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大学城对松江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2-27 点击:

■ 张文宣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大学城作为一种文化促进和发展模式,以其独特的功能和特点,成为对周边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挥影响的重要因素。松江大学城于2001年动工,其园区的规划、建设以及后期后勤等方面政策的制定以及改革在中国的高校中走出了自己的特色。松江大学城内含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等七所高校。松江大学城建设是上海创建新型办学模式的一次探索和改革,采用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机制、新模式,松江区出土地、银行贷款搞基建、七大高校以租赁方式进入园区。松江大学城“先换机制、再进学校”,七所大学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共同构建没有“围墙”的大学园区,形成规划整体化、资源共享化、后勤社会化、管理集中化的园区运作模式,提高了办学效益、盘活了教学资源,同时对所在地松江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超出预期的效果。

(一)促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

松江大学城北通佘山,南临松江新城,西北衔广富林村,地处上海西南,附近有高速公路G60沪杭高速交流道,距上海市中心约为30公里;
上海地铁9号线与市区连接,并直通曹路,横穿上海东西两侧;
公交松江3路、松江5路、松江12路、松江13路、松江15路、松江17路、松江24路、松江33路、松江99路等公共汽车线路通往松江城区,松梅专线(快速公交)通往梅陇(新西南汽车站,轨道交通1号线锦江乐园站)、松重线通往青浦重固镇的崧建路福贸路。另外有松莘线和松莘B线2条公共汽车线路经轨道交通1号线莘庄地铁站,停靠外环路地铁站。除了交通,与大学城配套的水利、通信、商贸、电力、卫生、文化、消防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了大学城所在地松江区的城市化进程,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促使区域人口结构巨变

大学城建立之后,松江区在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年龄结构方面呈现出明显变化。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年全区人口64.11万,2010年158.24万,2020年190.97万,二十年来全区人口增长了297.9%。大学城大量年轻师生的入驻带来了人口总量的剧增以及人口结构的剧变,不少当地农民转化为工人或从事与大学城相关的服务性工作,第三产业人口比例骤增,第一产业人口比例大幅下降,导致了产业人口结构的突变,同时人口年龄结构也呈现阶梯式的不断年轻化趋势,助推了松江区就业人口年轻化,人口综合素质也显著提高。

(一)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形成大学城经济实体

松江大学城是以七所高校园区为核心,周边交通、食宿等基础设施为架构形成的特殊生活区,学生是这个生活区的主体。餐饮、娱乐、购物等消费场所也都围绕着学生这一主要消费群体进行经营活动。近八万名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而又庞大的年轻消费群体,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消费品需求,吸引了众多商家入驻大学城,极大刺激了当地消费,驾校入场、考公考编培训、资格证书培训等文化机构也纷纷进驻,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也设立了分院,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形成了大学城经济实体,也提高了松江区的人口就业率。

(二)依托科创走廊建设,提供高素质人力资源

G60沪昆高速穿过松江区全境,绝大多数企业都分布于高速公路两侧。2016年,松江区提出沿G60高速公路构建产城融合的科创走廊。松江区“十三五”规划期间,定位“一高地、三生态”战略,全力谋划并推进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4%,地区生产总值绝对量年均增长10.2%,工业产值、进出口额、上市企业数等核心和先导性指标跃居全市前列。松江区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为战略依托,以“松江枢纽”门户枢纽为战略支撑,在“十四五”期间将建设面向长三角、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人民城市,打造科技创新策源与高端产业引领的科创之城,高铁时代“站城一体”与“四网融合”的枢纽之城,数字经济与数字产业相融合的数字之城,绵厚历史与新时代文明交相辉映的人文之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之城。建设离不开优质的人力资源,大学城依托松江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能每年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大学毕业生,大学生毕业即可就业。同时,为科创走廊的建设达成双向利好,为松江区的经济提升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一)资源共享形成合力

大学城内各大高校的图书馆、体育场和实验室可以互相“联网”使用,对大学城内的师生实现“一卡通”,避免重复投资造成的资源浪费;
各校的后勤服务统一达到社会化,共享后勤工作,如员工招聘、店铺招商等,全部由上海市高校服务中心和上海市高校后勤发展中心负责,校区绿化、维修工作则通过招标形式由企业承包,把校长从繁琐的后勤事务中解放出来;
七大高校师资可以相互聘用,高素质的教师可以轮流在几所大学执教,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学生可以各取所需,走进任何一所大学的课堂选修课程,所修的学分在各校之间都予以承认。松江七校之间形成的跨校选课、学分互认等多项合作机制,有力促进了教育资源的融合,为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提供了资源保障。

(二)人才集聚创新平台

大学城具有科技教育文化集群的优势,吸引大型科研文化基地入驻,是各类教育、科研基地以及科技园的平台,是共享区域项目的基础;
是一个体现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窗口;
是一个不断输出科技成果和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的创新之城;
是一个多学科,乃至综合性的教育、科技、文化之城。大学城也是一个集知识密集、人才密集、科技创新为一体的优质人力资源平台,是一个不断输出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源泉。同时松江区G60科创走廊是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推动区域协同创新攻关一体化的有效平台。大学城和松江区的建设都坚持人才优先发展,互为依托双方丰富的创新资源、高水平的发展平台和人力资源平台,学习借鉴对方先进的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方法创新经验,打造人才聚集高地和科研创新平台。

虽然松江大学城的建立给松江区带来了多重利好,但是大学城自身还有一些隐忧:一是在上海轨道交通日益增长的背景下,松江只有地铁9号线,离地铁站较远的几所大学出行不便,不利于学生出入市区实习和实践,难以充分利用市区的文化科研资源,同时不利于教师留在校内科研和辅导学生。二是大学城的七所高校只有一所综合大学和一所理工院校,过于偏文科和财经管理类。三是与上海市其他八个大学城的联系不太紧密,学生间的交流交往不足会影响大学的发展和学生的交流互鉴。以上不足长期延续会对松江区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应引起双方重视,并采取积极措施予以引导和改善,进一步加强大学城和松江新城的“双城融合”发展。

猜你喜欢 松江区松江大学城 吉林省吉林市松江东路小学校中小学校长(2022年12期)2022-12-30行政法漏洞的认定与填补——以上海市松江区“天价砍树事件”为例法律方法(2022年2期)2022-10-20松江区人大代表摄影作品选登上海人大月刊(2021年12期)2021-12-27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上海市松江区中山小学“学四史”主题活动少先队活动(2021年9期)2021-11-05——松江二中(集团)初级中学校歌">启航
——松江二中(集团)初级中学校歌北方音乐(2020年23期)2020-12-24“首届中国钢琴音乐周”在我校大学城校区举行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9年3期)2019-09-19郊外の学生街・松江区で暮らす人民中国(日文版)(2016年9期)2016-08-23大学城经济对城镇化影响初探——以呈贡大学城为例人间(2015年8期)2016-01-09骑马到松江娃娃画报(2014年9期)2014-10-15华南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图书馆图书馆论坛(2014年8期)2014-03-11推荐访问:松江区 松江 社会经济
上一篇:跨文化视角下生态旅游地视觉表征与社会构建——以千岛湖生态功能区为例
下一篇:白洋淀流域核心区农牧系统未利用氮量及空间分布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