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冰雪产业链内容要素与优化路径研究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2-12-05 点击:

高寰宇,曹连众,高圆媛

(1.辽宁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2.沈阳体育学院 辽宁 沈阳 110102)

自2022年北京冬奥会成功申办以来,国家一系列利好政策相继出台,冰雪产业迎来发展黄金期。2019年3月3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的意见»,提出“力争到2022年,冰雪产业蓬勃发展,产业规模明显扩大,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链日益完备”[1]。虽然在政策助推下我国冰雪产业规模与质量均有较大提升,但与欧美等冰雪强国相比,在经营模式和组织化水平上仍存在较大差距。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国际分工合作明显提高,全国范围内行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行业逐渐从各自为政、分散经营向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产业发展模式转变。产业链俨然已经成为现代产业快速发展、创造更多经济效益的基本组织形式。然而,由于我国冰雪产业起步较晚,产业链的相关理论并不成熟,产业结构较为松散、缺乏主体核心竞争力等问题逐渐显露,冰雪产业的发展受到制约。因此,基于产业链视角,分析冰雪产业链内容要素并提出优化路径,既是推动后冬奥时期我国冰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实之需,也是贯彻落实“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新时期发展理念的必然之举,对于拉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体育强国建设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1 冰雪产业链的概念界定

产业链是一个本土化概念,最初由我国学者傅国华提出,用于解决农业问题,后来逐步在工业、服务业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学界从价值链增值、企业关联性、核心竞争力、专业化分工等多领域给出了产业链的理论界定,基本形成了以下共识:一是产业链存在于同质性产业或具有关联性产业的企业之间,二是包括非同质企业的技术知识关联,三是围绕最终产品或消费品的生产加工所形成的价值增值式链条结构[2]。综合不同的学术观点,本研究认为:产业链是指具有关联属性的同一产业或不同产业之间,以生产、销售或服务为纽带,依照一定需求关系与时空布局,所形成的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链式产业组织形式,具体包括上游、中游、下游等主体环节。

冰雪产业链作为产业链的一个分支,应符合一般产业链所具有的共性特征,即以冰雪场地为核心、以冰雪相关产业为主导,通过供需、合作、互补等形式而构成的产业链条。冰雪产业作为复合型产业,其产业链不仅包括与冰雪运动相关联的生产型企业,也包含围绕场地运营而衍生出的服务型企业。其中,生产型企业以冰雪装备制造、冰雪服饰制造、冰雪体育建筑为主;
服务型企业则涵盖了冰雪文化与旅游、冰雪赛事、冰雪培训以及冰雪产品分销、营销等。各个企业通过相互关联,在产业链的组织形式下,其自身优势不但不会被削弱,反而会通过协同效应形成产业和区域的综合优势,为其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

1.2 冰雪产业链的结构分析

产业链是社会分工形成的一种社会生产组织方式,明确产业链结构能够使链条上的各参与方协同发展[3]。国内关于产业链结构研究的文献较为零散,郁义鸿[4]认为产业链是相同产业或相邻市场之间的内在联系,他将这类联系分为上下游产业之间的纵向联系与并行产业之间的横向联系两类,并深入分析了最终消费品与横纵两者之间的关系。魏晓蓓[5]与郁义鸿的观点大体一致,她从全产业链出发,认为产业链应包括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即产业链内通过业务来往紧密联系。郭芝含等[6]从产业链整合的视角,将产业链结构划分为纵向、横向、混合型三大类。

就冰雪产业链而言,既包括不同行业之间的跨界合作,又包含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供求关系,属于混合型产业链。其中,以冰雪场地运营为核心的冰雪上下游企业共同构成了纵向一体化的冰雪产业链,链条上的每个环节紧密相连、相互作用,是冰雪产品由制造、运营到销售的一体化过程。横向一体化的冰雪产业链是围绕冰雪场地运营而衍生出的冰雪旅游、冰雪赛事、冰雪培训等产业之间融合与渗透的基本表现形式。链条上的每个环节互为主体,但又与冰雪密不可分,具体表现为各产业之间为了扩大规模、获得高额利润、提高协同效应而形成的战略联盟或产业集群。目前,我国冰雪产业链结构还不够完善,企业之间关联程度不高,近些年提出的产业集群化、区域集中化的发展模式都未能促进冰雪制造业在政策红利下突破发展瓶颈,制约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产品话语权的把控,因此推进冰雪产业链结构优化成为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

1.3 冰雪产业链的内容要素分析

冰雪产业作为交叉复合型产业,与旅游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关系密不可分,其产业链的内容要素也较为复杂。因此,只有抓住核心要素进行深入研究,厘清每个要素的影响因子,才能实现冰雪产业链的整体发展。在厘清了冰雪产业链的基本结构后,发现其最基本的内容要素包括基于纵向一体化的产品要素、基于横向一体化的产业融合要素、基于外部环境的政策要素、基于产业核心的场馆服务要素以及基于消费市场的消费群体要素,这些内容要素与产业链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最为紧密。因此,从以上五要素出发,能够更好地分析出冰雪产业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路径。

1.3.1 政策要素 在政策要素上,政府的相关政策法规对冰雪产业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3 个方面:1)产业集群规模。具体表现为政府通过经济、行政等手段为其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包括兴建产业园区、为其制定发展规划等。2)财政税赋政策。通过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加大对冰雪企业的扶持力度,缓解其融资压力,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冰雪产业链的整合。3)政府市场监管力度。通过加强对冰雪企业中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督与管理,可以缓解行业过度竞争和规模不合理的状况,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政府的宏观调控不仅为冰雪企业提供了公平、合理的市场空间,也助推了不同产业间的交流与合作,使产业链结构变得更为紧凑。在一系列利好政策推动下,冰雪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品牌竞争力得到增强,冰雪场馆的服务水平得到提升,冰雪关联企业围绕冰雪场馆实现融合发展,消费市场的黏性逐步增加。

1.3.2 产品要素 产品要素主要指上游的冰雪装备制造、冰雪设备制造等企业,对于产品内容要素的分析属于冰雪产业链中纵向产业链的范畴。冰雪装备制造包括服饰制造、器材制造、相关配件制造等;
冰雪设备制造主要涵盖了吊椅、吊箱、魔毯等零部件,以及造雪机、压雪车、雪地摩托等冰雪设备。其中,冰雪设备主要用于冰雪场地的规划与建设,而冰雪装备既可以面向以冰雪场馆为核心的纵向产业集群,又可以直接面向以消费群体为目标的分销渠道。因此,推动冰雪产品的创新与研发,对于刺激下游冰雪消费、拓宽中游冰雪市场、促进整体产业链条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1.3.3 产业融合要素 产业融合是符合社会生产大趋势的一种产业新范式,它拓宽了产业发展空间,带来产业结构动态高度化与合理化。在本研究中,产业融合要素指的是冰雪衍生产业之间互为主体,为提高市场份额,扩大聚集效应与协同效应而共同构成了横向产业链条,主要包括冰雪联盟、冰雪旅游、冰雪金融、冰雪赛事4 个方面。各产业之间通过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提供了具有融合性产业属性的新产品和社会需求,不但为上游冰雪制造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可以满足不同冰雪爱好者的消费需求。对产业融合要素的深入分析,将有助于提升产业内部组织化与外部协调化水平,推动冰雪产业链上下游需求对接、资源整合,从而提高市场集中度,带动整个产业链条的优化与升级。

1.3.4 场馆服务要素 场馆服务要素主要包括冰雪场馆在实际运营中所提供的服务项目,包括冰雪场地规模与数量、人才培养与吸纳程度、安全保障与应急能力3 个方面。场馆运营环节是冰雪产业链的核心环节,无论是上游的制造业、下游的产品销售业还是具有横向链条关系的冰雪衍生产业,都是围绕冰雪场馆运营而展开。场馆的运营模式与服务质量将直接影响当地冰雪消费市场的规模,而消费市场又决定了冰雪产品的供给水平及产业融合的发展程度。因此,聚焦场馆服务要素,探究场馆运营管理中的现实问题,有助于提升冰雪场馆运营企业的规模经济水平,使核心企业能够凭借自身优势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从而实现企业边界模糊化、产业链条专业化,促进冰雪产业融合发展。

1.3.5 消费群体要素 冰雪市场的最终目标就是将产品与服务通过消费市场流向消费群体,因此消费群体要素作为产业链中的下游部分,对于产业链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根据面向消费者的渠道类型,可将消费群体要素概括为3 个方面:1)以“趣缘”为目的的冰雪社交渠道。冰雪爱好者通过俱乐部、社交App、互联网等形式进行技术交流,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冰雪文化的传播,刺激了冰雪消费。2)以社交媒体为主导的冰雪营销渠道。网络广告、广播电视、平面广告、UGC 平台等多样化的传播形式有利于扩大冰雪运动的影响力和曝光度,拉动更多消费者进行体验性消费。3)以最终消费为目标的冰雪分销渠道。冰雪装备主要通过实体店和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产品销售,冰雪服务产品则是依靠票务公司、线下旅行社以及OTA 等渠道进行票务分销。针对消费群体进行渠道优化,既能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又能有效降低冰雪产业链的交易成本。

2.1 冰雪装备、设备制造水平低,产业链长度受限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冰雪装备制造企业对于高新技术的研发力度不高,缺乏企业间在重大技术领域的联合攻关,对于本土化品牌的技术开发和品牌培育重视不足,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纵向产业链条。调查显示,国内生产的滑雪服、滑雪手套和滑雪眼镜的市场占有率高达50%、75%和73%[7],而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滑雪装备(如雪板、雪鞋等),却完全被国外品牌所垄断。在滑雪设备方面,截至2020年,国内新增压雪车数量为55 台,国产压雪车仅有14 台;
新增的造雪机数量为632 台,其中国产造雪机仅有160 台;
新增的拖挂式架空索道为68条,国产索道仅为26 条[8]。近年来,冰上装备的发展虽然稍见起色,基本能够自给自足,但是需求量不大;
加之冰刀行业起步较晚,国内的小众品牌与国外的大品牌相比,在质量与品牌竞争力上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其发展也不尽如人意。我国冰雪制造业在产品的规模和质量上并不具备优势,长此以往,会使产业链长度延伸不足,装备、设备很难满足中下游产业的个性化需求。

2.2 关键环节缺乏战略规划,产业链核心竞争力不足

冰雪场馆不仅是冰雪产业发展的基本载体,也是推动冰雪产业链升级的关键环节。目前,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1)冰雪场馆规模与数量不足。截至2020年底,我国滑冰场馆近400 家,滑雪场数量达到700 余家,虽然冰雪场地数量已有显著增加,但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仍显得十分稀少[9]。此外,在场地规模上,国内垂直落差线超过300 米的滑雪场仅有28 家,占比3.92%;
雪道面积超过30 公顷的滑雪场仅有34 家,占比4.76%[8]。从以上数据看出,我国在冰雪场地的数量上不具备优势,场地规模也达不到国际标准。2)冰雪专业人才缺失。据«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18)»估算,到2025年,滑雪、滑冰教练需求近万人,每年需要增加专业工程技术人员至少350 人[10]。我国冰雪人才培训周期长、专业化水平要求高,为填补人才缺口,冰雪场馆往往聘用有一定基础的冰雪教练员对游客进行指导,但多数教练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整体教学水平偏低。3)安全管理体系缺失。由于一些冰雪场所的经营者安全意识淡薄,场地的安全保障措施薄弱,导致每年因参与冰雪运动而造成人员伤亡的事故频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客流量的增长,产业链深度与广度发展受限。

2.3 产业集群建设缓慢,产业链布局有待优化

20世纪80年代,法国、瑞士西部等国家和地区就出现了综合聚集性雪场,雪场发展的动力来自周边城市,其产业融合程度与经营内容的丰富程度随着经营模式的完善不断提升[11]。与冰雪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冰雪产业起步晚,尚未形成一套完全融合发展的产业链,尽管受“南展西进东推”的影响,截至2019年底,国内冰雪装备产业园区、基地、小镇已超过20 个(含在建),但主要集中在河北省,数量和规模仍有待提升。冰雪产业链优化的关键在于资源在不同区域的合理分布,其构成主要受制于自然资源和区位资源分布。通过对白清寨、松花湖、万龙等室外滑雪场以及广州、重庆室内滑雪场的考察,发现北方大部分冰雪场地建设较早,场地规模小且周边配套设施简陋,冰雪主体产业并没有与冰雪旅游产业、冰雪装备制造业以及冰雪相关服务产业建立联动关系。南方虽然逐步建立起多种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性冰雪小镇,但由于刚刚起步,未来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另外,受地域、经济等因素影响,推动冰雪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在一些省市落实困难,导致政策法规“空打转”。

2.4 渠道模式滞后,产业链动力不足

目前,我国下游产业在冰雪营销渠道、冰雪分销渠道以及冰雪社交渠道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根据«冰雪运动大众参与状况调查报告»统计:大众第一次参加冰雪运动的年龄范围为3~48 岁,平均年龄为20.44 岁,中位数为20 岁[12]。我国冰雪运动参与者趋于年轻化,互联网营销已经成为冰雪企业品牌推广的重要引擎。然而,当前我国冰雪装备仍然依靠电视媒体、品牌代言等方式进行营销,优惠力度不大,传播范围不广,这成为制约冰雪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分销渠道上,线下店铺主要依靠“人传人”的方式进行产品推广,房租成本、人工成本、推广成本使得实体经济发展受限;
电子商务、OTA 等线上平台虽然迎来了发展契机,但需求传导渠道的闭塞致使上游产业不能及时获得消费者的反馈信息,产业链动力不足。就社交渠道而言,我国冰雪运动主要依赖于传统的社交模式,对于网络上的新兴社交活动缺乏足够的重视。尽管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热潮下,有少部分冰雪社交App 兴起,但由于宣传力度不足、前期投入大、缺少政策支持等原因,都未形成一定规模。冰雪运动爱好者并没有从根深蒂固的传统社交模式中“走出来”,这也是“趣缘”传播模式的一大障碍。

3.1 发挥政府引领作用,提高产业链资源配置效率

3.1.1 加强财政投入力度,落实税费减免政策 财政投入力度是冰雪企业稳健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应重点扶持装备制造企业、冰雪场经营企业、冰雪服务企业等核心企业,不断加大财政政策实施力度,提供最大限度的资金支持。同时,根据冰雪产业升级发展趋势,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制造业投资、技改投入等政策措施,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在财税政策上,要深入落实冰雪产业中增值税、所得税、土地使用税等优惠政策,减免国家核准的非营利性冰雪企业的增值税,降低冰雪装备制造业及核心技术企业所得税税率,并实行设施加速折旧、税额减免、延期纳税等优惠政策。对于参与冰雪文旅创作和冰雪科研创新的集体或个人,可减免所得税;
对国家支持的冰雪创新项目,可采用加计扣除的优惠办法;
对于冰雪核心企业、单位、组织,在规定范围内可允许其使用房产免征税;
对于冰雪下游服务企业(如酒店、餐饮、购物等),在淡季给予一定的税务减免;
对冰雪产业链中的中小型企业及土建工程,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和信贷贴息。

3.1.2 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构建冰雪产业园区 产业集群是推动冰雪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形式,产业集群依托产业园区的建设。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可以从以下4 个方面制定冰雪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完善冰雪园区建设: 1)在装备制造业水平较高的区域,以工业园区为载体,科学规划和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冰雪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同时,培育壮大一批在冰雪产业链中具有主导作用的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在研发设计、技术创新和品牌营销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13]。以龙头企业为主导,促进不同区域、不同行业间的交流与合作,优化产业结构,形成集生产、研发、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冰雪产业链。2)合理规划与科学布局,为园区企业提供国内外先进技术及资源,建立科学化市场运营机制,从而实现冰雪装备制造企业内容创新、功能创新、服务创新。3)加大对冰雪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聚集优势资源,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冰雪企业。4)充分利用数字经济的优势,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产业集群的知名度,形成品牌效应,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为我国冰雪装备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经验。

3.1.3 加强市场监管力度,构建多元化监管体系为了给冰雪产业提供一个公平、合理的市场环境,政府监管机构要严格执行冰雪产业的有关规定,对冰雪产业的产品与服务质量、商品价格、消费者权益、场地安全等进行科学监督与有效管理,强化对冰雪产业的监督管理,切实监管和维护冰雪市场秩序。同时,健全冰雪产业法律制度,完善监管法制化水平,重点加强对冰雪企业行为的规范和引导,这既是对企业行为的系统约束,又是判断其行为正当性的基本标准,使其监管有法可依。此外,还要构建健全的政府监管、社会监管、市场监管、消费者监管等多元化监管体系,充分发挥多元化治理在市场监管与维护中的重要作用,弥补政府监管的不足。

3.2 立足创新创造,促进产业链升级

3.2.1 提升冰雪装备质量,强化技术创新力度 随着“冰雪热”的逐渐升温,国家的一系列政策为冰雪制造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我国冰雪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冰雪装备制造业应牢牢抓住机遇,不断提高装备制造水平,引进国际知名冰雪装备企业技术,以此为基础结合自身制造优势,打造高精尖的冰雪产品。同时,加大核心技术研发力度,依托国内权威科研院所、体育院校及综合性院校合作研发冰雪装备,构建研发平台,提升装备试验、检测与鉴定能力,打造四季冰雪产品。此外,还应重点关注数字经济在装备制造业的应用,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等先进技术,打造“智能企业”,推动冰雪装备制造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3.2.2 加强合作与交流,提升品牌影响力 我国冰雪制造企业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吸纳国外优秀冰雪设备制造商参与投资与合作,推动技术、信息的交换,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市场份额。同时,冰雪制造企业应积极参与到全球价值链的环节中,借助国外的“技术溢出”效应,充分学习国外的成功经验、服务模式及研究成果,创建和打造一批冰雪装备、设备产业集群和自主品牌,并依托企业长期的合作经验,将自主品牌发展成为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推动冰雪装备、设备产业协同联动发展。此外,冰雪制造企业还应加强与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定期举办冰雪装备、设备产业高峰论坛和展览会,交流国内外冰雪装备、设备市场需求、发展动态等信息,从中不断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推动我国冰雪产业链向深度与广度持续发展。

3.3 促进链位主体合作,打造产业链深度融合

3.3.1 加强冰雪产业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冰雪产业之间强强联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构建冰雪产业联盟,不仅可以共同协调与克服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也可以共同搭建产业供需对接平台,积极推动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资源共享。1)联盟成员之间应突破壁垒,借鉴彼此运营与管理优势,加快补齐短板,凝聚共识、协同发展。2)要联合组建研发机构,不断创新冰雪及旅游产品,扩大宣传力度,形成品牌效应。3)联盟之间可共同成立冰雪人才培养机构,增加人才储备量,并定期举办冰雪人才交流会,不断提高人才专业水平,实现内部人才互通。4)联盟可以为游客提供会员资格,在联盟内进行冰雪运动可以获得一定的折扣、减免,形成行业内部良性循环,促进冰雪产业的持续、优质发展。

3.3.2 推动冰雪与旅游产业融合,构建冰雪旅游新形态 冰雪企业应着重打造以冰雪和旅游为主导的集养老、医疗、休闲、购物等为一体的冰雪特色小镇,通过产品融合拓展新业态,如游冰雪、赏雾凇、泡温泉等;
通过技术融合打造新型产品与工艺,如旱雪毯、旱冰、滑草、滑沙、VR 模拟滑雪等,强化四季经营项目;
通过企业融合打破技术、产品界限,培育综合性冰雪旅游企业,如“冰雪+温泉”“冰雪+民俗”“冰雪+采摘”等;
通过市场融合创新经营理念、目标、方法,优化冰雪旅游产业结构,扩大市场有效供给,获取更大的市场空间。

3.3.3 提升金融支持力度,健全保险理赔制度 为解决冰雪相关企业在开发过程中因资金暂时不足而抵押、质押、担保不足等问题,金融机构可以推出赞助收费权质押贷款、中小企业联保贷款和银行授信等金融产品。与此同时,还可以为冰雪企业开放绿色通道,简化贷款流程,降低贷款利率;
加强与冰雪赛事主办单位、冰雪场馆、票务公司、冰雪体育用品销售企业、旅游门户网站等多方面合作;
就保险企业而言,应积极与冰雪场所就保险服务进行沟通接洽,切实制订保险方案。例如:为冰雪场馆的装备、仓储配以财产综合险,为冰雪工作人员定制雇主责任险,为冰雪游客提供意外伤害险,并扩大保险理赔范围供游客选择,建立直赔机制,降低维权成本,充分发挥保险业在冰雪产业中的良性作用,为冰雪产业提供有力保障。

3.3.4 发展体育赛事,促进办赛主体多元化 应坚持把冰雪赛事活动市场化、常态化,组织多层次的冰雪赛事,以满足各类冰雪爱好者的体育需要。首先,应不断拓展冰雪赛事赞助性广告。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举办冰雪赛事已经成为相关企业追求利润的首要抓手。拓展冰雪赞助性广告不仅能提高冰雪企业的知名度,增加产品市场份额,还能为办赛方带来一定经济收益,为举办更优质的冰雪赛事提供更好的保障,形成良性循环。其次,应着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冰雪赛事,加强冰雪文化、品牌文化的建设,注重赛事无形资产的开发利用。再次,还要不断推进办赛主体的多元化发展,根据冰雪运动的类型和特点,构建以职业体育赛事为主导、经常以自主赛事和申办(对外申办)赛事为两翼、以群众体育赛事为保障的赛事产业结构布局,不断完善国内赛事市场,丰富产品供给,提升赛事的国际竞争力。

3.4 制定战略规划,强化关键环节发展

3.4.1 扩大冰雪场馆规模,优化场地配套设施建设 «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制定冰雪运动规划,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设一批冰雪运动场地,促进冰雪运动繁荣发展,形成新的体育消费热点”[14]。为了推进我国冰雪场馆建设和发展战略的实施,应拓宽冰雪场馆规模,科学规划和布局我国冰雪场地建设,在规模与数量上满足不同水平冰雪运动爱好者的需求。北方地区借助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应不断扩大已有冰雪场地规模,根据地理、气候、交通、经济等因素,建设有一定影响力和规格的新型综合类冰雪场地。南方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城市数量较多,在南方合理规划建设集冰雪文旅、冰雪赛事、冰雪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大型室内冰雪场馆,不仅可以提高南方大众冰雪运动参与度,推动南方冰雪产业转型,还可以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3.4.2 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吸纳复合型冰雪人才 冰雪人才的培养不仅是冰雪产业发展的关键内容,也为我国冬奥会人才储备提供保障。冰雪场所应根据专业技术要求,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冰雪产品的开发设计人才、冰雪医疗人才由高等院校进行培养;
冰雪设备维护、装备及维修人才可以通过职业技术院校培养;
冰雪教练员则通过体育院校或训练队进行培养。此外,应通过在职培训的方式提高教练员和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可定期邀请高校教授或资深管理人员举行讲座,从而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和管理能力。以此为基础,从中选拔一批出色的冰雪专业人才,前往有丰富冰雪经验的国家进行全方位的培训,确保复合型人才的可持续供给。

3.4.3 提高安全保障,完善应急预案 近年来,造成我国冰雪游客受伤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冰雪场所安全管理体系的缺失。1)要制定冰雪安全防护设施标准,利用广播、墙报等宣传方式,向游客普及冰雪运动安全注意事项、防范能力及应急处理知识,在不同区域放置详细资料和警告标志。2)在场地中配备专业的突发事故应急处理人员,同时建立伤者救护中心,配备伤者运输工具,最大程度降低意外事故的发生概率。3)建立灾害天气预警系统,加强对冰雪场地安全风险的评估,尤其室外冰雪场地要密切关注可能造成安全事故的灾害性天气,制定应急预案。4)定期检查冰雪租赁装备,发现损坏、老化装备及时维修、更换,也可以引进新型优质冰雪装备,减少游客扭伤、摔伤等事故的发生。

3.5 优化运营模式,扩大下游消费市场

3.5.1 强化互联网营销手段,打造新型商业模式 冰雪企业应利用网络直播平台与消费者进行互动,通过在线提问、反馈等方式,不仅有助于企业在生产服务方面的转型升级,还有助于提高消费者的参与热情,刺激消费。此外,VR、3D、全景等技术的快速兴起,也为冰雪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冰雪企业可以利用当前先进技术手段进行创意营销,为冰雪消费者带来线上真实感官体验,增强消费黏性;
同时利用定位服务(LBS)技术,整合信息资源,对冰雪游客及潜在游客进行精准定位,实现智能化营销。

3.5.2 丰富冰雪社交内容,构建新型社交模式 互联网、App、公众号等为冰雪企业搭建了一个全新的社交平台,通过适当增加冰雪教学视频、冰雪装备测评、滑雪轨迹记录、滑雪定位以及冰雪门票优惠等功能,冰雪企业可以吸纳更多的冰雪爱好者,达到引流作用。在线下社交方面,冰雪企业应从学校、单位、家庭3 个方向展开:1)与校方积极合作,承担中小学生的培训工作,开展冰雪冬令营,让学生亲身体验冰雪项目。2)开设亲子项目,邀请各家庭参与冰雪运动,不仅可以实现盈利,还有利于对不同群体冰雪运动的普及。3)加强与各领域企业合作,开展冰雪团队建设:员工相对年轻化的公司可进行冰雪项目培训,员工年龄相对较大的公司可采取以冰雪休闲娱乐为主的团建活动。

3.5.3 打破地域限制,拓宽分销渠道 对于中上游冰雪企业而言,市场和产品信息是决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因素。而产品分销渠道最能直观地向生产商、服务商反映消费者产品与服务需求,通过顾客需求反馈,企业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市场的动向和消费者偏好,并制定相应的战略规划。目前,我国冰雪市场常见的分销渠道分为传统线下、线上零售渠道。随着电子商务平台的迅速崛起,线上消费呈几何式增长,在未来的发展中,冰雪企业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商业理念,打造O2O(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运营模式。O2O 模式不但打破了传统冰雪零售业的地域局限,丰富了冰雪产业的介入端口,而且可以实现线上线下无缝对接,为企业注入更多的活力,从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为产业链注入活力。

冰雪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未来发展面临着重大的机遇与挑战。冰雪产业应抓住北京冬奥会发展机遇,在相关利好政策引导下乘势而上,优化冰雪产业结构,找出行业发展短板,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对策。同时,根据冰雪产业链的发展规律,深刻把握产业链内容要素,明确产业链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在未来规划中,特别是后冬奥会背景下,要以冰雪企业为主体,增强服务意识与创新能力,拓宽企业上下游产业联动效应;
加强政府扶持力度,促进冰雪进校园、优化产业集群等相关政策的有效落实;
着力打造产业链条的深度融合,鼓励各地冰雪产业相互合作,举办体育赛事、建设影视基地、加大金融保险投资力度、发展冰雪旅游新兴产业模式;
通过强化网络营销、拓宽冰雪社交市场等一系列举措,为我国冰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

猜你喜欢 冰雪产业链企业 企业当代水产(2022年5期)2022-06-05企业当代水产(2022年3期)2022-04-26企业当代水产(2022年2期)2022-04-26逐梦的“冰雪一代”走向世界(2022年3期)2022-04-19拥抱冰雪向未来走向世界(2022年3期)2022-04-19点燃“冰雪”走向世界(2022年3期)2022-04-19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云南画报(2020年9期)2020-10-27不忘初心 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大格局人大建设(2019年10期)2019-12-27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当代陕西(2019年13期)2019-08-20重庆将重点打造千万亩产业链基地农家科技(2016年4期)2016-06-21推荐访问:产业链 冰雪 路径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权利观视域下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的权利内涵
下一篇:教育本源性视角下中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