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1-26 点击:

韩会霞 张 晶 吴 克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一是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特殊群体,三观发展还不成熟,特别容易受到当下消极的价值导向和不良社会舆论影响[4~5],而大学生处于生理迅速发展、心理发展较为缓慢的青年阶段,对于情绪的控制不强,对于信息的甄别能力也比较弱,容易受到当下盛行的攀比之风、奢靡之风的影响而陷入负面情绪[6~7]。二是对于大学生而言,从紧张机械的高中生活迈入大学逐步开始接触社会,来自家庭、社会、工作的压力猛然增加,会让他们无从适应,一旦处理不好这些冲突与压力,就会影响其自身的身心发展,对于学生个人的消极影响会伴随一生,故而需要多方协作建立行之有效的疏导路径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8]。

(二)理工科院校学生的特点。理工科院校更注重培养实用创新型人才,将更多精力放在学生的技术方面的培养,更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心理健康和性格培养问题重视度不够,针对于心理健康的课程创新和实用性不强。而对于理科院校的学生而言,从高中开始接触的人文社科类的机会较少,理性思维较强,对于情绪的处理能力较差,一旦遇到挫折不能及时开导自己容易形成心理问题,对其自身成长和发育都有消极的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专业技术的基础,拥有一个积极的心理状态才有充足的精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9]。

大学生活期间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很多,经过每年新生入学测评和日常工作统计,存在经专业医生确证的心理问题者(例如抑郁症、躁郁症、焦虑症)占比5%左右,存在一定程度心理困扰者占比21%左右。研究发现,绝大多数学生是适应性问题和短期情绪问题,经过各方的开导和关注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困惑[10]。大学生在校期间常见问题一般分为如下三类。

(一)学业问题。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生活环境发生很大变化,由教师紧盯、父母严控的高中生活到相对自由、轻松的大学生活,很多大学生放飞自我、开始纵情享受大学所带来的丰富的课余生活,而忽视了自己的课业,最后不得已留级或者延期毕业[11]。以某学院2019级某专业学生为例,500余名学生,统计三科以上未通过重点学困生人数高达91人。具体原因有很多,一是学生自身缺乏目标感,对于自己的人生缺乏规划,从而导致学习动力不足;
二是学习方法有问题,大学区别于高中“填鸭式”学习方式,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无法适应导致学习成绩较差;
三是个别同学偏科严重,对于数学或者英语类基础较差的学科,凡是涉及这类课程就无法通过。

(二)人际交往问题。人际交往包括与同学、舍友、恋人、教师之间的交往,很多学生步入大学才将自己暴露在多重人际交往之中,却由于各种原因处理不好自己的人际关系[12]。一是由于现在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缺乏谦让的态度,导致与恋人或者同学相处起来比较自我,不能换位思考。二是因为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地域差异较大,容易因为习俗不同、作息习惯不同而产生矛盾。三是因为大学生还处于心理成长的阶段,没有成熟的恋爱观,对于情感体验较为敏感,也无法处理因单相思、失恋而导致的负面情绪,容易有极端行为。

(三)就业观问题。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国家针对毕业生的就业也下发很多政策文件,例如:延长毕业择业期、增加毕业生升学深造机会、加大编制工作的招录等等,但仍然有部分同学还存在就业难的情况。究其原因存在以下几点:一是大学生自身原因。自我评价过高,对于工作要求过多,错过招聘季才追悔莫及;
对自己的人生缺乏规划,对于社会情况、自身专业、就业前景了解不足,在临近毕业还无法找到自己的定位。二是学校就业规划指导课程单一,只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并不能对学生产生实质性帮助。三是很多家长盲目崇拜公考,给孩子灌输铁饭碗的思想,并不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自身想法,致使学生错失黄金招聘期。

针对以上几点,学校和家庭应通力合作,家校联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有一个健康良好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学习。

(一)学校。

1.创新学校课程内容与方式。一是对于必修课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展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注重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和实用技巧的双重教学,创新课程内容和课程传授方式,让学生真正从课程中学习到应对消极情绪的办法。二是对于理性思维较强的工科院校大学生来讲,应开展更多人文哲学类选修课供其选择,鼓励学生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思想的提高和眼界的扩展。三是鼓励学生多涉猎非本专业的书籍,提高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例如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软件学院设立“自然书屋”,书屋中有经专业教师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定期举办读书交流会,帮助学生完成思想的碰撞,经验的交流。

2.完善心理困难学生帮扶制度。当今社会生活节奏较快,每个人都面临或多或少的压力,心理健康问题人人都有。面多这样严峻的形势,学校须建立一个完整的心理帮扶策略:一是重视平时学生测评结果,将所得结果进行分析,了解全体学生的普遍问题和重点问题。二是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对于心理困难学生进行分档。针对一般心理困难学生可采取多沟通、多关注,对于特殊困难学生可通过心理中心的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调节,对于患有精神类疾病的学生可建议休学或者专业医生治疗。三是完善特殊学生档案,对于特殊学生要做到有档可查,追踪到底直至脱困。

3.成立线上线下多种平台丰富学生倾诉途径。21世纪的网络时代给人们带来很多便利,高校在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上也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一是大学生处于重视面子的青春期,绝大多数并不愿将自己相对隐私的东西展示于人前,而线上可成功避免这一问题,让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二是现在大学生手机不离手,获得资讯的方式更多是从网上,高校应建设网络新阵地,利用微信、微博、QQ等公众号多向学生宣传调适心情、克服压力的小技巧。

同时也要注重线下咨询的重要性,一是面对面的交流可以更加直接地感受到学生的情绪与苦恼,可以更准确给出解压措施。二是聊天室温馨的环境也可以成为学生的心灵港湾,缓解学生苦闷的情绪。比如学院成立“心情·心晴”聊天室,动员班导师、辅导员、学生干部组成咨询小组,以“分享阳光、分担风雨”为宗旨帮助学生克服消极情绪。

4.利用第二课堂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大学生区别于中学的关键是大学生活中包括更多的实践与活动,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通过第二课堂教学,举办心理行为训练活动、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或其他集体活动鼓励学生走出宿舍、走进操场,走出阴霾、走进阳光。

5.充分发挥班级干部的作用。在高校管理中一个辅导员要负责200名学生,很难时刻注意到每一名学生的状态,故而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学生组织的作用,多关心关注身边同学,做好教师的好帮手,有问题及时反馈。但学生缺乏专业的心理疏导技巧使这一部分的力量大打折扣,学校可以开展朋辈辅导的选修课和培训课来解决这一困难,建立一个真正能提枪上阵的学生干部辅导小组。

(二)家校联合保证学生健康成长。家长作为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但由于很多家长文化程度不高或者未接触大学专业,并不能给出很好的建议,家长应多和学校教师联系,了解学生的在校状态以及学生的专业情况,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本人意愿帮助孩子规划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此外,当前家长对待孩子比较重视,长辈的溺爱导致学生自理能力较差、承受挫折的能力也较差,故而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多注重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培养一个能承担责任的合格大学生。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其质量关乎国计民生,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程度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学校和家庭有责任和义务帮助每一名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在生活中可以悦纳自我、无畏风雨、无畏韶华。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大学心理 “留白”是个大学问中学生天地(A版)(2022年6期)2022-07-14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心理健康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心理健康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心理健康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心理健康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ciences(2022年1期)2022-02-08《大学》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大学求学的遗憾民主与法制(2020年16期)2020-08-24推荐访问:理科 心理问题 院校
上一篇:小型电动玉米脱粒机设计及性能的分析
下一篇: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血清IL-17和TNF-α水平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