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在金银花上的残留行为及膳食风险评估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2-12-04 点击:

王俊晓 ,安 莉 ,马 欢 ,许海康 ,马婧玮 ,汪 红 ,吴绪金 ,杨 静 ,李 萌 *

(1.河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郑州 450046;
2.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河南省粮食质量安全与检测重点实验室,郑州 450002)

金银花为常用中药材之一,主要作用是清热解毒、疏散风热[1]。近年来,受疫情因素的影响,金银花的市场需求量进一步增大,但随着人工种植面积的增加,病虫害问题更加突显,尤其是白粉病愈加突出[2]。目前,金银花种植户主要采取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但由于缺乏专业的培训,用药不规范,造成作物中农药残留超标,加重了对生态环境和人类身体健康的危害。吡唑醚菌酯作为德国巴斯夫公司生产的新型杀菌剂,被广泛用于黄瓜、草莓、苦瓜等作物上白粉病的防治,其主要作用方式是通过阻止病菌线粒体呼吸作用,使病菌体内供给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所需的能量减少,从而造成细胞的死亡[3-4]。

目前关于吡唑醚菌酯的研究主要包括对柑橘[5]、苹果[6]、草莓[7]、桃[8]等作物的病虫害防效,以及采用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及串联质谱测定吡唑醚菌酯在作物上的残留量。例如,杨茜茹等[9]选用乙腈作为提取液利用C18固相萃取柱和石墨化碳黑/氨基双层固相萃取柱,采用气相色谱检测小麦样品中吡唑醚菌酯残留量。喻歆茹等[10]选用1.0%甲酸乙腈提取草莓样品,采用分散固相萃取净化,借助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吡唑醚菌酯的残留量。刘霞等[11]选用乙腈提取苹果样品,经弗罗里硅土固相萃取柱净化,在波长为275 nm情况下,借助高效液相色谱配合紫外检测器测定吡唑醚菌酯的残留量。在膳食风险评估方面,有研究报道桑椹中吡唑醚菌酯在各个年龄段上的慢性膳食摄入风险为3.7%~22.3%[12];
小白菜、油麦菜和西葫芦中吡唑醚菌酯的长期摄入风险在0.7%~8.0%[13]。除此之外,吡唑醚菌酯在刺梨[14]、豇豆[15]和桑椹[12]等作物中的消解规律也有所报道。然而,关于吡唑醚菌酯在金银花上残留检测消解动态和膳食风险评估鲜少报道。本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仪对金银花中吡唑醚菌酯的残留量进行检测,分析其残留消解动态,并对吡唑醚菌酯在普通消费人群中的膳食风险进行评估,旨在为指导吡唑醚菌酯在金银花上的合理使用提供数据支持。

1.1 试剂与仪器

供试试剂。25%吡唑醚菌酯SC,河南远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吡唑醚菌酯标准品(纯度99.0%),德国Dr.Ehrenstorfer GmbH公司;
甲酸(色谱纯),CNW Technologies;
乙腈(色谱纯),默克股份两合公司;
氯化钠(分析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N-丙基乙二胺固相吸附剂(PSA)、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相吸附剂(C18),天津博纳艾杰尔科技有限公司;
提取溶液1(乙腈10 mL+水10 mL)、提取溶液2(乙腈溶液10 mL+水20 mL)。

供试仪器。LC/MS-8050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仪,日本岛津仪器公司;
TARGIN®VX-Ⅲ多管涡旋振荡器,北京踏锦科技有限公司;
DHG-9140A电热鼓风干燥箱,上海一恒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TDZ5-WS台式低速离心机,湖南湘仪实验室仪器开发有限公司。

1.2 田间试验方案

按照NY/T 788—2018《农作物中农药残留试验准则》要求,田间试验于2020年进行,试验地点详见表1。将25%吡唑醚菌酯SC于金银花白粉病初发时喷雾施药。本试验施药剂量按农药标签规定设为250 mg/kg,施药2次,施药间隔7 d。于最后1次施药后间隔2 h,3、5、7、10 d采集金银花样品进行消解试验;
于最后1次施药后间隔7、10 d采集金银花样品进行最终残留试验。随机在金银花植株的不同部位采集生长正常、无病害的金银花1.5 kg。将金银花样品均分为2组,其中一组用电热鼓风干燥箱烘干制成金银花(干)样品,另一组为金银花(鲜)样品,均置于-20℃冰柜保存。烘干方式:温度设置为35℃,预热30 min,金银花样品置于电热鼓风干燥箱,35℃维持1.5 h;
温度升高到40℃,维持10 h;
温度升高到50℃,维持10 h;
温度升高到55℃,维持2 h,烘干时间总共为24 h。

表1 试验信息

1.3 提取及净化

准确称取5.00 g金银花样品于100 mL离心管中,金银花(鲜)加入提取溶剂1,金银花(干)加入提取溶剂2,分别加入2.5 g氯化钠,混匀后震荡提取10 min,静置5 min后于4 000 r/min离心10 min;
取2 mL上清液置于含有0.03 g C18和0.02 g PSA吸附剂的5 mL离心管中,涡漩混匀2 min,4 000 r/min离心5 min,过0.22 μm滤膜待测。

1.4 仪器条件

色谱条件。液相色谱柱:Agilent ZORBAX SB-Aq(3.0 mm ×100 mm,3.5 μm);
柱温:40℃;
流速:0.3 mL/min;
进样量:1 μL。梯度洗脱条件见表2。

表2 梯度洗脱条件

质谱条件。扫描方式:电喷雾离子源ESI+;
CID气:270 Kpa;
雾化气流速:3.0 L/min;
加热气流速:10 L/min;
接口温度:300℃;
DL温度:250℃;
加热块温度:400℃;
多反应监测模式(MRM)。吡唑醚菌酯定性离子对:387.9/163.2(m/z),碰撞电压:25 eV;
定量离子对:387.9/194.25(m/z),碰撞电压:14 eV。

1.5 标准溶液制备

称取0.010 1 g吡唑醚菌酯标准品至烧杯中,加入乙腈溶解,并用10 mL容量瓶定容,制成1 000 mg/L标准储备液。分别用乙腈、金银花(鲜)空白基质溶液和金银花(干)空白基质进行稀释,稀释成0.005、0.01、0.05、0.1、0.2 mg/L系列基质标准溶液,在1.4条件下进行检测。

1.6 添加回收测定

将浓度为0.01、0.1、1 mg/kg的吡唑醚菌酯标准溶液分别加入金银花空白对照样品中,每档浓度重复5次,按照1.4所述分析方法测定,并计算相对标准偏差(RSD)。

1.7 数据处理

基质效应。关于基质效应(ME)评价,需对标准曲线间斜率的比值按式(1)计算。

2.1 方法验证

吡唑醚菌酯在金银花(鲜)和金银花(干)中基质效应ME值分别为30%和22%,基质效应在20%~50%范围内。根据基质效应评价标准,均属于中等基质效应,因此可选用金银花空白基质溶液配制标准溶液并进行定量分析。

在0.005~0.2 mg/L范围内,基质标准溶液的质量浓度(x)与其峰面积(y)间的线性关系良好。金银花(鲜)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57 684 904.195 5x+214 657.593 7,R2=0.999 5;
金银花(干)线性回归方程为y=62 037 055.927 6x+822 620.717 3,R2=0.998 4。

当吡唑醚菌酯的添加水平为0.01、0.1、1 mg/kg时,金银花(鲜)的平均回收率为102%~108%,RSD为1.3%~1.4%;
金银花(干)的平均回收率为76%~80%,RSD为0.9%~2.4%。吡唑醚菌酯在金银花中的定量限均为0.01 mg/kg,符合NY/T 788—2018《农作物中农药残留试验准则》[18]规定,适用于残留分析研究。

2.2 吡唑醚菌酯在金银花中的消解行为

于2020年在河南焦作、湖南长沙两地进行吡唑醚菌酯残留消解试验。吡唑醚菌酯在金银花中的消解动态曲线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图1)。其中,河南焦作金银花(鲜)和金银花(干)半衰期分别为2.7和4.3 d,湖南长沙金银花(鲜)和金银花(干)半衰期分别为2.1和2.2 d(表3)。

图1 吡唑醚菌酯在金银花上的消解动态曲线

表3 吡唑醚菌酯在金银花中的消解趋势

2.3 吡唑醚菌酯在金银花中的最终残留量

于2020年在河南、湖南、山东、湖北四地进行最终残留试验。河南焦作的金银花(鲜)和金银花(干)中吡唑醚菌酯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为0.017~0.031 mg/kg和0.059~0.10 mg/kg;
湖南长沙的金银花(鲜)和金银花(干)中吡唑醚菌酯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为0.019~0.060 mg/kg和0.035~0.092 mg/kg;
山东泰安的金银花(鲜)和金银花(干)中吡唑醚菌酯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为0.028~0.041 mg/kg和0.13~0.21 mg/kg;
湖北荆州的金银花(鲜)和金银花(干)中的吡唑醚菌酯最终残留量分别为0.013~0.024 mg/kg和<0.037 mg/kg。由于各个试验地点的气候、温度、光照等天气因素差异较大;
不同品种的金银花,导致作物形态有所区别,两者共同作用使得吡唑醚菌酯降解存在差距,造成不同试验地点的最终残留量的差别[19-20]。

结果还显示,河南焦作、湖南长沙、山东泰安和湖北荆州地区的吡唑醚菌酯在金银花中的残留量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说明吡唑醚菌酯在金银花上的残留量与采收时间呈负相关。

2.4 吡唑醚菌酯在金银花中的膳食风险评估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和我国未规定金银花中吡唑醚菌酯的最大残留限量[22]。为指导吡唑醚菌酯在金银花上的合理使用,需对其进行膳食风险评估。基于试验室前期对鲜黄花菜和杨梅中吡唑醚菌酯的残留结果,得到其对应的浅色蔬菜和水果规范残留试验中值(STMR)分别为0.097和0.89 mg/kg。居民体重以63 kg计,我国规定吡唑醚菌酯的每日允许摄入量(ADI)为0.03 mg/kg bw,最后1次施药后间隔7 d时,吡唑醚菌酯在金银花上的规范STMR值为0.10 mg/kg,通过风险评估模型(表4)计算出普通人群吡唑醚菌酯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NEDI)为1.422 9 mg,占日允摄入量的75.29%,表明吡唑醚菌酯的残留量对一般消费人群健康危害是可接受的。

表4 金银花中吡唑醚菌酯的膳食风险评估结果

当基质效应的绝对值范围在0~20%时,属于弱基质效应;
范围为20%~50%时,属于中等基质效应;
大于50%,属于强基质效应。本试验吡唑醚菌酯的|ME|在20%~50%的范围内,属于中等基质效应。在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分析金银花中吡唑醚菌酯残留量时,建议使用基质标准曲线进行定量。

金银花(干)原始沉积量和最终残留量相对金银花(鲜)较高,可能是由于吡唑醚菌酯的热稳定性较好,在金银花烘干过程中,温度对吡唑醚菌酯残留量降解影响小。再者,烘干后金银花(干)较金银花(鲜)含水量低,对吡唑醚菌酯残留量起到一定浓缩作用,导致单位质量下金银花(干)的残留量较高。吡唑醚菌酯在金银花(鲜)上的半衰期为2.1~2.7 d,在金银花(干)上的半衰期为2.2~4.3 d,吡唑醚菌酯的半衰期均小于30 d,属于易消解类农药。此外,金银花的半衰期在两地之间差异并不明显,原因可能是温度或气候对吡唑醚菌酯残留量的降解影响较小。已有文献报道吡唑醚菌酯在铁皮石斛[22]、人参[23]、莳萝[24]和山药[25]中的半衰期分别为38.1、0.2~8.4、2.7~10.1和4.3~9.9 d,由此可以看出吡唑醚菌酯在金银花上的半衰期与人参、莳萝和山药相似,但明显短于铁皮石斛。

25%吡唑醚菌酯SC在防治金银花病害时,当制剂施药剂量为250 mg/kg,施药2次,施药间隔7 d,采收间隔期7 d时,金银花(鲜)和金银花(干)中的吡唑醚菌酯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NEDI)为1.422 9 mg,占日允许摄入量的75.29%,对一般消费人群健康危害是可接受的。

猜你喜欢 半衰期乙腈残留量 气相色谱法测定苹果中联苯菊酯残留量的不确定度评定食品安全导刊·中旬刊(2022年3期)2022-04-15榆中县农田地膜残留现状调查甘肃农业科技(2020年6期)2020-07-16丁二烯抽提装置乙腈精制再生技术开发中国化工贸易·下旬刊(2019年10期)2019-10-21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快速测定对苯二甲酰氯中氯化亚砜残留量分析化学(2019年3期)2019-03-30农产品中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检测液相色谱条件优化研究农家科技(2019年1期)2019-03-13基于CNKI数据的历史学学科半衰期探究*图书与情报(2015年2期)2015-11-21高中化学试题中的半衰期中学化学(2014年11期)2015-01-20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我国化学学科半衰期分析图书与情报(2014年4期)2014-12-03头孢克肟残留溶剂的测定中国信息化·学术版(2013年3期)2013-06-25食用油脂溶剂残留量测定中应注意的问题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19期)2009-03-20推荐访问:吡唑 膳食 金银
上一篇:泵站智慧管控一体化平台的研究
下一篇:一元二次方程插值空间大容量可逆信息隐藏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