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3-10 点击:

■ 王 玮,葛学敏

(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0)

当代大学生群体的自我意识较为强烈,学校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应该尊重学生、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死板的刚性管理制度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学生管理需求。高等院校应该积极引入柔性管理理念,真正从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出发,调整现有的管理体制。

柔性管理的概念最早应用于企业员工管理中,企业以营利为主要目标,因而在管理员工的过程中经常会采用强制性、高压性的绩效考核方法,这种管理方式呈现出显著的“刚性”特点,以制度约束行为,任何违反制度的行为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追责,虽然刚性管理具备强大的行为规范作用,但也激发了被管理对象的逆反心理,引发了一系列不良效应。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柔性管理的理念在企业中诞生,之后逐渐向社会的其他管理领域渗透,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也受到了这种理念的深刻影响。柔性管理强调尊重、鼓励、宽容,其中深刻地体现着人性化的观点,相对于刚性的制度和规则,柔性管理更加关注客体的心理感受。

高等院校不同于企业,其主要功能在于培养身心健康、善于创新、勇于探索的高素质人才,促进学生的成长才是教学管理工作的核心,因此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应该积极推进柔性管理的理念[1],而不是采用制约性强的刚性管理理念,柔性管理将会为学生营造出更加广阔的成长空间。实际上高等院校落实柔性管理时无需做出大刀阔斧的改革,只需在现有基础上做局部调节,高等院校具备一大批丰富而优质的人力资源,只要对管理人员宣传推广柔性管理理念,在制度上稍加转变,就可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柔性化[1]。

高校学生柔性管理应该与学生这一特定群体相适应,毕竟学生还没有完全进入社会,其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与企业员工、职场人士等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高等院校在开展学生柔性管理工作时应该以学生的心理学特征为指导依据,积极通过价值观引导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帮助学生塑造目标,以目标驱动行为,而不是依靠各种强制性的制度。

(一)学生的内生性驱动

刚性管理模式下以强制性的制度措施来约束学生的行为,柔性管理则完全不同,极大地弱化了强制性。但学校毕竟是开展教学的主要场所,一旦采用柔性管理,教学、考试、宿舍管理等一系列工作都会受到影响。失去了制度性的约束,依然要确保学生的行为处于合理可控的范围之内,不至于影响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因而在推广柔性管理的背景之下,高等院校应该帮助学生塑造内生性的驱动力,让学生形成对自己负责的意识,准时上课、认真学习、努力提升专业技能、积极拓展就业渠道、树立正确的人生奋斗方向。内生性驱动无需制度约束,学生自己会制定计划、建立标准,约束自己的行为,而不是依靠教师的敦促以及制度的规制[2]。

(二)有效的激励和引导

学生的价值观、纪律意识、目标意识等都需要在教师的充分引导下才能建立起来,而这些基本素养是学生产生内生性驱动力的关键,由此可见,要实现高校学生工作的柔性管理,教师的正确引导必不可少。学生还未步入社会,大多较为稚嫩。教师的激励是引导高校大学生积极向上的重要举措,例如,教师可鼓励学生寻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业方向,即使自己所学的专业与理想的职业方向不一致,也可通过其他方式转换发展路径,如升学、参加社会实践等。

(三)和谐的师生关系

刚性的管理制度往往给人以冷漠、冰冷的感受,学生作为还在成长中的个体,更多地需要教师的关爱和鼓励,而不是严厉的学生管理制度。在柔性管理的理念之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不是对抗性的,而是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的和谐关系。教师管理学生的出发点应该是一种师长对晚辈的正向情感激励[3]。教师只有真正地以教书育人为出发点才能将这样的理念落实到学生管理工作中。显然,师生之间在柔性管理理念下不会产生激烈的冲突,关系上会更加和谐。

(四)持续的影响力

学生在学校内的环境、心态以及外界社会的环境等都在不断变换,柔性管理淡化了制度,大幅减少了明确的约束性规定,因而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也会存在较大的灵活应用的空间。为了确保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柔性管理措施应该根据环境以及学生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长期的影响力,让学生从进校开始一直到毕业,都处于有效的自我管理之下,这种品质也会直接延续到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对学生产生长久的促进作用[4]。

(一)学生特点的适应性分析

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象是不同背景的学生,因而在评估管理理念和方法的适用性时不可忽视学生的接受程度。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已经将国家的经济水平和人民的富裕程度提升到了较高的层次,即将迈入高等收入国家,现阶段的大学生群体成长在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都相对富裕的时代下,并且大量的学生为独生子女,学生的自尊意识、自我意识都非常强烈。对这一代学生采取刚性管理措施显然已经不合时宜,很容易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并且有些学生内心较为稚嫩和脆弱,生命意识不强,难以承受过于严厉的批评。柔性管理有效地规避了以上问题,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之下,柔性管理更加适应新一代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成长背景,不易引发风险,并且也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内生活和学习体系,这是高等院校开展柔性管理的重要原因之一[5]。

(二)人才培养方向的适应性分析

第一,现代社会对高校人才的要求是善于创新、善于解决工程实践问题,培养这样的人才时要具备一种开放性、激励性思维,而不是处处制约学生,严格地规范和制度会磨灭学生的探索精神,会导致大部分学生形成一种循规蹈矩的思维模式,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柔性管理极大地释放了学生的探索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人才要求。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立德树人”,高等院校要培养出道德良好、自尊、自信、善于开展社会活动的优秀人才,柔性管理提倡学生自我约束,这种来自自身的驱动力往往与学生的道德素养、价值追求等密切相关,因而在高等院校中开展柔性管理时能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核心目标[6]。

(三)高等教育内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分析

第一,内部环境的适应性分析。实际上高等教育中学校作为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实施者,其职能和定位都在发生微妙的转变,因为现代教育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以及各类行政事务管理工作者成为服务学生学习、成长以及就业的引导者,摒弃了过去刚性管理模式下师生之间的对立关系。这种服务学生的理念恰恰与柔性管理理念不谋而合。

第二,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分析。当前的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时代,对外开放、拥抱信息、运用信息是发展的共识,高等院校的学生群体从小就生活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之下,柔性管理是一种内在的管理逻辑,有利于学生形成一种探索新事物、迎接未知挑战的心态和能力。

(一)以情感作为影响学生、激励学生的推动力

刚性管理之所以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出现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那是因为这种学生管理模式可取得较为突出的约束效果,因为制度规定非常明确,如果学生违反了学校的规定,还会受到相应的惩罚性措施,这些制度措施显然具有较为明显的警示作用,导致学生不敢僭越学校的各项规定。校方以及教师作为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在学生心里形成了一定的威严性。因而在刚性管理模式下学生大多能够服从教师的管理要求。但是在柔性管理念之下,这些约束性措施和惩罚性措施被淡化,对教师管理学生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失去了制度的准绳,教师需要寻求一种新的途径,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影响力。笔者认为真诚的情感和态度就是最有效也最有力的工具,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开展引导的有效途径。所谓以情感来推动柔性管理,其本质的含义是将情感作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纽带,当教师和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连接之后,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凝聚力以及引导力都会显著的增强,对于开展柔性管理工作而言,这种情感连接极为重要,能够让学生自觉地效仿教师的行为,形成一种内在约束力[7]。

(二)合理塑造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路径

高等教育要使学生成才,并且这种成才不是只考虑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同时还要从学生个人出发,考虑到学生自己的发展意愿。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将学生划分到具体的专业下,实际上不少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缺乏深刻的了解,等到学生进入学校之后才发现专业与其个人之间的不适应。有些高等院校支持学生根据喜好选择专业,甚至进校之后可转专业,但也有不少院校缺乏相应的制度措施,利用制度的约束性来杜绝学生转专业。笔者认为从个人成长的角度看,选择一个合适的专业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高等院校应该将柔性管理理念应用于学生发展路径的规划中,为学生探寻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创造有利的条件。例如,仅从专业选择的角度看,有些高等院校在学生进校之后提供了一次改变专业的机会,通常是在入学的第一个学年之内,此时学生已经对自己所选的专业产生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再次选择时也会更加慎重。其次,即使学校出于管理的难度(院系生源保护),无法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亦可通过其他途径为学生提供机会,例如,允许学生旁听自己喜欢的专业,大力发展在线教育等[8]。

(三)立德树人,引导学生自我驱动和约束

柔性管理的实施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自觉性和自主性,因为学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弱化了制度,在失去强制性的情况下又要维持学校各项学生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达到预定的管理效果和目标,只能将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自觉性上,让学生形成自我驱动和约束,而不是在教师的敦促下才去完成学习任务。

第一,这一目标的实现应该建立在立德树人的基本目标之上。道德分为社会公德与个人私德两个层面,道德虽然不是一种制度,但同样具备强大的约束力,是社会群体中所形成的一种相互遵守的内在机制,道德的出发点是尊重和公平。从这一点来看,立德树人实际上与柔性管理理念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因为柔性管理理念也要求教师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要做到尊重和爱护学生。立德树人是借助塑造学生的道德素养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维持学生管理的效果。

第二,学生的自我驱动还与学生的价值观以及个人奋斗目标息息相关。价值观决定着人的行为,例如,有些学生在进校之后树立了追求科学高峰的目标,此类学生通常具备极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即使没有制度约束,这些学生也能自觉地要求自己。而这一点也与立德树人的目标相一致,因为“树人”的关键在于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念和奋斗目标,至于专业技能和知识素养等都是相对靠后的内容。

(四)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科学构建柔性管理理念和方法

高等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如日常各类课程的出勤率、考试中的纪律性、宿舍卫生的管理、就业、升学考试等,柔性管理理念要全面地融入高等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不可产生死角和遗漏,否则说明学校的管理理念落实不彻底。鉴于此,高等院校应该形成科学的柔性管理理念,除此之外,还应该明确具体的执行方法。不少高等院校的教师也是初次接触柔性管理理念,教师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要学习和理解这种理念,并且根据理念的指导形成具体落实的方法,在实践过程中不断适应柔性管理理念,改正自身管理方法中存在的缺陷。因此,学校应该构建起科学的柔性管理理念和方法,必要时可通过校内网站为教师提供专业的培训,将这种理念的起源、具体应用场景以及实施方法等作为讲解的重点。另外,在实施柔性管理的过程中始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点也是高等院校开展柔性管理的基本动力,如果不能做到以生为本,那么柔性管理也就失去了工作的基础。

(五)注意边界,防范风险

在落实柔性管理策略的过程中要始终牢记一个基本问题,高等院校的柔性管理并非全盘放弃各种规章制度和规则,柔性管理不是“人治”,而是一种建立在制度之上的人性化管理策略,放弃了以往只突出制度的理念,将人性化理念凸显出来。学校始终要明确一点,有些制度性的管理措施是不可放松的,如学生的安全管理、学生宿舍的卫生管理、学生的考试管理和就业管理等,这些管理内容始终要秉承一定的标准,工作方法上可采用柔性管理的理念,如通过讲座、校内调查等方式向学生宣贯这些思想,但在检查落实的过程中不能降低标准。例如,有些学生违反学校规定,私自在宿舍内使用大功率的、劣质的用电工具,这些行为有可能引发火灾,学校在管理中要向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告知学生这些行为的危害性,但不要严厉地批评学生,使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接受学校管理人员的要求。所谓注意边界和防范风险就是要认识到柔性管理并不是降低工作标准,有些原则性的内容坚决不可放弃,也不能柔性处理。

柔性管理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具备良好的适应性,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社会对人才的内在需求以及国家的人才培养目标等高度契合。高等院校在推进柔性管理理念时应该做到以生为本、以情感为推动力,帮助学生树立自我约束力和驱动力,同时也要注意柔性管理的边界,主动规避风险。

猜你喜欢 柔性管理工作理念 一种柔性抛光打磨头设计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2022年9期)2022-09-30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建材发展导向(2022年4期)2022-03-16灌注式半柔性路面研究进展(1)——半柔性混合料组成设计石油沥青(2021年5期)2021-12-02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西北园艺(果树)(2021年5期)2021-11-30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探讨建材发展导向(2021年16期)2021-10-12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年7期)2021-01-13做好初中班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中国卫生(2014年9期)2014-11-12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中医研究(2014年10期)2014-03-11推荐访问:柔性 管理工作 高校学生
上一篇:洒水控制系统在钢铁原料场的应用
下一篇:高职“定制化”新型美育课程化体系建设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