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泥生莲——苏轼居儋饮食的理想与现实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4-15 点击:

⊙马騻 [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北宋绍圣四年(1097),已六十二岁的苏轼遭遇了人生最后也是最严重的一次贬谪,乘小舟入海,到了极南之地昌化儋州。家人已作死别,彼此都认定苏轼不久就会葬身海南。儋州环境艰苦恶劣,饮食皆乏,现实与理想相悖至此,苏轼却仍然笔耕不辍,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与饮食有关的诗文。苏轼热衷美食,诗文亦屡次涉及饮食,对苏轼饮食的研究不在少数,但关于居儋阶段饮食这一角度的研究仍然有限。一方面是因为东坡居儋时间较短,另一方面是因为儋州的确没有多少像样的饮食,导致材料相对较少。然而居儋饮食的书写却不容忽视,因为这是苏轼在人生最低谷中发出的一段绝响,也是他与坎坷不公命运对抗的明证。苏轼随遇而安、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在他对海南的美酒佳肴的描绘中体现到极致。

观苏轼于海南所作诗文,写酒不在少数。《和陶连雨独饮二首》(其一):“醉里有独觉,梦中无杂言。”①似乎酒醉后,能够获得比未醉时更清醒的体验,纷扰亦可抛却脑后。浮华如何转眼云烟,如何无故获罪,此间种种在醉时便万事可忘。《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其一):“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②昏沉不醒未尝不是短暂逃离痛苦的一种有效方式。《与张逢六首》(其六)则说:“新酿四壶,开尝如宿昔,香味醇冽,有京洛之风,逐客何幸得此,但举杯属影而已。”③无人与酌,苏轼便自尝新酿。酒的香气仍然像以前一样醇厚清冽,让人由此怀念起的不仅是京城的酒,更是曾经的繁华。此情此景,与高适的“如何一尊酒,翻作满堂悲”异曲同工,更和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遥相呼应。《纵笔三首》(其一)写到东坡醉酒的面容:“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④喝酒喝得脸上红扑扑的,小孩子笑他,苏轼在海南已经把自己当成是当地普通百姓中的一人,他拿得起也放得下,过往曾登金銮殿,如今草鞋踏儋州,但两种身份的转换在苏轼却很自然,这是很多人都难以做到的。

苏轼不仅爱喝酒,还亲自制作酒品。《庚辰岁正月十二日,天门冬酒熟,予自漉之,且漉且尝,遂以大醉,二首》(其一)就记载了其自制天门冬酒的经历:“自拨床头一瓮云,幽人先已醉浓芬。天门冬熟新年喜,麯米春香并舍闻。”⑤天门冬酒其实是一种药酒,最早见《备急千金要方》:“天门冬酒通治五脏六腑大风洞泄虚弱,五劳七伤,癥结滞气,冷热诸风,癫痫恶疾,耳聋头风,四肢拘挛,猥退历节,万病皆主之。”⑥应该是将天门冬洗净切碎,入酒浸泡而成。有润五脏,和血脉之功,久服能除五劳七伤、延年泽肤。宋朝重视医学,出现了大量儒医。苏轼也对医学有所涉猎,自制天门冬酒同时养生,一举两得。《和陶与殷晋安别》中也记述了苏轼酿酒饮酌的情景:“卯酒无虚日,夜棋有达晨。小瓮多自酿,一瓢时见分。”⑦下棋通宵达旦,又有美酒做伴,不失为人生风雅乐事。

独饮之外,与人同饮更添其乐。《用过韵,冬至与诸生饮酒》中:“小酒生黎法,干糟瓦盎中。芳辛知有毒,滴沥取无穷。冻醴寒初泫,春醅暖更饛。华夷两樽合,醉笑一欢同。”⑧《椰子冠》中邀人同饮的是海南特产椰子酒:“天教日饮欲全丝,美酒生林不待仪。自漉疏巾邀醉客,更将空壳付冠师。”⑨椰子酒制作工艺复杂,对技术要求极高,新鲜的椰子水经过一段时间就会变质,所以即使对于皇帝来说,椰子酒也算是难得之物。《和陶下潠田舍获》中的东坡是“一与疍叟醉,苍颜两摧颓”。⑩和当地人交友,不为自己曾经的士大夫身份束缚,这才是人生豁达畅然之道。

苏轼在海南的生活看似洒脱自在,但背后隐伏的却是现实的无奈。在《和陶连雨独饮》小序中已经尽诉:“吾谪海南,尽卖酒器,以供衣食。独有一荷叶杯,工制美妙,留以自娱,乃和渊明《连雨独饮》。”⑪曾经热爱饮酒的苏轼到了海南,为了生计不得不变卖所有的酒器,仅剩一盏荷叶杯,现实真实而沉重,浪漫主义毁于柴米油盐。苏诗中写到酒都是潇洒,却是在现实无情地破碎了他的理想后写出来的。而且喝酒给苏轼带来的也不仅仅是快乐和忘却一切的逍遥,他毕竟年事已高,曾有一次喝了酒痔病发作,呻吟不止,其弟苏辙劝他止酒,苏轼亦作《和陶止酒》作誓:“从今东坡室,不立杜康祀。”⑫

此誓之后苏轼仍然未能完全戒酒,但不饮酒的日子也是有的。《汲江煎茶》中就写了烹茶的情景:“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茶雨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⑬苏轼对于饮食总是有自己独到的看法,煮茶讲究用流动的水和猛火煎煮,取水时月正映照水中,就像把月亮储存了起来,比喻新奇又贴切。在寂静的夜晚,茶煮沸时发出的声音就好像是风吹过松林所发出的松涛声。实际上这种烹茶乐趣也是难得,因为儋州临海,饮水含盐量超标,导致“百井皆咸”。不过《天庆观乳泉赋》载苏轼在居所附近的天庆观发现一口乳泉:“吾尝中夜而起,挈瓶而东。有落月之相随,无一人而我同。汲者未动,夜气方归。锵琼佩之落谷,滟玉池之生肥。”⑭夜间独往汲水,环佩铿锵,池水潋滟,情景孤寂却是独特的生命体验。即使在甘泉难得之境,苏轼仍能发现可供饮用的美水,这不仅是海南对苏轼的馈赠,更是苏轼对他不公命运的执着抗争。

《和陶劝农六首》小序中写道:“海南多荒田,俗以贸香为业。所产秔稌,不足于食。乃以薯芋杂米作粥糜以取饱。”⑮《记薯米》云:“南海以薯米为粮,几米之十六。今岁米皆不熟,民未至艰食者,以客舶方至而有米也。”⑯可见以贩卖香料为业的海南基本的主食还是薯芋类蔬菜和杂米做的粥。但即使是普通的山芋,也能吃出新意。《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绝。天上酥陀则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也》中,苏轼的儿子苏过就以山芋为材料,制作出“玉糁羹”:“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将南海金虀脍,轻比东坡玉糁羹。”⑰“糁”者,以米和羹,大米在海南尤为难得,苏过以米和芋共煮,米粒晶莹,在汤中隐约可见。此中有儿子的孝心,亦体现了父子俩苦中作乐的乐观心态。《谪居三适·夜卧濯足》中苏轼坦言米的珍贵:“得米如得珠,食菜不敢留。”⑱《纵笔三首》(其三)也说:“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明日东家当祀灶,只鸡斗酒定膰吾。”⑱这里除了米的珍贵如珠之外,还提到了海南能吃到的另一种珍贵食物鸡肉,东家的馈赠是鸡肉的一方面来源,苏轼自己养的鸡也是一方面来源。《和陶下潠田舍获》云:“黄菘养土膏,老楮生树鸡。未忍便烹煮,绕观日百回。……齿根日浮动,自与粱肉乖。食菜岂不足,呼儿拆鸡栖。”⑲既侧面写出了鸡肉珍贵,不忍直接杀了吃肉的徘徊犹豫,又处处体现出苏轼的可爱。明知道不能轻易吃掉这种珍贵的食材,但还是不禁每天都去养鸡的地方看上很多回,并且对着活鸡想象着吃到鸡肉的味道,最后还是没忍住,叫儿子把鸡栏拆掉准备吃鸡肉了。几句话写出了苏轼在儋州情趣盎然的生活片段。

有时候食物来自他人的馈赠。《和陶田舍始春怀古二首》中说:“客来有美载,果熟多幽欣。丹荔破玉肤,黄柑溢芳津。”⑳来访的客人给苏轼带来了红荔和黄柑,荔枝内里果肉白如脂玉,色彩明艳,气味芳香甘甜。在《与程全父十二首》中感谢了日常用品的赠送:“副以糖冰精面等物,一一铭佩,非眷存至厚,何以得此,悚怍之至。”㉑当地猎户还送过鹿肉给苏轼,这些都给平淡的饮食生活增添了几分色彩。

贬谪儋州让苏轼尝到了许多本地的特色美食。《和陶杂诗十一首》(其十一)中写出生蚝在海南的盛产:“蚝浦既黏山,暑路亦飞霜。”㉒《食蚝》更是把生蚝的美味写到极致:“己卯冬至前二日,海蛮献蚝,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水,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又取其大者,炙熟,正尔啖嚼,又益□煮者。……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㉓剖出新鲜蚝肉,将其与汁水在酒中共煮,乙醇去除了生蚝的腥味,更添鲜香。或是取大个儿生蚝烤熟,得到的是无与伦比的美味。甚至每次都要告诫儿子苏过别把生蚝味美的事情传出去,以防止朝中官员听说之后都争相要求谪居海南,分去自己这份美味。这固然是夸张的说法,然而却是十足的苏轼风格,于困境中不以为困,反生潇洒。《闻子由瘦》中提到猪肉和鸡肉的难得:“五日一见花猪肉,十日一遇黄鸡粥。土人顿顿食薯芋,荐以薰鼠烧蝙蝠。旧闻蜜唧尝呕吐,稍近虾蟆缘习俗。十年京国厌肥羜,日日烝花压红玉。从来此腹负将军,今者固宜安脱粟。”㉔其中所推荐弟弟苏辙吃的“薰鼠烧蝙蝠”“蜜唧”“虾蟆”,每一样都是需要一定的心理素质才能吃得下的,从外地来此的苏轼开始自然也不习惯,但他的精神能量强大,竟然适应了如此奇怪的饮食习俗。与其说苏轼在追寻美食,不如说这是他不甘于人生就如此沉沦而做出的另一种反抗。就如他在《菜羹赋》中所说:“东坡先生卜居南山之下,服食器用,称家之有无。水陆之味,贫不能致,煮蔓菁、芦菔、苦荠而食之。其法不用醯酱,而有自然之味。盖易具而可常享,乃为之赋。……忘口腹之为累,以不杀而成仁。”㉕在儋州的日子艰难得甚至没钱去买那些水陆之味,也没有调味料,只能煮些蔓菁、芦菔、苦荠菜食来吃。但东坡却赞扬其有自然之味,易得而能够经常吃到,反而觉得不杀生吃些菜是很好的事情。苏轼的诗文能够经几百年仍然千古传颂,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才华,更是他这种不论在什么环境中都能保持乐观的精神。

读苏轼在儋州所作的诗文,很容易就忘记他所处的真实环境是多么艰苦,有时候甚至会让人生出羡慕之意。然而真实情况如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所说:“昌化非人所居,食饮不具,药食无有。……人不堪其忧,公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时从其父老游,亦无间也。”㉕苏轼也在《与侄孙元老四首》中说:“又海南连岁不熟,饮食百物艰难,及泉、广海舶绝不至,药物鲊酱等皆无,厄穷至此,委命而已。”㉖儋州是饮食极度匮乏的地方,求医问药也成问题,调味品也没有。实际上在这种恶劣环境下,苏轼也并非一直豁达乐观,在《和陶止酒》中他感叹:“时来与物逝,路穷非我止。”㉗明确表达了自己暮年被贬的失落和不平。《儋耳山》中也是同样的思想感情:“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君看道傍石,尽是补天馀。”㉘自己仿佛是女娲补天弃置不用的一块石头,空虚和满腹无处施展的才华搅扰着他的心。《和陶与殷晋安别》中说:“孤生知永弃,末路嗟长勤。”㉙当时贬谪海南是仅次于死刑的处罚,苏轼其实也明白自己的余生基本再无离开海南的机会了,他清醒至此。他的诗句中充满希望,不是因为在做着有朝一日能东山再起的梦,而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选择热爱生活。

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中记有东坡食汤饼的一件轶事:“吕周辅言,东坡先生与黄门公南迁,相遇于梧、藤间。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粗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法已。’”㉛可见苏轼在饮食上既可以精益求精,也可以囫囵吞枣,大丈夫能屈能伸,所以才在逆境中也生存得很好。正如他在《韩退之〈孟郊墓铭〉云:以昌其诗。举此问王定国,当昌其身耶,抑昌其诗也?来诗下语未契,作此答之》中的感悟:“淤泥生莲花,粪壤出菌芝。”㉜人间的种种美好都是出自于艰难之境,苏轼居儋所记的饮食经历如同淤泥生莲,而莲花正似《维摩诘经》中所说:“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㉝正是儋州如此的环境才造就了苏轼,也让苏轼以乐观豁达的形象随之永远留于青史。

①②④⑤⑦⑧⑨⑩⑪⑫⑬⑮⑰㉘⑲⑳㉑㉓㉕㉙㉚㉜ 〔宋〕 苏轼:《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253页,第2322页,第2327—2328页,第2344页,第2321页,第2324—2325页,第2268—2269页,第2316页,第2252页,第2246页,第2362页,第2255页,第2316—2317页,第2286—2287页,第2328页,第2316页,第2281页,第2279页,第2257—2258页,第2245页,第2250页,第1805页。

③⑭⑯㉒㉔㉖㉘ 〔宋〕苏轼:《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767页,第16页,第2368页,第1626页,第2592页,第17页,第1841页。

⑥ 〔唐〕孙思邈:《千金方》上册,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318页。

㉗ 〔宋〕苏轼:《苏轼文集编年笺注 诗词附 12》,巴蜀书社2011年版,第596页。

㉛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第42页。

㉝ 南怀瑾:《花雨满天 维摩说法》下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62页。

猜你喜欢天门冬儋州东坡“植物消防员”天门冬知识窗(2022年7期)2022-08-05天门冬产业发展现状及展望南方农业(2021年26期)2021-12-27食快乐作文(1.2年级)(2021年2期)2021-09-10儋州鸡产业发展的思考今日畜牧兽医(2020年10期)2020-02-14天门冬栽培技术探讨农民致富之友(2019年12期)2019-05-22天门冬新型米酒的酿造及其品质分析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年1期)2019-01-29儋州宣言——2017年12月16日“苏东坡与文化儋州”全国专题学术报告会通过中国苏轼研究(2018年0期)2018-12-06东坡诗元代接受论中国苏轼研究(2018年0期)2018-12-06苏轼儋州己卯年上元夜的“得失”之问中国苏轼研究(2018年0期)2018-12-06宜兴:东坡书院忆东坡华人时刊(2017年23期)2017-04-18推荐访问:淤泥 苏轼 现实
上一篇:观电视剧《觉醒年代》有感
下一篇:崔护《题都城南庄》的主语“省略”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