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评委写给孩子的万物简史》中双关语汉译探究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1-22 点击:

朱亚光

(江西师范大学 科学技术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7)

在日益强化的国际化交流背景下,鉴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必然需求,译介国外优秀青少年科普读物正逐渐受到出版界的关注和广大读者的青睐。少儿是世界的未来,将优秀的国外科普读物介绍给他们具有重大的意义。鉴于此,笔者翻译了这本《诺贝尔奖评委写给孩子的万物简史》(后文简称《诺》)。目前,我国研究者对科普翻译的研究仍不够深入,主要还是在实践层面的摸索,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而且许多人错误地认为科普之“普”必然简单,进而认为科普翻译容易,是典型的由望字生意而导致的主观臆断。实际上,科普著作的文学性、趣味性、科学性和通俗性,都可能形成翻译的陷阱,给科普译者带来意想不到的困难[1]46。

(一)研究目的

少儿科普图书是向儿童普及科学知识的重要载体,优秀的少儿科普图书不仅能普及科学知识,更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传递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2]。这就要求科普图书在具备科普教育特点的同时,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将趣味性、游戏性、参与性、体验性融入其中。这些特征在《诺》一书中都均有良好的体现。它不仅图文并茂,插画童真有趣,而且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十分贴合少儿的审美。本研究正是立足于语言的趣味性层面,选取书中颇具创造力与幽默感的“双关语”内容作为语料进行梳理,探讨其最适宜的翻译策略,配对并验证德拉巴斯替塔双关语翻译理论的适用性,从而为双关语的译介研究提供一定的实践依据。

(二)研究对象

《诺》一书的英文原名为TheGreatIrishScienceBook,由2009年诺贝尔奖评委、牛津大学特聘讲师卢克·奥尼尔撰写。全书分为四大部分,为孩子介绍关于“宇宙”“地球”“人体”和“微观世界”的科学知识,从宇宙的诞生到地球的形成,从太阳系的构成到地球上生命的演化,从人体的组织结构到细胞,从光、波到原子的内部结构,知识内容准确、严谨,而书中精美的配图和简要的情节设定更是锦上添花,让该书变得生动有趣。因此,作为出品方的联合读创便将中文版书名定为《诺贝尔奖评委写给孩子的万物简史》[3],不仅体现了该书的权威性,更能给读者一个更直观的导入。该书于2019年10月1日首次由吉尔图书出版公司出版后,就成为世界顶级研究型大学都柏林圣三一学院推荐的必读书目,并于同年荣获爱尔兰最佳图书奖。该书中文版经联合读创文化传媒引进,由笔者首次翻译成中文,并于2021年5月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正式出版上架。

作为面向5~13岁青少年的科普读物,该书文字深入浅出,严谨中不失诙谐,其中不乏既贴近科学知识又符合少儿审美的趣味性的双关语。这为在双关语翻译框架里审视科普读物中幽默的文化内涵以及翻译策略提供了良好的例证。

(三)研究方法

采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诺》书中双关语的翻译案例与德拉巴斯替塔翻译理论中的策略进行匹配,探究译本能否以相对应的手段忠实地传递源语言的幽默元素,以增加少儿科普读物的可读性与趣味性。

双关语(pun)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文字同音异义或一字多义的奥妙关系所作的机智妙语,常含有双重意义,耐人寻味。

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传统译论在双关语的翻译问题上尚未达成一致。部分研究者认为,双关语除非有完全对应的词语,否则不可译[4]30;
而另一部分研究者,诸如Ronald Landheer则认为,翻译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完整、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即功能性对等,其次才考虑某些双关语言的创造性对等[5]。对于双关语的“可译性”问题,笔者更倾向于认同比利时德拉巴斯替塔的观点,他指出,任何语言都有制造双关语的能力,所以谁也不能否认对双关语进行各种各样的跨语言处理是可能的,而且,汉字中绝大部分是单音节词,音节结构简单,没有辅音丛,多音字更是数不胜数,这些特点都为双关语的汉译创造了有利条件[4]32。

德拉巴斯替塔对莎士比亚作品中双关语的翻译进行过深入研究,并对双关语的翻译策略做出了归纳。德拉巴斯替塔提出了四种双关语分类法,即同音同形(Homonymy)、同音异形(Homophony)、异音同形(homography)和异音异形(paronymy),并把每种类型再细分为垂直双关和水平双关,前者的两层意思同时出现(例如,“莲(怜)子心中苦,梨(离)儿腹内酸”),后者的两层意思分开出现(例如,“道是无晴却有晴”)[4]34[6]。

笔者结合少儿科普翻译的实际,将德拉巴斯替塔的理论观点进行总结归纳[7],并选取《诺》一书中的具体案例逐一阐述每种策略的应用。

(一)双关语译为同类型双关语

在译文中同样以双关语的形式保留原文双关语的两层意思。例如:

原文:What is mind? Doesn’t matter. What is matter? Never mind![8]64

译文:何谓心?无所谓。何谓物?甭操心![3]64

这是第四章“微观世界”之“物质”一节的开篇语。这两句自问自答引用了著名的哲学家罗素在一次演讲中的幽默发言,是典型的一语双关,非常巧妙地体现了“mind”(精神)和“matter”(物质)的哲学辩证关系。同时,“mind”还有“在乎、介意”的意思,“matter”也还有“事情紧要、重要”的意思,所以这句话有两种解读:第一,“何为精神?别去理会。何为物质?不须在意。” 第二,“何为精神?非物质也。何为物质?非精神也。”这句话的翻译难点在于词汇的对应(即目的语中能否找到同样的一语双关的词汇)和短句的节奏感,因为按照四字格的形式翻译会有种故弄玄虚的深奥感,无法传递出原文的幽默。所以笔者在翻译时选择了“心”(mind)对应“操心”,“谓”对应“所谓”,将两层意思融合在一起,不仅语意与原文完全一致,且三字格的句式短小精悍,不失幽默,与原文语境也比较贴合。

原文:As soon as I saw you, I knew that your heart was in the right place![8]26

译文:打从我见你的第一眼起,就知道你心地不错。[3]26

这句话出现在“动物世界”一章的插画中,是一只虾对另一只虾说的。如果照字面直译,这只虾对同伴说的是“你的心长在了正确的地方”,这其实是为了点出“虾的心脏长在脑袋里”这一科学知识。同时,heart is in the right place也是一句英文的俚语,意思是指某个人“心地善良”。作者用了这个词组的本义和引申义做出双关,很好地体现了语言趣味。翻译成中文时,笔者也找到了一个巧妙的对应——“心地不错”。这既能指字面的“心脏”,也能指一个人心眼儿好,译文与原文的双关语完全对等。

(二)双关语译为不同类型双关语

在译文中与原文双关语相近的位置上有双关语,但译文双关语的一层或两层意思与原文不同。例如:

原文:At last, I got to be the lead character![8]69

译文:耶!我终于迎来了光明的“铅”途![3]69

此句出现在“微观世界”之“元素”一节,是介绍化学元素“铅”的插画里的内容。由于古罗马的上、下水管道都是用“铅”制成的,所以一个代表“铅”元素的卡通形象说自己是“lead character”(主角),表示其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广泛,同时这个词语中巧妙地暗含了它的“身份”(lead意为“铅”)。译文中,“铅途”通“前途”,将两层意思杂糅在一起,保留了原文双关语的两层意思,只是含义上与原文并非完全一致:原文是lead(铅)和lead character(主角)双关,而译文是“铅”和“前途”双关。但值得一提是,该译法在书中的语境下较好地保留了原文的幽默与生动,符合少儿的理解习惯,还是令人满意的。

原文:We are best buds, taste buds.[8]43

译文:我们是“同甘共苦”的好朋友![3]43

这个案例出现在“人体五官”一节的插画中,画中两个“味蕾”说出了这句话。译文中“同甘共苦”一来体现了味蕾的作用,品尝酸甜苦辣,二来也是“患难与共”的意思。正如buds又可以指味蕾(taste buds),也可以指伙伴(buddy)。

(三)双关语译为类双关语

在译文中另辟蹊径,用某些带有文字游戏性质的修辞方法(如排比、押韵、指代含糊、反语等),以求再造原文双关语的效果。例如:

原文:ONE, TWO, TREE.[8]31

译文:木,林,森。[3]31

这或许是整本书的翻译中最富创造力的一个案例,出现在第二章“地球脉动”中“植物王国”一节。“ONE, TWO, TREE”是一处小标题,直接翻译过来为“一,二,树”,看起来非常突兀,相互之间毫无关联。其实,作者这里玩了一个文字游戏,因为英文的“three”(三)和“tree”(树)发音相近,而该标题下的内容又是关于“树木”的,所以这种谐音双关的标题也极富趣味性。在翻译时,笔者利用汉字的象形变化,从词形入手,给出“木,林,森”的译文,一来体现了“树木”的主题,二来,这三个汉字中“木”的数量正好对应了英文的“一二三”,体现了其创造性,作为章节小标题也很恰当。

(四)双关语译为非双关语

以非双关语的方式传达原文双关语的一层或两层意思。

原文:CAN YOU BE-LEAF IT?[8]30

译文:不可思议的叶子。[3]30

原文中的be-leaf显然是一个生造词,但造得非常巧妙,既点明了该部分的内容——与“树叶”相关,又通过谐音关联到另一个英文单词believe(相信)。这里笔者在中文里并未找到类似的对应,而是在译文中直接将“相信”和“叶子”两层含义融合成“不可思议的叶子”,以非双关语的方式传递了完整的语意。

(五)照搬原文

即将原文双关语原封不动地转移到译文中。有些学者称此翻译方法为“零翻译”。但此方法在同属拉丁语系的语言互译中较为常见,而在英汉翻译中鲜有出现[4]32。本研究范围内选取的案例中也并未出现这种翻译现象。这种照搬原文的“零翻译”法只有在国人非常熟知或已经舶来用于日常交流的英语词汇上才会奏效,如:“OK”“感觉很low”“你out了”等等,但也仅局限于类似的网络潮语,在其他文本的应用有很大的局限性。

(六)非双关语译为双关语

即将源语中不是双关语的内容译为双关语。在《诺》一书中,译者并未采用该翻译策略,因为科普类文本相较于其他的社科文学类文本而言,严谨性更强,除非是作者有意为之的调侃,或增强图书趣味性的幽默语言,其余则并没有太多创造性发挥的空间。

(七)删减双关语

在译文中直接删去包含双关语的一段文字。例如:

原文:In ancient times, lead was used to make water pipes. The Latin word for waterworks is plumbum, so they used Pb as the element’s symbol. (This is also where the word plumber comes from-not because they have purple bums!)[8]

译文:在古代,水管道都是由铅制成的。“水管道”的拉丁文单词是plumbum,所以Pb便被用作铅元素的符号。[3]69

这是全书唯一一处将双关语译为零的案例。原文括号中的内容并未出现在最终出版的图书中。由于该部分内容重点是介绍化学元素“铅”(Pb)得名的由来。原文中括号部分的内容是作者对拉丁语的Plumbum(铅)拆文解字得出的双关语,即plum bum,意思是“紫色的屁股”,但考虑到这部分内容对少儿读者的帮助不大,而且容易偏离重点,感觉像在教小读者们如何形象记忆这个单词,所以这段内容在审稿时被编辑删除了。

(八)增补双关语

在译文中额外添加包含双关语的全新语篇材料。此翻译策略与(六)非双关语译为双关语的区别在于,使用此法的译者容易“无中生有”或“天马行空”,加入自己的二度创作,给出诙谐幽默的译文。这一策略在本书中仍然没有出现,理由同(六)中所述。

(九)添加注释

将原文中的双关语直译或意译,并在译文内、页脚或文末加注进行解释。

在图书翻译的三审三校环节,编辑在几处创造性的双关语翻译部分{如(三)双关语译为类双关语的例1}增加了详细的解释,向青少年读者介绍翻译的亮点所在,这能让他们充分体会语言的魅力,并更加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思路与幽默。

以上九种策略是可以结合运用的,对于本书译例的理论混合使用情况,将在下文表2中给出直观体现。此外,从译者处理双关语翻译的策略能很容易看出其翻译观[4]33,比如:倾向于将双关语译为不同双关语、类双关语、或译为零的译者更侧重译文的可接受性;
而倾向于将双关语译为非双关语、照搬原文或添加注释的译者更侧重译文的充分性(即忠实、完整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而倾向于将双关语对等译为同类型双关语的译者则更侧重语言的创造性对等,除了可接受性和充分性,这类译者更关注语言的文学性。

(一)《诺》中双关语译例与德拉巴斯替塔理论的匹配

笔者将《诺》中双关语的案例全部列出,与上述九种翻译策略进行匹配,以归类方式统计德拉巴斯替塔翻译理论中的九种策略在该书双关语翻译中的应用频率,从而归纳德拉巴斯替塔理论对科普文本翻译的适用性,以及探索双关语译法的最优解。《诺》中双关语案例汇总如下:

(1)原文:A BANGING BEGINNING.

译文:一切从大爆炸开始……

Banging在这里既可点名主题“宇宙大爆炸”,又可作形容词,意为“很棒的”。双关译为非双关。

(2)原文:-WHAT’S A LIGHT YEAR? -Well, it’s not a year that went on a diet!

译文:“光年”是什么?它和“年”可没什么关系!

Light有“光”和“轻的”两层意思。双关译为类双关。

(3)原文:See the light on page 80.

译文:“光”的知识详见80页。

See the light是英文中的俚语短语,意思是“领悟;
顿悟”,同时短语中也包含了内容要点“光”light。双关译为非双关。

(4)原文:IT ALL ADDS UP.

译文:原来如此。

Add up有“增加汇总”和“合乎情理”两层意思。双关译为非双关。

(5)原文:Gravitate to page 82 for more.

译文:请跳到82页了解更多“引力”的知识吧。

Gravitate的意思是“受引力作用;
被吸引”,同时暗合该部分主题——“地心引力”。双关译为非双关。

(6)原文:Are you feeling a bit rusty today, Mars?

译文:你今天是不是有点儿上火呀,火星?

这句出现在“太阳系”一节。作者先是幽默地介绍“火星”表面覆盖着一层“铁锈”rust,而后才用这句问句与之对应,rusty除了“生锈的”,还有“反应迟钝”的意思。译文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字与字的双关,即“上火”与“火星”。双关译为不同类型双关。

(7)原文:The lava then spread and hardened (get rocking on page 20).

译文:随后,岩浆向四周蔓延,逐渐冷却变硬(去20页瞧瞧吧)。

Rock有“岩石”“摇滚”和“晃动”的多层意思。双关译为非双关。

(8)原文:MOONING AROUND.

译文:月球漫步。

本句出现在介绍“月球”一节,moon有“月亮”和“闲逛”之意,译为“月球漫步”很好地将两层意思合在一起。双关译为类双关。

(9)原文:DON’T BE AN IGNEOUS.

译文:你知道火成岩吗?[3]20

这是非常不容易看出的一处双关,出现在介绍“火成岩”(igneous stone)一节。经与作者求证,得到的回复是“igneous”与“ignoramus” (不学无术者)互通,所以才给出这个标题,直译为“不要不学无术”!双关译为非双关。

(10)原文:pick a bone with page 24.

译文:去24页考考古吧。

出现在介绍“化石”一节。Pick a bone直译为“捡骨头”,引申指“与人争辩”。双关译为非双关。

(11)原文:METAMORPHICALLY SPEAKING.

译文:变形计。

这是介绍“变质岩”(metamorphic stone)的小标题。双关译为类双关。

(12)原文:COOKING WITH LUCA.

译文:万物始祖。

LUCA是“宇宙最终的共同祖先”(the Last Universal Common Ancestor)的首字母缩写,同时Luca又是常见的英文人名。双关译为非双关。

(13)原文:ELECTRICITY also helps chemicals react, and our atmosphere was filled with thunderstorms (page 70 will shock you).

译文:电也有助于化学物质发生反应,而我们的大气中充满了雷电(第70页的内容会让你大吃一惊!)

Shock有“震惊”和“触电”两层意思。双关译为非双关。

(14)原文:The first living thing was tiny-you would’ve needed a microscope to see it (take a cell-fie on page 52).

译文:第一个生命体极其微小——你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得见(去第52页一睹它的真容吧)。Cell-fie是生造词,但不难看出其指代的是selfie(自拍),同时又暗含了cell(细胞)一词,因为书中该部分的内容正是“细胞”。双关译为非双关。

(15)原文:A DINO-MITE AGE.

译文:地球霸主的时代。

原文在dynamite(炸药)一词上做文章,dyna-通dino-,指该部分的主题dinosaur(恐龙)。双关译为非双关。

(16)原文:DINO-SORE.

译文:恐龙之殇。

Dinosaur一词的后半部分作谐音双关,通sore(疼痛)。该部分内容主要讲“恐龙的灭绝”。译文中“殇”可作两解:“伤痛”和“灭亡”。双关译为不同类型双关。

(17)原文:As soon as I saw you, I knew that your heart was in the right place!

译文:打从我见你的第一眼起,就知道你心地不错。

(解释见上文。)双关译为同类型双关。

(18)原文:CAN YOU BE-LEAF IT?

译文:不可思议的叶子。

(解释见上文。)双关译为非双关。

(19)原文:ONE, TWO, TREE.

译文:木,林,森。

(解释见上文。)双关译为类双关。

(20)原文:Let’s have a look overleaf, shall we?

译文:嘿!请你把叶子翻过来看看好吗?

Overleaf意为“书页的背面”,同时该词中又包含了leaf(叶片)。双关译为非双关。

(21)原文:MUSCLING IN.

译文:强大的肌肉。

muscle in为动词词组,意为“强行侵入”。该部分讲的是“肌肉”,故译为“强大的肌肉”,以体现主题和该词组的引申义。双关译为非双关。

(22)原文:We are best buds, taste buds.

译文:我们是“同甘共苦”的好朋友!

(解释见上文。)双关译为不同类型双关。

(23)原文:Liver: I’ll keep working as long as I liver.

译文:肝脏:“只要没趴下,我就继续干!”

本句出现在“肝脏”一节。双关词是liver,通“live”。而译文中“干”通“肝”,同样做到了谐音双关。双关译为同类型双关。

(24)原文:-What’s for dinner, mom?-Poo-tatoes.

译文:——妈妈,晚餐吃什么?——“臭臭”土豆。

这是“消化系统”一节的插画中鼠宝宝和鼠妈妈的对话。原文中poo-tato是生造词,将poo(粪便)和potato(土豆)合而为一。这里暗含了一个科学知识,即有些动物的大便中有许多未被消化的营养物质,所以它们会吃掉自己的粪便,比如老鼠。译文的“臭臭”土豆也是双关,可指“土豆形”的“臭臭”和“臭味”的土豆。双关译为同类型双关。

(25)原文:BLOODY BITS.

译文:血滴里的秘密。

这个标题出现在“人体血液”一章。原句的Bloody除了指“血液的”,还常用于日常口语,表示咒骂。双关译为非双关。

(26)原文:THE HEART OF IT ALL.

译文:生命的“核心”。

Heart可指“心脏”和“核心”。双关译为同类型双关。

(27)原文:GETTING EX-CYTED.

译文:细胞大战。

这部分的内容主要讲“细胞的防御机制”。原文的Ex-cyted通excited(兴奋的),该词包含了cyte(细胞)的谐音。双关译为非双关。

(28)原文:Monkey: This is bananas!

译文:我为香蕉狂!

Bananas除了指“香蕉”,在口语中常指“疯狂”之意,如go bananas便是发疯、发狂的意思。双关译为类双关。

(29)原文:What is mind? Doesn’t matter. What is matter? Never mind!

译文:何谓心?无所谓。何谓物?甭操心!

(解释见上文。)双关译为同类型双关。

(30)原文:Our baking has just risen to new levels.

译文:咱家发的面团又有了新突破!

这句话是插画里一位面包师傅说的,因为他们家做出了一款超级长的法棍面包。双关语是rise,它既可指“上升”,又可指“(面包、蛋糕等的)发酵”。译文用“新突破”涵盖了这两层意思,其一可指“做面包的技能有所突破”,其二可指“发的面团长度有所突破”。双关译为类双关。

(31)原文:Don’t trust atoms-they make up everything…

译文:千万别相信原子——它们能幻化成宇宙万物……

Make up有“组成”和“编瞎话”两层意思。双关译为同类型双关。

(32)原文:QUARKY STUFF.

译文:奇怪的夸克。

书中这部分内容介绍物理粒子“夸克”(Quark),同时quarky又与quirky(奇怪的)形似。双关译为非双关。

(33)原文:Cu: Stop, I’m a copper!

译文:铜元素:站住!我是“铜”警官!

Copper可指“铜”和“警察”。双关译为非双关。

(34)原文:At last, I got to be the lead character!

译文:耶!我终于迎来了光明的“铅”途!

(解释见上文。)双关译为不同类型双关。

(35)原文:In ancient times, lead was used to make water pipes. The Latin word for waterworks is plumbum, so they used Pb as the element’s symbol. (This is also where the word plumber comes from-not because they have purple bums!)

译文:在古代,水管道都是由铅制成的。

“水管道”的拉丁文单词是plumbum,所以Pb便被用作铅元素的符号。(解释见上文。删减)

(36)原文:Physicists use the word WORK to describe what happens when a force acts on an object to make it move. This might explain why they are sometimes lazy. When they are asked to do normal work, they pretend they don’t understand what it is!

译文:物理学家用做“功”来描述一个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该物体发生移动的过程。这或许能解释他们为什么有时会“犯懒”,因为如果你叫他们去工作,他们会假装听不懂,因为在他们眼里,此“工”非彼“功”!

Work有“工作”和“(物理学中的单位)功”两个意思。中文里的 “工”和“功”同音,所以译文直接套用了这对同音字作为解开该双关语的“密码”。双关译为同类型双关。

(37)原文:ON THE SAME WAVELENGTH.

译文:“同频共振”。

这是介绍“波”一节的小标题。On the same wavelength这一词组本身的意思是“观点一致、有同感”,同时涵盖了wavelength(波长)一词,正好暗合本节主题。译文“同频共振”也实现了同样的效果。双关译为类双关。

(38)原文:Wave to page 77.

译文:去77页翻翻看吧。出现在介绍“波”一节。Wave有“飘扬”“波;
波浪”和“挥手致意”等多层意思。双关译为非双关。

(39)原文:A photon walks into a hotel. The manager says, “Welcome to our hotel. Can we help with your luggage?”The photon says, “No thanks, I’m traveling light!”

译文:光子进了一家酒店。大堂经理说:“欢迎光临!需要帮您拿行李吗?”光子回答:“不用,谢谢!我来也空空,去也匆匆!”

这是一个经典的科学笑话。最后一句有两种解读:我轻装出行;
我是旅行/穿行的光。这里造成双关的语法现象是-ing的用法,即动名词和现在分词的区别。译文虽未在词汇层面找到与英文的light对应的词,但译者另辟蹊径,嵌套了一句中文耳熟能详的俚语,同时加以改动,“空空”表达“轻便”之意,“匆匆”则表达出光的速度快,保留了原文的幽默。双关译为类双关。

(40)原文:Eggs: We’ll be scrambling to make it by Fry-day……

译文:开快点儿!礼拜五之前到不了,咱俩就要被炒啦!

这是一幅插图里两只鸡蛋的对话。原文的scramble和Fry-day都是语带双关,与“鸡蛋”息息相关,scramble和fry均有“煎炒”之意。双关译为同类型双关。

(41)原文:-I’m a bad egg.-Oh, you’re rotten. Please don’t beat me.

译文:——我是坏蛋。——坏蛋大哥,手下留情,别打我!

Bad egg有“坏蛋”和“坏的蛋”两种解读,与中文完全对等。双关译为同类型双关。

(二)数据统计与分析

1.《诺》中双关语案例与德拉巴斯替塔策略匹配分析

通过译例分析,将《诺》中双关语案例与德拉巴斯替塔翻译策略吻合次数统计如下:

(1)双关语译为同类型双关语:9处(17, 23, 24, 26, 29, 31, 36, 40, 41)。

(2)双关语译为不同类型双关语:4处(6, 16, 22,34)。

(3)双关语译为类双关语:8处(2, 8, 11, 19, 28, 30, 37, 39)。

(4)双关语译为非双关语:19处(1, 3, 4, 5, 7, 9, 10, 12, 13, 14, 15, 18, 20, 21, 25, 27, 32, 33, 38)。

(5)删减双关语:1处(35)。

(6)添加注释:1处(19)。

不难看出,“双关语译为双关语”(第一至第三类策略)的使用频率最高,共21个案例,占比51.2%,其次是“双关语译为非双关语”,共19个案例,占比46.3%。而其他五种理论则很少或未被采用。

该比例与笔者在做该书的翻译实践的初衷是一致的。相比充分性,笔者更倾向于译文的可接受性,即力求再现或尽可能多地制造双关,注重艺术等值,以免破坏原文的文学性。这些做法都是为了让译介后的文字能尽可能多地保留与源语对等的幽默与趣味,从而提高科普文的可读性。徐德荣曾对“译者的儿童文学观”做过研究,他提出,对儿童读者的深刻理解和尊重会带来“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观,给儿童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和审美享受[9]。这正是笔者在翻译该书,尤其是处理书中的双关语时所秉持的观念。

2.“双关语译为非双关语”中源语信息传递情况分析

当采用双关语译为非双关语的策略时,译者可能会面临无法完整译出原文双层意思的情况,这时就需要其做出一定的取舍。此策略能会出现四种结果:译文完整保留源语的两层意思;
译文仅传递出源语的表层含义;
译文仅传递出源语的深层含义;
结合语境给出全新的译文。将使用“双关语译为非双关语”翻译策略的译例挑出并分析,得出如下结果:

(1)保留源语双关:5处(5, 18, 21, 32, 33)。

(2)仅表层含义:6处(1, 3, 9, 13, 14, 20)。

(3)仅深层含义:无。

(4)全新译文:8处(4, 7, 10, 12, 15, 25, 27, 38)。

由于面向的读者群体是青少年儿童,所以当源语的双关语无法对等翻译成双关语时,译者倾向于放弃含糊和需要思考的深层含义,增强文本可读性,避免造成误解。比如,例1中的“A Banging Beginning”若是只翻译其深层意义,译成“一个了不起的开始”,就无法与该部分内容介绍的“宇宙大爆炸”(the big bang)产生语义关联,没有起到点题的作用,倒不如用“一切从大爆炸开始”来得直截了当。与此同时,“结合语境给出全新译文”的情况也占比很大,这一点再次印证了译者的翻译观倾向于前文提到的“可接受性”。

双关语翻译的最高境界或许是将双关语译为同类型双关语, 即译文与原文在形式和内容上完全对等[10]。但囿于语言和文化差异,这种“巧合”出现的频率并不高,多数情况都需要译者做出灵活变通。从《诺》书的译例分析,更加明确了德拉巴斯替塔提出的双关语翻译理论的适用性,或者换句话说,即用德拉巴斯替塔翻译理论框架指导翻译实践的可操作性。

不论采取德拉巴斯替塔理论框架中的何种翻译策略,评判双关语的翻译是否成功,应该衡量的是译文能否再现原文的幽默效果和保持原文的审美,因为对于科普图书的翻译,译者除保证其科学性和准确性外,更应试图还原其文学性、通俗性和趣味性。好的科普作品并不是板着脸孔介绍科学新知,里面往往也时时呈现充满睿智的幽默,反映出科普作家机智敏捷的思维,同时为科普作品增添了趣味,令阅读更加愉悦[1]44。因此,有时为达到相同的语用效果而在翻译时采取一定程度的改编或再创造是可以理解的,译者需要经综合考虑后作出权衡,既不能一味追求字面对等,也不能“天马行空”地再创造。

猜你喜欢 双关语双关译者 感悟“双关”修辞 提高习作能力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英文摘要中国远程教育(2017年8期)2017-12-07俄语双关语及其汉译技巧探究长江丛刊(2017年18期)2017-12-05英文摘要中国远程教育(2017年7期)2017-09-01英文摘要中国远程教育(2017年6期)2017-08-31大脑如何感受幽默读者·校园版(2017年6期)2017-03-02双关意林(2016年14期)2016-08-18德拉巴斯蒂塔的戏剧双关语翻译模式研究山花(2015年8期)2015-07-10一语双关科学之友(2009年29期)2009-12-10推荐访问:诺贝尔奖 双关语 简史
上一篇:生态修复视角下的广通河水环境综合治理研究
下一篇:本刊加入《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的声明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