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经济特质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4-25 点击:

◎陈柳钦

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中国式”和“新”两个定语界定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这一重要论断标注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新定位,高度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性意义。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承载着实现社会整体现代化的时代重任,而且承载着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要素,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是贯穿我国现代化进程始终的主线。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领导经济工作的过程中持续推进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制定落实具有延续性的经济发展规划,有效统筹各种重大经济关系,推动中国经济迈向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发展之路,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2012年以来,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经济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不断显现。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发展正在经历由低质量到高质量的转变时期,以高污染、高能耗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另一方面,科技对生产力的贡献力度越来越大。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来临之际,传统意义上的增长已经不等于发展,不改善经济增长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就无法在未来的科技革命中立足。推动生产力 “质”的转变,是遵循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趋势。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前沿,洞察时代风云,把握时代脉搏,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明确“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提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面向未来。现阶段,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基础科学研究仍然薄弱,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不足,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处于弱势,严重制约了高质量发展。因此,在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新征程中,如何解决科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这一“阿喀琉斯之踵”,如何使要素驱动转为创新驱动,实现新旧发展动力转换,成为经济发展中亟须解决的问题。同时,我们也应当充分认识到,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经济转型阵痛、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等挑战。从实践看,那些成功进入高收入经济体的国家,就是在经历高速增长阶段后实现了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而那些失败的国家则是没有实现这种根本性转变。从中国新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来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制约因素就在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推动生产力由重视 “量”的增长到重视 “质”的转变。人口规模巨大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也是中国的基本国情,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列于首位并具核心作用的,毫无疑问是创新发展。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突破供给约束堵点,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新时代十年,我国以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因此,我们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根据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的新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采取更加精准务实的举措,切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是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向纵深。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使高质量发展这一鲜明主题,成为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使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二是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新发展格局引领高质量发展,需要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发挥新发展格局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要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相互促进中推动高质量发展。三是用创新驱动促进高质量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重在创新,也难在创新,就是要始终坚持创新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重点破解“卡脖子”难题与“天花板”制约,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努力占领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的现代化、高级化“头部”位置。四是谋人民福祉夯实高质量发展。立足新发展阶段,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必须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理解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民为中心推动高质量发展。

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是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基础和有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指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高质量发展需要现代化经济体系支撑。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也才能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往外望,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发展面临更多“顶风逆水”的外部环境。越到这个时候,越要勇于开“顶风船”,以更大力度和更实举措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艘巨舰驶入深水区;
朝内看,我们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城乡与区域发展差距大,产业层次偏低和创新能力不强的矛盾还在,资源环境约束突出,这使得“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成为解开诸多难题的一把“钥匙”。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仅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指向,也是由小康社会建设转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总体性、基础性安排。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经济体系,是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构建的支撑中国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经济体系。可以说,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必然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一斑。提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概念,并且以此来全面开启现代化新征程,可以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现代化经济体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制度基础,要着力加快建设适应现代化要求的经济制度,尤其要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是基础,没有经济体系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全方位布局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进而推进国家现代化总体目标实现。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内涵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全面、指向性更明确的发展新目标。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本遵循。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畅通经济循环,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由之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需求侧管理,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抓手。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所在。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方向。聚焦“双碳”目标发展低碳经济,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任务。

回顾世界各国现代化历程,可以发现,现代化过程实际上就是以工业化为总动力的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过程,如果把工业化比喻成现代化的“发动机”,那么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就是“两个轮子”。现代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尤其对中国这样的农业大国来说,城镇和乡村两头缺一不可,需要以系统思维来审视,统筹推进区域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如果只顾一头、不顾另一头,一边是越来越现代的城市,一边却是越来越萧条的乡村,这样的现代化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那这就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消除城乡对立、促进城乡融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城乡融合发展是指以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为重点,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统筹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发展、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我国现阶段城乡差距问题的本质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不充分,是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严重滞后于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必然结果。当前我国针对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所作的一系列改革,必须在同步下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两盘大棋中进行谋划,积极利用我国新型城镇化进入后半段的发展拉力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政策推力协同并举来推进城乡融合体制成型。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出发,我国创造了多维度共同发展的并联式现代化,从并联式现代化的具体内容出发,可以发现农业现代化一直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内容,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如何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是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中绕不开的一个难题。历史上不少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忽视农业农村发展,导致乡村和乡村经济走向凋敝,大量失业农民涌向城市,现代化进程因此受阻。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必然包括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需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持续发挥新型城镇化以城带乡、工业化技术助农、逆城镇化人才回流、乡村振兴支农投入的多重兴农助农机制,彻底扭转农业农村“靠城市输血”的被动型发展模式。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重要文件相继发布,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明确了“三步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即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这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完全一致。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9月21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指出,“在现代化进程中,城的比重上升,乡的比重下降,是客观规律,但在我国拥有近14亿人口的国情下,不管工业化、城镇化进展到哪一步,农业都要发展,乡村都不会消亡,城乡将长期共生并存,这也是客观规律。即便我国城镇化率达到70%,农村仍将有4亿多人口。如果在现代化进程中把农村4亿多人落下,到头来‘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这不符合我们党的执政宗旨,也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样的现代化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2020年3月29日至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要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上下更大功夫,推动乡村经济、乡村法治、乡村文化、乡村治理、乡村生态、乡村党建全面强起来,让乡亲们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这意味着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既包括“物”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还包括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强调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城乡要素有序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其本质和目的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是为了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藩篱,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深度融合。乡村振兴战略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本质上就是推动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不仅关系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而且关系到整个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实现,关系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县城是连接城市和乡村的纽带,一头连接城市,一头服务乡村,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节点。城镇化是现代化的标志,城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一个社会过程。作为城之末、镇之始,县城独特而重要。郡县治,天下安。县域是国家最基本的行政和经济单元,在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县域现代化的实现是其中非常关键的一环,没有县域的现代化,就没有全面的现代化。县域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所在。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的发展目标,要求以县城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发挥县城连接城市、服务乡村作用,增强对乡村的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强化县城与邻近城市发展的衔接配合。在“十四五”期间,县城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载体,县城的建设成为协调新型城镇化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切口。推进县城建设,是适应城乡之间的流动人口日益增加到县城就业安家的需求,辐射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强化县城与邻近城市衔接配合的需要。在此基础上,亟须破除单向城市化思维,在城乡融合新形态下思考城乡发展和要素配置,用城乡融合的思路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实现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协同。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科学推进乡村规划建设,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消除全面现代化发展的短板,确保现代化进程中农业农村不掉队。

猜你喜欢中国式城乡高质量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中国式民主环球人物(2022年5期)2022-03-07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当代陕西(2020年20期)2020-11-27“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8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海峡姐妹(2018年7期)2018-07-27城乡涌动创业潮红土地(2018年12期)2018-04-29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中国老区建设(2016年8期)2016-02-28中国式失败知识经济·中国直销(2016年10期)2016-02-27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中国卫生(2015年5期)2015-11-08推荐访问:特质 现代化 道路
上一篇: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有限责任制度的修正:基本理论和制度建构
下一篇:国有企业债权转让所涉评估法律问题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