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效率空间格局及演变趋势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2-12-07 点击:

王 娜,程 刚

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效率空间格局及演变趋势

王 娜,程 刚

(安徽财经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文章基于BCC-DEA模型实证考察了2012—2019年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效率的发展特征,并运用ArcGIS空间可视化技术、标准差椭圆技术、Dagum基尼系数从空间分布、空间演变、空间差距三个维度深入探究其空间格局及演变趋势。结果表明: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效率显著上升,中西部内陆崛起区生态效率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三大地区生态效率整体呈现“西高东低,西退东进”的空间格局,空间非均衡显著;
区域间差异是导致淮河生态经济带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

淮河生态经济带;
生态效率;
标准差椭圆;
Dagum基尼系数;
生态文明

淮河生态经济带作为我国南北方过渡地带和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之后的第四大增长极,已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1]。长期以来,淮河生态经济带凭借其区位条件、自然禀赋、人力资源等优势,取得了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其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忽视了环境保护问题,导致其资源过度开发、利用效率低下、污染排放增多,严重制约了其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19》显示,淮河流域总体水质状况仍为轻度污染,Ⅳ类及以下水质占比达36.3%,比长江流域高28%,水质状况在中国七大流域中排名倒数第三,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安全存在较大隐患。为此,国家发改委印发《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强调要着力改善淮河流域生态环境,推进绿色发展,打造水清地绿天蓝的生态经济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明确指出,应坚持发展绿色经济,构筑生态安全屏障,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上下游合作联动发展[2],可见,不断提高生态效率已成为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由于各城市资源配置、要素禀赋、环境污染等发展基础和路径的不同,淮河生态经济带各地区生态效率存在难以避免的差异。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全面考察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效率的发展特征,探究其空间格局和演变趋势,一方面为把握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效率发展规律、探寻差异化提升路径提供决策参考,另一方面也为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进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提供政策启示。

生态效率指的是生产过程中资源要素投入、环境污染排放与经济效益、产品、服务的比值,目前已成为衡量地区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动态关系的重要指标[3]。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深入推进,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迅速升温,很多学者从产业层面出发,在农业生态效率[4-5]、工业生态效率[6-7]、能源生态效率[8-9]等方面展开了大量研究,且研究方法较多采用比值法、指标体系法或模型法等。但比值法容易因主观选择指标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研究结论,且无法对不同环境下的生态效率进行有效区分[10]47;
指标体系法则难以避免权重设置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干扰[11]。模型法中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既无需主观设定函数形式,又能综合处理多种投入、产出情况,已被广泛运用于生态效率测度的评估[10]47。同时,由于中国空间范围较为广阔,较多学者基于不同地理单元深入考察我国区域生态效率,如长三角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黄河流域等,但基于淮河生态经济带进行生态效率测算的研究较为匮乏。淮河生态经济带作为淮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带和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全面考察其生态效率对于加快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推动生态经济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还有部分学者在测算生态效率的基础上对其空间格局和区域差异进行探讨,如刘华军和石印借助地理探测器揭示了2001—2015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生态效率的空间分异特征。但现有研究仅采用单一方法对生态效率的空间格局进行研究,未能从多角度综合考察其空间分布特征、空间演变特征和空间非均衡特征,更无法揭示其空间非均衡演变趋势和来源。

既有研究为深入研究淮河生态经济带的生态效率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在研究方法、研究尺度和研究内容上仍存在一定局限性。有鉴于此,本文运用BCC-DEA模型测度了2012—2019年淮河生态经济带25个城市的生态效率,并利用ArcGIS空间可视化技术、标准差椭圆技术和Dagum基尼系数方法等深入揭示淮河生态经济带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趋势。与已有研究相比,本文可能的边际学术贡献在于:第一,本文构建BCC-DEA模型实证考察了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效率的演变趋势,以揭示其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内在潜力;
第二,本文以淮河生态经济带25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并依据《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构建“一带、三区、四轴、多点”总体格局的要求,将其划分为东部海江河湖联动区、北部淮海经济区和中西部内陆崛起区三大区域,从而全面考察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效率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空间差异;
第三,本文创新性地借助ArcGIS软件运用可视化技术、标准差椭圆技术和Dagum基尼系数,从空间分布、空间演变和空间差距三个维度深入探究,避免了之前学者研究思路的单一性,力图从多方面、多角度揭示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效率的空间格局和演进趋势。

(一)BCC-DEA模型

DEA模型是基于生产前沿面比较决策单元(DMU)相对有效性的一种非参数效率分析方法。该方法既无需假设生产函数具体形式或各指标权重,不受主观因素干扰,又可以自由处理多投入、多产出情况,具有结构简单、算法简化等特点,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国家或区域生态效率的测度中。DEA模型一般可分为基于规模报酬不变(CRS)假设的CCR模型和基于规模报酬可变(VRS)假设的BCC模型两类。

然而,由于在现实中很难满足规模报酬不变假设,因此,本文参考张鹏等[12],基于规模报酬可变假设,运用BCC-DEA模型从静态角度对生态效率进行测度。假设淮河生态经济带有个DMU,每个DMU存在N种投入x(=1,2,…,N)和M种产出y(=1,2,…,M),则投入变量、产出变量可分别表示为X=(1,2,…,x)、Y=(1,2,…,y),且xy均大于0。其公式为:

其中,为DMU的生态效率评价值,为DMU的线性组合权重,s为投入要素的非零松弛变量,s为产出要素的非零松弛变量。

(二)标准差椭圆技术

标准差椭圆技术是一种基于椭圆的重心、长轴、短轴和方位角等参数揭示地理要素空间分布整体性特征的统计分析方法。通过对样本考察期内不同时期的标准差椭圆进行比较,能够直观刻画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效率的空间演变特征。其中,标准差椭圆的重心反映了要素的空间相对位置,重心的转移路径反映了要素总体的位移特征,长、短轴则分别反映了要素的分布方向和离散程度,方位角反映了要素的偏转趋势。具体公式为:

(三)Dagum基尼系数

Dagum基尼系数是一种测度不同个体(如经济、消费水平、创新能力等)发展相对差异的无量纲化方法。本文运用Dagum基尼系数测算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效率的空间差异,并借助其分解方法将空间差异按子群来源分解为区域内差异、区域间差异和超变密度,从而揭示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效率空间非均衡的大小、来源及贡献率。根据DAGUM[13]的分解理论,总体基尼系数()可以分解为区域内差异(G)、区域间差异(G)和超变密度(G),具体公式为:

其中,d表示区域与区域生态效率之差,即、区域中所有y-y>0的样本之和的加权平均值,p表示、区域中所有y-y>0的样本之和的加权平均值,F(F)表示第()个区域的累积密度分布函数。

(一)研究对象及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2—2019年淮河生态经济带25个地级市(依据《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的地区划分,基于数据可得性,剔除县域地区,仅考虑地级市)为研究单元,并依据文件中构建“‘一带、三区、四轴、多点’的总体格局”,对样本城市进行区域划分:东部海江河湖联动区包括淮安、盐城、扬州、泰州、滁州5座城市;
北部淮海经济区包括徐州、宿迁、淮北、宿州、枣庄、济宁、临沂、菏泽、商丘9座城市;
中西部内陆崛起区包括蚌埠、淮南、阜阳、六安、亳州、漯河、平顶山、南阳、信阳、周口、驻马店11座城市。

借鉴陈明华等[10]48的做法,本文将投入、产出指标分别设定为:(1)投入指标包括劳动、能源、土地。其中,劳动用年末人口总数代替,能源用全社会用电量代替,土地用市辖区建成区面积代替。(2)产出指标包括经济和绿色。其中,经济用地区生产总值表示,绿色用绿地面积代替。以上数据均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及各城市统计年鉴中获取,针对部分年份、城市数据缺失情况,本文采用插值法或趋势外推法补全。

(二)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效率总体分布特征

本文借助DEAP软件,基于BCC-DEA模型对2012—2019年淮河生态经济带25个城市的生态效率进行测算,所得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反映了2012—2019年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效率的演化趋势。从整体看,样本考察期内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效率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基本处于0.75—0.90之间,效率均值达0.835。从区域比较视角看,淮河生态经济带三大地区生态效率差异显著。中西部内陆崛起区生态效率始终处于领先地位,效率均值达0.923,原因在于中西部内陆崛起区中11个城市,仅2019年就有7个城市生态效率为1,占淮河生态经济带2019年生态效率为1的城市总数的53.85%;
北部淮海经济区生态效率次之,但在2019年生态效率达0.922,与中西部内陆崛起区仅差0.013。可以看出,北部淮海经济区生态效率发展趋势良好,内生动力明显增强;
而东部海江河湖联动区生态效率始终处于落后水平,效率均值为0.645,生态效率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从演化过程看,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效率从2012年的0.811提升至2019年的0.893,增长率为10.11%;
东部海江河湖联动区生态效率虽均值最低,但其增长幅度最大,从2012年的0.595提升至2019年的0.749,增长率高达25.88%;
北部淮海经济区生态效率提升速度也高于淮河生态经济带整体水平,年均增长率为2.27%;
而中西部内陆崛起区生态效率提升速度相对缓慢,年均增长率仅为0.12%。分城市看,样本考察期内,临沂、商丘、阜阳等城市生态效率始终为1,而生态效率样本考察期均值排名最低的扬州市(0.497)不及其一半。这意味着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效率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大多数城市仍存在一定的资源浪费和无效投入的问题。

表1 2012—2019年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效率

区域城市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 东部海江河湖联动区淮安0.519 0.510 0.491 0.490 0.503 0.422 0.555 0.567 盐城0.630 0.665 0.602 0.468 0.463 0.916 0.906 0.909 扬州0.425 0.429 0.438 0.434 0.421 0.637 0.599 0.589 泰州0.677 0.563 0.582 0.563 0.543 1.000 0.978 0.889 滁州0.724 0.716 0.716 0.713 0.739 1.000 1.000 0.792 0.595 0.577 0.566 0.534 0.534 0.795 0.808 0.749 北部淮海经济区徐州0.553 0.538 0.622 1.000 1.000 0.686 0.630 0.641 宿迁0.697 0.709 0.724 0.691 0.726 0.884 0.861 0.839 淮北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0.785 1.000 1.000 宿州0.876 0.860 0.854 0.840 0.848 0.852 1.000 1.000 枣庄0.511 0.516 0.510 0.515 0.523 0.469 0.692 1.000 济宁0.571 0.434 0.450 0.431 0.425 0.635 0.941 0.814 临沂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菏泽0.885 0.878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商丘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0.788 0.771 0.796 0.831 0.836 0.812 0.903 0.922 中西部内陆崛起区蚌埠0.791 0.785 0.712 0.721 0.682 0.476 0.708 0.680 淮南0.976 1.000 1.000 1.000 1.000 0.674 1.000 1.000 阜阳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六安0.849 0.859 0.904 1.000 0.934 0.894 1.000 1.000 亳州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平顶山0.974 0.939 0.99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漯河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0.988 1.000 1.000 南阳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0.874 0.893 信阳0.759 0.730 0.724 0.741 0.751 0.727 0.740 0.776 周口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驻马店0.845 0.824 0.839 0.842 0.834 0.917 0.923 0.939 0.927 0.922 0.925 0.937 0.927 0.880 0.931 0.935 淮河生态经济带0.811 0.798 0.806 0.818 0.816 0.839 0.896 0.893

为进一步揭示淮河生态经济带三大地区生态效率的空间分异特征,本文将借助ArcGIS空间可视化技术、标准差椭圆技术及Dagum基尼系数方法刻画其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分布演变特征及空间非均衡特征。

(一)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效率空间分布格局

表2报告了淮河生态经济带三大地区生态效率空间分布类型。从全时期看,样本考察期内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均衡,与前文结论相印证。具体来看,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效率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特征,生态效率处于最优区的城市主要位于中西部内陆崛起区,如阜阳市、亳州市、周口市等,且呈片状分布;
生态效率处于非优区和弱优区的城市主要位于东部海江河湖联动区和北部淮海经济区。从首尾年份看,2012年生态效率空间类型位于最优区的城市共有10座,占城市总数的40%,其中7座位于中西部内陆崛起区,3座位于北部淮海经济区;
2019年生态效率空间类型位于最优区的城市共有13座,占比高达52%,超过城市总数的一半,其中7座位于中西部内陆崛起区,6座位于北部淮海经济区,空间分布格局变化显著。整体而言,随着时间的推移,淮河生态经济带接近最优生产前沿面的城市逐渐增多,生态效率呈上升趋势,生态保护水平有所提升,但其空间协调程度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表2 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效率空间分布类型

年份最优区次优区弱优区非优区 2012临沂、商丘、淮北、亳州、周口、阜阳、淮南、平顶山、南阳、漯河菏泽、宿州、蚌埠、驻马店、六安宿迁、盐城、滁州、泰州、信阳济宁、枣庄、淮安、徐州、扬州 2019临沂、枣庄、菏泽、宿州、商丘、淮北、亳州、周口、阜阳、淮南、平顶山、六安、漯河盐城、泰州、南阳、驻马店济宁、宿迁、滁州、信阳徐州、淮安、扬州、蚌埠

(二)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效率空间分布演变特征

表3描述了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效率空间分布的标准差椭圆参数。可以发现,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效率的空间分布重心逐渐向东北方向移动,中心始终位于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境内。从空间分布重心的移动距离看,考察期内,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效率重心以1.10km/年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了4.41km,随后又以6.49km/年的速度向东北方向移动19.48km,可以看出,考察期内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效率呈“西退东进”的空间演变特征,即分布重心由西南方向向东北方向转移,这表明中西部内陆崛起区生态效率的提升速度显著低于其他两大地区。究其原因,一方面,中西部内陆崛起区生态效率已处于较高水平,提升发展空间较小;
另一方面,东部海江河湖联动区和北部淮海经济区内枣庄、盐城、济宁、宿迁、宿州、菏泽等城市大力推动产业绿色发展,实施严格的生态空间管制,提高资源环境保护水平,并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使其生态效率显著提升。

从标准差椭圆形状看,考察期内,椭圆平均形状指数呈增加趋势,由2012年的0.549稳步增加为2019年的0.565,但标准差椭圆的长半轴与短半轴长度仍存在较大差异,淮河生态经济带的生态效率在“正东—正西”方向发散分布。从标准差椭圆的方位角旋转度数看,淮河生态经济带方位角变化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由2012年的79.84°下降到2016年的78.69°,这表明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效率的空间分布格局由“偏东北—偏西南”方向发散分布偏转为向“正南—正北”方向发散分布,并于2016年回转,方位角偏转为80.67°,向“正东—正西”方向发散分布偏转。从椭圆面积看,样本考察期内,标准差椭圆面积波动增加,由11.65万km2增加至12.10万km2,椭圆面积增加了3.85%,进一步说明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效率呈空间发散分布格局,集聚程度亟待加强。

表3 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效率的标准差椭圆参数

年份重心坐标移动方向移动距离(km)移动速度(km/年)转角(°)短半轴(km)长半轴(km)椭圆面积(万km2)平均形状指数 2012116.31°E33.54°N———79.84°142.68259.8711.650.549 2016116.27°E33.56°N西北4.411.1078.69°142.79253.2111.360.564 2019116.48°E33.58°N东北19.486.4980.67°147.46261.1312.100.565

注:标准差椭圆的平均形状指数为长短半轴之比。

(三)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效率空间非均衡特征及来源

表4报告了2012—2019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及东部海江河湖联动区、北部淮海经济区、中西部内陆崛起区三大地区的总体差异、区域内差异、区域间差异及其差异来源和贡献率。从整体看,2012—2019年淮河生态经济带总体区域差异呈波动下降趋势,仅个别年份出现轻微的上升,其中2012年总体差异为0.128,2019年总体差异为0.080,下降幅度达37.50%,这说明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效率的空间非均衡程度显著降低。

1. 区域内差异。由表4可知,样本考察期内,北部淮海经济区生态效率的区域内差异均值为0.120,东部海江河湖联动区和中西部内陆崛起区生态效率的区域内差异在2016年以前均小于北部淮海经济区,均值分别为0.111、0.059,但其区域内差异在波动中有所增加,增长幅度分别为2.94%、1.96%,而北部淮海经济区区域内差异呈波动下降趋势,下降幅度高达54.41%,并于考察期末低于东部海江河湖联动区。由此可见,样本考察期初,北部淮海经济区生态效率发展不均衡问题尤为突出,东部海江河湖联动区和中西部内陆崛起区生态效率区域内差异虽前期较小,但存在进一步扩大趋势,生态效率发展的空间非均衡情况不容乐观。

表4 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效率的空间差异

年份总体差异组间差异 组内差异 贡献率 东—北东—中西北—中西 东北中西 区域内差异区域间差异超变密度 20120.1280.1790.2180.116 0.1020.1360.051 24.44%62.63%12.93% 20130.1380.1920.2300.127 0.1010.1540.055 24.95%61.74%13.31% 20140.1380.2030.2410.117 0.0940.1460.058 24.78%61.72%13.50% 20150.1390.2430.2740.102 0.0980.1340.051 22.68%64.72%12.59% 20160.1400.2460.2710.101 0.1070.1310.057 23.44%62.08%14.49% 20170.1190.1420.1310.115 0.1530.1200.095 33.59%19.34%47.07% 20180.0810.1130.1090.066 0.1260.0750.054 31.17%30.82%38.00% 20190.0800.1290.1280.058 0.1050.0620.052 27.90%43.26%28.85%

注:分组代号东、北、中西分别代表东部海江河湖联动区、北部淮海经济区和中西部内陆崛起区。

2. 区域间差异。考察期内,三大地区区域间差异基本呈波动下降态势。其中,东部海江河湖联动区与其他两大地区生态效率的区域间差异较大,呈“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且下降趋势较为显著,东—北、东—中西区域间差异均值分别为0.181、0.200,下降幅度分别为27.93%、41.28%,尤其在2015—2017年,其区域间差异下降幅度分别达41.56%、52.19%。究其原因,2015年东部海江河湖联动区内的淮安、盐城、泰州等城市成功获批为“江苏省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并贯彻实施水生态文明理念,创新水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使得其生态效率在2015—2017年内显著提升,缩小了东部海江河湖联动区与其他两大地区的区域间差异。区域间差异较小的是北部淮海经济区与中西部内陆崛起区,其区域间差异均值为0.100,考察期内呈波动下降态势,并于2013年达到考察期内最大值(0.127),之后开始出现波动下降,于2019年达到考察期内最小(0.058),考察期下降幅度达50%。由此可知,东部海江河湖联动区与北部淮海经济区、中西部内陆崛起区的区域间差异是造成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效率区域间差异的主要原因,且由前文可知,东部海江河湖联动区生态效率始终低于其他两大区域,东部海江河湖联动区生态效率亟待提升。

3. 差异来源分解。考察期内,区域间差异对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效率总体差异的平均贡献率高达50.79%,且除2017年和2018年外,区域间差异始终大于区域内差异和超变密度。由此可知,区域间差异是导致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效率空间非均衡的主要原因。因此,解决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效率空间非均衡问题的关键在于缩小东部海江河湖联动区、北部淮海经济区、中西部内陆崛起区三大地区生态效率的区域间差距。从演变趋势看,考察期内,区域内差异和超变密度的贡献率均呈上升趋势,分别由2012年的24.44%、12.93%增加至2019年的27.90%、28.85%,增长幅度分别为14.16%、123.12%;
而区域间差异在考察期内呈下降趋势,由2012年的62.63%减少至2019年的43.26%,下降幅度达30.93%。可以看出,区域间差异的降低推动了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效率总体差异的减小,也再次证明缩小区域间差异是避免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效率差异持续扩大的关键环节。

精准把握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效率的空间格局及演变趋势是实现其生态效率差异化提升、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重要保障。本文基于BCC-DEA模型全面考察了2012—2019年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效率的发展特征,同时借助ArcGIS空间可视化技术、标准差椭圆技术和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进一步揭示了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效率空间分布格局、空间演变特征和空间非均衡特征。研究发现:

1. 样本考察期内,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效率整体呈波动上升态势,中西部内陆崛起区生态效率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东部海江河湖联动区处于较低水平。

2. 在空间分布格局上,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效率呈“西高东低”的“片状”不平衡分布态势,生态效率高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内陆崛起区。

3. 在空间演变特征上,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效率呈“西退东进”的演进趋势,由“正南—正北”向“正东—正西”方向发散分布,空间集聚程度亟待加强。

4. 在空间非均衡特征上,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效率总体差异呈波动下降态势,但北部淮海经济区生态效率发展不均衡问题尤为突出,区域间差异是造成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效率空间非均衡的主要原因。

上述实证结果表明,生态效率的区域间差距势必成为今后淮河生态经济带探寻生态效率提升路径、发展绿色经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羁绊。因此,为科学合理地缩小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效率的地区差距,重塑空间均衡格局,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 明确各地区主体功能发展定位,因地施策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基于淮河生态经济带各地区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明确其主体功能发展定位,有的放矢地实施针对性的绿色发展道路。

2. 统筹淮河生态经济带全局,加快生态经济一体化发展。树立生态经济一体化发展意识,构建环境、技术、资源等信息共享平台,通过横向错位发展和纵向分工协作,实现经济带内各城市功能互补,进而促进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效率的整体协同发展。

3. 发挥空间溢出效应,缩小区域间差距,推动生态效率协同提升。推动生产要素、资源、技术等在三大地区内的自由流动和基础配置优化,依托淮河流域黄金水道,充分发挥中西部内陆崛起区和北部淮海经济区对东部海江河湖联动区的正向溢出效应,通过绿色生产技术与先进的环保理念带动其生态效率的协同提升,实现邻近地区的深度协作。

[1] 曹玉华, 夏永祥, 毛广雄, 等. 淮河生态经济带区域发展差异及协同发展策略[J]. 经济地理, 2019, 39(9): 213-22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N]. 人民日报, 2021-03-13(01).

[3] 王胜鹏, 乔花芳, 冯娟, 等. 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时空演化及其与旅游经济互动响应[J]. 经济地理, 2020, 40(5): 81-89.

[4] 刘华军, 石印. 中国农业生态效率的空间分异与提升潜力[J].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2020, 35(6): 51-64.

[5] 王圣云, 林玉娟. 中国区域农业生态效率空间演化及其驱动因素——水足迹与灰水足迹视角[J]. 地理科学, 2021, 41(2): 290-301.

[6] 张仁杰, 董会忠. 基于省级尺度的中国工业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J]. 经济地理, 2020, 40(7): 124-132+173.

[7] 张新林, 仇方道, 王长建, 等. 长三角城市群工业生态效率空间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9, 28(8): 1791-1800.

[8] 唐晓灵, 冯艳蓉, 杜莉. 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生态效率的演变特征及耦合关系——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例[J]. 技术经济, 2021, 40(4): 58-64.

[9] 阎晓, 涂建军. 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生态效率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J]. 自然资源学报, 2021, 36(1): 223-239.

[10] 陈明华, 王山, 刘文斐. 黄河流域生态效率及其提升路径——基于100个城市的实证研究[J]. 中国人口科学, 2020(4): 46-58+127.

[11] NETO J, WALTHER G, BLOEMHOF J, et al. A methodology for assessing eco-efficiency in logistics network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9, 193(3): 670-682.

[12] 张鹏, 李林欣, 曾永泉. 基于DEA-Malmquist指数的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效率评价研究[J]. 工业技术经济, 2021, 40(2): 12-17.

[13] DAGUM C. A new approach to the decomposition of the Gini income inequality ratio[J]. Empirical Economics, 1997, 22(4): 515-531.

F061.5;
X826

A

1674-327X (2022)04-0021-07

2021-09-16

安徽省高校科学研究重大项目(KJ2020ZD003);
安徽财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ACYC2021421);
安徽省高校研究生科研项目(YJS20210428)

王娜(1999-),女,安徽宿州人,硕士生。

程刚(1966-),男,安徽巢湖人,教授,博士。

10.15916/j.issn1674-327x.2022.04.007

(责任编辑:许伟丽)

猜你喜欢 区域间淮河经济带 淮河青年文学家(2021年31期)2021-12-12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法人(2021年2期)2021-03-02首倡先行 务实创新 组建“淮河侨盟”推动多重战略叠加效应华人时刊(2020年13期)2020-09-25常喝茶减缓认知能力下降恋爱婚姻家庭(2019年36期)2019-01-28常喝茶减缓认知能力下降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2019年12期)2019-01-14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当代陕西(2018年9期)2018-11-18习近平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五个关系”当代陕西(2018年9期)2018-08-29刘邓大军:抢渡淮河挺进大别山文史春秋(2017年11期)2018-01-23我国包容性增长现状分析现代商贸工业(2017年26期)2017-10-16试说幼儿园区域间各个区角学具制作与环境布置文理导航(2017年15期)2017-05-16推荐访问:淮河 生态 演变
上一篇:普通高中英语读写整合教学实践探索——以南宁市第十中学为例
下一篇:翼尖形状对双后掠飞翼纵向气动特性的影响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