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审小麦新品种宝亮5号的选育及生产技术规程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1-16 点击:

陈新民 张宝亮 宋双全 王怀苹

(1.河南省浚县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 河南 浚县 456250;
2.河南冠丰种业有限公司 河南 浚县 456250;
3.辉县市农业农村局 河南 辉县 453600;
4.鹤壁市农业科学院 河南 鹤壁 458030)

在黄淮南片麦区生产集约化、规模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1],小麦生产不仅需要高产品种,更需兼顾抗病、抗倒、抗寒、优质等特性[2]。河南冠丰种有限公司聚合优质育种资源,采用杂交育种方法,统筹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有机协调实现产量目标,注重株型、株高和茎秆质量的选择[3]达到抗倒的目的,运用接种病菌和异地多态鉴定等方法进行病害抗性和适应性的选择,从2010年开始历经11年选育出具有矮秆、高产、稳产、抗倒、抗病、耐寒、耐后期高温等特点的小麦品种宝亮5号。于2021年6月通过国家黄淮南片小麦新品种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210028)。该品种近2年在黄淮海适宜地区累计示范推广面积达78万亩,各地平均亩产在650 kg左右。

黄淮冬麦南片小麦生产中,倒春寒发生趋重,中后期易发生干热风等异常气候,茎基腐病和赤霉病逐渐成为主要病害,对小麦生产造成不利影响。目前本地区推广的小麦品种普遍存在抗冻性差、常见病害水平抗(耐)病性较差等主要问题,并且随着土地流转及托管、技术托管等新型农业经济主体的快速发展壮大,对推广的小麦品种适宜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轻简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育种单位确立了高产、稳产、抗病、抗寒、抗倒、广适、宜机收的小麦新品种选育目标,以期能解决以上问题。

2.1 亲本来源

宝亮5号具有丰产性好、稳产性状突出、对黄淮麦区主要病害抗性较好等优良特性,这和品种亲本间基因遗传距离较远、性状优缺点互相补充、总体优点多缺点少等密切相关。

2010年,育种单位以豫麦52为母本,周麦16/cp11-06为父本进行杂交选育。其中豫麦52组合为豫麦1号//(四川独秆/濮阳5号)F1,该品种为半冬性,生育期中等偏早,对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抗性较好,株高适中,茎秆粗壮有弹性,抗倒性强,产量三要素构成协调。周麦16组合为豫麦21//周8425B,该品种成熟较晚,具有根系发达、分蘖力强、丰产性好、抗倒性强等优点,曾作为豫北地区的当家品种大面积推广。上述亲本遗传基础丰富,分别来源于高加索、无芒麦、牛朱特、西农系列,高抗倒伏的豫麦21等育种材料来源于前苏联、西北和河南等不同区域。由此可见,宝亮5号是不同的抗病基因、丰产基因、矮秆基因、早熟基因、抗青枯基因、抗寒基因、耐旱基因等相互重组融合的结果。这就是宝亮5号集高产、稳产、多抗、广适等优点于一身的主要原因。

2.2 选育方法

宝亮5号采用杂交后株系循环的方法系统选育而成。其技术路线:在父母组合上,选用性状互补、遗传基因丰富、亲缘关系差异大的冬类型品种豫农52、周麦16/cp11-06为亲本,以期创新出超亲类型。在高产方面,要求品种有不低于750 kg/亩的产量水平,所采用的技术路线为群体优势和个体优势并重,统筹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关系。在品种的抗病性上采用自然高发病区域异地鉴定和病菌接种相结合的方法,注重品种抗性水平的提高。为选育出适应性广泛的优良品种,采取不同类型复合杂交,选择对光照反应不灵敏的材料,注重灌浆后期对高温天气和干热风的抗性选择。

在亩穗数40万穗以上的基础上,尽可能增加穗粒数,通过对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协调改良,提高穗粒重。增加穗粒数以提高小穗粒数为主,兼顾结实小穗数的增加。千粒重不低于45 g,同时籽粒饱满、粒匀、黑胚率低、商品外观好。技术要点是F2代种植于水、肥胁迫生态条件下,有利于矮秆大穗及耐旱性等优良性状的充分表达和选择。F3代以后再种植于中高肥地块,并采用人工接种,便于进行抗倒、抗病、丰产等性状的表达选择,使宝亮5号小麦育种效率明显提高。

3.1 区域试验

2017-2018年度宝亮5号参加国家黄淮南片冬麦区区域试验早播组,平均亩产481 kg,比对照周麦18增产4.33%,增产极显著,比对照增产≥2%的试点率81%;
居早播组(第4组)区试17个参试品种的第9位。2018-201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88.5 kg,比对照周麦18增产4.22%,增产极显著,比周麦18增产≥2%的试点率81%;
比第2对照百农207增产8.25%,比百农207增产≥2%的试点率95.2%;
居早播组(第4组)区试18个参试品种的第8位。2年区试平均亩产534.8 kg,比对照增产4.28%。

3.2 生产试验

2019-2020年度宝亮5号参加国家黄淮南片冬麦区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2.3 kg,比对照周麦18号增产4.68%,汇总23点,22点增产,比对照增产≥2%的试点比例95.7%。

4.1 植物学特性

宝亮5号属半冬性中熟品系,全生育期228.7 d,成熟期比对照品种周麦18晚熟0.5 d。幼苗偏直立,叶片较宽,叶片颜色浓绿,苗势较旺。幼苗分蘖力、成穗率较强,冬季抗寒性较强。起身拔节早,两极分化快。平均株高77.6 cm,茎秆粗壮弹性较好,抗倒伏。旗叶宽短、上冲,穗下节较长。后期根叶功能较长,较抗灌浆后期高温,落黄好,熟相较好。穗长方形,码偏稀,白壳,长芒,白粒,籽粒角质,黑胚率较低,容重较高。平均亩穗数37.8万穗,穗粒数33.9粒,千粒重46.5 g。

4.2 抗病性鉴定

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鉴定,中感纹枯病、白粉病、赤霉病,高抗叶锈病。

4.3 品质分析

籽粒容重805 g/L、蛋白质(干基)14.5%、湿面筋35.8%、吸水率61%、稳定时间2.9 min。

5.1 适宜种植区域

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5.2 播前准备

5.2.1 基肥 秸秆还田土壤每亩补施铵态氮肥3 kg,以加速秸秆腐解。没有秸秆还田的田块,适当增施有机肥3 m3左右。

根据土壤的肥力基础,推广测土平衡施肥[4]。每亩施纯N 11~14 kg、P2O59~10 kg、K2O 6~9 kg或硫酸钾(K2SO4)12~16 kg。土壤K2O含量大于150 mg/kg的地块,不施钾肥。氮肥底施用量因地而异,两合土地块底肥、追肥比例为5∶5,壤质土壤底肥、追肥比例为6∶4;
黏重地块底肥、追肥比例为7∶3。

5.2.2 种子处理 根据种植区域病虫害发生的主要类型,使用高效低毒、环境友好的专用种衣剂或拌种剂,并按照说明书要求进行加工。种子包衣应符合GB/T 15671的要求。农药使用应符合GB/T 8321的要求。

5.2.3 土壤处理 地下害虫严重发生的地块,每亩用5%甲基异柳磷颗粒剂1.5~2.0 kg或5%毒死蜱2 kg或3%辛硫磷颗粒剂2.5 kg,混合沙土15~20 kg,于耕地前均匀撒施地面,随耕作翻入土中。也可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每亩用量250 mL,兑水2 kg,拌细土25 kg于垡头撒施。

5.3 精细整地

采用秸秆粉碎翻压还田方式,秸秆粉碎长度应小于5 cm。上茬作物是玉米的,由于秸秆残留量大,建议用大功率机械粉碎2遍。每年或最少3年进行一次深耕,深耕25~30 cm或深松35~40 cm。耕后旋耕2遍,深度12~15 cm。深耕地块应结合耙地,达到上虚下实,利于保墒和出苗。

5.4 播种技术

宝亮5号适宜出苗的土壤含水量为两合土20%左右,黏土22%左右,若低于上述指标,应及时浇水补墒,确保一播全苗;
土质黏重的土块,也可以播种后浇蒙头水。适宜播期为10月10~20日,每亩基本苗为14万~22万株,播量7.5~10.0 kg。较适宜播期每推迟1 d播种,每亩应增加播种量0.25 kg。播种宜采用机械精播耧宽窄行播种或等行距播种,播种机应以5 km/h的速度匀速行进,确保下种均匀、深浅一致、行距一致、不漏播、不重播,播深3~5 cm。播种后镇压应注意以下几种情况:播种墒情较差的地块,应及时镇压;
墒情较好的地块,应适当散去表墒后镇压。适宜地区推广施肥、播种、镇压一体化作业。

5.5 冬前管理

5.5.1 查苗补种 小麦出苗以后应及时查看苗情,缺苗20 cm以上的地方,用该品种的种子浸种至露白后开沟撒播,墒情较差的应采取先开沟、再浇水、后补种的方法,或在小麦3~5叶期补苗。

5.5.2 酌情冬灌 在11月下旬至12月上中旬,当日平均气温降至3~5℃时,墒情不足、出苗不好或整地质量差、土壤塇松的麦田,浇越冬水1次。对冬前降雨充足、土壤墒情适宜和群个体生长正常的麦田,不浇越冬水。

5.5.3 冬前化学除草 在11月中下旬至12月上旬,日平均气温6℃以上时进行化学除草。以播娘蒿、猪殃殃等双子叶杂草为主的麦田,用二甲四氯、双氟磺草氨、氯氟吡氧乙酸、唑草酮、苯磺隆、噻吩磺隆等按药剂说明书喷施;
以野燕麦、看麦娘等单子叶杂草为主的麦田,用精恶唑禾草灵、炔草酸、甲基二磺隆等按药剂说明书喷施。混生杂草用甲基二磺隆、苯磺隆、双氟磺草氨按药剂说明书喷施。

5.6 春季管理

5.6.1 合理追肥 小麦返青期,弱苗应以促为主,每亩麦田可趁墒穴施或结合浇水追施10~15 kg尿素。对于壮苗,以中耕除草为主,到拔节期基部第一节间固定,开始出现两极分化时(3月25日以后)结合浇水追施尿素10 kg。对旺苗类麦田,适度延后追肥,酌情减少用量至5~10 kg。

5.6.2 春季病虫害防治 小麦春季返青之后,茎基腐病、全蚀病、纹枯病及红蜘蛛、蚜虫等病虫害发生较为普遍,危害较严重。防治时间为3月中旬,病虫发生严重的年份应隔5~7 d连续喷药2次。常用的防治纹枯病的杀菌剂有烯唑醇、丙环唑、吡唑醚菌酯、戊唑醇等。常用的杀虫剂有吡虫啉、噻虫嗪、氯氟氰菊酯、克螨特等。

5.7 中后期管理

5.7.1 病虫害综合防治 坚持以预防为主、绿色防控的宗旨。在小麦抽穗扬花期,每亩用12.5%烯唑醇30 g或25%氰烯菌酯粉剂30~50 g或2.5%氯氟氰菊酯水乳剂+10%吡虫啉10 g+磷酸二氢钾100 g,兑水50 kg。配制药剂应采取二次稀释的方法,以免药液不匀导致药害,应避免在露水较重的情况下施用,喷药后6 h内遇雨应补喷。

5.7.2 赤霉病防治 小麦齐穗期每亩麦田用50%多菌灵50 g或43%戊唑醇悬浮剂30 mL或40%戊唑醇·咪鲜胺30 g或25%氰烯菌酯100 mL,兑水均匀喷雾进行预防;
如遇连续阴雨天气,需再防治1次,效果明显。

5.7.3 叶面喷肥及预防干热风 小麦扬花期后7~10 d,每亩麦田用尿素1 kg、芸苔素内酯40 mL和磷酸二氢钾200 g,兑水50 kg进行叶面喷施,可有效防止叶片后期早衰,增加对干热风的抵抗能力,并能提高千粒重,增加产量。

5.8 收获和贮藏

在小麦蜡熟末期至完熟期,麦叶、麦穗全部变黄,籽粒变硬,应单独收割、单独晾晒,不宜长时间在水泥晒场暴晒,禁止在沥青路面上晾晒,入仓籽粒水分含量应不大于13%。贮藏入仓时小麦商品粮杂质率不大于1%,单仓贮藏于避光、常温、干燥、通风处。同时,做好库房消毒、杀菌、清洁、防虫灭鼠等工作,进行安全贮藏。

猜你喜欢 周麦麦田小麦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11-09Unidirectional Identity-Based Proxy Re-Signature with Key Insulation in EHR Sharing SystemComputer Modeling In Engineering&Sciences(2022年6期)2022-07-02小麦春季化控要掌握关键技术今日农业(2021年8期)2021-11-28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金桥(2021年10期)2021-11-05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今日农业(2021年13期)2021-08-14小麦新品种展示试验研究农民致富之友(2020年5期)2020-04-082017年许昌市小麦新品种试验农民致富之友(2017年12期)2018-01-31不关我的事语文世界(小学版)(2015年8期)2015-10-30别人做不到语文世界(小学版)(2015年2期)2015-04-07小麦品种“周麦27号”创出高产新纪录农村百事通(2014年16期)2015-02-09推荐访问:选育 新品种 小麦
上一篇:高产稳产节水小麦新品种临农4357的选育
下一篇:梯级水电站经济运行和电水优化调度探索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