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举”史话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2-11-18 点击:

◎杭 东

中国历史上的武举制度始创于唐代。武举的兴盛是在明清两代,特别是在清代。明朝武举创制甚早,但制度一直没有确定下来。清代情况大不相同,重视程度大大超过明代,加上封建国家大力提倡,制度日益严密,录取相对公正,因此民间习武者对武举考试趋之若鹜。

历史上的武举开始于武则天执政时期,公元702年,由兵部主持武举考试,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宋代规定武举不能只有武力,还要考问军事策略,比如孙吴(孙子、吴起)兵法等。唐代的武举主要考举重、骑射、步射、马枪等技术;
此外对考生外相貌亦有要求,要“躯干雄伟,可以为将帅者”。宋代时规定武举不能只有武力,要“副之策略”,问孙吴兵法等。到了明朝时更改为“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如果考生在答策的笔试中不及格,不能参考武试。初期的笔试考三题,试策两题,另一题论考四书,后来四书的题目改为默写武经。武试则最少要求骑射九矢中三、步射九矢中五。至清朝时,改为先试马步射,马射二回六矢,中三为合,步射九矢中五为合。之后比力气,包括拉硬弓、舞刀、举石。弓分八、十、十二力,刀分八十、一百、百二斤,石分二百、二百五十、三百斤。武试合格者才考笔试。

宋以前并没有“武状元”之设。首名武状元产生于宋神宗时,为福建人薛奕,后与西夏作战时战死。历史上著名的由武举出身的武将还有唐代的郭子仪(唐玄宗开元初年武举异等),北宋的徐徽言(文进士出身,后弃文习武,徽宗授武状元)等等。

我国历史上的武举制度始创于唐代。武则天长安二年(701年)“诏天下诸州宣教武艺”,并确定在兵部主持下,每年为天下武士举行一次考试,考试合格者授予武职。一般认为,这就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武举”或“武科”的正式出台。自此以后,武举考试为大多数封建王朝所承袭,成为封建国家网罗武备人才的重要制度。

唐代武举偏重于技勇,重点是马上枪法,而整个制度还不够完备,只能说是武举的创制时期。宋代开始,武举被纳入整个科举体系之中,确定了三组考试的程序和外场考武艺、内场考策论兵书的考试办法,武举制度臻于规整。元代武举废止不行。武举的兴盛是明清两代,特别是在清代。

明朝武举创制甚早,但制度一直没有确定下来。直到成化十四年(1478年),才根据太监王直的建议,以文科为例,设武科乡、会试。弘治六年(1493),定武科六年一试,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准试弓马。后又改为三年一试,考试内容主要是马步弓箭和策试。万历末年曾有过一次实行改革的议论,有朝臣主张设“将材武科”,初场试武艺,内容包括马步箭及枪、刀、剑、戟、拳搏、击刺等法,二场试营阵、地雷、火药、战车等项,三场各就其兵法、天文、地理所熟悉者言之。显然易见,这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提议,可惜并没有引起朝廷重视,只是说说罢了,否则将会产生极为深远的历史影响。

崇祯四年(1631年),参加武会试的举子中,能运百斤大刀者只有王来聘、徐彦琦两人,发榜后徐彦琦榜上无名,议论腾起。当时正“锐意重武”的崇祯帝认为有人作弊,将考官、监试御史等一大批官员下狱、撤职,令倪元路、方逢年等主持复试。复试后选取百人,依照文榜例,分三甲传胪赐宴。崇祯亲自调阅前三十名试卷,钦定一甲三人,王来聘居一甲第一名,也就是武状元,授副总兵职。明代武举一直没有殿试,也没有设立一、二、三甲的区分和鼎甲名号,正式有武状元之设,王来聘是第一人。

明代武职多半由世荫承袭,加上由行伍起家者,武举只是个补充形式,所以,明代武举出人不多。

清代情况大不相同。从制度上看,基本沿袭明末,考试程序、办法等并无多少变化,但重视程度大大超过明代。清代武官虽然仍以行伍出身为“正途”,科举次之,但科举出身者数量不断增加,在军中占有很大比例。加上封建国家大力提倡,制度日益严密,录取相对公正,因此民间习武者对武举考试趋之若鹜。清代武举为国家提供了大批人才,其中产生了不少杰出人物。

清朝对武科乡试、会试的录取名额有具体规定。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规定,武乡试录取名额约为文乡试的一半,全国共840名左右。其中河北省(直隶),108名,其他各省60名以下不等。会试录取名额康熙初年以前,大致在每次录取100名到200名之间。康熙十八年(1679年)定额100名,后来又规定不拘定额,特别是不拘各省分配的定额,只按考试成绩奏报皇帝,由皇帝和主考大臣临时酌定录取人数。酌定时也要考虑到各省都有名额,但一甲、二甲只依据成绩圈定,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每科参加会试的武举人,一般在千人左右,有时多到2000人,进士录取额如果平均以120计,那么录取比例差不多是在十人或十几人中取一名,显然,考取武进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清代武举制度与大清帝国相始终。鸦片战争以后,频繁的御侮战争中,早就显露出武举人才不能适应新的战争的状况,除了长矛大刀与坚船利炮之间的差距外,更重要的还是基本素质和军事思想上的差距。然而朝野上下墨守成规,玩岁愒日,武举考试竟一直被延续下去。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荣禄首先提出废止武举考试。他说:“自火器盛行,弓矢已失其利,习非所用,与八比试帖之弊略同。积弱之端,未始不由于此。”他主张各省创设武备学堂,以西洋军事课程培养新式军人。然而荣禄的倡议并没有得到大多数朝臣的响应。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照例举行武举会试—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武会试。不久,要求改革的呼声又一次响起来,“内外臣工请变更武科旧制,废弓、矢、刀、石,试枪炮”。然而依旧未能实行改革,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武举制度才终于被宣布废止。可惜这已经太晚了,仅仅10年后,大清帝国便宣告灭亡了。

猜你喜欢 会试考试制度 清代科举考试制度浅论今古文创(2021年46期)2021-12-21古代科举考试,哪些情况会延期人民论坛(2020年18期)2020-07-23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中学科技(2017年5期)2017-06-07某些单位的制度杂文选刊(2016年12期)2016-12-09你考试焦虑吗?中学科技(2015年6期)2015-08-08准备考试小樱桃·童年阅读(2014年11期)2014-12-01说“进士”(中)中国教师(2009年11期)2009-07-22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2期)2004-04-21推荐访问:武举 史话
上一篇:有“弓”,有“功”
下一篇:互联网背景下重庆城口民族传统“非遗”文化——钱棍舞传承策略构建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