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医籍文献人用历史的痹病用药规律挖掘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2-12-04 点击:

熊永辉

江西省九江市第六人民医院药剂科 332005

“痹”之一词,最早见于《内经》,《素问·痹论篇》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证治准绳·痹》:“热痹者,脏府移热,复遇外邪,客搏经络,留而不行,阳遭其阴,故痹熻然而闷,肌肉热极,体上如鼠走之状,唇口反裂,皮肤色变。”由此观之,痹病指正气不足,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灼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现代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疾病以肢体痹病为临床特征者皆可纳入痹病的范畴[1-2]。

丰富的人用历史是中医药的显著特点,医籍文献是中医药人用历史的重要载体。中药新药研发在新时代需求和新政策牵引之下,充分突出“以临床价值为导向、尊重人用历史”的核心理念。医籍文献是前人对各代医家临证经验的总结归纳,包含着丰富的人用历史,采用数据挖掘来分析医籍文献中的人用历史,能够将中医临床归纳总结的丰富经验提炼成可利用的数据支撑,为传承古人行医经验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同时也为中药新药研发提供了潜在的理论参考。

1.1 数据来源与纳入 数据来源于《中医方剂大辞典》和《重订古今名医临证金鉴·痹病卷》中治疗痹病的处方。共纳入治疗痹病的处方4 254个。

1.2 分析平台 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供。

1.3 数据标准化 按照2015版《中国药典》一部[3]对处方涉及的药物名称进行规范;
按照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新世纪第一版《中药学》对处方涉及的药物类别进行规范。

1.4 数据录入与上传 选择中医传承计算平台“数据管理”模块里面的“数据上传”,首先下载数据模板。按照模板格式与要求录入数据,以Excel的格式保存,并进行上传。

1.5 数据分析 选择中医传承计算平台“数据分析”模块里面的“统计分析”和“方剂分析”项下各分析方式,进行数据分析。

1.5.1 功效统计:通过“统计分析”项下的“功效统计”,将痹病治疗处方中单味中药的功效频次进行统计,得出频次分布条形图。

1.5.2 性味归经分析:通过“统计分析”项下的“四气统计”“五味统计”“归经统计”,将痹病治疗处方中单味中药的性味归经进行统计,得出分布雷达图。

1.5.3 用药频次分析:通过“方剂分析”项下的“药物频次”,将痹病治疗处方中单味中药的使用频次进行统计,得出分布表格,筛选出用药频次排名前50的中药。

1.5.4 用药组合规律分析:通过“方剂分析”项下的“关联规则”,设置支持度为200,置信度为0.9,得到常用药物组合;
设置支持度为120,置信度为0.9,得到治疗痹病药物的关联规则。

1.5.5 聚类分析:通过“方剂分析”项下的“聚类分析”,设置聚类个数为4,得到基于K-means聚类算法的四个核心组方,并得到基于K-means聚类算法+回归分析的拟合曲线。

2.1 痹病用药功效分布 如图1所示,从痹病用药功效分布来看,前三位主要是补虚类、清热类和活血化瘀类,可见治疗痹病主要从补虚、清热和活血化瘀入手。

图1痹病用药功效统计

痹病固然是受风、寒、湿、热等外邪而发,然外因只有作用于内因才能发生疾病[4]。宋·严用和《济生方·痹》有云:“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国医大师李济仁先生认为痹证是由于先天不足、素体不健,或饮食起居无常、妄于劳作,则有风、寒、湿、热诸邪由外乘虚而入,内伤外感杂之,轻则浮于肌表,重则内入脏腑[5]。痹症发病,本虚标实,气血精津不足、卫气羸弱,腠理不密故御邪力弱,才有外邪乘虚而入,脉阻气滞血瘀,形成痹症,且痹病病程日久,患者又久病体虚,故治疗痹病以补虚为本。

清·吴鞠通认为“痹之因于寒者固多, 痹之兼乎热者亦复不少”,以清热为大法,忌用辛热之剂耗伤阴血[6],故治疗痹病需重视清热养阴。

风为百病之长,其性开泄,引外邪留滞,古言“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自灭”,痹病之原无论内因外感均与瘀血关系密切,再者血行不畅,阻于脉络,瘀既是痹病最重要的发病因素,也是最主要的病理环节,更是痹病病程日久之根[7]。“虚”为痹之本,“瘀”为痹之标,故除痹需补虚兼活血化瘀方可标本兼治。

2.2 痹病用药性味归经分析 如表1、表2、图2所示,痹病用药的性味归经主要为:性温、寒;
味苦、甘、辛;
归肝、脾、肺、心、肾经。

表1痹病用药四气五味分析

表2痹病用药归经分析

图2痹病用药性味归经分析

凡临证治病,先辨寒热,“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方可定药之性,或温或寒。痹病用药之味以苦为主,甘、辛次之,苦可泄内邪于外,辛亦可散邪于外,加甘味补之,纵然痹症初期,驱邪亦要补虚,正是扶正祛邪之用。心肝血虚、脾虚运湿无力、肺虚气滞脉阻、肝肾不足都是痹病患者的重要表现,故除痹需补心肝以生血,强脾肺以行气化湿通脉,益肾髓以壮素体。

2.3 痹病高频用药 痹病用药频次排名前50的药味,见表3。由于甘草在复方中一般充当使药,因而出现频次最高,故可以不当做主要药味,去掉甘草后,出现频次最高的药味是当归,其次是茯苓、陈皮。

表3痹病高频用药分析(前50)

痹病用药频次最高的药味是当归,从治疗痹病药物的关联规则也可以看出痹病用药主要为当归。有研究将883个含当归的成方制剂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进行频次统计,发现当归主治疾病共208种,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痹病[8]。

血瘀和湿浊皆是痹病的重要症状,当归主要通过补血活血以祛瘀来治疗痹病,研究发现当归多糖可以促进红细胞生成[9],促进造血干细胞增殖并影响其功能活动[10]。茯苓补脾运湿,陈皮行气化湿,二者皆是化湿利浊以达除痹之功。

2.4 基于关联规则的痹病用药组合规律 在支持度为200,置信度为0.9条件下,得到常用药物组合共39个,见表4。位于前5位的药物组合为甘草+茯苓、甘草+当归、甘草+陈皮、当归+川芎、甘草+白术。同理,去掉甘草后,发现频次最高的药物组合是当归+川芎,其次是茯苓+白术。

在支持度为120,置信度为0.9条件下,对所得的15个药物组合进行组方规律分析,得到治疗痹病药物的关联规则,见表5。从结果可以看出痹病用药主要为当归。从药物关系图(见图3)也可以看出,当归、川芎在痹病用药中处于核心位置。

当归长于补血活血;
川芎长于行气活血,二者相伍则气旺血行,通脉除痹[11]。正如《医宗金鉴》所言: “当归、川芎为血分之主药,性温而味甘辛,以温能和血,甘能补血,辛能散血,古人俱必以当归君川芎,或一倍或再倍者,盖以川芎辛窜,捷于升散,过则伤气。故寇宗爽曰,不可单服、久服,亦此义也。然施之于气郁血凝,无不奏效,故用以佐当归而收血病之功,使瘀去新生,血各有所归也”[12]。古人有“若无当归,以川芎代之”之说法,川芎与当归存在很多共有的活性成分,如阿魏酸松柏酯可以舒张血管[13],藁本内酯可以抑制血小板凝聚[14]。研究发现当归、川芎药对配比后,一方面可以促进成分溶出[15-17],另一方面表现出协同增强补血活血之功,如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18],增强血细胞功能[19]。

表4痹病高频用药组合

表5基于关联规则的痹病用药组合规律分析

2.5 痹病用药的聚类分析结果 基于K-means算法聚类的四个核心组方(见表6)以及方剂聚类分析图(见图4)如下。

表6痹病用药核心组方

图3痹病用药药物关系图

图4痹病用药的聚类分析图

从核心方来看,采用补血活血之当归,是治疗痹病的主要手段,这与前面的分析结果相符。若有气滞血瘀阻于脉络,加川芎、白芍、红花、木香在补血之上以行血;
若有湿浊困脾致使运化无力,加白芷、茯苓、陈皮以化湿浊;
若有热伤阴血、久病津枯,加冰片、朱砂、黄芩、栀子以清热除痹。

痹病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肌肉、筋骨、关节疼痛为主要证候特征的疾病。对于该病的治疗,《医宗必读》指出:“治外者,散邪为急,治脏者,养脏为先。治行痹者,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可废,大抵参以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治痛痹者,散寒为主,疏风燥湿仍不可缺,大抵参以补火之剂,非大辛大温,不能释其凝寒之害也。治着痹者,利湿为主,祛风解寒亦不可换,大抵参以补脾补气之剂,盖土强可以胜湿,而气足自无顽麻也”。通过对痹病用药分析发现,痹病治疗必用补虚之品,清热养阴、活血化瘀、除湿化浊可辨证加之。补血活血之当归是最核心的药味,当归既补血以强素体,治痹病之本,又活血祛瘀阻,治痹病之标,正是痹病治疗的标本兼治之品。

中药新药研发是一个“临床—实验室—临床”的过程。中医药是产出发展于生产实践之中,作为其重要载体,医籍文献蕴含着丰富的人用历史,具有十分巨大的开发价值与潜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屠呦呦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的人用历史中获取灵感,造就了抗疟特效药——青蒿素;
张亭栋使用砒霜(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上作出了奠基性贡献;
从《诸病源候论》中“风咳”理论到国医大师晁恩祥的苏黄止咳胶囊,这无不是中药人用历史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再焕生机。在新的法规之下,人用历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故加强古典医籍文献梳理,才能为临床精准用药和中药新药研发提供理论支撑。

综上所述,本研究借助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对《中医方剂大辞典》和《重订古今名医临证金鉴·痹症卷》中痹病处方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得到了功效统计、性味归经分析、用药频次分析、用药组合规律分析和聚类分析等结果。并且佐证了活血化瘀补虚扶正、清热养阴、活血化瘀为中医药治疗痹病的常用方法。通过进一步挖掘数据,得到了高频用药、高频药物组合和核心组方,能够为临床处方用药提供数据支持和指导,为中药新药开发提供理论参考和一定的支撑。

猜你喜欢 川芎人用处方 天空低了飞天(2022年5期)2022-05-18红花续断胶囊中当归、川芎及大黄的薄层鉴别健康之家(2021年19期)2021-05-23命运福建文学(2020年6期)2020-08-06卫健委新规:药师将审核医生处方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2018年10期)2018-10-26一棵树昭通文学(2016年3期)2016-11-08胆囊炎多食川芎黑豆饮食科学(2016年4期)2016-07-06川芎治疗外感头痛的探讨中国实用医药(2009年10期)2009-05-12小鱼儿勇闯太空小哥白尼·趣味科学画报(2006年16期)2006-05-29祝您健康处方(6) 上腹部饱胀、隐痛、嗳气祝您健康(2000年4期)2000-12-30祝您健康处方(8)烧心、反胃祝您健康(2000年7期)2000-12-29推荐访问:用药 挖掘 文献
上一篇:1+X证书制度下高职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下一篇:电极覆纸时流动变压器油中金属微粒局部放电特性研究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