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文化传播热点与发展趋势研究*——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2-16 点击:

倪 燕

(合肥工业大学图书馆,安徽 合肥 230009)

安徽简称皖,皖,古地名[1],在今潜山市(安庆地区潜山市)境内,境内之山名皖山,其水为皖河。在安徽文化历史发展进程中,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由北向南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学界分别命名为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等,构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安徽文化。

安徽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2],安徽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播与影响力受到广泛关注,传承弘扬地方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日渐浓厚。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安徽文化传播热点与发展趋势,有助于传播绚丽多彩的地域文化,提升安徽文化的整体影响力。

1.1 数据来源

笔者选用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NKI)收录的期刊论文为数据来源,依据安徽文化传播研究涉及的相关领域,以“篇名”为检索项进行检索,运用与篇名中出现的相关或相近词语,构造具体的检索式为:TI=(安徽+徽州+皖江+淮河)*(文学+艺术+文化+名人+理学+医学+建筑+文献+古籍+书法+民俗+戏曲)*(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新媒体+大学生+传承+传播),这样的检索方式有利于涵盖所研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检索的时间跨度为1993年1月至2022年6月,来源类别为“全部期刊”,其他保持“默认”选项,通过剔除会议通知、会议综述、卷首语等非学术性内容,得到安徽文化传播领域的相关研究论文520篇。

1.2 研究方法

运用CiteSpace分析软件,软件版本为CiteSpace V6.1.R2。采用科学知识图谱进行数据分析,即通过可视化的手段来呈现某类科学知识的结构、规律和分布情况,用此类分析方法得到科学范畴研究数据的可视化图形,称为“科学知识图谱”[3](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MKD)。

安徽文化传播的科学知识图谱是以安徽文化传播研究包含的关键词、关键词聚类、研究热点为分析对象,进而揭示安徽文化传播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谱。对文献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引文空间的知识聚类和分布,从而显示安徽文化在一定时期发展的趋势与动态,探知若干前沿领域的演进历程。

1993年以来,安徽文化传播研究发文数量的年度趋势主要分为3个阶段,各阶段发文数量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1993—2022年安徽文化传播研究年度发文数量分布

第一阶段为萌芽时期(1993—2005年)。这一时期,安徽文化传播研究的发文数量较少,从1993年发表1篇至2005年缓慢增长为3篇。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4],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等举措,引起了学界对地方文化传播研究的关注,该阶段为初始研究阶段。第二阶段为平稳发展时期(2006—2013年),发文数量由2006年的7篇逐渐增长为2013年的18篇,呈现平稳增长态势。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5],提出“扶持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学界比较重视的研究领域,相关研究也进入较为平稳的阶段。第三阶段为快速发展时期(2014—2022年),发文数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14年的发文量增长为43篇,预计2022年底发文量可达到71篇。2014年,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6],提出“建设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特色文化城镇和乡村”。2021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印发《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7],提出“构建系统的地方文化体系”。这些文化政策的颁布和实施,掀起了安徽特色文化研究的热潮[8]。

以上3个阶段的数据显示,安徽文化传播研究方面的发文量呈现波浪式上升趋势,并与国家和地方相关的文化激励政策导向紧密相关。

3.1 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CiteSpace软件运行中,设定时间区间为1993年1月至2022年6月,Years Per Slice设为“1”,表示时间区间以1年为一段进行切割取段,Node Types选择Keyword进行检索,将关键词被引频次定位在每个时间切片区域中前10位的文献,Top N的阈值设定为“10”,Pruning选择Pathfinder,可以降低网络的密度,提高图谱的可读性。

视觉可视化效果选择Cluster View-Static,静态显示最终的网络图谱。在该图谱中,节点数值越大,关键词被引的频次则越高[9]。

运用CiteSpace软件,绘制出安徽文化传播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如图2所示),其中包含408个网络节点,650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78,节点为关键词,考虑与安徽文化相关的“传承”关键词频率较高,节点过大,生成共现图谱时,将其节点作隐藏处理,有利于其他关键词节点的清晰呈现。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显示,“地域文化”“徽州文化”的研究较为集中,研究主题涉及“文化传承”“新媒体”“图书馆”“博物馆”“大学生”群体等方面。

图2 1993—2022年安徽文化传播研究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通过CiteSpace软件运算得出的高频关键词(如表1所示),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其中介中心性也较高,排名前12位的关键词为“传承”“徽州文化”“徽州”“传播”“地域文化”“文化传承”“大学生”“安徽”“新媒体”“图书馆”“文化传播”“对外传播”等,反映出当前的研究热点与研究领域。

表1 1993—2022年安徽文化传播研究高频关键词

3.2 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

为了跟踪当前安徽文化传播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对图2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由此生成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如图3所示),并得到11组聚类标签。

图3 1993—2022年安徽文化传播研究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

CiteSpace软件提供了模块值(Modularity,简称Q值)和平均轮廓值(Mean Silhouette,简称S值)两个指标作为评判图谱绘制合理性效果的依据。Q值一般在区间[0,1]内,当Q大于0.3时,聚类是显著的;
S值越接近1,反映网络的同质性越高。图3所示Q值为0.843,S值为0.9548,Q值符合大于0.3的条件,S值接近于1,显示聚类是合理的。

安徽文化传播研究的关键词聚类以及聚类子簇,较完整地概括了安徽文化的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等研究数据的呈现状态和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有助于梳理和归纳安徽文化传播研究的主题。

表2 安徽文化传播研究的关键词聚类

3.3 研究主题

根据图3中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结合每个聚类中的聚类子簇,梳理出1993—2022年安徽文化传播研究的相关主题,共分为5个方面:

(1)安徽文化传播主体。安徽文化传播主体为安徽(#1)、图书馆(#8),包含的主要关键词有地方文化、徽州出版、文化传播,涉及文献资源、古籍保护、古籍普查等方面。(2)安徽文化传播内容。传播内容是文化传播的关键和重点。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定位安徽文化传播的内容主要有徽州文化(#3)、地域文化(#6)、文化遗产(#9),包含的关键词有徽州文化、研究资料。在关键词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聚焦于视觉传播、区域性博物馆、有序传承,以及保护传承、历史渊源、艺术特征等方面,间接延伸到新媒体、文化建设、大学生社团等传播形态。(3)安徽文化传播渠道。安徽文化传播渠道有传承(#0)、传播(#2)、文化传承(#7),包含的关键词有新安医学、新安理学、文学艺术,研究分析主要侧重于民俗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淮河流域文化,间接涉及到传统文化、文化记忆、文化场域等多元化传播。(4)安徽文化传播对象。在研究分析传播对象方面,重点涉及到大学生(#4),作为安徽文化传播对象,包含的关键词有文化宣传、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等。通过校园文化(#10)建设途径,包括新媒体、文化建设、大学生社团等平台,融入地方文化元素,提高大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5)安徽文化传播创新方面。以创新(#5)为切入点,分析安徽文化传播效果及创新途径,包含的主要关键词有传承发展、口头非遗等,为安徽文化传播的创新发展,提供研究依据。

对样本文献的关键词突现进行分析,显示安徽文化传播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动态,如图4所示。1993年以来,该领域的研究主题为“新安医学”“古籍保护”等热点。近年来的主题逐渐变迁为“大学生”“传播”等方面,反映出该领域的热点演化趋势。

图4 1993—2022年安徽文化传播研究关键词突现

安徽文化传播研究的关键词突现分为3个阶段:

4.1 地方文化的传承是安徽文化传播的前提

第一个阶段(1999—2017年),“新安医学(2.39,1999—2011年)”“古籍保护(1.84,2009—2010年)”“地方文化(2.15,2012—2014年)”“发展(1.74,2016—2017年)”等关键词,在这一阶段不间断地成为突现词。“新安医学”源远流长,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影响下,形成中国医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安徽地域性医学流派[10]。“古籍保护”与传统文化传承密切相关,是地方文化传承、传播和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

4.2 文化传承是地方历史文化绵延发展的基础

第二个阶段(2017—2019年),“传承(6.63,2017—2019年)”“徽州(4.62,2017—2018年)”“新媒体(3.49,2017—2020年)”“文化传承(3.17,2017—2022年)”“保护(3.17,2017—2019年)”“徽州文化(2.05,2017—2020年)”“创新(1.87,2017—2018年)”“图书馆(1.76,2017—2019年)”“地域文化(4.80,2018—2022年)”“乡村振兴(4.12,2018—2020年)”“路径(1.82,2018—2022年)”等关键词,在这一时期不间断地成为突现词。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11],提出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这一阶段,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播强相关,相关研究体现出立足乡村文化的特色,挖掘农耕文化、地方文化元素,培育乡风文明,有助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4.3 青年一代是地方传统文化的延续者和传承者

第三个阶段(2019—2022年),“文化自信(3.41,2019—2022年)”“传承发展(2.71,2019—2020年)”“博物馆(2.70,2019—2022年)”“大学生(2.22,2019—2022年)”“传播(6.53,2020—2022年)”等关键词,不间断地成为突现词。传统文化代代相传[12],文化自信的形成来源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传承和延续,青年大学生是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者和传承者。

关键词突现反映出安徽文化研究的热点。“地方文化”“徽州文化”“地域文化”等关键词突现,表明安徽文化研究的热点围绕安徽地方文化开展。近年来,“传播”已逐渐成为新兴的研究发展趋势,依托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场域,通过徽州经典古籍、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记忆,培养青年一代促进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通过采集比较充分的安徽文化传播研究相关数据,依照传播学的理论,运用CiteSpace知识图谱进行可视化分析,力求完整地呈现安徽文化传播的热点和前沿动态。经计量分析可知,安徽地方文化的传播是未来的研究趋势,并尝试从安徽文化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及受传者等维度,探索提升区域文化传播效果和影响力的路径,为新时代安徽文化传播研究提供参考。

5.1 以政府为主体,保护、传承、弘扬地方传统文化

安徽文化传播必须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依托政府的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加强对传统文化传播的战略管理,构建系统的地方文化传播体系。

政府作为文化传播的主体,在地方文化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积极保护、传承、弘扬区域传统文化,加强对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然遗产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建设,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另一方面,继续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持续开展古籍普查登记工作,保护经典古籍。同时,深入挖掘地方传统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广泛开展地方传统文化的教育普及,这些举措有利于保护地方传统文化资源,推进区域文化传播。

5.2 挖掘安徽区域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传播内容

安徽拥有独特而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充分挖掘与利用这些资源,能够更好地传播地方文化。如,黄山市原名徽州,古称新安,徽文化底蕴深厚,涵盖哲学、经济、历史、医学、科技、艺术等诸多领域,徽州文化特色鲜明,各类文化遗产保存完好,具有地域文化的“活化石”之称;
安庆素有“文化之邦”的美誉,古皖文化、戏剧文化、桐城文化等,已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合肥别称“庐州”,以“三国故地,包拯故里”著称,境内有包河公园、逍遥津、三国遗址公园等历史遗址;
亳州别称药都,是华佗的故乡,也是中医药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宿州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马戏之乡”“泗州戏之乡”;
淮南市拥有“花鼓灯文化”“豆腐文化”等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资源[13],可以不断丰富安徽文化的传播内容。

5.3 构建文化资源共享平台,拓展文化传播渠道

依托不同的传播渠道,传播不同形式和不同内容的安徽地方文化。图书馆庋藏的典籍、博物馆陈列的地方记忆文化展品、艺术馆内的绘画和雕塑、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的遗产展陈、艺术院团的地方戏曲与歌舞表演等,均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深厚的文化内涵,推动地方文化高质量的传播。

地方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文化符号是新媒体传播、文化传承和挖掘传统文化元素的源泉[14]。要整合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藏有的优秀文化资源,构建“互联网+”文化资源共享平台。期刊、报纸、广播、电影和电视等传统媒体,继续担负传播优秀地方文化的重任。同时新型文化资源共享平台与传统媒介的有效衔接和有机融合,有利于建立和拓展适应地方传统文化特点的传播渠道。

5.4 重视面向大学生的地方文化传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等重要职能。在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共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如安徽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文化和旅游厅在省内多所高校共同开展“校园大舞台——徽风皖韵”活动,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普及。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委、省文联、团省委共同主办的“文化名家进高校”暨“非遗进校园”活动,汇集全省各地的徽州三雕、阜阳剪纸、宣笔、歙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的传承人,现场展示代表作品,让大学生领略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体现出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

此外,高校利用文化资源优势,设立地方文化研究中心。如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安徽师范大学皖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阜阳师范大学皖北文化研究中心以及滁州学院的皖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等,这些研究中心紧紧围绕地方历史文化开展学术研究,用学术研究引领校园文化、区域文化的发展,提高地方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5.5 加强地方文化建设,提高区域文化影响力

安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绵延至今。政府作为安徽文化传播的主体,应不断健全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包括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领域的安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到公共文化以及校园文化等文化体系建设之中。

要运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以地方特色资源为基础,以新媒体为载体,创新传播方式,建立完整而丰富的安徽地方文化资源数据库,推进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逐步形成与当前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传播体系[15]。随着安徽传统文化传播的受众面和覆盖面扩大,有利于提升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提升区域文化的影响力。

猜你喜欢 安徽图谱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绘一张成长图谱少先队活动(2020年12期)2021-01-14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疯狂英语·新读写(2020年1期)2020-04-20老传统当传承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补肾强身片UPLC指纹图谱中成药(2017年3期)2017-05-17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中国卫生(2016年6期)2016-11-23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中国卫生(2016年8期)2016-11-12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中国卫生(2016年8期)2016-11-12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推荐访问:热点 安徽 图谱
上一篇:持续扩张:经典电视剧粉丝线上参与式内容生产现象研究
下一篇: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浅谈如何打造高效课堂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