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运动性心理障碍一般表现与消除(全文完整)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2-08-19 点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员运动性心理障碍一般表现与消除(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学员运动性心理障碍一般表现与消除(全文完整)

学员运动性心理障碍的一般表现与消除4篇

【篇1】学员运动性心理障碍的一般表现与消除

6 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

[F60—F69成人人格和行为障碍]

60 人格障碍[F60特定的人格障碍]

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显著偏离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认知方式(尤其在待人接物方面),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病人为此感到痛苦并已具有临床意义病人虽然无智能障碍但适应不良的行不模式难以矫正仅少数病人在成年后程度上可有改善。通常开始于童年期或青少年期,并长期持续发展至成年或终生。如果人格偏离正常系由躯体疾病(如脑病、脑外伤、慢性酒中毒等)所致,或继发于各种精神障碍应称为人格改变。[症状标准] 个人的内心体验与行为特征(不限于精神障碍发作期)在整体上与其文化所期望和所接受的范围明显偏离,这种偏离是广泛、稳定和长期的,并至少有下列1项:

1 认知(感知,及解释人和事物,由此形成对自我及他人的态度和形象的方式)的异常偏离;

2 情感(范围、强度,及适切的情感唤起和反应)的异常偏离;

3 控制冲动及对满足个人需要的异常偏离;

4 人际关系的异常偏离。

[严重标准] 特殊行为模式的异常偏离,使病人或其他人(如家属)感到痛苦或社会适应不良。

[病程标准] 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期,现年18岁以上至,少已持续2年。

[排除标准] 人格特征的异常偏离并非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的表现或后果。

60.1偏执性人格障碍[F60.0]

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始于成年早期,男性多于女性。

[诊断标准]

1 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2 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并至少有下列3项:

① 对挫折和遭遇过度敏感;

② 对侮辱和伤害不能宽容,长期耿耿于怀;

③ 多疑,容易将别人的中性或友好行为误解为敌意或轻视;

④ 明显超过实际情况所需的好斗对个人权利执意追求;

⑤ 易有病理性嫉妒,过分怀疑恋人有新欢或伴侣不忠,但不是妄想;

⑥ 过分自负和自我中心的倾向,总感觉受压制、被迫害,甚至上告、上访,不达目的不肯罢休;

⑦ 具有将其周围或外界事件解释为“阴谋”等的非现实性优势观念,因此过分警惕和抱有敌意。

60.2分裂样人格障碍[F60.1]

以观念、行为和外貌装饰的奇特、情感冷漠,及人际关系明显缺陷为特点。男性略多于女性。

[诊断标准]

1 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2 以观念、行为和外貌装饰的奇特、情感冷淡,及人际关系缺陷为特点,并至少有下列3项:

① 性格明显内向(孤独、被动、退缩),与家庭和社会疏远,除生活或工作中必须接触的人外,基本不与他人主动交往,缺少知心朋友,过分沉湎于幻想和内省;

② 表情呆板,情感冷淡,甚至不通人情,不能表达对他人的关心、体贴、及愤怒等;

③ 对赞扬和批评反应差或无动于衷;

④ 缺乏愉快感;

⑤ 缺乏亲密、信任的人际关系;

⑥ 在遵循社会规范方面存在困难,导致行为怪异;

⑦ 对与他人之间的性活动不感兴趣(考虑年龄)。

60.3反社会性人格障碍[F60.2]

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点,男性多于女性。本组病人往往在童年或少年期(18岁前)就出现品行问题。成年后(指18岁后)习性不改,主要表现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甚至违法乱纪。

[诊断标准]

1 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并至少有下列3项:

① 严重和长期不负责任,无视社会常规、准则、义务等,如不能维持长久的工作(或学习)经常旷工(或旷课)多次无计划地变换工作;
有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且这修缮行为已构成拘捕的理由(不管拘捕与否);

② 行动无计划或有冲动性,如进行事先未计划的旅行;

③ 不尊重事实,如经常撒谎、欺骗他人,以获得个人利益;

④ 对他人漠不关心,如经常不承担经济义务、拖欠债务、不瞻养子女或父母;

⑤ 不能维持与他人的长久的关系,如不能维持长久的(1年以上)夫妻关系;

⑥ 很容易责怪他人,或对其与社会相冲突的行为进行无理辩解;

⑦ 对挫折的耐受性低,微小刺激便可引起冲动,甚至暴力行为;

⑧ 易激惹,并有暴力行为,如反复斗殴或攻击别人,包括无故殴打配偶或子女;

⑨ 危害别人时缺少内疚感,不能从经验,特别是在受到惩罚的经验中获益。

2 在18岁前有品行障碍的证据,至少有下列3项:

⑴ 反复违反家规或校规;

⑵ 反复说谎(不是为了躲避体罚);

⑶ 习惯必吸烟,喝酒;

⑷ 虐待动物或弱小同伴;

⑸ 反复偷窃;

⑹ 经常逃学;

⑺ 至少有2次未向家人说明外出外出过夜

⑻ 过早发生性活动

⑼ 多次参与破坏公共财物活动

⑽ 反复挑起或参与斗殴

⑾ 被学校开除过,或因行为不轨至少停学一次;

⑿ 被拘留或被公安机关管教过。

60.4冲动性人格障碍(攻击性人格障碍)[F60.3]

以情感爆发,伴明显行为冲动为特征,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诊断标准]

1 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2 以情感爆发和明显的冲动行为作为主要表现,并至少有下列3项:

① 易与他人发生争吵和冲突,特别在冲动行为受阻或受到批评时;

② 有突发的愤怒和暴力倾向,对导致的冲动行为不能自控;

③ 对事物的计划和预见能力明显受损;

④ 不能坚持任何没有即刻奖励的行为;

⑤ 不稳定的和反复无常的心境;

⑥ 自我形象、目的,及内在偏好(包括性欲望)的紊乱和不确定;

⑦ 容易产生人际关系的紧张或不稳定,时常导致情感危机;

⑧ 经常出现自杀、自伤行为。

60.5表演性(癔症性)人格障碍[F60.4]

以过分的感情或夸张言行吸引他人的注意为特点。

[诊断标准]

1 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2 以过分的感情用事或夸张言行,吸引他人的注意为特点,并至少有下列3项:

① 富于自我表演性、戏剧性、夸张性地表达情感;

② 肤浅和易变的情感;

③ 自我中心,自我放纵和不为他人着想;

④ 追求刺激和以自己为注意中心的活动;

⑤ 不断渴望受到赞赏,情感易受伤害;

⑥ 过分关心躯体的性感,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⑦ 暗示性高,易受他人影响。

60.6强迫性人格障碍[F60.5]

以过分的谨小慎微,严格要求与完美主义,及内心的不安全感为特征。男性多于女性2倍,约70%强迫症病人有强迫性人格障碍。

[诊断标准]

1 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2 以过分的谨小慎微、严格要求与完美主义,及内心的不安全感为特征,并至少有下列3项:

① 因个人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导致优柔寡断、怀疑,及过分谨慎;

② 需在很早以前就对所有的活动作出计划并不厌其烦;

③ 凡事需反复核对,因对细节的过分注意,以致忽视全局;

④ 经常被讨厌的思想或冲动所困扰,但尚未达到强迫症的程度;

⑤ 过分谨慎多虑、过分专注于工作成效而不顾个人消遣,及人际关系;

⑥ 刻板和固执,要求别人按其规矩办事;

⑦ 因循守旧、缺乏表达温情的能力。

60.7焦虑性人格障碍[F60.6]

以一贯感到紧张、提心吊胆、不安全,及自卑为特征,总是需要被人喜欢和接纳,对拒绝和批评过分敏感,因习惯性地夸大日常处境中的潜在危险,而有回避某些活动的倾向。

[诊断标准]

1 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2 以持久和广泛的内心紧张,及忧虑体验为特征,并至少有下列3项:

① 一贯的自我敏感、不安全感,及自卑感;

② 对遭排斥和批评过分敏感;

③ 不断追求被人接受和受到欢迎;

④ 除非得到保证被他人所接受和不会受到批评,否则拒绝与他人建立人际关系;

⑤ 惯于夸大生活中潜在危险因素,达到回避某种活动的程度,但无恐惧性回避;

⑥ 因“稳定”和“安全”的需要,生活方式受到限制。

60.8依赖性人格障碍[F60.7]

[诊断标准]

1 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2 以过分依赖为特征,并至少有下无3项:

① 要求或让他人为自己生活的重要方面承担责任;

② 将自己的需要附属于所依赖的人,过分地服从他人的意志;

③ 不愿意对所依赖的人提出即使合理的要求;

④ 感到自己无助、无能,或缺乏精力;

⑤ 沉湎于被遗忘的恐惧之中,为断要求别人对此提出保证,独处时感到难受;

⑥ 当与他人的亲密关系结束时,有被毁来和无助的体验;

⑦ 经常把责任推给别人,以应对逆境。

60.9其他或待分类的人格障碍[F60.8;
F60.9]

包括被动攻击性人格障碍、抑郁性人格障碍和自恋性人格障碍等。

61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F63]

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指在过分强烈的欲望驱使下,采取某些不当行为的精神障碍,这些行为系社会规范所不容或给自己造成危害,其行为目的仅仅在于获得自我心理的满足,不包括偏离正常的性欲和性行为。CCMD—3具体包括4种亚型如下:

61.1病理性赌博[F63.0]

病人有难以控制的赌博和浓厚兴趣,并有赌博行动前的紧张感和行动后的轻松感。赌博的目的不在于获得经济利益。

[诊断标准]

1 自己诉说具在难以控制的强烈赌博欲望,虽然努力自控,但不能停止赌博;

2 专注于思考或想象赌博行为或有关情境;

3 这些赌博发作没有给个人带来收益,或尽管对自己的社会、职业、家庭的价值观和义务,均有不利的影响,仍然赌博;

4 在1年中,至少有过3次赌博发作。

[说明] 诊断应从严掌握。

61.2病理性纵火[F63.1]

病人有纵火烧物的强烈欲望和浓厚兴趣,并有行动前的紧张感和行动后的轻松感。经常思考或想象纵火行为及其周围情景。纵火并非为了获得经济利益、报复或政治目的。

[诊断标准]

1 自己诉说有强烈的纵火欲望,并有行动前的紧张和行动后的轻松感;

2 专注于想象纵火行动或行动时的周围情境;

3 至少有过一次无明显动机的纵火行为或企图。

61.3病理性偷窃[F63.2]

病人有难以控制的偷窃欲望和浓厚兴趣,并有偷窃行动前的紧张感和行动后的轻松感。偷窃的目的不在于获得经济利益。

[诊断标准]

1 自己诉说具有难以控制的强烈偷窃欲望,虽然努力自控,但不能停止偷窃;

2 专注于思考或想象偷窃行为或有关情境;

3 这些偷窃发作没有给个人带来收益,或尽管对自己的社会、职业、家庭的价值观和义务,均有不利的影响,仍然偷窃;

4 在1年中,至少有过3次偷窃发作。

61.4拔毛症(病理性拔毛发)[F63.3]

病人有拔除毛的强烈欲望并付诸行动,并有行动前的紧张感和行动后的轻松感。虽然企图控制这一行动,但经常失败,结果引起毛发缺失。这种意向并非皮肤疾病或妄想、幻觉等其他精神障碍所致。

[诊断标准]

1 引人注目的头发缺失是由于持续的控制拔发的冲动失败所致;

2 病人诉说有一种强烈的拔发欲望,伴有一种行动前的紧张感和之后的轻松感;

3 并非皮肤疾病,如皮炎所致,也不是对精神症,状如妄想或幻觉的反应。

61.9其他或未特定的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F63.8;
F63.9]

62性心理障碍(性变态)[F64性身份障碍;
F65性偏好障碍;
F66与性发育和性指向有关的心理和行为障碍]

有异常性行为的性心理障碍,特征是有变换自身性别的强烈欲望(性身份障碍);
采用与常人不同的异常性行为满足性欲(性偏好障碍);
不引起常人性兴奋的人物,对这些人有强烈的性兴奋的作用(性指向障碍)。除此之外,与之无关的精神活动均无明显障碍。不包括单纯性欲减退、性欲亢进,及性生理功能障碍。

62.1性身份障碍[F64]

[诊断标准]

女性:

1 持久和强烈地因自己是女性而感到痛苦,渴望自己是男性(并非因看到任何文化或社会方面的好处,而希望成为男性),或坚持自己是男性,并至少有下列1项:

① 固执地表明厌恶女装,并坚持穿男装;

② 固执地否定女性解剖结构,至少可由下列1项证实:明确表示已经有,或将长出阴茎;
不愿取蹲位排尿;
明确表示不愿意乳房发育或月经来潮;

2 上述障碍至少已持续6个月。

男性:

1 持久和强烈地为自己是男性而痛苦,渴望自己是女性(并非因看到任何文化或社会方面的好处,而希望成为女性)或坚持自己是女性,并至少有下列1项:

① 专注于女性常规活动,表现为偏爱女性着装或强烈渴望参加女性的游戏或娱乐活动,拒绝参加男性的常规活动;

② 固执地否定男性解剖结构,至少可由下列1项证实:断言将长成女人{不仅是角色方面};
明确表示阴茎或睾丸令人厌恶;
认为阴茎或睾丸即将消失,或最好没有;

2 上述障碍至少已持续6个月。

62.11易性症[F64.0性别改变症]

对自身性别的认定与解剖生理上的性别特征呈逆反心理,持续存在厌恶和改变本身性别的解剖心理特征以达到转换性别的强烈愿望,并要求变换为异性的解剖生理特征(如使用手术或异性激素),其性爱倾向为纯粹同性恋。已排除其他精神疾病所致的类似表现,无生殖器解剖生理畸变与内分泌异常。

[诊断标准]

1 期望成为异性被别人接受,常希望通过外科手术或激素治疗使自己的躯体尽可能与自己所偏爱的性别一致;

2 转换性别的认同至少已持续2年;

3 不是其他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或与染色体异常有关的症状。

62.19其他或待分类的性身份障碍[F64.8;
F64.9]

62.2性偏好障碍[F65]

62.21恋物症[F65.0]

指在强烈的性欲望与性兴奋的驱使下,反复收集异性使用的物品。几乎仅见于男性。所恋物品均为直接与异性身体接触的东西,如乳罩、内裤等,抚摸嗅闻这类物品伴以手淫,或在性交时由自己或要求性对象持此物品,可获得性满足(即所恋物体成为性刺激的重要来源或获得性满足的基本条件)。对刺激生殖器官的性器具的爱好不属恋物症。

[诊断标准]

1 在强烈的欲望与兴奋的驱使下,反复收集异性使用的物品。所恋之物是极重要的性刺激来源,或为达到满意的性反应所必需;

2 至少已持续6个月。

62.211异装症[F65.1恋物性异装症]

是恋物症的一种特殊形式,表现对异性衣着特别喜爱,反复出现穿戴异性服饰的强烈欲望并付诸行动,由此可引起兴奋。其穿戴异性服饰主要是为了获得性兴奋,当这种行为受抑郁时可引起明显的不安情绪。病人并不要求改变自身性别的解剖生理特征。

[诊断标准]

1 穿着异性服装以体验异性角色,满足自己的性兴奋不;

2 期望永久变为异性;

3 至少已持续6个月。

62.22露阴症[F65.2]

反复在陌生人面前暴露自己的生殖器,以满足引起兴奋的强烈欲望,几乎仅见于男性。[诊断标准]

1 具有反复或持续地向陌生人(通常是异性)暴露自己生殖器的倾向,几乎总是伴有性唤起及手淫;

2 没有与“暴露对象”性交的意愿或要求;

3 此倾向至少已存在6个月。

62.23窥阴症[F65.3]

反复窥视异性下身、裸体,或他人性活动,以满足引起性兴奋的强烈欲望,可当场手淫或事后回忆窥视景象并手淫,以获得性满足。几乎仅见于男性。观看淫秽音像制品,并获得性的满足,不属于本诊断。

[诊断标准]

1 反复窥视异性下身、裸体,或他人性活动,伴有兴奋或手淫,

2 没有暴露自己的意向;

3 没有同受窥视者发性性关系的愿望。

62.24摩擦症[F65.8其他性偏好障碍]

男性病人在拥挤场合或乘对方不备之际,伺机以身体某一部分(常为阴茎)摩擦和触摸女性身体的某一部分,以达到性兴奋的目的。

[诊断标准]

1 反复地通过靠拢陌生人(通常是异性),紧密接触和摩擦自己生殖器;

2 没有与所摩擦对象性交的要求;

3 没有暴露自己生殖器的愿望;

4 这种行为至少已存在6个月。

62.25性施虐与性受虐症[F65.5]

以向性爱对象施加虐待或接受对方虐待,作为性兴奋的主要手段。其手段为捆绑、引起疼痛和侮辱等,甚至可造成伤残或死亡。提供这种行为者性施虐症。以接受虐待行为来达到性兴奋者为性受虐症。

[诊断标准]

1 一种性运动偏爱,可为接受者(受虐狂),或提供者(施虐狂),或两者都有,并至少有下列1项:

① 疼痛;

② 污辱;

③ 捆绑;

2 施虐—受虐行为是极为重要的刺激来源或为满足性欲所必需;

3 至少已持续6个月。

62.26混合型性偏好障碍[F65.6性偏好多相障碍]

最常见的组合是恋物症、易装症,及施虐—受虐症。对性偏爱的不同类型,以及对个人的重要性应依次列出。

62.29其他或待分类的性偏好障碍[F65.8;
F65.9]

62.3性指向障碍[F66与性发育和性指向有关的心理和行为障碍]

指起源于各种性发育和性定向的障碍,从性爱本身来说不一定异常。但某些人的性发育和性定向可伴发心理障碍,如个人不希望如此或犹豫不决,为此感到焦虑、抑郁,及内心痛苦,有的试图寻求治疗加以改变。这是CCMD—3纳入同性恋和双性恋的主要原因。

62.31同性恋[F66.x1]

[诊断标准]

1 符合性指向障碍的定义;

2 在正常生活条件下,从少年时期就开始对同性成员持续表现性爱倾向,包括思想、感情,及性爱行为;

3 对异性虽可有正常的性行为,但性爱倾向明显减弱或缺乏,因此难以建立和维持与异性成员的家庭关系。

62.32双性恋[F66.x2]

[诊断标准]

1 符合性指向障碍的定义;

2 在正常生活条件下,从少年时期就开始对同性和异性两种成员均持续表现性爱的迷恋倾向,包括思想、感情,及性爱行为;

3 难以建立和维持与异性成员的家庭关系。

62.39其他或待分类的性指向障碍[F66.8其他;
F66.9待分类的与性发育指向有关的心理和行为障碍]

例如病人对自己的性认同或性定向不确定,以致焦虑或抑郁。

【篇2】学员运动性心理障碍的一般表现与消除

农村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表现及其消除方法

八里河中心学校 官玉侠

从事数学教学工作十几年来,我认为学生多多少少都存在着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农村学生尤其严重。而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基础教育必不可少的学科,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在培养人的思维方面,具有其它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因此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和消除这种现象的方法。学生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有:

一、缺乏自信心

教学中,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当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要求学生回答时,开始还有一部分学生回答,如果我反问一下就基本没有学生回答了或者重新作出回答,原来明明回答对了,结果又改错了。这就是缺乏自信心的一种表现;
另外一种表现是在作业上,现在无论是课辅资料还是教材,都附有参考答案,学生写好作业总是习惯看看参考答案,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自信心,以至于平时的大小测试都对自己的答案不敢确定,导致出现不该出现的失误。

二、依赖心理
  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一是希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细致的讲解与归纳,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
二是希望教师能对例题作详细的讲解与板书,然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事实上,我们大多数数学教师也乐于此道,课前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上课给学生阅读与思考问题的时间,课后也不安排学生复习巩固教材,习惯于一块黑板、大量例题讲解。长此以往,学生的钻研精神被压抑,创造潜能遭扼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不可能有“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高涨的激励情绪,也不可能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我这里就有很多这样的案例,上学期班里转来一位外校的学生,其他学科成绩都很优秀,就是数学差。后来通过她的 妈妈了解到,这孩子以前数学成绩挺好的,在八年级的时候换了数学老师,这位数学老师就是一位“全包办”老师,无论是课堂例题还是课后练习全是逐题讲解,甚至课堂作业都把答案写在黑板上,学生反而无事可做,学习的积极性与动力也没有了,一切都等着老师来解决,成绩怎能不下滑。可见这位学生家长还是很懂得一些教学道理的,及时给孩子转了学,否则孩子受到的影响就不是暂时的了,可能是终身的。
 三、毛躁心理
      这种学生做数学题时最突出的表现是:一看就会,一会就做,一做就错典型的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目下笔,导致解题出错。
      该种学生常常是一未认真读题、审题未弄清题意,没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哪些是直接条件,哪些是间接条件,需要回答什么问题等;
二是未进行条件分析与选择,没有从掌握的知识中去提取题答问题所需要的材料,就"急于猜解题方案和盲目尝试解题;
三是被题设假象蒙蔽,未能采用多层次的抽象、概括、判断和准确的逻辑推理;
四是缺乏对数学问题解题后的整体思考、回顾和反思,包括"该数学问题解题方案是否正确?是否最佳?是否可找出另外的方案?该方案有什么独到之处?能否推广和做到多向迁移等等"。
四、注重结论现象
      侧重数学结论而忽视数学解题过程,这是数学教学与学习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从学生方面来讲,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也仅是对答案,比分数,很少见同学间有对数学问题过程的深层次讨论和对解题方法的创造性研究,至于思维变式、问题变式更难见有涉及。当然从教师方面来讲,也存在自觉不自觉地忽视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忽视结论的形成过程,忽视解题方法的探索,对学生的评价也一般只看"结论"评分,很少顾及"数学过程"。从家长方面来讲,更是注重结论和分数,从不过问"过程"。教师、家长的这些做法无疑助长了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偏重结论心理。发展下去的结果是,学生对定义、公式、定理、法则的来龙去脉不清楚,知识理解不透彻,不能从本质上认识数学问题,无法形成正确的概念,难以深刻领会结论,致使其智慧得不到启迪,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得不到训练和养成,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得不到提高。
      此外,还有自卑心理、自谅心理、自弃心理、厌学心理、封闭心理等等。这些心理障碍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制约、阻碍着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数学教学效益降低,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针对以上提到的种种表现又该如何引导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与吸引力?这是数学教法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我认为,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要正确认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正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领悟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进而爱学、乐学、会学、学好。同时教学中更要重实际、重过程、重方法。
本人在教学中也积累了和借鉴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下面介绍给大家,希望对教育孩子能有所帮助。

一、把课堂交给学生,消除学生的被动与依赖心理

作为教育者首先我们应该明白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学生,课堂上的主角也应该是学生。因此每次授课前,我都让学生提前预习,并要求学生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通过和其他同学共同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知识途径。其次讲解例题我也是让学生自行讨论解答,有时学生会为一道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会给出各种不同解法,比老师自己讲解效果要好很多。学生在共同学习探讨的过程中不仅获取了知识提高了能力,重要的是学生不再被老师牵着走,也逐步摆脱了对老师的依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都得到极大的提高,由于有自己的参与数学学习也变得有趣而快乐,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也就随之提高。当然课堂交给学生并不是说教师就撒手不管,教师要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组织与讨论,对于学生不能渗透的知识教师还要进行必要讲解,使学生形成正确全面的知识体系。

二、扩大优点,点燃自信之火

对于学习数学缺乏自信心的孩子并不是真正没有能力学好数学,分析起来形成孩子这种心理的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在启蒙教育阶段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导致数学成绩差误认为是自己没有学习数学的能力;
二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与肯定从而怀疑自己的能力。因此帮助这类孩子消除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最需要的就是让他自己发现存在的潜质,需要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学中我首先注意观察这类学生课堂上的接受情况,然后把认为他们可以解决的问题交给他们,开始的时候他们会很紧张,教师要用眼神鼓励他们或是做“不经意”的提示,使他们有勇气回答出问题,而且不管他们的回答是否全面准确教师都要对回答中的正确点给予表扬,那么在下次下下次他们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就会越来越高,回答问题的勇气也会越来越足。慢慢的他们的学习兴趣就被点燃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黄孝军是八年级转入我班的一名学生,教学中我就发现这名学生课堂上比较沉默,很少参与课题活动,考试成绩也很不理想。在一次我的公开课上,我把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交给了他,没想到他竟然小脸涨得通红非常紧张。我知道这是一个机会  ,于是我微笑着注视着他并巧妙做了提示  ,他结结巴巴的讲出了答案,没想到的是那天的学生好像和我心有灵犀一样,在黄孝军说出了答案的同时爆发了一阵热烈的掌声,这时我再看黄孝军,虽然还是有些紧张,但小脸上已经露出了笑容。在后来的教学中我又多次让他展示自己,目前他不仅不再紧张害怕,而且课堂上很主动的参与同学的讨论,数学成绩自然提高了很多,更为重要的是让他看到了自身的能力。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只要让孩子看到他的优点,老师通过扩大他的优点,他就一定会重塑自信心,回到正常的学习状态。

三、规范要求,消除毛糙心理

对于这类学生其实矫正起来比较麻烦的,因为他们和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刚好相反,他们是太过于自信,而且毛糙的毛病有也不是一天两天 形成的。首先这类学生应该接受挫折教育,让他们在挫折中明白毛糙的后果,其次教师教学中要做规范解题的要求,多给这类学生一些板书的机会,让他们的解题过程展示在同学的面前,通过同学的评议发现自己的不足,逐步矫正自己的毛糙毛病,注重解题过程与知识的正确应用,形成严谨的学习习惯,从而取得实效的学习效果。

 总之,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是多方面的产生的原因也是复杂的,其消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与此相应,引导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也应是多样的,没有固定模式。我们数学教师要不断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维状况,改进教法,引导学生自觉消除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作为教师要做到心到、情到、人到,同时以高度娴熟的教育技巧和机智,灵活自如、出神入化地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遨游,用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的思路,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意志调节学生的意志,用自己的个性影响学生的个性,用自己的心灵呼应学生的心灵,使师生心心相印,心意相通。课堂步入一个相容而微妙的世界,教学成为一种赏心悦目、最富有创造性、最激动人心的“精神运动"。



               

阜 阳 市

论文评选

农村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表现及其消除方法

八里河中心学校 官玉侠

2011、3、21

【篇3】学员运动性心理障碍的一般表现与消除

心理咨询中几种少见的性心理障碍诊断探讨

杨民

【期刊名称】《中国性科学》

【年(卷),期】2006(015)003

【摘要】目的:对几种少见的性心理障碍进行分类和诊断探讨.方法:选取基本符合性心理障碍、临床表现属非典型性且较少见病例5例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分析作者认为本组病例应可以归属于性偏好障碍或性指向障碍.讨论:对于较少见且表现不典型的病例应引起重视,正确分类和诊断对治疗有很大帮助.

【总页数】2页(36-37)

【关键词】性心理障碍;性偏好障碍;性指向障碍

【作者】杨民

【作者单位】桂林市第二人民医院心理咨询室,广西,桂林,541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

【相关文献】

1.心理咨询中几种少见性变态类型的探讨 [J], 黄铎香; 赵耕源

2.男科门诊常见和少见性心理障碍分析及解决对策 [J], 庄杰

3.电台心理咨询师的常见心理障碍分析 [J], 朱晓峰

4.广播电台心理咨询师的常见心理障碍 [J], 朱金富; 樊荣

5.性心理咨询的文化流派简介与性心理咨询的文化内核 [C], 耿拔群; 曾庆琪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篇4】学员运动性心理障碍的一般表现与消除

强化安全教育消除心理障碍


强化安全教育消除心理障碍

  当前,国有煤矿已到安全决战的关键期,越到安全生产的关键期职工的安全心理障碍就越大。消除职工的安全心理障碍是当前我们必须认真探讨的课题。面对这一课题,笔者认为:消除职工的安全心理障碍必须融“安全道德教育、安全责任教育、安全自保教育”为一体,才能增强职工的安全自保互保意识,实现企业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

  强化安全道德感教育,消除安全心理障碍。道德感是关于人的思想、意图、行为、举止是否符合道德行为准则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安全道德感对人的安全行为有巨大的调节作用,是职工安全行为的内部动力。良好的安全道德感是促进职工安全生产的必要的心理条件,反之,在安全生产中一切不顾他人生命,损害他人利益的不道德行为就会构成职工的安全心理障碍。为此,国有煤矿企业必须强化职工的安全道德教育,培养职工在生产实践活动中,其思想和行为都要符合安全操作规程。只有这样,才能使职工放下思想包袱,消除安全心理障碍,全身心地投入到安全生产工作中。

  强化安全责任感教育,消除安全心理障碍。安全责任是指职工不仅知道和理解自己的安全职责是什么,而且还要体验到严格这些安全职责的必要性,这也是职工最重要的个性素质。在安全生产中,高度负责与履行义务是一致的。高度负责强调安全生产的必然性,表现出正确的思想、规范的行为。为此,国有煤矿企业消除职工安全心理障碍,必须强化职工的安全责任感教育,使职工充分认识到,搞好安全生产是自己的首要责任,是实现安全生产的根本保证。安全生产既是对企业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只有建立起这样的辩证关系,才能使职工自觉地养成高度负责和尽好义务的安全心理素质,排除一切不负责任、不履行义务的安全心理障碍。

  强化安全自保感教育,消除安全心理障碍。安全自保感是指职工在生产活动中,其思想、心理行为等符合安全规程要求,自觉、主动、有效地保证自己的安全而产生的一种满足心理情感,它是自身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较强的表现。为此,国有煤矿必须强化职工的安全自保教育,培养职工敏锐的安全感,要广泛持久地对职工进行感知训练。训练职工对工作环境的观察能力,使职工从平常的观察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
训练职工安全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积极寻找不安全因素的习惯;
训练职工安全知识的记忆能力,掌握生产环境的特点和事故发生的规律,不断适应安全生产的需要;
培养职工高度的注意力,增强作业环境的注意力,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隐患,减少或杜绝不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帮助职工克服在生产活动中懒惰、犹豫、恐惧、侥幸、麻痹等安全心理障碍,积极主动地排除一切事故隐患,克服一切盲目和错误行为。

推荐访问:学员 性心理 消除 学员运动性心理障碍一般表现与消除 学员运动性心理障碍的一般表现与消除 常见的运动心理障碍有
上一篇:医院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制度规范【精选推荐】
下一篇: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个人心得合集(精选文档)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