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其他湾区高校群基础科学研究比较分析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1-19 点击:

张艺

(广东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广东湛江 524088)

大湾区日益成为全球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增长极和科教创新中心的重要聚集地。全球超过60%的经济都集中在以湾区为主导的特大城市地区。[1]国家智库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的数据显示,到2030年,我国粤港澳大湾区的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将达到30.4万亿人民币(4.62万亿美元),超过东京大湾区和纽约大湾区,成为世界经济规模最大的湾区。[2]不可忽视的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短板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方面。美国西海岸旧金山大湾区的高等教育水平基本上可以与东海岸的纽约大湾区相媲美,东京大湾区也集聚了日本大部分高水平大学。相比之下,部署在我国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水平大学数量屈指可数。创新驱动是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集聚一批高水平大学和优势学科群成为湾区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粤港澳大湾区要建设成为世界一流湾区,亟须打造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集群和优势学科群,以此作为“核心助推器”来带动大湾区实现高质量发展。

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发现有学者基于专利、出版物和经济等多源数据,对粤港澳大湾区内部的城市活力、科研合作和创新绩效等情况进行了探究。[3][4]部分学者针对粤港澳大湾区的高等教育发展状况,提出粤港澳大湾区须借鉴世界一流湾区的高等教育发展经验,建设国际高等教育示范区,通过加强粤港澳三地高校协同合作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等建议。[5][6]除对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发展状况研究外,部分学者还对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一流湾区在科技创新发展、高等教育竞争力等方面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7][8]遗憾的是,尚未发现有学者对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群与世界其他湾区高校群的基础科学研究进行对比分析,导致社会各界对我国粤港澳大湾区高等院校在全球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综合竞争实力、学科优势以及如何发挥其学科优势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决策等议题仍然不够清晰。

基础研究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石,加强基础研究能力建设已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战略取向。因此,通过对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群的基础研究能力以及世界其他湾区高校群的基础研究能力进行系统分析与比较,有助于明晰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群的综合竞争实力和学科竞争优势,对我国如何通过发展高等教育优势学科群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打造大湾区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框架

文献计量是一种客观揭示学术研究发展规律的量化分析工具。[9]它通过对文献信息如发表数量、发表时间、研究方向、研究机构和载文期刊等进行计量分析来把握基础研究领域的发展态势,所采取量化分析手段有助于克服同行主观评议所存在缺陷。[10]此外,由于基础研究成果多以论文的形式发布和传播,因此有学者基于论文数据的视角来研究特定机构群或特定区域的基础研究活动。[11][12]

本研究在充分借鉴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收录的全球四大湾区高校群发表的学术论文为数据来源,采用文献计量法对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其他一流湾区高校群的基础研究能力进行比较分析。本研究旨在明晰四大湾区高校群基础研究整体情况及其竞争格局和发展态势,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群如何立足于自身学科竞争优势,如何培育和打造优势学科群,以及如何提升高校群整体基础科学研究能力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二)数据的来源

本研究所需要数据来源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该数据库选刊严格,收录了全球最优质的学术期刊,所以是一个具有权威性、连续动态更新的大型数据库。[13]本研究在充分参考以往学者对全球四大湾区介绍的基础上[14],结合欧小军对全球四大湾区地理范围和主要高校的研究[15],同时通过谷歌(Google)、必应(Bing)、维基百科(Wikipedia)等搜索引擎内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纽约大湾区、旧金山大湾区和东京大湾区的地理范围和主要高校等搜索结果,以“大学OR学院OR学校”AND“地理范围”为检索关键词,对全球四大湾区高校群在1985—2021年期间发表的文献进行检索,并就检索结果中部分高校出现文献检索不完全的情况,对检索词进行了修改,最终确定了全球四大湾区高校群发文检索范式,运用其检索出4,156,148篇科技文献。文献检索时间为2022年1月1日下午。

(一)发表论文的时间分布

通过对全球四大湾区高校群发表的文献进行分析,发现全球四大湾区高校群的基础研究产出能力呈现“一超多强”的格局。其中,纽约大湾区在1985—2021年间共发表将近1,968,929篇文献,居于全球四大湾区高校群之首;
东京大湾区高校群和旧金山大湾区高校群以789,225篇文献数和760,272篇文献数分别居于全球四大湾区高校群发文总数的第二、第三名;
而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群以637,722篇文献数居于全球四大湾区的第四名。

从文献累积数量上来看,纽约大湾区高校群无疑是全球四大湾区中研究活动最为活跃的湾区高校群。纽约大湾区之所以成为全球第一大湾区,除了其具备强大工业力量外,该区域还聚集了美国顶尖公私立大学集群。目前,纽约大湾区拥有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普林斯顿大学5所世界顶尖级大学的“常春藤盟校”集群,还拥有麻省理工学院、纽约大学、罗彻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Rochester)等世界知名高校。这些世界一流高校共同铸造了纽约大湾区高校群领先于世界其他湾区的基础研究产出能力。东京大湾区高校群在发文总量上领先于旧金山大湾区高校群与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群,表现出较为强劲的基础研究产出能力,但与纽约大湾区高校群仍存在较大差距。东京大湾区较为出色的基础研究产出能力同样离不开一批高水平大学的支撑。东京湾区拥有东京大学、东京工业大学、筑波大学、庆应义塾大学、早稻田大学等日本120多所大学,占日本大学总量的近1/6。旧金山大湾区作为美国著名的高科技研发中心和金融中心,拥有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卡耐基梅隆大学等名校,其所组成的高校群同样具有突出基础研究产出能力。

相较于其他三大湾区高校群,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群在发文总量上处于劣势地位,在1985—2021年期间共发表研究文献637,722篇,与旧金山大湾区高校群和东京大湾区高校群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不足纽约大湾区高校群发文总量的1/3。这表明,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群的基础研究产出能力及基础研究成果积累存在较大不足。目前,我国粤港澳大湾区的名校数量较少,能够入围世界百强的高校只有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4所,且在世界百强高校的排名中相对靠后。迄今,粤、澳两地还没有高校进入世界百强高校之列。高水平大学水平不高,集而不群的现状成为制约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群基础研究能力发展的瓶颈。[16]

通过对全球四大湾区高校群在2003—2021年期间发表数量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群、旧金山大湾区高校群、东京大湾区高校群和纽约大湾区高校群的发文平均年增长率分别为14.42%、4.71%、2.55%和4.49%。这表明,全球四大湾区高校群的基础研究产出能力均保持着不同程度提升态势。

图1 全球四大湾区各高校群2003-2021年文献发表数量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群年发表成果数量增长率显著高于其他三大湾区高校群,其强劲增长势头反映出该湾区内高校群的基础研究能力不断提高,这与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断优化,政府教育投入逐年增多密切相关。根据公开数据,2018-2020年广东省教育支出年均增长率超过10%,而同时期香港的教育开支总额年均增长率达到19%。由于基础研究的公共属性,政府往往是基础研究投入的主体,肩负着科学研究经费的主要责任。[17]政府对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无疑为高校基础研究能力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二)发表论文的研究机构分布

通过对四大湾区高校群发文量进行分析,有助于发现哪些湾区高校具有较好基础研究产出能力和影响力。如图2所示,各湾区都拥有一所或多所相较于湾区内其余高校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更为突出的高校,在所在湾区高校群中扮演着“领头羊”角色。

图2 1985—2021年全球四大湾区各高校群中发表文献最多的前6所高校

在纽约大湾区中,哈佛大学发表文献居于湾区内高校之首,同时也是全球四大湾区中发表文献数量最多的高校。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所高等教育机构,哈佛大学在美国教育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位居美国“常春藤盟校”之首。在过去长达386年的办学历史长河中,哈佛大学始终将科学研究作为学校发展核心。哈佛大学在1985—2021年期间共发表了52万多篇科技文献,其遥遥领先的文献发表量表明哈佛大学具有强劲的基础研究产出优势。除哈佛大学外,集聚在纽约大湾区内的“常青藤联盟”高校均展现出较好基础研究产出能力。其中,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和耶鲁大学在1985—2021年期间的总计发文量均超过10万篇,在全球四大湾区众多高校中居于领先地位。这充分说明纽约大湾区高校群的基础研究整体实力强劲,该湾区高校群成为了美国科教创新中心的重要聚焦地。

东京大湾区中,东京大学在1985—2021年期间发表的文献数量领先于湾区内其他高校,表明东京大学在该湾区扮演着“领头羊”角色。但与纽约大湾区高校群所呈现强强聚集格局有所不同的是,东京大湾区中发文量排名第二的东京工业大学的总发文量不足东京大学总发文量的1/3,甚至低于纽约大湾区高校群中发文量排名第十的普林斯顿大学。这表明,东京大湾区中高校的基础研究产出能力差异较大,各高校基础研究发展存在明显不均衡现象。

旧金山大湾区中,斯坦福大学在1985—2021年期间科技文献发表数量居于该湾区高校群的第一名,同时也是全球四大湾区高校群中发表文献数量排名第二的高校,仅次于纽约大湾区的哈佛大学。除斯坦福大学外,旧金山大湾区高校群中发表文献数最多的第二至第六名高校同属于加州大学系统,表明以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为代表的加州大学系统同样具有强劲的基础研究实力。数据统计显示,旧金山大湾区基础研究发展状况与其公立、私立高等教育系统发展路径相一致,加州大学系统和斯坦福大学等私立高校共同构成了旧金山大湾区高校群基础科学研究“双足鼎立”的发展格局。

相比之下,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群在基础研究实力和三地分布方面存在较为突出的不均衡问题。发文总量排名前六的高校中,香港的高校占据4席,另外两所高校位于广州。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广东珠三角9市共有128所高校,占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总数的78.53%。这9市所含拥有高校数量与上榜高校数量不相称,说明内地高校的基础研究能力与香港高校存在差距,在基础研究产出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发表论文的国际合作情况分析

国际合作可通过跨国联合发表的研究成果数量来刻画。如图3所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群和东京大湾区高校群与美国高校合作发表的文献数量最多,其占比分别为14.06%和11.70%,均超过了10%。纽约大湾区高校群和旧金山大湾区高校群国际发表的合作国家比例结构则较为相似,合作最多的前三名均为英国、德国、加拿大。众所周知,纽约大湾区高校群和旧金山大湾区分布在美国东西海岸上,拥有全美最顶尖高校和优势学科群,因此吸引了世界其他国家许多高校与其开展合作与交流。此外,全球四大湾区高校群都倾向与发达国家进行学术合作。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是世界其他三大湾区高校群频繁开展合作的发展中国家,说明中国在基础研究领域拥有较强的国际合作能力,不过与美国、英国、德国等拥有顶尖基础研究实力的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群与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等国合作发表的论文主要涉及材料科学、电子电气工程学、环境科学、肿瘤学等学科领域,表明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群在上述学科领域的基础研究国际化程度较高。

图3 1985—2021年全球四大湾区各高校群参与国际合作发表文献最频繁的前10个国家

(四)发表论文的期刊分布

期刊是基础研究成果展示的重要载体。通过对全球四大湾区高校群所发表论文在不同JCR分区期刊分布进行分析,有助于明晰各大湾区高校群发表论文的质量状况。①JCR(Journal Citation Reports)分区,由科睿唯安公司(原来是汤森路透)每年按照期刊在每个学科领域的影响因子高低来制定。JCR分为4个区:期刊的影响因子位于所在学科类别的前25%(含25%)为Q1区;
位于25%—50%(含50%)为Q2区;
位于50%—75%(含75%)为Q3区;
位于75%之后为Q4区。统计结果显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群发文最多的前10种期刊中,有6种期刊在JCR分区中属于Q1分区。纽约大湾区高校群和旧金山大湾区高校群发文最多的前10种期刊,有8种期刊在JCR分区中属于Q1分区,而东京大湾区高校群仅有两种期刊属于Q1分区。由此可见,纽约大湾区高校群和旧金山大湾区高校群发表文献质量较高,而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群在基础研究成果质量方面仍有进步空间。

通过对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群在1985—2021年期间发表文献最多的前10种期刊进一步分析,发现它们覆盖的学科领域较为广泛。《科学公共图书馆一号》(Plos One)、《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均属于综合性期刊,其余的8本期刊覆盖了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化学、环境科学、物理、能源等领域。其中,《ACS应用材料和界面》(ACS Applied Materials Interfaces)是材料科学领域知名期刊,《全面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是环境科学领域重要期刊。这表明,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群在材料科学和环境科学领域发表研究成果较多。总体上,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群在基础研究方面涉足学科领域较为宽泛,其研究成果呈现出“广分散,单领域数量少”特征。此外,相比于纽约大湾区高校群与旧金山大湾区高校群,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群无论是在期刊发文数量,还是在期刊质量上仍存在较大不足。这意味着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群在构建优势学科群和提升基础研究能力方面依然面临着较大挑战。

(五)发表论文的学科分布

通过对全球四大湾区各高校群在1985—2021年期间发表文献最为集中的前10个学科进行分析,有助于掌握各湾区高校群所重点关注的基础研究领域,挖掘它们基础研究学科的优势及差异,进而为我国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群打造优势学科群提供依据。由图4可知,肿瘤学是纽约大湾区高校群和旧金山大湾区高校群发文最为集中的学科。这两大湾区高校群累计发表肿瘤学相关文献量高于东京大湾区高校群和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群。在神经科学、临床神经病学、心脏心血管系统学等医学领域,美国两大湾区高校群累积发文数同样领先于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群和东京大湾区高校群。这表明,美国两大湾区高校群在医学领域拥有强大的基础研究实力。在美国,医疗行业兴盛,医学相关专业成为热门选择,美国政府的政策支持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国两大湾区高校群对医学基础研究领域的关注。

图4显示,应用物理学是东京大湾区高校群发文最为集中的学科,明显领先于其余三个湾区高校群。这表明,东京大湾区高校群在该学科领域具备明显的基础研究优势,这与东京大湾区“制造业湾区”的发展特征相符。20世纪70年代,日本提出“技术立国”战略,国家的产业发展重点从引进模仿转变为强化自主基础性研究,政府主导大科学发展模式使日本在半导体、机械制造等领域走到世界前列。[18]政府主导的大科技发展模式以及日本众多制造企业的崛起,为东京大湾区高校群在应用物理等学科领域的基础研究能力发展创造了良好外部环境。

图4 1985—2021年全球四大高校群发表文献最多的前10类学科

1985—2021年期间,在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群发表文献最为集中的前10个学科中,材料科学领域的文献数占比最高。通过将世界其他湾区高校群的优势学科与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群进行对比,发现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群在材料科学、电子电气工程学、环境科学领域的累积发文数相对较高,说明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群在这些学科领域拥有较好的基础研究能力。2019年2月18日,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粤港澳大湾区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目标和方向。在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该纲要重点指出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发展壮大为新支柱产业。如今,广东省已形成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家电、先进材料、软件与信息服务等7个产值超万亿元产业集群,5G产业和数字经济规模全国第一。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群在材料科学、电子电气工程学等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离不开湾区内优势产业的反哺支撑。为了进一步打造湾区高校优势学科群,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群仍须加强三地高校融合,在优势共享、补齐短板的过程中巩固优势学科。

(六)发表论文的产学合作分析

企业与高校进行合作的动机主要为了获得专业知识、研究成果和研究技术等资源。英国学者诺拉·休伊特—邓达斯(Nola Hewitt-Dundas)曾基于英国创新调查数据进行研究,发现高校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状况会对企业合作伙伴的选择产生显著的影响。[19]鉴于此,通过对全球四大湾区高校群在基础研究过程中的产学合作情况进行分析,有助于厘清各大湾区高校群在特定学科的基础研究能力及其参与产学合作的发展态势。

统计结果显示,在1985—2021年期间,纽约大湾区高校群与企业合作发表文献共209,078篇,排名第一。这表明,相较于其他湾区,纽约大湾区高校群更为广泛地与企业开展研究合作,这也侧面反映出该湾区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具备强大实力和影响力。排名第二的是东京大湾区高校群,与企业合作发表文献为180,506篇,要多于旧金山大湾区高校群,是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群的两倍之多。东京大湾区高校群与企业的合作发文数占高校群总发文的1/5以上,表明该大湾区高校在开展基础科学研究过程中注重与产业界进行广泛合作。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联合理事会发布《经济社会对新制大学的要求》报告,认为新大学的首要职能是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其次是进行产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同时认为大学应主动与经济社会开展广泛联系合作,并倡导制定产学研合作制度。从此,日本迈开了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步伐。[20]为了促进大学技术研究成果向民营企业转让,日本政府先后出台《大学技术转移促进法》《研究交流促进法》和《产业技术力强化法》等政策。与此同时,日本众多高校与产业界自发成立“共同研究中心”,为推动日本产学研合作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反观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群,1985—2021年期间高校与企业合作发文数74,099篇,仅占总发文的11%,明显落后于世界其他三大湾区高校群。这意味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较为缺乏产学合作。高校、企业等机构在基础研究活动中的分离,将会导致高校基础研究成果出现转化难、转化效率低等问题,并最终可能导致湾区产业结构在寻求转型升级发展过程中缺乏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支撑。

表1列举了全球四大湾区高校群发文最集中的前10个学科,并计算出各湾区高校群在这10个学科中与企业合作文章数占特定学科总发文数的比例。数据统计发现,纽约大湾区高校群在电子电气工程学和肿瘤学领域与企业存在较为广泛研究合作,高校群与企业在这两个学科的合作发文比例分别占学科总发文数的17.76%和16.14%。旧金山大湾区高校群在产学合作中表现更为突出,其中在电子电气工程学领域的合作发文数占总发文的34.55%,在肿瘤学领域与企业合作发文占总发文的26.6%。肿瘤学作为美国两大湾区高校群的优势学科,旧金山大湾区高校群拥有更强的产学合作能力,而纽约大湾区高校群在产学合作方面弱于旧金山大湾区高校群。东京大湾区高校群在众多学科领域的产学合作状况要领先于其余三大湾区高校群。该湾区高校群在电子电气工程学、应用物理等4门学科领域的产学合作比例均高达30%以上;
在材料科学、化学和细胞生物学等学科的产学合作率也均达到20%以上。这充分说明,东京大湾区高校群在全球四大湾区高校群中具备最强劲的基础研究产学合作能力。

表1 1985—2021年全球四大湾区各高校群产学合作论文数占其所在学科发文量的比例(前10名)

相比之下,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群的产学合作能力依然有较大提升空间。具体而言,在排名前10的学科中,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群与企业在化学领域的合作发文数占到学科总发文数的18.81%,虽然高于纽约大湾区高校群的8.71%和旧金山大湾区高校群的14.18%,但仍与东京大湾区高校群的30.40%存在较大差距。此外,虽然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群相较于其他湾区在材料科学和电子电气工程工程学等领域实现了发文数量的领先,但是缺乏与产业界开展研究合作,这可能会削弱湾区高校群的竞争优势。同时,产学合作的缺位也成为高校基础研究成果难以转化的最大障碍之一。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发布的《2020全球创新指数》(Global Innovation Index 2020)报告,粤港澳大湾区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创新集群,仅次于东京大湾区的创新集群,但粤港澳大湾区在基础研究成果转化能力、国际化水平等方面依然落后于世界其他湾区。根据学者测算,当前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与旧金山大湾区高校的知识产权转移收入之比是0.23:1。[21]这说明,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群在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及产学合作等方面仍存在较大改善空间。

(七)发表论文的高被引文献分析

通过对粤港澳大湾区与全球其他湾区高校群的高被引文献①高被引文献是由科睿唯安(原来是汤森路透)基于所收录的全球11000多种学术期刊的1000多万条文献记录遴选而来,是对同一年同一个学科中发表的所有论文按被引用次数由高到低进行排序,排在某学科领域前1%的论文。所涉及学科分布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洞察各湾区高校群在特定学科领域的投入成效,进而识别各湾区高校群的优势学科,以此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群优势学科定位提供依据。如图5所示,各湾区高校群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基础研究产出数量与质量存在一定差异性。

图5 2011—2021年全球四大湾区高校群高被引文献最多的前10类学科

纽约大湾区高校群与旧金山大湾区高校群高被引文献的前10门学科中,存在8门相同学科。肿瘤学在美国两大湾区高校群的总发文量学科类别分布中均位于第一名,而在高被引文献发文量学科类别分布中同居第三名。普通内科医学在美国两大湾区高校群的总发文量学科类别中排名靠后,但在高被引文献学科类别分布中同属于第二名。这表明,相比于肿瘤学,美国两大湾区高校群在普通内科医学领域表现出更强基础研究产出质量。此外,美国两大湾区高校群在肿瘤学、神经科学、临床神经病学等学科领域表现出“文献产出量大,高被引文献量相对少”的特点,而在多学科科学、普通内科医学、材料科学等学科领域表现出“文献产出量相对少,高被引文献量相对多”的特点。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群在化学、材料科学、物理化学、纳米科学和电子电气工程学的高被引文献数领先于世界其他湾区高校群。对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群的一系列优势学科进行挖掘分析,发现在化学领域,广东高校贡献了60%以上的高被引文献。其中,华南理工大学的高被引文献数排名第一,中山大学排名第二。通过将优势学科所涉及机构分布进行逐一分析,发现广东高校在化学、物理化学、纳米科学等领域具有较强的基础研究影响力,香港高校在材料科学、电子电气工程学、环境科学等领域具有较强的基础研究影响力,澳门高校的高被引文献数量较少,但在药理学领域仍然有一定建树。由此可知,粤、港、澳三地高校各有基础研究优势领域。

(一)研究发现

本研究通过对全球四大湾区高校群的基础研究能力进行分析,具有以下发现:(1)在发表论文的时间分布上,全球四大湾区高校群的基础研究产出能力整体上呈现出逐年提高态势,纽约大湾区高校群在基础研究产出量方面居于领先地位,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群的基础研究产出年增长率显著高于其余三个湾区高校群,表明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群在基础研究产出方面拥有较好发展潜力;
(2)在发表论文的机构分布上,四大湾区高校群中都存在一所或多所高校充当区域内基础研究发展的“领头羊”角色;
(3)在发表论文的期刊分布上,纽约大湾区高校群和旧金山大湾区高校群的发文期刊分布结构相似,发文期刊的质量及影响力普遍较高,而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群发文集中期刊则覆盖了多个学科领域;
(4)在发表论文的国际合作方面,全球四大湾区高校群在基础研究上都倾向与发达国家进行合作,而中国是世界一流湾区高校群在基础研究国际合作频繁的少数发展中国家之一;
(5)在发表论文的学科分布方面,美国两大湾区高校群较为关注肿瘤学、神经科学等医学领域,东京大湾区高校群在应用物理领域和药理学领域具备基础研究优势,粤港澳大湾区在材料科学、电子电气工程学、环境科学领域具有显著的基础研究竞争优势;
(6)在发表论文的产学合作方面,东京大湾区高校群拥有突出的产学合作能力,而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群存在产学合作不足,这也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群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7)在发表论文的高被引文献方面,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群在化学、材料科学、电子电气工程学、纳米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影响力比其余三个湾区高校群略胜一筹。

(二)发展建议

基于以上研究,可以发现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群已初步形成了一批优势学科群。然而,粤港澳三地高校的相对分离、基础研究能力发展不平衡和产学合作较为缺乏等问题比较突出,这将阻碍高校群优势学科群的建设和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为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培育出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集群和优势学科群,弥补我国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群与世界其他湾区高水平大学集群相比所存在的差距,拟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粤港澳三地高校之间要加强联系与互动,推动湾区高校之间教育资源的自由流动,最终形成高校群“抱团创新”的基础研究发展格局。目前,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群在基础研究成果积累上仍落后于世界其他湾区。香港地区的高校在基础研究产出及质量上领先于粤、澳两地高校,但与世界一流湾区的高校仍存在不少差距,粤港澳三地高校尚未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来支撑整个高校群的基础研究能力发展。在学科建设方面,虽然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群已初步形成了一批具备基础研究竞争优势的学科群,但是优势学科的成果积累及影响力仍有待提高。为进一步打造优势学科群,可以尝试由特定学科领域的主力高校牵头,创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学科发展联盟,将湾区高校间优质学科资源进行共享,并借助线上平台促进高校师生间的交流,实现粤港澳高校群优势学科的协同发展。此外,粤港澳三地政治制度及教育制度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湾区高校群基础研究资源的自由流通。为破解政治制度及教育制度带来的基础研究协同发展难题,中央政府应对粤港澳三地高校的发展进行统筹与统一规划,培养三地高校间的“大湾区意识”,并大力支持粤港澳优质教育资源联合办学。

第二,世界一流湾区之所以能够成为全球科技创新集聚地,催生出强大的产业集群效应,这要归因于大湾区围绕着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的需求,促使高校、企业、研究机构等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形成了强大的发展合力。例如,旧金山大湾区以知识驱动创新发展而闻名,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世界一流高校依靠其雄厚的基础研究实力,为英特尔、苹果、谷歌等硅谷企业输送源源不断的创新思想与前沿知识。东京大湾区同样依靠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成为“制造业湾区”,东京大学、横滨国立大学等知名学府为索尼、佳能、丰田等跨国企业提供着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世界一流湾区内大学、国家实验室和企业组成“抱团创新”的科研架构对提高知识扩散的广度和深度,打造世界一流的科技型产业集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2]所以,我国粤港澳大湾区想要成为世界一流湾区,亟须打造完善的大湾区学科知识体系和产业经济体系。为此,粤港澳大湾区应广泛借鉴世界三大一流湾区的发展经验,鼓励高校、企业、研究机构共同设立联合实验室,并辅以配套的激励措施及政策支持,进一步开创粤港澳大湾区产学研相融合的新局面。

(三)研究局限性

本研究所存在局限性主要包括:第一,仅采用较为简单的描述性统计文献计量方法,没有采用更为复杂的研究分析方法,如运用科学知识图谱等可视化分析工具对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其他湾区高校群发表的文献进行分析,或基于“共同发文机构、共同发文作者”等视角对某一湾区高校群的基础研究合作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可能导致本文对全球四大湾区高校群基础研究发展态势的分析不够透彻;
第二,主要对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收录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其他湾区高校群发表的文献进行分析,而没有综合使用如CNKI、Scopus等数据库,忽视了对非英语文献、学术著作、研究报告等其他形式的基础研究成果的分析,这可能对本研究结论产生干扰;
第三,仅对全球四大湾区高校群的基础研究能力进行分析,忽视了湾区内众多科研机构和企业对湾区基础研究能力的贡献,这可能导致本研究对全球四大湾区的基础研究发展态势分析不够全面。这些局限性有待在后续的研究中进一步克服。

猜你喜欢 湾区发文粤港澳 湾区一起潮:时代中国深耕湾区22载 与湾区共成长房地产导刊(2021年12期)2021-12-31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房地产导刊(2021年12期)2021-12-31李万雄:湾区引擎,空港之芯房地产导刊(2021年10期)2021-11-22广州南拓 发现湾区新机遇房地产导刊(2021年8期)2021-10-13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今日农业(2020年14期)2020-08-14编读往来今日中国·中文版(2019年8期)2019-08-23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消费导刊(2018年20期)2018-10-19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金桥(2018年4期)2018-09-26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房地产导刊(2018年7期)2018-08-21推荐访问:科学研究 高校 基础
上一篇:基于自适应超像素的少样本极化SAR,图像特征增强方法研究*
下一篇:公平关切信息不对称下双渠道供应链决策与激励合同设计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