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石梯-磨溪地区灯影组非均质缝洞储层地质导向技术研究与应用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2-10 点击:

吉人,张宇,罗文,薛玖火,张柏元,方石

(1.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西南分公司,重庆400021;2.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事业部,四川成都610041;3.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物资装备公司,陕西西安710200)

四川盆地在震旦纪为上扬子克拉通盆地的一部分,以浅水潮坪、泻湖和丘滩相沉积为主,广泛发育藻丘和颗粒滩,具有大面积叠置连片分布特征。灯影组地层受多期溶蚀作用改造,各时期的岩溶作用对储层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岩溶带的发育程度受地区、岩性、构造部位、古地貌位置、古水文条件及暴露时长等因素的影响。根据已有的钻井资料、古构造分析,自震旦纪以来,高石梯-磨溪地区处于古地貌的高部位,灯影组孔洞、溶洞纵向分布广,几乎覆盖上、中、下全段,但发育程度有明显差异,且灯四段间断式地被硅质条带分隔[1-3]。灯四段储层的典型特征是缝洞发育不均,储层类型多,物性差异大,非均质性强。台内区因为丘滩相沉积不足,岩溶作用变弱,储层厚度减薄,储层品质相对台缘带变差,需要随钻地质导向钻井来实施水平井,以尽可能多地穿过缝洞储层,通过酸化压裂工艺达到增储上产的目的。

由于灯影组储层埋藏深,纵横向变化大,非均质性强,钻前建立的地质模型与实钻结果往往存在较大差异,地质导向钻进需根据实钻资料动态调整钻进方案,容易造成井眼轨迹不平滑,增加后续施工的难度[4]。水平井钻进过程中以随钻测井、录井资料为主,结合地震跟踪和钻井工程等资料进行地层、储层识别追踪,依据实钻资料的分析结果及井轨迹进行优化调整,在提高储层钻遇率的前提下,降低工程实施难度。

1.1 储层非均质性强

灯影组沉积后发育的溶蚀孔洞以中、小溶洞为主,大溶洞较少。根据岩心统计,灯四段小溶洞占比79%,中溶洞占比15%,大溶洞占比6%,溶蚀孔洞多为层状或沿裂缝、溶缝呈串珠状分布,也有围绕岩溶角砾分布,纵向上溶蚀孔洞层主要集中在震顶侵蚀面以下数十米内。根据完钻井分析,灯影组主要岩性为白云岩、泥岩,其中灯四段含部分硅质和少量灰岩。最有利的储集岩类为藻丘滩复合体的藻凝块云岩、藻叠层云岩和藻砂屑云岩;硅质分布与储层发育程度、含气性有较大的关系,硅质含量高,储层品质差。灯四段岩心样品实测物性资料统计,储层段岩心样品孔隙度主要分布在2.00%~5.00%,占样品总数的80.23%,最大孔隙度为11.25%,平均孔隙度为3.85%;渗透率主要分布在0.001~1.000 mD(1)非法定计量单位,1 mD=9.87×10-4 μm2,下同,占样品总数的84.02%,最大渗透率为19.500 mD,平均渗透率为0.752 mD,为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层[5]。

宏观上,储层、硅质层和致密层之间互层状分布,其厚度及组合关系纵横向都变化较大。储层的非均质性表现为孔、洞、缝之间的大小,空间分布,填充物性质及填充程度,搭配关系差异大。

1.2 轨迹控制难度大

可钻性极差的硅质层厚度变化大,分布规律性差。钻遇硅质层钻时极慢,并且对钻头、随钻仪器磨损非常严重。储层的非均质性强,可钻性差异大,不易把握定向或复合钻进时井斜和方位的变化,且随钻井斜仪器测量零长约为14 m,预测井底井斜偏差较大,造成轨迹控制难度较大;随着水平段长度的增加,摩阻增加,在采用单弯螺杆钻具进行施工时出现托压,导致定向困难。

地质导向钻井使用的随钻测井参数为伽马及电磁波电阻率,随钻测井信息较少,对储层的识别存在难度;高温及含硫化氢,对随钻测井仪器的损害较大,对电磁波电阻率仪器损害尤为严重。

2.1 地质建模及轨迹设计

地质导向钻前地质建模是运用地质、测井、地震等资料,综合分析水平井实施目标层位在空间的展布趋势、目标层顶底界面,明确其地质特征、构造特征、储层特征,以及纵横向分布规律[6-8]。

根据建立的地质模型,优化轨迹设计。增斜段在满足纵向探寻储层的情况下,降低狗腿度,减少储层上部造斜段地层进尺,少打致密层或上部硅质层,增加储层段长度,轨迹进入箱体后在储层中部附近摆平,避免进入底部致密层或硅质层;水平段根据地质模型及实钻资料分析,通过分析储层横向变化趋势,在追踪储层钻进时提前做好轨迹调整方案,避免突增突降,造成工程实施困难。

2.2 储层实时识别

风化岩溶储层具有纵向分带性和横向非均质性,分析对比邻井多井测井资料,解释储层品质和类型,预测出最优储层纵横向发育程度。追踪储层首先要明晰优质储层在实钻中的随钻测井响应特征、录井显示、钻井参数变化趋势,多参数综合分析储层品质,结合地震实时跟踪分析,综合判断钻遇位置储层品质,根据实钻结果实时修正地质模型,指导后续钻进方案的制定,达到最佳的地质导向效果。

2.3 地质工程一体化实施

地质工程一体化实施是基于地质目标、工程风险控制相统一的综合轨迹实施方案,在保障储层钻遇率的前提下,需要地质导向、定向和钻井工程在总体设计和指导原则的基础上协同配合,达到井眼平滑、井下安全,实现最优轨迹的目的[9-10]。

钻进过程中,根据地质目标优化钻具组合,充分利用复合钻进增、降斜规律,减少定向进尺,提高井眼平滑度和井身质量。根据轨迹目标和实钻资料分析,不断优化钻井参数(钻压、转速等)和钻具组合以提升自然增、降斜能力,达到控制轨迹、减少定向进尺的目的。

因水平段加长,发生井漏、掉块等井下复杂状况时,往往造成摩阻、扭矩增大,定向托压,起下钻具阻卡,需适当增加钻井液油含以减小摩阻,提高定向时效。在定向托压严重的情况下,加入固体润滑剂(如玻璃微珠),在钻具转动时起到微轴承作用,使摩擦状态由滑动摩擦转变为多层滚珠的滚动摩擦,从而达到可以定向的要求[11-12]。

GX井是一口滚动评价井,位于G1井与G2井之间,实钻井分析显示,研究区工业气井大多有井漏特征,优质储层多数处于岩溶发育和含气丰度较高的区域,纵向集中分布在距灯四段顶部40 m范围内,发育有孔隙度大于6%、声波时差大于52 μs/ft(2)非法定计量单位,1 ft=12 in=0.304 8 m,下同的洞穴型储层,地震响应特征为寒底振幅能量减弱、顶部20 ms内出现弱波峰,储层物性越好,厚度越大,灯四段顶部振幅能量越弱。

3.1 井震结合地质建模

邻井实钻井G1井、G2井岩性及储层特征分析:灯四段上部垂厚约100 m,其细化为6个小层,纵向上3套白云岩储层被2段致密高硅质层分隔开,优质储层主要在1、2号小层内,3、5号小层为高硅质层,4、6号小层为差气层(见图1)。

G1井1、2号优质储层底界距离灯四段顶部为34.5 m,储层下部为14.4 m的硅质层,井段5 180~5 185 m,即储层顶距离灯四段顶部垂厚24.5 m处储层品质最好;常规测井资料三孔隙度曲线中子值、声波值增加,密度值降低,电阻率值低,双侧向深浅电阻率正差异明显,电成像资料显示溶蚀孔洞及裂缝较发育;钻井过程中,该段见3次气测异常显示,并伴有井漏,累计漏失钻井液62.6 m3。

G2井1、2号小层底界距离灯四段顶部垂厚27.4 m,储层下部为垂厚23.6 m的硅质层,井段5 142~5 147 m储层品质最好;常规测井资料三孔隙度曲线中子值、声波值增加,密度值降低,电阻率值低,双侧向深浅电阻率正差异明显,电成像资料显示溶蚀孔洞及裂缝较发育;钻井过程中,该段见1次气侵显示,并伴有井漏,累计漏失钻井液23.2 m3。

图1 邻井测井曲线对比图

对G1井与G2井进行地震剖面响应特征分析(见图2)。G1井与G2井地震剖面投影显示灯四段上段均为复波模式,寒底振幅能量减弱,波形下拉特征明显,顶部缝洞型储层底界位于复波下拉波形的中下部。图3为GX井钻进方向地震剖面投影图。前端为宽波谷+内部亮点特征,后端为复波模式,蓝色轨迹线为钻井工程设计轨迹示意图。根据地震剖面特征及邻井测井资料综合分析,建立钻前地质模型(见图4)。

3.2 轨迹设计

GX井随钻地质导向实施要点是综合区域地质、地震、测井资料预测储层发育位置,在距离震顶40 m范围内探索优质储层发育位置。根据地质建模分析,GX井优质缝洞层顶部位置在距离灯四段顶部垂厚15~35 m。如果进入灯四段垂厚15 m处钻遇优质缝洞储层,需快速增斜至顺层钻进,确保不穿底;如果进入灯四段垂厚35 m处钻遇优质储层,为减少上部造斜段进尺,需较快下切进入箱体,利用稳斜探顶法控制造斜段目的层滞后时的井眼轨迹,当实钻资料分析确认探到优质缝洞层后,增斜至顺层钻进。

图2 G1井与G2井地震资料连井切片剖面图

图3 GX井钻进方向地震剖面投影图

图4 GX井地质模型及钻进轨迹设计

综合分析得到井眼轨迹与地层夹角在约8°处下切钻进,即以84°井斜角下探。根据以上分析,设计井眼轨迹钻进方案(见图4、表1)。增斜段以5°/30 m狗腿度增斜至84°下探储层,如井斜84°处未见优质缝洞储层则稳斜下探,探到优质缝洞储层后增斜至92.5°追踪钻进,在后端复波特征探到储层后降斜至90.5°钻进。

表1 钻进轨迹设计方案

3.3 井下钻具组合方案

(1)随钻测井系列。预测井底循环温度约155 ℃,选用175 ℃的高温随钻测井系列及高温螺杆,根据识别储层及轨迹控制需要,随钻测井项目选用MWD(Measurement While Drilling)+伽马+电磁波电阻率。在水平段钻进时地质特征认识清楚,或井漏、井壁稳定性较差等原因造成工程实施风险较大的前提下,为降低高温、含硫化氢环境下随钻测井仪器的故障率,降低工程实施难度,提高钻井时效,简化随钻测量项目,只用MWD控制轨迹钻进。

(2)增斜段钻具组合方案。GX井增斜段轨迹设计为5°/30 m的狗腿度增斜,选用复合钻进增斜效果好的钻具组合。钻具组合为高性能PDC钻头+1.5°带欠尺寸扶正器螺杆+回压凡尔+LWD仪器+转换接头+钻杆,提高复合钻进自然增斜率,减少定向进尺,提升轨迹平滑程度。

(3)水平段钻具组合方案。进入箱体后,追踪储层在箱体钻进以小幅度井斜调整为主,选用复合钻进稳斜效果好的钻具组合。钻具组合为高性能PDC钻头+1.25°无扶正器螺杆+回压凡尔+LWD仪器+转换接头+钻杆,增加复合钻进进尺,提高钻井效率。

3.4 储层识别及追踪

自然伽马在灯影组致密层或储层段一般变化不大,大多数情况下为低值;在缝洞发育位置,由于后期沉积的筇竹寺组泥页岩沿垂向缝洞渗漏入灯四段,自然伽马呈现为中高值。优质缝洞储层总体上具有“二高四低”的特征,即高气测值,高深浅电阻率的幅度差异,低钻时、低自然伽马、低电阻率、低硅质含量[13-15]。结合随钻测井、录井、钻井参数能较好识别和定性评价储层。通过对灯影组已钻井资料的分析,总结不同储层条件下结合测井、录井、钻井参数的定性识别模式(见表2)。

表2 灯四段地质导向储层定性识别标准

在灯影组的地质导向钻进中,采用直径149.2 mm钻头在着陆段和水平段进行施工,在着陆段高钻压复合钻进,利用定向增斜,结合复合钻进的自然增斜效果,渐次下探入靶;在进入水平段钻进后,需要根据地质导向要求及井眼轨迹复合钻进井斜变化的规律,增加或者降低钻压,调整复合钻进时井斜变化的趋势和幅度。复合钻进时转盘(顶驱)转速也会对方位的漂移有一定的影响,根据井眼轨迹复合钻进时方位漂移的规律,增加或者降低顶驱转速,减少复合钻进时方位漂移幅度。

优质储层识别追踪钻进。GX井5 312 m接手地质导向钻进,至5 400 m按设计轨迹方案以5°/30 m增斜率钻进观察,实时资料综合分析井段5 312~5 400 m钻遇一套垂厚约13 m的差气层,一套垂厚3.1 m的致密硅质层。此时井斜84.4°,距离灯影组顶部垂厚已达25.1 m,未探到优质储层段,从地震剖面上分析标定井眼轨迹处于波谷附近,以复合钻进微增斜的方式钻进下探。

井深5 455 m处,钻时加快至7 min/m,深电阻率降至1 070 Ω·m,浅电阻率降至500 Ω·m,气测显示明显增加,综合分析判断井眼轨迹已处于优质储层段,距离灯影组顶部(垂深5 151.9 m)垂厚30.2 m,比钻井工程设计轨迹垂深下探15.1 m,比地质建模设计轨迹垂深下探6.3 m。此时轨迹地震剖面投影处于宽波谷的底部,亮点反射的上部零相位附近,控制轨迹追踪该套优质缝洞层至6 000 m(见图5、图6)。后续钻进该段地震剖面宽波谷加内部亮点模式钻遇洞穴型储层发生4段放空,1段井漏,共漏失钻井液1 208.2 m3;录井气测显示有1段气侵,4段气测异常。

图5 GX井实时综合信息图

图6 GX井完钻地质模型图

6 000 m之后地震剖面特征为复波模式,地层视倾角基本为0°,优质缝洞储层处于下拉波形的中下部。降斜至约90°钻进,至6 120 m实时资料显示探到复波模式优质缝洞发育位置,钻时5 min/m,电阻率值低,控制井斜沿复波下拉波形的中下部追踪钻进。后续钻进显示缝洞储层发育,放空、井漏频繁,共有5段放空,4段井漏,共漏失钻井液1 165.8 m3;录井气测显示有3段气侵,2段气测异常。

由于缝洞发育,放空、井漏频繁,复合钻进降斜明显,轨迹控制难度加大,工程实施风险较大。在6 200 m时简化钻具组合,只下入MWD控制轨迹水平钻进至复波模式尾部,至6 385 m完钻(见图5、图6)。

3.5 实钻效果分析

GX井钻遇2种缝洞储层模式,前段为宽波谷加内部亮点,后端为复波模式,实钻储层位置纵向上存在差异,通过实时资料综合分析,垂深比钻井工程设计轨迹垂深下探15.1 m,比地质建模设计轨迹垂深下探6.3 m;地质导向实时多参数综合分析结果与完钻测井分析基本一致,完钻测井解释储层7层,其中气层有4层共770.9 m,差气层有3层共211.9 m,储层钻遇率93.6%,试油获得日产气100.78×104m3,是最近2口邻井G1井与G2井平均产能的7.53倍。

(1)高石梯-磨溪地区灯影组储层物性较差,为低孔隙度、低渗率储层,储层类型以裂缝-孔洞型为主,随钻地质导向进行水平井钻井是增储上产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水平井钻进需以地质-储层综合研究为基础,井震结合建立地质模型,强化轨迹设计和优化,强化现场实时跟踪分析,有效提高储层识别和追踪效果。

(2)针对地层岩性、储层特征,建立工程地质一体化模型,进行模拟推演,深入剖析地质、工程因素,规避地质工程风险。

(3)综合分析论证,优选目标箱体。实钻过程中地质与工程一体化实施,综合利用地震、随钻测井、地质、钻井工程等工艺技术强化储层跟踪评价、实时优化井眼轨迹,有效提高了优质储层钻遇率,降低了工程难度。

猜你喜欢 缝洞硅质井眼 摩阻判断井眼情况的误差探讨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年2期)2022-05-18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潜山区古岩溶缝洞类型及其改造作用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22年1期)2022-02-15硅质结核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综述化工管理(2021年20期)2021-08-17旺苍地区灯影组层状硅质岩类孔洞充填特征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3期)2021-07-16煤层气多分支水平井分支井眼重入筛管完井技术石油钻探技术(2020年4期)2020-10-09——以四川盆地云锦向斜茅口组为例">基于OVT域数据各向异性处理的缝洞预测方法
——以四川盆地云锦向斜茅口组为例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20年2期)2020-07-14东昆仑温泉沟地区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世界有色金属(2020年1期)2020-03-26旋转导向井眼轨迹自动控制系统石油钻探技术(2020年4期)2020-01-08中国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提高采收率研究进展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年6期)2018-12-11美度三联生活周刊(2016年22期)2016-05-27推荐访问:灯影 技术研究 地质
上一篇:中国城轨口述历史周新六访谈录:城轨交通高架线路将迎更大发展空间
下一篇:国内首个抽水蓄能多厂站集控中心投入试运行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