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正确认识新形势下经济全球化(完整)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2-08-11 点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正确认识新形势下经济全球化(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正确认识新形势下经济全球化(完整)

正确认识新形势下的经济全球化6篇

【篇一】正确认识新形势下的经济全球化

正确认识新形势下的农经管理工作

作者机构:无

来源:农村财务会计

ISSN:1002-5588

年:2003

卷:000

期:004

页码:1

页数:1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中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市场经济

摘要:@@ 首先,要立足根本,自觉地把我们的工作置身于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农民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基本力量.

【篇二】正确认识新形势下的经济全球化

提要稳中求进,稳是基础,进是争取;
一味求进,大局难稳;
只稳不进,机遇错失。稳是为更好地进,进是为长远的稳;
两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转型升级的紧迫性、艰巨性与世界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剧变力、震荡力广度交融。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一波三折,贻害连连。

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和经济体,尤其是经济大国,无一脱身于危机之外,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乃至欧盟、美国经济危机影响的冲击力仍在扩大,形势十分复杂严峻。一从国际环境看,当前受欧美债务危机冲击,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市场信心普遍动摇,大宗原材料价格起伏跌宕、世界经济增速下降;
欧元区以及欧盟的主要大国,救危机无良方,前景叵测;
尽管最近美国、日本经济出现复苏迹象,但基础尚不稳固,缺乏近期复苏的可持续性。综上所述,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3个显著特点:

一是政治周期、商业周期与地区动荡三者叠加,多种矛盾及利益冲突不断升级,日趋白热化。二是国际协调与合作更加困难,在世界经济形势可能趋于恶化的背景下,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面临的经济问题不同,各国之间的政策协调与国际合作难度加大。三是经济结构调整与短期政策目标存在明显冲突。

发达国家政府受债务规模高企、削减财政赤字压力增大等因素影响,难以有效实施重大结构性调整。与此同时,受信心缺失和去杠杆化的影响,发达国家继续推行的宽松货币政策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因此,发达国家实质性的结构调整尚未真正启动,新能源和低碳、生物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进展缓慢,制约着经济复苏的步伐。

从国内环境看,2012年受国际市场低迷、能源资源竞争加剧、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愈加突出等诸多因素影响,出口增速将明显降低,不排除发生较大波动的可能;
内需增长虽然由政策扩张刺激开始向市场主导转变,但基础还很不稳固,内需弥补外需任务仍然艰巨;
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困境短期难以根本转变,制造业投资增速可能明显降低。与此同时,货币供给总量仍然偏大,加之成本推动、输入性等因素影响,通货膨胀压力仍然不可忽视。因此,实现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二针对2012年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应加强防控风险的准备,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及时应对和化解各种冲击,防止经济增长出现大的波动,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宏观调控的关键就是要统筹处理稳增长、调结构、控物价的关系。

“稳增长”,一方面要防止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滑坡,另一方面要特别防止追求过高的经济增速。要把经济增速稳定在合理区间,既不能在内外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盲目追求高速度,又要避免经济增速出现持续回落;
同时努力化解国内外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是增加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改善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基础。“调结构”是转方式的主攻方向和关键所在,是培养竞争新优势,形成增长的新动力,实现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途径。经济增速放缓和产能过剩矛盾凸显,增大了结构调整压力,也为结构调整提供了时间窗口,要紧紧抓住当前有利时机,下大决心推进结构调整,力求取得实质性进展,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这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要通过稳增长、控物价为调结构创造必要的、宽松的条件,通过有效的调结构、促转变、提效率、增效益,真正从根本上营造能够较长时期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景。

“控物价”首先关系到保障和改善民生。物价稳定,居民的生活稳定就有了基本保障。“控物价”与“稳增长”有密切联系。经济增长比较平稳,总供给与总需求大体平衡,物价总水平就不可能大幅提升。最近一段时期,物价涨幅已有回落,但推动价格上涨的压力仍然存在。2011年11月末,M2余额超过82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名义GDP的2倍左右,明显高于2008年的

1.5倍。表明相对于社会生产流通的总规模,货币供给仍然明显偏多。同时中国已进入资源要素价格普遍推高阶段,成本推动的价格上涨压力将持续加大。随着美欧经济困难增加,美元、欧元要寻求宽松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输入性涨价的压力有增无减。此外,理顺国内比价关系,完善资源、能源等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也会影响物价上涨。因此,“控物价”一方面要继续巩固已有成果,防止物价涨幅过高;
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国内、国际经济的现实环境及条件,把握好“控物价”的目标与经济发展规律对物价必然作用的统一,适当提高对物价上涨的容忍度,为价格机制改革预留空间。这是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营造良好宏观环境的重要前提。

综上所述,只有统筹处理好速度、结构、物价三者关系,才能在避免经济增长出现大的波动的同时,增强自主增长内生动力,为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条件。三当前,国际国内经济态势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但从中长期看,我国经济发展有两个趋势可以基本确定:

一是经济增长速度已开始小幅下降;
二是物价上涨的内外压力交织并将较长时期存在。应对经济增长速度低一点、物价高一点可能带来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从长期看,根本途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变幻莫测,关键在于准确、辩证理解和把握好“稳中求进”这一经济工作总基调:

稳中求进,稳是基础,进是争取;
一味求进,大局难稳;
只稳不进,机遇错失。稳是为更好地进,进是为长远的稳;
两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把握好稳中求进,才能有效防止经济增速大幅下滑,同时力避物价涨幅反弹,有利于疏解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等各方面压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牢牢把握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调整经济结构,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夯实经济社会得以健康、持续、较快发展的基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加快调整需求结构,着力提高社会最终消费在内需中的比例。要尽快把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解决居民住行困难和消费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
要注重在经济发展基础上较大幅度增加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要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和覆盖范围,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要加快解决制约城镇化的瓶颈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开拓国内消费投资增长的广阔空间;
要全面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充分发挥市场竞争和产业政策引导作用,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要大力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
要根据长远发展规划促进区域、城乡经济在调整、转型中科学协调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作用,要着力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要高度重视实体经济的创新驱动作用,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功能,要充分激发和尊重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大力推进体制改革,优化创新环境。在近现代世界经济发展历程中,中国能与世界主要国家同步迎接新的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当前尚属首次,这是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我们要坚定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制高点,走出一条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中国特色的科技振兴之路。

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性转变,根本上要依靠深化改革,依靠市场体制机制的保障。要坚定不移地深化经济体制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要以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和涉外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健全和完善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政府自身改革,进一步强化政府在公共服务、社会管理方面的职责,减少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
要进一步理顺政府、市场、企业三者关系,建立健全法制、透明、公正、高效的政府管理体制。

【篇三】正确认识新形势下的经济全球化

正确认识新形势下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的新变化作了科学的分析,指出这些变化“并没有改变我国工人阶级的地位,而且从长远看有利于提高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发挥工人阶级的整体优势”。深刻理解这一论断,对于正确认识新形势下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进一步发挥工人阶级的作用,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工人阶级的新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工人阶级出现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队伍迅速扩大,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目前,我国职工总数已达两亿多人,比1978年增加了一倍多。工人阶级内部结构变化的新特点是:其一,新增成员主要来自农村中年轻的“富余劳动力”,他们给工人阶级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二,在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靠知识的条件下,作为工人阶级一部分的知识分子,队伍迅速扩大,作用日益重要;
其三,随着第三产业的崛起,在各类服务业中劳动的职工人数显著增加;
其四,职工所在经济组织的所有制形式呈现多样化,有一亿多职工在各类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就业。

岗位流动加快,职工更加年轻化。过去的职工基本上属于“单位所有制”,很少也很难流动。如今随着竞争的加剧,职工就业岗位的流动性不断增强。据调查,有三分之一的职工、而且主要是年轻职工跨单位调动过工作。目前全国职工平均年龄只有三十六岁左右。职工的流动性与年轻化,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科学文化和技术素质明显提高。在改革与竞争的推动下,职工的学习热情和上进心不断增强,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在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的基础上,职工的技术素质进一步优化。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1978年国有经济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为四百三十四万五千人,约占职工总数的5.8%;
到1999年,国有经济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已达三千零六十万五千人,约占职工总数的26%。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职工比重有较大幅度增加。

整体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收入差距有所拉大。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扣除物价因素,计划内管理的职工平均工资每年增长4.4%,职工工资外收入平均每年增长23.5%。财产性收入、知识产权收入逐渐成为部分职工新的经济收入来源。在城镇职工收入中,工资外收入相当于工资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8%上升到现在的40%左右。职工之间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差距拉大,主要是不同地区、行业、所有制单位职工收入的增长幅度不平衡,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有不同程度的扩大。值得注意的是,一部分职工由于企业经营状况不佳或者自身的原因而下岗失业,收入减少,甚至进入新的贫困群体。

多数企业的职工依法享有各种实际权益,思想积极向上。随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劳动关系的初步形成以及国家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的陆续出台和完善,许多企业重视保护职工的各项合法权利,使职工具有真实的知情权、建议权和监督参与权。但也有一些企业忽略职工的权利,特别是在一些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职工仅仅是劳动力而已,谈不上民主管理权利。在广大职工中,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逐步确立,但价值观念趋向多样化。

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没有变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国家性质决定了工人阶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但是,面对工人阶级的新变化,一些人却提出了“工人阶级是否还具有主人翁地位”的疑问。综合分析上述种种新变化,不难看出,“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扩大,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日益提高,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也在发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形成的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的内涵和实质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是某些外在表现。我国的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没有变,工人阶级作为国家主人翁的经济基础没有变;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没有变,工人阶级及其成员仍然依法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各种权利,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仍然在工人阶级的领导之下。因此,结论只能是,我国工人阶级仍然是领导阶级,具有政治上、经济上、思想文化上的国家主人翁地位。虽然局部的变化和某些倾向值得注意和研究,但从总体上、主流上、本质上说,工人阶级的社会作用越来越重要,社会地位越来越高。

为了深入说明这一基本判断,有必要澄清以下认识:

———“大批工人下岗了、失业了,工人阶级还是领导阶级吗?”工人阶级在我国的领导地位是由宪法规定的,体现在社会政治生活的实际运作之中。只要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在执政,那么工人阶级作为领导阶级的地位就不会变,而不论少数职工是否下岗失业。这是一。其二,在我国,下岗失业的职工在整个职工队伍中只占极少数,不影响工人阶级的整体社会地位。其三,少数职工之所以会下岗失业,主要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发展生产力的过程是以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同落后生产力相联系的某些行业不可避免地要被淘汰,而与这些落后行业相联系的职工也就难免下岗失业。顺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而进行的经济改革和结构调整,从根本上说有利于实现包括暂时下岗失业职工在内的工人阶级的整体利益。其四,党和政府在积极推进经济改革和结构调整的同时,一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加强对下岗失业职工的培训,使他们通过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尽快走上新的劳动岗位;
另一方面加紧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尽可能减少下岗失业职工的生活困难。这进一步表明了工人阶级作为国家主人翁地位的不可动摇性。

———“企业改制以后,说了算的是股东会、是‘老板’,工人不再是主人了。”人民当家作主,并不是说人人都去直接管理国家事务。同样,承认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也不能说什么事情都得由作为个体或小群体的职工说了算。职工在企业和社会中的主人翁地位,主要表现为依法享有各种权益。在国有企业中,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基本渠道是职工代表大会。依照《公司法》的规定,职工在企业中有知情权和建议权,有监督参与权,有权组织工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工会必须履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义务。

———“现在吃香的是知识分子,传统的产业工人不吃香了。”在传统工业社会中,产业工人奋战在第一线,理所当然地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如今,社会逐步进入信息社会,掌握更多知识的知识分子受到愈来愈多的社会尊重也是理所当然的。“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大大增强了工人阶级的科技文化素质。”工人阶级是与先进生产力相联系的。在高新技术产业大发展的今天,大多数传统工业产业已经或正在受到现代科技的渗透、改造和提升,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必须强调的是,知识分子地位的提高,这本身就意味着工人阶级地位的提高,而不是相反。

———“新的社会阶层迅速涌现,会削弱和取代工人阶级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但是,就总体而言,这些新的社会阶层的先进性无法同工人阶级相比。中国工人阶级“具有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和革命的坚定性彻底性等品格”,“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而“农民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同工人阶级紧密团结,是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发展不会削弱和取代工人阶级的地位。

进一步发挥工人阶级的作用

研究新形势下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目的是澄清认识,巩固和强化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进一步发挥工人阶级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必须高度重视发挥工人阶级的作用。工人阶级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要创造者,是我们党执政的阶级基础,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工人阶级作用的发挥。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再次强调:“中国工人阶级始终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只重视股东、不重视职工的问题在一些企业中仍然存在。实践证明,要真正搞好企业,建设好我们的国家,就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作用。

必须深入实际,真切地了解工人阶级的状况。依靠工人阶级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前提是了解工人阶级的真实状况,真切地知道职工在想什么,盼什么,密切与工人群众的感情。据调查,当前职工在“主人翁地位”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一些地方和行业的下岗失业情况较为严重,部分下岗失业职工生活得不到保障;
劳动执法艰难,民主权利受到冲击,部分职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在加强教育、提高素质方面缺乏有效措施。对广大职工的愿望和要求,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切实把职工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利益问题是工人阶级地位的核心问题,也是能否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作用的关键所在。为了更好地实现和发展工人阶级的利益,一是必须坚决打击无故克扣职工工资、随意延长劳动时间、只顾赚钱而不采取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措施等严重侵害职工利益的不法行为。二是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三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协调劳动关系为重点,紧紧围绕就业、分配、养老、保险、社会救助等各项改革,逐步构筑制度化、社会化的保障体系,优先扶持职工中的弱势群体。四是加强相关的法律制度建设。通过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制度,特别是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确保实现职工的合法经济权益,确保职工在企业重大决策、选任干部和日常管理中的发言权。

建立健全工会组织,发挥其积极作用。“组织起来”,是工人阶级实现自己利益的最有效的武器,是发挥工人阶级作用的基本途径。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把广大职工组织起来显得尤为必要。为此,中央决定要在新建企业组建工会组织,最大限度地把公有制、非公有制企业的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到2000年底,全国已建工会基层组织八十五万八千六百个,会员一亿零三百六十一万五千人。要通过发挥工会的积极作用,与各种损害职工利益的思想和行为作坚决的斗争。

跟上时代步伐,自觉地提高工人阶级自身的整体素质。历史上,中国工人阶级具有突出的特点和优点,始终走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最前列,为推动中国现代历史的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具有光荣传统的工人阶级一定要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与时俱进。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提高自身素质,承担起新时期的历史使命。

新中国成立后,“工人老大哥”的称呼响遍全国。如今,工人阶级作为国家的领导阶级,仍然是“老大哥”。维护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发挥好工人阶级的领导作用,才能有社会的稳定、发展和进步。这是大局。可以相信,在新的世纪,我国工人阶级的整体地位必将有新的提高。在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的领导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能实现。

【篇四】正确认识新形势下的经济全球化

正确认识对待经济全球化
作者:张宏云
来源:《甘肃教育》2007年第18期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标志;
正确对待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9(B)—0010—01

        

        全球化是个很大的历史尺度,人类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占统治地位,社会生产已成为社会化大生产。正是这种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需要巨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广阔的原料产地,在国际范围内调剂各种物资余缺,使国与国之间的生产、消费紧密地结合起来。迄今为止,全球化的发展已经历了二百多年,经历了若干阶段,所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资本的扩张过程一样久远。

        二战之后,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兴起,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提高。国际分工进一步加强,国与国之间的联系,已从原有的商品变换,广泛渗透到生产协作、技术信息交流、资本融通和劳务合作等各个领域,经济全球化呈现出生产的国际化、市场的国际化、资本的国际化、科技开发与应用的国际化、信息传播国际化等显著的特点,真正的全球化时代已到来。

        全球化时代有两个标志,第一个特征是统一市场的形成。在冷战之前,世界市场是分裂的,有相当一部分国家实行的并不是市场经济,而是计划经济。但是,苏联的解体,中国的对外开放,把这一现状给打破了,现在的生产力发展是在统一的空间里进行,所以全球市场经济是全球化的物质标志。

        第二个标志是全球化时代有它的物质技术手段。每个时代都有它的物质技术手段为标志。奴隶社会的物质技术手段是木器、青铜器;
封建社会的物质技术手段是铁器和纺车;
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技术手段是大机器、大工业生产,最早的是蒸汽驱动的机器,后来是电力驱动的机器,再后来是核能驱动的机器。那么全球化时代的物质技术基础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信息技术和网络化,它的本质是便宜,所以我认为,信息技术的普及为全球化时代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

【篇五】正确认识新形势下的经济全球化

正确认识两岸关系发展新形势

两岸关系是在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关系的简称。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

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不仅需要我们认真地总结历史经验,发挥,两岸双方政治智慧,积极面向未来;
更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加强两岸交流合作的新思路、新方式。回顾两岸关系的风雨历程,其间取得的积极成果和宝贵经验值得我们珍惜,其间经历的种种曲折和冲突值得我们深思。

两岸关系在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存在着历史遗留问题和今后难免遇到的新问题。如何做到积极抓住和切实用好机遇,冷静务实地对待和化解分歧,保持和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是两岸双方共同面临的课题。古人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今天,对于两岸双方来说,谋全局,就是要以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重,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局为重。只要真正秉持和认真贯彻“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理念,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就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我们应该意识到台湾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或者意识形态问题,而是一个牵涉多方利益的复杂历史问题。如今,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大陆与台湾的差异,如:大陆与台湾地区在感情、价值观、生活方式及社会制度之间的差异 国共两党、海峡两岸对“一个中国”原则在内涵认识上的差异 海峡两岸发展的长远目标和现实要求之间的差异 两岸各政党之间、各民族之间、各社会阶层之间、各宗教组织之间关系的差异;
等等。

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动摇,在此基础上以大学生独有的开放眼界对两岸关系的未来做出大胆但合理的设想。并且在祖国需要的时候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应更为努力地推动两岸直接“三通”进程,更为努力地促进两岸经济文化等各项交流合作,更为努力地推进两岸同胞和社会各界的交往,扩大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厚植两岸同胞的共同文化根基,增进两岸同胞的手足亲情,让中华民族精神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中焕发新的光彩,世代永续传承。

通过网络等媒介加强与台湾同龄人,尤其是我们学生群体的交流。尽力消除台湾人民对大陆的误解,在政治经济文化娱乐等各个方面向他们传递友好且多元的信息。这可能使对岸年轻人看到国内未来发展的潜力无限。

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虽然势头好转,但是“台独”分裂活动是台海局势动荡不安的祸根,只有坚决遏制分裂,才能维护台海稳定,促进台海和平,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我相信,只要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台湾问题迟早会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实现中华的统一。

【篇六】正确认识新形势下的经济全球化

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

作者:霍建国
作者机构: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来源:全球化年:2013卷:000期:007页码:45-47页数:3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全球化;跨国公司;价值链;竞争力
摘要:全球经济仍然处于一个剧烈的振荡和调整之中,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只有正确认识全球经济格局变化的实质,正确认识全球化带来的经济利益及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才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找准方向,掌握主动,把握先机.



推荐访问:新形势下 经济全球化 正确认识 正确认识新形势下经济全球化 正确认识新形势下的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是什么
上一篇: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关于以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提高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水平思考(2022年)
下一篇:2022年新疆自治区两会精神心得体会【完整版】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