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游憩行为视角下的城市山地步道满意度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2-12-08 点击:

林露秋,刘晓光,吴远翔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绿地的生态性和互动性对于促进市民身心健康有着积极意义,其中,线性绿道正成为平衡户外活动需求和空间供给不足之间矛盾的重要突破口,特别是在立体化城市中,山地步道体系由线及面,形成了不受机动车干扰的纯步行区域[1].随着社会老龄化进一步加深,60岁以上的老年人逐渐成为步道主要使用者,但目前老年人的步道游憩特征和使用感受较少受关注[2].根据游憩行为特征研究他们的评价,能够有效指导山地步道建设,因此,本研究针对城市山地步道特点,从3种游憩行为模式的老年人对步道特征评价的角度进行重要性-满意度分析(important-performance analysis,IPA),总结亟需改善的环境问题,提出策略,以期为城市山地步道适老化改造提供参考.

1.1 基于老年人游憩动机的行为模式

游憩行为指主体在闲暇或可自由支配时间内按主观意愿安排的一系列活动[3].游憩行为会显著影响游憩者空间体验,因此从行为角度解析空间感受非常必要[4].目前行为研究更多关注某时间段上,老年人游憩行为的时空间、类型或强度特征[5],这类研究缺少对游憩行为内生动力和动态过程的考量,不利于反映公共空间真实评价.

研究表明,老年人游憩行为模式固定性、差异性明显,故模式分类有利于识别不同群体的空间需求,支持包容性设计.游憩动机是催动主体产生游憩行为的驱动力,通过激活、调整及维持功能使活动向理想方向前进[6].Ahn等[7]认为避免疾病、保持健康的身体以及积极参与生活是老年人群游憩的有益动机;
Ward等[8]将老年游憩者分为热情的旅行者、文化探索者、逃避现实者和精神旅行者4类;
Astrid等[9]发现老年人公园行为显著的异质性,确定了4种使用模式不同的老年群体,包括积极的健康导向用户、活跃的面向社交的用户、被动的本地用户以及中间用户.

1.2 城市山地步道评价特征

步行环境设计要素评价框架可从区域交通环境、满足步行需求的步行环境、健康步行环境体验3个层次进行组织[10].而针对城市山地步道步行环境,可进一步深化为本体物质要素(步道铺地,室外台阶、栏杆等)和环境要素(两侧山地地形地貌、自然植被、崖壁、观景亭、座椅等)[11],见图1.

区域交通环境层级强调协调步道内外部交通网的关系,完善配套出入口、换乘点等要素,为营造健康步行所需的良好社会环境奠定基础.此层级中的步道可达性是影响步道系统评价的重要标准,出行距离、外部交通便利度等对空间使用时间、频度及强度有显著影响[12].

满足步行需求的步行环境层级强调满足行人内心归属感,突出需求与环境之间的匹配,规划健康化步行服务设施.此层级中包括沿线通达性、节点适宜性和设施便利性.道路与活动关系最为密切,山地步道的尺度、材质等会对游憩体验产生很大的影响[13].由于地形上的特殊性,山地步道在形式上更多变,组合更丰富,步道节点和设施是吸引老年人停滞性活动的重要因素[1],步道的独立性对节点的容纳度、设施的完备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健康步行环境体验层级强调完善健康诱导性和激发性的环境服务及风景园林设计,通过合理的竖向及植被设计,提升步行环境舒适及愉悦性.此层级中包括环境舒适度和景观融合度.在山地空间,不同区段的环境体感区别较大,风速、日照、气压等环境因素会对活动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14];
山地步道构成要素强调与自然环境要素的适应性,尤其对凸显步道山水要素的文化景观提出了要求[11].

本研究以福州市3处步道为例,分析不同游憩行为模式下老年人对城市山地步道的满意度评价.首先综合相关研究,基于预调研获取老年人游憩模式及环境评价因子;
其次通过问卷获取游憩情况及满意度评价,从不同模式的老年人对步道特征评价的角度进行IPA分析,探寻需要优先改善的问题,并根据各类需要提供建议.

2.1 研究对象

研究以山地地貌密布的福州市为案例地,选取福山郊野公园步道、金鸡山公园步道和福道3处城市山地步道作为研究对象,见图2.上述3处步道均邻近居民区,知名度高,老年人活动频繁,且预调研可知,3处步道均可明显识别3种老年人游憩行为模式,同时其关注的步道环境因素也相似,能够代表城市山地步道.

图2 案例步道区位分布及导览图Fig.2 Location distribution and guide map of case footpath

2.2 老年人游憩行为模式分类

为明确老年人游憩行为模式,研究者在3处步道随机抽取60位老年人进行预调研.结果显示,健康(38.3%)是老年人最普遍的追求,其次是陪伴家人朋友(20.0%)和消磨时间(13.3%),另有保持或改善形体(11.7%),刺激/挑战自我(10.0%)、调节情绪(5.0%)也被提及.结合以上结果,将老年人游憩行为模式分为健身模式(为了健康或保持形体)、散心模式(为了陪伴家人朋友或消磨时间)以及观光模式(为了刺激挑战或调节情绪).

在游憩模式表现上,健身模式外表上易于识别,他们一般穿轻便的运动衣,随身物品少,步频快,步子轻盈,活动连续,频率较高且稳定.他们将健身行为与生活习惯匹配,习惯在固定时段、区段执行固定的锻炼内容,对步道景物不太关注;
散心模式老年人追求舒适性,对步道的景观细节要求更高.他们的步道占比最大,一般居住在步道附近,活动的路线、时间、内容灵活;
观光模式老年人大多背包,装备全,移动速度慢,常停留赏景或辨别方向,他们通常住所较远,活动频率低.需强调的是,同一老年人在不同的步道或在不同的条件下使用同一步道可能有不同的游憩动机和模式,而本研究讨论的是老年人在过去一年中主导行为特征,以上讨论的3种游憩行为模式可以基本涵盖这些特征.

2.3 满意度评价指标选取

为获取城市山地步道满意度评价框架下的具体因子,笔者依据预调研访谈进行了质性数据分析.首先设计了一份半结构式访谈大纲,允许受访者主动表述问题.其次人工将音频资料转录为Word文本资料,导入NVivo11软件,并对文本资料逐级编码,从开放式编码、关联式编码到选择式编码的顺序进行.

第一阶段开放式编码,对文本进行逐字逐行分析,找到访谈对象常用概念:公共交通、小路、空气清新、夏天日晒强等,最终得到90个节点,标记为自由节点;
第二阶段关联式编码,研究者在90个自由节点中寻找关联,使用NVivo11软件中群组(set)功能形成25个节点,并标记为树节点;
第三阶段选择式编码,利用文献综述建立6要素评价体系框架,进一步缩小核心范畴.

当访谈到第42名对象时,未出现新的编码内容,继续采访18名访谈对象实现数据饱和,验证了本研究的可信性和有效性.最终识别出受老年人关注的步道因子,见图3.再通过规范化整理,形成城市山地步道老年人满意度评价的指标体系,见表1.

图3 质性分析数据结果Fig.3 Qualitative analysis data results

表1 城市山地步道老年人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Tab.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elderly satisfaction degree on urban mountain trails

2.4 调研问卷设计及调研过程

问卷第一部分是受访者的个人属性,含性别、年龄等 9 个问题;
第二部分是游憩行为特征,包括活动频率、类型等14个问题;
第三部分是基于李克特5级量表法的25个步道因子、6个要素及总体满意度评价.

为使样本具有代表性,采用在所有主出入口随机发放问卷的形式.调研小组共6人,每次选择一个步道,一个时间区间,同时在各主出入口发放问卷,区别工作日、节假日,在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共进行65次问卷调查,回收调查问卷902份,剔除不完整和不真实的问卷65份,最终得到有效问卷837份,有效率为92.8%.

使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检验数据的信效度,KMO检验值为0.918,Bartlett球形检验值无限接近于0.主成分因子分析提取6个符合要求的因子,累积解释方差76.18%,信度检验合格.6个因子效度检验值在0.883~0.942,效度检验合格[15].

2.5 分析方法

重要性-满意度分析(IPA)法最初主要用来评价品牌、产品以及服务优劣势[16].在本研究中,分别以3种模式下城市山地步道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满意度和重要性的均值作为X、Y轴分割点,将空间分为4个象限:Ⅰ-继续努力区、Ⅱ-维持区、Ⅲ-低优先改进区和Ⅳ-亟待改进区.指标根据各自横纵轴得分定位在相应的象限中,直观反映指标表现与理想之间的差异,揭示影响老年人步道评价的关键因子.

由于传统IPA模型无法满足重要性与满意度两个自变量相互独立的前提假设条件[17].本研究按照学者邓维兆提出的修正法获取重要性值:首先,分别对指标满意度评价求自然对数,使之呈线性分布;
然后,将所得的自然对数作为自变量,总体满意度分值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计算二者间的偏相关系数,作为引申重要性的得分[18].

3.1 人群基本特征

样本中,男性占54.6%,比女性高出9.2%;
游客中60~64岁的老年人占比最高(40.9%);文化程度以高中及中专人数最多,占43.5%;
退休前职业方面,有19.9%的老年人是公务员或军人退休,其余老年人大多是工人退休(33.9%);
退休金金额主要集中在3 000~5 000元区间,占29.2%,见表2.

表2 受访老年人基本信息统计表Tab.2 Statistical table of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elderly interviewed

3.2 游憩行为模式特征

通过现场观察与问卷访谈发现,游憩行为模式特征明显,见表3.健身模式喜欢独自完成活动过程;
散心模式常与家人或好友同来步道,活动时喜欢与同伴交流;
观光模式的老年人一般多人成群地来到步道.

表3 各模式下老年人步道典型行为特征Tab.3 Typical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of elderly trails in each mode

在活动内容上,如图4所示,健身模式以快走(19.6%)、健步走(18.3%)、慢跑(14.9%)为主,辅以适当的拉伸(11.5%);
散心模式路线更灵活,大多选择从离家最近的口进入,走到某点折返,他们喜欢社交,活动内容主要是散步(23.5%)、坐着聊天(21.1%)和照看儿童(12.5%),不太进行高强度运动;
观光模式主要从主大门出入,活动轨迹取决于他们来步道的交通方式,主要活动内容是坐着聊天(23.2%)、喝水饮食(21.9%)和摄影观景(17.7%),不太进行体育活动.

图4 各模式活动内容频次图Fig.4 Activity content frequency chart of each mode

3.3 不同游憩行为模式下山地步道特征的IPA分析

在分类构建评价体系时先对各模式下老年人忽视率大于等于95%的不相关的要素(即询问老年人时每百人超过95人的答复是未关注、不在乎)予以剔除,再分别得出各要素和各指标的满意度均值及其排名.然后,计算取了对数的各项满意度与整体满意度的偏相关系数,以此作为引申重要性,见表4.最后,分别以各组数据的重要性和表现性平均值为中心点,构建 IPA 方格图,见图5.

表4 各游憩行为模式下各指标满意度均值及引申重要性结果Tab.4 Average value of satisfaction of each index under each recreational behavior mode and the result of its extended importance

图5 健身、散心、观光模式下满意度与引申重要性IPA分析图Fig.5 IPA analysis chart of satisfaction and extended importance under fitness,distraction and sightseeing modes

为了识别适老化改造重点,分类汇总第Ⅳ象限的指标,得出了不同游憩行为模式下的老年人对步道特征评价的关键指标.

3.3.1 健身模式分析结果

该组第Ⅳ象限含有 :离家距离(C1)、空间围合感(C9)、活动场地容纳度(C11)、游憩设施(C16)、健身设施(C17)、无障碍设施(C18)6个指标.结合访谈可知,离家距离是健身老年人衡量步道可达性最重要的指标;
他们因为步道人车混行、分隔性差或靠近山崖、不适合开展体育活动而不满;
同时由于场地未提供放包平台、健身器材位置僻、音箱提示太突然而对各类设施产生不满.

3.3.2 散心模式分析结果

该组第Ⅳ象限含有 :离家距离(C1)、出入口设置合理度(C3)、空间围合感(C9)、活动场地容纳度(C11)、无障碍设施(C18)、环境卫生设施(C20)、标识系统(C21)、步道与植物的融合度(C24)8个指标.结合访谈可知,散心模式老年人认为主出入口距离远、密度低,他们常被迫折返;
对于节点空间,他们认为节点景物丰富度不够、节点场地功能单一,影响游憩愉悦性;
设施方面,由于上下坡扶手衔接不顺畅、卫生间不洁净、标识系统美观性差,影响其使用体验;
另外,他们对步道植物的季相、位置、密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3.3 观光模式分析结果

该组第Ⅳ象限含有:外部交通设施(C2)、出入口设置合理度(C3)、空间便捷感(C8)、步道尺度适宜性(C12)、环境卫生设施(C20)、标识系统(C21)6个指标.结合访谈可知,观光模式老年人重视步道可达性,但停车场车位少、出入口引导不明晰令他们感到不满;
现状节点空间与步道主线路串联不合理,让他们易错过节点;
部分路段坡度太大而没有提前注明,让其攀登吃力;
卫生间隐蔽、密度小;
路牌字小、信息不全让他们难以辨别方向.

本研究运用修正IPA法,分类分析不同游憩行为模式下老年人对城市山地步道的评价,识别山地步道适老改造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步道畅通度是案例步道应保持的优势;
风环境和水景的融合度在3种模式下满意度高而重要性低,应持续改进;
健身和散心模式下的离家距离、空间围合感、活动场地容纳度、无障碍设施,以及散心和观光模式下的出入口设置合理度、环境卫生设施、标识系统重要性高而满意度低,亟须改进.

综上,提出改进策略如下:1) 根据健身模式的活动路径,在步道主节点合理增加健身场地并配备器材,做好人车分流,减少游览车干扰;
2) 根据散心模式的活动需求,增加出入口数量,合理布局,美观化标识系统,优化无障碍坡道和二级扶手,结合地形特点提升植物景观和水景观,充分体现城市文化;
3) 根据观光模式的来园方式,提升主出入口的景观效果,增设标准停车位,明晰化各处警示和路牌.

本研究构建的城市山地步道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区分讨论了不同游憩行为的老年人活动偏好,考虑了老年人行为对感知的影响,可视为一种相对有效的测评工具.然而,老年人城市山地步道满意度评价是一个受多层次、多变量影响的目标,在方法上,扎根理论法、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仍需进一步应用;
在内容上,山地步道活动的制约因素、山地步道活动与健康、步道满意度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等诸多问题还需深入探讨.

猜你喜欢 步道节点满意度 基于RSSI测距的最大似然估计的节点定位算法导航定位学报(2022年4期)2022-08-15分区域的树型多链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现代电子技术(2022年4期)2022-02-21一种基于能量和区域密度的LEACH算法的改进智能计算机与应用(2021年4期)2021-06-05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小康(2021年7期)2021-03-15五彩上学路科教新报(2019年42期)2019-10-21明天村里调查满意度杂文月刊(2019年15期)2019-09-26基于点权的混合K-shell关键节点识别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年3期)2019-06-24鹅卵石东坡赤壁诗词(2019年1期)2019-04-30步道砖掩饰不住此路的由来(外一首)满族文学(2018年5期)2018-12-19基于顾客满意度的供应链绩效测评中国市场(2004年8期)2004-09-23推荐访问:游憩 步道 山地
上一篇: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匠心铸精品,重器惠民生
下一篇:典型柔顺常力模块结构参数评估与有限元优化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