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教学设计王崧舟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2-10-27 点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匆匆教学设计王崧舟,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匆匆教学设计王崧舟

匆匆教学设计王崧舟6篇

第1篇: 匆匆教学设计王崧舟

王崧舟教学设计《荷花》第一课时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的紧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因此,阅读教学的整体构架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句的训练为“纬”;
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必须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荷花》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力图落实和体现上述教学理念。

  【设计特色】

  以“读”为经,以“练”为纬,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设境激趣,触发语感

  创设语境。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问:“哪些同学看过荷花?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

  教师引入:“这样的荷花,同学们还想看吗?请大家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看的时候,同桌之间可以交头接耳、指指点点。”随后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伴随播放背景音乐。教师作随机点评,并相机教学部分生字新词。

  二、充分诵读,激活语感

  在读中揣摩思路。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入:“同学们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看荷花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你是从哪儿体会到这一点的。”学生读完全文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例如:作者迫不及待地看荷花、作者津津有味地看荷花……)

  在读中整体感知。当学生体会到作者是这样看荷花时,教师要趁势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从哪段课文中体会到这一点的。然后组织学生反复诵读相应的段落。课文第2段可组织学生进行发散性诵读,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不同的感受和情味;
课文第3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性诵读,鼓励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
课文第4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示范性诵读,以优生的朗读为样板,鼓励学生向优生学习朗读。在学生的诵读过程中,教师随机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闻到清香——观察形状——欣赏姿势——想象情景——回到现实)进行整体感知。

  三、潜心品读,领悟语感

  在读中有所感悟。在学生充分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引入:“作者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写荷花的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2段课文。边读边想,你觉得这段话中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学生自读课文,潜心品读美的语言。随后组织汇报交流。对学生的交流,教师做两个层次上的把握:一是面上的层次。对多数的语句,只要学生有所感悟且言之有理,均予肯定,但不作充分展开,把主要精力花在读好、读美这些语句上面;
二是点上的层次。对极少数重点语句,教师要视学生的感悟情况,作出相应的点拨和必要的调控。

  四、多元解读,积淀语感

  在学生交流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可适时地引导学生对“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做出多元解读。

  教师: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指名读说)

  学生: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朗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觉得这个“冒”字写得特别美。到底美在哪儿,我也说不清楚。

  教师:说不清楚是正常的,说得清楚却是不正常的。你能觉察到“冒”字特别美,就已经非常了不起。请大家想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长、钻、伸、露、探、冲)

  教师:自己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一下,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使劲地、不停地、急切地、笔直地、高高地、痛痛快快地、争先恐后地、生机勃勃地、兴高采烈地、精神抖擞地、喜气洋洋地……要求学生分别把这些词填到原句中去,再来读读悟悟。)

  教师:大家看,这就是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喜气洋洋、生机勃勃地冒出来的白荷花。(课件播放荷花)你们想啊,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仿佛想干些什么。组织学生想象写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_____________。”写后组织全班交流。例如: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看看外面这个精彩的世界。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深深地吸一口新鲜的空气。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美丽。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进行时装表演。

  教师: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大家看,一个“冒”字,不但把白荷花写活了,而且使白荷花变得更美了。正像同学们所讲的那样,这是一种喜气洋洋的美!这是一种生机勃勃的美!让我们一起,像白荷花一样地冒出来!快冒!快冒!

  学生起立,摆出自己最喜欢的姿式。教师诵读第3段。

  五、抒情表达,丰富语感

  学生坐下后,教师引入:“让咱们再一次有滋有味、全神贯注地来看看这美丽的、动人的荷花。边看边想,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这美丽的、动人的荷花。”随后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伴随播放背景音乐。学生无拘无束、有滋有味地观赏。看后鼓励学生自由起立发言。可要求学生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荷花!__________”例如:

  荷花!你美丽动人的形象将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荷花!你的清香是那样迷人,你的形状是那样美丽,你的姿势是那样动人。

  荷花!你的魅力令我终身难忘。

  荷花!我真想把你带回家里,好让我天天与你做伴。

  【评点】

  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养成语感。本案在不同的诵读阶段,落实相应的语感训练任务,对语感培养的客观规律作了有益的探索。教者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精读细赏之后使课文烂熟于心,并因此转化为学生的语言背景,进入潜意识之中。以后一旦有相似的情境诱发,就会自然地渗透其间,成为天成的直觉,直觉的天成。此种状态貌似雪泥鸿爪,无迹可寻,实乃日积月累所达成的语感境界。(周一贯评点)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
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 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以下无正文

第2篇: 匆匆教学设计王崧舟

与象共舞教学设计王崧舟

  与象共舞教学设计王崧舟【1】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7课《与象共舞》
  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本文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放手,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抓住主要内容,通过不断的朗读、思考和探索了解泰国的民族风情特点,同时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积累文中的优美语并加以运用,体会文章所表达出来人与大象的亲密、和谐相处的思想感情。
  《与象共舞》是本学期最后一个单元的略读课文,它饶有趣味的讲述了泰国人与大象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展现了泰国人独特的地域文化。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单独成段,围绕这泰国人与大象关系亲密展开。第一自然段概述在泰国遇到大象是一件很自然的事,第二自然段讲述在泰国象是国宝,第三自然段讲述在泰国人和象之间没有距离,第四自然段讲述在泰国象是一种聪明而有灵气的动物,第五自然段讲述了在泰国最使“我”难忘的是看大象跳舞。作者用“与象共舞”为题,体现了泰国人与大象关系十分密切,大象给泰国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乐趣。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够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也能初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但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针对教材特点及学生学习状况,在设计本课时本着“尊重学生,放手自学”的原则,从学习目标的制订就开始放手,逐步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在老师的帮助下逐步感受自我学习的快乐。
  1.认识“睹、驰、摩”等8个生字,熟记“松弛、按摩、尴尬、绅士、熟视无睹、冲锋陷阵、小心翼翼、彬彬有礼、翩翩起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语句来品读课文,领悟课文段落先概括后具体叙述的表达方法,积累优美的语言。
  3.了解泰国的独特风情与文化,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
  1教学重点:了解人与大象的亲密关系,感受人象之间的和谐融洽。
  2.教学难点: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课前布置任务:一是读通课文,要特别注意带注音的字;
二是去搜集一些有关泰国风情的文字或者图片。
  1、谈话导入。今天老师带着大家去泰国神游一番。
  简介:泰国富有“千佛之国、黄袍之国、万象之国”的美誉。这里到处是金碧辉煌,尖角高耸的庙宇、佛塔,无处不有精致美观的佛像,为泰国妩媚动人的热带风情平添了许多神秘的气息。腿粗如柱,身似城墙的庞然大象,在泰国人民的心目中是吉祥的象征。每年11月的第三个周末,都要在产象最多的素辇市举行盛大的象节。今天,我们既不去欣赏泰国迷人的热带风情,也不去感受它佛教文化的神秘,而是跟随作者赵丽宏去感受与象共舞的另一番情趣。
  
  1.检查预习情况
  第一组:松弛按摩尴尬(ɡà)绅士气氛
  2、说到人象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我想你们脑海里面一定会有一幅印象特别深刻的画面特别深刻的场景,哪一个,在脑海里面迅速搜索一下,哪个画面哪个场景让你一下想到最能体现人象之间和谐亲密关系?
  预设1:
  大象为游客表演,最有意思的是大象为人作按摩,
  有趣的是,它偶尔也会和人开开玩笑。
  预设2:
  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看大象跳舞。
  3、好,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一段。课件出示这一段句子:最使人难以忘怀的……在欢乐的音乐声中,象群翩翩起舞……如果大象会笑,此刻所展示的便是它们独特的笑颜。指名读。
  4、 角色置换
  多么欢快的舞蹈!多么热烈的气氛!如果你就在泰国、就在东巴乐园,你愿意成为其中的一个观众吗?愿意的,你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多么欢快的舞蹈!多少热烈的气氛!如果你就在泰国、就在动巴乐园,你愿意成为其中的一头大象吗?愿意的,就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毫无疑问,他们和人一样,陶醉在音乐之中了。
  这时,他们在音乐声中翩翩舞蹈,是多么的快乐,
  这时,他们的心中没有人与象的区别,有的是相互之间的信赖,
  这时,他们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那么和谐,
  同学们,这就是——读题:与象共舞
  5师:这一舞,舞出了快乐,舞出了信任,舞出了和谐,舞出了融洽。
  带着各种感受,有滋有味地配乐齐读这一段。
  同学们,此时人是那么高兴,象也那么快乐,实际上就是人和象之间的一份和谐,达到了人象亲密无间的境界。
  
  1、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哪一句话直接概括了主要意思?课件显示句子。你发现这个段落的结构特点了吗?先总后分。先概括地写最难忘的是看大象跳舞,再具体地写大象怎样跳舞,人和大象怎样共舞。这就是先概括再具体的写法。我们回到上文看看哪些段落也是总分结构的?找出来
  2、这节课我们细细研读了课文,深深感受到了泰国独特的风情:人象共舞,和谐融洽的场面。还想看看大象与人们和谐相处的其他画面吗?老师也找了几张,让我们细细地欣赏,静静地感受着。可能你对人和大象的和谐亲密会有更深的感受。
  3、仿照课文总分结构写一道话介绍泰国的大象。可以自己写总起句,也可以选择:
  泰国的大象是友谊的使者。泰国的大象是劳动的能手。.
  泰国的大象是出色的画家。……
  4、课堂交流。
  
  人们尊重大象,大象信任人们,信赖往往可以创造美好的世界!这种彼此的信赖足以让我们看到与象共舞的和谐画面。也能看到——呈现一组组大自然和谐的画面,升华主题——冰心老人说:“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
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
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
  
  你还想了解更多的泰国大象的知识么?那你可以课后去做一做:
  1.读一读《泰国自由行》、《动物百科全书》中介绍大象的部分。
  2.上网查资料也可:百度搜索——泰国象
  3.《与象共舞》作者:赵丽宏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定价:元
  
  与象共舞教学设计王崧舟【2】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泰国人与大象和谐相处的境界。
  2. 认读课文8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的意思。
  1. 依托重点语段,感受语言表达的节奏和精确,体会人和象关系密切,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
  2. 理解题目和内容之间的关系,初步体会题目的双关作用,扩大命题范围。
  1. 课前播泰国风光图片及音乐:课前我们先欣赏一些异国风光好吗?
  2. 简介泰国。
  2. 板书课题: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在泰国“与象共舞”的美丽。
  1. 课前老师布置了两项预习任务:①通读课文,并找一找带“睹”字的成语。②猜想一下这个题目,假如是命题作文,《与象共舞》,你会写些什么?完成这两项预习任务的同学请举手。
  2. 大投影出示:熟视无睹
  这是这篇课文当中出现的一个新词,也是一个成语,还带一个生字,谁来读?
  知道这个词儿的意思吗?在这个成语中有两个字的意思是相同的,谁发现了?“视”——看见;
“睹”——看见
  更巧的是,这个成语当中两个词语意思是相反的,谁知晓了这个秘密?整个词说的是——。
  析字解词是理解词语的一个好方法。再一起读读。
  3. 你们还积累了哪些带“睹”的成语?
  指名学生回答。
  刚才你们所讲的这些带“睹”的部分成语,我们“先睹为快”吧。
  1. 第一项预习任务的检查已告一个段落。请看第二项预习任务。一起读课题。
  2. 从字面上看,这题目是什么意思?同样的意思,如果选用题目,我们仍然会选用——,因为它——。
  3. 那么,假如请你来写这个题目,如果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并且你没有看到过这篇课文,要紧扣题目——与大象一起跳舞,你会写些什么?
  4. 那么,赵丽宏先生呢?他的写法很奇怪。请你以最快的速度浏览全文,你会发现什么?这篇文章从开头到结尾是不是一直都在写跟大象一块儿跳舞?
  5. 学习第五自然段。
  是啊,最难忘的是看大象跳舞,请你轻声朗读这一段,你发现大象怎样跳舞了吗? 动笔画出来。
  1. 课文学到这里,你对与象共舞这个词还有没有别的理解?仅仅说的是与大象一起跳舞吗?你觉得其间还隐含着什么?
  回头再看前四个自然段,你在其间还能发现大象与人和谐共处,亲密无间的美好情境吗?
  2.     速读课文。速读之前,老师先提示大家:
  ①这4个自然段在叙述方式上与第五自然段有相同之处吗?
  ② 既然都是概具关系,是围绕中心句叙述的,想想,速读中该怎么做就能便捷地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 读后汇报
  ①在泰国,遇到大象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实际上写的是人与大象的关系
  ②象是泰国的国宝。——写出的是人与大象关系是
  ③在泰国,人和象之间没有距离。——分明是在告诉我们,人与大象
  ④象是一种聪明而有灵气的动物。而最有意思的是大象为人做按摩——我们看到的是,大象与人
  ……
  4.其实,人与大象亲密无间、和谐相处仅仅是体现在文字中吗?请大家看看课文插图,你看到的是怎样的景象?
  5. 所有这些,不正说明人与象之间和谐共处吗?文章的题目并没有偏题,这样的写法叫做一语双关。
  1.“与共舞”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要反映的是与某某的关系非常亲密,非常和谐。
  如:当你非常喜欢蝴蝶,和蝴蝶的关系亲密无间,和谐相处,你可以说——与蝶共舞;
如果你特别喜欢读书,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这就是——与书共舞。
  2. 出示:
  与龙共舞  与鲨共舞  与雪共舞  与荷共舞  与墙共舞
  哪个词最吸引人?你对哪个词有疑问?
  3. 这是一字入题的,还有二字入题的。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个词?
  4. 也有三字入题的。哪个词让你驻眼停留?
  5. 其实不管与谁共舞,它要表达的都是人希望与人、与自然间亲密无间,和谐共处的关系。
  6. 选一个你心中共舞的对象,把你《与     共舞》的事写下来。
  提示:别忘了用上“概具关系的”叙述方式。
  

第3篇: 匆匆教学设计王崧舟

跟随王老师,我与孩子们从外国元首的欣然题词中感受到万里长城的坚强、刚毅和庄重,从自选段落读文中感受长城的伟大与中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在“成千上万”的人们情不自禁的赞叹声中(让学生写老人、残疾人、外国友人、小男孩怎样登上长城,发出怎样的赞叹),在反复的诵读中,在对长城这位六百多岁高龄“老人”的年龄推算中,在对让我们激动、自豪、崇敬的句子寻找中,在对长城的歌颂与赞美中(写给长城的话),滋长一份内心的激动、自豪与崇敬。

跟随王老师,我与孩子们在圆明园名字的书写和朗读中,一股叹惋、悲愤与庄严在心间弥漫。打开课文抓着两个“不可估量”,将积郁着这段屈辱历史“不可估量”的愤恨和叹惋漫延开来。直奔结尾,仔细看看都是什么“化为灰烬”,将对英法“鬼子”的仇恨化作一遍又一遍的朗读。还是在“你还知道些什么”这个简单的问题的引领下,从“宏伟建筑”“珍贵文物”“举世闻名”,聚焦“宏伟建筑”,从“八个有”到“无数个有”再到“化为灰烬”,巨大的落差,震撼着每个孩子的心。接着在追问与反思中(对圆明园,对圆明园的毁灭,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补充了一份阅读材料,满足了孩子们的求知欲望。最后的一段写话(面对圆明园的断垣残壁,你有什么话想说),让孩子积蓄的情感得以渲泄,得以升华。

跟随王老师,我与孩子们从恭恭敬敬地读课题中(慈母情深——慈母情——慈母情深),感受母亲的温暖和慈爱,感受要回报母亲的爱。在学文前练习填空呈现重点段,学习生字词“皲裂” “攥”的读音与写法。紧扣“鼻子一酸”,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并找出文中让我“鼻子一酸”的细节。通过对四个句子的回环复沓的理解、感悟、铺陈和深情诵读(1、七八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2、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褪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我的母亲。3、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将头伏在缝纫机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4、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大声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将母亲的劳苦、艰辛、忙碌、疲惫和崇尚知识、关爱子女演绎得声情并茂、酣畅淋漓。最后在一曲深情婉约的《懂你》歌声中,将学生对慈母挚爱的情感升华到极致,不能不让人动容涕泪。

跟随王老师,我与孩子们从诗人缪小明诗作《你是这样的人》感受到周总理可亲可敬,从自读课文中孩子们进一步感受总理的简朴、劳苦。在“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的咀嚼品味中,孩子们从“一个、两把、一盏、如此而已”体会“极其简单”。从房子原有主人及原有陈设的推想中,从房子成为总理的住宅后这个没有那个没有的排比式的设问中,比照出总理的简朴。从一碟数得清颗数的花生米和两杯热茶中,孩子进一步感受到泱泱大国总理的简朴。从“审阅”一叠厚厚的文件感受到总理的劳苦。从补充的阅读材料(总理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中进一步感受总理的伟大人格。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孩子们表达了对总理的深情厚意。最后在戴玉强原唱歌曲《你是这样的人》中,师生肃立,泪眼迷蒙地观看总理一生的事迹片段,对总理敬仰和追思达到无以复加的境地,我相信总理的伟大人格将永远镌刻在孩子们的心头,永远无法抹灭。

跟随王老师,我与孩子们走进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在读准多音字读出词的节奏的基础上,弄懂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通过反复诵读让孩子们读出作者的跋山涉水、碾转反侧、抬头仰望、孤独成哭的画面。通过对故园安静、优美、温馨、幸福场景的想像和描写,反衬出作者此时此刻身心分离的痛苦和无奈,并化作一遍又一遍的朗读加以表达。通过模拟妻子、儿子、老父、兄长对作者一次又一次“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的追问,感受作者重任在肩、义无反顾,深化对词作主题的理解和感受。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长相思;
风一更,雪一更,更更长相思。长相思呀长相思,在对课题的声声呼唤中将课堂演绎得尽善尽美。

跟随王老师,我与孩子们感受了《二泉映月》的精致和诗意。一串又一串排比式的追问,一唱三叹式的朗读,循环往复式的渲染,将孩子们听觉、视觉,乃至每一个细胞都调动起来,打通孩子们外部感受与内心体验的联系,引导孩子们层层深入地披文入情,将一道幽雅的风景,一段曲折的人生,一片感人的情怀,一首传世的名曲通过艺术的处理和再现,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根深蒂固地移植到孩子们的心中。在《二泉映月》这节课中,我们不仅领略了《二泉映月》这篇课文的优美,而且感受了《二泉映月》这首乐曲的悲天悯人,更见识了什么是语文课堂诗的格局,诗的格律,诗的语言。

“语文充满劳绩,但我们依然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语文教学因王老师而诗意浓郁,语文教学因王老师而精彩纷呈,语文教学因王老师而硕果累累。我们感谢王老师,我们紧随王老师。

诗意:文本理解的一种姿态

——感受王崧舟老师执教的《二泉映月》

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第一次听到二胡曲《二泉映月》流下眼泪,激动地说“这样的音乐应该跪下来听”。笔者以为,这里的“跪下来”应该不是形体的姿态,而是对这首乐曲的“理解姿态”。海德格尔说,人是“存在意义”的守护者,人理解世界,世界才不失去意义。诚如斯言,或许正是小泽征尔 “跪下来”的理解,《二泉映月》才获得它应有的文化价值和精神意义。作为课文的《二泉映月》,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去理解它呢?就让我们走进特级教师王崧舟的语文课堂,去感受他的“理解姿态”,去体验他和孩子们这篇课文中的诗意栖居!

一首小诗,一副图画

——理解这处“景”

王崧舟老师把第一个教学层次定位在理解“二泉映月”这道“景”上。教学伊始,他开门见山:《二泉映月》是一首名曲,也是无锡的一道非常美丽的风景,自己读读课文,看看文中是怎样描写这一道风景的?在学生阅读,圈画,交流的基础上,王老师出示了文中体现二泉景色四组词语: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一泓清泉,蜿蜒而来;
流水淙淙,静影沉璧;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这八个词语形象生动,“二泉映月”这道风景的情趣、韵味都尽在其中。可是这仅仅是“教师的语文”,对孩子来说,却是八个孤立的、似懂非懂的字眼。王老师是怎样让这八个词语“复活”,成为孩子心中的一首生动别致的“诗”,脑中的一幅栩栩如生的“画”的呢?

美读。语文教学中,我们带领孩子美美去读的,往往是优美的句段。可是要把一个个词语美美地读出来,确实需要对词语的所构成的语境有一定的体悟。学生似乎还不具备这样的功力,于是王老师便率先垂范,用自己的抑扬顿挫的声音感召着孩子,让他们受到感染,融入其中。在此基础上,王老师告诉孩子,语文不光用嘴读,还要用眼睛读,用眉毛去读,用表情去读,用姿势去读。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王老师不时地提醒孩子,“轻轻的,柔柔的”。在一遍一遍地美读中,尽管孩子们对词语还没有形成清晰美妙的画面,但是,他们对词语所有了心灵上的“意会”;
尽管王老师心中的二泉和孩子们还有很大的差异,但是每个人心中的美是相通的,是美让师生的心灵在诵读中颤动起来,共振起来,灵动起来!

想象。王老师认为,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显像结构本身没有什么可感性,必须借助人的联想和想象,才能让干瘪的符号为鲜活的画面。他没有坐而论道,而是身体力行。感悟第三组词语“流水淙淙,静影成璧”时,一个女孩朗读后,王老师对学生说:“孩子们,让我们闭上眼睛,请她再读一遍,随着她的声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一会儿,一个孩子说,流水从石缝流淌过,月亮照在二泉中,非常的宁静;
紧接着一个孩子说,月亮映在二泉中,非常亮,非常圆;
这时又一个孩子说,二泉中的月亮像一块洁白、透明的玉石;
随后又有一个孩子说,流水淙淙地穿过石缝,流淌在二泉中,泉中月亮的影子像一块洁白、明亮的美玉!孩子的想象的“涟漪”在不断扩散,渐渐地,这两个词语丰盈了,活动了,成了一副副可观可感的画面。当他们再读时,语调中,充盈着美丽,浸透出清亮。

体悟。如果说,美读、想像是语言感性的点滴累积,那么体悟则是学生语言感性的统整和勃发。当孩子对这八个词语形成了鲜明的表象,有了欲罢不能的情感时,王老师适时引导孩子将语言的“感”引向语言的“悟”。这个过程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层层推进,螺旋上升:第一步,读着读着,你就会发现,这不是八个词语,其实,它就是——一副画,一首诗!孩子是愉悦的,因为在他们的眼前,“二泉映月”在他们的眼前不再是这八个单调的词语,而是是一幅优美流动的画面;
孩子是沉醉的,因为“二泉映月”在他们口中不再是这八个无味的词语,而是一首韵味无穷的小诗。第二步“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读一读‘二泉映月’这一副画,这一首诗吧!”此刻,孩子的诵读应该说是 “其言皆出自吾之口,其义皆出自吾之心”。第三步,“当我们置身在这幅画,品味着这首诗,是什么心情,有什么感觉?”优美、宁静、清幽,此时,“二泉映月”这首诗,这幅画,已沁入心脾。“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读进去,一起走进无锡惠山的‘二泉映月’!”这时,一股清泉汩汩流淌,一泓潭水碧波荡漾,一轮明月皎洁明亮,此情此景在清纯的童声中时隐时现,闪闪烁烁!

“二泉映月”是一处写在文字中的风景,王崧舟老师牢牢地扣住八个词语,一唱三咏,给了它感性的画面,让孩子入情入境;
给了它诗意的生命,让孩子如痴如醉!谁说语言是文字堆砌,谁说语文教学是文字的肢解,在王老师的语文课上,我们感受的语言是一幅幅画面,是一行行诗句,我们体验的语文教学是还语言以感性的存在,还儿童以感性的生命!

情深似海

——看王崧舟老师上《长相思》有感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这首词,就是“清代第一词人”纳兰性德的传世之作《长相思》。词中饱含着别离之情、思乡之情、心碎之情、无奈之情、隐忍之情……所有的情像是潺潺的河流汇聚成了汪洋深海。而看王崧舟老师上课,就像是看他如何牵引着我们寻到那注入海洋中的河流,让我们一步步靠近,安下心静静地聆听,用心来感受其间所蕴藏的感情。他上课不是浇灌般的,却更像是如雨滴般不动声息地滴落,缓缓而不间断,绵延地叩响学生心灵那方最为脆弱的天地,在他饱含神情的语言里沉醉、投入、学习。王老师上课的情亦如海般将我们淹没,细细想来他所传到出来的感情是通过几种不同的方式完成的。

一、在情境中铺展出情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王老师就通过这样一个导入,为这节课奠定了感情基调。并且创设了一个个情境,学生的心里有着徐徐春风拂动,还有那写了拆、拆了又写的家书,这些无形中都让学生的感情开始滋生出来,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在朗读中沉浸于情

师: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读上4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要把词念得字正腔圆;
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

    朗读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形式,学生通过听(听老师或录音范读)、看(默读)、读(出声朗读)等途径与文本对话,从整体上感受言语材料,在对话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文本。王老师先是重点抓住了“一个多音字和一个生字”,让学生读正确,正所谓“字正腔圆”;
接着引导学生读词的停顿,读出节奏,正所谓“有板有眼”;
然后一句过渡句:“真好!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要求学生读出味道,读出感觉来。在接下来的感悟教学部分,王老师充分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读出孩子的“真声音”,而不是无病呻吟。学生在对话“首席”的引领下,与《长相思》进行了文本对话。生本对话的过程,经历了从“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到“正确”、“有节奏”,文本在对话中被学生到解读出“味道”与“感觉”。

    记得曾有一段时间因为老虑到要把文章读得抑扬顿挫,结果读完了以后竟然发出现不知道读了什么内容。其实读的时候,我们考虑的因素并没有那么多,平静中感情的自然流露才是最重要的。由此我想到,假如一味地鼓励学生在朗读时把每一句话都绑上一种感情,结果学生确实读得有声有色,只是并不是真的表达了自已流露出的感情,读本身也失去了它的作用。因此作为一个老师,应该是先让学生自己去读,或许刚开始读得很不如意,但是不要紧,一遍遍读多了就自然会出现感觉的。王老师在上课时不断让学生交流读词的感觉,前前后后不下十多次,这是一个唤醒感觉的过程。王老师通过诵读的形式来保护诗的“完形”,让学生在直观、直感、直觉中意会的过程,沉浸在词的感情海洋中。

三、在对话中深入挖掘情

师:现在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首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没有。

(板书“身”)

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了,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
生1: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外。
师:请站着,山海关外。继续说,谁还有不同的看法?
生2: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的路上
师:路上,请站着。继续说。
……
生7: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面。
师:营帐里面,请站着。孩子们,这里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七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在“身”后面写“在征途”。)
  学生通过“作者身在何处?”和“作者心在哪里?”这两个话题的对话交流,感受“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情景,感悟“身”“心”分离的痛苦。这样两个问题,让学生抓住了这首词的主要内容,由原先浮在词表面开始抽丝剥茧深入进去。得出这两个结论后也就似乎看见了作者心中冉冉流动的那条情河。
四、自我范读渲染情

    当学生通过朗读与对话,初步感受理解文本后,王崧舟在音乐声中用浑厚而富有磁力的声音范读课文,将直板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变成立体的有生命的文本,表现出词的精神和生命,启动了学生的情感,浓郁了词的情境,使整个教室都萦绕在离愁思乡之情中。王老师几次范读颇具感染力,整堂课的语言表达上的浑然一体。这离不开他本身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学修养,也突显了他的一种教学机智。我想,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人文性的表现之一吧。

五、以想象来激发情

    在音乐和王崧舟声情并茂的范读感召下,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走进了纳兰性德的“生活”和“世界”,通过一次次的吟咏直接与词人展开对话。

师:孩子们,请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稍作停顿)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孩子们,睁开眼睛,现在你的眼前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仿佛处在一个怎么样的世界里?
  学生们通过想象,感悟纳兰性德的“征途”——跋山涉水、辗转反侧、抬头仰望、孤独沉思,充满了远离与牵挂。在与“征途”对话后,王崧舟又将话题切换到词人的家乡和故园。

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想象以语言为依托,学生对文本的想象感悟,通过言语实践,积淀为语言。语感能力的培养,终究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听和读,建立起我们与生活、与文本的联系;
说和写,则生成话语。王崧舟在学生感悟词人“身”“心”分离时设计了两次言语实践,通过“说”和“写”将感悟到的形象转化为语言,完成了语言与精神的第一次同构。学生的想象的世界里感情被大大激发,开始脱离开教室,似乎融入到了词中的那个世界。

    古诗词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王老师又是在不断的引导中让学生想象“我”的身与心的疲惫,让学生通过多角色演绎想象“我”对离别的无奈,让学生想象故园的美好生活以跟现进的险山恶水的环境相比,突出思乡之情。让学生了解了诗的无限张力,从字面一下子深入到了深层的人文性的东西。
六、换位思考中转移情

师:孩子们,你们都问过了,是吧?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问过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过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样两句词,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课件呈现两句词。)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问得好,孩子们,请你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外,还会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还有谁?
    王老师让学生把他作为纳兰性德,想提的问题直接就问他。王崧舟老师的教学思路是感受型的。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验作者的心境,尽量与作者共鸣。如此一来,就把书本中的内容转换到现实生活中了,本来感觉还存在距离的词原来就在自己的身边。转换角色追问,在心灵对话中升华了情感。一直到诗词的教学完毕,最终让学生从心中感受到诗人那颗西念故乡的心,并自然的流露在诗词的朗读中,可谓功德圆满。

    短短的一堂课,短短的两句词,竟被演绎得如此一波三折,如此波澜起伏,如此荡气回肠!就像一片海,激起了万浪狂涛。

第4篇: 匆匆教学设计王崧舟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

本文是关于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1、切入: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自由朗读: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3、检查:谁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
  4、读出味道: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1)用不同的语气范读题目,让学生感知味道(2)学生试着读全词
  5、感知词意: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6、品味词意: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多少。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山海关外、关内、路上、高山上、船上、营帐里)第二个问题:(板书:心)纳兰性德的心在哪儿?(故乡、故园)
  7、小结: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连起来(把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用一个圆圈圈起来),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8、读词:一个远离,一个思念,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回想,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1、师配乐朗读,开启学生想象之门: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2、交流:学生交流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画面。(身在征途的画面)
  3、引导第二次想象:你们都看到了,是吗?你们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4、品味“碎”字,读出词情: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板书:碎在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上写“碎”)
  5、导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在这里有的只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温暖,那份幸福,在这里有的只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和孩子在一起的捉迷藏,没有杨柳依依,没有芳草青青,这里有的只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的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
  扣住“碎”字,让学生借助想象走进了作者情感世界。按理说,课上得这一层面已很到位了,但王老师却并没就此收笔,继续引导学生品味文本。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1、学生问作者:读到现在为止,读到这个时候,你是不是应该问一问纳兰性德。你的脑子里冒出了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为什么不回家、为什么要从军、为什么不用心打仗)
  2、引文拓展:孩子们,你们都问我是吗?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在问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出示课件“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3、亲人发问: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妻子、父亲、儿子、哥哥)
  4、作者反问: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再读《长相思》,默读,你从哪儿体会到我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呀?我不是轻离别呀!长相思的什么地方让你体会到这一点。
  5、升华: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长相思,我的重离别,我的重重的离别,我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
  师:这就是为什么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为什么我的那个梦会被破碎,我的那颗心会被破碎的原因所在。为了我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化做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6、导读结课: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齐说: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齐说:长相思)。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做(生齐说:《长相思》)。

第5篇: 匆匆教学设计王崧舟

王崧舟同课异构《与象共舞》课堂实录(一)

执教者:王崧舟      整理与评析:蒋黎黎(徽州区富溪中心学校)

 

一、抓词眼,统领全文
师:孩子们,我们准备上课。(师生问好)
师:很高兴,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一起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有点拖沓)
师:听老师读,不要拖。(师范读)再读。

(生再读)
师:好多了。孩子们,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一般用一节课的时间把它学完。课前布置了两个任务,一是通读课文,要特别注意生字新词;
二是去搜集一些有关泰国风情的文字或者图片。这两项任务不难,但做起来有点烦,不知道做了没有?举手示意一下。
生大都举手示意
师:基本都做得差不多了。真好!我来检查一下。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熟视无睹  冲锋陷阵  小心翼翼  彬彬有礼   翩翩起舞)
师:这是这篇课文中的五个新词。谁来读?(一生读)
师好:真好,像他这样,我们一起来读读。(生齐读)
师:真好!还记得吗,这五个词语在这篇课文当中都是写谁的?    生:大象。
师:没错!都是写大象的。我们来看一看,他是怎么写大象的?谁来读第一句?
生1读:大象对人群已经熟视无睹
师:看着大屏幕上的句子,把你的答案读给大家听。
生1再读:在泰国,大象对人群已经熟视无睹。
师:真好!我们继续看,谁来读第二句?
生2读:在泰国,大象曾经驮着武士冲锋陷阵。 
师:不错。第三句谁来?
生3读:在泰国,大象会小心翼翼地为人做按摩。
师:不错,再看。
生4读:在泰国,大象优雅得像一个彬彬有礼的绅士。
师:你也读得彬彬有礼。嗯,最后一句,谁来?
生5读:在泰国,大象翩翩起舞的热烈气氛让人难以忘怀。
[评:王老师这五个词语的选择堪称绝妙,由词语带出统领全文内容的句子,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
师:不错。五个句子都是写大象的。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在泰国”老师读,你们读其余的部分。我们一起合作把它读好。(师生合作读)
师:孩子们,这所有的一切都发生在哪里?    生:泰国。
师:没错,在泰国。在中国有吗?            生:没有。
师:去美国能看到吗?                      生:不能
师:去法国、德国、埃塞俄比亚、赞比亚能看到吗?    生:看不到
师:只能在哪里看到?      生:泰国
师:问题出来了。什么问题?什么问题?请。

生1:为什么只能在泰国看见大象?
师:不是。大象在其他地方也能看到。        生2:在泰国,为什么大象可以这样?
[评:巧妙过渡,自然生疑]
师:可以这样。可以这样冲锋陷阵,可以给人小心翼翼地做按摩,可以这样热烈地翩翩起舞?是吧?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打开课文。细细地读读这篇课文。读得时候请你注意这篇课文共5个自然段。一段一段地读,看看每一段话写什么。告诉你什么?如果有可能,你可以从这段话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每一段话的主要意思。明白吗?
生齐读。
师:默读。
生:默读课文。
(师巡视:有三个同学已经动笔在画了,很好)
师:画的同学越来越多了。

二、抓中心句,释疑
师:好,停。咱们一段一段地看。第一段写什么?一句话,你请!
生1读:在泰国,如果你在公路边或者树林里遇到大象,那是一件很自然的事。
师:你找的是这一段中的第一句话。我有一个建议,能不能把你刚才读的话说的再简单些?
生1:在泰国,遇见大象是很自然的事。
师:真好!一起读。(生齐读)
师:把它画下来。第二段写什么?一句话,你请! 
生2:泰国人对大象有亲切的感情。
师:那是因为?  生2:象是泰国的国宝。
师:把这句话画下来。孩子们有没有发现这句话在这一段中的哪个地方?
生:第一句话。
师:你们已经发现了一个重大的秘密。谁能告诉大家?   生3:象是泰国的国宝。
师:没错啊。这不是秘密。我们已经知道。             生4:象在泰国的地位
师:当然啦!国宝嘛!地位当然高了。同学们,你们看前面两段话都是用了课文中的现成语句。而且,你发现没有,这两段话都在课文的哪个位置?这才是秘密。
生:都在这一段的开头一句。
师:你知道这叫什么句吗?    生:中心句。
师:中心句,不错。这就是我们发现的秘密。不信,我们往下看。读下面的三个自然段,用最快的速度把这样的中心句找出来。(生勾画)
师:好了吗?谁来说第四段?你请!
生5:据说象是一种聪明有灵气的动物。
师:“据说”可以不画。你依然发现:这一句话在这一段的哪个位置? 生5:第一句。
师:好的!第五自然段,你请。    生6: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看大象跳舞。
师:你还是可以发现,这句话在这一段的第一句。最后我们来看看第三段。好,你来。
生7:在泰国,人和象之间没有距离。
师:但是你有点奇怪。这句在哪个位置?所以有的时候中心句可能在第一句,也可能在第二句,甚至最后一句。你抓住了中心句,你就抓住了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放下笔,抬起头,一起来读读这些中心句。(生齐读)
师:孩子们,你有没有发现,你们刚才思考的问题的答案就在眼前。谁发现了?谁能找到?你觉得其中的那句话直截了当地告诉了你哪个问题的答案?谁发现了?这其中的哪一句话最直截了当的回答了你心中最大的困惑?
生1:在泰国,人和象之间没有距离。
师:你能不能把这句话浓缩成四个字?    生:没有距离。
师:好。你把它写在课题旁边。(生写)

三、“象”字游戏,感受没有距离
师:好的。孩子们,假如我在这个位置写一个人字,你想一想,这个象字应该写在哪儿?谁来写一写?好的,你请。(生上黑板写)
师:不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写?
生:因为在泰国,人和象之间是平等的。
师:平等的还有距离吗?谁还有不一样的写法?你请!仔细看,他怎么写?(又一生上黑板写)
师:跟大家说说为什么这么写?    生:因为人和象排在一起,没有任何距离。
师:谁还有不一样的写法?看他怎么写?你可以猜猜。(又一生上黑板写)
师:你为什么这么写?    生:因为象曾经驮着武士冲锋陷阵。
师:人和象出生入死,生死与共。他们还有距离吗?还有不一样的写法吗?
(又一生上黑板写)
师:为什么这么写?    生:象跟人更紧密,心更连。
师:还有吗?同学们,我们看,(指字)象在这儿,象在这儿,象在这儿,象在这儿。在泰国,人和象之间——    生接:没有距离。
[评:王老师这个写“象”字的游戏设计巧妙,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毫不费力地让学生初步感受人和象的亲密关系。]

四、巧改课文,体验人象合一
师:说到人象之间没有距离,我想你们脑海里面一定会有一幅印象特别深刻的画面特别深刻的场景,哪一个,在脑海里面声速搜索一下,哪个画面哪个场景让你一下想到人象之间一点距离都没有?    生:人和象在一起跳舞
师:是的,我相信,一定有很多孩子脑海之中会留下这幅画面,人和象一起舞之蹈之。这也是作者赵丽宏最难以忘怀的一幅画面。来,打开书,放开声音朗读这一段,感受人和象的亲密距离。(生齐读)
师:按自己的节奏读。(生自由读)
师:好的,我们一起看看这个画面,谁来读一读《与象共舞》的画面。(一生读第五段)
师:像他一样,陶醉到那个与象共舞的音乐声中吧!一起读。(生齐读第五段)
师:多么热烈的气氛!多么热烈的场景啊!同学们,假如当时你就在现场,就在那个公园,你就看到了人象翩翩起舞的场面。如果有可能,你一定愿意成为其中的一名观众吧?   生齐声:是
师:那就把你自己放进去,你就是一名观众,你就在现场。谁来读一读?你请!
一生读改后的片段:
在欢乐的音乐声中,象群翩翩起舞,我们都拥到了宽阔的场地上,我们和象群混杂在一起舞之蹈之,热烈的气氛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舞蹈的大象,没有一点儿笨重的感觉,它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摇头晃脑,踮脚抬腿,前后左右颤动着身子,长长的鼻子在空中挥舞。毫无疑问,它们和我们一样,陶醉在音乐之中了。
[评:王老师大胆的改写课文,将原文中“观众”“人群”“人”替换成了“我们”,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成为现场观众的感觉。]
师:我说亲爱的观众朋友们,你们这样迫不及待地拥进去,是要和谁跳舞?
生1:象
师:你紧张吗?跟象跳舞你紧张吗?   生1:不紧张。
师:我看你有点紧张。我说亲爱的观众朋友们,你进去是和谁跳舞?  生2:大象
师:你就不怕大象踩了你?  生2:不怕。
师:为什么?              生2:因为大象很温和。
师:我说亲爱的观众朋友们,你进去是和谁跳舞?       生3:大象
师:你就不怕大象用长长的鼻子把你卷进来,把你甩个嘴啃地?   生3:不怕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是在泰国。
[评:此处,在引导学生身临其境之后,又创设了情景对话,进一步体验人象合一的境界]
师:说的多好!这是在泰国。在泰国,人和象之间没有距离。孩子们,把这种感觉读出来,让自己置身在那欢乐的气氛中。
生齐读
师:多么热烈的气氛,多么陶醉的场景啊,孩子们,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就在东巴乐园.我想你也一定愿意成为一头舞之蹈之的大象。是吗?你就把自己搁进去,成为其中的一头大象。谁来读一读?
一生读改后的片段:
在欢乐的音乐声中,我们翩翩起舞,观众都拥到了宽阔的场地上,人群和我们混杂在一起舞之蹈之,热烈的气氛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舞蹈的我们,没有一点儿笨重的感觉,我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摇头晃脑,踮脚抬腿,前后左右颤动着身子,长长的鼻子在空中挥舞。毫无疑问,我们和人一样,陶醉在音乐之中了。
(王老师将“象群”“大象”“它们”换成了“我们”,让学生体验变成一头舞蹈的大象的感觉。)
师:我说亲爱的大象朋友们,你在跟谁跳舞?
生:跟人。
师:看到这么多人突然拥进来,你不紧张?你不害怕?你不恐惧?为什么?
生:不怕。因为在泰国,人和象之间没有距离。
师:说的多好!在泰国,人和象之间没有距离。把这种感觉带进去,也成为其中的一头大象吧!读!(生齐读)
师:孩子们,这就叫人和象之间没有距离,这就叫人象合一
作者赵丽宏也曾这样说,他说:那真是天地间的美妙奇观,那真是匪夷所思的天作之合。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再一次走进这与象共舞的美好奇观,再一次感受这人象合一的天作之合。预备读(生齐读课文原文)
师:毫无疑问我和你们一样,陶醉在与象共舞之中了!好!下课!

 

听后感受
王老师的这一节课上得精彩纷呈,带给我的启发和收获也很多很多。
第一,要善于选择和利用关键词。王老师在开课伊始就出示了本课的五个关键词。这五个词不一定就是生词,但毫无疑问都是关键词,是王老师慎重挑选出来的词眼。这五个词的作用可大了,既检查了学生预习课文,学习生字词的情况,又带出了五个关键句子。这五个关键句可以说就是整篇文章的核心内容。王老师此举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
第二,课文原来可以这样改。我们通常也会重视重点句段的学习,但怎么学,怎么指导朗读,王老师这一课给了我们启发。那就是在适当的时候可以改一改课文,如当我们把自己当成观众的一员时,就把跟观众有关的词改成我们,我们就在现场,我们在跟象跳舞。当我们把自己看成大象时,又将跟象有关的词换成我们,我们就是象,象就是我。这样一改,很容易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读出感受,读出画面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三个收获,办法是人想出来的。只要肯动脑筋,总会想出巧妙的办法。王老师写个人字,让学生写个象字,这是个学生很感兴趣的活动。活动看起来简单,设计活动的人却不简单。不仅仅是为了给语文增点趣味,也可以让学生在小小的活动中感受泰国人象之间的亲密关系。所以说,无论是这个活动,还是改课文,好办法都是王老师想出来的。假如我们在备课的时候也多多动脑,一定会上出不错的语文课来!

第6篇: 匆匆教学设计王崧舟

《丑小鸭》教学设计|丑小鸭教学设计王崧舟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第五册第18课《丑小鸭》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笔下的一篇经典童话故事,故事写了丑小鸭经历种种不幸,最后终于长成一只美丽的白天鹅。它给我们很多启迪:面对不幸的境遇,要有信心;
今天的丑小鸭,也许明天就能变成白天鹅;
丑小鸭不该受到歧视,他有着与白天鹅一样的爱美之心。
现今的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他人的关爱下成长,不懂怎样吃苦,更没有为了达到目的而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丑小鸭的这种境遇对他们来讲显然是非常陌生的。然而,这种变迁却是当今社会中时常出现的,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小学生们必须学会具有正确的认识观、人生观。本课就是一个极佳的思想教育内容。由于是初次接触这种类型的内容,文章的含义又很深,如果是粗粗略读,显然体会不了那么深透;
而单靠教师讲解,学生不去亲身体会,思想教育的力度又会大大减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选择了让学生自主质疑,然后围绕疑点深入研读课文,逐字逐句体会、寻找答案,最后熟读成颂、升华感情的方式,带领学生学习课文,既体现语文课的教学特点,又切实有效地进行了思想教育,一举两得。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丑小鸭的种种不幸遭遇,进而感受面对不幸的境遇,要有信心,只要树立信心,战胜困难,顽强生活,幸福的生活一定会到来,并且能汲取课文的精神力量来鞭策自己的学习。


教学过程如下:
一、学文质疑
为了增加课堂效果,我采用了变式教学。在课伊始,理解了课题,简要学习了生字词后,我便出示课文最后一段,请学生仔细品读:‘新来了一只天鹅,一只美丽的天鹅!’孩子们在湖边叫起来。丑小鸭太高兴了,他扬起翅膀,伸长脖子,从心底里发出快乐的呼喊:‘我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幸福的一天!’初读之后,学生知道这是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兴奋、喜悦的心情。但深究下去,却并不只是这么简单。丑小鸭为什么会有那样的表现,为什么会发出快乐的呼喊?他究竟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呢?是什么让丑小鸭如此兴奋、喜悦呢?这些问题是打开文章思路的重要环节。于是我引导学生针对这段话提出些什么问题。学生准确的把握住了问题的关键,于是课堂的教学因疑而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开始激发,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探究学文

(一)自主学习
学生发现了问题之后,我有意识地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时,总会遇上大大小小的风浪,只要我们不怕困难,勇敢地向问题和困难挑战,就一定能获得成功。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有没有信心?这些话既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又暗中渗透了本文的精神战胜困难、顽强生活。学生在我的鼓励下便开始分成学习小组自主学习,读读、划划、想想、议议,积极从课文中寻出问题的答案,为后一环节的交流作准备。
(二)交流汇报
这是课堂上主要的教学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将围绕丑小鸭为什么会发出快乐的呼喊?他怀着怎样的心情?两个问题,自己的发现和理解与同学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学生将不断的深入体会丑小鸭所经历的种种不幸,而教师就在其中起点拨作用,引导学生更深透的领会文章的内涵,进而产生对丑小鸭以前不幸遭遇的同情,在感情上与丑小鸭发生强烈的共鸣,为下一步的升华感情、明理导行埋下感情的伏笔。
这样,丑小鸭的话已经变成了学生的肺腑之言,学生的情感已经被深深地激化,与丑小鸭的情感产生着强烈的共鸣。我又顺势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丑小鸭快乐的呼喊,通过朗读让学生

体会到丑小鸭从原先的自卑,软弱到现在的自信,顽强,这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一种心情呀!
三、升华情感,明理导行
课文学习完了,学生对丑小鸭的境遇已经具有了深深的同情,也为丑小鸭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感到高兴。这时,我顺势提问: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就能很自然地说出要像丑小鸭那样遇到困难不灰心,勇敢面对困难,这样才有好的结果。我又进一步引导学生要把课文的精神融进学习领域:是啊,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如果遇到困难,也应该像丑小鸭一样树立信心,战胜困难,顽强生活。愿这种精神能激励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勇往直前!至此,课文学习与德育渗透已圆满结束,课虽结,情犹存
感谢您的阅读!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王崧舟 匆匆教学设计王崧舟 匆匆教学设计王崧舟 匆匆教学设计王崧舟点评
上一篇:网络培训研修成果【精选推荐】
下一篇:关于《镌刻在党旗上保密故事》学习心得体会【优秀范文】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