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结合三补充”教学方法在农业推广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1-21 点击:

谢军红,李玲玲,柴 强,殷 文,陈桂平,王林林,孟浩峰

(甘肃农业大学 农学院,兰州 730070)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发展需要人才支撑。新时期,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等成为新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为此,培养多学科背景、高素质复合型的现代农业人才对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有重要意义。2018 年以来,教育部提出了“新农科”“一流本科”及“一流专业”建设,提出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革现有的涉农专业,并且要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改革[1]。同时,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紧抓“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三全育人”工作。然而,传统的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模式已经不适合于现代农业多元化的发展需求,导致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活力不足、教学效果较低和人才培养质量差。因此,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成为新时期提高农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环节。

农学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综合性专业,是甘肃农业大学的优势特色专业,该专业2019 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行列。该专业旨在培养在旱作农业、循环农业、节水农业和现代植物生物技术等方面有一定专长、基础知识面宽广和专业知识扎实,熟练掌握各种现代农业的技术和技能,毕业后可从事作物生产、作物遗传育种与种子工程、生物技术和农产品加工等有关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和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应用型、学术型人才。可见,实践能力在农学专业培养目标所占比重较大。同时,对近几年毕业生就业调查发现,农学专业毕业生在农业推广部门、乡镇府等基层部门及在农业领域内创业的人数不断增加。然而,用人单位反馈毕业生服务基层农业发展的能力欠缺,实践经验薄弱;
毕业生创业几年后认为学校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根本不能胜任企业与自身发展。因此,农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必须考虑用人单位的人才质量反馈信息,以此为目标剖析专业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建设。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核心。农业推广学是建立在农村社会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行政组织学、传播学和行为科学等多种学科基础上的一门边缘性、应用性综合学科。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明显增加学生对三农问题的了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践技能及基层工作能力,培养“一懂两爱四有”农业人才。然而现阶段的农业推广学存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滞后于现代农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水平,部分农学专业学生学农不爱农,不愿意从事与农业、农村工作等实际问题。课程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这些问题虽然答案明确,但仍难以落地有声。因此,如何结合专业培养目标的特点和农业推广学课程本身的特征,体现课程特色和时代特色,提高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成为提高农业推广学教学改革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依据甘肃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农业推广学课程教学实际,探索提出了农业推广学“六结合三补充”的教学方法,以期与兄弟院校农学专业农业推广学教师共勉。

(一)课程思政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课程思政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与拓展,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及政策,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途径,注重把对学生的价值引领贯穿到各项教学活动中[2]。目前,大多数农学专业学生入学后进入迷茫状态,学农不爱农,导致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其主要原因除与农业及出身背景等因素有关外,还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淡薄有关。加强课程思政就是要将学生思想政治建设和能力培养放在同等水平,注重把学生价值观、个人志向和性格的培养达到与知识获取同等水平。在农业推广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挖掘农业生产、农业推广工作及农业推广学中的思政元素,并寻找思政元素与课程教学内容,探索农业推广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构建“三全育人”的教育教学体系提升对农业基础地位,新农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与乡村振兴对人才、科技的刚性需求的思想认识,树立学农爱农思想,厚植家国情怀,从用好每一分钟到上好每一节课,从总结自身不足到学习先进,从改变自己到影响别人等方面,引导改变学生厌学行为,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使培养的人才不脱离社会价值导向,更具三农情怀,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通过将思政教育融入农业推广学全过程,实现思想育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和文化育人等目标,将有助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与知农、爱农及服务三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教研教改与实践能力提升相结合

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标志是培养一流人才,一流教师是一流本科建设的关键环节,有效的教研教改是提高教师教学技能的保证。在“新农科”“双一流”教育方针的指引下,农学专业重新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并通过建立相应的鼓励激励措施,全员引导教师开展教研教改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获得了省级教学团队,组建了“课程群”与“课程组”[3-4],建成了课程思政示范课及教学模式与方法创新与应用等一系列教研教改成果,并成功应用于课程与实践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随着一批六零后教师的退休,出现严重的教师断层现象,同时,出现青年教师不重视实践教育教学及实践能力不足的困境,极大地限制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为此,学院建立了教师必须参与一定学生实践教学才能主讲理论课的工作方案。对于承担农业推广学的教师,不仅要承担试验、实践教学,同时还得每年参加一定的农业技术推广及社会服务工作。这种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对“三农”问题和农业推广现状的了解、增强了农业推广与实践的结合度,提升了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课堂的驾驭能力,有效地提升了教师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

(三)教材融合与教学方法改进相结合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工具,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尽管目前《农业推广学》教材版本多,推陈出新较快[5]。然而,仍存在专业针对性不强、理论创新慢,农业推广方式方法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等问题。因此,笔者在选取教材的同时,有意地将不同版本的教材内容融合,并将《农业推广学案例》引入课程教学,形成适应农学专业的教学内容体系;
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源头引导学生摆正心态、重视理论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另外,学院出台相关激励政策,鼓励授课团队教师主持或参与农业推广学教材的编写与修订,将适合甘肃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学生培养的典型案例纳入国家规划教材,提高该课程教学团队影响力。在教学方法改进方面,农业推广学基本改进了一言堂的传统讲授,将参与式、讨论式、案例式、混合式和翻转课堂等多样化的现代教学方法引入课堂,增加授课内容与生产实际的契合度,始终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培养实践能力的主要目标,把学生课程教学评价结果作为课程教学和教师教学质量改革的主要目标,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应用,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四)科研与教学相结合

科研、生产和推广是农业推广学的三大支柱,农业推广以农业科技成果为载体,而大量农业科技成果来源于自然科学。因此,自然科学理论与技术是农学专业的根,良好的实践能力、推广能力能更好地促进自然科学知识的应用。为此,农学专业农业推广学一大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科研探索及科技成果研制、推广能力,促进学生毕业后有更好地发展和具体解决农村实际工作的能力。怎样强化科研对提高农业推广学教学质量的作用?笔者认为,首先就是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参与科研项目,让学生知道科技成果的设计研发过程,更进一步地了解科技成果的性能。其次,任课教师一定要将个人、团队、学院、学校科研方向和经验及时在课堂中推介,以此激发科研对课程教学的支撑作用,提高学习兴趣、科学素养与创新精神。再次,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精神,保证各项所学终身受益。因此,针对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与课程,针对教师而言,应结合生产实际,吸收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容;
针对学生而言,应加强从书本到实践,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做到科研渗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焕发教学生机。

(五)项目引导式教学与任务驱动式教学相结合

项目引导教育的定义是项目学习时关注学科关键理论和核心原理,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下以农业生产实际问题解决为载体进行的探究过程,要求学生以完成最终作品的形式来获取相关知识和技能学习的教学模式[6]。如何将项目式教学引入农业推广教学,就是以一项科技成果的推广或一项技术的研发推广为主线,将教师授课、生产实习和毕业实践指导等环节集成起来,形成项目式的运行体系;
为此,在农业推广学教学中,一是在课程开设之前,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在教师参与的科研项目中设立新的小课题、新任务,给学生布置从项目申报书撰写、实施方案论证、项目实施和项目总结等环节的学习任务,以申报书、实施方案、试验研究报告和项目总结等作品为考核指标,有效提升学生的书面表达和科研能力。二是在教学中把学校、学院已经立项、将要立项和已经完成的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的设计、执行及成果的完成以PPT 的形式汇报,通过这个活动不仅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技术成果挖掘能力,同时也通过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导其他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三是要求学生参与课程教学团队老师相关项目,跟踪项目试验、示范和推广全过程,要求提交总结报告并现场汇报。这些方法在农业推广写作与语言应用、农业推广试验与示范章节运用中,能提高学生的科研探索水平,为将来的项目申报及试验示范奠定基础。

(六)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

近几年来,线上课程教学已成为高校课程教学、学生学习的一种新常态。然而,在调研中发现,在线学习存在知识碎片化、教学方式单一、师生和生生面对面地交流缺乏等不足;
传统课堂教学受师资、学时、时令、课堂人数和可视化等问题,导致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难以实现。混合式教学能把传统教学的优势和线上教学的优势与网络在线教学的优势相结合,充分发挥在线教学在教学环境、考勤、课堂、课后讨论作业批改和问题答疑方面的作用,又不忽视教师在课堂教学秩序、学习引导方面的主导作用。因此,农学专业农业推广学的教学推荐使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课程建设与教学。在农业推广学混合式课程建设环节,一是要搭建农业推广学的混合式课程教学平台;
二是把一些典型的有特色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模式和方法等以案例的形式录制成教学视频,并将相关的参考资料及人物事迹等连同教学视频上传教学平台;
三是在混合式课程讨论区,除了利用平台的交流平台外,把QQ、微信和微博作为课前预习辅导、课后交流答疑的辅助工具;
四是把抖音、快手与农业推广相关的视频资料作为学生了解三农及农业推广新问题与教学新案例的工具,增加学习范围和创新度;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探索有效发挥混合式教学交互性、共享性和自主性的优势,达到共性培养和个性化培养的目标。

(一)情景模拟补充“田间学校”及社会交流

农业推广学是一门理论密切联系实践的课程,受限于教学学时、学习场所和推广场地,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对“三农”问题的了解,也限制了与农业推广人员、农村基层工作人员和农民等推广对象的互动交流,农业推广学的实践教学质量举步维艰,使得原本生动丰富的推广活动只能停留在学生的想象中,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活力与学习动力。另外,学好农业推广学知识,并不意味着就能做好推广工作。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农业推广学的教学必须应用线上线下、虚拟社区论坛和微信群等信息资源,利用已搭建的基层政府、农技推广部门,企业、合作社和农民群众的交流培训平台,把“三农”工作及乡村振兴中与农业推广学相关问题、农民的需求通过设置不同的情景引入课堂,让学生以农业推广专家、教师与科技人员等不同身份去答疑解惑;
另外也可以针对某一问题,在学生中进行分组,让其扮演农民与农业推广专家、农业推广人员等不同身份,设置不同情景与场景的田间学校,让学生以不同身份进行沟通交流的同时应用农业推广学知识做推广;
这不仅让学生充分了解生产一线的现实问题,也能感受为什么要干推广、怎么干推广,以便改进学习方法,为将来参加农业推广工作夯实基础。

(二)第二课堂补充第一课堂

第一课堂指的是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教学活动,第二课堂就是在第一课堂以外的时间里进行的相关教学活动[7]。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普遍教学重心倾向于理论教学,而实践教学环节在一定程度上未受到高度重视,这种传统理念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创新性和实践能力。目前,甘肃农业大学农业推广学的教学学时仅有32 学时(第一课堂),在第一课堂内只能开展理论讲授,没有试验、实践教学环节,致使部分内容单凭任课教师的讲授无法提高教学质量,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同时传统的课程授课方式,完成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了期末考试就意味着结束了教学活动,由于缺乏后期的跟踪,单凭农业推广学的考试成绩难以衡量真正的教学质量与育人质量。为此,我们在农学劳动课、专业作物学Seminar、作物生产实践、专题报告,课程竞赛和毕业实习等环节积极创造机会构建农业推广学第二课堂。在第二课堂,任课教师除了复习应用农业推广学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外,任课教师创造机会将农业推广试验示范、农业推广沟通、农业推广经营服务、农业推广政策与法规等与农业推广实践相关的内容进行现场教学,这种言传身教方式能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过程性考核补充课程成绩考核

考核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应试教育只侧重期末考试卷面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和平时不学考前突击等方式很容易达标,但过了一个假期或经过一段时间,往往会发现即使卷子答得好的学生对农业基础知识与农业推广学相关知识仍然一问三不知,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考题内容“过死”,卷面考核不能完全量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在农业推广学学习比重较大,但实施卷面考核的难度也大。因此,农业推广学必须对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整改。重视过程性考核,增加过程性考核在课程考核中的比例,是“双一流”课程改革的一项有效措施。为此,我们设计了农业推广学综合成绩(100%)=期末考试成绩(50%)+过程性考核成绩(50%)的考核标准;
期末考试命题要求老师尽可能把考题出“活”,学生也需要“活”答,对于干条条堆积式无内涵、无理解的做答必须酌情扣分;
把过程性考核又分为出勤(10%)+课堂讨论(10%)+课堂笔记(10%)+课后作业(10%)+团队作业(作品)(10%),过程性考核伴随教学全过程灵活开展,教师要做的就是时刻提醒哪些学生还没有参加考核,哪些学生考核还不达标,还需要补救等;
这样学生便会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主动让老师检查笔记与课后作业,想在过程性考核环节拿到高分的学生,还能大胆地走上讲台“翻转课堂”。总之,增加过程性考核实现从教学过程到终端全程监管、督促和重视平时的学习与积累,达到理论水平与创新实践能力协同增进的作用。

农业推广学是理论与实践联系非常紧密的一门课程,在一流本科专业及课程建设中,该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对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水平与创新实践技能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本文提出了课程思政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教研教改与实践能力提升相结合、教材融合与教学方法改进相结合、科研与教学相结合、项目引导式教学与任务驱动式教学相结合和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6项主导教学改进措施,情景模拟补充“田间学校”及社会交流、第二课堂补充第一课堂和过程性考核补充课程成绩考核3 种补充措施,有效地提升了农业推广学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农学考核农业 国内农业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国内农业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11-16国内农业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农学学报》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农学学报(2022年9期)2022-09-29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蒲松龄《农桑经》的农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古今农业(2021年2期)2021-08-14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广西农学报》投稿指南广西农学报(2020年2期)2020-08-03内部考核童话世界(2020年10期)2020-06-15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推荐访问:教学方法 补充 探索
上一篇:亚氨基桥联的富氮杂环化合物研究进展
下一篇:强化实践能力的环境水文地质学教学模式探索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