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探索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体育工作的内在逻辑、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4-10 点击:

张长念,周德巧,赵庆建

(首都体育学院 武术与表演学院,北京 100191)

民族体育作为一个或几个民族的所有民众或某一民族中特殊的民众群体所共同拥有、享用和创造并对其产生民族认同的一种特殊的体育文化,它反映并承载着一个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和民族意识[1-4]。由于定位于国内语境,故本研究中的“民族体育”特指“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中华民族重要身份象征[5]。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是一部筚路蓝缕、栉风沐雨的奋斗史。2021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了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四个“伟大成就”。围绕这四个“伟大成就”,我们可以将党的一百年划为四个历史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1978-2012)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至今)[6]。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族体育因战争原因而突出其军事体育的特征,多开展适应战场需要的民族体育活动;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民族体育由于百废待兴的社会局面而呈现出“新”的特点,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1956年24式简化太极拳的创编;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民族体育工作在解放思想的工作方针指导下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的突破,民族体育在国内国际的传播和发展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领导的民族体育工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了重要力量,太极拳也在这一时期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提升了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在四个历史阶段中,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1978-2012)作为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探索前进的关键时期,在党的领导下社会各项事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民族体育也围绕“改革”和“探索”两个关键词推进了相关工作,本文将其总结为党领导的民族体育工作的“改革探索时期”。

这一时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体育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不仅是中国体育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当代中国体育事业中最具中国特色和民族意蕴的篇章。回溯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体育工作的发展历程,深入分析和梳理其内在逻辑、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不仅有助于厘清民族体育繁荣兴盛的来龙去脉,还能为新时代民族体育的发展凝聚共识、明确任务、指引方向,从而为建设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推进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打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后一公里”提供助力。

改革探索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体育工作的发展理念不仅直面过去的历史经验教训之痛,又发轫于人民至上的价值导向之中[7],还立足于社会发展进程中存在的现实之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开展民族体育工作的过程中,将党的政策方针、人民群众的主体选择和现实当中的目标行动有机融合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

2.1 历史逻辑:经验教训和基本国情的结合把握

从历史实践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并与时俱进、结合实际开展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科学性的力量源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经历挫折和失误后,中国共产党迅速反应,对新的历史任务和时代挑战作出准确判断,将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深刻激发和调动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参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文化事业得以复苏。随着1979年2月党中央批准撤销“五·一二命令”[8],民族体育在内的体育工作迅速恢复到正确轨道上,并跟随改革开放的浪潮大踏步前进。

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之一[9]。为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对民族体育工作在内的体育文化事业提出了新的历史要求。在体育领域中,虽然有众多的活动形式和运动项目可以开展,但唯有民族体育拥有广大的群众基础,具备深远的文化基因,在增进民族团结、强化民族文化认同上具有其他西方体育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因此,这一时期民族体育工作取得重大成就,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历史的必然,更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历史经验教训和现实国情做出及时转向的宝贵成果。

2.2 理论逻辑:人民至上和团结统一的价值取向

人民至上和团结统一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方式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开展民族体育工作实践。

马克思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10]。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为人民服务”问题上直接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并利用几十年的伟大革命实践和理论探索,结合历史和中国国情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它的内涵。邓小平(1980)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指出:“只有全党紧密团结和依靠广大群众,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11]”因此,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指导和逻辑指向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中国共产党赖以生存的重要方式[12]。此外,民族体育工作的开展,也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提升民族国家文化认同感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民族体育事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严肃的历史使命和重要的时代责任。民族体育工作得以在举国体制与奥运争光计划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时代里仍然充满活力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民族体育工作的开展,最大最直接的受益群体便是广大人民群众,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生活的本质关怀”[13]。

所以,人民至上和团结统一的价值取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特殊意义,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发展实践中开展民族体育工作提供了指导思想,从而构成其内在的理论逻辑。

2.3 实践逻辑:客观条件与实际需求的协调统一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为增强人民体质,丰富人民文化生活,让广大人民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85年,李梦华在全国体委主任会议上指出,“要把职工、青少年、少数民族的体育活动更广泛的开展起来”。但是囿于当时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水平,在实际开展中存在场地、器材、运动人才等客观条件的不足。针对现实问题,他在会上提出要“从实际出发,做到区别对待,分类指导”[14]。在此背景下,因地制宜的民族传统体育逐渐得到恢复,例如在龙舟竞渡起源地的湖南汨罗江开展了龙舟运动,在“鸢都”潍坊开展了风筝活动。1986年,《国家体委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明确提出要在开展近代体育项目的同时,大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使我国成为世界上体育项目最丰富多彩的国家之一[15]。1991年,第4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针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即“更具民族风格、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更能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更有利于发扬传统和便于推广”[16]。

党和政府的关心和重视,为民族体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这一方面取决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体育工作时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事业表现出的对本民族体育项目的密切关注;
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民族体育本身具备深厚的群众基础,独具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场地器材能就近解决等,便于相关活动的开展。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民族体育工作实践中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工作态度,做到了社会客观条件与人民实际需求的协调统一,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以积极主动、奋发有为的精神斗志参与民族体育活动,开创美好精神文化生活。

中国共产党在改革探索时期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17]。中国社会在这一阶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领域井喷式的发展促使民族体育工作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3.1 丰富人民文化生活,助推实现体育为人民所享的伟大目标

改革开放初期,体育发展战略问题受到高度重视,从1978到1980连续三年的全国体育工作会议都强调了要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18]。民族体育作为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有效传承的载体,深深植根于人民大众的心中,是最受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使其在群众体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特别是在农村边远地区,限于场地器材等客观条件,舞龙舞狮、健身秧歌、锅庄等独具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民俗体育活动在这一时期得到广泛开展。

1980年代初,城市社区体育活动蔚然成风,太极拳、气功、练功十八法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从大中城市向小城镇推广,28个省区市建立起1800多个自愿参加、缴费学拳的体育辅导站。到1980年代中后期,城市社区中已经普遍开展了棋类、武术、气功、太极拳、踢毽、拔河、舞龙舞狮、风筝、信鸽等传统体育项目[18],参与体育运动成为一种时尚在城市中流行。不仅发挥了城乡群众体育的各自优势,还通过不同的发展路径和模式,形成了个性鲜明、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19]。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三个有利于”重要论断的提出,促进了群众体育的社会化、全民化发展,“国家办体育”与“社会办体育”相结合的目标逐步实现,体育作为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进入中国人的社会生活[20]。1995年6月,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明确指出到2010年要“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体质和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21]。为贯彻落实《纲要》要求,普及和提高群众性体育运动项目的规模和水平,国家体委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常年牵头开展飞镖、拔河、龙舟、舞龙舞狮、信鸽、风筝、钓鱼等民族体育活动。2004年,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对24个省区市的调查发现,城市中最普及的38个体育项目中,民族体育项目占17个,农村中最普及的47个体育项目中,民族体育项目占24个[18]。2006年10月,为迎接2008北京奥运会,进一步普及群众体育活动,促进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育总局下发《关于组织开展“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系列活动的通知》,掀起了全民健身新的热潮。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迎奥运全国龙狮大展示、首届全国健身气功交流展示活动、全国健身秧歌及传统秧歌展示大会、全国飞镖公开赛等众多全国性民族体育活动[18]。不难看出,这一时期的民族体育工作的开展成效显著,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一时期的民族体育活动在社会上得到广泛开展,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和水平。一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更是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服务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作出了巨大贡献,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基本实现了民族体育运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为人民大众所共创、共享与共赢的伟大目标。

3.2 有效增进民族团结,引领发挥体育凝心聚力的重大作用

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各民族间团结共进是实现国家发展进步重要前提。改革探索时期,民族体育文化的交流因其强烈的文化属性和独特的民族属性从众多文化交流形式中脱颖而出,成为这一时期促进民族间交流共荣、和谐共生的催化剂。

在我国所有(977项)传统体育项目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占69.5%,共有679项[22]。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国际性视野不断加强,对民族文化内涵理解不断深化,符合时代需要的少数民族群众体育政策也不断出台[23]。1981年9月,全国少数民族体育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要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各地要因地制宜、尊重传统、发扬优势,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并提出“积极倡导,加强领导,改革提高,稳步发展”的工作方针[24]。1992年,江泽民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积极开展民族体育活动,增强群众的体质”[25]。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指引下,为增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体育发展,少数民族的体育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

少数民族运动会的常态化进行,为传承和保护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形式,弘扬民族体育文化,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体育事业和服务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增强民族体质,塑造中华民族共同性格,促进各民族团结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各少数民族利用节日庆典等开展的本民族体育活动也在这一时期得到空前发展,如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西双版纳的泼水节、四川凉山的火把节等,通过向其他各族人民展示自身的优秀文化,吸引了民族同胞间的相互关注,增进了各民族间的情感交融。加强了各民族间的互信互通,通过正式统一的比赛形式,让各族人民在共同环境中充分展示个性,潜移默化地增强了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文化认同感,增强了中华各民族间的民族凝聚力,为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有效增进民族团结发挥了凝心聚力的重大作用。

3.3 促进国际体育文化交流,助力担当体育为外交服务的时代责任

文化交流是国家总体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国家间政治关系的发展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作为一种世界共通的身体语言,恰恰能够承担起这一重要的“外交”角色,在其中发挥独特的外交作用[28]。早在1974年,中国武术代表团访美就为民族体育参与大国外交开创了先河。改革探索时期,为促进国际体育文化交流,服务大国外交,民族体育作出了更多突出的贡献。

1978年11月,日本众议院副院长三宅正一率团访华,会晤期间他向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谈及正在学习中国太极拳,邓遂向其介绍了太极拳的诸多优点,最后在他的请求下,小平同志为广大日本太极拳爱好者题词“太极拳好”,以作纪念。以太极拳为主题的国际体育文化交流活动依托“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实现了运动员和教练员“零距离”的接触并由此繁荣起来[29]。1984年4月,“国际太极拳(剑)邀请赛”在武汉举行,十几位太极拳名家进行了展演,来自日本、加拿大、危地马拉、新加坡、美国以及香港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名选手与中国近百名选手同台竞技,属国内首次。1987年3月,首届中日太极拳比赛交流大会在北京举行。1990年9月,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上,中日两国1500名太极拳爱好者集体表演了太极拳。2002年8月,为隆重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中韩建交10周年,经国务院批准,由中日韩三国武术协会共同协商,在北京举办“中日韩三国太极拳交流大会”。2008年8月,为迎接北京奥运会的到来,上万名美国太极拳爱好者在洛杉矶举行主题为“和平在心、和平在身、世界太平”的“万人练太极”活动。中国驻洛杉矶总领馆、美国加州政府、洛杉矶郡和洛杉矶市政府均派代表参加活动。

据2013年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文化已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大的国际影响力,61%的海外民众乐于了解中国文化,在国际民众认为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众多载体中,中国武术(52%)高居榜首[30]。除太极拳等中国武术外,诸多民族体育项目在党和政府的积极倡导和大力支持下走出了国门,世界龙舟锦标赛、国际舞龙舞狮锦标赛、国际风筝会、华侨华人龙舟系列赛、国际舞龙舞狮邀请赛、世界信鸽排名大赛等一众具有国际影响的比赛和活动,将中华民族多彩的体育文化展示给世界人民。

体育文化的交流拉近了国与国、民与民之间的距离,增进了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的互相了解。以文化手段进行对话,有效减少隔阂,增进共识,加深了彼此友谊,促进了国家间政治关系的进步。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民族体育担负起了促进国际体育文化交流、服务大国外交的时代责任。

3.4 有效处理体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关系,促成了民族体育的现代化改造

为适应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政治经济的飞速发展,党在领导民族体育工作的实践中始终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力和非凡的创造力,不仅及时有效地处理好了体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之间尚不平衡的关系,还顺势促成了这一时期众多民族体育项目的现代化改造。

1980年代末,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的重视,民族体育得到空前发展。然而,在这一时期相继出现的“武术热”和“气功热”现象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不良用心之人借机宣扬封建迷信和反科学内容,诈骗钱财,开展非法活动,甚至出现传播邪教的恶劣行为。对武术、健身气功甚至社会都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1983年至1986年,由国家体委牵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武术挖掘整理工作,整理出了129个“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不仅抢救了一大批流传于民间的优秀传统武术,还梳理出传承有序的拳种和派别,与穿凿附会之流撇清了关系。1986年,中国武术研究院正式成立,标志着武术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步入正轨。1994年,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召开全国武术训练竞赛工作会议,就竞赛规则问题展开讨论,并于1996年正式出台《武术竞赛规则》[31],通过规则的改革推动了技术的革新,促进了武术与现代体育竞技形式的接轨。

治疗12个月,阿德福韦酯组ALT复常率和HBV‐DNA转阴率的C/E低于恩替卡韦组,而HBeAg转阴率的C/E高于恩替卡韦组。将阿德福韦酯组作为参照,恩替卡韦组HBV‐DNA转阴率及HBeAg转阴率的△C/△E分别为129.7、182.1。见表4。

此外,针对“气功热”引发的问题,党和国家给予了高度重视。1999年6月10日,党中央、国务院联合成立“610办公室”,专职负责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对非法“气功”组织等展开调查治理。2000年12月,国家体育总局在出台的《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做好反封建迷信、反邪教侵害的工作,促使民族体育项目健康发展”[21]。2001年4月,国家体育总局组建健身气功管理中心,负责统一指导健身气功活动的开展,将其带入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发展道路[32]。在实际工作中,管理部门采取“堵”“疏”结合的工作原则,一方面,坚决打击处理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非法“气功”组织;
另一方面,给予健身气功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项目的明确定位,肯定了健身气功在促进人民群众健康方面的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对健身气功采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管理方式,组织体育、医学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创编科学健康的健身功法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33]。于2003年开始试行推广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和易筋经四种健身气功,2004年正式成立中国健身气功协会,通过科学健康的健身气功给予“法轮功”等非法“气功”强有力的回击,用科学战胜了愚昧,引导人民群众自觉投入到科学文明的健身气功活动中来。在完善优秀传统功法的基础上,创编出健身效果好、科学性较强的功法[34],实现了健身气功这一传统体育的现代化改造。

其他民族体育项目也在“古为今用”、“改革提高”方针的指导下完成了现代化的改造。例如“毽球”就是由国家体委组织专家整合古代蹴鞠、花毽、现代足球和一些隔网对抗性项目的特点开发出的一项新兴传统项目,如今不仅在民间广泛流传,而且拥有完备的竞赛体系。再如侗族抢花炮,为提高其竞技性和趣味性,通过对竞赛的时间、规则和炮台设置进行改革,使其从1986年起被列为民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此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2000年以来,中央民族大学等一批民族高等院校和北京、上海、天津、成都、武汉、西安等体育专业院校均开设了民族传统体育的相关课程,并形成了民族传统体育学的专门学科。民族体育走进校园,为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发展民族体育事业提供了重要保障。

回顾改革探索时期民族体育的发展历程及相关成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共产党在整个历史进程中始终发挥着“主心骨”的作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一时期民族体育的发展,不仅于自身实现了诸多项目的现代化改造,还在为人民健康、为民族团结、为国家发展等重要领域贡献了民族体育的智慧和力量。

4.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方面创造辉煌成就的众多原因中,最为根本的一条,就是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并且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在实践中不断结合,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35],在推动民族体育发展取得重大进步的工作中也是如此。从改革开放初期“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方针的提出,到“建设体育强国,增强民族素质”目标的出现,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各级政府始终关心关注体育事业发展,特别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发展,将其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以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还特别注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重视民族特性、珍视文化传统,避免了马克思主义“水土不服”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36]。民族体育在新时代还将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增进民族国家认同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更加长远、持续、深入的作用和影响。只有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新时代的民族体育工作,才能让民族体育在历史的长河中生生不息、延绵不绝。

4.2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稳固以人民为中心的民族体育工作路线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正是坚持了以人民为先、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开展民族体育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坚守增强人民体质,传承民族文化的初心,才实现了体育为人民所享的伟大成就。

这一时期民族体育工作的开展,始终离不开“群众体育”“全民健身”“民族文化”这几个核心关键词。在改革开放初期广泛开展群众体育的工作中,民族体育项目就以其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独特的民族属性在祖国大地上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局面。梳理民族体育一路蓬勃兴起的发展脉络,“人民”显然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让这一时期民族体育工作的成就既源之于民,又用之于民。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民族体育活动,共创民族体育事业,不仅为民族体育工作的开展注入强大动力,推动了民族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还实现了民族体育的发展成果为人民所享,增强人民体质的同时传承和弘扬了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37]。只有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稳固以人民为中心的民族体育工作路线,才能让民族体育的发展常新常青,持续助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3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推动民族体育形式和内容创新

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划时代地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民族体育同样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无论是对武术、健身气功的大众化改造,还是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现代化创新,都是改革探索时期民族体育工作的重要成果。

在“先立后破、边立边破、以立促破”体育改革方针的指导下[24],民族体育事业产生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巨变,为新时代的民族体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和发展指向。历史的经验表明,只有常变才能常新,“变则通,通则久”,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体育改革[38],只有实现动态发展,才能永葆生机活力。习近平强调,改革越到深处,越要担当作为、蹄疾步稳、奋勇前进,不能有任何停一停、歇一歇的懈怠[39]。步入新时代,民族体育的发展迎来巨大挑战,同时也获得了难得机遇。挑战是,在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西方体育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强有力的话语权,正在国际国内以不同的形式“蚕食”中华民族体育的生存空间,目前国内已经存在一些“唯奥运主义”的思想。但是,这也带给中华民族体育新的发展契机,一方面,体育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为民族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概念环境;
另一方面,西方体育的涌入,不仅能给民族体育的发展带来先进的发展理念和思路,还带来了激烈的竞争局面,促使党和国家以更加奋发有为的斗志领导和开展民族体育工作。

不困在于早虑,不穷在于早豫。推进全面深化体育改革,必须激活与发挥多元力量的参与互动[40],必须与时俱进,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创新民族体育发展的形式和内容,才能在新时代的国际体育文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4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走适合国情的民族体育发展之路

改革探索时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体育工作能够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时代稳步推进,走出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民族体育发展之路,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的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就遵从因地、因时、因人制宜的原则,主张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创造性地解决了当时地域间、城乡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立足艰苦的时代条件,开展适合民情国情的民族体育工作,从场地、器材、人员和时间等客观条件出发,组织开展各类民族体育项目,创新民族体育运动的形式和内容,同时充分尊重少数民族体育运动的风俗与习惯,让这一时期的民族体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要继续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体育事业,仍然不能动摇实事求的思想路线。首先,要实事求是地看到西方体育运动在项目、形式、内容和模式上的先进之处和可取之处,在充分保留自身核心特点的基础上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其次,要实事求是地发展中华民族体育运动,切忌好高骛远,盲目“对标”所谓“国际标准”,必须保持和遵循某些特定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民族特性和文化特性,恰如其分地发挥其特定价值,如民风民俗、传统文化内涵等独具中华民族特色和民族性格的核心内容。

因此,新时代的民族体育必须立足于历史的新发展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坚定民族文化自信,依托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走适合中国国情的民族体育发展之路。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改革探索时期的民族体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和巨大收获。然而,在关注成就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问题和教训。首先,必须正视这一时期为追赶我国的奥运竞赛成绩所提出的“奥运争光计划”的得失问题。尽管在现代竞技体育领域充分发挥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让我国在北京奥运会上荣登奖牌榜榜首,但相比之下民族体育所受到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确与其实际体量不符。作为一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多民族国家,民族体育应是向世界展示我们多彩文化的重要高地,进入新时代,绝不能让其失守。其次,必须吸取这一时期由“武术热”“气功热”等问题导致的严重教训,让优秀传统文化与愚昧落后思想彻底划清界线。最后,更要清醒认识挖掘整理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传承发展,而不是简单地将民族优秀文化装进“标本箱”。实际上,不论是成就还是问题,都能给予新时代的民族体育工作以宝贵经验: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用先进的理论引领新时代的民族体育工作;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稳固以人民为中心的民族体育工作路线;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推动民族体育形式和内容不断创新;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走适合国情的民族体育发展之路。从理论和实践上凝聚新时代民族体育繁荣进步的共识,推进新时代民族体育工作持续深入,取得更多更大的成就。

猜你喜欢中国共产党民族体育《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散文诗(2022年13期)2022-07-29我们的民族娃娃乐园·综合智能(2022年2期)2022-04-19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中国共产党100岁啦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1年8期)2021-08-17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11-25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多元民族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2016体育年中国科技信息(2016年20期)2016-12-08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推荐访问:中国共产党 内在 逻辑
上一篇:全面从严治党不要搞成一潭死水
下一篇:从乡土上走过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