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涉农高校工科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研究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4-09 点击:

任 琪

(安徽农业大学 工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工匠精神作为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越来越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当前,涉农高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精神、牢记强农兴农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研究表明,当前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案例并不多见,在一些涉农高校中,许多大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就业、创业,在面临创业过程中的挑战时缺乏创新和毅力[1]。因此,将工匠精神融入涉农高校工科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留得住、用得上、用得好的“三农”人才。

1.1 工匠精神的传统内涵

工匠精神,拥有着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匠,原指传统的手工艺者,他们依靠自身过硬的手艺维生,其技艺娴熟,能生产、加工或制造出精湛的手工艺品[2]。工匠精神从历史内涵看,是传统的工匠们在进行劳动加工、制造制作手工艺品过程中,表现出的精心雕琢、力求完美、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职业精神和精湛技能,是道、技、艺的相统一。

1.2 工匠精神的时代意蕴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3]“中国制造2025”战略要求培养和造就一批大国工匠,弘扬工匠精神,为制造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匠精神的重要论述中指出,工匠精神涵盖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丰富内涵,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4]。这是对工匠精神的最新诠释和实践发展,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敬业”内容相统一[5]。

2.1 必要性分析

新时代工匠精神倡导爱国敬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改革创新。将工匠精神融入涉农高校并发展、弘扬,是涉农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高“三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涉农高校的工科学生在机械强农工作中责无旁贷,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但是,目前涉农高校的工科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短板,高校毕业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还不够强,不能完全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需要[6]。因此,将工匠精神融入涉农高校工科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2 可行性分析

2.2.1 工匠精神是爱国奋斗的价值导向

培育新时代工匠精神,需要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爱国奋斗,坚定“青春建功新时代”的崇高信念和行动自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涉农高校工科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梦想,将个人的发展融入国家发展、民族振兴这一伟大中国梦的实践[7]。将新时代工匠精神中蕴藏的爱国奋斗精神融入涉农高校工科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点燃学生创业梦想,激发爱国情怀,牢记“三农”使命,坚定服务“三农”事业的信心和决心。

2.2.2 工匠精神是创新创造的生动诠释

新时代工匠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充分彰显创新元素。涉农高校工科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首要的就是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勇于进行科学探索和创新创造。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涉农高校工科学生更要注重一专多能,进行学科融合,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实践是最好的课堂,将工匠精神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学生勇于创新创造,进行创新创业实践,也为涉农高校工科学生双创教育提供了新的载体和路径。

2.2.3 工匠精神是爱岗敬业的内在要求

新时代工匠精神以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为导向,将其融入涉农高校工科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也有助于新工科人才的培养。加强涉农高校的工科学生工程伦理教育,激发学生的科技报国情怀,弘扬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是摆在涉农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将课程思政融入新时代工匠精神,鼓励学生爱一行专一行、干一行精一行、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2.4 工匠精神是崇尚劳动的重要体现

2021年,教育部印发《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8],旨在培养涉农高校学生爱劳动、会劳动,引导学生走入农村、走近农民,增强对“三农”工作的情感。工匠精神,本身就是手工艺者劳动态度的价值体现。将工匠精神融入双创教育,以耕读劳动教育为抓手,将切实增进学生的“三农”情感,让学生真正在服务“三农”的实践中体悟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研究对工匠精神融入涉农高校工科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六个影响要素:体系、机制、平台、情怀、品牌、实践进行分析。依托路径选择的多样性以及不同影响因素的重要性,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结合AHP层次分析法进行策略整合,积极探索工匠精神融入涉农高校工科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

3.1 影响因素

3.1.1 体系

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涉农高校工科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需要体系设计,整体推进。将工匠精神融入涉农高校工科学院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进行顶层设计、系统谋划、协同推进,有利于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充分发挥其专业引领和实践育人的功能。

3.1.2 机制

匠人匠心,新时代工匠精神着眼“守匠心”要求。将工匠精神融入涉农高校工科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践,需要在强化学生家国情怀、工程伦理教育、创新创造上下功夫,还需要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工作保障。

3.1.3 平台

工匠精神融入涉农高校工科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践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学生“双创”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输送人才。围绕涉农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将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拓展平台、丰富载体、确保实效。要用好线上线下平台,潜移默化地用工匠精神引领师生、凝聚师生、服务师生。

3.1.4 情怀

工匠精神融入涉农高校工科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践的痛点、难点是“融入不深、发声不畅、效果不显”等。如何更好地融入,实现新时代工匠精神和涉农高校工科学生创新创业教育1+1>2的效果,还需要进一步在“承匠情”上聚焦,要打好感情牌,整合各方资源,补齐短板弱项。

3.1.5 品牌

工匠精神融入涉农高校工科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践,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工作品牌的影响力和感召力。首先,要围绕工匠精神,塑造工作品牌,提升育人工作吸引力。其次,要注重双创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提升双创教育水平。同时还要注重以赛带训,丰富双创教育实践载体,提升实践育人实效。

3.1.6 实践

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涉农高校工科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践的效果如何,如何评判,评判的标准是什么?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要注重成果导向,分类指导,对标双创教育大成果,将创新创业竞赛获奖情况、学生考研就业情况、学生服务基层一线工作情况作为重要的观测指标。

3.2 模型准备

3.2.1 设置层次结构模型

按目标、准则、决策3个层次建立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涉农高校工科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践研究模型(图1)。

图1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践研究模型

3.2.2 建立相关性评价尺度

将研究模型输出结果由低到高分为一般、较强、非常强三个等级,具体分类如表1所示。

表1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践相关性评价表

3.2.3 建立判断矩阵

建立判断举证矩阵(表2),并根据表2数据测算相关参数。

表2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践相关性评价判断矩阵

结合权向量分析:六个要素的权重大小为:实践>情怀>平台>品牌>体系≈机制。

3.3 实践路径

根据模型六要素的关联性,研究围绕模型对工匠精神融入涉农高校工科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工匠精神融入涉农高校工科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现路径。

3.3.1 聚焦“铸匠魂”,着力建构工作体系

高校应结合新形势新要求,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经济发展对新工科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挖掘、凝练、总结办学育人的优良传统和历史积淀,凝练总结、传承弘扬工学精神,并将其融入办学治院各个方面,体现于立德树人各个环节,着力构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引擎,打造支撑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内生动力,激励师生员工团结奋进、谱写新篇。

3.3.2 聚焦“守匠心”,着力创新体制机制

高校应坚持立德树人、德学兼修,以“融合、共享、创新”理念为导向,构建“匠心筑梦”的三全育人格局。完善五育并举的体制机制,将工匠精神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对学生家国情怀、国际视野、法治意识和工程伦理等的教育。围绕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重点树立创新型、融通型、全周期工程教育理念,着力提升学生创新、创造、创业能力;
注重学科交叉,培养学生的专业融通能力;
注重一专多能,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强化学生终身学习发展理念。还要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积极打造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开展“党史教育+课程思政”活动,推动学习教育进课程思政、进教学内容、进教研活动;
运用连环画、红歌中、家乡里的党史等红色资源,在学生中开展微党课、微宣讲、微学习、微分享的“四微”活动。

3.3.3 聚焦“强匠艺”,着力拓展平台载体

高校应以复合型、创新型卓越工科人才培养为目标,按照建精品、塑品牌、提质量、促发展的原则,打造“精匠讲堂”系列品牌活动。其中,面向师生重点打造“精匠智造”学术讲座,定期邀请名师、大家与师生交流;
面向青年教师重点打造“青匠成长”沙龙论坛,定期开展以老带新互动交流,合力塑造“团队为体、科研为源、创新为要”的培养模式,着力构建“专业融合、资源融汇、师生融通”的保障体系,凝聚形成新工科人才培养共同体。完善网络育人新阵地,围绕主动发声“占阵地”、细致入微“伴成长”、矩阵互动“树形象”、线下开发“创品牌”目标,按照“配方新颖、工艺精湛、包装时尚、终身受用”要求,“烹小鲜”“制大餐”,把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通过鲜活的教育载体与表现形式讲清楚、讲透彻,推动网络育人从“指尖”直抵“心间”。

3.3.4 聚焦“承匠情”,着力创建育人品牌

高校应按照建精品、塑品牌、提质量、促发展的原则,打造“匠心筑梦”“精匠讲堂”“工匠班”等系列工作品牌。将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实践融入日常、融入经常。强化“工匠班”师资配备,支持教师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培训、考取创新创业相关资格证书、开设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带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等。同时,鼓励教师将创新意识、工匠精神渗透到各门课程中,让教学团队成为创新意识、工匠精神的宣扬者和影响者。

3.3.5 聚焦“塑匠人”,着力突破重点难点

高校应坚决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完善新工科人才“创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广泛搭建创新创业育人平台,努力实现每位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参与一项创新创业赛事或项目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重点在塑造“工匠班”育人品牌上下功夫,大力推动“工匠班”以赛促训,以项目为依托,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让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体验真正的创新创业实践,来验证创新创业项目、培育精益求精精神,确保学生年均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不少于100项,力争在A类学科竞赛中取得更为显著的标志性成果。

3.3.6 聚焦“践匠行”,着力促进成果转化

高校还应依托校友企业、就业实习实践基地和实践实验实训平台,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改变过去的单一实践教学模式,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设计安排实验实训、成果转化项目。在大一学年重点聚焦早期认知实践,结合新生入学教育中的专业教育、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等契机,安排学生赴校外教学和就业实习实践基地进行参观学习,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专业知识的意识。大二、大三学年重点聚焦中期技能训练,结合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各类学科竞赛等,在专业课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基础的工程技能训练,探索简单的发明创造,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打牢学生的创新创业基础,培养学生的精益求精思维。大四学年重点聚焦后期毕业实习,安排学生赴相关企业及实践基地开展毕业实习,重点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成长为大国工匠奠定坚实基础。针对不同学制、学段的研究生,重点开展学术道德与学术诚信教育,强化学生的科研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将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涉农高校工科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践,有助于提升涉农高校的工科人才培养水平、更好地服务“三农”事业,为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农民增收作出应有贡献。

猜你喜欢工科学生工匠育人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90后大工匠国企管理(2022年3期)2022-05-17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工匠风采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年3期)2021-11-19工匠神形当代工人(2019年11期)2019-07-10工匠精神视角下地方高校工科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研究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年5期)2018-03-07浅析新建本科院校工科类毕业生就业违约的成因大学教育(2016年12期)2017-01-03工匠赞大江南北(2016年6期)2016-11-21他们用“五招”育人中国火炬(2012年2期)2012-07-24推荐访问:工匠 工科 路径
上一篇:范德蒙矩阵在RS纠删码中应用的教学探微
下一篇:文化润疆视域下提升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路径探析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