 300mm,三联组合。上联红色站立人形;中联绿色行走人形。绿色行走人形在显示时应能以动画走动显示,动画动作变化不少于 8个位置,动作变化连续直观,走动速度至少有 2 挡以上,正常速度和最后 8 秒快速走动显示;下联为双色点阵倒计时。

 4. 信号灯杆 车行信号 灯悬臂式灯杆:八棱锥型变径灯杆,表面热锓锌处理后喷乳白色外观漆。立杆外径 300-350mm,壁厚 5mm;横杆外径 100-214mm,壁厚 4mm;

 车行信号灯单柱式灯杆:圆型立杆,表面热锓锌处理后喷乳白色外观漆。立柱外径 114mm,壁厚 4mm; 人行信号灯单柱式灯杆:圆型立杆,表面热锓锌处理后喷乳白色外观漆。立柱外径 114mm,壁厚 4mm;  信号灯结构由信号灯、支柱、基础、紧固件等组成;  信号灯与立柱横梁通过抱箍底衬连接;  立柱、横梁采用 Q235 钢,立柱与横梁大小的选择依据国标关于结构设计的要求进行计算设计;  立柱、横梁、法兰盘、抱箍、抱箍底衬、柱帽、加劲肋及连接螺栓、螺母、垫圈等钢铁件,采用热浸锌进行防锈处理,立柱、横梁、法兰盘的镀锌量为 600g/m2 ;紧固件为 350g/m 2 ;所有的贴角焊缝,其厚度和强度应与被焊构件相等,焊缝应打磨光滑; 5. 信号灯管线 车行信号灯、人行信号灯控制线采用 RVV4*1.5,电源线采用 RVV4*2.5。

  每组信号灯必须单独放线至信号控制箱,并预留一股电源线和一股控制线;  车行道穿线管采用φ110 玻璃钢电缆护套管,埋深不小于 0.7m;人行道穿线管采用φ110PVC 双壁波纹管,埋深不小于 0.5m;  人行道穿线管沿人行道每 3m 包封一处,每处包封长 0.3m;车行道穿线管沿车行道通长包封;  交通信号控制机的电源引自道路照明箱式变电站,此部分电源线 单独计量; 6. 基础埋设  基础采用现浇制作,基础顶面应预埋 Q235 钢底座法兰盘及地脚螺栓;  在浇筑混凝土时,应注意使底座法兰盘与基础对中,并将其嵌进基础(其上表面与基础平齐),同时保持其顶面水平;  地脚下部为标准弯钩,地脚螺栓宜事先进行热浸锌处理,镀锌量 350 g/m2 ,预埋时其方向应与底座法兰盘保持垂直;  施工时如果遇到平曲线段,应注意调整预埋法兰盘的方向,使其纵向中心线与行车方向保持一致;  基础施工完毕,地脚螺栓外露长度宜控制在 80-100mm 以内,并对外露螺纹部分加以妥善保护,另外基坑应分层回填夯实;基础需经养护达到设计强

 度后,方可安装上部结构物;  基础预埋时必须考虑立柱或立柱附着标志其倾向净空应符合 GB5768-2009的规定。

 6.4 施工注意事项

  信号灯的技术要求要求必须符合《道路交通信号灯》(GB14887-2003)相关规定,控制仪器、信号灯及仪器接口应与辖区现有信号控制系统相统一;  考虑智能交通信号系统设计需切实结合辖区交通管路规划的要求,故本次图纸提交实施前,须由工程所在辖区交通管理部门做最后核准,无异议方可投入实施;  由于还需要对路口交通组织及交通流量作进一步调查,具体的控制方式在设计中没表达,在路口联调中,由工程建设方会同设计方及辖区支队在现场最后确定,并在验收报告中做出明确表达;  本工程中所有交通灯杆件在基础施工前需征询交警部门的意见,并在交警部门的指导下进行;  对于信号灯的设置所需的电源和光缆,必须征得电力和综合通信等专业部门同意,存在衔接不顺之处由建设单位予以协调;  施工要求不清晰明确的一律按《重庆市公安交通信号控制设施建设规范》执行。由于建设的诸多不确定因素,施工方的全部工作必须在设计方的监督和指导下进行和完成。

  架设交通信号灯的支柱安装限流避雷针:支架顶端与限流避雷针底座须保证可靠的电气和机械连接,利用支架本身接地或用扁钢单独与支架架本身接地网连接,接地电阻要求小于 4 欧姆。

 7 7 、高清电子警察系统

 本次设计范围内设置高清电子警察系统的交叉口为集前路与纵四路交叉口、集前路与纵二路交叉口、集前路与锦华东路交叉口。

 1 7.1 概述

 车辆闯红灯违章是造成交通秩序混乱、交通堵塞及引发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真实记录违章车辆并实施处罚可以有效地控制这些隐患的发生,可极大提高城市交通科学化管理的水平,有效提升公安机关动态管控能力和水平。

 本项目采用先进的高清晰网络抓拍摄像一体机作为前端图像采集设备,采取地感线圈方式检测车辆,采用红灯检测器、线圈车辆检测器等设备提供触发信号,自动抓拍记录违法车辆,配以专用的传输网络和中心管理软件,构成高清电子警察系统。

 本项目充分考虑了道路交通特点,同时根据项目建设有关要求,采取地感线圈检测车辆。该系统结构简洁,可靠性高,车辆抓拍捕获率高达 99%以上,避免了视频检测车辆方式存在的误拍、漏拍等问题。

 本项目采用的高清电子警察系统安装简单,施工调试方便,对所有过往违章车辆进行全天候、无遗漏实时检测、记录与处理,以高分辨率图片的方式存贮违章车辆信息;该系统取得的违法证据充分,拍摄环境和违法车辆一一对应,对违章车辆的车型、车身颜色、车牌号码、违法地点、行驶方向、违法时间等项目均进行清晰

 完整记录,实现该项目的全部要求。

 7.2 系统功能

 本系统具备闯红灯违法检测及抓拍功能、绿灯时卡口车辆抓拍功能、图片合成及信息叠加功能、图片防篡改功能、录像功能、数据管理功能、历史数据查询和管理功能、故障检测功能、自动校时功能和通讯功能等。

 (1 1 )闯红灯违法检测及抓拍功能:系统可根据红灯检测器和车辆检测器提供的触发信号,在红灯信号下,抓拍闯红灯车辆三幅违章全景图片,分别为停止线前,压停止线,过停止线,以反映机动车闯红灯违法过程。抓拍图片符合《闯红灯违法自动记录系统通用技术条件》(GA/T496-2009)要求。抓拍各个位置间距,能保持适宜的距离,以反映机动车闯红灯违法过程。

 拍摄图片可清晰辨认违法车辆的车牌号码、车牌颜色、车型、违法地点与方向信息、停车线、信号灯颜色、红灯亮起时间、违法时间(年、月、日、时、分、秒)。所拍摄的闯红灯图像,其图像中的信号灯红色突出、明显、无法律异议。

 (2 2 )绿灯时卡口功能:可以捕获非红灯状态下经过的每一辆机动车,并抓拍一张高清图片,实现绿灯卡口功能,监测过往的所有车辆。系统能多车道同时连续抓拍、抓拍压中线行驶、压黄线行驶、逆向行驶的车辆。

 (3 3 )信息叠加功能:在抓拍图片上,可将路口信息、红灯时间、抓拍时间、车道号、行使方向、车辆速度等信息叠加到图片中;交通流量信息通过 UDP 数据包的形式上传至服务器;车牌识别结果以文件名的形式体现在图片命名规则中。

 (4 4 )图片合成和防篡改功能:系统能将闯红灯拍摄到的三张图片合成为一张图片,合成的图片清晰度可满足人工对车辆号牌号码认定的要求,且不会出现因红灯信号泛白、光晕等颜色失真而影响人工对红灯信号的判断。违法记录的最终图片包含:时间、地点、方向和车道等信息。图片合成时,不会出现原始图片遗漏、错位等情形;图片压缩采用 JPEG 格式,JPEG 图片编码符合 ISO/IEC 15444:2000 的要求;图片具有防篡改功能,采用图片加密加水印的方式实现。

 (5 5 )录像功能:通过录像软件,将所有摄像机的视频数据进行记录,存储到管理中心服务器。实时高清录像,视频帧率为 15FPS,可采取 DAT 或 AVI 格式,使用专用或通用播放器播放。

 (6 6 )历史数据查询和管理功能:可通过配置工具软件实现对历史数据的查询和相应管理功能。

 (7 7 )故障检测及自动重启功能:具备设备故障的检测,可通过通讯接口实时上传故障信息。

 (8 8 )校正时钟功能:具有自动校正时钟功能,利用 NTP 时钟服务器,采用 NTP协议实现自动对时功能,并相应设置 RTC 时钟,设置系统时间。

 (9 9 )通讯功能:具有本地存储,断点续传功能,本地下载功能。正常情况下,能实时把违法信息及图片,或卡口信息及图片传至控制中心。具备断点续传功能,当遇到网络故障导致传输失败时,可存储在摄像机 SD 存储卡中,用手动下载方式提取照片,待网络恢复后继续传至中心。

 ( 10 )自动检测环境照度功能:系统可对外界环境照度进行自动判别,在环境光线不足时自动启动补光设备。采用的补光灯、闪光灯为照射车尾方向,不会对驾驶员的视线造成影响。同时能够保证夜间图片能够辨别违法机动车的号牌号码、

 停止线和红灯信号,补光设备采用爆闪灯外加常亮补光灯的方式,选用安全环保、无辐射的灯具。

 7.3 系统结构

 闯红灯电子警察系统由三个单元组成:图像采集与数据处理单元,数据传输单元,中心管理单元。

 1. 图像采集与数据处理单元

 图像采集与数据处理单元由摄像机、防护罩、闪光灯、LED 补光灯、红灯检测器、线圈车辆检测器、IO 转换模块、控制箱等组成。

  摄像机 图像采集采用百万像素网络抓拍摄像一体机,安装有百万像素工业镜头,完成采集视频图像、闯红灯抓拍、卡口抓拍、逆行抓拍、触发闪光灯等功能。每台摄像机可监控拍摄 1—3 个车道;对于四个车道的方向,需要安装 2 台摄像机。

  高清镜头 为了及时直观的了解路段的运行状况,同时对交通秩序和事故等信息给以确认处理,本路线设置了 CCTV 闭路电视监控系统,每 300 米布设一个百万像素高清镜头,路口处镜头附着于电子警察横杆上。

  补光灯 夜间拍摄补光采取闪光加常亮的方式,由爆闪灯和 LED 灯组成。夜间低照度环境下,光控开关控制 LED 灯自动启动。当抓拍车辆时,摄像机提供触发信号给闪光灯,闪光灯启动闪光。该方式可兼顾照亮车牌和环境,兼顾视频录像和抓拍图片要求。每个方向安装配置的闪光灯由摄像机控制触发。每台摄像机安装配置 1 个闪光灯;每条车道安装配置 1 个 LED 补光灯。

  挂箱 挂箱的主要作用是放置车辆检测器和光纤收发器,每个挂箱需配置一台具有 3个以上三相插孔的电源插线板。机箱尺寸高 500mm,宽 400mm,厚度不小于 180mm。箱体外喷有“ITS”和“高压危险符号”字样。挂箱具有防盗、防尘、防雨、防腐等功能。

  地感线圈 摄像机拍摄方向为拍摄车尾方向,当车辆经过两个地感线圈时,车检器将有关信息上报给摄像机,摄像机根据是否红灯信号决定抓拍方式,并启动拍摄,抓拍 3张违章图片或 1 张卡口图片,拍摄图片后,通过 FTP 协议上传给管理中心。每个车道的 2 个线圈应分别埋设于停止线内、外,每个线圈规格宽 2m,长 1m,线圈中心间距 2 米。线圈的馈线经过双绞后,引入立杆上的控制箱内,连接至车辆检测器。

 2. 数据传输单元

 数据传输单元由光纤收发器、网络交换机、光纤...

推荐访问:涪陵 前路 工程设计
上一篇:安全生产责任书例文范本
下一篇:工会六稳六保研讨会上发言稿word文档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