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群关系中基层治理现代化路径探析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2-11-11 点击:

□熊群红

新时代党群关系与传统环境下的党群关系相比,其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在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党群的历史境遇与时空条件同过去大不相同,密切党群关系必须置入新的政治时空中来重新考量。“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密切新时代党群关系,就是要从中汲取践行群众路线的智慧力量,用心用情用力做好群众工作,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

1.第一,主体地位的一致性。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认为,历史的创造主体就是群众,而社会治理就是包括群众在内的不同主体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协调的过程,可见二者都坚持了人民的主体地位;
另一方面,党的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区分仅在非常狭义范围内存在,党员干部本身在工作之外就是群众,并且在工作中也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群众路线和社会治理的主客体都是为了实现社会的进步发展,这些主客体都应当纳入到人民的范畴中。因此,不管是推进群众路线还是进行社会治理,人民的主体地位是二者共同的前提。第二,价值目标的共同性。群众路线的价值追求就是能够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不同需求。党在工作中创造性提出了群众路线的工作原则,这是由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群众利益是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因此,党在制定政策主张时就要坚持为民谋划,在执行贯彻中就要坚持为民服务,在结果追求上就要实现为民谋利。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变化,群众路线始终凸显党一切为了人民的宗旨本色。社会治理需要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利益,动员更多社会主体积极参与到公共事务的协调处理中,不断健全完善治理体系和治理制度,切实让群众能够从社会治理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第三,政治立场的必然性。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是党的群众路线和社会治理的重要任务,体现坚定的政治立场。面对疫情影响、经济下行、就业压力等现实问题,困难群众增多将导致发生冲击道德底线等社会矛盾。对此,解决新时代社会矛盾的内在要求就是要进一步加强党的群众路线,通过社会治理这一法治保障,一揽子解决社会内部矛盾,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聚集性上访等不稳定现象。

2.第一,既要坚持目标导向又要问需于民。社会治理往往会存在一定的预期结果,这就是社会治理目标。按照社会发展的不同需要,可以将社会治理目标区分为宏观和微观、长期和短期等不同目标。一般来说,宏观和长期的治理目标都是相对固定的,并且目标更加多元化,这些目标通常都会和一定的发展规划密切相关。微观和短期的目标则往往更加灵活,并且存在周期比较短,主要是为了应对区域的突发事件或者尖锐矛盾。社会治理工作的宏观目标和长远目标,符合群众的长远发展和长远追求;
社会治理工作的微观目标和短期目标,符合群众的现实需求和心理诉求。第二,既要坚持问题导向又要问计于民。个人权力往往是有限的,而集体权力则具有无限性的特点。由于社会发展中不断出现新的思潮和利益结构,因而社会治理所面临的问题就更加复杂和多样。社会治理不能局限于政府的权力,更要依靠人民的力量才能够实现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全覆盖。社会治理主导者的智慧是有限的,人民群众是有上上智的,特别是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凭过去的老办法解决新问题是不够的,需要“拜人民为师”,将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运用到社会治理全过程,才能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第三,既要坚持发展成果又要共享于民。党的群众路线并不是某种物质实体,而是一种具体的方法。而社会治理的成果可以通过转化物质成果和非物质成果两种形式表现出来。例如,因为公共卫生事件引发的群体恐慌,就需要政府卫健部门、社会环保公益团体、社会居民和企业来共同参与到环境污染治理中。既要通过微信、QQ群、抖音等自媒体传递治理信息,让公众即时从这些治理信息中受益,以免被不良信息误导;
又要通过群众路线收集补偿对象的信息和意见,确保解决路径更加公平、透明,真正让社会治理成果共享于民。

3.第一,群众路线有利于创新社会治理。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推动有限政府的建设,汇聚群众智慧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新路子。实践证明,离开人民群众的社会治理犹如无水之木。同样,缺少社会治理的群众路线也会软弱无力。社会治理和群众路线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一方面,群众对于社会治理的广泛参与能够弥补仅仅依靠政府进行公共事务协调管理存在的不足;
另一方面,运用党的群众路线也能够更好完善整个治理体系,探索形成新的治理模式,推动更多治理领域的覆盖。第二,群众路线有利于激发社会力量。社会治理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能够将社会不同力量整合到公共事务管理中,更好激发整个社会的活力。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正是通过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伟大胜利。在新时代社会治理中,党仍然需要依靠人民来推动治理的现代化。社会治理需要不同的社会组织和公民的广泛参与,这样才能够动员更多力量来完成社会治理目标。如果社会治理只有政府这一个主体,而治理手段只有行政命令和利益调控,那么不仅社会治理成本大大增加,社会治理效果也很难满足人民的需求。第三,群众路线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能够实现社会和谐,而党的群众路线也是为了能够依靠群众自身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最终实现共享共治治理成果。一是要突出群众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地位,把解决群众面临的问题作为社会治理的首要目标,把一切社会治理措施建立在群众利益的基础之上。二是社会治理主体要深入群众,要从群众生活中发现社会矛盾、探索社会发展规律,只有走入群众生活才能获得群众对于社会治理的信任和支持,才能更好解决人民群众的内部矛盾。

1.中国数千年的自然经济和封建文化塑造了一种独特的政治文化心理,人民希望政府能够来解决社会治理存在的各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人民群众已经习惯于结构权力的支配,并在政府领导下被动地从事某种行为。正是这种旧有的思维习惯让部分群众的依附意识很深,缺乏积极行使权力的意识。部分群体甚至认为政治活动是党和政府的事情,因而往往都在政治活动中持旁观者的心态,群众主动参与到政治活动中的积极性不高。

2.进入新时代,虽然党中央为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构建了丰富的渠道,但有些群众没有通过正常的渠道来及时反映自身的利益诉求,对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依旧不高。例如,尽管当前我国在基层治理中采用的是自治模式,但是村民对于基层自治和自治权利并没有明确的认识。一些村民有参与社会治理的意愿,并且也探索了一些治理办法,但是并没有改变治理现状,村民无法从参与治理中获得更多的政治效能感。基层现有治理结构和治理制度也没有明确村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具体路径和保障机制,导致村民无法利用正常渠道来发表自己对于村内重大问题的意见看法,也不能行使对于村干部和村委会的监督责任,这样就无法实现基层治理的现代化。

3.社会民主政治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环境基础。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社会关系不断发展变化,全过程民主的影响更为普遍。例如,国家推行的村民自治制度让更多村民的政治意识不断提高,有了参与基层政治生活的路径。但是由于国内各个基层地区的民主制度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同实现农民对于政治生活的充分参与还存在很大距离。有些农民没有掌握参与基层自治的正确途径,参与热情也不高。

社区和村庄是社会最基本的单元,是基层治理的末梢,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因此,要不断创新基层治理体制机制,主动化解基层社会矛盾,从源头上着力、从根源上保障,和谐党群关系,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最终实现社会长期和谐稳定。

1.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和要求应该是科学的、根本的、丰富的。土地革命战争以来,特别是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党的群众路线对革命胜利起了很大作用。虽然群众路线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其内涵并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但是群众路线的本质不会改变,这就需要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不动摇。例如,在农村社会治理创新中,政府要继续为农村地区的民主建设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严格按照“收费有业务”的原则进行资金测算和分配,为村民自治的实施提供资金保障。村民自治如果只有政府财政拨款这一资金来源,那么就会加重政府财政负担,同时也无法满足多样化村民自治的资金需求。因此村民自治必须要拓展资金渠道,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农村地区成功人士来共同投资农村地区建设,建立政府投资、自负盈亏、社会救助等多元化融资机制,这样才能为农村社会治理创新提供更多资金支持。

2.我们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就需要让人民摆脱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桎梏”,满足他们社会生活的不同需要。因此,党治理国家的各项工作都要从群众立场出发,切实把维护发展群众的利益放在各项工作中心位置。我国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必然包括推动基层末梢社会治理的不断创新。当前基层治理在国家社会改革中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来加以解决。基层治理直接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我们必须要对中国基层管理历史和管理理念进行深入研究,深入群众中间来了解掌握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基层社会治理焕然一新。

3.这一要求不仅建立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基础上,而且建立在群众路线上。社会所有的财富都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党员群体总数虽然大幅度增加,但相对于人民群众还占比比较少,党员在人民群众面前,力量是有限的。党的各项政策主张只有获得群众的普遍理解后才能够真正得到贯彻落实,因此需要依靠、动员和组织群众去实现,这也是把党的正确主张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的根本原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能够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理论指导。理论就是人们将自身对于客观事物和规律的认知经验抽象出来的逻辑结论。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理解新发展理念的内涵。通过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就要及时根据基层发展的新形势新问题,不断探索新的治理模式和方法路径,通过社会治理的创新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4.纲举才能目张。毛泽东在理论思考中对实事求是这个概念进行了重新解释。首先,在党的所有工作中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因而实事求是的原则也必然覆盖了党的群众路线。其次,群众路线本身就是希望能够将党的主张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行动,这就要确保党的主张是正确的,因而就需要在提出党的主张过程中坚持好群众路线。大力发扬调查作风,到群众生活实践中去探索社会发展规律,这样就能够让党的主张和群众需求、社会发展规律实现有机统一。坚持党的领导是整个国家政治制度的鲜明特征,基层也必须要坚持这一原则。在推动全过程民主的贯彻执行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民主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依法管理事务的能力。一个地区基层治理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就是人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只有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才能够真正实现基层民主。因此基层党组织必须要首先推动全过程民主,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才能够更好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国家政治生活中,这样才能够不断加强基层民主,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猜你喜欢 基层群众 基层巡览上海人大月刊(2022年5期)2022-05-19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当代陕西(2022年6期)2022-04-19水泥处理的基层和亚基层再生沥青性能研究西部交通科技(2021年9期)2021-01-11“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杂文月刊(选刊版)(2018年9期)2018-05-14吃瓜群众的真相,你怎么懂意林·少年版(2017年7期)2017-05-08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5延河(2016年6期)2016-08-04各界群众参加陈忠实遗体告别仪式延河(2016年6期)2016-08-04走基层大众摄影(2016年4期)2016-05-25基层治理之路全国新书目(2016年3期)2016-04-20基层管理能否少盖点章党建文汇·上(2014年10期)2014-10-29推荐访问:党群关系 探析 路径
上一篇:三争晋先崛大起地开看新中部局——第十七届全国网络媒体山西行活动综述
下一篇:勿忘“退也是进”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