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定向:构建新时代茶文化研究大格局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2-11-05 点击:

鲍志成

当代中国茶文化热的兴起,是改革开放后民族文化觉醒的一股清流,而茶文化研究是这股清流里的源头活水。以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为旗帜的当代中国茶人,历经40多年的茶文化研究,在筚路蓝缕、发凡起例取得巨大成就之后,面对新时代,路在何方?这里结合多年实践和观察,谈几点粗浅的体会和思考。

关于茶文化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余悦先生早在17年前曾有过尖锐的点评,指出:“一是学术的空白点仍很多,有些疑点问题未能解决,有些热点问题也没解决;
二是有学术创见、有学术突破的论文不多;
三是治学态度浮躁,急功近利的问题带有一定普遍性。”丁以寿先生也曾做过回顾和总结。近年有学界新人对最近20年来茶文化研究做了系统梳理,认为存在诸多亟待解决和提升的问题,主要有:基础理论研究薄弱,对一些学术概念及观点共识少、质疑多,学理性欠缺,理论创新不足,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茶文化实践发展;
学术研究水平参差不齐,缺乏深度,流于表面多,学术创见少;
新材料、新视角、新方法的运用较少,学术创新力较弱;
研究队伍人员构成复杂,学风浮夸,导致产生不正当学商关系,存在学术研究为商业服务甚至被商业利益绑架的现象。

从总体看,茶文化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没有队伍、没有人才,而是队伍太大、人太多。这支庞大的队伍中既有专职专业的或兼职的茶文化学者、社科研究人员、地方文史学者,也有热爱茶文化、雅好写作的媒体记者、茶农茶商、茶企茶馆及社会茶人,虽然不乏有理论、懂方法、多识见、能创新的研究者,但总体上呈现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现象,其结果是成果数量不少,学术质量参差不齐,优质成果不多,低水平重复充斥,学风比较虚浮;
学术研究与商贸活动混杂,甚至出现学商勾连互为利用的现象。这些现象在有关学术年会、各类论坛的征文中有所体现,往往论文上百篇,其中许多连基本的行文笔法、论文体例都不懂,连讲话稿、新闻稿、总结报告、散文随笔都拿来投稿参会;
至于旧稿新投、改头换面来参会,或找枪手代笔、网文粘贴复制、弄虚作假等现象,也时有发生。这样的论文质量,如果没有严格的筛选把关,是十分堪忧的。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这方面有一定的标准,筛选也比较严格,但一些地区性、地方性茶文化高峰论坛的论文质量,有的就难免繁芜不堪了。没有较好的质量,即便论坛搞得规模再大、档次再高、气场再足,其学术成果仍是不足道的。

总而言之,40多年来掀起的当代茶文化研究热潮,催生了一批丰硕的成果,助推了当代茶文化建设,丰富了人民群众的茶文化生活,成就是第一位的;
但也确实存在比较严重的值得反省的问题和不足。从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的本身看,当代中国的茶文化研究确实是到了应该转型升级、重塑发展的时候了。

茶文化内容丰富,外延宽泛,但不等于没有边界。茶文化包罗万象,涉及面广,但不等于没有主体和重点。

(一)要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从人类的主体性出发去审视茶文化

茶界有一个很流行的说法,认为茶文化是喝出来的。或许受到禅宗“公案”的影响,还有的人认为茶文化在茶汤里。这些说法乍看貌似没错,但其实并非全对。这里涉及到什么是茶文化的问题。任何文化都是人类活动的结果,脱离或淡化人的主体性来探寻文化,都是缘木求鱼、背道而驰的。人类的涉茶活动中,品饮茶当然是主要的,但茶的发现、利用、种植、加工、储藏、贸易、流通,何尝不是茶事活动呢?文化的本义,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是文明教化,在西方文化语境中是指耕作劳动的生产成果。我们现在的茶文化定义,自然是指人类与茶有关的一切活动的成果。片面强调茶文化是喝出来的,显然不符合人类茶事活动的丰富性和茶文化的多样性。而且,无论怎么丰富多样,无论多么博大精深,茶文化的主体是人而不是茶。否则,茶文化就会偏平化,多姿多彩的茶文化就会单调乏味。这就需要提升我们对茶文化的学理认知和理论研究。

当代茶文化兴起的初始阶段,是茶艺流行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起初的茶文化研究,往往局限于茶的养生保健和历史发展。由于茶文化具有的亲和力、泛在性,有人戏称茶是“万金油”“百搭”,茶与什么都搭得上关系。虽然从大文化的角度看,农学、经济学范畴的生产、加工、流通也属于茶文化研究范畴,但这不应是茶文化研究的重点,否则就会挤压茶科学、茶技术、茶教育、茶叶流通等领域。与茶有关的茶艺文如茶艺术、茶文学、茶工美、茶习俗等,当然是茶文化范畴的研究对象,但属于边缘的交叉的衍生的茶文化。对茶文化的主体内容,程启坤先生有过基础性架构、框架性体系,笔者在《世界茶文化大全》的《绪论》中也有阐述,这里就不展开讲了。

茶文化研究需要一定的学科理论来指导,但仅仅从茶学(农学二级学科)、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来研究,肯定是有局限性的,更不能满足于乡土文化、民间文化、地方文化、社会文化层面的研究,而应该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和文化哲学的高度来研究茶文化。茶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形成,既有多元一体等一般性的规律,也有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族群性、社会性、生活性、传承性。这些特殊性恰恰是茶文化的人文价值之所在,也是茶成为独特的文明载体和文化符号的根本原因。因此,茶文化雅俗共赏,具有高度的开放包容性,它与其他文明形态和文化现象具有亲和泛在的普适关系。茶的这种人文价值具有恒久的现实意义,只要人类需要喝茶,它就永远有存在的价值。但茶文化绝不仅仅是喝出来的,它还是种植出来、炒制出来、流通消费出来的。所有这些活动的主体是人类自身,而不是茶树、茶叶、茶汤。所以,茶文化既在茶叶里、茶汤里,也在茶园里、茶厂里、茶店里,归根结蒂是在人类自身的茶生产、茶生活里。

(二)要从大历史、大文化的宏观视角,跳出茶文化来研究茶文化

作为历史文化学者旁及茶历史文化研究,笔者半路出家“混进”茶文化界后在参与林林总总的茶文化活动和论坛会议时,经常学习、聆听茶界前辈、专家学者的宏论,受益良多。但时间久了、次数多了,听来听去,总觉得台上老面孔多、老调重弹多,观点缺乏新意。我思来想去,发现有个普遍现象,大家都“三句话不离本行”,在以茶论茶。其结果是许多话题说透说烂了,也就没有多少新东西可说了,于是出现过度解读、钻牛角尖,越说反倒越说不清的怪现象。

茶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外延宽泛,与社会生产、生活相交融,既与主流精英文化的儒释道“大传统”紧密相连,又与民间社会文化的易医农“小传统”浑然一体。这就需要我们跳出茶文化,把它放到中国五千年农耕文明史和中华传统文化体系,甚至人类文明、世界文化的版图中来审视、来研究,才能看得更清楚,说得更明白。如果执着于茶叶或饮茶本身去探究茶文化,势必盲人摸象。比如,炎帝神农氏因采药中毒得茶而解,这本是上古传说,后世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也有不同版本和歧义,如果一味质疑其真实性,又提不出可信的证据,就会陷入两难境地。但是,如果从神农氏所处的新石器时代原始采集经济的历史背景来分析,那他采药、采茶实际上都是采集生产方式的体现。再如,我们一说到茶与儒释道的关系,往往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但从儒释道三教的主旨义理来分析,其实就很清晰:儒家提倡礼乐天下,故以茶入礼,待人接物、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都离不开茶;
佛家讲究打坐参禅,故以茶供佛,以茶提神,可破除昏聩以明心见性;
道家追求长生不老,故把茶当作“外丹”之一,以为服之可轻身羽化而登仙。这恰好体现了茶的主要功能如提神醒脑、养生保健、和谐社会等方面的外化和应用。

(三)要聚焦茶文化的核心茶道精神、茶德思想来研究茶文化

茶文化的核心是什么呢?我认为是茶的精神内涵即茶道、茶德及其文化内涵、艺术样式和物质载体,这才是茶文化研究的主体和重点。那么,茶道、茶德是什么,内涵、外延怎么样,在传统思想文化和价值观中的地位、作用如何,有什么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对此,茶文化界作过不少探索,成果可谓丰硕,如已故陈文华先生主编的《中国茶道学》、丁以寿先生主编的《中华茶道》、林治先生撰著的《中国茶道》等论著,就茶道的概念、构成及流派和类型,茶道与宗教、文学、艺术、礼仪等方面渊源,做了建设性架构,剖析茶道作为茶文化体系的核心的内在价值和理念精神;
有的还从茶道所蕴含的精神内涵、文化特征出发,对当代茶道精神提出了思考。

不过,茶道作为茶文化的精神和灵魂,还需要深化文化哲学的理论研究,建构具有中国哲学特色的新话语体系。显而易见的是,长期以来茶文化界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明显存在两个有失偏颇的倾向。

一是对中华茶文化中的“茶道”“茶德”思想停留在碎片化研究,缺乏系统性。如赵州和尚从谂“吃茶去”、刘贞亮“茶十德”、陆羽“精行俭德”、赵佶“清和淡洁”、苏东坡“清白先生”等思想理念,不是咬文嚼字、过度解读、歧义百出,就是各说各话、质疑蜂起、难定一尊。导致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文化哲学的理论指导和宏观的学术视野,以茶求道,以“茶道”求茶道,没有把茶道放到传统思想文化的历史语境、三教合一同流的时代背景和士僧阶层君子人格的修持实践乃至他们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去解读,阐释其核心思想精髓和内在逻辑关系;
更缺乏从文化哲学和宗教思想的高度,把它们放到唐宋以降儒佛道思想交融互摄,衍生“程朱理学”、禅宗独大“一花五叶”,进而诞生“阳明心学”的中国思想文化大转型的大历史、大文化背景中来考察的深度研究。虽然近些年开启的“茶道哲学”研究有了良好开端,但总体上而言,传统茶思想文化的核心精髓和思想理论体系尚待有道有识之士来深入堂奥地进一步做系统化、理论化研究。

二是关于中国当代茶道精神的重塑和建构,在形式和内容上缺乏创新和高度。我们知道,日本茶道“四谛”全然移植自南宋禅宗临济宗寺院的“茶道规章”,本属“禅苑清规”的一部分,系禅院僧堂茶事法会的礼仪规程。宋元时期,禅院清规随着日本来华求法僧归国传入日本临济宗寺院,并在其后三百多年的日本茶道形成过程中,其精气神被基本完整地保留传承下来。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内茶文化的兴起和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开展,作为体现唐宋禅院茶道精神的“四谛”规章与已历经变迁、几度创新的现代“日本茶道”传入国内,让我们有机会一睹千年之前禅院茶事法会的神韵和礼仪,堪称是海外遗珍,沧海还珠。这是一件多么值得庆幸的“文化回流”的大好事。但由于明清以降,特别是近世动荡战乱,本土禅院茶会式微,加上缺乏研究和交流,无论是茶文化学术界还是社会上,改革开放前都对茶道规章“四谛”缺乏了解。不少茶界前辈都习惯性地按照日本茶道“和敬清寂”的“四谛”来提炼或倡导中国茶道精神,提出了许多大同小异的四字版、六字版的说法,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在无意识当中落入了“日本茶道”的窠臼。笔者一直认为这是当代中国茶道精神研究和重构的重大偏颇。现代日本茶道传承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是以宋元佛教禅院茶事法会“四谛”规章和礼仪程式为基础,吸收兼容了日本文化艺术元素,进行了适应日本社会需要的改造才形成的,本质上已经不再是禅院茶事法会了,只是较好传承了禅院清规的精神和气韵。我们当代中国茶道精神的重塑和构建,应该是面向社会大众,具有中国气派、时代特征和文化底蕴、艺术风格的全新的社会文化载体和精神文明建设媒介,是新时代树立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确立文化话语权的标识性符号。因此,无论如何,我们不能按照千年以前的禅门茶事礼法来重塑、倡导新时代的中国茶道精神。在形式上,未必一定要四个字或六个字。在内容上,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在实践上,要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文化强国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只有这样,当代中国茶道精神才是符合时代需要的真正的传承创新,才能实现对传统茶道、茶德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除了上述重点和焦点,这里不得不指出的是,我们当代茶文化研究,不能把各种流行茶艺表演、茶文化“四进”“五进”、茶事节庆活动、茶叶商贸博览会等茶事文化活动,都当作茶文化。从文化哲学的高度来看,这些只是茶文化现象或茶文化业态,它们是当代茶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和载体,但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茶文化。

针对茶文化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上述认识,笔者认为新时代茶文化研究需要从如下五个方面统筹推进。

(一)优化队伍结构,培育优良学风

任何学术研究都有一定的学术门槛,对从业研究人员要有最基本的学术素养要求,茶文化研究也不例外。要从学历、职称、职业、成果、影响等专业背景方面设定一定的硬性指标要求,杜绝不学无术、追名逐利者混入茶文化研究队伍;
要严格有关学术团体的入会审核,对理事、常务理事及学术委员等组成,要坚持学术为主、有利学术的原则,避免非学术人员占比过多的现象;
要适当区隔学术研究与非学术研究的关系,防止学术界与政界、商界、媒界混杂甚至互为利用的不正当关系;
要建立学术信用评价体系,对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的要设立惩戒、退出机制。这是茶文化研究亟需解决的当务之急。

(二)完善理论体系,确立学科地位

茶文化研究不能仅仅满足于地方文化、社区文化、行业文化的研究,而应纳入各级社会科学的项目规划和社会文化的建设计划之中;
要增强学理性、理论性、宏观性、系统性研究,建构学术理论体系和学科架构体系,不能停留于自发随兴的、散漫无序的、浅尝辄止的研究状态,倡导去碎片化、去功利化的研究;
要客观评价和认定茶文化研究的学科地位,建立完善茶文化学的理论架构和学科体系;
要明确茶文化学在国家现行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的序列和属性,分类归属到相应的二级学科门下,如应用性研究归类到管理学的二级学科文化艺术管理。这是茶文化研究悬而未决的重大任务。

(三)提升学术水平,产出优质成果

要对当代茶文化研究进行学术史研究,回顾总结过去,找出存在问题;
各地各级有关部门和社团要制订本地茶文化研究中长期规划,避免继续停留在自发的无序状态;
要加强学科理论建设,突出研究重点,有计划、有重点组织开展学术研究;
要以会促研,严把国际性、全国性、区域性学术研讨会的论文质量关、评奖标准关,建立优胜劣汰机制;
要发挥高端人才和学术精英的引领示范作用,培育复合型高端人才和年轻优秀学术新锐,储备优质学术人才资源;
要加强应用研究和智库研究,结合文旅融合,大力开展茶文化旅游研究,为政府、企业、基层和社会提供智力服务。这是茶文化研究的核心要义。

(四)整合平台资源,营造良好环境

要整合各类学术平台资源,打造优质论坛品牌,防止各类冠名学术研讨、高峰论坛的活动过多过滥;
要加强学术杂志、媒体平台、资助基金、激励机制等学术支撑体系建设,为学术研究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
要提升对现代茶艺表演的认识,做到定性、定位、定样式、定功能,提升文化内涵的艺术表现力,切忌不上不下、不伦不类,沦为大同小异的“行为艺术”;
要加强实质性对外学术交流,扩大学术视野,提升学术话语权,切忌满足于拉几个外国人装点门面的低级做法。这是茶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五)把握正确方向,构建学术格局

当代茶文化研究属于新兴学术门类,尽管已经取得丰硕成果,但未来发展路在何方,值得深思。在新时代新征程,不仅要与茶文化复兴、茶产业振兴结合起来,更要与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宏伟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起来,提高视野站位,构建学术新格局。要深化茶文化的宏观研究和理论研究,提高对茶文化内涵、本质、特征、价值、作用的认识,厘清茶文化与中华文化、时代文化亲和泛在的关系,把茶文化当作战略资源,把茶文化的繁荣复兴与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
尤其是要与文旅融合、乡村振兴、“一带一路”等结合起来,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结合起来,与文化自信、文化强国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与文化“走出去”,开展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树立大国形象和文化话语权结合起来,与弘扬新发展观、新文明观,推进“一带一路”,构建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结合起来。这是茶文化研究的根本旨归。

猜你喜欢 茶道茶文化学术 寻迹万里茶道中华瑰宝(2021年4期)2021-04-16探究融合茶文化的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实践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86期)2020-11-04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考试与评价·高一版(2020年3期)2020-11-02互联网思维引导下茶文化传播形式的探索旅游纵览·行业版(2019年6期)2019-07-08茶道不能光说不做茶道(2018年7期)2018-09-17从一次茶会看当今茶道茶道(2018年9期)2018-02-16《茶道六百年》红岩春秋(2016年11期)2016-12-07Cup of Tea小学生时代·大嘴英语(2014年3期)2014-11-04董进霞 治的是学术 过的是生活中国体育(2004年3期)2004-11-11梳理学术渊源 审视发展空间雕塑(1999年4期)1999-06-28推荐访问:正本 新时代 定向
上一篇:优质高产粳稻新品种南粳5758的选育及主要特征特性
下一篇:中国观赏芍药表型多样性解析与资源评价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