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背景下地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2-11-19 点击:

戴国清,高秋平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教育部于2020年5月28日审议通过印发的“教高〔2020〕3号”文件《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按照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结合各个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意义在于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和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及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纲要》中课程性质第二条指出:“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
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所以,在此大思政背景下,搞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建立通畅的地方高校体育育人思政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纲要》中第五条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有关体育课程的指导意见是:“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以《纲要》为临界点,目前,地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大体分为两情况。

1.1 转变观念积极落实

《纲要》要求国内高校所有课程必须要体现课程思政建设内容,在此大思政背景下,各地方高校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也提出具体的要求并积极行动起来。以信阳学院为例,公共体育教学部在文件出台后迅速作出反应,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积极贯彻执行,从领导到普通教师层层落实,有措施、有监管。要求体育教师转变观念从思想上重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在体育教学全程中体现出思政元素,具体体现在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要根据各自的课程特点,将体育课程思政元素从教学大纲到教案再到课堂教学逐一落实,对于落实情况监管主要体现在期初、期中的教学检查;
同时结合教研活动、教学督导常规深入课堂听课等进行检查督促,最终会在年终考评中体现。同时,公共体育教学部还组建了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并成功申请立项河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一般课题等不同层次课题三项。

1.2 被动接受应付了事

虽然教高〔2020〕3号文件要求全国高校必须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但是,也有高校从领导到体育教师都没有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尽管学校传达了有关文件,但是存在实际工作中态度消极被迫接受的情况,根本没有具体的思政内容体现在体育教育过程中。为应付检查在教案设计中随便加上课程思政字样,如在教学目的上写“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体通过什么方法和手段培养没有体现,会出现“贴标签”“两张皮”现象。

笔者对大庆师范学院、大庆职业学院、绥化学院、黑河学院、信阳学院、信阳农林学院、信阳师范学院等地方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进行了有关“怎样看待高校大学体育课程融入思政内容,你自己是如何做的”等方面的访谈。个别教师认为只要学生运动起来就可以了,加入思政内容没有必要学生也不喜欢;
高校公共体育课的课时本来就不多,突兀地加入思政内容会影响体育课的连贯性,影响教学效果。还有教师表示,自己尽管在教学大纲和教案中按照学校要求加入思政元素,但是,在实践教学中并没有完全按照其内容进行,随意性较大。由于没有深入挖掘课程资源,也找不到恰当的切入点,容易把体育课上成说教式的思政课,引起学生的反感。

思想政治课,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而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厘清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体育课程思政关系,才能合理开发体育课程思政资源,找到体德结合育人途径。

公共体育课程是高校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全面覆盖大学本科教育的前两年,而这两年也是学生从高中到大学思想转变最关键的时期。为了更好地落实文件精神,达到以健康第一为目的,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形成全方位育人。高校体育教育必须要转变观念,将思政内容植入体育教育全程,建立通畅的高校体育育人思政路径。

2.1 抓好师生德行建设,筑牢育人根基

体育课程是高校体育教育的直接手段。公共体育课程是高校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方法,通过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体育文化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公共必修课程,它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

师德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老师自我修养。《礼记》有曰:“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古往今来,但凡为师者都注重德才兼备,不仅要授学生“谋事之才”,更要传学生“立世之德”,而传德尤为根本。教师应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和责任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体育课程思政是建立在高校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大格局的基础上,营造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树立以“立德树人”丰富体育课程内容的一种综合体育教育理念。高校体育教师作为这一理念的直接践行者,必须从思想上转变观念,不仅要注重个人的师德修养,更要重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积极深入挖掘地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并在体育教育全程中体现出思政建设元素,凸显体育育人的独特功能,达到体育教育健康第一的目的,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学校在抓好师德建设的同时,学生德行的建设也不容忽略。学校只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忽略德育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会迷失方向,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会偏颇,就会出现“一到外国就觉得空气都是甜的”这样的学生。教书和育人要并重,不能只教书不育人。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缺少了德育教育的教学就像人缺少了灵魂。大学阶段是一个人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进行全课程德育教育全程育人,会为国家培养更优秀的人才,更好地为祖国服务。

毛泽东主席早1917年4月的《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上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中就明确提出体育的重要性,从人的发展和追求人生价值更为广泛的意义去认识理解体育在人生的地位。从而提出了“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他认为,“体育之大效”在于“强意志”,还把体育视为个人道德完善的前提和过程。他说;“实现自我,即充分发达自己的身体及精神之能力至于最高者”。这反映出青年毛泽东不仅局限于学校的教学活动,而是在更广泛的社会意义上,强调体育在人生中的基础作用,从实现人生理想的意义。而当今的大学生,不但在身体素质方面“日趋轻细”,思想上更是受社会上各种扭曲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不良影响,出现了许多想走捷径靠不劳而获获取利益的想法,所以,在大学体育教育中一定要发挥“体育之大效”,注重体育精神的弘扬,注重体育育人的特效。

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一般设置在大学一年级、二年级,为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尤其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刚好处在中学与大学的交替阶段,对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认识还很模糊,在此阶段的高校公共体育基础必修课程的课程思政介入,是德、智、体全面发展闭合链条中的重要环节,会对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习近平主席强调:“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现在培养的大学生在未来十几年,是建设祖国的中坚力量,是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的中流砥柱,身心全面健康才能保证为国家和人民服务,因此,必须德、智、体三育并举缺一不可。

2.2 显性隐性课程有机结合,彰显体育育人独特功能

习近平主席在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高校体育显性课程是学校情景中,以直接明显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体育课程,主要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形式,具有非预期性、多面性、渗透性、易接受性和持久性,所以体育隐性课程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价值观等影响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是全方位的,是体育显性课程的补充,其效果可以长期稳定的保持着。体育隐性课程的影响虽然不是强制性的,但却可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学生们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它的滋养。当他们走出大学校门进入社会后,体育显性课程所学习到的大部分知识和体育技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被忘记或不断被更新,而在大学阶段所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行为方式及准则却很难因岁月的流逝而轻易改变,因此,体育隐性课程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的深远程度和作用的效果有可能超过体育显性课程。

2.3 按项分类精准切入,体现体育育人特色

高校体育教学具有直接参与性、动态性、身心合一性以及社会性的特征,公共体育教学一般都是以各个体育项目选修或者分班进行教学的形式体现。教师在教案中设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内容时,一定要根据具体体育项目、具体教学内容来优化组合设计课程思政建设内容,体现体育在高校育人中的多元价值。

例如:高校排球课思政建设可以结合电影《夺冠》讲解“女排精神”;
在对学生进行服装检查时结合李宁运动品牌服装,讲解1982年李宁在南斯拉夫萨格勒布举行的第6届世界杯体操比赛中,一人夺得男子全部7枚金牌中的6枚,创造了世界体操史上的神话,被誉为“体操王子”,李宁本可以在六块金牌在手后功成名退,却选择六年后再战1988年汉城奥运会,虽然在奥运会上失利退役,但创立了“李宁”体育品牌,这也是体育精神的另一种体现吧。让学生学会勤奋苦练、顽强拼搏、不怕困难、不服输、勇攀高峰,从而弘扬奥运精神、体育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在教授武术、太极拳时,可以通过抱拳礼来介绍抱拳礼源于周代有三千年以上的文化历史,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礼仪来弘扬传统文化,使学生的思想观念与体育实践发展相向而行等等。

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是追星的主力军,他们崇拜明星并会去模仿。而现在很多综艺节目打造的流量明星给大学生带来了许多负能量的东西,误导了大学生使他们形成了不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如果在大学体育课程中找准切入点,植入著名体育人物的事迹,宣扬他们为国争光、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会比说教式的思想教育更有说服力。例如:以郎平为代表以中国女排为原型,由陈可辛导演执导中国女子排球队领衔主演的运动片《夺冠》,讲述了中国女排从1981年首夺世界冠军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生死攸关的中巴大战,诠释了几代女排人历经浮沉却始终不屈不挠、不断拼搏的传奇经历。让全中国人民特别是没有经历过那些事件的当代大学生受到了鼓舞,也激励了他们。再如:突如其来的疫情让钟南山先生名扬全球,不仅仅因为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抗击“非典”的先进人物。更多的是因为在疫情期间,不顾个人安危奔波在抗疫前线。对于一名耄耋之年的老人,本应在家颐养天年含饴弄孙,却依然坚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高强度地工作着。除了他为医者的仁心医德以外,还与他养成坚持不懈的体育锻炼习惯分不开。从大学阶段到耄耋之年,钟南山始终坚持经常进行体育锻炼,这样出色的身体资本支撑着高负荷的工作,使其为抗击疫情做出了突出贡献。这样的真人真事的榜样力量,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第一、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其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

2.4 凝练体育课程思政主题,体现体育育人时效性

高校公共体育课如何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育人元素如何纳入授课内容写入教学设计中,是每一名高校体育教师必须重视和认真完成的任务。充分发挥体育课堂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有针对性地找准如北京冬、夏奥运会的举办和钟南山院士这样的时代楷模与学生思想实际相结合的“衔接点”,再结合体育精神加以凝聚、挖掘、丰富,并赋予时代的新内涵,体现体育育人的时效性。每门大学体育课程要根据教学内容,以课程为主体,将思想政治内容融合至教学大纲,按照计划与前期目标来融入整个体系之中,在每次课的教学设计中凝练出一个“体育课程思政主题”进行育人,使每一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深度浸润到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之中,在保证专业教学水准的前提下,自然无痕地融入,避免生搬硬套“贴标签”、“两张皮”式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

在全面落实教高〔2020〕3号文件,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大思政大背景下,地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的地域性特点,建立健全优质资源的体育课程思政机制,强化培训、广泛共享、积极合作,一定要找准体育教育与时代的动情点、与专业的融合点、与课程的切入点、与学生的共鸣点,达到“以体育育人、以体育化人、以德感人”,如盐入味、润物无声的效果,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地方高校体育课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体育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在线学习(2022年4期)2022-05-31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7期)2019-05-28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1期)2019-05-28我们的“体育梦”学苑创造·A版(2016年9期)2016-10-10体育一家人中国体育(2004年5期)2004-11-17推荐访问:思政 路径 高校
上一篇:用音乐点亮人生(十)
下一篇:从1982到2022:我国体育学科深度知觉研究现状、问题及发展建议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