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理论与高职生工匠精神培养的耦合路径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2-16 点击:

岑 宁

(1.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浙江 宁波 315336;

2.浙江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近年来,高职生的“工匠精神培养”被逐步纳入国家层面的政治议题: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弘扬工匠精神”,李克强总理强调“要注重学生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习惯的养成”,国家也陆续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职业教育改革文件,并于2022年4月颁布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文件就高职生的工匠精神培养作了进一步部署与强调。学界就高职生工匠精神研究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热潮,分别从哲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多个角度提出了观点,但培养对策多集中在政策保障、文化熏陶、产教融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外部机制优化层面,也有个别学者从动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视角出发,提出通过激发内部动机来培养高职生的工匠精神。而心流理论兼具内外双重激励功效,能有效整合以上二者优势,以“双轮驱动”模式促进高职生的工匠精神培养。

(一)高职生工匠精神的意蕴分析

《说文解字》对“工匠”的解析为“工,手巧也;
匠,木工也”。中国古代的工匠一般指穷其一生从事某一特定工艺门类,且技艺精湛、水平高超的手艺人,其工匠精神的衡量标准更聚焦在技术水平上[1]。新时代的工匠精神,除了关注技能水平以外,还强调个体内在精神和思想的涵养,从文献梳理来看,一般有两个视角的内涵解析:一是宏观层面的坚守“匠心”、精进“匠术”、铸牢“匠魂”和培植“匠德”;
二是微观层面的职业忠诚度、技能娴熟度、工作奉献度、思维创新度等多重职业素养的集合。简单来说,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主要指从业者在职业领域内坚持做到“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坚韧专一、与时俱进”。

高职生的工匠精神虽然在内涵解释上与职业人类似,但在具体表现形式上更强调成长性、发展性和过程性。从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网站、新闻报道、CNKI等渠道收集了55个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和世界技能大赛获奖选手的访谈纪实、事迹报道等,并基于扎根理论对其进行了归纳和分类,高职生工匠精神可概括为“德技并修”。在匠德培养方面,高职生需具备:一是深厚的职业情怀(有追求、有热忱),指对未来职业有清晰规划和方向,专业忠诚度高,具有强烈的职业认同感、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是高尚的职业品德(有德行、有品格),指能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同时具备如坚毅、乐观、谦卑等积极品格优势。在匠技提升方面,高职生需具备:一是执着专注的技能磨炼态度(有动力、有毅力)。指内部学习动机强烈,在专业领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能自觉自主地开展专业研习与技能训练;
二是敢于突破的技术创新追求(有勇气、有远见),指对所在专业领域的产品、技术、服务等的迭代更新较为敏感,有主动创新的意识、能力和行动。

(二)心流理论内容

心流(Flow,又译为福流、流畅感、最优体验等)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Mihaly Csikszentmihalyi在观察画家、舞者、运动员等多种职业人士的全神贯注状态后提出的概念,是指个体对某一活动或事物表现出浓厚兴趣并全身心忘我投入的一种积极情绪体验,类似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Abraham H. Maslow提出的“高峰体验(peak experience)”[2],后经发展逐步形成了系统的心流理论(Flow theory)。

心流过程一般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心流前因(antecedents),指心流产生的前置条件。主要有两项:一是情景因素,包括清晰的目标、及时的反馈、技能与挑战的平衡性等;
二是个体因素,心流产生的难易程度受个体特质、状态等影响。例如Csikszentmihalyi发现“自得其乐的性格/自带目的性人格(autotelic personality)”即更倾向于活动本身而非活动结果的个体更容易进入和维持心流。Imiecik JC等人发现具有外向型、合作型、亲社会型等人格特点或具有乐观、自我效能、希望等心理资本的个体更有可能进入心流[3]。第二阶段是心流经历(experiences),指进入心流后的状态变化。处于心流体验的个体会表现出注意力高度集中、行动与意识相融合、自我意识暂时丧失、时间感扭曲等特征。如同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数控铣工赛项一等奖获得者描述的参赛场景:“场外刮着非常大的沙尘暴,而我居然一点都没感觉到。长达6小时的比赛,一点都没觉得累和饥饿,眼里只有工件。”[4]第三阶段是心流结果(consequence),指体验心流后的身心感受,主要包括愉悦、满意等积极情绪和未来持续投入的意愿。

近年来,心流理论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具有启发性意义的是沉浸式教学模式(Immersion Teaching)的构建与实践。目前,学者对沉浸式教学的讨论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以“心流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优化教学资源、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来激发学习兴趣。例如,美国教育专家Robert J. Marzano等人基于回应学习者“我感觉如何、我感兴趣吗、这重要吗、我能做到吗”等四个问题,提出学生高度参与的沉浸式教学模型。二是以“心流理论+具身认知理论”为基础,以VR、AR等虚拟现实技术为核心,构建令学习者身临其境的沉浸式虚拟教学环境,通过强化学习者的感官体验来提升学习效果。三是结合以上两类优势,既借助现代技术力量,又创新教学形式,构建集体验式、交互式、情景式为一体的教学模式。例如美国密涅瓦大学创建的全球文化沉浸式学习机制(Global Cultural Immersion)。总而言之,沉浸式教学是未来高效课堂教学的新模式,为学校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提升学习效率提供了改革新思路。

(一)从匠技提升角度来看,心流有利于技能的自觉磨砺和创新灵感的持续激发

“工匠精神”一词在2016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被描述为“精益求精”,该词出自《论语·学而》,解释为“好了还求更好”,表示匠人要保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心态,不断精进技术,寻求突破。有学者对75名工匠大师调查后发现,“自我磨砺”和“技术难题攻关”是排在前两位的工匠精神养成要素[5]。综上表明,增强技术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技术难题的研究力度是提升匠技水平的前提与根本,但文献梳理后发现,目前高职生的匠技培养还存在一定困境:从外部培养环境来看,部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校园文化环境、教学设施设备等还不够贴合学生实际,教学形式、内容、方法对学生吸引力有限,难以有效激发匠技学习热情和创新思维。从学生个体层面来看,有研究发现,高职生内在学习动机不强,基本处于“要求什么做什么”的被动学习状态,课后学习研究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不高[6],对自身能力存在一定质疑,面对较高难度的挑战会有畏难、焦虑等情绪体验[7]。此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编著的《2020年中国职业教育质量报告》指出,高职生认为创新思维、学习能力等基础素质在就业市场中很重要,但自我评价却不高,处于“想进步却无从下手”的尴尬状态[8]。

心流对高职生的匠技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心流能激发学生技能磨砺的自觉性。研究者Weber等人运用fMRI技术发现,心流体验中大脑会持续分泌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快乐物质”,为个体带去愉悦、满足、兴奋等积极情绪[9]。为不断体验心流带来的“美好感觉”,个体会反复投入活动中,甚至呈现“上瘾”状态。因此,即使学生的初始学习动机是为了规避惩罚、获取奖励等外部原因,但由于“迷恋”心流产生的积极情绪体验,会乐此不疲地投入学习中,外部动机逐步转为内部动机,专业学习、技能训练成为精神层面的内在享受。另一方面,心流能刺激学生迸发创新灵感。Csikszentmihalyi曾对91名富有创造力的卓越人物进行深度访谈,他们在叙述心流最佳状态时,出现频率最高的描述是“设计或发现新事物”,即在良好的心流状态下易迸发新灵感[10]。原因在于个体在强心流状态下能自动关闭大脑中的其他资讯通道,只把注意力集中在符合内心所向的“闪光”刺激上,易于发现一般情况下难以察觉的信息,激发问题解决新思路。可以说,心流是形成创造力的必要条件。

(二)从匠德培养角度来看,心流有利于工匠品质的有效养成和职业情感的深度厚植

根据人社部2021—2022年公布的每季度“最缺工”职业排行榜,目前的就业市场中“技术蓝领”缺口较大,尤其是制造业,“用工荒”最为严重,预计2025年中国制造业缺口将接近3000万人,缺口率高达48%[11]。高职毕业生是技术工种人员的主要来源,但百度大数据显示,高职生对成为“匠人”的热情度和积极性不高[12]。受多元文化冲击,高职生更渴望“快速经济回报”的职业模式,对需要淡泊名利、潜心钻研的匠人工作倾向度较低,学生之间经常流传着“宁送外卖不进工厂”等“追求短平快”式的就业观念。也有调查显示,目前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最不满意的是责任心和忠诚度[13],这暴露出高职毕业生对工作用心程度不够、工作标准不高、职业情怀不深,面对技术挑战的恒心、耐心、信心还不足。综上可知,由于高职生对工匠身份缺乏认同、对职业缺乏热爱、对工匠品质培养缺乏重视等原因,致使就业市场出现技术人才“招人难、留人难、用人难”的现象。

心流对高职生的匠德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心流能促进学生形成匠人品质。心流理论认为高技能、高挑战的任务才能刺激个体产生和维持心流。个体为了应对有一定难度的挑战,不仅会努力提高自身技能水平,还会不断激励自己培养积极乐观、坚韧不拔、勇于突破等匠人品质,以便更好地应对挑战过程中的挫折与困难,维持高质量的心流状态。另一方面,心流能促进学生增强职业情感。Csikszentmihalyi通过调查发现,青少年在学习中具备越多心流体验,就越认为所做之事对将来能产生积极影响,即高频的心流体验能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的期待感和热爱度。此外,大量追踪研究发现,青少年时期心流体验越多的课程或技艺,未来坚持学习或者选择其作为职业的概率会更高[14]。可见,高频的心流体验能通过增强学习成就感、提升学业信心来提高专业或职业的坚守度和忠诚度。

心流是工匠精神的理想状态,核心问题在于如何促进学生持续高频地产生和维持心流。Csikszentmihalyi认为心流是普遍存在的,只要满足初始条件,几乎所有人所有事都可以产生心流。由前文可知,心流是活动结构和个体能力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以心流产生的前置条件为基础,从情境因素、个体因素、循环驱动等三个维度提出心流理论介入高职生工匠精神培养的路径。

(一)优化情境因素,进一步激发匠技学习热情

匠技水平是检验工匠精神培养效果的核心指标,而有益于激发灵感、提高学习热情的物理环境、任务结构等情景要素是匠技提升的有力保障。以学习心流为基础的情景设计主要有三种模式[15]:一是操作核心条件,设置与能力相匹配的任务难度;
二是操作多种条件,根据经典心流理论设计多种符合引发心流的教学元素;
三是未操作条件,依靠课程本身的趣味性来吸引学生。据此,基于“情境设计的三种模式”提出激发匠技学习热情的主要方式:

1.设置技能与挑战的“黄金比例”,提高学习投入度。“技能—挑战的平衡性”是引发心流的核心条件,驱使个体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发展。Csikszentmihalyi及其研究团队基于个体感知到的挑战和技能水平,提出了心流三通道、四通道和八通道模型,为便于理解,以运用最广泛的心流四通道模型作解析:如果技能水平远高于挑战难度,个体会感到厌烦,对任务失去兴趣;
如果挑战难度远高于技能水平,个体会感到焦虑,对任务失去信心;
如果技能和挑战均属于低水平状态,个体会感到冷漠,处于无动机状态;
唯有高技能与高挑战相匹配,且挑战难度略高于技能水平,才能产生心流体验。因此,学校的课程设计、技能训练范式等可参照心流通道模型,通过调整“挑战”和“技能”水平来提高学生匠技学习的投入度。一方面通过拉高难度来唤醒学习热情。促使“厌烦”向“心流”转变的关键在于适当提高任务难度,任务难度比实际技能水平高出5%—10%即“最近发展区”式的活动,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注意力[16]。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或学习水平设置“跳一跳”才能“够到”的目标,例如设置每个等级之间相差5%—10%的考核指标包括产品合格率、技术转换率、服务好评率等,以学习积分制、“段位赛”等模式引导学生对照不同等级指标开展技能训练。另一方面,通过任务分解来增强学习信心。“焦虑”状态会导致学生产生一定的压力感和挫败感,但只要提高业务水平或降低任务难度,也能有效进入心流状态。例如学生希望攻克一项难度较高的技术难题,可指导其根据实际技能水平分解高挑战任务,将“攻克技术难题”细化为“组建团队—学习原理/技能培训—问题建模/设计问题链—解决初始问题—攻克核心问题”等多项子任务,通过分层分级来降低挑战难度,促进每个子环节的心流产生,增强任务完成的信心和底气。

2.完善学习任务的结构性特征,提高学习专注度。结构性完整的任务一般具有清晰的目标、明确的规则和可操作的评价标准,确保执行者充分了解任务完成的行进路线。一方面,目标与计划的设置要“合理、清晰、有驱动性”。合理清晰的目标和计划可以降低个体的认知负荷与精神负担,释放更多能量来集中注意力。首先,目标设置要以内部驱动为主。目标定向理论(goal orientation theory)将学生的成就目标分为掌握目标(mastery goal)和表现目标(performance goal),掌握目标取向的学生更关注知识学习和能力提高,表现目标取向的学生更关注外部定义的成功标准和能力展示。研究显示掌握目标对心流具有促进作用,而表现目标并不是心流的预测指标[17]。因此,要引导学生将目标设置从“外部展示”(例如获取奖励、考取高分等)转向“内部提力”(例如技能学习程度、问题解决水平等),有效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提高面对失败的心理韧性。此外,计划制订要具体清晰。计划是对目标的进一步分解与细化,具体清晰的学习计划能让个体的任务完成率提高2—3倍[18]。要引导学生在掌握目标取向的前提下,按照管理学的SMART原则①分阶段分等级设置可操作、可监控、可评价的学业提升计划,确保其既清晰“我要什么”,又明确“我该做什么”。另一方面,评价反馈要“及时、精准、有针对性”。准确有效的反馈可以帮助学生清晰自身现有技术水平和未来努力方向,既能提振学习信心,又能促进其自觉忘我地投入后续的专业学习中。反馈获得的方式通常有三种:一是行业固有的反馈机制。可参照所学专业对应的国家技能达标参数,例如产品质量合格指标、资格证书获取标准等。二是专业人士如教师、教练、行业专家等的点评与建议。学生可提前准备3—5个感兴趣的“最小心流反馈”问题,例如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完成一项作品后,可提前准备“产品是否有实用性?是否有市场投放价值?是否能吸引潜在客户群体?”等问题,便于专业人士有针对性地提出符合其内心需求的反馈。三是自我设定的反馈标准。以能力为基准自行设计符合自身发展的反馈机制,从旁观者的角度定期核查学业水平是否符合既定目标。

3.打造沉浸式教学环境,提高学习吸引度。根据Ann Renninger提出的兴趣四阶段模式②,“情景兴趣”的激发能促进“个体兴趣”的产生,即颇具吸引力的环境因素如学习材料、操作设备等不仅能抓住学生的短期注意力,更能刺激学生发展出对某个领域长期且稳定的学习倾向。沉浸式教学环境是激发学生情景兴趣的新模式,被多项研究证实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专注力。高职院校可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打造:一是优化学习设施。研究显示,教学中使用平板电脑、VR等功能多样的学习设备或技术,能使学生更容易经历心流[19]。因此,在课堂教学、实习实训中可适当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电子化设施设备,通过优化学习体验来激发学习热情。还可进一步丰富“云端”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新鲜的业界资讯、前沿的技术知识和最新的产业发展态势,以新认知激发学业灵感。二是优化学习氛围。临场感(presence)即个体沉浸在某种媒介塑造下的环境中并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对心流产生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20]。可将教学环境与职业场景作进一步仿真拟合,搭建具身化、3D式的学习场景,例如职业体验馆、虚拟仿真实训室等,或直接将教学场地迁至实体企业、工厂等,通过强有力的感官刺激来提高学习兴趣。三是优化教学模式。运用互动式、体验式的教学模式被证实能有效增强学业沉浸感,而学习游戏是引发心流最常用的教学设计[21]。高职院校中护理、早期教育、酒店管理、养老服务等具有明确职业对象或需多人合作的专业,在教学互动中可融入角色扮演等场景式游戏来提高学习投入度;
服装设计、珠宝鉴定、花艺等以单人专注模式为主的专业,可通过PK制、积分制等策略来加强学习积极性,但要避免教学过程中过多的游戏设置,以免本末倒置影响内部学习动机的形成。四是优化师生关系。教师的心流与学生的心流具有高度的交互作用,即教师在课堂上感受到的心流越多,学生感受得到的也就越多。教师的心流主要来源于对学生的关注与理解[22],因此,教师要始终保持高昂的教学热情,深入研究和分析学生的学业兴趣与学习困惑,适时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情感支持和鼓励,保持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

(二)塑造“自得其乐”的自我,进一步厚植高尚匠德

Csikszentmihalyi认为具有“自得其乐性格(autotelic personality)”的个体更容易体验和维持心流,他们不需要物质、权力、舒适等外在反馈,所做之事本身就是一种内在激励。该性格日常表现有如下特征[23]:一是具有在困顿中创造快乐的行事风格;
二是具有以体验活动本身为目的行动模式;
三是喜欢高挑战、高技能的情景。高职生如果能培养自得其乐的性格,就能自觉自主地投入匠技磨砺中,坚毅勇敢地面对挑战与困难,对成为匠人充满强烈的期待与憧憬。基于“自得其乐”的主要表现形式,从思维、理念、品质等三个内部驱动层面提出匠德的培养方式。

1.培养“玩游戏一般学习”的思维模式。“自得其乐”的核心特征是个体能将难以忍受的客观环境转变为自身可控的主观体验,并在其中找到乐趣[24]。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难甚至是难以忍受的痛苦,例如周而复始的重复练习、学习自身并不擅长的理论课程、面对与理想相去甚远的工作环境等。要从“苦学”转为“乐学”,就需要培植“像玩游戏一样学习”的思维模式,通过“闯关寻宝、问题探寻”的角度自主寻找专业磨砺的奥妙与乐趣,例如边训练边思考“如何超过昨天的任务完成速度”“如何运用新学的理论解决技术难题”“如何在恶劣环境中提高工作效率”等,确保专业学习既有乐趣又能持续推进。

2.培养“与他人幸福相关”的职业理念。Csikszentmihalyi认为若能为所做之事创造意义,就可推动个体不惧困难,集中精神专注投入,甚至把最单调的体验也变得兴味盎然。高职生不愿、不想、不敢做技术匠人的根本原因在于不清晰未来职业对自身发展的深层次价值和意义,更多地将其作为养家糊口的生计。那么意义从何而来?多项研究显示,社会联结(social connectedness)是人生意义的主要来源,驱使个体坚定目标方向[25]。因此,可引导学生结合个人兴趣挖掘与创造“与他人幸福相关”的学习意义,例如通过学好艺术设计来引领更多青年爱上国风文化、通过学好园艺技术来加强家乡的绿化建设、通过学好机械制造来设计智能家电便利老人生活等,促进学生将当前所做之事与未来积极的职业体验进行自动匹配与连接,帮助其坚定职业信念,克服未知的恐惧与焦虑。

3.培养“乐于挑战”的积极品质。个体若需维持心流体验,就必须乐于面对挑战,视“挑战”为“自我提升”的机会。而具备“乐于挑战”品质的个体会更倾向于发展自身技能去迎接新挑战,会拥有更多的心理资本去应对挑战中的困难与挫折。首先,可通过提升自我效能感来增强“我能挑战”的信心。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挑战性任务,更容易体验到心流[26]。一方面要增强“匠人”的身份效能,通过与技能大师师徒结对、与优秀校友交流心得等榜样引领形式来引发学生的职业共鸣,通过正面宣传与解读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来增强学生成为匠人的信心;
另一方面,要增强“匠技”的能力效能,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发挥优势,参与相关技能竞赛、专业实践等,多累计成功经验,增强“学好技术”的动机与欲望。其次,可通过提高意志水平来增强“我要挑战”的恒心。强大的意志水平可以帮助个体储存心理能量,容忍长期训练产生的负面情绪。提高意志水平的最佳方式是养成“微习惯(Mini Habits)”,即使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促使大脑适应任务实施过程中的变化,减少刻意训练带来的意志耗损。在面对较为困难的学习挑战时,可每日制定一个不费太大精力的小目标并实施它,“欺骗”大脑进入自动驾驶模式,减少内心抵触和精神损耗,保证学习训练能持续推进。最后,可通过培育乐观心态来增强“我能挑战”的决心。具有乐观特质的个体在压力情境下会更倾向于探索问题、寻找社会支持等解决策略[27]。在挑战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挫折和失败,避免一蹶不振甚至习得性无助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转变对刺激性事件的主观评价,积极反驳自身不合理的观念,例如“挫折等同能力弱化”等。

(三)增强专注水平,调动循环驱动因素加快工匠精神培养

工匠精神的核心在于“专注”,即对技能学习保持专心、对所从事职业保持专一。而心流的本质就是“高度专注”的状态,为促进心流对工匠精神培养的循环驱动作用,以下从生理、心理、精神等三个层面提出保持专注的方式。

1.通过有效调适来恢复和优化注意水平。根据认知资源有限理论,注意力在单位时间内是有限的,高强度的匠技训练会消耗大量注意资源,需及时为其“充电续航”。可借助有效的身心放松方式如冥想、桑拿、伸展运动等,以及层次较低的微心流模式(microflow)如涂鸦、侍弄花草等恢复注意水平。同时要通过后天训练对注意水平进行“扩容提质”,经常性的瑜伽、气功、太极拳等被证实能有效提升注意持续时间[28]。心流研究专家Chris Bailey提出大脑有意识的走神不仅可提高注意水平,还能促进新旧知识点的聚合与连接,增强创造力。可引导学生在长时间保持专注后运用散步、淋浴、听音乐等低能量消耗任务来刺激“心智游移(mind wandering)”,促进学习的温故知新和灵感激发。

2.通过减少内外干扰来降低精神熵。熵是热力学概念,指系统中混乱无序的程度。心流理论用“精神熵(psychic entropy)”来描述个体在任务实施中因无关事项干扰而造成内在紊乱、脱序的状态,此刻个体注意力难以集中,内心感到焦虑、恐惧、痛苦等,甚至认为生命无意义,避免熵值增大的有效方式就是控制干扰。干扰一般分为自我干扰和外界干扰,在自我干扰层面,心流理论认为“过分自我”(即过度在意、担心他人评价和看法)和“过于自我中心”(即过于计较利益得失)是导致注意力失调的主要原因。要引导学生在注意力上“断舍离”,集中精力关注当下,不周旋自身无法控制的结果和评价信息。要加强对学生职业发展的正面引导,对物质化、功利化、世俗化的文化思潮进行一定的解析与反驳,鼓励其在自身专业领域深耕细作、潜心钻研。在外界干扰层面,研究发现学生经常受“有吸引力的分心物”和“未完成事项”的干扰[29],除了营造免干扰环境以外,还要引导学生创建每日待办事项清单,科学规划任务的先后顺序,在有效时间内专注投入一项任务。

3.通过完善顶层目标来强化匠人信念。心流理论认为个体的意识来源于自我,而自我是个体根据经验在脑中形成的目标梯队(hierarchy of goal),即符合自身利益需求的目标层级系统,其中最顶层的目标是个体成长与发展的导向与标准,其他层级目标因顶层目标而存在,并集中一切心理能量遵循最高目标[30]。如果缺乏顶层目标或目标过多,会导致个体处于分离茫然或注意力分散、难以调配的状态,二者都会造成个体内心失序。对于缺乏顶层目标的学生,要引导其设置对个人和世界均有意义的顶层目标,确保自我成长全过程既能方向统一又具有积极价值。对于顶层目标混乱或过多的学生,要引导其筛选最佳目标,并调整好目标的先后顺序,剔除无关紧要的“枝节目标”,坚定“一生做好一件事”的匠人信念。

高职生具备工匠精神是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是推动落实国家“制造业强国计划”“中国智造”等战略部署的关键。目前关于高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对策多集中于单方面的外部机制优化或内部动机激发,而心流兼具内外双重激励作用,既能有效提升高职生匠技训练的主观能动性,又能促进高尚匠德的形成与巩固。高职院校可根据心流产生条件和运行机制,从改进外部情境因素、完善个体内部特质、促进循环驱动等三个维度进一步优化高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为新时代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成长与发展构建优质环境、创造有利条件、提供循环保障。

注释:

①SMART原则:具体的(Specific)、可衡量的(Measurable)、可达到的(Attainable)、与其他目标具有相关性(Relevant)、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Time-based)。

②兴趣四阶段模式:情景兴趣被激发→情景兴趣得以保持→产生个体兴趣→形成成熟的个体兴趣。

猜你喜欢 心流高职生工匠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与求职主动性关系实证研究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年3期)2022-12-06基于心流理论的儿童画板设计玩具世界(2022年3期)2022-09-2090后大工匠国企管理(2022年3期)2022-05-17工匠风采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年3期)2021-11-19工匠神形当代工人(2019年11期)2019-07-10问一个研究真正幸福状态的心理学家人物(2019年1期)2019-01-29契克森米哈赖的幸福课小康(2018年3期)2018-01-30心流中的音乐琴童(2016年12期)2017-01-16工匠赞大江南北(2016年6期)2016-11-21如何引导高职生理解《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情怀人间(2015年17期)2015-12-30推荐访问:耦合 工匠 路径
上一篇: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在水利工程测绘中的应用
下一篇:基于Civil,3D,的土方分层建模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