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之心,树人之本,德育论文【优秀范文】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2-08-16 点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德育之心,树人之本,德育论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德育之心,树人之本,德育论文【优秀范文】

德育之心,树人之本,德育论文4篇

【篇一】德育之心,树人之本,德育论文

简析立德树人的人文内涵和现代启示

永汉中心小学 骆秀明

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在教育范畴具有重要地位。在教育实践中实现“立德树人”,我认为把握和领悟其深刻内涵是必要的前提。笔者欲从“立德树人”的人文内涵以及现代启示两个主要方面进行简析,其中人文内涵分别从“立”“德”“树”“人”四个关键字进行展开,现代启示则从教育工作者、教学内容、学生三个教学成分进行诠释。

二十世纪末推行素质教育以来,德育工作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德育”成为了众多学者探讨和诠释的对象,历年来研究它的专著和文章不断,主要探讨了德育的概念,德育实施的方法与途径以及德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笔者认为有必要回归到问题本身,针对何为“立德树人”,“立德树人”的人文内涵及现代启示进行简要分析,为教育实践途径和方法的实行提供一个理论参考的前提意义。

一、“立德树人”的人文内涵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它明确了德育的本质对象即人本身,人是“立德”的承载体,而“立德”的内容即“德”,包含了作为人所应具备的内在持久而深刻的思想指向,有着丰富而广泛的人文特质。分别从“德”、“人”、“立”和“树”三个方向进行浅析。

  (一)“德”——人之为人的内在品质,人文意义的主要内容和承载体。

“德”的教育意义和内涵在中国古代春秋已见雏形,受到当时历史环境和人文特点的束缚,“德”的形成和定义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其源远流长的人文历史特质和内涵指引和推动着它不断发展与完善。春秋时期《左传》把“立德”列为“三不朽”之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先“立德”,其次是功名,再次是一家之言,“德”是一个人行为和话语的内在伦理规范,指导的是如何“做人”,其重要性超越当时的功名和言论。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更是把“德”放在重要的教育地位。现代的德育主要指思想品德的教育,它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和。“思想”、“政治”、“道德”,它的内容更为宽泛了,承载了一个人之为人所应具备的思想指向,政治观念和道德品性。“德”更应该是一个人内在的品质,从内心深处指引人的行为,如一盏明灯照亮每个人的心跳,时刻明辨自己的选择。

“德”承载着丰富的人文意义和内涵,时代赋予“德”的内容在不断增长和趋于完整,“德”是一个人行为实践的思想指引,“思想决定行动”,德育的过程影响着学生一生的成长,教师的行为示范更是学生学习的模范,教师要选择好德育内容,使其思想性和行动性有效融合;
“德”是一个人政治观念的体现,明确的政治观念是培养一个人国家意识和集体意识的重要内容,“德”赋予了人集体的归宿感和时代责任感;
“德”更是对一个人的道德要求和规范,有曰“道德为师”,说明了道德规范行为的重要性。托马斯·曼说:“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这与“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不谋而合。“德”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人文本质,规范和指引着人的行为,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二)“人”——以人为本,人文意义的最终指向和归宿。

“人”是目的对象和核心,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指向。德育工作中的“以人为本”,指的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成长特点安排德育内容,德育过程当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塑造健全人格,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现代新人。人是教育工作的最终指向,“以人为本”的德育观要求把德育放在首位,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关乎于他的行为选择,有较高的道德追求才能把智慧运用到实处。普卢塔克说“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德育”先于“智育”,也“高于”智育,它有着智慧所无法取替的生命意义,“关注学生德性生命的发展及人生幸福,是教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列宁说“遵照道德准则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德性,生命和幸福,充分体现着以人为本的德育意义和指向,同时也是人文意义的最终指向和归宿。

(3)“立”、“树”——德育过程的持久性和复杂性,人文意义的深刻性和长远性。

思想道德的确立及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树立需要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这种渐进性决定了德育工作的复杂性和全面持久性,而一旦德育内容的落实,对人产生的影响和意义则是深刻而持久的。

“立德树人”,目的是明确的,毋庸置疑的,任务是长期的,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人内在的品性和观念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要引导有法,施行有度,切合时机,才会达到较好的效果。有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正好说明要成就一个人的成长需要漫长的时间。“立德树人”同样需要一个过程,时间虽然是漫长的,而内在品性的变化却是螺旋式的上升,从低级到高级,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清晰,从肤浅到坚定,从量变到质变,它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一个人日后的人格成长与道德判断,行为习惯和道德选择,以及理想和意志的形成。“立”和“树”点明了任务的坚定和持久性,同时也蕴含了德育目的和结果的深刻性和长远性,包含了丰富的人文内涵。

“立德树人”的最终指向是人,要求德育要“以人为本”,也是人文内涵的最终指向和归宿;
而“德”承载着人之为人的内在品质要求,也是人文意义内容的体现;
“立”和“树”则明确了德育的目的,敲响了德育目的实现的响亮之音,犹如丰碑树立起人的坚定意志,具有深刻性和长远性的人文意义特点。

二、“立德树人”的现代启示

随着当前科技时代的发展变化,教育环境因素的不断更新,德育教育实践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要求,二十世纪末提出素质教育以来,德育教育一直被放在首要位置,“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教育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立德树人”的明确目标为德育教育树立了一个明晰的理念,也为现代德育的实行提供了深刻启示,笔者从教育者,教学内容,受教育者三个角度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立德树人”对教育工作者的启示。

“立德树人”对教育工作者的启示,笔者在这里主要诠释:身正为范,教育创新。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就是为人师表。”“立德树人”要求教育者自身具有完善的人格特点,坚定的意志品质,明确的政治目标,高尚的思想追求,在道德行为,意志,情感要求上都有较高的领悟和表现能力以及示范作用。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只有自己有较高的思想追求并努力实现和达到,才能以此来教育和使得他人也实现这些追求。“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工作者自身有了较好的行为世范作用,则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

【篇二】德育之心,树人之本,德育论文

多种形式让礼仪之花处处开放

礼仪教育是幼儿园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期也是塑造健康人格的重要时期。“要想成功必先成人”,注重幼儿礼仪的培养,是幼儿能够成人的前提和保障,所以幼儿园的礼仪教育显得尤其重要。孩子好模仿、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没有明确的是非善恶之分,怎样引导孩子知礼仪、懂礼仪、学礼仪、守礼仪并内化为自身的习惯是每个幼教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在我看来,幼儿礼仪教育必然要经过解读、实践、强化、转变四个过程,才会真正被幼儿吸收接纳。一、解读

对礼仪要求的解读过程就是对其认识了解、产生兴趣的过程。幼儿的理解能力差,对抽象的文字和枯燥的说教是没有兴趣的。作为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手段让幼儿了解应该遵守的礼仪要求是什么样的,形成初步的印象。如木偶表演《小熊请客》可以让幼儿了解待客、做客的礼仪要求;
情景剧《三只蝴蝶》可以让幼儿知道怎样与人相处、成为朋友;
而将幼儿不讲文明和讲文明的不同表现通过录像等多媒体手段进行情景再现,对幼儿理解是非对错既直观、又熟悉,非常有帮助;
《三字经》、文明礼仪诗歌吟诵、故事讲述则是将枯燥的说教变成幼儿感兴趣的内容,让他们愿意主动认识并接受。内容一样,形式多种,达到了相同的目的,甚至可以说事半功倍。

二、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见实践的作用多么强大。在经过解读、了解后,让幼儿亲自参与其中,感受礼仪在我身边,这就是幼儿的实践活动。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因此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设计不同的游戏吸引幼儿参加,在实践中体会乐趣,加深印象。如:平行班之间的“我们都是好朋友”的角色游戏、不同年段间“爱护弟弟和妹妹”的关爱游戏、本班孩子之间“文明购物”的模拟游戏、“学做小客人”的情景游戏;
包括每周一早上的升旗活动、年段之间的趣味运动会活动、走进社区活动、全园幼儿开展的“礼仪宝宝评选”活动等等,让幼儿在真实、生动的参与过程中,亲自感受到与人交往、购物及在公共场合时讲文明、懂礼仪的重要性和自己守礼仪带来的好处,引发幼儿争当文明人的热情。

三、强化强化的过程就是反复的提醒、练习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过程。孩子的天性好模仿,易受身边人影响,所以父母、教师、好孩子的榜样作用在此时显得尤其突出。作为教师,首先要保证自己讲文明,从小事做起,逐渐影响孩子,如:每天早晚互相问候,多使用文明礼貌用语、行为端正、举止文明、服装整洁、对待幼儿公平公正等;
其次,作为家长应正确认识到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位置,主动做一个文明人,切实完成家园共育的责任,树立良好的示范作用,如: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上下楼梯靠右行走、不推不挤、关心爱护老人、尊重老师等;
最后就是发挥好孩子的模范带头作用,多表扬、多提供机会让这些“礼仪之星”展示,既能起到表率作用,又能引发其他幼儿的羡慕及模仿,产生良性竞争。这种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及树身边典型的形式比空洞的说教更能使孩子信服、接受。

此阶段的另一个关键即加强与日常活动的紧密联系,通过晨检、早操、进餐、上课、游戏、盥洗、散步、午睡、体育活动、离园等幼儿园系列常规活动,随时提醒和练习,做好对幼儿进行良好习惯养成的引导及巩固工作,让礼仪教育渗透于一日活动中。如:开展“课前静一静”、“站队等一等”、“游戏让一让”、“互相比一比”等活动,对表现优异的幼儿及时给予表扬,提供正确的是非评价体系。只有在反复的训练之中,幼儿才能将守礼仪内化为自身的习惯,形成自己的一部分,将“老师要我这样做”变成“我自己应该这样做”。

四、转变转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这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这个过程甚至会延续孩子的一生。教师的鼓励、家长的支持、同伴间的良好竞争和社会的关怀是孩子们转变的动力。我相信,只要我们深入幼儿的内心深处,用一颗“关爱之心”真正去了解他们的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循循善诱,礼仪之花一定会处处开放。

【篇三】德育之心,树人之本,德育论文

浅谈师爱

王喜宏

师爱是对一个教师的最起码的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都有过这样的感觉?恋爱中的双方都愿意取悦对方,也因此感受到对方的快乐和依恋。师爱也是这样的,老师发自内心的爱给学生,她看到的学生里就没有好坏之分,学生因没有差别歧视才容易向好,典型的"皮格马力翁"效应。如果课堂上只是为了应付挂上所谓的"微笑",那这微笑果然是累。再差的学生都有他值得欣赏的一面,哪怕你从这唯一的一点开始欣赏他,他就能感觉到你的爱。我始终相信,如果你真心付出的师爱,就一定在学生的内心荡起涟漪,产生意想不到的效应。在成为教师的一刹那,就注定要为教育付出自己的心血,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既是教师德高尚的表现,更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前提和手段。可怎样去爱学生,让师爱充分发挥其教育效益呢?每一个教师都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但事实上许多教师在平时教育表现上并不是如此。


    我认为,新世纪的师爱应该是:有所爱,有所不爱。教师必须有所爱,有爱才能开展教育工作,才能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教师又必须有所不爱,过泛的师爱将是毫无是处,影响工作的开展。

一、以爱遍洒甘露,用爱点燃人生的希望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更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之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早在两千年前孔子就有,“仁者爱人”、“诲人不倦”的思想,《学记》中也有“亲其师,信其道”的论断,可见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师爱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具体体现,是教师从事教育的前提。事实证明,如果教师对自己的劳动对象有一种高尚的、深挚的热爱之情,那他就会把自己的教育劳动看成是一种使自己愉快和满意的活动,并把它作为一种需要。托尔斯泰说:“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完美的教师。”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总结他的教育成果时说:“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回答:爱孩子。”他因此把一本书的名字定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可见,只有将热爱学生作为一幢崇高天职的教师,才会真正的热爱它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才会为教好书、育好人而殚精竭虑,才会自觉的任劳任怨得献身于平凡而伟大的教育事业。


    师爱是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上进心的巨大动力,对学生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学生自入学起,对家庭和父母的依赖性减少,对学校和教师的依赖性开始增加,教师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变得神圣而有光环,教师的举止喜怒成为学生评判自己在教师心目中地位的依据。有的学生认为:“老师经常让我回答问题,老师很看重我。” 有的学生认为:“老师似乎遗忘了我,他似乎从未感到我的存在。”还有学生会认为:“他曾说过我很笨,不是学习的料,不可能有出息。”学生的这些自我评价常常来自于教师给他们的感觉,但却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实践证明,被教师喜爱的学生表现出强烈的自信心和上进心;
被教师轻视的学生则表现出强烈的自卑和自暴自弃。可见,学生的成长进步与教师的爱师分不开的,教师的爱对学生具有感染力、号召力、推动力,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


    师爱能引起相应的尊师情感,能开启学生的心灵,达到师生间情感的交流。并促使学生把对教师的爱转移到学习知识上去,从而激起学习的兴趣。使师生间在感情、心理上更接近,学生会信赖教师,并把对教师的爱转移到他所教的功课上来。这种感情的移植作用,使得学生对一位教师的态度和对该教师所讲授学科的学习兴趣、学习成绩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学生喜欢的教师,他所教学科就容易引起兴趣,学生学的努力,成绩也好;
学生不喜欢的教师,他所讲授的学科也会受到学生排斥,学生不愿努力,成绩也差。而引起这种差异的关键就在于教师有没有运用爱心去感化学生。


    因此,教师必须有所爱,应当用自己的满腔热忱去爱学生,以爱遍洒甘露,用爱点燃学子人生的希望,用自己的爱心托起学生辉煌的明天。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二、以“不爱”促进爱,用“不爱”燃出生命光彩

爱学生是教师教育工作中的必然,但如果是一味片面盲目的爱学生,则又会导致教育的失败。因此,我们认为热爱学生要公正、公平,而用恰当的方法,但现行的许多师爱观念却值得我们商榷。


    一种是与学生“打成一片”式。这是许多人的师爱观念,特别是新出学院大门的新教师,更有此种观点。他们认为师爱贯穿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只有深入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师爱才显得不空泛,才落到了实处,才能够感化学生、教育学生。于是,有教师甚至干脆把办公桌搬进教室,把厨房搬进学生食堂,与学生形影不离。


    与“打成一片”相反的是,另一种是与学生“泾渭分明”式。有些教师认为:师就是师,生就是生,师生之间应泾渭分明,在学生面前教师应具有高大感、威严感;
教师在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时不能破环“师生有别,师道尊严”的命题。于是,教师在学生面前总是摆出一副威严的面孔;
他在关爱学生时总以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姿态出现。他在学生面前有很高的震慑力;
他在教室外不经意的一声咳嗽,会让沸腾的教室立即鸦雀无声。


    一种是“遍洒阳光”式。公平是学生对师爱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爱学生的基本原则。许多教师遵循“公平”的原则,遍洒阳光,既不对优等生另眼相看,也不对后进生不理不睬,而是一碗水端平,平均向学生分配师爱。相反也有一种——“个别呵护”式,教师对个别是优等生,关怀备至,力求使之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对后进生则排斥打击,讽刺挖苦,渴望早一日一棒打死。


    还有一种是认为“他还是个孩子”。这类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可谓是无微不至,细致到能帮学生办黑板报,搞清洁卫生,甚至为学生洗衣服;
他能容忍青少年学生类似孩童般的思想毛病与行为过错;
他把青少年学生当小孩子去管理,每个学生他都放不下心,每件事他都亲自过问。相反的另一种是认为“他已经不小了” 持这种观点的教师,把学生当作成人看待,在管理上过分强调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缺乏科学的引导和监督,近乎放任自流。而学生一旦做错了事,他们又过高地估价了学生的忍受限度而不惜以最刻薄的语言责备甚至辱骂学生。这些教师很吝啬自己的关爱,因为在他们看来,学生“已经不小了”,更需要打击与压力,更需要挫折教育。


    以上几种师爱观念显然不可取。


    与学生“打成一片”,似乎拉进了师生的距离,但并非师生的心理距离。现代心理学证明,有效的空间距离,会产生喜欢或提高喜欢的程度,距离太近或是太远都不利于人际交往。青少年心理学也认为,青少年时期是一个相当躁动与诡秘时期。青少年并不希望自己的一切都袒露给家长和老师,而是希望能够拥有自己的天地,能够在充足的时空里独自思索,独自生活而不受干扰。过分拉近师生间的距离,青少年的自由小天地往往会被作为成人的教师不经意地破坏。有时候,当老师无意间了解了某位学生的隐私,这位学生往往会对这位教师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或厌恶感。而师生距离的拉近就意味着了解学生隐私机会的增加。反过来,教师真正与学生打成一片了,教师的言行举止、文化修养就会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而教师并非完人,当教师的缺点和小毛病因师生间距离的拉近而裸现出来。学生往往接纳不了教师的缺点和毛病,因而他们会逐渐失去对这位教师的兴趣,甚至会产生厌恶或厌恶感。因此从现代心理学的成果和生活实例出发,“打成一片”并不十分科学合理,物理距离的过分靠近,往往带来心理距离的拉大,此爱不爱也罢。


    与学生“泾渭分明”。这种观点与做法会造成师生间无可弥补的代沟,表面上师生关系正常,但事实上会使学生总被一个“怕”字笼罩,不利于师生双方及时地真实互馈信息,不利于教学与管理,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看来此爱也要不得。


    “遍洒阳光”式的要求公平的爱,其实这种“公平”不是真正的“公平”。管理学意义上的公平是以充分尊重被管理者的个体差异为前提的。不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遍洒阳光式的师爱极可能带来不良结果:需要个别关爱的学生会因得不到及时充分的关心与爱护而逐渐丧失学习信心和动力,不需要太多关心的独立能力较强的学生反而会觉得教师的关爱约束自己。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真正公平的师爱是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在充分了解学生感情需要的基础上,对那些很需要关心和爱护的学生,教师应多给予师爱;
对那些颇有独立自理能力的学生,教师可少分配点师爱。看来对学生遍洒阳光或个别呵护也是要不得的。


    当然 “他还是个孩子” 与“他已经不小了”这两种师爱我们更是要不得。这两种师爱观念显然违背了青少年心理特征。前者看不到青少年心理的日趋成熟与成长特征,将青少年作为儿童进行管理,这样就不利于培养青少年的独立能力和综合素质;
后者没有客观地认识到青少年心理不等于成人心理这一特征,将青少年作为“成人”进行管理,这样就极易造成学生认识偏差、行为孤傲乃至心理障碍。作为教师,应充分了解青少年的心理,既不要把他们当作“懵懂顽童”,也不要把他们当作“长大的成人”。


    热爱学生,是教师宝贵的职业情感,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培养品学兼有现代化接班人的前提,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一大法宝。教师之爱应是尊重之爱、是公正之爱、是宽容之爱、是原则之爱、是展望之爱;
而不是粗暴的怜爱、片面的滥爱、放纵的溺爱、无原则的泛爱、无目的的空爱。


    我们主张教师对学生要用真正意义上的一切伟大的爱,我们也主张教师要“不爱”一切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毫无进步意义的爱,借用一句套话,教育学生要在“爱与不爱之间”。

总之,“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师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爱学生的教师,才是合格的教师,能真正理解师爱内涵的教师,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篇四】德育之心,树人之本,德育论文

岁月无声

摘要:从一个不管学业,朋友,家人只知道玩的人,经历一次挂科后开始奋发图强,最后达到了一个大学生所应具备的思想品德、学习成绩、社会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合格毕业生的成长之路。

关键词:大学生活 醒悟 历练 付出 成熟 离开

都说大学是改变一个人最大的地方,不知是经历了何种煅烧,敲打才塑造出各种社会需要的人才,那仿佛是从一颗不起眼的种子成为鲜艳夺目花朵的过程,是从一只丑小鸭成长成美丽的白天鹅,是从乳臭未干的毛丫头成长为懂事成熟woman的过程。不管是从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是个人素质,情感,学习,都在我大学5年中一步一步的在改变,至少曾经的我已经一去不复返。现在很流行一句话:千万不要让将来的你讨厌现在的你。可是如果不是曾经的拥有又怎会知道自己讨不讨厌呢?人生就是在步步丢人现眼和屡屡犯错中变得美好。

5年的荏苒时光,现在回想起来,那似乎是我还在拿着通知书来学校报道的路上…….

(一)毛毛虫

仿佛还是个高中生,无意间才来到这所学校这个专业。别人问,对于这个专业什么感觉啊,不好意思我不知道;
现在有什么计划么,不好意思我不知道;
以后什么打算呀,不好意思我不知道,所有问题那时是迷茫的。大一的所有时光都是在玩,特别是像个宅男一样成天打游戏,费电费钱费粮食,是一个对社会毫无贡献可言的大学僧。而且对于学习的无视,对于朋友的忽略,对于所有在乎我的人的关心,我都一一屏蔽了。现在用一词来形容大一的时光,那真是牲畜不如。专业课程漏下了,又怎么去谈精神的升华,所以很毫无疑问的,挂科了。

(二)成茧

上帝为你关闭一扇窗的同时也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所有事情都有它的正反两面,所以对于挂科来说,那的确是相当丢人的,因为班上挂科的女生就没有啊,我就是唯一一个啊,而且补考什么的也是相当麻烦呐。但是,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我突然梦般醒悟,发誓,这是我第一门挂科的科目也是最后一门。从那时起,我卸载了游戏,重回了朋友圈,开始频繁出现在学校的图书馆及自习室,拾起那些遗漏书本,弥补前一年所欠下的对自己的提高。

要来说说我后来4年到底做了些什么?那绝对是一个完整、丰富、多彩的经历。

大二开始,我让自己变得很忙碌,忙得让我休息时间都没有,平时是周一到周五从早到晚的必修课选修课,每科我都认真的去对待,那时真的做到了小学生的学习态度,不逃课,上课不讲话,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不管成绩最后如何,至少我知道学到的是自己的。然后就是学校图书馆的各种书,小说,医学,人文,什么都夹杂着有,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发现图书馆是个好地方,空旷安静,旁边就是各种藏书,想看什么都可以穿梭在各列书架中间慢慢去找,甚至到现在搬到白塔后,我还无比怀念与不舍我们的翰墨楼,那有我的大学影子,我的青春,我的回忆。看书,我的一个爱好,也就是从那时开始的。读书,不是为了拿文凭或发财,而是成为一个有温度懂得情趣会思考的人。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书虽然不能帮你解决问题,却能给你一个更好的视角。美貌的外表不能一世不变,唯有心中的内涵,自身的韵味,思想的高度才能陪伴你一生。正如三毛所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就会改变。读书,正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偶尔有一两天晚上空闲那便是学生会的事,大一加入的校学生会,在迎来小学弟妹们后,很多事情都必须自己负责了,自然不会像大一那样可以随意。每周的值班、组织各种校内活动,都要亲力亲为,当然也会有自己内部组织的小活动,买着去自助烧烤啊,自助小火锅,自己来做菜,一起去骑行……重回朋友圈后发现原来身边存在着这么可爱的一群人,我们的感情愈渐加深,这是真的因为相同爱好而走到一起的不同人,我们来自不同年级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地方,却真正感觉像家人一般的亲切。会里有着各类高手,写出的字那是一个赞,于是拜他们为徒,空闲时间就找他们教我写软笔,练了一个学期的《欧阳询九成宫》,字稍有长进,心却静了不少,曾经对书法一窍不通的我,开始慢慢关注几乎快要被现代快速节奏淹没的软笔书法传统文化,更多的是油然而生的对中国书法的一种崇敬,因为只有真正融于其中才能体会他是何等的厉害令人敬畏。人生就是在不断更新、不断完善、不断优化的。

大二期间,还做了一件事——和研究生,留学生和几个本科同学组建了一个乐队。我从来没有想过的事情,但就这样发生了。这也是因为一个因为共同爱好而走到一起的小伙伴,万事开头难,一开始我们甚至连乐器都没有,几个成员用自己的零花钱凑在一起买了架子鼓,贝斯,各种吉他,关键是这些东西都是我们自己到市区里,甚至是一些城乡结合部的旮旯里面一件一件搬回来的。场地也时常在变换,一会在地下停车场,一会在远志楼天台上,一会又跑到宿舍一楼大厅里,每次排练都得把乐器一件一件从我们几人宿舍中搬出来,一件一件用线接好。这其中不仅渗透着我们的汗水还有自己的心血,那仿佛是自己的孩子的一样,再苦再累都要看着他一步一步长大。我们利用周末的时间来排练,排练我们所喜爱的歌曲,所喜爱的偶像。每排练一首歌曲,首先是各个角色对此首歌曲的熟悉,体会,然后了解自己的乐器在此首歌中的节奏,指法等,不停的训练,最后才是把各个乐器合在一起,经过相互摸索相互配合后,才能成为一首完整的曲子,当一首歌曲排练成时,便会有一种成就感,那是另一种无法体会的喜悦。直到后来我们真正上台了,参加了学校的各种晚会活动,也终于有了见到天日的这天。这时另一个爱好也产生了,黄家驹成了我唯一的偶像,直到现在,一个已经走了很久的人,他的作品他的歌声他的精神依旧影响着一代人。我丢弃掉那些浮躁节奏,肤浅歌词,苍白旋律的歌曲,只身爱上那些经过岁月沉淀仍然经久不衰的歌曲,beyond,张学友,邓丽君,陈慧娴,陈奕迅……舍友都说你怎么像个老人一样只听老歌,去KTV一看泛黄带年代质感的mv她们便知道我又唱那些只有她们父辈才听的老掉牙歌曲。可是这些歌曲不仅听着舒服,唱着舒服,听几百遍后依旧舒服。经典老歌如茶,需要静心品味,才能品出茶的幽香,同时又由茶道悟出人生之道。

余下的时间就是学习计算机,考下了二级access计算机合格证;
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和棋协的大盆友么切磋,跳棋象棋三国杀杀杀;
和宿舍几个女神经们到处去疯,去所有能玩的地方,吃所有好吃的东西,看所有美好的东西。又会学又会吃又会玩,那才叫懂整,充实的生活让我不再无聊。旁边的人都不相信我的改变,他们还停留在对我大一时候学渣的映像,对现在的另一个人惊叹不已。

(三)破茧

如果大二的挂科让我醒悟,那么大三的改变更是醒悟的升级,那是整个我大学的转折点。大二下学期的暑假,我无意间接触了妇科这门学科,让我从此改变了所有的看法。大一时候班主任就开过一次人生规划的主题班会,那时候我就很奇怪,为啥那些同学就那么能写,一个ppt都写得满满的全是字,百度上搜都要搜好久呢。那个时候的我根本就不明白,什么叫人生规划,规划什么?怎么规划?面对这些什么毕业后的计划了,有什么安排了,要做什么了全是疑问。要我做个这种类似的计划出来真是杀我脑细胞,一点头绪都没有,上哪去查资料。后来我才明白,原来根本就用不着百度,因为这些全在你心里,是有感而发,而不是纯粹的凑字数。当年听着别人的人生的规划我觉得,哇,好牛逼啊好有前途啊,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很有意义。现在的我,有明确的目标,从那时起我就决定以后一定搞妇科,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热爱它,相关的东西都已经不再任务式的输入,而是自愿的,无需刻意去背自然就在脑里。两年了,直到现在,我的想法一直没有动摇过——我要做一名优秀的妇科医生。为了能更好接触临床,学到更多知识,我利用周末的时间到省中跟着老师坐诊,一直坚持到现在,这些时间对我锻炼让我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了,对妇科知识的认识更深了一层,见到临床上各种各样的病证,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还有之前一直没提的专业问题,因为我也是到了大三才觉悟的。看的书多了,慢慢的我开始懂了。大二开始我对中医是相当没得兴趣,只要是跟中医有关的课我基本都听不进去,不是不想听,是听不懂,考试更是头疼,因为我实在是分不清那些证型等乱七八糟的东西,所以考试我基本都是西医类比中医类分数要高。我曾一度觉得我毕业以后应该到西医医院工作。但是直到今天,我才真正体会到中医的博大精深,认识到必须学好中医。别人在大一时候就做的事,我现在才来做,虽然是晚了点,但好歹在毕业前醒悟了。我把大三以前所有的中医课本全部拿出来重新复习,才突然明白哦,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我开始觉得老师讲的越来越有趣,因为我已经能听懂了,并且能加入自己的思考。我去图书馆借大部分中医类的书籍,开始从课本以外的途径去了解中医。于是,我利用周末所剩的另一天去圣爱中医馆跟着一位学校的老教授上门诊,学习经典。王老师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看病开药那么简单的东西,而是中医独有的辩证、他自己独有的见解,更深的是待人处事的方法,去看人看社会看周围一切变化的事物。中医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学习的人不仅要有医学类的知识,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学习了中医,你可以用中医去解决一些生活你无法理解的事,中医能教你的不止是治病养生,还有生活规律,处世态度,治国方法。学中医有这么多好处,为什么要把它抛弃呢,特别是有条件学的时候却身在福中不知福,幸好现在明白了,不然实在是浪费。身为中国人也一样,现成有那么多的经典,这么好的条件当然要利用起来。

其次我热忠去做任何志愿活动,帮助别人总是快乐,这是我精神在前期铺垫下的另一种升华。参加了“首届南亚博览会”志愿者活动,与其他小伙伴一起为大家服务,虽然是在烈烈炎热的天气下,我们依旧坚守岗位,为人们提供方便;
在一些网络平台上捐赠书籍衣服给山区的孩子们,我们同样是学生,只能尽自己所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
登上到学校采血的献血车,为正在医院躺着急需血液的人们贡献自己的一点点力量,当时绝对是不顾父母的一切反对瞒着他们去做的,包括身边的人劝阻,你自己都需要别人来输给你还想输给别人?可中国就是一个礼仪、仁爱的大国,作为其中一员,应有奉献自己,仁者爱人,谦敬礼让,恪守诚信的传统美德。

(四)成蝶

毕业之际,我已经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认真学习,尊敬老师,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注重对身体的锻炼及心灵的洗涤。在5年大学生活中我建立了正确的世界观,道德观,去更好的做自己,创造人生价值。此外,我收获了友谊,和几个妹子成就了亲密无间的感情,我们一起疯一起浪一起学习一起相互勉励,如果少了她们,我将是个多么孤独的人。大学这座大熔炉对我的炼就,让我越来越成熟。大一开始的每个假期我都没有闲着,不是在社会上体验生活就是在医院提前学习感受,所以我卖过洗衣液,做过饮料推销员,牛奶促销员,推销过房地产的房子,在超市中卖货收银,在淘宝上自己做小生意,我所有想买的东西,不是去跟父母要钱,都靠我自己赚钱去买,因为当真正想要一件东西时,唯有自己去努力争取才能得知此物来之不易,才懂得珍惜。连续3个假期都是在医院度过,在圣爱,省中的跟诊也一去就是一年多,这让我比其他同学更早的接触临床,把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提前把实习该做的都做了,因此对此份职业的感触,以及对将来选科的抉择,目标和计划都比其他同学早,一旦下定决心后,我便开始不懈努力。

如今,我的目标在一步一步的达到,我所期望的也在慢慢发生,回想我的大学生活,是多么的实在与多彩。现在即将变为过去式,曾经那些出现在我身边的那些人,他们有的随着时间淡出回忆,可依旧记得当时的欢声笑语,那片笑声让我想起我的那些花儿,在我生命每个角落静静为我开着,我曾以为我会永远守在他身旁,今天我们已经离去在人海茫茫。他们都老了吧?他们在哪里呀?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

本科生毕业德育论文

题 目:
岁月无声

学 院: 临床医学院

专 业: 中西医临床医学

班 级: 2班

学 号: 201102030213

姓 名: 高竹薇

指导教师: 赵荣

2016年 月 日

推荐访问:树人 之心 德育 德育之心 树人之本 德育论文 德育之心 树人之本 德育论文 德育为先立德树人论文
上一篇:2022年学习新《纪律处分条例》和监察法,心得体会
下一篇:讲好冬奥故事砥砺奋进力量思政课心得体会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