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茸鹿繁殖效率的因素及其研究进展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1-15 点击:

刘玉太,金学林,刘文华,王永奇,车利锋※

(1.陕西省动物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32;
2.陕西省秦岭珍稀濒危动物保育重点实验室,陕西 西安 710000)

在我国,人工饲养的鹿类动物主要有梅花鹿、马鹿、水鹿、白唇鹿、驯鹿、麋鹿和坡鹿等[1]。《中国药典》上记载,鹿茸为鹿科动物梅花鹿(Cervus nippon)或马鹿(Cervus elaphus)的雄性未骨化的密生茸毛的幼角[2],因此,人们习惯地将梅花鹿、马鹿称为茸用鹿,也称茸鹿。新中国成立以来,茸鹿业从最初的几个国营鹿场发展到现在的3 000 余家鹿场,总饲养量50 万~70 万只,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转变,相关学者在鹿的育种繁殖、疾病防治、饲料营养、产品开发及群体驯化[3-10]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2020 年5 月,农业农村部公布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目录》,人工饲养的梅花鹿、马鹿首次位列其中,中国茸鹿业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作为我国大畜牧业的一部分,茸鹿的繁殖技术体系与牛羊猪等传统家畜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基础薄弱,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没有形成系统的茸鹿繁殖技术体系;
大多数鹿场没有茸鹿选种选配标准,忽视对茸鹿繁殖性状的选择;
茸鹿繁殖期饲料种类单一;
整体上茸鹿人工授精技术应用率偏低,且受胎率浮动较大,其他辅助生殖技术,如超数排卵和胚胎移植技术、性别控制技术和体外受精技术等极少被研究应用;
母鹿流产难产、仔鹿死亡现象增多。茸鹿养殖业升级换代首要解决的便是繁殖效率的问题。作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阐述了遗传因素、日粮营养、疾病、后备鹿选择、繁殖技术和提高仔鹿成活率6 个方面对茸鹿繁殖的影响及其研究现状,以期为茸鹿繁殖的进一步研究和加快茸鹿种群发展提供基础和研究思路。

1.1 不同茸鹿品种繁殖性能的差异

目前,我国饲养的梅花鹿品种主要有吉林梅花鹿、双阳梅花鹿、西丰梅花鹿和东丰梅花鹿等;
马鹿品种主要有清原马鹿、塔里木马鹿、天山马鹿、甘南马鹿和东北马鹿等。梅花鹿养殖主要集中在吉林、辽宁和黑龙江东部地区,而马鹿养殖集中在新疆、内蒙古、青海和甘肃等西北地区。不同的茸鹿品种,繁殖性能表现不同。李和平[11]曾在1996 1998 年对双阳梅花鹿、长白山梅花鹿、西丰梅花鹿、清原马鹿和乌兰坝马鹿等优良茸鹿品种(品系)进行了繁殖性能的详尽观测与统计分析,得出了5 个茸鹿品种(品系)重要的繁殖学参数,见表1。结果显示双阳梅花鹿公鹿的性成熟期和母鹿的初情期早于其他品种,具有性成熟早的特点。

表1 茸鹿品种(品系)繁殖性能参数Table 1 Reproductive performance parameters of antler deer breeds (strains)

1.2 杂交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杂交鹿的繁殖力呈现杂种优势。郑兴涛等[12]研究发现东北梅花鹿()与东北马鹿()的种间杂交F1 代鹿的繁殖成活率接近81%,较母本高2%,较父本高33.7%,双胎率达22.7%,比母本的2.9%高出6.6 倍;
东北马鹿()与天山马鹿()的亚种间杂交F1 代鹿的繁殖成活率达80%,比母本高32.7%,比父本高20%,双胎率由母本的0.1%提高到1%,产仔率高达63.6%,显著高于双亲的51%。花·马杂交和东·天杂交F1代的繁殖力较高,表现出性早熟、繁殖成活率高,双胎率高的优点。李和平[13]在2002 开展了茸鹿繁殖性状杂种优势的测定,清原马鹿 乌兰坝马鹿杂交F1 的受胎率、仔鹿成活率和繁殖成活率显著高于双亲均值,试验鹿场的3 个指标的杂种优势率分别为15.69%、14.53%和32.28%。综上所述,鹿场可根据杂种优势理论,通过品种(品系)间的杂交来提高茸鹿的繁殖力。

但是,近年来一些地区出现梅花鹿和马鹿杂交后代雄性出现不育的现象[14],细针穿刺睾丸细胞学检查发现不育的雄性花马杂交鹿睾丸表现生精障碍,这些公鹿精子的发生被阻断在不同发育阶段,同时不育个体和可育个体的睾丸体积没有发现明显差异。进一步的研究结果显示[15]不育的花马杂交个体的EDEM、SO9、CREM、UBE2J1 和MSFD14A 的mRNA 表达出现了差异,这为花马杂交种鹿提供了一种早期选育思路。

日粮营养对种公畜的精液品质有重要影响,合理的营养是种公畜发挥其最大繁殖能力和延长使用年限的重要保证,关系着种公畜鲜精和冷冻精液的品质[15]。对于母畜而言,营养缺乏会引起性成熟推迟、发情紊乱、卵泡发育不良、排卵数量减少和卵巢变性,还会导致怀孕母畜出现流产、早期性胚胎死亡、产出弱胎或者死胎,因此,营养对种畜繁殖性能的影响一直是营养学研究的重中之重。以公猪为例,营养对精液品质和繁殖性能影响的研究占其总营养研究的80%,其余研究围绕生长性能、胴体品质等方向开展[17]。而在鹿营养研究中,绝大部分的研究都是围绕鹿增重、生长发育和公鹿生茸等展开,以提高种鹿繁殖性能为目的的营养研究报道较少。

韩欢胜等[18]研究了膘情对母鹿发情率的影响,结果说明母鹿膘情与发情密切相关。肖国亮等[19]的研究表明公鹿开始采精前补饲对精液品质有直接影响,试验组种公鹿的采精量、活力和密度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马丽娟等[20]指出,为了保证梅花公鹿配种期正常发情及精液品质,日粮中的蛋白质水平一般不应低于20%。杨福合等[21]的研究认为,梅花鹿母鹿妊娠中期精料补充料较适宜的蛋白质水平为16.6%、能量为16.7MJ/kg,妊娠后期分别为20.3%和17.1MJ/kg;
为保证胎儿正常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妊娠中期每只鹿每天需要供给可消化蛋白质85~90g、可消化能14.35MJ,妊娠后期可消化蛋白质140~145g、可消化能14.43MJ。李林娜等[22]报道,通过添加10mg/kg 维生素E和0.8 mg/kg 无结晶水亚硒酸钠,可显著提高仔鹿出生率和成活率。

在反刍动物上,n-3 多不饱和脂肪酸(plo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s)在维持精子膜结构和功能尤其是冻精受精能力方面扮演重要角色[23],因此,通过改变饲粮脂肪酸组成可以调控精子膜结构和功能,从而改善精子活力。在蛋白质氨基酸中,赖氨酸、蛋氨酸和精氨酸等对精子密度和活力有积极作用[24]。日粮提供的蛋白质是体内多种与繁殖通路相关的生物活性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IFG-1和胰岛素,进而调控kiss-1系统和HPG 性腺轴激素的分泌。景小平[25]分析报道,经过60 d 的补饲精料或尿素-糖蜜型舔砖,均可提高初情期前的藏绵羊体内繁殖激素浓度和卵巢表面卵泡数量,并上调了繁殖激素受体基因mRNA 的表达量。在妊娠前期饲粮中添加0.5 mg/kg 蛋氨酸硒可以显著提高FSH、P4 及E2 的含量[26]和促进排卵数[27]。

维生素主要以辅酶和催化剂的形式参与体内与繁殖激素有关的化学反应和代谢,其中维生素A 可以刺激卵巢分泌孕酮而间接地影响胚胎的发育,维生素E能提高生殖细胞的生活能力,并且这两者在动物体内不能合成,所以必须由日粮提供。此外,饲喂有机微量元素可以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和繁殖能力[28],可显著提高受胎率[29],增加泌乳期的初乳球蛋白含量,降低初生犊牛的死亡率[30]。硒作为动物生产中不可缺失的微量元素之一,不仅对于机体活性氧自由基的清除非常重要,还与雄性动物精液品质有关。研究发现,添加0.3 mg/kg 或0.5 mg/kg 的酵母硒均可以显著提高杜洛克公猪射精量和精子密度[31]。另外,锌也被发现在睾丸间质细胞中合成和分泌睾酮是必不可少的[32]。

营养调控在种鹿的繁殖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茸鹿营养学在这方面的研究基础仍旧比较薄弱,需要借鉴牛羊等其他反刍家畜的成功研究结果,拓展茸鹿营养学的研究方向。在组织具体生产时,应保证供给足够的精、粗饲料,并应注意根据不同阶段的营养需要特点,合理配制日粮,保证为种鹿、孕鹿提供充足且均衡的营养物质,以提高养殖场的繁殖效益。

影响茸鹿繁殖性能的疾病有很多,大致可分为生殖器官疾病和非生殖器官疾病两大类。生殖器官疾病是指茸鹿生殖道和卵巢发生的各种病变;
而非生殖器官疾病是指生殖器官以外的各种疾病,包括传染病如布氏杆菌病、口蹄疫以及常见病如营养代谢性疾病等。母鹿的繁殖过程是指卵巢上卵泡正常发育排卵、精卵结合并完成受精、早期胚胎发育、子宫内附植和维持妊娠等一系列生理过程,受到机体三大调控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体液免疫系统的精确调控,因此,任何影响上述三大调控系统以及直接影响卵泡、胚胎/胎儿和胎盘发育的因素,都可能影响母鹿的繁殖性能。

由于国内茸鹿养殖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还不高,养殖地区相对比较分散,并且茸鹿自身抗病能力较强,因此茸鹿的疾病不像其他家畜多而复杂,相关的文献报道也较少。同为反刍动物的奶牛生殖器官类疾病较为常见,子宫炎和子宫内膜炎是造成奶牛不孕的主要生殖疾病之一,若不及时治疗会严重影响奶牛繁殖性能[33]。在进行牛人工授精时,常常会因为技术人员输精操作不当引发母牛外阴和生殖道感染,造成受孕率降低。茸鹿虽然没有相关文献被报道,但应以此为鉴,科学进行输精操作,输精要在干净并消毒的环境中进行,母鹿的外阴部位要进行清洗并消毒处理,输精枪斜向上方呈45°前进,枪头通过子宫颈时动作要缓慢轻柔,以免弄伤母鹿生殖道引发感染。卵巢囊肿、黄体囊肿等在茸鹿上比较少见,未见文献报道。卵巢静止指卵巢机能减弱或卵巢机能暂时受到扰乱而使卵巢既无卵泡发育、成熟和排卵,亦无黄体存在,母鹿没有发情周期活动的病理现象。

非生殖器官疾病中,布鲁氏菌病一直是威胁反刍动物繁殖生产和人员公共卫生安全的传染病之一。布鲁氏杆菌可引起公畜单侧睾丸肿大的睾丸炎。在母畜上,布鲁氏杆菌可聚集并破坏孕体-母体胎盘,而病原菌造成的炎症反应又刺激了大量免疫细胞向炎症处聚集,从而进一步破坏胎盘联系,造成妊娠失败和流产[34]。李玉梅[35]的研究结果显示,长春、吉林、延边、通化、内蒙古和黑龙江地区的梅花鹿血清布鲁氏杆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63%、16.67%、10.53%、10.19%、20.00%和26.39%。姚波等[36]对沈阳地区梅花鹿群的检测结果显示,布鲁氏杆菌阳性率为26.62%。武军元等[37]采用平板凝集试验对新疆3 个集约化养殖鹿场和1 个散养鹿群进行布氏杆菌特异性抗体检测,两种检测方法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5.1%和14.6%。东北三省、内蒙古、新疆等地作为我国茸鹿的主产区,又是传统养殖大省和牧区,牛羊等家畜的养殖规模巨大,这为茸鹿布氏杆菌病的防控带来挑战。鹿场应从引种环节开始就要重视布氏杆菌病的常态化检测和净化,以免对鹿场的生产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瘤胃酸中毒是由于反刍动物采食高精日粮导致瘤胃pH 下降从而影响瘤胃正常发酵能力的一种营养代谢疾病。日粮中蛋白质分为瘤胃可降解蛋白和过瘤胃蛋白。瘤胃可降解蛋白在瘤胃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为有机酸、CO2和氨,氨被用于合成反刍动物自身需要的蛋白。假如反刍动物的日粮中玉米、豆粕和稻谷等高淀粉、高蛋白质的精料过多,会造成日粮能氮不平衡,蛋白质尤其是瘤胃可降解蛋白含量过高,那么瘤胃分解产生的过量氨就会通过血液循环转运到肝脏内合成尿素,尿素会随血液循环进入血液和乳汁中。因此,血或乳中尿素氮的水平能直接反映日粮配比是否合适[38]。研究发现,高浓度的尿素氮与繁殖力呈负相关,尤其是大量瘤胃降解蛋白可对脑垂体和卵巢机能以及子宫生理造成不利影响[39]。血液或奶中的尿素氮浓度升高时,受胎率下降。

茸鹿的驯化时间短,是一种神经质型动物,容易受到外界应激源刺激发生炸群、鸣叫等应激反应。应激过程动物往往会出现体温升高、激素分泌失调和代谢紊乱,在繁殖上常会引起生殖道过热,激素分泌失调,造成子宫环境不利于受精、精卵的发育和附植,导致流产的发生。韩欢胜[40]的研究证实了应激对鹿发情、配种和妊娠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繁殖上应加强鹿的驯化,减少养殖场所的异常干扰,降低鹿群应激反应。

引起茸鹿繁殖性能减弱的疾病还有很多,比如公鹿常见的繁殖疾病隐睾、发育不全、睾丸炎、附睾炎和外生殖道炎等。生产者应根据鹿群的繁殖配种记录和病历,确定鹿群中存在的繁殖疾病类型,采取具体有效的措施,消除病因,保证鹿群健康的繁殖性能。

后备鹿是鹿场繁殖的后备力量,公鹿的体重体尺、精液质量和配种能力等,母鹿的体重体尺、性成熟、发情生理、排卵数量及卵子的受精能力等是筛选优良后备鹿的参考指标。雌性茸鹿性成熟期为16~18 月龄,即在生后的第二年的秋季;
雄性在第3 年秋季才能达到完全的性成熟。当前有学者认为[40],后备鹿达到性成熟之后,尽管具备繁殖能力,但不适合配种,原因是孕体会影响母体自身发育,进而对以后的生产性能产生影响。笔者认为,后备鹿是否能够配种应依据母鹿的体重、体高数据来判断,如果饲养管理得当,母鹿个体发育良好,后备鹿的初配年龄可提前至16~18 月龄。后备牛一般要求配种时体重达到成年牛体重的55%,产犊时达到85%~90%;
产犊时体高要达到母牛体高的95%[41],体重及生长速度是后备牛管理极其重要的监测指标[41]。茸鹿也应通过完善不同品种的体重体尺等基础数据,建立以数据为核心的后备鹿评判体系,指导繁殖生产。

赵世臻[42]概述了公鹿和母鹿的选种选配方法,认为母鹿营造高产鹿群与公鹿同等重要,但当前养鹿业选种存在重视公鹿而不重视母鹿的问题。目前种鹿评定普遍常用的方法是个体选择(表型选择)[43],并且在选择时常常仅重视茸重性状而忽视繁殖性状、产仔性状及仔鹿性状等的选择,整体上评价体系还比较简单落后。未来以多个性状表现为基础的参考指数如综合性能指数(TPI)应是种茸鹿选择的主要手段。基因组选择(genomic selection,GS)是利用全基因组范围内的高密度标记估计个体基因组育种值的一种新型分子选种方法,能克服茸鹿常规育种中世代间隔长、效率低的缺点。对于牛、羊、猪等家畜[44-46],科研人员已经对其繁殖性状的主效基因和候选基因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并应用于选种选育以提高种群繁殖力,迄今为止茸鹿尚没有相关研究被报道。

后备鹿的发情、配种和产仔时间直接关系鹿群的繁殖效率。如果不重视后备鹿的选择和管理,不仅会增加养殖成本,还会降低鹿群的繁殖效率。加强后备鹿体重、体尺数据和繁殖性状的筛选,严格淘汰不合格的后备鹿,建立优良的后备鹿群,是维持鹿群高效繁殖的前提。

5.1 适时配种

梅花鹿、马鹿均属于季节性发情动物,发情季节规律变化主要受光照、温度等因素影响。在我国北方,母梅花鹿的发情多在9 月下旬至11 月中旬,10 月中旬达到旺期;
母马鹿的发情季节较母梅花鹿早,一般在9月上旬至10 月中旬,9 月下旬达到旺期;
二者均历时2~2.5 个月。公鹿一般在8 月中旬开始发情,直至配种结束。茸鹿发情出现时间早晚主要与纬度光照有关,发情的启动主要是从长日照向短日照过渡更替的时候进行。由于光照受纬度的控制,每年相对稳定,所以一个地区每年梅花鹿发情季节规律相对稳定。但是在实地调查中发现,陕西南部地区梅花鹿的发情时间多始于9 月上旬,较北方大部分地区提前10~15d。赵列平等[48]研究了寒区马鹿的繁殖规律,发现大兴安岭高寒区马鹿的发情时间较北方大部分地区推迟约15 d。因此,不同地区的养殖人员必须掌握本地区茸鹿发情时期,时刻观察发情状态,确保发情的公、母鹿能在最恰当的时候进行配种,提高繁殖率。

适时配种的前提是做好发情鉴定。韩欢胜[40]研究了不同的发情鉴定对人工输精受胎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发情鉴定方法是影响梅花鹿人工输精受胎率的一个重要因素。茸鹿生产上常用的发情鉴定方法有公鹿试情、公鹿带试情布结合视频监控、公鹿试情结合母鹿阴道细胞检测和电阻测情等。发情鉴定不及时、不准确,会使茸鹿错过发情期,导致鹿群的配种推迟,进而影响繁殖效率。

5.2 辅助生殖技术应用

辅助生殖技术包括人工授精(AI)技术、同期发情、超数排卵技术、胚胎移植(ET)技术和性别控制技术等。人工授精技术可以充分发挥优良种公鹿的利用率,同时可以解决种公鹿不足、疾病以及驯化程度不高等造成的本交失败等问题。胚胎移植对提高优质种母鹿繁殖力具有重要作用。在牛、羊等家畜生产上,辅助生殖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以提高种群的繁殖效率和遗传进展[49,50]。开展茸鹿的辅助生殖技术应用,对于我国茸鹿种群的扩大和品种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在茸鹿养殖上,规模小的养殖场普遍采用分群本交方式,人工授精技术多被大中型养殖场采用,而在小型养殖场和散户中应用率则偏低。人工授精包括采精、精液处理、人工输精和记录等环节[51]。鹿常用的采精方法有电刺激采精法和假阴道采精法。人工输精方法有直肠把握子宫颈输精法、开膣器输精法和腹腔镜输精法,生产上常用前两种方法。公鹿的精液品质对人工授精受胎率的影响很大。在繁殖季节,可以通过电刺激采精显微镜下检查精液品质;
没有采精条件的可采取配后母鹿阴道黏液涂片镜检,只要镜下观察有活精子存在即可判断精子具备受精能力。肖国亮等[19]研究了天山马鹿精液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年龄、补饲、采精方法和环境温度均会影响精液品质。韩欢胜[40]的研究结果表明,发情鉴定是影响梅花鹿人工输精受胎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输精方式受胎率高低顺序是直肠把握法>开膣器法>腹腔镜法。同期发情作为一种配套技术,能大大缩短鹿群的配种期,实现批次化管理。根据诱导发情技术原理,梅花鹿、马鹿的同期发情技术方法包括前列腺素(PG)或类似物处理、PG 或类似物/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处理、孕酮或类似物处理、孕酮或类似物/PG处理、孕酮或类似物/PMSG处理和孕酮或类似物/HCG 处理。不同的处理方法,同期发情效果差异较大,同期率低者仅为25%,高者达到100%之间[52-54]。影响因素包括激素组合、激素使用途径(阴道内埋植法、耳下埋植法、肌肉注射法和口服法等)、激素使用剂量和激素使用时间等,今后还应深入研究适宜茸鹿稳定的同期发情技术体系。国内茸鹿胚胎移植技术的文献报道可追溯到20 世纪90 年代,胚胎移植受胎率为52.9%~85.7%[55,56]。但是当前超数排卵和胚胎移植技术在鹿繁殖中仍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可能是由于超数排卵要求的连续外源激素注射操作困难,飞针注射往往不能确保其药物100% 注入鹿只体内。因此,后期需要研究更加适合茸鹿的超数排卵方案。研究人员发现同期发情外源激素处理后,试验组的双胎率显著高于对照组[54],探索合理利用促性腺激素提高母鹿繁殖率的技术方案也应是茸鹿研究人员的关注点之一。

茸鹿的辅助生殖研究与牛、羊等家畜相比难度较大,主要是由于茸鹿驯化时间短,生性警觉、不易靠近,研究过程中需要近距离操作,基本都需要对鹿进行麻醉保定才能进行,造成一些研究项目实施时非常困难或者无法较准确完成。研究人员应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加强技术创新,使辅助生产技术能更好地在茸鹿养殖中推广应用。

鹿场每年新生仔鹿的成活率直接影响着鹿场当年的繁殖率。孙力等[57]调查了4 个规模化马鹿场母鹿产仔成活情况,平均成活率为81%,最低为73%。影响仔鹿成活率的因素有难产、弃仔、舔肛和腹泻下痢等。梅花鹿难产病例较多,约占母鹿全年普通病发病率的50%[58],病因主要是饲养管理不当,饲喂精料过多使胎儿过大;
圈舍狭小、母鹿运动不足等,管理人员要及时发现难产并采取助产或者剖腹产手术等措施。母鹿拒绝哺乳的弃仔行为在生产中也较为常见,如果不及时进行人工哺育,仔鹿的成活难以得到保证。母鹿舔肛在养鹿生产中是一种常见现象,被舔仔鹿前期皮肤被舔破、流血,中期肛门溃烂、化脓,后期全身感染,败血而死。赵喜堂等[59]总结比较了强制母仔隔离法、涂抹药物或异味法和遮挡肛门法等防止母鹿舔肛的方法,并发明了一种“舌尖缝线法”来控制母鹿舔肛,效果显著,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仔鹿腹泻下痢多发于体质较弱的20 日龄仔鹿,7 日龄以内的仔鹿很快死亡,症状不明显,30 日龄以内的仔鹿下痢呈周而复始状,最后因各器官病理变化导致仔鹿死亡。汪树理等[60]探讨了仔鹿腹泻的3 大病因,第一是致病微生物、寄生虫或毒素,例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魏氏梭菌、球虫和黄曲霉毒素等;
第二是应激,注射疫苗、受寒惊吓等都会造成仔鹿发生应激反应,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
第三是营养缺乏,例如硒、锌、铜和VB1缺乏。生产中常常强调细菌病毒引起腹泻,使用药物治疗收效甚微,营养物质缺乏和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腹泻往往被忽视。此外,注意保持圈舍和饲料卫生、改善母鹿健康状况,也可有效预防仔鹿腹泻,减少仔鹿死亡。

在养鹿业中,往往有一部分母性差的母鹿分娩后,因受惊或其他原因,如有些初产母鹿惧怕胎儿而不接近仔鹿;
有些母鹿有恶嗜,分娩后扒咬胎儿;
部分母鹿在胎儿出生后弃仔;
有些母鹿由于难产造成母死仔存;
这些情况会导致仔鹿无法正常哺乳,发育缓慢,死亡率增加。对于牛、羊,代乳粉产品已出现一批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成果[61]。鄂尔克勒等[62]的研究表明,用代乳料饲喂仔马鹿能显著改善体质,提高成熟后的生产性能,利于母鹿身体恢复及发情配种,且给早期断奶的仔鹿饲喂代乳料的效果优于断乳晚的仔鹿。方素栎等[63]的研究结果显示,60 日龄断奶的仔马鹿饲喂人工配制的代乳料,健康和生长发育状况与采食母乳的仔母鹿无显著差异(P >0.05)。王凯英等[64]研究表明,人工配制的代乳料饲喂早期断奶梅花鹿仔鹿,可以获得与母乳喂养相近的成活率和生长发育性能,且在60 日龄后应用代乳料喂养的仔鹿生长发育指标优势明显,这是因为超过一定日龄后,母鹿乳汁总量及其营养物质含量逐渐降低,而仔鹿发育所需营养却不断增加,代乳料营养全价的优势得以体现。总体来说,茸仔鹿代乳粉配方与应用效果研究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根据以往对牛、羊的研究结果[65],新生反刍动物的瘤胃并未开始发育,只有采食固体饲料,尤其是含易发酵的碳水化合物高的谷物时,在物理和化学性刺激的作用下,瘤胃中的微生物才会逐步建立、生长、栖居,瘤胃也开始发育。早饲开食料对促进新生茸鹿的生长发育是十分有利的,仔鹿断奶过早会导致瘤胃发育不完善,不能很好地消化开食料,容易造成断奶后体重不达标,生长停滞;
断奶过晚,仔鹿采食过量的液体奶则会造成瘤胃发育缓慢,同时也会影响母鹿配种前的体质恢复,因而合理的断奶时间是满足仔鹿生长发育和提高繁殖效果的关键环节。生产中,仔鹿断奶时间的确定受到忽视,缺乏统一的评判标准。仔鹿开食料也未见相关研究报道,需要科研人员在这一领域持续投入,研究出创新性成果。

经过茸鹿科研工作者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已在梅花鹿、马鹿繁殖生理和繁殖技术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领先的研究成果,为指导茸鹿的繁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由于梅花鹿、马鹿的繁殖生理和繁殖新技术等研究起步晚,加之茸鹿生性警觉、驯化程度低且研究难度大,相关繁殖学的研究严重滞后于牛、羊等反刍动物。今后的研究重点应在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建立茸鹿繁殖性状评定体系,建立包含繁殖性状、体重体尺数据在内的后备鹿选择综合指数,利用全基因组选择技术,筛选与茸鹿繁殖性状相关的功能基因、分子标记,创建分子标记辅助早期筛选技术体系。2)建立茸鹿繁殖期精准营养调控技术体系,采用经典和现代研究方法,进一步研究茸鹿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及利用规律或代谢特点,保障茸鹿健康及高效繁殖。例如研究繁殖期鹿的能量、蛋白质和矿物质的需求和利用机制,从而有效提高茸鹿的繁殖结果。3)建立高效的茸鹿辅助生殖技术体系,进一步探索适宜茸鹿的技术实施方法,逐步完善和细化各种外源激素的使用方案,实现茸鹿群体的快速增长和遗传优势的快速扩散。4)重视仔鹿生产管理,完善仔鹿生产技术措施,提高成活率,研究不同阶段仔鹿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和利用特点,开发功能齐全的仔鹿代乳粉和早饲开食料,促进仔鹿的生长发育和产后母鹿的体质恢复。

猜你喜欢 母鹿马鹿梅花鹿 采蘑菇小学生(看图说画)(2020年6期)2020-06-10贪玩的小梅花鹿作文·小学低年级(2019年9期)2019-09-10光影杰作 黄金马鹿东方企业家(2018年10期)2018-10-22冰岛雪角鹿传奇意林·少年版(2017年1期)2017-03-07临产的母鹿杂文选刊(2016年9期)2016-09-14骄傲的梅花鹿作文周刊·小学一年级版(2016年8期)2016-08-11陷阱里的母鹿微型小说选刊(2015年31期)2015-11-17泅水的母鹿意林·少年版(2014年14期)2014-08-27动物玩家之梅花鹿小朋友·快乐手工(2009年4期)2009-04-28推荐访问:研究进展 繁殖 效率
上一篇:Simulation,Study,on,Influence,of,Rake,Angle,in,Gear,Skiving,Processes
下一篇:化工设备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及实施对策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