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图书馆数字学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2-11-11 点击:

姚 培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常州 213164)

数字时代,数字学术(Digital Scholarship)逐渐成为跨学科研究的热点和新的学科增长点,受到国内学术界的普遍关注,特别是近年来成为图书情报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美国大学及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ACRL)发布的《2016年大学图书馆发展趋势》中提到未来大学图书馆的发展涵盖数据服务、数字学术中心、馆藏评估、图书集成系统供应商与内容供应商的并购等。“数字学术”概念的提出可追溯到1990年,Ernest.Boyer认为学术活动已经超出了仅作为采用一种新的研究方法的范畴。此后,更广泛地为人所知的数字学术定义是Abby Smith Rumsey教授在2011年提出的,认为数字学术是指用数字证据和方法以及学术的数字使用和再利用。当前学术界普遍认可Abby Smith Rumsey的观点,可以将数字学术理解为数字写作、数字出版、数字策展和保存、数字使用和重用。

数字学术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图书馆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数字学术的发展。对国内相关研究的调研工作主要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数据来源进行检索。以(篇名=图书馆)并且(主题=数字学术)为检索式,2012-2021年为时间范围,经人工研读,去重、筛选后共得到密切相关文献111篇。结果显示:111篇文献中发表时间最早的文献是《数字学术环境中的机构知识库探析》。2016年之后发文量持续上升,直到2018年达到峰值。发文量高峰之所以出现在2018年,是由于2018年10月18日举办了第九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论坛的“数字学术与人文研究”分会场,多位学者从“方法与工具”“基础设施建设”和“用户体验”等角度,分享各自在数字学术与数字人文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成果,为数字学术与数字人文未来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参考。2018年发文量达到峰值后,2019年、2020年、2021年稍微回落。

整体而言,当前我国图书馆数字学术主题的研究仍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成果日益丰富,内容涉及其概念、功能、模式、空间、资源、人员、国外实践情况的介绍和经验总结等,不仅能够为今后更多研究者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坚实的研究基础,也具备了进行阶段性总结的可能性。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对我国图书馆数字学术领域研究成果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回顾,归纳出数字人文服务、数字学术服务策略、数字学术空间、数字学术资源、数字学术馆员等主题,对这些主题进行了相应的述评,最后得出一些结论。笔者希望这些结论可以为今后我国图书馆数字学术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1.1 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

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是由人文计算演化而来的有关信息技术与人文学科的交叉研究领域的学习、研究、发明以及创新的一门学科。随着数据密集型研究范式发展,人文科学进入数字化研究的新时代,即“数字时代”,既有的学术能力概念框架已不能匹配数字人文学科范式发展特征。当前,数字学术和数字人文同样持续受到学界关注。大多数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是建立在数字人文服务的基础之上,数字人文是图书馆数字学术研究的一个方向。有学者构建了人文学者数字学术能力理论框架;
有学者提出学术型图书馆应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现实,将“数字人文生态”的构建视为数字人文工作首要目标,促进不同类型学术图书馆在数字学术生态中各司其职,对接人文学者不同的需求,在差异化服务和合作中构建数字人文生态;
也有学者认为,高校图书馆所提供的数字资源管理、数字学术、文本挖掘、教育和培训等服务内容也能够促进数字人文研究的开展。

可见,大多数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是建立在数字人文服务的基础之上的,二者关系密切,相辅相成。随着数字学术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深入发展,数字学术将不断整合空间与设备、数字人文、数据管理、数字出版、学术资源、教育培训、开放获取、数字化服务、(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GIS分析及可视化等内容,逐渐形成跨学科、综合性数字学术服务体系。

1.2 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策略

数字学术服务是在数字和数据环境双驱动下出现的学术服务新模式,也是高校图书馆服务新业态之一。数字学术服务内容包含数据服务、数字保存服务、共享数字化实验室等,围绕着内容呈现出不尽相同的服务模式、实践经验、启示等。王心怡构建了研究型图书馆出版视角下的数字学术交流系统模型;
董薇等认为,高校图书馆应该以人才为核心、以资源为根基、以空间为载体为数字学术提供全方位的支撑服务;
田瀚琳等从数字学术新视角提出推进特色资源的集约化处理、通过合作搭建科研数据共享平台、招募多元化数字人才并制定相关培训、引入新型数字工具与设备助力空间建设、拓展科研支持服务内容等策略;
杨敏从服务内容、服务团队、服务空间3个维度对我国20家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进行调研,建议将数字学术服务纳入基础服务体系、设置专门的数字学术服务岗位,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拓展深化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数字学术发展与交流。

国外相关领域研究对象以美国为主,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数字学术项目注重实践性、合作性、现实性等特点。李春卉从项目孵化、馆员培训、数字学者社区和项目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项目实践的建议。王晓阳等以哈佛大学开展的培训项目“数字学术基础(Fundamentals of Digital Scholarship,FDS)”工作坊为案例,提出对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项目的启示:重视跨部门合作、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推介渠道、重视制度、馆员人才培养与建设。鄂丽君等认为,美国高校图书馆开展一系列数字学术服务项目,为数字学术项目研究开发新工具与平台,为学生开展数字学术研究提供文献资源保障,在教师开设的课程中讲授数字技术相关知识。对我国图书馆启示包含加强与教师的合作,重视数字学术服务人才培养,注重基于文献资源支持数字学术研究,设立数字学术研究资助计划等。邓灵斌分析美国图书馆界数字学术服务的主要实践,对我国图书馆的有益借鉴包括思想意识上要关注并重视数字学术服务;
应有效开展数字学术服务及项目合作;
应通过合理途径培养数字学术服务优秀人才;
应做到合理借鉴之“扬弃”,吸收其优点,克服不足。薛晶晶介绍美国休斯敦大学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的具体实施路径,从扫描环境,深度调研、制定规划,分步实施、转变角色,提升能力、注重评估,形成长效等方面提出对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启示。姜晔以美国田纳西大学图书馆数字学术发展为研究案例,提出的启示为建立数字学术机构中心、培养数字学术专业人才、重视数字学术团队建设、拓展资金来源渠道。王贤总结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发展模式,提出的启示为发现用户需求、评估自我实力,确定服务内容、提升馆员能力,注重合作研究、建设数字资源库,促进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曾粤亮研究美国16所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中心,提出的启示为建设专门的数字学术中心并明确服务目标、成立专业的科研服务团队并明确成员分工、根据研究人员的需求制定服务内容并采取多样化的服务形式、加强与校内外相关部门的合作以获得资源和技术保障。

其他国外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经验对我国图书馆的启示。杨晓雯对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ARL)《SPEC Kit 350:支持数字学术》进行调研,提出的启示包括有条件的高校图书馆应建立数字学术中心、建立与校内外的合作机制、重视成效评估和考核等。郑琪等以布朗大学和多伦多大学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为案例,提出矩阵式组织结构是我国图书馆发展可采用的结构模式。胥文彬对国外36所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进行调查分析,建议从建立专门的数字学术服务部门、重视用户需求驱动数字学术服务体系的构建、强化多元化跨界合作机制的建设等方面深化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发展。

由以上文献可知,我国图书馆数字学术研究集中于高校图书馆,学者从不同视角提出各异的服务模式,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思路。需要指出的是,数字项目也是一种新模式,即国外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以数字项目为基础,鼓励和促进高校师生利用数字技术探索学术分析、创作和传播的新模式,这一点应引起学者的关注。目前我国学者热衷于推介与探索国外(主要是美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案例,提出对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启示,这是远远不够的,希望今后引起学者进一步关注。同时,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具体实践与理论研究文献分散、成果较少,难以形成系统的指导与借鉴,这一点也需要学者加以重视。

1.3 图书馆数字学术空间

数字学术不仅仅是围绕研究而提供的服务,也是促进教学、学习和研究的纽带与桥梁,更是支持学术研究与创新的公共空间。数字人文学术中心显示在全球化信息时代的最新技术与人文科学相结合的新趋向。加拿大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中心成立较早、经验颇为丰富,杨友清等对加拿大10所高校共15个数字人文中心现状进行了调研,对其机构设置、团队组成、跨界合作等情况进行了研究。

图书馆服务转型与空间变革推动数字学术中心升级换代。纽约大学图书馆数字服务工作室为数字学术服务提供了一个新视野。布朗大学图书馆数字学术空间是典型代表。马骏、葛力云回顾布朗大学图书馆数字学术空间的发展历程和服务概况,建议我国一流大学图书馆应积极推进图书馆空间向数字学术中心转变、主动提出数字出版计划等。美国高校图书馆往往将数字学术空间划分为工作人员办公空间、交流空间等类型的小空间。这些空间有专门的服务人员,并配备软硬件设施。图书馆制定数字学术空间使用指南,规范空间使用。通过总结美国高校图书馆的经验提出对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启示。蒋逸颖以美国20所高校图书馆为研究对象,从空间命名、结构布局、人员结构、服务内容、资金来源、开放时间以及数字存储与数字出版平台等进行调查,对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启示包括空间规划、专业团队、服务内容、空间结构、资金来源渠道、数字出版服务等多方面。威斯康星大学数字收藏中心为我国高校图书馆在空间再造、数字支持、人员结构、开放存取、数字出版等方面提供了借鉴。刘玲玲从数字学术服务目标制定、发展模式、实施路径、馆员技能交叉培训4个方面调研CenterNet8所美国大学图书馆,为切实推动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提供了有益的思考。介凤研究北美地区10所大学图书馆数字学术中心服务创新模式与空间资源配置以及再造过程,指出北美地区大学图书馆数字学术中心是集服务转型与空间变革于一体,为国内大学图书馆转型和发展提供了参考。另外,国内的香港中文大学数字学术实验室的服务实践极具代表性:打造支撑数字学术产出的柔性化空间,提供融入用户数字学术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内容;
依托专职数字学术馆员与新媒体技术夯实服务保障,提升数字学术空间服务的供给能力。

通过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数字学术中心开始出现,是适应数字时代开启学术研究发展的新模式,并且近几年在国外高校图书馆迅速发展。学者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网络调查法、案例分析法聚焦国外案例分析,尤其是美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空间建设已经比较系统完善,有利于我国数字学术空间的改善。值得肯定的是,有学者借鉴国外经验如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数字学术实验室等,提出对我国公共图书馆建立数字学术空间的建议,打破了高校图书馆一统天下的格局,在某种程度上拓展了数字学术研究对象。同时,笔者也发现在相关研究中缺少国内外图书馆数字学术空间比较分析,这一领域希望学者们今后加以重视。

1.4 图书馆数字学术资源

数字学术资源是知识文化传播的保障。刘兹恒等从图书馆资源数据化、关联数据化及开放共享两个角度呈现数字学术环境下图书馆的资源建设现状与特点。资源建设是图书馆整合功能、高效运转以实现自我发展和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数字资源建设便于图书馆应对数字技术、数字化环境的冲击。刘万国从国家顶层设计的角度探讨国家数字学术信息资源的保障布局,即我国数字学术信息资源协同布局的模式。有学者提出,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图书馆领域的广泛应用,应成立基于云计算的国家数字学术信息资源保障联盟。孙波等提出学术图书馆也应参与数字学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任务,在我国数字学术资源保障体系在整个保障体系中居于中层位置,起着支撑型作用。刘万国提出构建我国数字学术信息资源安全保障国家政策体系的框架。从数字学术角度看,学术出版中人文数据库需要进一步增强开放性。数字学术资源工具具有多元化、开放化、社会化等特征。项欣对数字学术工具的使用行为进行探索性分析,发现选择频数是用户行为偏好的重要指标,工具类别、功能和使用时间与用户对学术工具的选择行为有较强关联,开放存取和学术社交类工具逐渐得到用户关注,为数字学术服务中工具的管理和推荐提供了参考。

考察现有文献,多数学者关于数字学术资源研究是基于问卷调查、样本分析、案例等方式归纳与总结国内外数字学术资源的使用情况与发展趋势。

1.5 图书馆数字学术馆员

关于数字学术馆员岗位设置、职业发展等方面成果增多,不同的学者提出不同的对策,对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馆员队伍建设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在整个学术交流体系中,数字学术馆员是元数据专家,通过挖掘、提取、传递等数据技术,由语义管理深入到知识的内容层面,及时、精准地为专家提供专业的知识内容。余文雯认为,要通过馆员在数字学术服务中的角色转变、提供和推荐系统化的数据管理与分析工具、开展速成或按需的数据技能培训等几方面来应对数字学术环境下用户的需求,帮助用户提高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技能,从而带动单学科的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向更广泛的多学科的数字学术方向发展。

国外高校图书馆比较重视数字学术馆员队伍建设,我国学者主要通过招聘信息加以分析研究。李国刚等依托美国图书馆协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LA)ALA近年提供的专业图书馆员公开招聘信息,分析学术图书馆数字人文图书馆员所需的核心职业能力素养,指出专业基础与高等学历是成为数字人文图书馆员的关键条件,而技术知识等技能是至关重要的能力需求。林晓彤通过国内外高校图书馆招聘网站进行研究,提出应从加强图书馆员前置教育与继续教育、优化图书馆员聘任制度与组织架构、完善图书馆员管理模式与考核机制等方面重塑我国高校图书馆员岗位。杨晓雯认为,高校图书馆应建立基于科研生命周期的信息素养培训体系,建立多机构合作的馆员数字能力长期培养计划等方式,以提升数字学术馆员科研能力。高霏霏认为,数字学术环境中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取向以沉淀式累积与动态式提升的角度来探究教育过程中的知识与技能,策略选择以意识—技能—情境教育的相互融合支撑来保障数字学术活动的开展。

综合相关研究文献发现,ALA等行业机构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了一系列数字学术素养教育实践经验,将对我国数字学术馆员培养具有参考与借鉴作用。学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多数是基于详实的数据,论据充分,研究方法得当,有力推进数字学术馆员与用户相关研究发展。但是,相对于数字人文馆员、数据馆员等而言,数字学术馆员研究文献较少;
同样,数字学术素养培育未能与数字人文素养、数据素养等相提并论,其研究仍然薄弱,需要引起学者的重视。

数字时代,我国图书馆数字学术研究刚刚起步,步入迅速发展阶段尚有一段距离。未来该领域相关研究热点趋势有:

2.1 重视我国图书馆数字学术意识培育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生成了媒介素养、数字人文素养、数字素养、(科学)数据素养等,而数字学术素养很少被人们提及与关注,这一点应引起学者警惕。数字素养是数字时代公民的基本素养,数字人文素养是人文学者的基本素养,科学数据素养是科研人员的基础素养,那么数字学术素养定义与内涵、与相关素养的关系,数字学术意识培育、数字学术素养教育培训等问题,将是学者今后关注的一个方向。其中,数字学术意识培育在于数字学术素养教育普查程度,重视数字学术素养教育显得非常必要与紧迫。因此,学者需要持续关注图书馆数字学术素养教育,培养用户认知、理解、熟悉数字学术相关知识,加大图书馆数字学术意识培育的力度。另外,学者也应关注数字学术环境的营造,研究馆员数字学术服务理念培育,从而全面助力数字学术背景下图书馆服务创新。

2.2 借鉴国外图书馆数字学术实践经验开展本土化研究

通过相关文献研究发现,国外图书馆数字学术相关研究起步早,成果丰富,以美国高校图书馆为代表数字学术实践经验颇丰。我国图书馆数字学术研究仍然处于国外经验介绍,结合我国图书馆实际情况提出启示,属于引进和借鉴、吸收和消化、探索和创新阶段。实践中,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建设与服务以零星、孤立、不成系统等形式呈现出来,未能形成完善的服务体系。因此,学者仍需持续注重对国外经验的吸收和利用,开拓我国图书馆数字学术的本土化研究。特别是“双一流”高校建设背景下,42所“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应引领数字学术建设与服务,在数字学术项目、工作坊、数字出版等方面吸收与利用国外经验,为我所用,积极进取,不断开拓本土化研究,推动中国国情、区域、本校、本馆等特色的数字学术建设与服务发展。

2.3 深化图书馆数字学术研究内容与方法

我国图书馆数字学术研究内容逐步深化,理论方面需要新理论引入,赋予数字学术研究新的内涵。由现有文献可知,图书馆数字学术出版大量引入如文化创意驱动、新型学术交流等理论,丰富了我国图书馆数字学术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内涵。学者可以参照数字人文、科学数据等较为成熟的理论,如生命周期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数据科学与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等,开展数字学术内容如数字学术服务模式与实践、空间、人员培训、资源与工具、数字出版、知识获取产生的新的可能和影响等领域的研究。实践方面,我国图书馆数字学术实践任重道远,学者应探索数字学术馆员岗位设置、学术中心建设、项目实践等方面的研究,以适应今后我国图书馆数字学术实践的发展需要。目前,学者主要采用网络调查法、文献调研、案例分析、问卷调查法等。此外,还可以利用其他的方法,如采用实验分析法、信息计量学在学术评审、学术评价等方面的创新应用,完善我国图书馆数字学术研究方法。

2.4 加强图书馆数字学术研究跨界合作交流

数字学术自身具有厚重的内涵、理论框架,又与数字人文、(科学)数据等密不可分,涉及计算机、通信、数学、统计、情报学、图书馆学等学科。主体呈现出多元化,如学生、科研人员、教师、馆员、出版机构、数据库公司等相关利益者。因此,图书馆数字学术研究不只是图书馆界关注的领域,也需要多学科、多领域、多机构、多元化主体的跨界合作与交流,促进数字学术的实践、研究和教育三个领域融合,提升图书馆数字学术研究水平。毋容置疑,图书馆界仍需以主体地位参与探讨、推动数字学术的研究进展。

从总体上看,图书馆数字学术相关研究日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研究成果颇丰,但也存在一些缺陷,如文献多为一般性的案例介绍,关于细节的讨论不够;
个别学者提出的启示与建议较为宽泛,可操作性不强;
理论探讨与实践进展的融合不够等。今后的研究需要更多地与我国图书馆的实践相结合,增强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和对实践的指导性,持续探索如内容、模式、路径选择等本土化研究;
重视数字学术教育培训与宣传推广,增强图书馆数字学术意识培育以及图书馆数字学术研究内容与方法、跨界合作交流等。诚然,作为一项探索性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研究主题的细分粗放等问题。随着新型学术交流体系、数字技术等的不断发展和用户需求的驱动,我国图书馆数字学术研究和实践的价值将进一步凸显。

猜你喜欢 学术研究馆员学术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考试与评价·高一版(2020年3期)2020-11-02信息时代院校图书馆馆员的职业素养科学与财富(2019年9期)2019-06-11Analy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in university English校园英语·中旬(2017年13期)2017-12-19关于义务馆员参与高校图书馆服务建设的思考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2017年12期)2017-08-13基于个人发展困境与人力资本视角双维度考量的青年图书馆员培育对策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7年5期)2017-06-15数字生活方式对高校教师学术研究之影响中国远程教育(2016年10期)2016-12-12试论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素质构建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年2期)2016-03-12当代艺术档案的认识与收录方法档案管理(2015年3期)2015-04-20董进霞 治的是学术 过的是生活中国体育(2004年3期)2004-11-11梳理学术渊源 审视发展空间雕塑(1999年4期)1999-06-28推荐访问:学术研究 展望 现状
上一篇:健全各负其责统一协调的管党治党责任格局
下一篇:高等数学教学课程中的教学设计策略研究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