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建国72年来祖国各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2-09-22 点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建国72年来祖国各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度建国72年来祖国各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建国72年来祖国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5篇

【篇1】建国72年来祖国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中国十年取得世界瞩目巨大成就

(1966-1976)

  1966年01月28日 中国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1966年05月09日第一次含有热核材料的核试验成功;

  1966年10月27日第一枚核导弹发射试验成功;

  1966年12月23日中国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胰岛素;

  1967年01月05日 中国石油产品自给自足,勘、采、炼技术登上世界高峰;

  1967年06月17日 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67年07月26日 中国第一台100吨矿山铁路自翻车研制成功;

  1967年10月05日 中国第一台晶体管大型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7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台自动化立体摄影机研制成功;

  1967年11月29日中国最大的无线电望远镜安装调试成功;

  1968年02月23日 中国特大型轴承制成;

  1968年12月29日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的南京长江大桥竣工,铁血上将许世友司令员命令第*装甲师的100多辆坦克同时开过,以检验大桥的质量;

  1969年04月02日 第一艘万吨油轮"大庆27号"下水;

  1969年05月05日 中国研制成具有独特疗效的抗菌素--"庆大霉素";

  1969年09月23日第一次地下核试验成功;

  1969年09月30日 中国第一台十二万五千千瓦双水内冷气轮发电机组建成,标志中国电机制造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969年10月03日 中国第一台5000马力液力传动内燃机车诞生;

  1969年10月04日 中国第一座旋转氧气转炉投入生产;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东方红1号卫星由长征1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开始了中国进军太空的万里长征;

  1970年08月 中国大飞机项目正式启动;

1970年10月16日 大型现代化露天煤矿--新疆哈密矿务局露天煤矿投产;

  1970年12月25日葛洲坝一期工程开工;

  1970年12月26日第一艘核潜艇研制成功;

  1970年03月03日 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科学实验人造地球卫星;

  1971年 诞生了中国第一台集成电路数控机床;

  1971年06月27日 第一艘两万吨货轮"长风"号下水;

  1971年08月22日中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首次以核动力驶向试验海区,进行航行试验,从此中国海军作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海军跨入了世界核海军的行列;

  1972年10月13日连接中南和西南地区的重要干线湘黔铁路通车;

  1972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辆载重300吨的大平板车问世;

  1973年08月27日 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3年09月03日 中国第一台天文测时、测纬光电等高仪研制成功;

  1973年11月08日西藏军区在海拔3800米高寒地区大规模种植冬小麦丰收,这是西藏历史上农业发展的重要变革;

  1973年12月20日中国航空线已开辟到80多条,连接全国70多个城市,与100多个外国航空公司建立业务往来;

  1974年02月17日 新华社报道,胜利油田去年创年钻井进尺150105米的全国石油钻井最高纪录;

  1974年03月30日 地热发电站在河北怀涞建成;

  1974年04月31日 中国第一台医用电子感应加速器研制成功;

  1974年07月17日 中国冬小麦产区推广优良品种,占全国小麦播种面积的80%以上;

  1974年08月09日 伞式太阳炉研制成功;

  1974年09月12日 中国第一个5万吨级码头建成;

1975年01月14日 四川省开发天然气取得新成就;

  1975年02月03日 景山发电厂首次应用电子计算机控制10万千瓦燃煤气轮发电机组成功;

  1975年03月29日 高能加速器研制列入国家重点科研项目;

  1975年07月05日 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建成;

  1975年10月07日 由科学家袁隆平等培育的籼型杂交水稻通过鉴定,经过推广后一般提高产量20%,为世界粮食增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1975年11月26日中国成功发射返回式地球卫星;

  1975年下半年,连续发射成功了3颗人造卫星,被人们称之为"三星高照";

  1976年03月22日 邮电部门发展传真通讯技术;

  1976年05月12日 邮电职工建成全国微波通信干线;

  1976年06月06日 第一座现代化10万吨深水油港大连新港建成;

  1976年08月23日 第一艘五万吨级远洋油轮"西湖号"在大连下水;

  1976年12月11日高速大型通用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一个消除了军阀割据,实现了大陆真正统一的中国!

  一个没有民族冲突、族群矛盾、省籍矛盾的中国!

  一个不再挨打的中国!

  一个没有一兵一卒外国驻军的中国!

  一个实现了农民“耕者有其田”的中国!

  一个让美国历史上唯一没有取得战争胜利的中国;

  一个让美国总统主动要求访问的中国!

  一个使人均寿命只有35岁的“东亚病夫”,恢复健康到人均寿命65岁以上的中国!

  一个把“一盘散沙”改变为东方巨龙的中国!

  一个在“一穷二白”基础上建立了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的中国!

  一个实现了“人人有工作,人人有饭吃”,没有下岗、失业的中国!

  一个在发达国家长期经济封锁下,经济不仅没有崩溃,而且比世界所有国情相似,经济起点相近的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更快,国民得到的实惠最多的中国!

  一个被国际组织评为廉洁指数在6以上,只有轻微腐败的中国!

  一个被国际经济学家计算基尼系数在3以下,分配公平的中国!

  一个不许一夫多妻、包办婚姻的中国!

  一个消除了恶霸、地主、买办、资本家的中国!

  一个没有再发生大规模蝗虫害的中国!

  一个使三年二决口的世界第一害河--黄河从来没有再决口的中国!

  一个从小学到大学都实行免费教育,没有因缺钱上不起学、大量拖欠教师工资的中国!

  一个历朝历代都不能消除的匪患,在短短几年就使匪患绝迹的中国!

  一个基本消除了黄、赌、毒、拐卖妇女儿童犯罪,低犯罪率的中国!

  一个基本消除了性病、鼠疫、天花、霍乱、伤寒等疾病的中国!

  一个识字率从20%上升到70%左右的中国!

  

一个人口死亡率从1950年的1.8%降低到0.73%的中国!

  一个人口出生率从3.7%降低到2%的中国!

  一个在城市实行公费医疗,农村实行合作医疗,少有没钱看不起病的中国!

  一个完全靠自己制造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的中国!

  一个出租车不装防护栏,住户不装防盗门的中国!

  一个不担心货币贬值的中国!

  一个不担心食品安全的中国!

  一个不担心买到假冒伪劣商品的中国!

  一个没有多少假文凭、假学历、假干部、假警察、假军人、假外商、假成果、假广告的中国!

  一个不再是每次参加国际比赛都只能拿回一个大鸭蛋的中国!

  一个不再是世界记录上没有中国人名字的中国!

  一个水浇地占耕地面积从1952年的18.5%提高到1976年的45.3%的中国!

  一个每亩使用化肥从1952年的0.2公斤增加到1976年的19.4公斤的中国!

  一个每亩耕地用电量从1957年的0.1千瓦小时提高到1976年的13.7千瓦小时的中国!

  一个原来不能大批量工业生产铝、磷肥、塑料、合成橡胶、电影胶片、汽车、拖拉机、飞机、机车、大型轮船、电视机、计算机、半导体收音机、照相机、洗衣机、电冰箱、手表、化学纤维、合成洗涤剂,大型、精密机床,大型发电机……以后全部能够自行大批量工业生产的中国!

  一个1949-1976年产量增长:钢129倍、煤15倍、发电量47倍、石油726倍、化肥874倍、水泥71倍、粮食2.5倍、棉花4.6倍、油料1.5倍、肉类2.3倍(与1952年比较)的中国!

  一个1949-1976年通车、通航里程增长:铁路2.2倍、公路10.2倍、水运1.9倍、航空8.6倍(与1950年比)的中国!

  一个1952-1976年消费品购买力增长4倍,居民零售额7.7倍的中国!

  一个1950-1976年平均每年零售物价增长只有1.1%,因此不担心物价上涨的中国!

  一个1949-1976年增长:在校学生8.4倍、高等学校5.3倍的中国!

  一个1949-1976年增长:卫生机构床位21倍、卫生技术人员数4倍(与1950年比)的中国!

  一个1949-1976年增长:摄制故事片7.7倍,翻译片8.7倍、电影观众492倍的中国!

【篇2】建国72年来祖国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社会建设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忆改革开放,现中华雄威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祖国母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
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自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
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

改革开放的 30年,是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30年!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高考制度恢复之初,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却仅录取27万名;
而到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达到1010万,录取新生达567万名!伴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更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2008年,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

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30年!1984年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首枚金牌,自此之后,中华体育健儿奋勇争先:2000年悉尼奥运,中国代表团收获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奖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绩;
04年雅典,中国军团更是将金牌总数扩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而今年,在108天之后,奥运大幕将在中华大地上拉开,我们将成为奥运的主人!

我们坚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必将出现一个又一个辉煌的30年!中华民族的崛起,必将让世界为我们自豪!

时间流逝,不知不觉,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年的路程。近3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一个相对集权的政治体制下,成功地实施了从计划向市场体制的转轨,保持了近10%的年经济增长率,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国家的经济实力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在这短短的三十年,中国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每一个中国人都有理由为此感到自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在变成现实。而随着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国的农村经济也得到了越来越好的发展。记得以前,农村劳作耕田主要用的都是牛;
而现在,先进的耕田机器代替了简单的劳作,且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种水稻有插秧机,采集木材有电锯,戳玉米粒爷不用人了,可以直接用机器。用机器戳玉米这可是过去人们不敢想的事情。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农业生产得到快速增长。粮食生产不断创历史最好水平。

从小生长在农村的我对当地的情况尤为了解。回顾历史,家乡的面貌确实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前很多人住的最好的都只是平瓦房,进村的路一遇见下雨,就会变成烂泥路想走都困难,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国家经济发展了,农民的说活水平也随着提高,现在不少人人都建起了楼房,家里还买了各种样式的家用电器,老百姓的生活过的也越来越有滋味,农村的面貌也焕然一新。
     其中农民的吃也从“填不饱肚子”到讲究营养。改革开放前,谁都会记得农产品供应短缺,人们寄希望于吃饱。不过随着改革开放,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消费水平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逐步从追求数量满足为主转入了以追求质量为主的阶段,人们开始在吃上讲科学、讲精细、求营养、高质量。市场上丰富的肉、蛋、鱼、鲜菜、果四季常有,居民家庭想吃什么买什么。
     另外穿着方面也趋向中高档成衣化、多样化。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差,买布靠布票,穿着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补丁衣服随处可见,式样色泽较为单一,中山装为当时的主要式样,脚穿的是布鞋和解放鞋。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市场商品的逐渐丰富,人们开始追求新、美的穿戴消费模式,穿着更加讲求舒适大方,服装变得丰富多彩,并日趋成衣化。各种皮鞋、旅游鞋、休闲鞋等不但式样新颖,而且穿着舒适,普遍为农民所接受。
     此外,用的方面从无到有,从低档向高档现代化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我市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发生了巨大变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抵挡到高档、从单一向全面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耐用品消费始终是低水平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四件是高档用品的象征,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紧跟城市消费,八十年代黑白电视、洗衣机、电风扇、录音机、照相机等逐步进入农村居民家庭,九十年代彩电、电冰箱、摩托车等快速进入家庭,进入二十一世纪电话、手机、电脑、大屏幕彩电、家用汽车不断进入家庭,家庭用品得到长足的发展。
     总之,在三十年改革开放过程中伴随着“包产到户”、“土地承包”、“乡镇企业”、“市场调节”、“种植结构调整”、“农村增收”、“税费改革”、“新农村建设”……这些改革历程,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农村在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自己也正是沐浴着这场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的一代,我们都应该感谢,感谢改革开放让我们过上了现在的生活,并且还会过的越来越好。

大改革 大开放 大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3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推进体制改革,毫不动摇地促进对外开放,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举世瞩目的巨大辉煌成就,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赢得了我国在国际经济社会影响力和地位的空前提高,中国经济社会的面貌从此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一、国民经济上大台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举世瞩目的巨大转变

    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45亿元,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位居第10位。人均国民总收入仅190美元,位居全世界最不发达的低收入国家行列。改革开放的推进,不断为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我国经济迅速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的30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由弱变强的30年,是我国逐步摆脱低收入国家不断向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迈进的30年。

    30年间经济实现世界少有的年均9.8%的增长速度。改革开放初期,党和政府按照改革开放的总体要求,确立了“三步走”的伟大战略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全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精神,奋发图强,开拓进取,1987年提前3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的第一步战略目标,1995年实现再翻一番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提前5年进入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新的发展阶段。在实现“三步走”伟大战略目标的进程中,国民经济实现快速增长。1979-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9.8%,不仅明显高于1953-1978年平均增长6.1%的速度,而且也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平均增长3.0%的速度。与日本经济起飞阶段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9.2%和韩国经济起飞阶段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不相上下。

经济总量连上几个大的标志性台阶。经济的快速增长使经济总量呈现加速扩张态势。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07年的249530亿元。其中,从1978年上升到1986年的1万亿元用了8年时间,上升到1991年的2万亿元用了5年时间,此后10年到2001年平均每年上升近1万亿元,2001年超过10万亿元大关,2002-2006年进入高速增长期,平均每年上升2万亿元,2006年超过20万亿元,在此基础上,2007年一年又增加3.76万亿元。

国家财政实力不断增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规模的扩大,同时带来了国家财力的增加。1978年国家财政收入仅1132亿元,1985年翻了一番,达到2005亿元,1993年再翻一番,达到4349亿元,1999年跨上1万亿台阶,达到11444亿元,2003年超过2万亿元,达到21715亿元,2007年,国家财政收入已经超过5万亿元,达到51322亿元,1979-2007年年均增长14.1%。财力的增加对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经济和社会中的薄弱环节、切实改善民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自然灾害的冲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外汇储备实现由短缺到富足的历史性转变。1978年,我国外汇储备仅1.67亿美元,人均只有0.17美元,折合成人民币不足1块钱,短缺是当时外汇储备的基本特征,出口创汇是发展对外贸易的基本动力。但随着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壮大,经常项目贸易盈余不断积累,外汇储备的短缺迅速成为历史,1990年外汇储备超过百亿美元,达到111亿美元,1996年超过千亿美元,达到1050亿美元,2006年超过1万亿美元,达到10663亿美元,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位,2007年我国外汇储备扩大到15282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位。

    大型公司(企业)不断涌现并迅速发展壮大。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型企业由少到多、由弱变强,成为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成就的醒目标志。根据美国《财富》杂志评出的2007年度世界500强公司名单,我国内地共有22家,其中中国石化集团名列第17位,比2006年提升6位,取得中国公司在世界500强排行榜上的最好名次,也是中国公司首次进入世界前20强。

    二、经济结构大调整,发展方式和增长模式呈现出由粗放向集约和节约的重大转变

    30年来,改革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改革开放的30年,是经济结构大调整的30年,是经济发展方式和增长模式不断呈现新格局的30年。

    二、三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基本实现以工农业为主向一、二、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转变。30年来,三次产业在调整中均得到长足发展,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强化,工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服务业迅速发展壮大。1979-2007年,第一、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4.6%、11.4%和10.8%。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由1978年的28.2:47.9:23.9调整为2007年的11.3:48.6:40.1。与1978年相比,2007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6.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16.2个百分点。

工业结构基本实现了由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程度高、门类单一的结构向劳动密集、技术密集、门类齐全的发展格局转变。30年来,冶金、能源、纺织、机械、航运等传统工业在改造中实现结构不断调整升级。2004年钢铁工业的连铸比已提高到95.9%,比1980年提高近90个百分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铜、铅先进熔炼生产工艺的产能达到总产能的70%左右,电解铝自焙槽工艺已全部淘汰,改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预焙电解槽技术。耗煤低、发电效率高的单机容量30万、60万千瓦机组已成为我国电力工业的主力发电机组,并逐步向100万千瓦级发展。落后棉纺锭和毛纺锭得到大规模压缩,棉纺织设备的大部分机器采用了变频调速、可编程控制器PLC技术,基本实现了纺机产品的机电一体化。大型燃气轮机、抽水蓄能机组、直流输电设备、超临界火电机组、大型船用曲轴等实现国产化,年产千万吨级的大型炼油厂设备自主化率高达90%。与此同时,电子信息、生物工程、航空航天、医药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技术工业从无到有,蓬勃发展,成为带动我国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因素。经过30年来的发展,我国在航天技术、核能发电技术、高性能计算机技术、重型机械成套设备制造技术、数控机床制造技术、第三代通信技术等领域都有一系列重大突破。2007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1162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7%,比1995年提高3.0个百分点。

    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基本实现了由城乡分割向城乡协调共同发展的转变。30年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年提高,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07年的44.9%,上升了27.0个百分点,年平均上升0.9个百分点。城镇总人口年平均增加1453万人,乡村总人口年平均减少216万人。大量乡村人口由农村向城镇转移,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1978-2007年,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国的比重从1978年的23.7%上升到2007年的38.1%。与此同时,城镇就业岗位的快速增加带动了乡村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使乡村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总量的比重从1978年的76.3%下降到2007年的61.9%。

 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实现了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转变。1978年,全民所有制工业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7.6%,集体工业占22.4%,国有占绝对优势;
发展到2007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下降到29.5%,集体企业占2.5%。国有企业占比的下降并没有改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仍占绝对优势。2007年,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供应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值所占比重分别为96.9%和90.8%,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占75.5%,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分别占49.8%、42.0%和32.2%。与此同时,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对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从数量看,2007年全国登记的个体工商户为2741.5万户,私营企业551.3万家,分别比1992年增长0.8倍和39.1倍。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非公企业数量达30.3万个,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90%。从创造的产值看,2007年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为68%。从就业上看,2007年,城镇国有和集体单位从业人员占全部城镇从业人员的24.3%,而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城镇从业人员几乎全部集中在公有制企业。

    分配结构出现了明显调整,基本实现了由平均主义突出、收入渠道单一,向以劳动报酬为主、资本和技术等收入为辅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转变。1979-2007年,我国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2%;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1%。与此同时,不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007年,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全部年收入中,工薪收入占68.6%,比1990年下降7.2个百分点;
经营净收入占6.3%,财产性收入占2.3%,转移性收入占22.7%,分别比1990年提高4.8、1.3和1.0个百分点。2007年,在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38.6%,比1985年提高20.5个百分点;
家庭经营性收入占53.0%,下降21.4个百分点;
财产性收入从无到有,已占到3.1%。

    三、商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大提高,实现了从短缺到总体基本平衡的根本性转折

    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明显提高,曾经困扰我们多年的商品和服务的短缺问题大大缓解。改革开放的30年,是商品和服务由短缺转向总体基本平衡或略有结余的30年,是商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提高的30年。

    农产品供给能力稳定提高。30年来,确保农业特别是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供给始终是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第一产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1028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8095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2.7倍,平均每年增长4.6%。主要农产品产量成倍增加。2007年,粮食产量达50160万吨,比1978年增长64.6%;
棉花产量762万吨,增长2.52倍;
油料产量2569万吨,增长3.92倍;
糖料产量12188万吨,增长4.12倍;
水果产量18136万吨,增长26.6倍;
水产品产量4748万吨,增长9.2倍。肉类产量6866万吨,比1979年增长5.5倍。

工业生产能力扩张迅速。2007年工业增加值突破10万亿元,达到10736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78年增长了23倍,年均增长11.6%。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长迅猛。2007年生产原煤25.3亿吨、粗钢4.9亿吨、水泥13.6亿吨、汽车889万辆,分别比1978年增长3.1倍、14.4倍、19.9倍和58.6倍,家用电冰箱由2.8万台增加到4397万台,彩色电视机由0.4万台增加到8478万台,移动通信手持机和微型电子计算机从无到有,扩张迅速,2007年产量分别达到5.5亿台和1.2亿台。初步统计,附加值较高的发电设备2007年比1978年增长25.9倍,冶炼设备增长5.4倍,金属切削机床增长2.5倍,交流电动机增长4.9倍。

制造业大国地位初步确立。根据联合国工发组织资料,1995-2000年,我国制造业年均增长9.3%,比工业化国家快6.1个百分点,比发展中国家快4.0个百分点;
2000-2006年年均增长11.2%,比工业化国家快9.4个百分点,比发展中国家快4.2个百分点。按照2000年不变价计算,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份额由1995年的5.1%上升到2007年的11.4%。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22个大类中,我国制造业占世界比重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其中,烟草类占比49.8%,纺织品类占比29.2%,衣服、皮毛类占比24.7%,皮革、皮革制品、鞋类占比33.4%,碱性金属占比23.8%,电力装备占比28.2%,其他交通工具占比34.1%;
有15个大类名列前三;
除机动车、拖车、半拖车一个大类外,其他21个大类所占份额均名列世界前六位。而在发展中国家中,除机动车、拖车、半拖车一个大类名列第十一位外,其他21个大类所占份额都名列第一位。

    第三产业迅速成长。随着对第三产业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投入的不断增加,第三产业实现快速发展。200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10005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78年增长18.6倍,年均增长10.8%。在第三产业中,各类服务业均实现快速增长。商业持续繁荣,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多门类的商品市场体系和多种经济成份、多种市场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商品市场格局。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210亿元,比1978年增长56.2倍,年均增长15.0%。金融市场体系初步建成,金融产品逐渐丰富。2007年底,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6.2万亿元,比1978年增长137倍;
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7036亿元,比1994年增长17.7倍。交通邮电蓬勃发展。2007年,旅客运输周转量21593亿人公里,比1978年增长11.4倍,年均增长9.1%。货物运输周转量101419亿吨公里,比1978年增长9.3倍,年均增长8.4%。邮电业务总量19805亿元,比1978年增长580.0倍,年均增长24.5%。房地产业发展迅猛。2007年,城镇房地产开发投资25289亿元,占城镇全部投资的20%以上,房地产业增加值11854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1.8%,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行业。

    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稳居世界前列或位次前移。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提升了我国主要产品在世界的位次。2007年,主要农产品中,谷物(45632万吨)、肉类(6866万吨)、棉花(762万吨)、花生(1302万吨)、油菜籽(1057万吨)、茶叶(117万吨)、水果(18136万吨)等产品产量已稳居世界第一位。甘蔗(11295万吨)、大豆(1720万吨)分别居第二、四位。主要工业产品中,钢(56561万吨)、煤(25.26亿吨)、水泥(13.6亿吨)、化肥(5825万吨)、棉布(675亿米)居第一位。糖(1271万吨)居第三位。发电量(32816亿千瓦小时)居第二位。原油产量(18632万吨)居第五位。其他主要产品产量的位次也明显前移。

    四、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大加强,实现了从制约到有力支持经济发展的显著转变

    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曾经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改革开放30年来,加大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投入取得明显效果。改革开放的30年,是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大加强的30年,是能源、交通、通信等“瓶颈”制约不断缓解的30年。

    能源生产能力由弱变强。能源不仅关系到经济能否取得稳定的增长动力,还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因此,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增加能源供给。30年来,通过不断大幅度地增加能源投入,我国能源生产能力大大增强。2007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23.5亿吨标准煤,比1978年增长2.8倍,年均增长4.7%,已经成为世界上除美国之外的第二大能源生产国,能源总自给率达到90%。在主要能源中,2007年原煤产量25.26亿吨,居世界第一位,比1978年增长3.1倍。2007年末,发电装机容量7.18亿千瓦,比1978年增长11.6倍,年均增加9.1%。2007年发电量达到32816亿千瓦小时,比1978年增长11.8倍,年均增长9.2%。与此同时,可再生能源开发效果明显,水电、核电、风电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例由1978年的3.1%提高到2007年的8.2%。

交通运输能力明显增强。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实现快速扩张。铁路营业里程由1978年的5.2万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7.8万公里,增长50.9%,累计新增2.6万公里。公路里程由89万公里增至358万公里,增长3倍,累计增加269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从无到有,2007年末达到5.4万公里。民用航空航线里程由14.9万公里扩大到234.3万公里,其中国际航线由5.5万公里增至104.7万公里,增长17.9倍。管道输油(气)里程由0.83万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5.45万公里,增长5.6倍。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由1985年的3.1亿吨增至38.8亿吨,增长11.5倍,连续五年居世界第一。

    邮电通信业蓬勃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以及信息化的发展不断催生对通信基础网络的需求,邮电通信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的基础产业之一。到2007年末,已初步建成覆盖全国、通达世界、技术先进、业务全面的国家信息通信基础网络。固定电话用户由1978年的193万户增加到2007年的36564万户,增长189倍。移动电话用户从无到有,由1990年的1.8万户膨胀到2007年末的54731万户。通讯设施明显改善。全国局用交换机容量由1978年的0.04亿门升至2007年的5.1亿门,增长125倍。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8.5亿户。长途光缆线路长度达到79.2万公里,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8539万个。全国邮电业务总量从34.1亿元增加到19805亿元,增长580倍。已通邮的行政村比重达到98.4%。我国互联网上网人数达到2.1亿人,居世界第二位,宽带上网人数1.63亿人。网络规模居全球第一,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

 五、对外经济大开放,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折

    改革开放前,我国基本上处在封闭半封闭状态,对外贸易规模较小,1978年,进出口总额只有200多亿美元,利用外资基本是空白。30年来,我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对外经济呈现加速发展态势。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对外经济逐步实现大开放的30年,是我国经济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由弱变强、空前提高的30年。

    进出口贸易总额在世界的位次由第29位跃居第3位。改革开放头1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06亿美元扩大到1988年的1028亿美元,此后速度不断加快,5年后的1993年发展到近2000亿美元,8年后的2001年增加到5097亿美元,2002年以来,进出口进入高速增长时期,连续6年实现了20%以上的增长,在2004年超过1万亿美元后,仅用三年时间就实现了从1万亿到2万亿的突破。2007年进出口总额21737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104.3倍,年均增长17.4%。其中,出口增长18.1%,进口增长16.7%。外贸对经济的贡献也不断提高。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9.7%提高到2007年的66.8%,提高57.1个百分点。进出口贸易总额居世界位次由1978年的第29位跃升到第3位,仅次于美国与德国,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也由0.8%提高到7.7%。我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对外贸易大国。

 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由1980年的49.7%上升到2007年的94.9%,提高45.2个百分点。其中,机电产品出口额占比由1980年的7.8%上升到57.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比则上升至28.6%。以食品、农副产品等为主的初级产品出口大幅度下降,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80年的50.3%下降到2007年的5.1%。与此同时,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快速增长。2007年,我国机电产品进口额为4990亿美元,比1994年增长 7.7倍,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为2870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4.5倍,占进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上升到52.2%和30.0%。而初级产品进口额占比下降,2007年为25.4%,比1980年的34.8%下降了9.4个百分点。

    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1978年以来,为了弥补国内资金、技术、设备、管理以及人才方面的不足,利用外资迅速进入扩张时期,而且外资进入领域不断拓展,贡献也不断提高。1979-2007年,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7602亿美元,平均每年262亿美元,2002年以来利用外资一直居于世界前三位。2007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748亿美元,1983年为9.2亿美元,年均增长20.1%。截止到2007年末,我国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0%以上,进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是由外资企业创造的。

 对外投资从无到有,发展迅速。为了更好地利用国外资源,进入新世纪,随着“走出去”战略的付诸实施,对外投资也出现了强劲的增长势头。2003年到2007年,对外直接投资额(非金融部分)分别为29亿美元、55亿美元、123亿美元、176亿美元和187亿美元。2007年对外经济合作合同金额达到853亿美元,完成营业额479亿美元,分别比1989年增长37.6倍和27.4倍。

    六、人民生活水平质量大提高,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改革开放以前,城乡居民生活基本上处在温饱不足状态,农村还有2.5亿贫困人口。经过30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明显改善,居民拥有的财富迅速增加。改革开放的30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30年,是城乡居民生活实现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历史性跨越的30年。

    就业人员持续不断增加。作为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实现就业人数的同步甚至更快增长,是确保新增财富让大多数人共享的关键。30年来,党和政府对就业问题的重视始终如一。进入新时期,根据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现实,提出了积极的就业政策方针,出台了系统配套的财税和金融政策,就业人员持续不断增加,就业矛盾大为缓解。2007年就业人员达76990万人,比1978年增加36838万人,年平均增加1270万人。30年来累计创造并实现就业岗位3.7亿个,城镇登记失业率长期保持在稳定状态。与此同时,实现了数以亿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富裕程度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提高到2007年的13786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增长6.5倍,年均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4140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增长6.3倍,年均增长7.1%。城乡居民拥有的财富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07年底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17.3万亿元,比1978年底的211亿元增加818.3倍,人均由21.9元增加到13058元,年均增加449.5元。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居民拥有的财产性收入占全部收入比重由无到有,上升到2007年的2.3%。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改善。居民消费水平从1978年的184元增加到2007年的7081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人均消费水平提高了7.2倍,年均实际增长7.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提高了4.9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提高了4.4倍,年均分别增长6.3%和5.9%。反映居民家庭富裕程度的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家庭由57.5%下降到36.3%,农村居民家庭由67.7%下降到43.1%。从耐用消费品看,彩电、洗衣机、电冰箱、空调、电话等在城镇地区逐步普及,汽车、家用电脑等高档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提高。农村居民彩色电视机、电风扇、洗衣机、摩托车等普及率也不断提高。电话普及率由1990年末的1.1部/百人提高到2007年末的69.5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迅速上升,达到41.6部/百人。城乡居民的居住面积在不断增加。2006年底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7.1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了20.4平方米;
2007年底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1.6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了23.5平方米。

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构筑覆盖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居民生活水平的稳定提高,是党和政府30年孜孜以求的重要目标之一。30年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效果。在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而且覆盖面不断扩大。2007年末,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0137万人,比1989年增加14397万人,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8020万人、11645万人、12173万人和7775万人,比1994年分别增加17620万人、3677万人、10351万人和6859万人。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正在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医疗改革试点也在加快推进。截至2006年底,全国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为5374万人。2007年,2448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7.3亿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86.2%。低保等制度的实施使得低收入居民生活得到保障。2007年末全国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286万人。2007年2272万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3566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绩。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全国农村的绝对贫困人口约有2.5亿人,约占全部人口的四分之一。到2007年末,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减少为1479万人,不足全部人口的2%。联合国和世界银行认为,在消灭贫困方面,中国政府做出了巨大的努力,近25年来,全人类取得的扶贫事业成就中,三分之二的成就应归功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典范。

    七、社会事业大发展,呈现出由社会发展滞后向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突破性转变

    改革开放前,与经济发展的落后相比,社会事业发展更加滞后。3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社会事业发展开始得到重视,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社会事业呈现加快发展态势,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明显增强。

    教育事业成效卓著。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知识分子队伍。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1885万人,比1978年增加1799万人。30年累计毕业普通本专科毕业生3009万人,研究生176万人。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已接近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007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0%;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66.0%;
初中教育毛入学率98%;
全国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5%。2007年,高中阶段(包括普通高中、成人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4527万人,比1980年增加2806万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进程要求的职业教育得到迅速发展,2007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1987万人,每年已有近500万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

    科技事业不断取得重大成果。30年来,我国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科技体制改革力度逐步加大,2007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达到3710亿元,比1995年增长9.6倍。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建成了正负电子对撞机等重大科学工程,秦山、大亚湾核电站并网发电成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不断升级并全部研制成功。中国科学家与世界其他国家科学家一道完成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1%基因绘制图,在世界上首次构建成功水稻基因组物理全图。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许多指标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记录。量子信息领域避错码被国际公认为量子信息领域“最令人激动的成果”。我国自主研发的“嫦娥”一号绕月飞行成功,“神舟”系列航天飞船成功发射,“神舟”五号、六号、七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的国家,是我国空间技术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每秒峰值运算速度10万亿次的高性能计算机曙光4000A系统正式启用,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芯片问世。超级杂交水稻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对提高我国水稻产量、确保粮食安全起了重要作用。

    公共卫生事业成效明显,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展顺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强化。尤其是2003年以来,针对突如其来的“非典”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疫情,国家以建设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业医疗救治体系为重点,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07年末,全国共有卫生机构29.8万个,比1978年增长75.8%。卫生技术人员479万人,比1978年增长94.3%。医院和卫生院床位343.8万张,比1978年增长86.1%。2007年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和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分别为1.5人和2.6张,处于发展中国家中等偏上水平。到2007年末,基本建成了有效应对重大疫情的公共卫生网络体系。艾滋病、血吸虫病、结核病、肝炎、鼠疫、碘缺乏病等重大传染病、地方病和慢性非传染病的防治取得新进展。医疗体制改革也做了积极的探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的试点工作逐步推开,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居民预期寿命由1981年的67.8岁提高到2005年的73.0岁。

    文化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国家图书馆二期暨国家数字图书馆、国家博物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初步形成了可以覆盖全国特别是城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07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799个,是1978年的2.3倍。博物馆1722个,是1978年的4.9倍。2007年末,共有广播电台263座,电视台287座。有线电视用户15325万户,数字电视用户2686万户。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5.4%,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6%。全年生产故事影片402部,而1978年仅生产故事片4部。出版各类报纸438亿份,各类期刊30亿册,图书63亿册(张),分别是1978年的3.4倍、4.0倍和1.7倍。年末全国共有档案馆3987个,已开放各类档案5876万卷(件),分别是1991年的1.1和2.8倍。

    体育事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进步。竞技体育取得历史性突破和连续跨越。1984年,新中国首次参加在洛杉矶举办的夏季奥运会,实现了中国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突破;
在2000年悉尼夏季奥运会上,中国首次进入奥运会金牌榜前三名,金牌总数位居第三,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2004年雅典夏季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又取得新突破,金牌总数居世界第二位;
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9届夏季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取得了51枚金牌、100枚奖牌的优异成绩,第一次名列奥运会金牌榜首,创造了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奥运会以来最好成绩。据统计,1978-2007年,我国运动员共获得世界冠军2137个,占建国以来总数的99%;
创超世界纪录1001次,占建国以来总数的85%。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健身强体的体育运动和锻炼当中,体质得到加强。

    30年的成就固然巨大辉煌,未来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十七大明确勾画出了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奋斗目标,到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比2000年实现翻两番。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一历史任务,我们要清醒地认识面临的诸多问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结构矛盾和粗放型发展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等方面发展依然不够协调;
农业基础仍比较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局面尚未改变,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
收入分配差距仍比较突出,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
面临的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多变,面对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尽管前进道路上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但我们坚信,只要全国人民紧密地团结在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万众一心,开拓奋进,一定能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奋斗目标,一定能够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性胜利。  

【篇3】建国72年来祖国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新中国科技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

(1)航天技术

在火箭方面,目前我国的长征火箭家族已经发展为9种型号的火箭系列,可以覆盖低轨道、中高轨道和高轨道等太空轨道,运载能力从吨到吨,其中低轨道最高运载能力高达吨,高轨道运载能力最高达到5吨。长征系列火箭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具有坚实的基础,基本上具备了发射世界上不同轨道、不同重量卫星的能力,是世界航天发射市场上具有较高知名度和信誉度的高技术产品。

  在人造卫星方面,我国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已经成功地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通信卫星和气象卫星三大系列50多颗各种轨道卫星,而且掌握了技术复杂的卫星回收技术和地球同步卫星控制技术。继着名的两弹一星之后,目前我国已经拥有50多颗在轨卫星,并且掌握了复杂的卫星回收技术和地球同步卫星技术。

在载人航天方面,我国科学家的突出成就同样令世人为之瞩目。载人航天工程包括航天员、飞船应用、载人飞船、运载火箭、航天发射场、着陆场和航天测控与通信七大系统,涉及的学科领域广泛,技术含量密集。我国于1992年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全国3000多家单位数以万计的工作人员先后参与研制、建设和实验。十年来,工程技术人员继承并发扬中国日益成熟的航天技术,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载人航天发展之路,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升了信息、材料、能源等新兴学科的整体水平。

  2000年,我国先后两次成功地发射了神舟一号和二号宇宙飞船,在世界上仅次于美俄之后。2002年3月25日,我国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了“神舟”三号宇宙飞船,并且获得了圆满成功。“神舟”三号飞船的成功发射和返回,表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技术日臻成熟,为最终实现载人飞行打下了坚实基础;
“神州”五号这次发射是人类探索太空史上的一次重大成就。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中国成了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同时也表明我国利用飞船开展空间科学研究和空间资源开发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对促进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2)生物技术

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被誉为生命“登月计划”,是从1990年开始启动的,由美、英、日、德、法五国科学家共同参与。该计划最实质性的核心内容是DNA序列图的构建,即分析人类基因组的DNA分子组成(核苷酸或碱基序列),从而为建立基因组规模的基因鉴定技术奠定基础。1999年,我国作为唯一的发展中国家加入这一计划,负责测定人类基因组全部序列的1%。中科院遗传所人类基因组中心承担了主要测序任务。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中国科学家由零起步,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了承担的测序任务。这一成就让全世界为之瞩目。作为人类基因组计划1%项目的主要完成单位之一,中科院基因组生物信息学中心(即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已经成为世界上第6大基因测序中心。

在植物基因测序方面,我国科学家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北京、杭州华大基因研究中心暨中国科学院基因组信息学中心、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杂交水稻研发中心以及美国华盛顿大学等12个单位合作完成的《水稻(籼稻)基因组的工作框架序列图》被誉为基因研究领域“最重要意义的里程碑性工作”,“永远改变了我们对植物学的研究”,对“新世纪人类的健康与生存具有全球性的影响”。

在开放基因制药和诊疗方面,中国科技人员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早在1988年,中国科技人员就研制成功了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1992年又研制成功对治疗甲肝和丙肝有特殊疗效的合成人工干扰素等一批基因药物。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有18种基因工程药物与疫苗进入市场。此外,在培养转基因鱼、转基因羊、转基因猪等方面,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也处于先进地位,在大熊猫克隆的研究方面也处于世界前沿。

袁隆平培育出一种新的“二系法”杂交水稻品种,平均每公顷产量可达11250公斤,是我国目前大面积种植水稻中产量最高的品种。据测算,这种具有超级稻特征的水稻新品种从播种到成熟平均每天每公顷产量可达到100公斤以上。1990年,杂交水稻的第一项农业技术转让给美国,试种结果是比美国的优良品种增产38%,目前世界上已有美国、日本、巴西等20多个国家引种。袁隆平也因此获得了8个国际大奖,被国际上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农业科技的进步和普及,使中国成功地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美国普渡大学汤·巴来伯格在《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一书中这样评价袁隆平:“袁隆平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增产的粮食实际上使人口增长率下降了,他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袁隆平领导着人们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同时,他给那些保守者上了一堂很有价值的课,这就是怎样在农业科学事业上去创造功绩,他把西方甩到了后面,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了水稻杂交优势的伟大科学家。”

(3)信息技术

在高性能计算机、移动通信和软件方面,打破了国外垄断,跨越式地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曙光4000A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制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能制造和应用十万亿次级商用高性能计算机的国家。曙光4000A攻克了一系列“大规模机群”计算的关键技术,在性能价格比和性能功耗比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其研究成果实现了多项全球第一,并申请了38项专利,其中包含31项发明专利。以龙芯、众志等为代表的高性能通用CPU设计技术经历了从初步掌握到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初步改变了我国信息产业“空芯”的状况。

(4)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创新能力显着增强

在这期间,中国基础研究取得一批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国际论文总数世界排名上升到世界第四位,在三大国际论文检索系统(SCI,EI,ISTP)论文总数中占7%,进入世界第二方阵,与英国、德国、日本相当;
纳米科学论文数居世界第一,工程科学论文数居世界第二。前沿技术领域突破了一批核心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不断缩小。非线性光学晶体、量子信息通讯、超强超短激光、高温超导等前沿技术研究居世界领先水平。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五粒子纠缠态的制备与操纵,并利用五光子纠缠源在实验上演示了“终端开放”的量子态隐形传输,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并先后被美国物理学会和欧洲物理学会评选为2004年度国际物理学十大进展之一。

(5)新材料技术

在微电子材料技术、光电子材料技术、功能陶瓷、纳米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前沿技术领域取得10余项原创性成果。在国际上首次制备了新型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KBBF和深紫外谐波光全固态激光器,成功开发出了国际上最大功率的红绿蓝全固态激光器,巩固了我国在人工晶体和全固态激光器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活性超细纳米煤直接液化催化剂,关键技术工艺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6)海洋技术

在海洋油气、矿产资源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利用,海洋环境监测和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开发出一批技术含量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比如,在勘探、开发、钻井和安全保障等方面,开发了18项关键技术,形成7类重大技术产品和系统,部分已得到实际应用,初步形成近海大油田高效勘探、开发、工程和安全三大技术体系。。

(7)能源技术

在洁净煤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核能技术、氢能与燃料电池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形成能源领域一批具有工业示范水平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如:新型水煤浆气化、可资源化脱硫、生物质气化发电和生物质制乙醇等。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核能系统,使我国自主研发的模块化高温气冷堆在国际上独树一帜,其研究与建造技术上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并在世界新一代核能系统的研究开发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活性超细纳米煤直接液化催化剂,关键技术工艺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将在世界首个百万吨煤直接液化工程神华工程中使用。针对我国汽油产品中烯烃及硫含量过高这一急需解决的瓶颈问题,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系列脱硫降烯烃新工艺流程,并实现了大规模工业应用。这一研究成果支撑了我国60%以上的车用清洁汽油的生产,为我国实现“能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能源发展目标做出了贡献。

【篇4】建国72年来祖国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上海“十五”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刘芳;

【期刊名称】《当代学生》

【年(卷),期】2006(000)007

【摘要】<正>时事背景“十五”期间,上海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11.5%,实现连续1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进一步巩固,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工业结构和产业基地能级明显提升,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

【总页数】2页(P.24-25)

【关键词】经济发展;工业结构;农业现代化建设;产业基地;经济增长;解题思路;基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公

【作者】刘芳;

【作者单位】上海市闵行区教师进修学院;

【正文语种】英文

【中图分类】G634.2

【相关文献】

1.用发展业绩作为检验党的执政能力的标准——元江县“十五”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J], 法玉宾

2.改革是动力发展是主题产业化道路是农垦经济的立足之本——回顾总结江苏农垦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与经验教训 [C],

3.“九五”时期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J], 王春正

4.李春亭省长在全地税工作会议上指出“九五”全省财税工作取得重大成就今后要把税收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J],

5.从数字看“十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新成就 [J],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篇5】建国72年来祖国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建国70周年巨大成就

建国70周年巨大成就
3000米,这是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的最大飞行高度;

6000米,国内首架大型双发长航时无人机成功首飞;

数百公里的太空轨道,神舟飞天、北斗组网,中国卫星自由徜徉;

38万公里之外的月球,嫦娥四号首探月背,五星红旗格外鲜亮……
梦想是伟大事业的开端。从温饱不足到迈向全面小康,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中,无数梦想拔节生长,美好希望竞相绽放。

从一穷二白到创造传奇:伟大梦想决定伟大创造
1958年,一列闷罐火车行驶在中国西部,所经站牌都被草帘子遮得严严实实。列车的目的地是一望无际的戈壁,任务是在荒凉沉寂的戈壁滩里修铁路、建机场,直到后来,人们才知道,这是新中国的首个导弹、卫星发射场。
“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
千里无人烟,风吹石头跑。”这里是酒泉,也是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圣地。
离发射场不远处,东风烈士陵园坐落于此。760多名航天工作者在这里长眠,他们牺牲时的平均年龄仅27岁。
他们生前,吃沙枣、喝碱水、睡帐篷、住地窝,没有大型机械,一根根枕木、一条条钢轨,他们就手拉肩扛,仅用两年时间就在戈壁滩上建起了我国第一个综合导弹试验靶场。
1960年,我国第一枚国产地地导弹“东风一号”腾空而起;
1966年,我国进行首次导弹和原子弹结合试验;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这里起飞,一曲《东方红》声震寰宇…… 从一穷二白到创造传奇,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献完青春献子孙,在茫茫戈壁上放飞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飞天梦想。
历史不会忘记,他们以身许国、九死不悔的壮阔人生。

人民不会忘记,他们深沉厚重、薪火相传的家国情怀。
1949到2019,每一次飞行都描绘着壮丽的中国航迹,每一步跨越都标注着崭新的中国高度。

70年前:新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开国大典上,受阅的飞机因为数量不够,不得不飞完一圈绕回来再飞一圈。
70年后:国产大飞机运20、C919、AG600蓝天聚首,嫦娥四号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飞行次数突破300……
“中国航天起步时,首先是考虑解决有无问题。”“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院士,是这一切的亲历者。他说是中国航天精神铸造了中国第一星,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成就了巨变。

从“东方红”跃然于世到“墨子号”飞向太空,从“两弹一星”横空出世到从北斗系统服务全球、“嫦娥四号”传回世界上第一张月背影像图……一部新中国的航空航天发展史,就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自强不息的奋斗史。
从仰望星空到走在前列:梦想让我们离目标越来越近 梦想,从历史长河中走来,闪耀着伟大复兴的曙光。

45年准备、论证,15年探月圆梦。
1957年,年轻的欧阳自远被苏联发射上天的第一颗卫星震惊了。搞矿产勘探的他在想:如果能用卫星找矿,效率该有多高!
1958年,美苏相继公布探月计划。欧阳自远急了,既然没人搞,那就我来干!
从年轻的科研人员到白发老院士,作为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的欧阳自远一干就是45年,他和同事们最终完成了《中国首次月球探测立项报告》。
第1页 /总页数 2 页

推荐访问:各方面 建国 祖国 建国72年来祖国各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建国72年来祖国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建国72年来祖国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哪些

上一篇:2022社区干部疫情防控期间现实表现【完整版】
下一篇:2022720洪灾以案促改心得体会【完整版】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