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读改革开放简史有感【优秀范文】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2-08-12 点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读改革开放简史有感【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读改革开放简史有感【优秀范文】

读改革开放简史有感5篇

第一篇: 读改革开放简史有感

改革开放论文改革开放论文

论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观的新发展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发展观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改革开放之前,主要是追求工业化的发展,而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率先实现了社会发展观的转变,由经济发展转变为多方面的发展,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深化了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发展观。新世纪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的高度,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可以说是社会发展观上的一个新飞跃。

  关键词:共产党;
改革开放;
社会发展;
进步

  

  一、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发展观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时,中国尚处于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联合统治之下,这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对当时社会性质的认识,中共“一大”强调只有领导无产阶级进行推翻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才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在整个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高悬的目标就是通过激进的革命斗争,推翻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联合统治,实现社会的转变,然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进而实现共产�主义。

  1944年,革命即将成功,毛泽东等领导人开始考虑社会发展问题。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1](P.146)可以说在考虑到社会发展问题时,毛泽东将工业化问题放在首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成立,毛泽东立刻将中国的工业化问题提上了日程。1949年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稳步地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现代化任务。1953年制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在1954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周恩来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全党全国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社会发展观就是急速发展。其原因是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人处在战争与革命的环境中,所以国家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工业发展上赶上发达国家。在这样的社会发展观指导下,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在经济方面实现了高速发展。“一五计划”后,中国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起来。中国社会各方面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面貌,经济自给,人民生活安定,社会风气良好。5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偏离了现代化建设轨道,走入了歧途,最后酿成“十年动乱”,社会发展几乎停滞。1964年,在第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周恩来代表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提出了分两步走,用36年,到2000年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构想。社会发展的目标重新显示,而且向多方面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这时我党并没有将注意力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所以社会发展观没有落到实处,这是我党历史上极为沉痛的历史教训。

  二、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观的转变

  第一,从单一的工业化转变为全面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发展的重点是经济。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反复说到发展问题,他说:“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是摆脱落后”,[2](P.244)“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2](P.264-265)他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发展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2](P.105)1992年春,他在视察南方谈话中又语重心长地说:“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他所提出的社会发展思想,引发了社会的巨大变革,使经济成为社会变革的基础。

  第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邓小平在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也强调政治改革。他说:“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一系列新的政策,就国内政策而言,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条是政治上发展民主,一条是经济上进行改革。”与此同时,邓小平提出了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思想,他说:“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又说:“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呢?会在另一个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这就把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社会时,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精神文明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良好风尚。

  第三,从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到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环境的建设结合在一起。邓小平在强调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同时,十分重视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提出要采取有力措施,使我国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他认为人口问题是一个战略问题,要很好控制,而劳动者的素质又是决定我国发展后劲的关键;
他多次强调我国能源和其他资源紧张,要求合理使用,节约使用。

  三、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发展观的深化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面对20世纪90年代和世纪之交国际国内政治风云的变幻与演进,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总结概括新的实践经验,探索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在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上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

  首先,在经济发展上,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新形势、新要求,提出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方针,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发展上的历史责任。在发展阶段上,进一步提出用20年左右的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在发展内容上,在注重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江泽民继承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特别注重科学技术的发展,指出:“必须大力发展我国的科技事业,大力增强我国的科技实力,从而不断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

  其次,深化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讲到:“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人口增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这已经明确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在现代化建设中,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坚决遏制和扭转一些地方资源受到破坏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第三,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强调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就是在人的各种素质综合作用的基础上人的个性的发展。在整个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中国发展的重要内容,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观内涵的深化。

  四、科学发展观——社会发展观的新飞跃

  第一,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境界。它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但又注重科学发展,可以说是面对这新世纪中国已经有了在相当程度发展的情况下,为如何进一步深入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在科学发展的指导下,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大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才能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最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抓住“为了人、依靠人、尊重人”这个根本问题,把对科学发展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科学发展观把依靠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三,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是对人类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一般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理论升华。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进步,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互协调。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国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四,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找到了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机制,为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法。统筹兼顾是我们党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基本方针。所谓统筹兼顾,就是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做到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统筹谋划、兼顾全面,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着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现阶段,按照统筹兼顾的思想,特别是要搞好“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注重实现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这些特点表明:它既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又符合当代中国国情;
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又包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政党、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对地球、对人类的负责态度,所以它是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观上的一个新飞跃。

  综观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发展观的进步,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到现在对社会发展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全面,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时代特点的把握,对社会进步的推动。在当前的形势下,只有学习科学发展观、把握科学发展观、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进一步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第二篇: 读改革开放简史有感

读《中国改革开放史》心得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方针、总政策,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改革,即对内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更好地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开放,即对外开放,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符合当今时代的特征和世界发展的大势,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中国的对内改革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对内改革的大幕。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在城市,国营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得到了明显改善。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脚步,对外开放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40多年来,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展开,逐步深化;
对外开放的大门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循序打开,全方位推进。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真正活跃和兴旺起来,使社会主义制度在除弊创新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使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成功经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实最有说服力。43年的实践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两弹一星”、杂交水稻、载人航天、深海探测、C919大飞机、天眼望远镜等重大科技成果振奋人心,青藏铁路、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港珠澳大桥等国家工程捷报频传,机场、港口、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高铁、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网购等引领潮流……一个繁荣昌盛、日新月异的泱泱大国不断向世界呈现出中国精彩。中国人民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人民的生活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新中国成立初到2021年,告别了商品短缺,扔掉了各种票证,消费结构迅速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进而向享受型转变,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社保等民生福祉持续改善,人均预期寿命快速提高,2021年达到77.3岁,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贫困发生率从97.5%下降至1.7%,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习总书记这句话深刻表达出我党和亿万中华儿女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和感悟,也宣示了新时代中国要坚定不移继续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信念和决心。我们基层干部每个人都应该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勇气和担当,不畏艰辛、迎难而上;
要有敢啃“硬骨头”的气魄,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力量,激发一切可以激发的活力,在基层工作中主动出击、积极作为,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纵向深入,让改革不停歇、开放不止步。


第三篇: 读改革开放简史有感

改革开放永远在路上——读《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 1978-2018》有感
作者:张鹏
来源:《杭州(下半月)》 2018年第23期

最近,我阅读了厉以宁先生所著的《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1978-2018)》一书,有很深刻的感受。作为改革开放之初出生的年轻人,虽然没有像老一辈一样亲身体验过物资紧缺年代、文革特殊时期,但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仍然有很多感悟。

感悟之一:从后发到赶超,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历史性跨越。穿越历史的长河,40 年的时间是极为短暂的。作为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1949 年建国标志着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但远远还没到“富起来”了。如何寻找富裕之路,是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一块心病,也是始终未能了却的一大心愿。改革开放唤醒了中国,改革开放发展了中国。经过40 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名义增速达到14.5%,刨除每年4.8% 的通胀率,年均实际增速仍高达9.3%。以这么高的速度持续这么长时间的增长,人类历史上不曾有过。

感悟之二:从物质贫瘠到美好生活,我国群众生活呈现历史性变化。回想改革开放之初,物质的极度匮乏令现在的年轻人难以想象。依然记得,我小时候吃的粮食以粗粮为主,难得到过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大米,这顿大米也只是给家里的小孩子吃的,在大锅里只是那么小小的一碗。现在,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从温饱状态进入小康阶段,关注的不仅仅是衣食住行,更包括了教育、医疗、养老、环境等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杭州是中国第一个跨境电商综试区所在地,建了不少的进口超市。这些超市里的商品琳琅满目,价格不菲,但市民仍然趋之若鹜。

为什么?因为市民最关心的是产品的品质,而非产品的价格,这也从一个角度,充分说明我国经济的主要矛盾在供给侧,必须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感悟之三:从计划到市场,我国体制机制呈现历史性变革。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虽然顺应了当时的国际国内政治形势,但使我国长期停滞在“既不富、也不强”的状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开辟了道路。我国改革的选择方式,是先从农村改革开始,再转入城市改革,而在城市改革中,以企业改革为主线,同时进行经济方面的一系列配套改革,逐步取得胜利,价格的放开也是渐进式的。在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顾改革历程时,不能不感到我国所选择的改革方式是完全正确的。农村的改革使家庭承包制确立下来,赢得了改革的开局和人心,为更深更广领域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城市的改革循序渐进,放弃“姓社”“姓资”的争议,让人们在改革实践中懂得,所有的各项改革,包括产权改革,都是在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其目的是解放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感悟之四:从世界“重要一极”到世界“舞台中央”,我国国际地位呈现历史性提升。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无论是鸦片战争之前的闭关锁国,还是一段特殊时期内的自力更生、大炼钢铁、追英赶美,都没能把中国带入世界强国之林。实践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行不通的。改革开放的40年来,我国经济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外贸第一大国。从大力度的“引进来”,到现在的“一带一路”建设、大规模的“走出去”;
从千方百计扩大出口、赚取外汇,到进一步扩大进口、举办首届国际进口博览会;
从历经多轮艰苦谈判加入WTO,到西子湖畔主场举办G20杭州峰会,主导和参与多项国际规则制定。开放是大格局、大道理,今年以来的中美贸易摩擦,注定只是开放道路上的一个“小插
曲”,绝非“大事件”。美国逆历史潮流而动,会得到一些“小利”,但从全球格局和长远发展来说可能是“大失利”。

感悟之五:从当下到本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仍需接续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明确,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厉以宁教授在书中讲到,实现这些目标,要把握好四个方面: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是树立新常态的理念;
三是按公平和效率并重的原则推进城镇化;
四是争取实现最大的制度红利—社会和谐红利。归根到底,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实现目标的决定性因素。当然,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新时代通过实行新一轮改革开放,不断进行自我革命、自我完善。改革开放永无止境,身处这一伟大的时代,每个人都应继续努力,每个人都永远在路上!


第四篇: 读改革开放简史有感

《改革开放简史》学习心得体会
一部优秀的历史著作,不仅要让人们了解过去,还 要让人们认识现在,更要启迪未来;
不仅要让人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更要知其所以必然。经党中央批准, 中央宣传部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编写《改革开放简史》 (以下简称《简史》)。这本书反映了改革开放从开启 新时期到跨入新世纪、从站上新起点到进入新时代的波 澜壮阔的伟大历程,是一部权威历史教科书和完整准确 反映改革开放全景的信史。
《简史》历史和空间纵深感强烈。该书把40多年改 革开放史置于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500多年的世界 社会主义史、中华民族近代以来180多年的历史、中国 共产党成立100年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 的历史的大历史逻辑线索中,让人感悟改革开放是决定 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 代。在空间上,《简史》把中国改革开放置于世界百年 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历史”宏观框架中。比如,在谈 到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时书中指出,中国共产 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 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 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
与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与中国的发展变 化同步交织、相互激荡。这是符合实际的具有全球视野 的科学论断。
《简史》史论结合、言之有据。该书始终坚持以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 近平关于改革开放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
话精神,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 关精神为依据。全书开篇以在庆祝中国共
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指引,结语以习 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
要讲话作呼应,真正做到忠于原典,思想准确。该书始 终遵循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所有叙述都建立在对史料 的完整准确把握上,对每一个重大历史事件、重大决策 部署的阐述,都坚持以史料档案为基础,有一分证据说 一分话。该书遣词、造句、叙述,都坚持以党和国家发 布的正式文件、出版的权威著作为依据。《简史》以简 短精练篇幅系统全面地呈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 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的发展与变迁, 实现了内容全面性和语言简练性的有机结合。
《简史》做到了导向性和可读性的有机融合。历史
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场社会革命要取得最终胜利,往
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 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 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简史》精彩就 精彩在把导向性和可读性巧妙结合起来,让人在“润物 无声”的阅读体验中感悟“所以然”。首先,探根溯源, 步步推进,逻辑严密。《简史》在再现改革开放重大历 史事件、重大决策部署的历史过程时,大多按照“为什 么改” “改什么” “怎么改” “改了之后又如何”的逻 辑思路展开,犹如剥洋葱一般,层层递进,一环扣一环 地展现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艰辛历程、历史经验、优 良传统,带领读者在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辩 证统一中理解和把握改革开放的发展逻辑。这样的逻辑 架构既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让人认识到改革开放 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 文化根基,也让人感受到伟大的改革开放事业不是等得 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其次,将具体 的道理寓于生动的形象中,可读性强。例如,全书的前 三章分别以“风起云天,潮涌东方” “潮起逐浪,浪叠 新高” “长风浪破,继往开来”开头,既契合时代、主 题鲜明,又生动活泼、引人人胜。再如,在谈到党的十 一届三中全会时说:“瑞雪兆丰年,飞雪迎春到。1978 年12月18日,在北京罕见的大雪天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隆重召开,给严冬带来了春天 的讯息,奏响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春之 序曲。”这段论述生动形象,让人们一下子就感受到了 伟大转折的气息。又如,在谈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 导时说:“万山磅礴,必有主峰。党中央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顶梁柱,是国家治理体系棋局中的‘帅‘。" 这些生动形象的表述,让人们一下就明白了其中蕴含的 哲理和意义。
《简史》体现了启迪未来的写作初衷。首先,从历 史长河中让人们深刻体悟到中国共产党好。40多年,党 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突破,创造了一个 又一个伟大的奇迹。《简史》中再现的重大历史事件、

重大决策部署无不让人感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改革开 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其次,从时代大潮中让人们深 刻体悟到改革开放好。通过阅读《简史》,更加深刻地 认识到40多年改革开放弥足珍贵的经验和启示,其中最 重要的一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 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简史》通过阐述“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坚 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无不让人感到没有改革 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
离开改革开放,也没有中国 的明天。第三,从全球风云中让人们深刻体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 发展和日益完善,使具有170多年历史的科学社会主义 在14亿多人口的东方大国找到了切实可行的实现路径, 使古老的中国焕发出蓬勃的生机活力,并蹄疾步稳向着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迈进。2020年,面 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国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 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用事实发言,用数据说话, 无可辩驳的证据让读者从心里真正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好。
翻开《简史》,简洁朴实的文风扑面而来,生动活 泼的语言引人入胜,深入浅出的论述让人茅塞顿开。它 的出版发行必将进一步坚定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将改

革开放进行到底的信念和信心,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 标奋勇前进。

第五篇: 读改革开放简史有感

学习改革开放简史心得体会3篇

学习改革开放简史心得体会1篇
时光如水,日月如梭,在那些伟大的历史瞬间,总是会被人们铭记。
20-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
40年前的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由邓小平提出,中国开始实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后,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改革开放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江泽民和胡锦涛两代领导人,继承和发扬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思想路线。江泽民的三个代表和胡锦涛提出的‘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的框架下,主席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思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中国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速位居世界
主要经济体中位居第一,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超过30%,成为拉动全球经济的主要动力。中国人民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正赋予中国全新的发展动能。
改革开放经过40年的不断探索和推进,逐渐构成了一条适宜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从经济军事,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社会等多方面走向全面开放的局面,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印象最深刻的是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前衣服缝缝补补又三年,此刻每个季节都在换新衣;改革开放前只顾解决温饱问题,而今鸡鸭鱼肉随便选,更要生活更要研究健康科学化;改革开放前一家人住在几十平米的毛瓦房里,此刻小洋楼,电梯房处处可见;改革开放前自行车的踏出岁月的艰辛,此刻风驰电掣的高铁日行千里。
40年前不是每家每户都能有黑白电视的,而今家家户户都有液晶电视机,试想原先的夏天都是靠摇着蒲扇来解暑,如今也被空调所替代了;以前的娱乐方式也很单一,此刻国家大力提倡物质礼貌和精神礼貌的统一,精神礼貌得到很大发展。影视歌舞、读书看报、琴棋书画、花鸟虫鱼、上网冲浪、旅游远足、运动健身等这些过去属于富人的娱乐项目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大大丰富了百姓的业余生活。随着
国家医疗制度的改革,从建立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再到遍及城乡的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得到较好的诠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成为可能。许多居民家庭没有后顾之忧,不再害怕得病,加之家庭收入和生活条件飞速提高,居民平时从细微之处开始关注自我的身心健康,从过去的“大病小治、小病不治”的现象有了较大改变。
40年如弹指一挥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基础教育水平全面提高,职业教育在改革中不断发展,高等教育也上新台阶,教师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教育法制开创新局面。中国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加,加大对乡村教师队伍支持计划、农村学生两免一补和营养餐补贴
40年间我国也注重生态礼貌建设:推进绿色发展,赵丽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系。我国湿地保护区数量明持续增长,野生动物群落和野生植物群落得到有效保护;生态修护已经开始从陆地向海洋拓展,近海水质优良率不断提高,中国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性转变。今日的中国正在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绿色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新理念,在节能减排方面有新突破。中国已有自我的太阳能发电设备,风力发电以及核电站,充分利用自然
资源到达节能环保的效果。中国推进沙漠治理,保护天然林资源,扩大退耕还林,让中国绿水常在,青山常在,蓝天常在。
完美生活正在每一个中国人手中创造。中国人民深知仅有改革开放,才能与世界一道繁荣。40年的改革发展已结出累累硕果,提高还需要继续,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学习改革开放简史心得体会2篇
白驹过隙,岁月不居,在时间的尺度上,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时间里,中国发展迅速,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能够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必须全面深化。
回顾40年前开启的改革开放征程,让中国走向世界、融入世界,从一个相对封闭、贫困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段历程带给我们最强烈的启示是,中国的发展从来都是在攻坚克难中前进,都起始于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大突破;每一次解决发展难题,都是依靠党带领全体人民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中国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礼貌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经济实现了持
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到达小康水平,市场供求关系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历史性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进取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打破单一公有制经济格局,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利用外资成效显著;科技教育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提高;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不断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成效显著;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受教育水平和礼貌程度明显提高,社会整体礼貌程度大幅提升;融入了世界主流礼貌,锁定了中国的发展道路。

40年来,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展开,逐步深化。对外开放的大门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循序打开,全方位推进。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进取性,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真正活跃和兴旺起来,使社会主义制度在除弊创新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学习改革开放简史心得体会3篇
20-年是改革开放40年,4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心中也充满无限的期盼。在20-年的新年贺词中,总书记说:“我
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 回想过去,我们40年风雨兼程,路途艰辛,可是硕果累累。改革开放40年发展,中国人民生活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发展,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礼貌和充满活力的历史转变;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总体到达小康水平,科技教育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提高;人民群众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受教育水平和礼貌程度明显提高,社会整体礼貌程度大幅提升;中国科技飞速发展,制造业由“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中国社会发生了全方位的历史性转变。
继往开来,中国发展永不止步,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全面深化改革,着眼全局性重大问题进行顶层设计,狠抓改革落实,一往无前。今年是我党的十九大开局之年,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中国也踏上了新的历史征程。总书记多次强调,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狠抓什么,推进什么,经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获得感。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时代旗帜,是中国人民最为自信和自豪的伟大创举。
40年的改革历程,其实也是我们对完美生活的期盼和向往的历
程。也是我们这一代人成长的历程。回想80年代小学课本中提到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就是那个年代的期盼;90年代高中英语课本中有一篇是想到20-年实此刻家中购物的文章,今日我们身边早就实现了,21世纪初我们参加工作时都在使用BB机,购买一台手机同时实现单向收费又是我们那个年代的一个期盼。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也就是此刻我们所处的年代,汽车成为普通家庭必备用品,在十年前也是我们很多人的期盼。
而接下来的第三个十年,也就是20-年后中国社会要实现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重申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之一(建党一百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时到建国一百周年暨205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礼貌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就是我们现阶段的期盼和向往。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来看,我相信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奋斗,上述期盼和既定目标必须能如期实现。





推荐访问:简史 有感 改革开放 读改革开放简史有感 读改革开放简史有感 读改革开放简史有感2000字

上一篇:2022年度春季开学教师培训个人心得体会五篇(完整文档)
下一篇: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心得体会范本【10】(全文完整)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