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良姜的本草考证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1-16 点击:

马文英 窦红莉,3* 牛 阳,4 黄 灿

1.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宁夏 银川 750004;
2.宁夏医科大学教育部中医药现代化重点实验室,宁夏 银川 750004;
3.陕西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咸阳 712099;
4.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回医中医医院银川医院,宁夏 银川 750004

高良姜为姜科山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良姜(AlpiniaofficinarumHance)的干燥根茎,是药食同源的香药之一。高良姜呈圆柱形,多弯曲,有分枝,长5~9 cm,直径1~1.5 cm,表面棕红色至褐色,气香,味辛辣[1]。本品始出高凉郡,今广东省治茂市,形状似姜而小,故名。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中品[2]。高良姜味辛,性温热,善于温中散寒,有治疗脘腹冷痛、胃寒呕吐的功效,是一味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温里药。高良姜不仅药用价值极高而且在日常饮食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常被用于药膳当中或作为天然调味香料, 被大量用作食品调味料, 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市场。文章将对高良姜的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及日常应用进行本草文献的源流考究,并收录现代药理研究作为补充,阐述如下。

高良姜的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高良姜始载于《名医别录》,书中载:“高良姜,大温。主治暴冷,胃中冷逆,霍乱腹痛。”将其列为中品。有关高良姜产地记载最早见于《本草经集注》[3],书中载:“高良姜,出高凉郡。”高凉郡现为今广东省湛江、茂名(高州)一带。因出于古高凉郡,故名高凉姜,后因谐音而讹称高良姜。《新修本草》《本草纲目》《中国药典》等均有记载,而《本草图经》[4]则对高良姜有更详细的记载:“春生,茎叶如姜苗而大,高一、二尺许;
花红紫色如山姜。”

1.1 高良姜别称考证 高良姜别称最早出现在《本草经集注》中,现将自汉代至现代8本古籍医书中有关高良姜别称的记载进行整理。详见表1。

表1 各时期本草古籍及现代医书对香药高良姜别称的记载

通过查阅文献及列表可知历代对高良姜别称的记载是从梁代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开始的。高良姜的别名有:杜若、佛手根、良姜、蛮姜、小良姜和海良姜等。“蛮姜”之名见于金陵本《本草纲目》,李时珍在卷十四高良姜条下释名:“蛮姜,子名红豆蔻。”还解释了高良姜之名的来由是因为其产地为高州,也就是古代的高凉县、高凉郡,“高良”其实是由“高凉”而来的,也称高凉姜。梳理历代本草古籍及医书对高良姜别称的记载发现,应用较多的是“高良姜”和“良姜”之名。

而别称中最易混淆不清“杜若是否就是高良姜”。有人说杜若即高良姜,有人说杜若和高良姜是同一种属的不同植物,亦有人说杜若与高良姜是不同种属的两种不同植物等。为了明确高良姜与杜若的关系,查阅各时期本草古籍及医书对高良姜的记载,明确了高良姜与杜若的关系。梁朝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记载:“杜若今处处有。叶似姜而有纹理,根似高良姜而细。”说明杜若与高良姜是两种不同的植物。唐代《新修本草》载:“高良姜生岭南者,形大虚软,江左者细紧,味亦不甚辛,其实一也。今相与呼细者为杜若,大者为高良姜,此非也。”[12]即因为产地的不同,高良姜的根形有大软和细紧之分,但都属于同一种植物。唐代有人却将大软者称之为杜若,细紧者称之为高良姜,这是不正确的,高良姜与杜若是两种植物,所以《新修本草》明确提出“此非也”。宋代《证类本草》中所附高良姜药图如图1中A1、A2图所示,杜若药图如图1中B图所示,由图可知杜若与高良姜原植物外形相似。同时期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云:“杜若,即今之高良姜。后人不识,又别出高良姜条。”[13]即是说当时(宋代),高良姜就是杜若,因后人不认识,又将其称之为“高良姜”,此时高良姜与杜若开始混淆。明代《本草蒙筌》中所附高良姜药图按地名记载为儋州高良姜、雷州高良姜,如图1中C1、C2图所示。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云:“杜若人无识者,今楚地山中时有之。山人亦呼为良姜。”[6]说明此时被称之为“高良姜”的其实是“杜若”,而杜若也是在明代近乎失传,之后的本草未见收载。现代所说高良姜为图1中D图所示。从图片可以看出现代的高良姜与明代的杜若是同一种植物。综上所述,宋代以前杜若与高良姜是两种不同的植物,宋代至今,高良姜与杜若已被统称为高良姜。

A1.《证类本草》中儋州高良姜;
A2.《证类本草》中雷州高良姜;
B.《证类本草》中杜若;
C1.《本草蒙筌》中儋州高良姜;C2.《本草蒙筌》中雷州高良姜;
D.现代高良姜图1 各时期本草古籍及现代医书中高良姜原植物图

1.2 历代古籍及医书对高良姜性味的记载 关于高良姜性味的记载最早见于《名医别录》中,现将记载高良姜性味的18本本草古籍及现代医书的记载整理如下。详见表2。

《名医别录》中载高良姜性大温,经过梁、唐两个朝代的演变,高良姜在性味上无改变,只是将高良姜的毒性纳入了性味中。如:《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等中对高良姜性味的记载均为:“性大温,无毒。”而唐朝同时期的《本草拾遗》中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味辛”。唐朝以后直至明朝之前,对高良姜的性味记载都没有改变,到了《本草蒙筌》中记载:味辛、苦、性大温。至此之后一直到现代对高良姜性味的记载再无改变和增加。都是主要性味为“辛、热”“辛、苦、大温、无毒”等。综上可知历代对高良姜性味的记载为“味辛、苦,性大温,无毒”,可见从古至今,中医学对高良姜性味的认识基本一致。

表2 各时期本草古籍及医书对高良姜性味的记载

1.3 高良姜的归经 将记载有高良姜归经的11本本草古籍及现代医书的内容整理如下。详见表3。

历代本草古籍对高良姜归经的记载均不明确,直至明《神农本草经疏》才首见,书中载其“入足阳明胃、太阴脾经”。同时代的《雷公炮制药性解》《本草通玄》《本草汇言》均记载“入脾胃二经”。清代的《本草新编》则载为“入心与膻中、脾、胃四经”,而同时代的《本草害利》又载其“入脾、胃、肝三经”。由表3可知,高良姜入心与膻中、脾、胃、肝五经,其中以入脾胃二经记载最多,因脾胃二经为客寒所犯之首,且寒邪侵袭则逆冷、霍乱腹痛诸病生。而高良姜味辛,大温。辛温暖脾胃而逐寒邪,则胃中冷逆自除,霍乱腹痛自愈矣。高良姜主要用于暴冷、胃中冷逆、霍乱腰痛。所以高良姜归经主要为“入脾胃”二经。

表3 各时期本草古籍及现代医书对高良姜归经的记载

1.4 高良姜功效主治 高良姜的功效主治最早记载于《名医别录》,现将汉代到现代本草古籍及医书中有关高良姜功效主治整理如下。详见表4。

有关高良姜功效主治的记载最早见于《名医别录》,书中云:“主治暴冷,胃中冷逆,霍乱腹痛。”《证类本草》之前对高良姜功效主治的记载都未改变,而同时期的《药性论》载:“治腹内久冷,胃气逆,呕吐。治风破气,腹冷气痛;
去风冷痹弱,疗气冷逆冲心,腹痛,吐泻。”然《本草拾遗》又载:“下气,止痢。”明朝的《本草纲目》在之前的基础上又加:“健脾胃,宽噎膈,破冷癖,除瘴疟。”同时期的《雷公炮制药性解》中云:“消宿食、解酒毒。”《本草通玄》中则主要强调主治“寒邪腹痛”。清代的《要药分剂》《本草新编》《本经逢原》等皆强调暖胃散寒、消食醒酒治冷痛;
同时期的《本草述钩元》《本草害利》等则在此基础上主要强调“疗心脾久冷作痛”。现代《中国药典》中载其“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综上所述,高良姜大辛、大温兼苦,为无毒之药。健脾胃,宽噎膈,破冷癖,除瘴疟,止痢是必以虚寒滑利言之,真寒霍乱治转筋是也,治冷气吐泻翻食等,以其辛而兼苦,有下气之功也。温中散寒止呕可治一切寒象之证,但对于解酒毒却非但无效而且伤身。酒性大热,高良姜亦是大辛大热之品,服之以其辛热燥性伤其脾胃,愈增烦烧之苦,所以高良姜不能解酒毒。

表4 各时期本草古籍及医书对高良姜功效主治的记载

1.5 高良姜的用药禁忌 高良姜乃辛温大热之品,唯有客寒犯胃而呕逆以及食伤生冷致成霍乱者宜之。而肺热、胃火作呕者,伤暑霍乱、火热注泻、心虚作痛者禁之。

1.6 用法用量 中药的用量是指依据中医药理论及临床经验为达到一定的治疗作用而应用的药物剂量。因此中药用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不仅对中医临床疗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且也与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以及中药用药的安全性等密切相关[32]。但由于不同时期对药物剂量认识的不同,对药物药性的认识不同,剂量单位混乱,折算方法不统一,药物质量的差异等因素[33],导致中药至今在用法用量上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使用计量。如《证类本草》中载:“《圣惠方》治霍乱、吐利、腹痛等疾。高良姜一两锉,水三大盏,煎取二盏半,去滓,下粳米二合,煮粥食之。”《神农本草经疏》载:“《普济方》中霍乱呕甚不止。用高良姜生锉二钱,大枣一枚,水煎冷服,立定。”《本草害利》:“治心脾疼,多用良姜,寒者用之二钱,热者用四五分。”《备急千金要方》载:“治卒心腹绞痛如刺,两胁支满,烦闷不可忍方,高良姜五两。”[34]《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载:“治小儿冷伤,脾胃不和,腹胀气闷,不欲饮食。高良姜去皮一分,等。”[35]

对高良姜用法用量最早记载的是《证类本草》,至此之后历代本草古籍医书对高良姜应用剂量的记载有以下多种:一两锉,五两,一钱匕,生锉二钱,三钱,一钱,一钱半,四两,四五分,一分。而现代医书对高良姜应用剂量的记载是3~6 g。目前, 我国基本上对历代与现代的衡量的折算有了确定的比例。详见表5[32]。

表5 古今衡量的折算比例

不同的地方出产的药物药效不一样,并且临床使用时也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因体质不一,使用的药量也不一样。所以中药没有统一的用药剂量,而是一个区间。不能小于最低剂量,即起不到治疗效果的量;
不能高于最大剂量,即不安全剂量。在这个区间内亦可根据不同的病性而取不同的量。

高良姜现代临床主要用于胃痛、霍乱、吐痢腹痛及呕吐等疾病的治疗,因此,高良姜是脾胃疾患的常用药物[36]。而现代药理学研究[37-39]表明,高良姜具有抗氧化、抗肿瘤、镇痛、抗溃疡、抗菌、抗过敏、抗肝损伤及肝硬化、抗白癜风等主要药理作用。

3.1 食疗及保健 高良姜粥[40]:高良姜15 g,陈皮2 g,粳米100 g。功效温胃健脾,止痛,适用于胃脘疼痛、畏寒肢冷等症。高良姜作为常用天然调味香料也被大量用作食品调味料制成咖喱粉等,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市场,是我国出口创汇的大宗农副品种。此外,高良姜油可用于制造驱风油、万金油、食用调料等[41]。

3.2 保鲜作用 高良姜多糖是一种天然提取物,不同浓度的高良姜多糖能显著降低马铃薯匀浆的褐变、降低酪氨酸酶-邻苯二酚反应体系的颜色,对保持酪氨酸酶反应体系的明亮度,防止色泽加深有较好的效果。因其具有良好的食品安全性被应用于保鲜剂,故在美白护肤、果汁护色、鲜切果蔬保鲜等领域,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42]。

高良姜因其产地“高凉郡”而得名,有杜若、佛手根、良姜、蛮姜、小良姜和海良姜等别称,其中应用较多的是“高良姜”和“良姜”之名。作为一种药食同用的温里药,高良姜在医用及日常应用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在药用方面,从性味而言,从古至今药学书籍记载基本一致,多以辛、苦、大温、无毒为主。从归经而言,以其入脾、胃二经为主,兼入心经、膻中经或肝经。从功效主治而言,唐朝之前均载其主治暴冷,胃中冷逆,霍乱腹痛,明清时期又增加了健脾胃、宽噎膈、破冷癖、除瘴疟等功效。发展至现代,主要用于温胃止呕,散寒止痛。从用药禁忌而言,高良姜乃辛温大热之品,肺热、胃火作呕者,伤暑霍乱、火热注泻、心虚作痛者禁之。从用法用量而言,由于不同时期对药物剂量认识的不同,对药物药性的认识不同,剂量单位混乱,折算方法不统一,药物质量的差异等因素,导致高良姜在使用上没有统一的剂量,只有一个区间,即大于起不到疗效的剂量,小于不安全的剂量,在此区间因人、因病取量即可。从药理作用而言,高良姜具有抗氧化、抗肿瘤、镇痛、抗溃疡、抗菌、抗过敏、抗肝损伤及肝硬化、抗白癜风等作用。在日常应用方面,从食疗及保健而言,高良姜粥不仅温胃健脾还能止痛。而且,高良姜还常用于制作食品调味料如咖喱粉或驱风油、万金油等。从保鲜作用而言,高良姜能保持酪氨酸酶反应体系的明亮度,防止色泽加深,可用于美白护肤、果汁护色、鲜切果蔬保鲜等。

猜你喜欢 医书性味主治 神医的秘方格言·校园版(2021年31期)2021-12-27白蜡树青年文学家(2020年28期)2020-11-02方剂药性量化研究现状及展望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8年7期)2018-09-25给您推荐两部值得珍藏的宝贵医书·博学奇书农村百事通(2017年7期)2017-04-26基于药品标准的蒙药制剂品种、主治和用药特点研究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2016年12期)2017-01-11经方中芍药的运用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2016年10期)2016-12-13浅析涌泉穴科技视界(2016年18期)2016-11-03半夏泻心汤的不同性味配伍对慢性胃溃疡大鼠胃液分泌及胃蛋白酶活性的影响浙江中医杂志(2004年4期)2004-04-26云南民族药方选(二)祝您健康(1990年3期)1990-12-28推荐访问:本草 考证 高良
上一篇:Arithmetic,Optimization,with,Deep,Learning,Enabled,Anomaly,Detection,in,Smart,City
下一篇:水蛭活体疗法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