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管校聘”政策研究述评与展望——基于2009—2022,年知网文献的研究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4-15 点击:

汪 丞 林宝银 吴豪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而义务教育段“县管校聘”教师管理体制改革,是统筹优化区域师资配置的有效途径。此项改革旨在通过将教师人事管理权与用人权的分离,即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统筹管理教师编制总量和人事关系,由学校根据岗位需要按期聘用教师,实行教师“无校籍管理”,以破除传统“校管校用”教师管理模式下学校阻滞优秀教师常态化定期交流的壁垒,实现教师动态流动,促进校际师资统筹均衡配置,实现教育公平。大体而论,我国“县管校聘”改革历经了三个重要阶段:

第一,地方试点探索阶段(2006—2013 年)。2006 年,沈阳市按照“人走关系动”的模式推动教师轮岗流动。尽管当时并没有明确“县管校聘”的提法,但实际上这是我国最早的“县管校聘”改革尝试。2007 年,成都市开始成立教师管理服务中心,联合市编制、人社、教育、财政等部门在郫县、双流县、温江区等地试点教师“县管校用”改革。2012 年,成都市印发《关于推进教师“县管校用”工作的意见》,在公办义务教育中小学全面启动该项改革。2008 年,福建省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管理实行“以县为主”的模式。2009年,闽侯县等11 个县(市、区)进行“县管校聘”改革试点。2011 年,浙江嘉善县打破城乡二元师资管理体制,对全县内所有义务教育师资“重新洗牌”,探索城乡教师双向多元流动模式。2012 年,重庆市启动中小学校长教师交流轮岗。2013 年,安徽省印发《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积极推行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促进师资均衡配置”。

第二,国家试点实施阶段(2014—2019 年)。地方的局部探索,引发了国家高层的关注,并日渐上升为国家政策和行动。2014 年《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2015 年《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2016 年《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都明确要求全面推进“县管校聘”改革。2017 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强调将教师职称评定与乡村任教经历挂钩,助力“县管校聘”改革。2018 年《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继续重申,为深入推进义务教育段教师轮岗交流,推动“县管校聘”改革 。在行动层面,教育部通过示范区建设,探索教师队伍管理新机制。2015 年,教育部在东部、中部、西部15 个省份设立19 个“县管校聘”改革示范区。2017 年,为了推动“县管校聘”改革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取得突破,教育部又新设立30 个区县为第二批“县管校聘”改革示范区。此后,全国有23 个省份明确了“县管校聘”改革的实施路径。

第三,全面推进阶段(2020 年—)。2020 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提出全面推行“县管校聘”改革,并作为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2021 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县域人才统筹使用制度,进一步推进“县管校聘”改革。同年发布的《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统筹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编制配置和跨区调整,实行“县管校聘”改革。

经过三个阶段的实践探索,“县管校聘”按照“试点先行、示范引领,以点带面、稳步推进”的思路,已由地方局部探索上升为国家政策,并在中央统筹部署、教育部示范引领和各地持续推动下,在全国全面铺开,深化发展。实践证明,该项改革提高了教师编制岗位使用效益,促进了教师由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流动,盘活部分学校闲置师资,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边远山区学校师资紧缺尤其是音、体、美及英语等学科师资紧缺的压力,提高了教师编制的使用效益,缩小了校际师资差距。同时,“全员竞聘”打破了教师“铁饭碗”,增强了教师的职业危机意识,激发了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活力,也在一定程度上落实了中小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在改革实践中,不少地方模糊了改革重点。一是将“县管校聘”视为教师“全员竞聘”和“末位淘汰”,容易激化教师内部矛盾,挫伤教师工作及专业发展的积极性,不利于健康、高效的教师集体建设。二是由于各地中小学并没有建立起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该项改革强化了校长在师资配置中的评价权重,容易滋生用人腐败,造成教师对改革的抵触心态。三是竞聘上岗,造成骨干教师扎堆去优质学校、扎堆进城,由此导致城乡间、学校间教师力量差距变大,背离了缩小校际师资差距、促进师资均衡配置的初衷。鉴于此,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有人大代表就提出了“关于乡村教师‘县管校聘’弊大于利,暂缓在全国推行的建议”。可见,“县管校聘”制度系统尚不健全,需要学界立足问题导向,进一步完善政策内涵,加深对其运行机制的研究,提出深化改革方案。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资源总库(CNKI)为检索数据库,主要采用文献计量法,使用高级检索,以“县管校聘”作为主题词,检索相关文献,作为本研究的来源数据。通过对有关文献进行甄选、整理、归纳、分析与总结,对原始文献从发表年份、来源期刊、作者分布、研究机构等进行计量分析,梳理“县管校聘”的研究主题,了解和分析“县管校聘”研究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征,并基于研究现状,对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通过文献梳理,分析“县管校聘”相关研究进展并判断研究趋势,具体问题包括:“县管校聘”研究呈现了怎样的发展特征?研究关注的主题及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县管校聘”现存问题以及影响因素有哪些?学者们提出了哪些具有代表性的对策?

为了有效获取相关文献,在CNKI 中国知网资源总库,以“县管校聘”并“县管校用”为主题进行高级检索,检索方式为“精确”。截止2022 年11 月,共检索国内有关“县管校聘”的文献465篇,其中,学术期刊113 篇,硕博论文38 篇,报纸文献80 篇,会议文献2 篇,学术辑刊1 篇,特色期刊231 篇。根据研究目的,对文献进行初步筛选。一是去除非学术论文,比如筛除学术期刊中的消息、报道、文件以及特色期刊;
二是关联度不高的论文不选。经过筛选,最终选取与主题相关度高的论文113 篇。经检索发现,核心期刊最早刊发“县管校聘”的论文始于2009 年,故本文以2009—2022 年为文献数据分析年段。

“县管校聘”作为一项为打破教师交流体制性壁垒而设置的工具性政策,早已引起学界关注。在知网数据库以“县管校聘”为主题词检索相关文献,从文献发表时间分布、主要研究机构分析、主要发文作者分析、主要发文期刊分布、主要学科分布以及高引文献,再到具体研究内容分析,基于以上六个维度,基本能反映该领域研究现状,可以对“县管校聘”政策研究现状有一个宏观了解。

(一)“县管校聘”研究的发展特征

第一,文献发表年度分布。如图1 所示,2009—2022 年,我国“县管校聘”政策研究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研究起步阶段(2009—2014 年)。伴随着21 世纪义务教育工作重点由全面普及转向优质均衡发展和质量提升,统筹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特别是均衡配置师资,成为教育改革的棘手问题。部分地区实践探索已初见端倪。2009 年成都市锦江区积极探索教师“区管校用”机制,湖北仙桃市、潜江市实行创新师资管理体制,实行学区制,教师实行“无校籍”管理,变“学校人”为“学区人”,由学区按学科需要统一配置。这一时期我国“县管校聘”政策研究文献数量呈平缓起伏状态,研究形势还未高涨,热点尚不集中。二是研究升温阶段(2015—2022 年)。自2014年教育部提出全面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县管校聘”制度迅速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2018年、2020 年,国家有关政策一再强调全面推行“县管校聘”改革后,两次掀起“县管校聘”政策研究的小高潮。从发展趋势来看,“县管校聘”研究的学术积极性在政策出台和实施中逐步提升,研究成果集中涌现,发文量大幅上升,表明相关政策研究处于“较高关注”阶段。

图1 研究文献年度分布

第二,主要研究机构分析。运用SATI3.2 软件对“研究机构”统计分析发现,湖州师范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扬州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成都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四川省邛崃市教育局、北京师范大学的发文量靠前。其中,湖州师范学院发文量为3 篇,占总样本总量的2.65%,后8 家机构为2 篇,占总样本总量的1.77%,其他机构均为1 篇,占总样本总量的0.88%。由此可知,研究成果数量差别不大,研究机构分布相对均衡,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在我国“县管校聘”政策研究中的科研领跑作用不明显。此外,从地区文献机构产出数量来看,各地对“县管校聘”政策研究的学术关注度差异显著。四川、山东、浙江地区对“县管校聘”关注度较高,研究成果比较丰富。这三地大、中、小学和教育局等相关部门参与政策调研,研究力度大,研究主体多元。与教育研究成果数量呈正相关。

第三,主要发文作者分析。运用SATI3.2 软件对“作者”统计分析发现,李茂森、朱家存、向立、李国强、李鹏5 位作者的发文量较多。其中,李茂森发文量为3 篇,占样本总量的2.65%,其他4 位均为2 篇,占样本总量的1.77%。他们在政策研究中相对具有影响力,但资深学者对“县管校聘”政策的追踪研究和拓展研究尚少。

图2 主要发文作者分析

第四,主要发文期刊分布。运用SATI3.2 软件对“期刊”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县管校聘”政策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管理》(7 篇)、《教学与管理》(5 篇)、《教育发展研究》(4 篇)、《人民教育》(4 篇)、《基础教育课程》(4 篇)、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篇)、《当代教育论坛》(2 篇)、《教育研究》(1 篇)、《教师教育研究》(1篇)、《教育研究与实验》(1 篇)、《教育评论》(1篇)、《当代教育科学》(1 篇)、《上海教育科研》(1 篇)、《北京社会科学》(1 篇)等20 种期刊出版。其中,出版地在北京的有9 种,上海、武汉、太原各有2 种,济南、长沙、福州、成都、南昌各1 种。从文献来源分布看,文献总计113 篇,其中普刊72 篇,约占比64%;
核心期刊41 篇,约占比36%,CSSCI 期刊27 篇,约占比24%。优质成果产出速度较快,短期内创造出较多高质量研究成果,表明整体研究层次提升。

第五,主要学科分布。以社会科学二辑为研究背景的文献数量达到95.58%,其他学科研究背景的文献数量不足5%,研究视野比较局限,学科统筹运用表现不足,“县管校聘”研究亟需在新的学科视域和方法论上有新的突破。

第六,被引文献分析。研究文献引用频次,不仅表明该文献在该领域的重要程度,而且该成果构成了该领域的知识基础,对其进行分析有助于更深层次地把握相关研究的发展历程。“县管校聘”领域排在前列的高被引文献见表1。其中,引用率最高的文献是方征的论文《“县管校聘”教师流动政策的实施困境与改进》(2016)。该文以广东A 县为调研样本,指出“县管校聘”政策在实施中存在着各行政部门之间协调难,“校”聘权小责大,教师不愿参与交流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三项对策:一是提高教育行政部门财权和事权;
二是加强学校枢纽功能;
三是切实保障教师权益。

表1 高被引文献

排在第2 位的被引文献是操太圣和卢乃桂的论文《“县管校聘”模式下的轮岗教师管理审思》(2018),该文剖析了教师轮岗交流政策的核心目标及理论基础的合理性,提出“县管校聘”模式下轮岗教师管理系统化策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落实教育公共性理念;
坚持整体性决策思维,形成共治机制;
发挥政府管理职能,优化区域师资结构;
尊重教师发展需求,聚焦学校内力提升。同时强调,“县管校聘”政策进一步推进,亟待建构政府部门间协调机制、完善教师工资福利保障机制、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二)“县管校聘”政策研究关注的主题

1.“县管校聘”政策的理论研究

从研究内容来看,“县管校聘”与义务教育、教师流动三者呈高度相关性。21 世纪初,“县管校聘”概念还未完全成型,但已有学者将其当作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体制性障碍的“良方”。因此,早期论证“县管校聘”政策的可行性、构建与预设其内涵的文章较多。如,谭梅(2011)从统筹城乡理论和均衡配置资源思想阐释“县管校聘”的理论基础,剖析了其运行机制①;
姜超、邬志辉(2015)指出,“县管校聘”存在过高估计教师作用、对行政协调困难估计不足等风险,并从规避风险的角度预测了该项改革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政策运行的逻辑前提。②

由于“县管校聘”政策颁布突显了促进师资均衡配置的政策功能。学者们的理论研究愈发聚焦于“县管校聘”政策的功用价值,在解读政策内涵与特征、论证政策背后的学理关系之余,构建“县管校聘”政策内容,以化解师资配置失衡效果的成果明显增多。如汪明(2015)从淡化教师校籍身份管理,促进教师交流制度落实,化解师资配置矛盾等方面,预判了“县管校聘”制度的功能③;
李茂森(2019)从破除教师交流轮岗实施的管理体制障碍,统筹使用县域内的教师资源,激发教师队伍的内在活力等方面阐释政策意义④。“县管校聘”制度的功用取向研究逐渐成为理论研究的主流,冲淡了对“县管校聘”元认知的思考。

2.“县管校聘”政策实效反馈研究

随着各地局部试点探索以及教育部两批49 个改革试验区的设立,“县管校聘”改革实施的成效与问题开始成为政策研究的焦点,学者们大多以“政策背景—实施问题—解决策略”为研究框架,对“县管校聘”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反思。

(1)政策执行成效研究。综观各类文献,“县管校聘”政策实施,在优化师资配置、提升整体办学活力与质量、实施教师有序流动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部分实现了政策预期。郑茵中(2010)对福建省自2008 年开始实施的“县管校用”政策试点的实施成效进行总结,认为该项政策在均衡优质师资、提高教师工作热情及教师队伍整体业务水平等方面成效明显⑤。李江源(2015)对成都市“县管校聘”实践进行评估,指出该项政策助推了全市义务教育高位均衡,激发了教师专业发展活力,提升了学校办学水平⑥。孙小燕(2019)对山东省2015 年起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成效进行考察,发现该项改革促进师资城乡共享,优化了师资结构,激发了教师队伍活力⑦。吴建芳(2018)则从教师职业发展角度出发,指出“县管校聘”改革有利于消除教师职业倦怠,增强教师活力⑧。王星飞等(2021)研究发现,实施“县管校聘”改革后,教师当班主任的积极性和教研活动的主动性增强,学校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2)政策实施问题研究。从政策落地情况看,实际改革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隐忧。有学者对“县管校聘”的实施成效持审慎态度,并对其实施负效应进行研究。高瑜(2014)调研发现,改革带来了教师归属感的丧失、教师流动后的专业成长缺乏保障等问题⑨。姜超、邬志辉(2015)指出,“县管校聘”存在过高估计教师作用、对行政协调困难估计不足等风险⑩。朱家存等(2018)研究表明,在教师管理中,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存在一定冲突,“县管校聘”相关制度安排丧失了其应有的激励和约束功能,并使教师“无校籍”管理的副作用被放大⑪。李国强(2019)基于该政策实施现状,提出由于政策实际执行过程的偏差和公允丧失,流动教师在身份认同、行为回报、情感依恋、生活融入上无法与“县管校聘”机制的需求保持一致,在跨校交流中缺失归属感⑫。向立(2019)研究发现,在学校和教师主动性不足的情况下推行“县管校聘”改革,会加重教师资源配置的“马太效应”,加剧城乡、校际教育差距⑬。

(3)政策实施问题溯因研究。在总结实施成效的同时,部分学者对“县管校聘”实施情况及普遍问题开展了定性和定向研究,并从政策文本、执行主体、目标群体和执行环境四个维度锁定目前改革面临的主要病症及病因。

第一,政策文本表述模糊。现有政策中尚未明确“县管”“校聘”的具体内容,实施细则不详,表述模糊,缺乏可操作性。陈庆礼(2021)提出,到目前为止,“县管校聘”国家政策均是零散地分布在各种文件之中,国家层面对“县管校聘”政策内容缺乏明确界定,导致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缺乏精准性和可操作性⑭。孙小燕(2019)提出,基层教育行政人员和专任教师对政策缺乏深入了解,实施者存在理解偏差,使政策落实存在问题。有些地区甚至出现政策扭曲,如将“县管校聘”改革直接变为末位淘汰,违背了改革初衷。

第二,政策执行主体协同效率不高。“县管校聘”改革,涉及教育、编制、人事、财政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政策执行主体多元,存在权责边界不清,协同效能不高等问题。宋宇、周洪宇(2020)认为,各职能部门在改革过程中的权力边界尚未厘清,推行改革易触动不同职能部门的权力分配和资源配置,影响其核心利益,故易遭遇基层阻力⑮。李茂森(2019)认为,改革过程中对学校用人自主权的监管存在真空地带,教师管理服务存在碎片化的问题⑯。方征、谢辰(2016)提出,由于缺乏精干、合理、高效的组织机构和部门协调机制,管理职能部门多,行政协调难。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权小责大,不具备与政策实施相匹配的主事权力,不能有效调配师资服务于改革需要⑰。

第三,政策目标群体主动性不强。王海纳(2016)研究表明,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教师身份的逻辑分歧,被动流动的处境,流动权益保障不全,教师绩效考核标准缺失,对学校参与交流的利益补偿和教师流动诉求关注不够⑱。邓熙(2016)调查发现,学校本位思想普遍,管理压力增大,改革主动性不强,政策执行易遭遇目标群体软抵抗⑲。刘善槐(2022)研究发现,“县管校聘”改革存在政策执行者的道德风险,如地方编办、人社、财政等部门对改革不配合或虚假配合,教育行政部门推行形式化、片面化改革,学校管理者“权力寻租”“关系运作”现象时有发生,等等⑳,导致政策目标群体参与改革的主动性不强。

第四,政策执行配套机制不到位。“县管校聘”旨在打破学校间教师校际交流的体制性障碍,而该项制度的有效实施又有待于教师定期交流制的有序推进。但现行教师定期交流制度本身尚不健全。从改革实践来看,在教育系统内部,还没有健全的符合“县管校聘”改革要求的统一的教师编制设置、薪酬待遇、职称晋升、教研培训、评价激励以及督导等制度。在教育系统外部,尚未形成有利于“县管校聘”改革推进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而这些配套措施的完善又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使该项改革因缺乏多方配套措施而推进乏力。邓熙(2016)研究发现,政策执行环境的监督、保障、服务机制缺失,教师权益缺乏有效保障,使政策实施流于形式。张旺(2015)提出,改革过程存在县级财政拿钱难、编制人事难放权、学校教师难认可、配套措施难跟进等问题㉑。这些问题表明,推行“县管校聘”改革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3.“县管校聘”改革深度推进的对策研究

纵观“县管校聘”改革的实施状况,政策预期与实施现实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学者们通过对政策实施成效的调查、问题索因和策略探寻,基于各自立场总结反思政策实施各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寻求有效的解决策略。郑茵中(2010)建议,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㉒。朱家存、马兴(2018)提出,实现师资均衡配置,要求教师编制管理从无校籍走向一体化㉓。张源源(2019)认为,要提高教师交流补偿标准,调动教师交流的积极性㉔。方征、谢辰(2016)提议,完善教师交流激励机制,增强教师归属感㉕。姜超、邬志辉(2015)倡导,建立县域内教师需求电子平台和教师管理联席会议制度㉖。操太圣、卢乃桂(2018)主张,要坚持整体性决策思维,形成共同治理机制㉗。侯洁等倡议(2017)建构政府部门协调机制、完善教师工资福利保障机制、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㉘。王正青(2017)提出,要从宏观制度环境、中观资源配置、微观教学活动和外部社会支持等维度,构建教师公共治理系统框架㉙。宋宇、周洪宇(2020)提议,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成立教师管理服务中心,建立教师需求报送制度,健全教师交流激励保障机制㉚。陈庆礼、蔡文伯(2021)提议,应该构建“县管校聘”改革成本分担机制,健全改革激励机制,实施专项改革督导㉛。赵垣可,刘善槐(2022)建议,完善“县管校聘”政策体系,构建利益补偿机制,调动各方改革的积极性㉜。

“县管校聘”是对传统教师人事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的充满复杂性的变革,涉及部门间权力转换、学校管理架构的调整、教师利益及学校文化传承等诸多方面。对“县管校聘”的研究,总体上已从重视“功能性”要素,到强调“问题性”要素,再到重视“策略性”要素,政策研究逐步由单一维度走向复杂,未来研究将出现一些新的发展动向。

第一,将进一步聚焦元问题研究。研究对象从“县管校聘”功用研究走向进一步聚焦其元问题研究。由于“县管校聘”政策设计是为了完成教师交流体制性障碍的“救赎”,因此学术界早期更聚焦于其制度功用价值的探讨,而对“县管校聘”本身元问题的研究则相对边缘化,致使诸多政策元问题研究还不透彻,还有很多基础问题亟待厘清。如“县管”与“校聘”各自的权力边界是怎样的?教师聘任制怎样与教师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员工身份相匹配?“校聘”与相关教育法规的融合等问题,都亟待厘清。否则,在具体实践中,政策执行主体容易产生理解偏差,而使政策在基层实施过程中变形走样,甚至背离政策实施的初衷。

第二,将进一步加强运行机制研究。“县管校聘”教师人事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运行机制的构建和实施方案制定。但已有研究中,主要是对部分地区试点经验的介绍,而对运行机制本身的研究,特别是对机制运行成效的量化研究,还比较薄弱。因此,回归和聚焦“县管校聘”元问题研究,厘清政策法律困境,界定各执行主体的权责边界,构建高效的统筹协调运行机制,开展改革实施方案与运行机制等研究,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领域。

第三,研究模式将进一步丰富。目前,以教育学科为研究背景的文献达107 篇,跨学科研究文献数量还很少。未来研究将引入跨学科研究,即引入社会学、管理学、历史学、人类学跨学科视野,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与思维模式,以关照此项改革的社会性和复杂性。在研究方法上,将引入比较研究,从历史和国际成功案例中寻求可资借鉴的经验,找出理论依据。同时,还可引入政策工具的视角、系统论的研究方法,运用结果分析、结构功能分析、系统分析、辨证分析,提出改进建议。

第四,研究层次将进一步纵深发展。基于文献计量学统计出排名前5 位的高产作者,每人文献发表均为2 篇,表明缺少学者对该问题进行深入持续的跟踪研究,且研究框架趋于模式化,内容大多是在政策背景、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策略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研究对象多局限于试点地区,以提出对策为研究终点,研究层次还有待向纵深方向发展。未来研究将不再以提出对策建议为终点,而应持续对对策实施成效进行跟踪评估。另外,“县管校聘”是为了破除教师定期交流的体制性障碍而推行的改革,因此,以系统论的研究视野,将“县管校聘”与教师定期交流整合在一起开展一体化的研究将是另一种趋势。学术界应以整合的跨学科社会研究方法与思维模式,深入研究政策实践状态,形成创新性的政策实施方案,以严谨的学术论证为政策完善提供前瞻性研究。

注释:

① 谭梅:《统筹城乡教师发展 均衡配置教师资源——成都市温江区教师“县管校用”机制之政策制度解析》,《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 年第7 期。

②⑩㉖ 姜超、邬志辉:《“县管校聘”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的政策前提与风险》,《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年第6 期。

③ 汪明:《“县管校聘”是教师管理体制重大变革》,《中国教育报》2015 年4 月17 日。

④⑯ 李茂森:《“县管校聘”实施方案研究与再思考——基于浙、皖、粤、鲁、闽等5 省“县管校聘”改革实施意见的内容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19 年第2 期。

⑤㉒ 郑茵中:《福建省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用”政策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4 期。

⑥ 李江源、张艳:《县管校聘:成都市教师管理制度实践探索》,《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 年第10 期。

⑦ 孙小燕:《“县管校聘”教师管理政策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青岛大学2019 年硕士学位论文。

⑧ 吴建芳:《“县管校聘”是教师流动机制还是退出机制?》,《内蒙古教育》2018 年第21 期。

⑨ 高瑜:《县管校用:统筹县域教师管理的制度创新》,《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 年第12 期。

⑪㉓ 朱家存、马兴:《城乡教师编制管理:从无校籍走向一体化》,《教育研究与实验》2018 年第6 期。

⑫ 李国强、邵光华:《县管校聘背景下教师交流现状分析与对策》,《教学与管理》2019 年第34 期。

⑬ 向立、李鹏、徐萌:《深入推进教师“县管校聘”管理的探析》,《管理观察》2019 年第26 期。

⑭ 陈庆礼:《“县管校聘”政策执行的制约因素与调适路径——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的分析》,《现代教育科学》2021 年第4 期。

⑮㉚ 宋宇、周洪宇:《深化“县管校聘”助推良方落地》,《长江教育研究院电子期刊》2020 年第2 期。

⑰㉕ 方征、谢辰:《“县管校聘”教师流动政策的实施困境与改进》,《教育发展研究》2016 年第8 期。

⑱ 王海纳:《教师“县管校用”政策执行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6 年硕士学位论文。

⑲ 邓熙:《蒲江县基础教育公办教师“县管校用”政策实施案例研究》,电子科技大学2019 年硕士学位论文。

⑳ 赵垣可、刘善槐:《“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推进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中国电化教育》2021 年第11期。

㉑ 张旺、李慧:《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的教育问责制建构》,《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 年第13 期。

㉔ 张源源:《教师交流补偿标准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19 年第1 期。

㉗ 操太圣、卢乃桂:《“县管校聘”模式下的轮岗教师管理审思》,《教育研究》2018 年第2 期。

㉘ 侯洁、李睿、张茂聪:《“县管校聘”政策的实施困境及破解之道》,《中小学管理》2017 年第10 期。

㉙ 王正青:《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公共治理框架与体制机制设计》,《现代教育管理》2017 年第4 期。

㉛ 陈庆礼、蔡文伯:《“县管校聘”政策执行的实践逻辑与制度供给——基于“模糊—冲突”模型的视角》,《教师教育学报》2021 年第6 期。

㉜ 赵垣可、刘善槐:《教师“县管校聘”政策执行的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的分析》,《教育与经济》2022 年第2 期。

猜你喜欢县管校师资政策政策房地产导刊(2022年8期)2022-10-09政策房地产导刊(2022年6期)2022-06-16桂林:稳步推进“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工作广西教育·D版(2021年5期)2021-09-10推进“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河南教育·职成教(2021年5期)2021-06-15贵港覃塘区:启动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及“县管校聘”改革广西教育·D版(2020年7期)2020-08-06桂林荔浦: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广西教育·D版(2020年1期)2020-04-22助企政策非公有制企业党建(2020年2期)2020-03-08政策华人时刊(2019年21期)2019-11-17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师资介绍流行色(2018年10期)2018-03-23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中国法学教育状况(2017年0期)2017-05-29推荐访问:研究 述评 展望
上一篇:蒙山峨峪口砾石堆积堤的年代学研究
下一篇:黄钾铁矾对Mo(Ⅵ)的吸附行为和机理研究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