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校背景下高校工会法律援助机制的实践与完善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4-24 点击:

徐少桐 赵 咪

1.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法务办公室,陕西 西安 710126;
2.陕西师范大学法律事务办公室,陕西 西安 710119

法律援助制度是国家和社会组织相关人员为困难群体或特定当事人提供免费法律帮扶的一项制度。[1]高校承担法律援助的部门是校工会,在依法治校的背景下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高校工会的法律援助机制建设意义深远。本文拟从依法治校视域出发,探讨高校工会法律援助的新特征及新要求、法律援助队伍建设等问题。

高校工会法律援助机制,是指高校工会依据《工会法》《法律援助法》等法律法规,在教育部依法治校相关要求的指导下,结合学校章程,组织人员为本校的教职员工、工会会员等提供法律援助的一项机制。[2]

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始于20 世纪90 年代。1996年修正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初步确立了法律援助的制度要求。在总结法律援助实践经验基础上,国务院于2003 年发布了《法律援助条例》,并于2016 年正式开启“法律援助法”起草进程。201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启动“法律援助法”立法工作,于2019 年末形成草案征求意见初稿,在2020 年法律援助立法专家座谈会审议并形成书面意见后三次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经2021 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法律援助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规范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重要法律,它的颁布标志着法律援助进入“国家法时代”,对高校工会的法律援助工作给予了更加明确的法律依托,与修订后的《工会法》产生了天然衔接。

(一)理论价值

依法治校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实现高等学校治理体系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建设进程正向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高校作为承担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也必须依法治理。高校工会是连接高校党委和教职员工的桥梁,开展法律援助机制建设是落实依法治校要求的直接体现。[3]

1.高校工会法律援助机制是优化高校依法治理模式的重要因素。在依法治校的大背景下,高校的治理要逐步向“教授治学”“去行政化”等治理体系现代化方向发展。高校工会法律援助力量主要来源于律师事务所等外部力量,如果能够适时加入“在校教师和学生”群体,既能为律师提供参考建议,也能深度参与学校管理工作,落实依法治校要求。

2.高校工会法律援助机制是妥善处理矛盾的润滑剂。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推进,因劳动用工、校企改革、职称评审等各种管理工作滋生出教职员工与高校之间的矛盾,部分教职员工依旧秉承较为陈旧的观念,与新的人事管理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出现不相适应的情况,产生了与高校管理制度间的矛盾或纠纷。相较于社会群体,教职员工往往与高校有着较为深厚的感情纽带,甚至在教职员工的父辈及以上就参与了高校的建设。如果校工会能以“娘家人”的身份参与纠纷处理,对于妥善处理个体或群体矛盾、维护高校稳定安全大局有着非常重要的润滑作用,较之于相对冰冷生硬的诉讼仲裁方式,通过让教职员工感受到高校的温暖,更加有利于矛盾的有效调处。

3.高校工会法律援助机制是国家法律援助的补充力量。我国有相当部分的法律援助案件由政府指派承担,且大量集中在刑事领域。刑事领域的案件具有难度大、周期长、影响广等诸多特点,消耗了大量的国家法律援助资源。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相当一部分律师选择费力相对较少、收益相对较高的经济类案件,刑事领域的案件需要的法律人才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法律援助在部分地区甚至流于形式,成为实习律师获取执业资格的垫脚石,与法律援助制度设计初衷背离甚远,导致真正需要的群体无法获得应有的援助指导。如果能够适时组织号召具备良好教育背景的高校师生参与国家法律援助建设,既可以锻炼师生自身的法律素养,为法律专业学生就业搭建实习平台,又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高校的社会责任与担当,为缓解我国法律援助的供需矛盾做出贡献。[4]通过在更广泛的领域提供法律援助,真正将法治的公平正义根植于人民心中,响应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建设进程。

(二)实践价值

就高校较为频发的劳动纠纷来看,多发生在新旧制度交替或改革中,权利义务关系较为明确,激烈程度大部分可以通过内部调解进行降温。高校教职员工对高校工会有着天然的信赖情感,高校工会可以在法律的指导下,用好学校重要议事规则以及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对产生的争议进行引导,让矛盾的处理更加快捷。

1.高校工会法律援助机制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和法律法规的必然要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工会法律援助工作。从2015 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到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提出,均体现出党对人民的深厚感情。相较于高校法务办公室承担学校的行政行为、民事行为等重大行为评估等职能,高校工会的法律援助可以直接服务于教职员工,让教职员工充分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温暖政策,是教职员工合法权益保护的重要路径。

2.高校工会法律援助机制有助于提升高校教职员工认同感。相比较传统的政府法律援助,高校工会法律援助一般不会涉及刑事领域,涉及的案件难度、复杂程度、调处成本较低。高校教职员工根据自己的岗位职责,承担了大量的教学科研与行政管理工作,对自己所工作生活的高校倾注了大量的情感认同。当教职员工的个人权益遭受侵害时,高校工会的法律援助机制是一种及时且温暖的保护。高校工会通过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例如选派执业律师提供咨询、代写法律文书等,可以减少教职员工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地投入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中,提升对学校的认同感。[5]

3.高校工会法律援助机制有助于高校工会提升服务质量。密切联系教职员工,维护其合法权益是工会的本职工作之一,也是高校工会“为教职员工办实事”的重要落脚点。[6]高校工会法律援助机制是高校工会在做好福利发放、组织文娱活动、丰富教职员工生活等基础职能上的进一步延伸,是落实依法治校建设的一项重要抓手。法律援助为教职员工排忧解难的同时,也能深度开发高校工会的维权功能。在提供法律援助的过程中,从律师的选派、服务的提供等流程,均有迹可查,有痕可循,通过教职员工对法律援助过程和结果的反馈,可以直观可视地对高校工会服务质量进行考评,能够切实提升工会工作的服务质量,优化工会工作的服务方式。

(一)高校工会法律援助的职责法定性

长久以来,工会利用自己的力量和自身资源,开发丰富多样的法律援助形式,但并没有一部“国家法”予以明确的支撑。作为国家法律援助的补充形式,高校工会法律援助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更多是从高校工会的职能出发,而不是从法律法规方面予以确定。《工会法》《法律援助法》的颁布,授予了工会法律援助的法定职权,对工会开展法律援助的职责予以明确,标志着工会开展法律援助有了明确的法理支撑和法律依据,[7]高校工会当然可以对此进行充分的借鉴与吸收。

(二)高校工会法律援助的灵活多样性

这种灵活性一方面体现在法律援助机构工作人员的来源较为广泛,可以由高校工会人员、校内法学专业师生、校外法学专家、专业律师事务所、司法工作人员等较广泛灵活的群体担任;
另一方面体现在法律援助方式的灵活多样,既可以单纯以普及法律知识、提供法律咨询等初步方式开展,也可以适时加入代写文书、参与协商调解、代理案件等较为深入的援助形式。

(三)高校工会法律援助的专业要求性

作为高校的重要机构,高校工会的人员编制等是由学校决定的,无法自行创设。法律援助工作的专业性要求参与的人员必须有一定的法律素养,能够专业解答问题。针对这一要求,高校工会可以用好优质的教育资源与区位资源,聘请校内外专家以法律援助窗口为起点,从一个窗口到一个平台,从一个平台到一个大厅,循序渐进地开启高校工会法律援助体系建设,区分法律援助领域,聘请校内外专家对优秀师生志愿者团队定期培训答疑,促进教学实践结合与师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提升法律援助的专业性,促成政府、社会、高校的良性互动。

第一,随着高校法治化的建设,面对矛盾纠纷,教职员工对于法律的信赖与选择较前些年有了较大的提升,维权意识逐渐觉醒。但法治化的进程既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也需要各类典型案例的指导,才能从教职员工中口口相传逐渐形成全校的法治氛围。目前高校中仍然存在部分教职员工认为法律程序复杂,审判周期长,不愿接受工会提供的法律援助,并不善于借助工会的法律援助解决问题。

第二,法律援助服务具有专业性要求,在法理的判断与法律法规的适用上稍不专业就可能与原本案件事实背道而驰,因此一支业务能力有保障的法律援助队伍将直接决定高校工会法律援助机制能否成功运行。如果缺乏专业的法律人才参与,不仅会影响法律援助的效果,动摇教职员工原本就不太牢固的法律信心,选择信访等其他渠道解决问题,甚至可能会直接降低教职员工对工会工作的评价。

第三,虽然通过国家、政府、社会、高校的法治宣传,教职员工对于法治的精神有了新的认知,对于高校工会的法律援助的范围、方式等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往往只是解决眼下问题,真正敬畏法律、理解法律援助的热情有限。此外在法律援助的宣传上,目前高校较多的是集中在具体的劳动争议等纠纷方面,忽视了法律援助背后深刻的精神文化权益建设。

第一,要长期开展法治宣教,举全校之力共同营造法治氛围。根据依法治校建设要求,学校法务办公室可以与工会开展合作,如设置专栏普法,精准化对标教职员工法务需求;
定期邀请专业法务工作者进校园,让教职员工了解司法实践现状;
对教职员工关心的问题予以专题宣讲,将宣传活动品牌化,增强工会影响力;
依托国家宪法日开展法律集中宣传等,全校各部门通力合作,营造良好的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氛围。

第二,要充分用好教育资源,组建专业法律援助团队。[8]高校工会的干部首先应当积极提升法律知识的学习和自身法律素质的培养,并在工作之余深入机关、学院调研,深入挖掘本校法律援助团队成员。对于缺乏专业法学院、法学专业的高校,可以与兄弟高校资源共享,或是邀请属地司法机关定期进校指导,并申请专项经费,聘请专业律师定期坐班解答各项法律咨询,探索建立适合本校的工会法律援助中心等。

第三,要用好新媒体方式,做好法治宣传工作。随着拥有海量信息的“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缺乏宣传将不可避免地会湮灭在浩瀚的数据洪流中,宣传的力度、广度、创新度、吸引度将会直接影响高校工会的法律援助效果。[9]在新媒体遍地开花的环境下,高校工会既要牢牢抓住线下的主题讲座、法律沙龙等常规方式,也要挖掘新媒体宣传手段,如邀请法律专家、从业人员定期直播讲法,及时发掘法律援助工作的亮点和创新点,借助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工会网站等平台进行宣发,通过邀请师生拍摄法律援助的短视频、情景剧等方式参与宣传,在互动中进一步宣传工会的法律援助机制。

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妥善解决内部矛盾,推进高校工会的法律援助机制建设,以点带面地形成法律援助体系,是依法治国和依法治校的必然要求。通过研究高校工会法律援助机制的实践与完善,在依法治校背景下对于建设法治工会、智慧工会、暖心工会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教职员工治校法律援助法律援助助力老年人维权公民与法治(2022年1期)2022-07-26学校如何预防性侵害未成年人——以美国教职员工入职审查制度为例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21年6期)2021-08-15法律援助是农民工的刚需今日农业(2019年10期)2019-01-04高校退休教职员工管理模式改进研究今日财富(2018年31期)2018-05-14浅论“教授治校”及其相关问题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敬重教职员工是实现“中国梦”的社会需求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论有效辩护在法律援助中的实现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年1期)2016-07-31我的“二八”治校策略陕西教育·综合版(2016年11期)2016-06-27对依法治校的理解和认识教育与职业(上)(2015年1期)2015-10-21做大做强做优法律援助事业中国司法(2013年10期)2013-01-30推荐访问:法律援助 工会 依法
上一篇:行为可见增加利他偏好及其社会规范机制*
下一篇:我国破产管理人监督制度问题研究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