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数智”科技推动新文科建设的七大议题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2-28 点击:

胡志华 李姚娜 黄有方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1)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9年5月15日,第1版。。高等教育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四新”),是我国主动求变应变的对策。2018年,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提出“新文科”建设,随后在2020年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新时代新使命要求文科教育必须加快创新发展、遵循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文科教育发展之路,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2)吴岩:《积势蓄势谋势 识变应变求变》,《中国高等教育》2021年第1期。。在数字经济建设背景下,应融合“数智”科技推动新文科建设的实践,体现多元化与全景式的人文科技集成与互动。

《新文科建设宣言》指出,推动融合发展是新文科建设的必然选择,“数智”科技与新文科融合是具体体现。“数智”科技是“数字智慧化”与“智慧数字化”两个方向的综合(3)李智水、邓伯军:《数字社会形态视域下社会治理的逻辑进路研究》,《云南社会科学》2020年第3期。,“数”指数据化、数字化和大数据,“智”指智能化、智慧化和人工智能,综合起来表示各种先进科学技术、场景与应用。新文科之“新”蕴含哲学社会科学与先进科学技术的双向融合,具体体现为:文科与产业技术的融合(4)吴岩:《加强新文科建设 培养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中国编辑》2019年第2期。、文科与科技革命的融合(5)樊丽明:《“新文科”:时代需求与建设重点》,《中国大学教学》2020年第5期。、文科与科学技术的融合(6)杨灿明:《新文科建设的“七个维度”》,《新文科教育研究》2021年第1期。、文科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融合(7)马费成:《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深度融合》,《评价与管理》2018年第2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及其应用,带来产业发展质量、效率和动力变革(8)黄有方:《推进管理学领域新文科建设的方向与举措》,《中国高等教育》2021年第1期。。

在如图1所示的“四新”建设框架中,“数智”科技是“三新”(新工科、新农科和新医科)科技成果的代表,是新文科与“三新”互动的接口。

图1 融合“数智”科技推动新文科建设的研究框架

(一)融合“数智”科技推动新文科建设的时代性

“时代性”的内涵体现为新时代新需求,也体现为发展新思想、发现新科学、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数智”科技的发展,为文科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方法与工具(9)王永:《新文科建设的三个理论前提》,《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年第5期。。新文科研究问题通常和“三新”产业与社会深度耦合,要求弘扬开放、共享、互联、协作的科研组织,发挥交叉学科优势。随着科技快速发展,需要新文科研究“人文数智”与“数智人文”带来的伦理和治理难题。

(二)融合“数智”科技推动新文科建设的必要性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传统文科在学科体系、研究范式、人才培养模式和学术话语体系等方面都不再适应学科交叉融合、科学与技术快速发展以及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严峻形势。科学技术发展,也影响甚至重塑了教育目标、方法与内容,以及文科建设对于自身与其他学科发展的价值(10)刘旭东:《论教育价值取向》,《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1期。。融合“数智”科技推动新文科建设的价值取向根植于这个伟大的时代、以及教育和社会面临的挑战。

(三)融合“数智”科技推动新文科建设的复杂性

“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11)陈锡喜:《“发现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起点》,《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要坚持问题导向,把问题作为研究制定政策的起点,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上。新文科建设具有内在复杂性,也体现新文科置于“四新”之中的外在复杂性(12)胡志华、黄有方:《新文科建设融合“数智”科技创新发展的系统思维与物流专业实践》,《新文科理论与实践》2022年第1期。。“数智”科技有助于解构新文科的内在和外在复杂性,也将带来治理与伦理等层次的新的复杂性。

(四)根植于中华文明的“道、法、术、器、势”逻辑框架

为了建立融合“数智”科技推动新文科建设的概念模型,体现时代导向、问题导向、科学发现、技术创新与实践创新,基于中国传统“道、法、术、器、势”逻辑框架,本文在文献内容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七大学术议题。

(一)议题一:融合“数智”科技推动新文科建设的目标与使命

“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13)《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国教工》2018年第10期。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归根结底就是要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新文科的八大学科门类体现新文科建设的方略,“文史哲”立德铸魂,修养身心;
“经管法”正魂,树立正气;
“教育学”树人育人;
“艺术学”树立美德,指引“中国心”实现“中国梦”。

关于新文科建设目标与使命的相关论述包括:建设新文科要立足新时代,回应新需求,提升时代性,加快中国化与国际化进程,引领人文社会科学新发展,服务于“人的现代化”建设目标(14)樊丽明、杨灿明、马骁等:《新文科建设的内涵与发展路径(笔谈)》,《中国高教研究》2019年第10期。;
新文科建设必须回应新的时代要求,实现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与立德树人的双层目标(15)宁继鸣、周汶霏:《“新文科”学术话语的建构路径:基于文本挖掘的视角》,《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
新文科建设是提升综合国力、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时代新人、建设教育强国和文科融合发展的需要(16)樊丽明:《凝心聚力 创新建设 开创文科教育新未来》,《中国高等教育》2020年第24期。;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人才培养要服务国家战略和全球治理大局,适应新科技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17)廖祥忠:《探索“文理工艺”交叉融合的新文科建设范式》,《中国高等教育》2020年第24期。。

基于以上分析,新文科建设目标和使命在概念上概括为三个层次:人的层次,包括“立德树人”和“人的现代化”;
国家的层次,包括“中国化”“综合国力”“文化自信”“教育强国”和“高等教育改革”;
时代的层次,包括“新时代”“新需求”“国际化”和“全球治理”。

“数智”科技与新文科的融合同时体现建设目标、达成目标与使命的过程与方法。融合“数智”科技推动新文科建设,需要研究“数智”科技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处理人文、自然与科技的关系。建立话语体系和提升话语权(18)孙寅生:《加强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的成因与对策》,《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增强文化自信与扩大开放交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9)罗理章、刘晓航:《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黑龙江社会科学》2019年第4期。,是新文科肩负的使命。

(二)议题二:融合“数智”科技推动新文科建设的内涵与特征

关于新文科建设内涵与特征的相关论述包括:新文科的核心内容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包含、反映和呈现中国经验、中国材料、中国数据和中国理论(20)王学典:《新时代期刊人的历史使命》,《中国出版》2021年第17期。;
新文科具体指人文社会科学和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融合而形成的交叉学科和交叉专业(21)洪永淼:《“新文科”和经济学科建设》,《新文科教育研究》2021年第1期。;
新文科体现“新”的学科协同、信息技术融入、人才培养模式(22)刘艳红:《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图书与情报》2019年第4期。;
新文科建设提倡与历史和世界同步、跨界融合、实践导向、新科技融合,发展新文科的新内涵和新意义(23)李凤亮、陈泳桦:《新文科视野下的大学通识教育》,《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
新文科的核心是“变”,即“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24)吴岩:《在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9-06-20)》, https:mp.weixin.qq.com/s/aw5yXlecbpoGxskBPTPCyg, 访问日期:2022年9月29日。。

以上相关研究蕴含了融合“数智”科技推动新文科建设的三个层次的内涵和特征。一是新文科之“新”的背景与内涵,体现为“科技革命”“经济发展”,以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以变应变”。二是新文科的特征,体现为多层次交叉“融合”,包括“四新”融合、科技与文科融合;
也体现对传统文科话语体系、知识体系、学科、专业、培养模式的变革与创新。三是“数智”科技的内涵与特征,包括“数智”科技的融入与结合,以及科技本身的人文性。

(三)议题三:融合“数智”科技推动新文科建设的方向与重点

关于新文科建设方向与重点的相关论述包括:新文科建设应引领学科方向、回应社会关切、坚持问题导向、打破学科壁垒,重点是新专业、方向、模式、课程和理论的探索与实践(25)樊丽明:《“新文科”:时代需求与建设重点》,《中国大学教学》2020年第5期。;
新文科建设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方向、标准和价值,提出新视角、新方法、新手段、新理论和新思想(26)张书玉、王雪梅:《“新文科建设”中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的再定位》,《传媒》2021年第3期。;
新文科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跨界融合、面向未来,深入科技变革和社会实践,强化实践导向,探索范式创新(27)贾文山、马菲:《从对中国新文科的回望到对全球新文科的畅想》,《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
新文科建设必须确立顺应国家需要和社会需求的新标准(28)黄启兵、田晓明:《“新文科”的来源、特性及建设路径》,《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年第2期。。

从文科发展的内因、外因和影响三个方面概括新文科建设方向与重点如下:内因包括文科自身的发展与创新,尤其包括围绕新专业、新方向、新课程、新教学模式的建设方向与重点,也包括新视角、新方法、新手段;
外因是指推动新文科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动因,包括新需求、新问题、新标准、科技发展,以及大变局带来的危机,都将推动和促成新文科建设的新方向和研究重点;
最后,新文科建设也将推动人才培养、科技进步、知识创新、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发展。

新文科建设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国家工程,应强调顶层设计,重视总体规划、系统配套、弘扬传统和全球视野(29)田晓明、黄启兵:《论我国“新文科”建设之中国特色》,《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年第3期。。为检验融合“数智”科技推动新文科建设的进展和应对复杂性的成效,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评价体系和制度。在顶层设计之下,如何激发新文科与“数智”科技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一个重要问题。

(四)议题四:融合“数智”科技推动新文科建设的学科治理

新文科学科治理具有新的复杂性。新文科学科治理是指加强文理工学科交叉融合,构建“人文为体、科技为用、艺术为法”的新文科建设范式(30)廖祥忠:《探索“文理工艺”交叉融合的新文科建设范式》,《中国高等教育》2020年第24期。;
新文科从以学科为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专业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31)王铭玉、张涛:《高校新文科建设思考与探索——兼谈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9年第6期。;
新文科追求学科融合,强调以问题研究为中心(32)王学典:《新时代期刊人的历史使命》,《中国出版》2021年第17期。;
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抓手,推进新文科学科集群和交叉联动(33)夏文斌:《新文科建设的目标、内涵与路径》,《北京教育(高教)》2021年第5期。;
经管类专业“数智”技术课程体系分通识、共建和项目模块课三个层次(34)王维国、徐健、盖印:《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数智化升级与教学方法创新》,《中国大学教学》2022年第3期。。关于学科治理的相关研究,集中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学科自身发展,包括:特色方向,新专业和新课程,以及国际参照系;
“本研”贯通、联合培养、双学位、主辅修、微专业、强基计划、拔尖基地;
也包括课程模块化等方面的概念。二是学科集群交叉融合,包括学科融合与集群、交叉联动。三是学科与科技的关系。“数智”科技为新文科治理提供了新媒介和新途径,也要求治理体系下沉到文科教育的“数智”场景中去。

(五)议题五:融合“数智”科技推动新文科建设的教学创新

教学创新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具体回应。关于新文科建设教学创新的相关论述包括:推进文科专业认证等,加强文科交叉复合人才培养;
加大金专、金课、教材、实践、认证五位一体建设,构建新文科人才培养体系(35)黄有方:《推进管理学领域新文科建设的方向与举措》,《中国高等教育》2021年第1期。;
新文科课程设置应立足立德树人,应着力培养创新能力、“跨学科思维”与“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36)宁继鸣、周汶霏:《“新文科”学术话语的建构路径:基于文本挖掘的视角》,《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
北京大学、四川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全面推进新文科通识教育,打造人文素质教学平台(37)樊丽明:《凝心聚力 创新建设 开创文科教育新未来》,《中国高等教育》2020年第24期。;
新文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培养模式优化、师资队伍建设、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38)刘利:《新文科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
在课程设置、实践活动、教学改革中,要求师生“走进人工智能”,加强科技与人文教育的深度融合发展(39)王丹:《新文科背景下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发展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21年第6期。。教学创新的具体举措涉及学科、专业、课程体系、课程等多个层次,也包括学校、教师、学生等不同主体。“数智”科技正在重塑学生、教师、学习资源、学习环境之间的联系,发挥着营造新环境、提供新手段和新内容的作用。基于“数智”科技的教学环境为教学过程分析提供数据和工具。

“数智”科技推动新文科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发展。以“数智”科技为纽带,围绕高校、企业、产业园区、科研院所、行业协会、校外教育机构、公共服务机构等主体要素,构成具有资源共享、功能互补、融合共生、协同进化、价值共创的新文科教育产业生态系统。在学科建设方面,部分高校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大数据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等,融合“数智”科技推动新文科建设。在教学组织方面,“数智”科技支撑新文科教学平台、资源和内容创新,适应互动和线上教学需求。例如,运用“数智”科技打造沉浸式、交互式的教学环境,探索问题导向的自主学习模式;
利用教学大数据平台,为学习者画像,测量学习毅力、专注力等指标,改善教师和学生的体验和成就感。

(六)议题六:融合“数智”科技推动新文科建设的学术创新

关于新文科建设学术创新的相关研究包括: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和山东大学建设新文科研究平台(40)樊丽明:《凝心聚力 创新建设 开创文科教育新未来》,《中国高等教育》2020年第24期。;
新文科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内涵是关于数字经济的理论创新(41)洪永淼:《“新文科”和经济学科建设》,《新文科教育研究》2021年第1期。;
根据学校特色,定位新文科与文理工交叉融合的特色科技人文研究(42)贾文山、马菲:《从对中国新文科的回望到对全球新文科的畅想》,《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
大数据驱动新文科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解读人类行为规律,进行宏观分析与研究(43)黄启兵、田晓明:《“新文科”的来源、特性及建设路径》,《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年第2期。;
“中国问题”是学术研究的内容,也是学术研究的方法(44)刘康:《什么是文科?——现代知识的型塑与体系》,《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

根据以上研究,发现围绕新文科学术研究的论述注重四个方面,即中国特色、“数智”科技融合,并强调科技赋能新文科学术研究和新文科引导科技人文研究。2018年以来,对新文科建设本身的研究正在发生变化,从集中研究新文科人才培养、内涵和外延,到强调新文科学科交叉融合,新文科研究已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延伸到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有机融合。

“数智”科技在新文科特定学科门类与方向的学术研究和“智库”建设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文摘数据库(Scopus)中以“物流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和抽样,对其中3872篇论文进行分析发现,以经济管理和社会科学为主的新文科研究领域占比39.5%,而工程、计算科学、数学和决策科学领域研究占比38.5%。从主题词分布来看,代表“数智”科技融合的以下关键词,优化(optimization)、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区块链(blockchain)、仿真(simulation)、算法(algorithm)、预测(prediction)、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相关的论文数量分别为161、89、85、76、60、58、53、50篇。

(七)议题七:融合“数智”科技推动新文科教育共同体发展

基于“交叉融合”的新文科“共同体思维”是构建新型话语体系和树立全球共同价值观的途径和目标(45)赵奎英:《“新文科”“超学科”与“共同体”——面向解决生活世界复杂问题的研究与教育》,《南京社会科学》2020年第7期。。然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各种传统与非传统安全与风险问题对人类生存与秩序构成挑战。通过教育推动形成全球价值观,增进文化认同,是当前全球文科教育共同的研究议题。全球新格局要求着力提高学生全球视野、国际交往能力和全球就业能力(46)樊丽明:《“新文科”:时代需求与建设重点》,《中国大学教学》2020年第5期。;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培养大批具有科学素养、高度国家使命感、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新文科人才(47)贾文山、马菲:《从对中国新文科的回望到对全球新文科的畅想》,《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
通过新文科话语、知识、教材和课程体系培养跨文化交流与传播能力,推动全球化和全球治理;
新文科建设要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做好思想理论、知识和人才储备(48)侯翠红、胡国勤、徐丽等:《面向一流大学建设的新工科教育研究与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教育教学论坛》2021年第50期。;
通过推动新文科建设,能有效提升中国学术国际话语权(49)陈先红:《返回中国性:提升中国学术国际话语权的新文科建设路径》,《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年第2期。。围绕教育共同体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提取的基础概念包括观念上的,如“视野”和“使命”,也包括能力上的,如“跨文化交流”和“国际交往”,更有聚焦于“话语体系”“话语权”和“全球治理”的概念。

新文科教育命运共同体是“共同体意识”在新文科建设领域的具体阐述。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东西方跨文明对话、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都是新时代提出的新文科研究问题(50)樊丽明:《“新文科”:时代需求与建设重点》,《中国大学教学》2020年第5期。。以“数智”科技为基础的“信息共同体”已经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和大数据影响着全球政治和经济体系。融合“数智”科技推动新文科发展,是建设新文科命运共同体的途径。

“数智”科技是新文科与“三新”互动的“接口”。“数智”科技在各行各业应用广泛。新文科建设要拥抱新科技,运用战略思维,加快促进深度融合(51)黄有方:《推进管理学领域新文科建设的方向与举措》,《中国高等教育》2021年第1期。。

以中国传统思维框架“道、法、术、器、势”为基础,建立七大议题的概念模型。《道德经》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决定事物的基本形式和发展规律。“法”是指国家治理方式,富国强兵和依法治国的思想(52)孙明悦:《论先秦时期法家思想在中国法律文化的地位》,《楚天法治》2019年第21期。。“术”是策略和手段。“器”是指方法论,是具体途径、手段、载体、场景和环境等。“势”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具有倾向性的状态。在现代语境中,传统思维层次在发展过程中具备更加丰富的内涵。

图2是“道、法、术、器、势”五层思维框架与七大议题之间互动的概念模型。七大议题内在的互动,覆盖“道、法、术、器、势”每一个层次;
每一个层次通过多个学术议题予以体现;
每一个学术议题体现“道、法、术、器、势”的多个层次。“道、法、术、器、势”五个层次在学术议题中交错耦合,体现了新文科学术议题的复杂性,以及层次和尺度上的辩证关系。

图2 基于“道、法、术、器、势”的新文科学术议题概念模型

融合“数智”科技推动新文科建设实践的内涵丰富,具体体现为图2中七大议题及其通过“道、法、术、器、势”思维框架形成的互动关系。“数智”科技有助于深化新文科教育科研和扩大影响范围,反过来新文科为“数智”科技融合提供规范和伦理支撑。在理论层面,利用“数智”科技来深化新文科实践,不能“穿新鞋走老路”,不能仅仅将“新文科”阐释为“文科+新技术”。应通过制度和治理创新,推动“数智”科技融入新文科建设实践,通过“数智”科技融合推动文科变革。因此,从学理上梳理和探究融合“数智”科技推动新文科建设,具有理论和实践的紧迫性。这使我们认识到,融合“数智”科技推动新文科建设,是手段工具的变化,更需要理论创新。它要求我们明确“数智”科技与新文科之间的辩证关系、认识新文科建设的发展规律,探究新时代背景下融合“数智”科技推动新文科建设的规律和理论体系。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新文科建设正处于变革的关键时期,是融合“数智”科技推动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时刻。在新文科与“三新”和“数智”科技互动研究框架的基础上,提出融合“数智”科技推动新文科建设的目标与使命、内涵与特征、方向与重点、学科治理、教学创新、学术创新、以及新文科教育共同体等七个研究议题。

在此基础上,从“道、法、术、器、势”五个层面提出融合“数智”科技推动新文科建设七大议题的概念模型。对于七大议题,一是需要从实践和理论出发,重视和完善理论底层逻辑及其演进;
二是开展跨学科、跨领域、多视角的合作交流和交叉融合,采用新的研究范式揭示“数智”科技环境下新文科的建设与发展规律;
三是要尊重新文科建设的一般性,立足中国实践,扎根时代,回应新时代的社会现实问题和国家战略需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全球视野和共同体思维构建出“体现继承性与民族性、原创性与时代性、系统性与专业性”(53)高文书:《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红旗文稿》2022年第10期。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猜你喜欢 数智文科科技 大数据+智能时代的教师数智胜任力模型研究*远程教育杂志(2022年4期)2022-07-30数智时代教练员的数字素养:概念内涵、价值意蕴与发展路径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2年5期)2022-06-05网安天下担使命数智引领向未来"双引擎"驱动现代警务创新人才培养(计信系摄影报道)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22年2期)2022-05-10乡乡镇镇通5G”建设助力山西“数智”转型今日农业(2021年10期)2021-11-27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中学生博览·文艺憩(2020年3期)2020-08-14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求学·文科版(2019年6期)2019-06-12豆文科作品艺术家(2018年7期)2018-09-22科技助我来看云少儿科学周刊·儿童版(2017年9期)2018-03-15科技在线儿童故事画报·发现号趣味百科(2017年4期)2017-06-30孙文科东方艺术·国画(2016年1期)2016-11-16推荐访问:议题 融合 推动
上一篇:似论非论,浑涵众体:庄子《齐物论》文体形态初探
下一篇: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发展路径研究——以吉安市为例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