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大学生就业问题思考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2-16 点击:

李卫科 国机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的数量迅速增长。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作用,广大农民被迫或主动离开自己的土地,进入城市工作、生活,大多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大方向定位在城市,很少人愿意到基层、乡镇、农村发展。很多毕业生不想考村干部和特岗教师,不愿意把大好青春奉献在基层地区,造成了人才分布不均,给社会发展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调查显示,部分大学生易眼高手低,不愿意做基层的、简单的工作,又无法胜任难度大的工作,过分看重单位的薪酬、“名头儿”等,只把目标锁定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企、外企;
择业期望值普遍偏高,缺乏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的精神和毅力,导致就业市场上出现了“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的现象,导致用人单位一直在招人而大学生一直找不到工作的局面。

新生代大学生,尤其是陆续进入就业阶段的“00 后”大学生,职业选择更加多元。智联招聘调研数据显示,76%的“00 后”愿意或正在从事新兴职业,比如人工智能算法研究员、密室NPC、剧本杀/密室编剧、BJD娃娃化妆师等;
88.1%的“00 后”正在灵活就业或愿意尝试灵活就业,如网红/博主/达人、开店、配音、插画师等。春招时刻,弹幕里“乘风破浪”“锦鲤附体”“offer 收割机”“迷茫无措”的求职心情纷纷霸屏。

2021 年,“00 后”开始进入企业实习,体验着从校园萌新向职场新秀的身份转变。从前些年的“佛”“丧”,到现在的“工具人”“内卷”“躺平”,年轻群体里的“热词”撩拨着社会的舆论风向,在代际间划分出清晰的“作战”阵营。无论企业是忐忑还是欢喜,势如破竹的新生代涌入千千万万家企业已是大势所趋。大学生就业这一老话题已不知不觉随着时代的更迭迎来了新的生态,开启“新打工时代”,而如今的青年也已成为追光一代。

2020 年以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发展和就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和冲击。2022 届高校毕业生达到1076 万人,同比增加167 万,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2022 年一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显示,2022 年第一季度高校毕业生CIER 指数(就业市场景气指数)为0.71,降至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的最低点,明显低于全国水平[1]。

从学生方面说,在当初选择大学的专业时,由于分数、地域、个人喜好和当时的社会潮流等因素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就读了自己并不喜欢或者并不擅长的专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习期间的兴趣不高和精力不集中,在学业上的成绩也并不理想;
到了就业阶段,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想跨专业就业,一些是因为不喜欢这个专业,一些是因为想追求热门的行业和单位,但是他们并不了解跨专业岗位需要的任职资格和能力,没有做好充分准备。

随着移动互联网与AI 的飞速发展,学生线上求职进程加速明显,可视化求职逐渐兴起。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视频简历展现自我,企业也陆续试水直播带岗、UP 主直播走进公司、线上宣讲会,观看者可一键投递简历。

新生代大学生更加重视自身成长和自我提升。不同城市学生关注的职场进阶能力不尽相同,一线及新一线城市的学生关注职业规划与职场社交,而二线及以下城市的学生更关注办公技能。他们将企业的培养机会视为雇主的加分项,他们具有很强的驱动力,会很好地完成任务。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在本专业领域并不优秀,在涉及兴趣领域的非本职任务中却表现得格外出彩,他们崇拜“大神”、追求卓越,兴趣导向是新生代追求自我精进的重要牵引力。

与“70 后”“80 后”相比,新一代大学毕业生独享家庭物质资源,拥有多元的信息获取渠道和在众多领域探索的机会,在相对宽容的教育方式下成长,其人格中的“我”得到充分尊重和发展,拥有与生俱来的自信,不盲目崇拜权威,情感表达更加直接、真实,他们希望有自主掌控的空间和选择的权利,擅长个体发展多于团队合作。

“00 后”选择工作时更看重个人成长、发展前景与职场氛围,物质奖励和兴趣是动力CP,随着职场主力的年轻化,责任心在工作中的驱动力比重不断减弱,兴趣驱动对新生代选择工作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他们渴望用物质回报证明能力、实现人格独立,默默为未来积蓄实力。

高校也有亟待改革的地方。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生源增加,人才培养投入少,学校对大学生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结合不够,大学教师普遍存在重视科学研究而花较少的时间在教学上面,对大学生的人格、品德、责任、创新方面缺乏培养,与学生之间缺少沟通交流。同时,高校对学生个人职业规划能力建设的重视力度不够,学校的学科设置不够合理,大学生学习的知识在日常工作中得不到运用,导致大学生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企业需要的是大量的技能型人才,然而,高校培养的大多是理论型的人才,这就与社会就业供需状况不相符了。大学生长期接受高校单一的培养方式,大多数学校都按照统一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相同的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缺乏个性化培养,难以产生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个性化人才。

从企业方面讲,企业往往希望选择一些专业能力强、个人素质高的综合性人才,最好是可以直接上手工作,但是大部分大学生并不满足这些条件。第一,企业缺乏人才储备的耐心,不愿在人才储备方面花费时间和财力。第二,大多数企业青睐名牌院校毕业生,给普通院校毕业生的机会较少。第三,一些企业对毕业生有生源地歧视,很多用人单位希望招聘的毕业生是本地户口,拥有一定的关系网,这对于外地求职者是很不利的。第四,一些企业存在性别歧视现象,考虑到女性在生理、婚姻等方面的因素,不愿招聘女大学生。第五,很多企业对新生代大学生的择业就业理念关注不够,人岗错配、空配的现象屡见不鲜。

疫情形势下,就业市场景气指数持续下滑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分行业来看,受“互联网大厂裁员”和“双减政策”等因素影响,长期以来高校毕业生较为青睐的互联网与教培行业等招聘需求缩减。尽管通信/ 电信、工业自动化、生物医药等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就业前景较好,但由于仍处于起步阶段,未能填补目前较大的需求缺口。

分城市来看,一线城市招聘需求和求职供给的体量仍相对较大,但由于求职供给人数较多,CIER 指数仍较低。

分企业来看,小微企业招聘需求受到较大冲击,大型企业需求也在缩紧,毕业生希望稳定就业的心态迫切,国有企业就业“内卷化”加剧。

受疫情影响,多地大型招聘考试延期,拉长了部分毕业生的求职“战线”,增加了落实就业时间的不确定性。

(一)优化课程设置,加强面试技巧培训

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针对新生代大学生的特点,高校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内容等,实现大学生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的良好对接。建立高校专业人才需求预警机制,科学预测未来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总量和结构性变化的影响,根据预测适当调整高校学科专业招生规模,应科学设置未来人才需求量大和结构难以匹配的专业。

同时,要根据经济产业特别是新兴行业发展的需求,引导高校实施教学改革。建立以市场、就业、能力发展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开展社会人才需求调研工作,优化办学定位、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尤其要结合新生代大学生的特点,增加就业、创业及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指导方面的课程,引导新生代大学生更好地实现自我。

与此同时,高校要对大学生提供更加精准的公共就业服务,建立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信息数据库,开展“大学生职业素养和技能提升计划”,建设大学生职业训练中心,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与专业实践能力,通过与社会用人单位开展合作、为大学生提供工作实践机会的方式,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确保大学生具备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

另外,高校在大学生毕业前要做好就业面试技巧培训,从简历撰写到面试问题回答技巧等方面对毕业生进行系统培训和技能提升,使学生在就业中有较强的竞争力,这样不仅可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而且可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引导大学生转变择业观念

在当前知识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新时期,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更需要综合素质高、学习和创新能力强、能够快速适应环境变化、满足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为此,大学生应从入学起就开始有计划地安排专业学习、选修课程、学生工作和业余爱好,把专业课程学精,研判就业形势,不应只瞄准“高精尖”行业和岗位,要做好深入基层、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的心理准备。

新生代大学生热衷于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和兴趣导向式的工作,面对他们的高热情、高自信,管理者需要“挖渠疏导”而不是“打击拒绝”,鼓励他们保持热情与创意,用开放的心态看待他们天马行空的想法,发自内心地表达欣赏。在面试与入职培训阶段,要加强对学生工作期望的调整与管理,使其理解和接纳入职后的各种心理落差,快速适应并融入组织,将发散的目标聚焦于眼前的工作,引导他们用高涨的热情做好工作。

(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优化大学生就业环境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

一方面,政府部门要重视推动大学生就业、鼓励大学生创业[2]。扩大企业就业规模,对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中小微企业,给予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
挖掘基层就业社保、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社会工作、司法辅助等就业机会,社区专职工作岗位出现空缺时要优先招用高校毕业生;
支持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按规定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税费减免、社会保险补贴等;
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可实施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先上岗、再考证”等阶段性措施。

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及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有效拓展大学生的择业与就业空间,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高技术制造业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亮眼表现,可有效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就业。根据BOSS 直聘发布的《2020 应届生春招趋势报告》,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商用5G 等领域对应届生的需求增加,催生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良好发展为就业市场开拓了全新的空间,从长远来看,对就业的影响呈现渐进性且大规模结构转型的趋势。需求侧结构性调整为相关产业注入新活力,疫情催生了“宅经济”,随之发展出新就业岗位,创造就业增量,降低创业门槛,激发创业活力,拓展就业渠道,释放就业潜能。新闻媒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应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为出发点,发表有利于推动大学生就业的舆论并引导社会舆论向有利于推动大学生就业的方向发展,避免社会大众对大学生就业产生过高的期望,避免社会大众使用“官本位”思维评价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与此同时,新闻媒体要鼓励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注重实现自身价值,避免出现职业歧视现象,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

总之,大学生应尽早启动职业生涯规划,从专业学习、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全面锻炼,不断提升综合素质。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及社会各界通过共同努力,增强用人需求的匹配度,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猜你喜欢 新生代毕业生大学生 “新生代”学数学数学小灵通(1-2年级)(2021年10期)2021-11-05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今日农业(2020年23期)2020-12-15伤心的毕业生英语文摘(2020年9期)2020-11-26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意林(2020年15期)2020-08-28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意林·全彩Color(2019年7期)2019-08-13带父求学的大学生下一代英才(酷炫少年)(2019年3期)2019-03-25新生代“双35”09式小哥白尼(军事科学)(2018年10期)2018-12-18创意新生代——2018伦敦New Designers展览现代装饰(2018年5期)2018-05-26大学生之歌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最“叛逆”的毕业生创业家(2015年4期)2015-02-27推荐访问:新生代 大学生就业 思考
上一篇:传统金融基础、数字禀赋与农村数字金融普惠
下一篇:反担保函的独立性原则刍议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