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血缘,继父打造双博士】 超越血缘的亲情

来源:事业单位 发布时间:2019-04-01 点击:

  今年71岁的杨造伦1938年生于上海,1961年从安徽医科大学毕业后一直留在合肥一家科研所工作,杨造伦事业心很强, 39岁依然孤身一人。直到40岁才结婚,妻子夏金娣是一个曾经离过婚的女人,并且带有两个孩子。
  
  为 了继子,不再生 育
  
  婚后,夏金娣怕丈夫心里有疙瘩,认为两人都有比较稳定的工作和收入,生活再朴素节俭点,完全可以再要一个孩子。而杨造伦却决定不生了,原来杨造伦对此早有考虑,他认为如果有了亲生孩子,这两个孩子会怎么想?以后会不会有误会?作为继父,杨造伦深知如果一家人相处得不好,将来就会生出许多事端,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于是,杨造伦安慰妻子说:“我们不是有两个孩子吗?为了不影响孩子的成长,减少不必要的心理压力,避免今后家庭产生隔阂,我们就集中精力把他俩培养出来吧!”两个孩子当时老大随生父姓姚,老二随母姓夏,一家三姓,一些外人不免瞎猜疑,为了让孩子心灵的阳光更健康,夏金娣决定让两个孩子随杨造伦姓,但杨造伦又觉得没有必要,“姓名只是一个符号,不要改了”,于是夏金娣就让两个孩子随她姓夏,大儿子叫夏扬,小儿子叫夏书军。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善良的夏金娣却久久不能释怀,“老杨,若不能给你生个流淌着自己骨血的亲生孩子,真的这样过一生,那岂不太委屈你了?!”“没什么,我相信我能和他们处成亲生的一样。”杨造伦说到做到,他不仅把自己当成慈祥父亲,而且在生活上、学习上做儿子们的朋友,竭力满足他们的一切合理需求,这让小哥俩在伙伴们面前很是“风光”。
  有一天,老二放学回家老嘀咕说同学带的鸭油酥饼可好吃了,杨造伦二话没说,一口气买了十个鸭油酥饼、两碗鲜肉大馄饨外加一盘香喷喷烤鸭,喜滋滋地看着兄弟俩吃得直打饱嗝,自己倍感欣慰畅快。很快,老大上初中时学英语非常吃力,终于忍不住腼腆地央求杨造伦能否给他买台英文打字机,当时整个学校也就十几个学生有这种助学工具,那时杨造伦的月工资不足100元,而一台打字机要400多元。杨造伦为了不让孩子失望,咬紧牙关不乱花一分钱,勒紧裤腰带积攒了近半年的工资,终于给孩子买了台崭新的打字机!老大高兴得一塌糊涂,搂住爸爸的脖子流出了幸福的泪水!杨造伦告诉儿子们,你们现在读书很重要,但更要有健康的体魄,平时只有多和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多交流体察人间冷暖,才能塑造出优秀的人格品质与道德素养来。兄弟俩也很争气,品尝了生活的艰辛后更加奋发进取,学习始终保持班级前列,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
  天有不测风云,1992年,杨造伦因突发脑梗塞而瘫痪在床,经过10多年风风雨雨的家庭,在灾难面前依旧有条不紊的运行。在妻子和两个儿子的悉心照料下,杨造伦最终顽强战胜了病魔。
    
  幸 福捷报叩开家 门
  
  正是父亲勇斗病魔的精神和独具匠心的言传身教,有力锤炼了哥俩坚强的意志,更使得他们有勇气克服困难学业不断进步。风雨之后现彩虹,幸福使者的捷报开始叩开杨家大门!老大夏扬1993年考上安徽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2001年又考上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夏扬在去北京读博前,把自己的一台旧电脑留在家,还特地教会妈妈操作电脑收发邮件。从此,杨造伦草拟邮件内容,夏金娣打字发邮件,互联网成了他们与在外地儿子们交流的载体。夏扬现已在北京某大学任教,大儿媳妇是西安人,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博士生,新家安在北京的四环一处高档小区里。小儿子夏书军更是不甘落后,早在1997年就考上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2000年又被录取为享受全额奖学金的美国爱因斯坦医学院博士研究生。杨造伦是搞医学研究的,凡事最讲实事求是并坚持自己的看法,小儿子考上洋博士他也万分自豪有成就感,但在夏书军考博后选择是出国还是留在国内的问题上,父子俩电话里头一回唇枪舌剑地好好理论切磋了一番。杨造伦认为夏书军所研究的领域在国外发展空间有限,但夏书军想开拓视野见见世面,经过多次电话商讨,谁也说服不了谁,杨造伦决定会会儿子,但他拒绝了妻子夏金娣的陪同,理由是妻子晕车,多一个人会影响一个父亲坚强的形象和决心。
  那是2001年底的一个冬天,杨造伦到上海后,和儿子谈了整整一天,虽然最终是儿子说服了他,但父子心结都打开更觉明亮舒畅了,“爸爸,你和妈都退休了,身体也不好,我最担心的是我和哥都出远门不能在你们身边尽孝,儿子惭愧啊!”“好男儿志在四方,爸爸想留你在国内绝非是出于私心想身旁多个照应的,你在事业上有所作为就是对我们的最大回报,最沉重的孝顺,我和你妈的心态也会更年轻!”当晚,父子火车站依依话别后,夏书军一回宿舍便给母亲发了封饱蘸深情的邮件,“我原先害怕父亲坚持让我留在国内。但我们沟通后,父亲支持并鼓励我的决定,我为拥有这样开明的父亲而欣慰,送他走的时候,看见站台上父亲腿脚不灵便一挪一歪的背影,我的心随着他瘦小的身躯在震颤,我油然想起了朱自清《背影》里的爸爸形象,眼泪打湿了镜片……”
  杨造伦身体不太好,退休后的二老也就不怎么出门,每天在家看书看报,收发邮件了解孩子们的举动成了他们最大的乐趣,虽然不能呆在一起,但一家人的心始终紧紧相联,2003年杨家和航天英雄杨利伟一家等十几户家庭,同时名列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如今杨家电脑的邮箱里每天总会有两封新邮件,一封是大儿子从北京发来的,一封是小儿子从美国发来的,“……爸爸,从电视台上得知,超强台风‘黑格比’已经登陆广东造成重大灾害,将要影响合肥大幅降温,你们买菜锻炼别忘加衣……”“妈妈,父亲总是那么倔,他腿不好使上楼还不让扶,你就悄悄在他后面跟着,千万别摔着。”每每看到这些温馨的邮件,杨造伦和老伴会总会发出舒心的微笑。
  岁月沧桑快速流逝。而今步入晚年的老俩口,每年都会应大儿子和媳妇的盛邀去北京住段时间,尽管孩子们总是变着法子逗老人开心吃好玩好,可是老人总在那呆不长,杨造伦说北方气候不适应,孩子们工作太忙精力有限,光是开车到单位就得1个多小时,这是老人不愿长住的原因。2006年12月29号,杨造伦夫妻应纽约小儿子与亲家邀约,飞赴大洋彼岸参加小儿子的毕业典礼与婚礼。2006年12月31日,在美国纽约宽敞明亮气派的林肯中心大会议堂里,鲜花盛开鼓乐齐鸣,这儿正在举办庄严隆重的爱因斯坦医学院博士生毕业典礼,座在台下千余名鼓掌祝贺见证这一神圣时刻的清一色老外中,前排一对头发斑白的中国老年人格外引人注目,主席台上,当医学院年仅35岁的合肥籍博士研究生夏书军与导师和同学们互致祝愿拥抱后,他把噙满泪水和感激的目光投向定格在这对老人身上,少顷,年轻人以最快的速度奔跑到老人面前,紧紧热烈环拥住他们,喃喃地说:“爸,妈,没有您二老的巨大付出,就没有儿子的今天……”典礼完毕,刚回到夏书军在纽约的家,远在北京的博士哥哥夏扬打来的越洋电话已急促响起,“弟弟祝贺你的成功,期待你在自己热爱的医学领域取得更大进步!” 博士毕业后,小儿子选择继续留在学院做博士后,爱人是当地一所医院的护士,美国人的简单和效率意识让老杨在儿子的婚礼上领教了一回。那年冬天,夏书军的婚礼在纽约的一家中餐馆举行,廖廖几桌酒席,双方老师同学亲朋到场,一顿饭和一捧祝福后宣告婚礼完毕,绝没有国内累人的繁琐程序。2008年夏天,杨造伦应小儿媳的邀请再度飞赴纽约探亲。随后的几天里,在媳妇的陪同下老两口参观了联合国总部、大西洋城等景点,夏书军则抽空陪同父母观看自由女神像。回忆起纽约那几天观光的场景,老人激动地说:“美国对残疾人的照顾相当地到位!”因为看自由女神像要排队乘轮船登岛观看,杨造伦左腿跛瘸行动不便,夏书军找到管理员当即得到优待不用排队,省去两个小时和站立的劳累,顺利上岛欣赏迤俪风光。
  “天涯若比邻,有了网络我们如同生活在一起,” 杨造伦感慨地说:“虽然网络和电话成了如今许多空巢家庭亲情交流的载体,但这份便捷更会使浓浓亲情增色添彩,无论何时何地,无论每一个节日里,地球村另外一端孩子们的及时问候,都会使我们陈旧的斗室芳香四溢!”
  
  责编:赵继才zhaojicai@126.com

推荐访问:继父 血缘 超越 打造
上一篇:桂花,暖胃止痛第一花_桂花汤圆小说阅读
下一篇:络脉 用现代医学科学解读络脉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