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自贸港建设下现代标志性建筑与海南地域文化创新性融合研究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2-10-22 点击:

范明琛 韩孟琪 谭溪鑫

【摘要】自中国海南自由贸易区(港)建设以来,海南经济在近几年的时间里迅猛发展,岛内居民的民族和文化自信心日益增强,建设具有海南地域文化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将进一步促进海南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现代标志性建筑有效地弘扬了当地传统建筑文化,实现了保持历史文化的持久性和有效性的延续。文章试分析海南地域文化属性与建筑艺术之间的相互关联,以探讨独具海南地域文化标志性建筑群的转译再生创新策略模式研究。

【关键词】热带建筑;
标志性建筑;
海南自贸港建设;
地域文化;
建筑文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9-181-03

【本文著录格式】 范明琛、韩孟琪、 谭溪鑫.浅析自贸港建设下现代标志性建筑与海南地域文化创新性融合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2,05(09):181-18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基于海南黎族船型屋民居传统营造技艺的创新设计研究”(项目编号:2020BG105);
2019 年海南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计划(自然科学领域)高层次人才项目“海南自贸区(港)建设中热带建筑与地域文化的创新性融合研究”(项目编号:2019RC197)的研究成果。

一、海南标志性建筑是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符号代表

(一)標志性建筑的符号学意义

标志性建筑通常被称为“地标性建筑”,它承载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内涵及人文信念,象征着审美与进步的某种关联,它如同一张鲜活的名片,作为这一地区的形象,弘扬当地文化特色的同时,还吸引了外来文化和经济,拉动城市发展。马林诺夫斯基作为功能学派的开创者之一,曾在文章中写道:“文化符号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手段的载体。在使用它来满足自身需求的过程中,利用它来对付生活中所面对的问题时,是自己始终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文化就是满足人类需求的方式,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创造更有效的方式,这就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关键。”海南传统建筑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历史文化的演变,当前发展面临着吸收现代优秀元素,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而建筑的演化与嬗变则反映着人们对审美的认知及文化的重构。

(二)标志性建筑群的建设有利于弘扬海南地域文化

艺术符号通常需要历经很长一段时间的文化沉淀或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经过优胜劣汰的选拔,一种具象的艺术形式上升成为抽象的艺术符号,成为一个地区的象征代表。符号作为文化和信息等抽象物的载体,其具体形式可以融入人类的衣食住行、建筑、音乐和美术等生活形式中。海南传统建筑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地域文化符号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进步中形成的,积累了深厚的社会情感、生活观念与文化底蕴,展示形式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以及文化色彩,代表了海南本地的审美趣味和心理构造。在海南传统人居的生产生活中,存在一些具有特定文化含义的符号,以图形、结构、肌理、色彩等方式存在于建筑等物体上,传递着当地人的审美诉求与文化内涵,同时还实现一些便利的功能。海南需要建造一座含有海南当地文化符号的标志性建筑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弘扬,它是与外界进行交流与沟通的便捷媒介,它也可以更好地展现海南的历史发展以及文化风俗。营造具有热带海南特色的地标性建筑物,是建设新海南的重要内容,是海南实力水平的综合体现,也是弘扬海南地域文化,促进海南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三)自贸港背景下海南建设现代标志性建筑的重要意义

202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标志着海南的发展又迈上一个新台阶,海南的发展态势有了新的机遇,也迎来了更多的挑战和竞争,因此海南要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从传统地域民族文化中寻找落脚点,学习外来优秀文化,对自身进行充分认知,结合优势部分,继承与弘扬海南文化。尤其重要的就是讲好海南故事,要深入挖掘海南其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找寻经典和精品文化,加强与外来优秀文化的交流,兼收并蓄,加快文化的发展及创新,广泛传播优秀的海南优秀传统文化。海南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要在传播的内容、策略、途径、形式和定位等方面体现出明确的时代及地域特征。在自贸港建设大背景下,海南发展最重要的是海南当局必须注重传播海南优秀传统文化。人民要坚定自身文化的自信心,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曾在其文章中提到:“文化战略的优势是最重要的,最难有替代品和模仿品的,它的竞争优势是最核心的力量和持久的发展。”城市最大的、最有价值的固定资产就是文化,只有通过增强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弘扬传播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的策略,才能真正增强城市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海南地域文化在现代标志性建筑中的体现

(一)热带地域文化在标志性建筑中的特征

无论是古代原始社会时期,居住在树上的巢居和居住在地洞里的穴居,还是现代社会的生态建筑和科技建筑,都不可避免的与当地的气候有着紧密的联系,并受其影响。热带气候是海南岛的基本气候,几乎覆盖全岛地区,在这种炎热气候的影响下,海南当地的建筑呈现与内陆地区不同的建筑类型和地域特色。当地自然热带景观生活环境孕育了其独特的传统民居形式,从地理区域划分来看,主要分为各具特色的琼北民居、琼南民居、琼中民居、琼西南民居、琼中南民居,每一地区的民居形式各有不同,如琼北民居多受内陆影响而产生了多进合院形制、南洋风格的骑楼形制、火山石民居形制;
琼南民居的疍家渔排、崖州合院;
琼中南地区少数民族黎族聚落民居样式——船形屋,其样式特色无论从外观形制、材料结构、材质肌理以及使用功能方面,均有着与我国内陆少数民族迥然不同的差异。

(二)海岛地域文化在标志性建筑中的特征

我国海岛数量繁多,资源丰富,生态旅游和休闲养生的潜力巨大。海南岛作为我国第二大岛屿,地处热带地区,早在1999年就是中国建设生态旅游岛的省份,地理环境优美,旅游度假资源丰富,被国内和国外的旅游爱好者称为“健康、生态、安全和度假之岛”。一直以来,海南岛始终高举生态和绿色发展的旗帜,根据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方针,推进生态文明实验区的建设。2020年,海南岛初步建成了世界一流的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努力发展成为文明、开放、绿色、和谐之岛。岛内大部分景观地标都是根据当地的自然和原始特征建造的,由于海南岛地理位置特殊,景观标志建筑不仅受当地天气和地形因素的影响,也受相似纬度地区的建筑风格的影响,如泰国、印度等东南亚国家。海南岛作为国际旅游岛,许多地区拥有美丽的自然景色,在人为稍加干预后,可以成为国内外著名的旅游景观区。例如,海南省保亭县的呀诺达热带雨林文化标志景观旅游区,周边自然环境优美,北连五指山、七仙岭,东望南海,南与中国第一温泉——南田温泉仅一水之隔,该旅游区充分利用自然地势将周边的自然资源借用进来,让游客切身感受近有水,中有林和远有山的美景。游客还可以体验景观区设置的探险活动,进一步触摸和体验自然,感知海南自然景观中的纯粹之美。

(三)多元民族文化融合在标志性建筑中的特征

千年以来,历史厚重的积淀是现代海南文化的基础和内涵,长期孤悬海外的海南岛,与历史上的皇权政治远离,这就使海南岛的政治环境较为轻松,导致海南岛的文化可以兼容并蓄不同民族和不同民系的文化,向着多元化、和而不同的方向发展,这也是当代海南文化容易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海南现有的文化是基于原住民黎族土著文化的基础上,经历秦汉至明清时期的皇权政治文化和汉、苗、回等民族文化的影响,以及现代的西方文化、农耕文化和商业文化等各种文化可能同时或相继对当地原住民文化产生开创性影响,并与当地文化进行融合碰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海南这一特殊的地域环境下形成独特的、个性的民族文化。因此,海南民族文化是淳朴和真诚的,具有开拓性、包容性和多元化的文化特性。海南现存的标志性建筑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及突出的地理特点,并结合了建存时期的建造技术,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被列为海口八景之一的钟楼,历史悠久,海南自康熙二十四年设立海关总口以来,一直商贸繁盛,到民国12年(1923年)通商条件更为发达,商务和贸易活动达到空前鼎盛的局面,然而当时海口市没有统一的计时设备,导致人们生活的极为不便。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条件下,钟楼应运而生,依托地域文化结合造型手法,精心设计而成,是现代海南省海口市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之一。

三、建设独具海南地域文化标志性建筑群的创新策略模式

(一)传统建筑形式在标志性建筑上的轉译与再生

在变化中寻求统一和协调是现代传统建筑再生经常出现的情况,标志性建筑的外观和内部空间要根据时代需求有节奏的翻新,使建筑成为文化新媒体的一种新形式,建筑所体现的文化语言和艺术语言不宜过多或更新过快,杂乱无章会使公众失去进一步主动探究建筑文化属性的兴趣。不主动研究和引导传统建筑的文化价值也会导致其消亡殆尽,现代多元化与重叠的文化状态对在标志性建筑上转译和再生的传统建筑文化符号提出了新的设计要求。人们在现代社会对审美标准和建模语言的多样化认知决定了现代社会文化及艺术的多样性,现代城市建设中还以特殊的地域造型作为标志性建筑的灵感来源已毫无新意,文化的传播与发扬主要取决于抽象文化符号的转译和再生。适宜在城市语境下再生的海南传统建筑集中在文化与艺术上,同时需要借助建筑对地域文化主体意识的承载性,因主体意识的语意不同要求建筑在承载上要有延展性和延伸性。在如今大背景是全球化的条件下,建筑物出现了趋同性的趋势,海南建设自贸港必须找寻自身文脉特色和地域价值,以海南本土建筑文化为原动力,营造具有海南风情和认同感的特色标志性建筑就更有时代意义。

(二)传统建筑文化与内涵在标志性建筑上的弘扬与延续

建筑自身属性一直有着承载人类历史文化、艺术审美和身份尊严的表达,它拥有的丰富地域性文化的标志性建筑会让人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例如,作为城市门户的机场、高铁站、体育馆等都需要做一定的标志性设计,让游客首先感受到整个城市的文化氛围,让回归的游子找到回家的感觉。城市建设进程迅速发展的今天,许多地方的标志性建筑更多服务的开发商,开发商以营利为主要目的,遵循“大即是好”和“另类即是好”的营造原则,导致城市中出现越来越多的“孤岛性”地标建筑。在这种建筑物鳞次栉比,建筑类型琳琅满目的城市大环境下,建筑师需要努力思考打造优质的拥有深厚地域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建筑与城市生态环境和谐统一,与城市人民友好互动,产生长久、广泛的有效辐射圈,使人们可以更好地享受城市公共生活,广泛地传播和弘扬当地的地域文化,让城市持续迸发生机与活力。为了将海南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在标志性建筑上进行翻译和再生,有必要准确地解读传统建筑文化符号。在建筑营造过程中,尽量选择与原材质和结构相同或接近的材料,同时也需要在对传统建筑比例充分解读后应用在现代建筑上,再现传统风貌,最大限度的向观者展现传统建筑的历史文化内涵,避免现代艺术和现代文化的过分展现,失去原汁原味的海南优秀传统文化风采。

四、结语

随着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推进,经济快速发展,信息交流越来越便捷,标志性建筑的营造应该呈现多元融合但和而不同的趋势。标志性建筑能够长期作为城市的代表来源于深厚的文化属性和功能的多样性与延展性。因此,现代建筑师必须拥有深厚的文化涵养和职业素养,使用现代设计语言创新传统建筑文化,使其迸发新的活力和拥有更丰富的建筑语言,实现现代人对拥有丰富功能空间建筑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张引.海南黎族民居地域文化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28).

[2]张引.黎族建筑遗产保护与再生设计初探[J].明日风尚,2020(13).

[3]陈智勇,张睿. 自贸港背景下的海南文化传播[N]. 海南日报,2020 (A07).

[4]朱竑,司徒尚纪.海南岛地域文化的空间分布研究[J].地理研究,2001(04).

[5] 朱竑,许然,韩亚林.明清大陆文化在海南的扩散及海南海岛文化的形成[J].热带地理,2007(01) .

作者简介:范明琛(1995-),男,汉族,山东青岛人,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族民间美术与设计服务研究;
韩孟琪(1994-),女,汉族,辽宁葫芦岛人,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建筑遗产保护与文化生态环境研究;
谭溪鑫(1993-),女,汉族,山东青岛人,硕士研究生,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城市景观与公共空间展示设计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标志性民居海南 海南书香节 引领全民阅读新风尚新阅读(2022年4期)2022-04-25标志新姿ELLE世界时装之苑(2021年4期)2021-04-07“熊出没,注意”的由来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2020年10期)2020-10-12古城中的巨大“印章”奇妙博物馆(2020年2期)2020-04-15这样来介绍民居建筑作文周刊·小学六年级版(2019年8期)2019-04-1759国免签游海南南方周末(2018-05-03)2018-05-03庆祝时刻足球周刊(2017年23期)2018-03-22这样介绍民居建筑作文周刊·小学六年级版(2018年2期)2018-02-27热带宝岛海南小猕猴智力画刊(2017年9期)2017-10-19伊朗遭“标志性攻击”震动中东环球时报(2017-06-08)2017-06-08推荐访问:海南 浅析 标志性
上一篇:探索青少年唢呐专业教学创新方式
下一篇:“媒体+服务”:县级融媒体传播力创新路径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