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精神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的路径探索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3-23 点击:

张璐滢,周华明,沈正龙

(1.龙岩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 龙岩 364000;
2.龙岩学院 人事处,福建 龙岩 364000)

2021 年4 月,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其中对加强高校党员教育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和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要求。步入新时代,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外来文化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冲击加强,致使学生党员的思想更易被外界不良文化影响,造成信仰动摇与思想危机,而这也赋予了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新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 周年座谈会上精辟的将苏区精神的内涵概括为 “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1],这28 个字高度概括了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应具有的政治信念、道德准则及价值观念,这一精神指导对于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践行党的性质和宗旨,提升大学生党员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苏区精神“既蕴涵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共性,又显示了苏区时期的特色和个性,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新的升华,也是今天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来源”[2]。这一精神是每个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优秀党员都应具备的优秀精神品质,闽西作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在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从党和军队建设的立规明纪、党的纪律检查和监督工作到苏区干部的作风建设等创造了许多宝贵经验,能为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提供价值引导。

(一)拥有丰富的历史内涵

苏区精神是红色革命精神之一,是指在土地革命战争中,在以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为基础发展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上,在党的领导下进行革命实践过程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苏区精神的形态分为物质和非物质。闽西中央苏区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核心组成部分,享有“二十年红旗不倒”美誉的闽西革命老区——龙岩,拥有众多红色文化遗产,如古田会议会址群、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旧址、红四军司令部等物质遗产,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为核心的闽西苏区精神等精神遗产[1],这些都是在战火纷飞的奋斗岁月中留下的宝贵财富。这些革命时期的遗址、精神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承载着一代代革命者的记忆,见证了一代代革命者的奉献。这不仅仅是我党的精神财富,因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吻合,更是青年一代以此开展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的宝贵财富。

(二)拥有厚重的群众基础

苏区精神是我党带领中国人民长期发展和民族追求解放、实现伟大复兴的真实写照,苏区精神的发展既与群众关系密切,又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在闽西革命历史上留下了包括毛泽东、刘少奇等众多革命领袖传播革命思想、关心群众、服务民众的故事,如毛泽东的“一口老古井”、周恩来的“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和张鼎丞的“带领群众找水源”等;
也流传着军民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如永定区“三块银元”“一门七烈士”的故事,新罗区“舍生忘死陈客嫲”的故事,象洞八个“红小鬼”的英勇事迹,这些无不体现了党与苏区人民相互依靠、相互支持的联系。

(三)拥有丰富的政治忠诚塑造价值

革命时期,苏区共产党人由忠诚于自己的信仰而激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涌现出许多为共产主义事业鞠躬尽瘁的革命英雄,如冲破家规乡约、解放妇女、投身革命的郑荣秀;
身经百战,为创建新中国打下不朽功勋的杨成武;
英勇作战,平凡而又伟大的张清江;
面对国民党严刑拷打英勇不屈的罗先明。革命先烈的前赴后继不仅造就了革命的胜利,还为闽西苏区留下了宝贵的政治忠诚教育资源财富。大学生党员三观的塑造与政治忠诚的培养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永续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至关重要。苏区精神含有丰富的对党忠诚意蕴,感染性强,具有聚人心、激斗志的功能,以此为党建教育工作的载体,能有效激发青年一代对党忠诚的信念。

(四)拥有与时俱进的时代价值

苏区精神沉淀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建设与改革成功的经验,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与不可替代的时代价值。在不同时代,苏区精神有其不同的内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苏区精神突出表现为坚强不屈、自强不息的抗争精神;
新中国建设初期,苏区精神拥有了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团结一致、勤劳勇敢的时代价值;
而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时代赋予了苏区精神敢于创新、锐意进取的新内涵。苏区精神总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丰富着自身的内涵,拥有与时俱进的鲜活生命力,以其独特的号召力、感化力,在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坚定文化自信与彰显中国特色方面具有独特的意义。

笔者采取了问卷调查和个体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龙岩学院师生开展高校党员教育工作现状调查,内容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对于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开展现状的认识和了解情况;
二是师生对于新媒体技术和苏区精神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的看法及建议。共发放问卷3150 份,回收问卷3150 份,其中有效问卷3021 份,有效回收率为96%,利用SPSS22.0 等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整合探究。从样本分布来看,调查对象范围广,覆盖政治面貌全面:其中5.73%为群众,61.97%为共青团员(入党积极分子),19.59%为预备党员,12.71%为中共党员,具有广泛代表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校内新媒体技术与苏区精神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现状。

(一)党员教育理念重灌输,互动性不足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在大学生了解的高校学生党建活动中,专题讲座占比86.25%,影视音频活动占比70.33%,现场参观教育占比64.83%,主题教育活动占比63.46%,网络新媒体途径占比55.90%,而文体活动仅占比55.00%,如图1。据此可知,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开展党员教育活动时,活动形式大多缺乏新意,千篇一律,多数为阅读、参观、观影、座谈会等,这些传统教育模式在系统性、针对性、互动性上存在不足,过于抽象化、理想化,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多以单向的填鸭式教育为主,少有与大学生党员的交流,忽略了新时代的传播特点和学生党员的个性化诉求,难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党员的吸引力有限,影响力不足,故而难以保证活动效果,难以凸显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育人育心的实效性,易使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处于过度“疲态化”,缺乏足够的活力。

图1 龙岩学院学生党员对于党建工作的教育方式的了解情况Fig.1 Knowledge of student Party members of Longyan University regarding the ways of Party building education

(二)党员教育内容浅层化,挖掘度不够

在大学生党员群体关注的党员教育内容中,关注时事解读形式的党员教育内容的学生党员占比74.68%,66.78%的学生党员群体倾向于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或党务工作技能,倾向于学习法律法规、历史与文化内容的占比61.86%,关注科学文学知识、业务技能的占比52.92%,45.02%的学生党员倾向于学习行政管理、领导方法、机关文化和礼仪、健康知识,如图2,由此可见,学生党员群体对于党员教育内涵的关注呈现多样化的趋势。通过个案访谈,部分学生党员反馈当前的党员教育内容多停留在政策学习、理论知识等方面,教育内容创新较为欠缺,较少因地制宜运用闽西特色红色文化开展教育活动。可见,当前党员教育还未充分发挥闽西苏区“艰苦奋斗、勇于探索、乐于奉献、开拓创新”核心精神的教育作用,不能完全满足广大学生党员的教育需求,对学生党员的吸引力不足,破坏了学生党员教育的氛围,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图2 龙岩学院学生党员群体关注的党员教育学习内容Fig.2 Contents regarding Party member education focused on by student Party members of Longyan University

(三)党员教育方式重理论,实践性不强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龙岩学院党员教育的主要形式中,各类培训会占比35.34%,教育讲座占比30.12%,社会实践占比12.11%,文献研究占比11.71%,志愿服务占比10.72%,如图3。结合对党支部领导、思政辅导员、学生党员等群体的访谈,我们了解到,当前大学生党员教育内容主要有政治理论、党章党规党纪、革命历史、形势政策、知识技能等,也通过去革命教育基地、红色古村落等进行调研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实地红色文化教育,对于文化宣讲实践、党员志愿服务和党员主动参与新媒体传播等更深层次的社会实践体验开展较少。总体上,当前大部分大学生党员党员志愿服务教育仍处于理论分析层面,打着“深入基层,服务社会,学习党史”的旗号,却未能充分落实这一精神,存在着理论与实际结合不到位,党建活动凸显空洞化,党建工作结构空缺,层面单一的问题,未能抓住新媒体信息交互、传递即时、资源共享的特点,对大学生精神需求和主观感受的重视程度不高,教育难以深入人心,部分党员对党内活动态度消极、参与感低,导致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成本高、成效低,育人育心的实效性不高。

图3 龙岩学院学生党员教育的主要方式Fig.3 Ways of Party building education among student Party members of Longyan University

(四)党员教育服务宽泛化,目标性不强

当前许多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没有针对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来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未充分考虑大学生党员理论素养相对不足,各阶段学生党员教育需求目标存在差异性的特点。许多学生党员支部是根据上级有关工作要求开展支部活动,没有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学生学习的内容通常受上级布置的约束,在党员教育实践中存在照本宣科,只注重形式上的开展而忽略教育目标的不良现象。例如,未建立起有效的约束和评价机制,只关注是否有按规定开展、学生是否参加、是否认真听讲等外在表现,对于党员教育的具体目标未建立完善体系,忽视了党员教育要“入脑、入心”的要求,如此一来,培养思想先进、意志坚定、对党忠诚的优秀大学生党员的目标将无法实现。

(五)学生党员思辨缺席化,自觉发声意识弱

新媒体时代信息多元化,网络中声音嘈杂。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时期,思辨能力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反面网络舆论的影响,导致是非观念、理想信念歪曲,增添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大学生党员作为同龄人中的先进群体,应树立先锋模范的形象,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利用新媒体对群众进行积极的思想引导。在个案访谈中,当问及“您利用新媒体平台对党的政治思想、政策实事进行宣传的频率如何”时,“偶尔发布,主要是受思政辅导员和党支部的要求” 是许多学生党员的回答,如图4。可见,大部分学生党员还不能做到自觉发声亮剑,利用新媒体在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中发挥积极的宣传引导作用。除了大学生党员发声渠道缺乏、高校党建工作的管理者存在施压问题之外,大学生党员本身也存在着缺乏主动性和思辨性不够等问题,在一定程度制约了大学生党员在党员朋辈教育示范方面的影响力。

图4 龙岩学院学生党员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频率Fig.4 Frequency regarding publicity of principles and policies of the Party by student Party members of Longyan University

把苏区精神融入党员教育全过程,将有利于引导学生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底气、树立正确党史观,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针对上述龙岩学院大学生党员教育过程中存在的教育理念重灌输、教育内容浅层化、教育方式重理论、教育服务宽泛化和党员思辨缺席化等问题,应结合高校实际,扎根闽西红土文化,充分发挥苏区资源优势,深挖育人元素,激发育人活力,把握新时代学生党员群体特点,从目标管理、课程融入、教学形式、实践平台、教育载体五个方面因地制宜开展党员教育工作。

(一)明确教育管理目标,增强党员教育导向

思想建设是打造坚强的无产阶级先锋队组织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首先,需明确教育目标。在革命斗争时期,闽西苏区的做法值得借鉴。当时,针对干部人才紧缺的问题,中共闽西特委在毛泽东的指导下结合革命斗争需要举办了目标导向不同的各类型干部、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如政治和军事训练班、农运训练班、政治工作人员训练班、宣传工作人员训练班和妇女工作训练班等[3],此外,针对红四军党内存在的思想问题,我们党坚持问题导向,把苏区教育与当时的实际斗争相结合,有目标性地区分层次开展党内教育,如对党员干部和普通党员、新兵和老兵四类群体不论是教育重点内容、或是教育方法、材料等都有所区别,既突出整体也要注意个体。我们可以将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的目的和任务转化为总目标及数个分目标,根据党员实际情况确定每个分目标的责任主体和具象目标,让责任主体根据实际情况撰写党员自我教育管理计划书,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计划,在强调党员自主创造性和积极性的同时,实现目标与考核标准一体化。最终,党组织进行阶段性及结项考核,由此作为决定奖惩的标准,并将目标完成情况计入责任主体档案,确保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形式不断创新,导向不断明确,长期保持活力。

(二)丰富苏区精神的课程资源融入,加强党员“常识化”渗透教育

闽西红色文化主要包括:一是思想理论成果,诸如毛泽东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和理论家创造的;
二是具体文化,诸如文学艺术、戏剧作品、教育、体育、新闻出版等更多专业人士和广大革命群众创造的。当前的党史教育主要是引入思想理论的学习,教育内容创新较为欠缺,对于因地制宜运用闽西特色红色文化开展具体文化学习、二创艺术作品的教育较少。意识形态之所以具有让民众自觉“同意”的力量,就在于它将其内容“常识”化并与民众的日常实践融为一体[3]。因此,针对大学生党员自认为没有经历过困苦、艰难的时代,自然也就体会不到革命先烈敢为人先、坚韧不拔、敢闯敢干的精神品质这一现实矛盾,应加强中央苏区闽西红色文化具体文化的引入。例如,与学生党员分享闽西苏区在开展扩红运动时,可用苏区红色故事展演作为导入,如上杭新剧团用“大家争相当红军”的戏剧吸引60 余青年报名当红军”的鼓舞士气的红色故事;
与学生党员鉴赏和二次创作“勇敢红军在前线,勇敢冲锋杀敌人,今年春耕最重要,红军田地要先种”此类歌颂红军、展现群众支持、鼓励战士奋勇杀敌的红色歌谣等[3],通过“化虚为实”,让学生党员亲身融入各类文学艺术、戏剧作品、新闻出版作品等的创作、展演中,发挥闽西红色文化独有的教育内容优势,把回顾军民日常生活和当前大学生党员自身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党员在感受苏区文化活动勃勃生机的同时,产生情感共鸣,在潜移默化的灌输中对党的历史、党的思想建设原则和优势及思想建党的基本要求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三)推进苏区精神的教学形式融入,提高党员思辨能力

《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教育人民委员会训令第一号——目前的教育任务》《苏区教育的发展》等文献为我们呈现了我们党在闽西苏区教育做出的贡献。闽西苏区把教育与政治、劳动相结合,在小学教育中纳入儿童菜园、肥料所和生产劳动实习基地;
各类教育领域都采取讨论会、演讲会、读报会、劳动教育、墙报表扬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和学习式、启发式和注入式三种教授方法提升教育实效。这些丰富的闽西苏区教育事业的历史经验可以为党员教育工作提供借鉴参考。

当前的党员教育主要分为集中理论学习和个人自主实践学习两部分。集体理论学习主要由思政课教师和党建工作者讲授,多采用报告、讲座、讨论等形式集中灌输。应鼓励授课教师打破台上讲、台下听的传统范式,采取情景式问答、互动式问答等方式提升听课党员的参与感和融入感。此外,应多鼓励学生党员在保证与组织教育同向的基础上,利用传统载体和新媒体平台进行个人自主实践,通过自我教育来实现党课知识成果的巩固。一是引导学生党员通过读书、看报、网络学习(学习强国、青年大学习)等载体了解时事热点,采取个人阅读和党小组阅读的学习方式,通过交流分享、头脑风暴,既活跃了学习氛围,还开拓了视野、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是充分保留大学生党员在党建工作中的话语权,为学生党员建立党员论坛、专题党建网站、易班平台、圈游平台等传播渠道,鼓励学生党员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主动表达,在增强甄别能力和党建媒介素养教育的同时,做好学习贯彻落实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表率,促使大学生党员在校园舆情风险甚至危机时能协助进行正面引导,真正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修正缺点、增强党性的目的。

(四)构筑苏区精神的社会实践平台融入,增强党员教育感染力

马克思指出:“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4]正如《反对本本主义》《才溪乡调查》《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理论成果都是建立在社会调查上的苏区建设实践中的经验总结,这是我党在斗争建设中保持革命自信的力量之源和科学决策的有效保证。因此,应借鉴闽西苏区建设的实践经验指导我们的党建教育工作,构筑闽西苏区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党员教育社会实践平台,紧扣新时代要求设计有针对性的实践教育环节。坚持学中用、用中学,引导大学生党员在学习党的先进理论的同时提高运用理论指导具体实践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党员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可组织大学生党员到邻近的古田会议纪念馆、新泉整训旧址、红色小上海(长汀)和红色交通线等革命遗址进行现场教学和红色旅游志愿服务;
依托闽西苏区悠久的红色文化历史举办红歌传唱、知识竞赛、文艺汇演等校园文化活动;
鼓励大学生党员深入基层进行红色历史、党史调研和社会实践等,让大学生党员在实践中践行党的先进性,更好地领悟苏区精神,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积极弘扬敢为人先、不屈不挠的“红船精神”,成为党的科学理论的忠实信仰者,并为肩负“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和重任做充分的准备。

(五)创新苏区精神的教育载体融入,发挥新媒体党建育人功能

在苏区革命建设时期,我们党尤为重视意识形态领导权的争夺,把文化动员作为夺取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有效途径,通过报刊、标语口号、革命歌曲、宣传演讲队、列宁小学、夜校、俱乐部等方式进行宣传、教育、动员,如《岩声》《汀雷》《新龙岩》《钟声》《赤色青年》和《闽西青年》 等刊物的创办和发行启蒙了闽西知识分子的革命思想,成为闽西苏区早期宣传新思想的阵地。这些多元化形式和载体使得革命思想能在苏区工农群众中得以传播,大大提高了军民的斗争热情和政治认识。因此,面对社会思潮传播已进入多维立体时代的今天,闽西苏区宣传思想工作经验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我们应根据多元社会思潮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和渗透性强的特点重视将“互联网+”引入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强化新媒体技术的主体地位,建立有效、全面、多元和具有鲜明时代性的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体系。充分利用QQ、微博、网络慕课、易班、B 站、抖音、公众号等在青年群体中受众面较广的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理论学习与主题教育,充分利用新媒体及时、迅速、跨空间等特点让学生党员随时随地接受苏区精神的熏陶。例如,发布易班话题分享,为学生党员构建交流互动的平台;
搭建党员交流平台,实现党员与党组织高效沟通;
构建红色网站,推进党员与红色文化零距离;
提供在线答疑通道,及时解读学生党员的困惑等;
同时,充分发挥智慧党建+VR 党建的教育方式,利用3D、VR、AR 等信息科技优势为学生党员充分真实还原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党员教育实践基地场景等,用信息技术赋予党建教育新活力,在弥补传统党员教育方式不足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党员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学习效果。真正从苏区文化的宝贵经验中总结新时代党员教育方法,拓展新媒体活动渠道,牢牢把握学生党员实际,转被动接受吸收为主动学习分析,提高学生党员的思辨能力,强基固本,提升教育成效。

苏区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于引导大学生党员坚定政治信仰、厚植爱国情怀、培养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社会责任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中,高校党务工作者应结合苏区精神内涵和新媒体时代特点探索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创新,在更新党员教育理念、丰富党员教育内容、形式和拓宽党员教育时空的基础上,增强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从思想上引导大学生党员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不断提升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

猜你喜欢 闽西苏区学生党员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湘潮(上半月)(2021年10期)2021-12-02苏区人家心声歌刊(2021年4期)2021-10-13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苏区创业致富人红土地(2019年10期)2019-10-30走近“红色闽西”主题采访中国地市报人(2019年2期)2019-06-03新时代学生党员继续教育质量提升策略探索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年10期)2019-03-19闽西灯笼点燃乡村狂欢海峡姐妹(2018年4期)2018-05-19闽西山区艺术扶贫的“她力量”海峡姐妹(2018年1期)2018-04-12任弼时与湘赣苏区的“肃反”文史春秋(2016年1期)2016-12-01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5年5期)2015-11-30推荐访问:苏区 教育工作 路径
上一篇:基于人工智能教育的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探析
下一篇:基于建盏风格设计的盖碗造型特点与审美内涵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