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规划环评报告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0-08-21 点击:

  市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规划

 (2020 年

 ~2030 年)

 环境影响报告书

 目

 录

 1 总则 .............................................................. 1 1.1 任务由来 ........................................................ 1 1.2 评价依据 ........................................................ 2 1.3 评价目的与原则 .................................................. 7 1.4 评价时段、范围及因子 ............................................ 7 1.5 评价重点 ........................................................ 9 1.6 区域环境功能区及执行的环境标准 ................................. 10 1.7 环境保护目标和环境敏感区域 ..................................... 18 1.8 评价技术流程 ................................................... 23 1.9 评价方法 ....................................................... 23 1.10 规划环评与规划的全程互动情况 .................................. 24 2 规划分析 ......................................................... 25 2.1 规划概述 ....................................................... 25 2.2 规划协调性分析 ................................................. 43 3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 54 3.1 自然地理概况 ................................................... 54 3.2 生态状况及生态功能 ............................................. 57 3.4 社会环境概况 ................................................... 64 3.5 资源赋存与利用现状 ............................................. 65 3.6 本轮规划区开发现状 ............................................. 65 3.7 “三废”排放现状 .................................................. 70 3.8 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 79 3.9 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 ......................................... 81 3.10 主要环境问题与制约因素分析 ................................... 116 4 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118 4.1 规划环境影响识别 .............................................. 118 4.2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 122 4.3 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合理性及可达性分析 .......................... 122 5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 125 5.1 污染物排放量估算 .............................................. 125 5.2 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 134 5.3 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 135 5.4 声环境影响分析 ................................................ 139 5.5 固体废弃物影响分析 ............................................ 143 5.6 地下水、土壤环境影响分析 ...................................... 146 5.7 生态、景观环境影响分析 ........................................ 148 5.9 环境风险分析 .................................................. 155 5.9.1 风险总论 ..................................................... 155 5.9.7 小结 ......................................................... 163 5.10 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评估 ......................................... 163 6 规划方案综合论证和优化调整建议 .................................. 172 6.1 规划方案的环境合理性分析 ...................................... 172

 6.1.1 规划功能定位及发展目标分析 .................................. 172 12.1.2

 规划规模合理性分析.......................................... 172 6.1.3 规划布局合理性分析 .......................................... 172 6.1.4 规划结构合理性分析 .......................................... 173 6.1.5 规划区环境目标和评价指标可达性分析 .......................... 173 6.2 规划方案的环境效益论证 ........................................ 175 6.3 规划方案调整建议 .............................................. 176 6.4 近期项目的环保要求 ............................................ 176 6.5 规划合理性和环境可行性综合结论 ................................ 176 7 环境影响减缓对策和措施 .......................................... 177 7.1 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 177 7.2 水环境保护措施 ................................................ 180 7.3 声环境保护措施 ................................................ 188 7.4 固废污染防治措施 .............................................. 190 7.5 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 ...................................... 190 7.6 导入生态循环经济理念 .......................................... 192 7.7 环境管控要求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 193 7.8 规划实施过程中的保证措施 ...................................... 193 8 规划所包含建设项目环评要求 ...................................... 195 8.1 规划所包含具体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内容 .................. 195 8.2 项目的简化建议 ................................................ 195 9 环境影响跟踪评价计划 ............................................ 197 9.1 跟踪监测计划 .................................................. 197 9.2 跟踪评价计划及要求 ............................................ 201 10 公众参与 ....................................................... 203 10.1 公众参与调查对象 ............................................. 203 10.2 公众参与调查方式与过程 ....................................... 203 10.3 公众调查结果统计及分析 ....................................... 211 10.4 公众意见调查结论 ............................................. 221 11 结论 ........................................................... 222 11.1 规划概述 ...................................................... 222 11.2 环境影响识别 ................................................. 222 11.3 环境现状调查分析 ............................................. 223 11.4 规划合理性及与相关规划相容性分析 ............................. 223 11.5 公众参与 ..................................................... 224 11.6 环境保护措施 ................................................. 224 11.7 规划调整建议 ................................................. 226 11.8 综合结论 ..................................................... 226

  附件 1 市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规划的批复 附件 2 关于市茅凌高、低排渠水质提升处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 附件 3 关于市茅凌高、低排渠水质提升处理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批复 附件 4 关于市茅凌高、低排渠水质提升处理项目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设施验收意见的函 附件 5 环境质量现状检测报告

 1

 1

 总则

 1.1

 任务由来

 在国内区域合作进一步加强的大背景下,以广州、深圳、东莞等核心城市为代表的珠三角城市群迅速发展,珠江三角洲实现了现代工业化,与省内其它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地区形成了明显的梯级,茂名市属于泛珠三角区域,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框架下拓展城市发展,借助珠三角洲新的产业更新和升级的契机,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步伐。因此,茂名市积极承接深圳、东莞产业转移,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成为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重要环节。

 基于产业转移工业园大势发展的契机下,启动市创税产业结构、提 高行业生产效能,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快产业发展的必要方法,也是保持城市工 业增长、经济增长的关键途径。市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规划在与市 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保持一致的基础上,对区域用地情况与功能布局进行深入细化, 进一步对上位规划进行落实,也更好地指导用地范围内的建设,是能否顺利实现 市对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实现招商引资,推进整个市工业发展的关键。

 因此,产业转移工业园管理委员会委托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编制了 《市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规划》。按照规划,该规划区位于市中心城区西北(地理位置图详见图 1),其用地主要位于街道、石湾街道。规划区东至 207 国道(东南角拐点坐标:E110°35′55.86″、N21°38′20.40″)、南至 284省道(西南角拐点坐标:E110°34′20.23″、N21°38′37.77″)、西至街道禾化村 (西北角拐点坐标:E110°34′24.40″、N21°3 9′17.55″)、北至旺竹圩村(东北角拐点坐标:E110°36′22.28″、N21°3 9′10.08″),规划总用地面积 441.34 公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应当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制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并作为规划草案的组成部分一并报送规划审批机关审批。未编写有关环境影响报告的规划草案,审批机关不予审批”。2005 年,《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

 号文)指出,“必须依照国家规定对各类开发建设规划进行环境影响

 2

 评价”,“各级环保部门负责召集有关部门专家和代表提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查意见,作为审批规划的重要依据”。2006 年,国家环保总局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2006 年)》(环办[2006]109 号文)再次强调:“国务院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旅游度假区、边境经济合作区以及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各类工业园区,其区域开发规划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开发区及工业园区开发规划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由批准设立该开发区及工业园区人民政府所属的环保部门负责组织审查”。按以上规定,《市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规划》在报送规划审批机关审批之前,必须针对相应规划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根据以上背景,产业转移工业园管理委员会于2017 年 9 月委托南京赛特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承担市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工作。环评单位接受委托后,组织有关专业人员成立了课题组,并遵照《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在仔细阅读、研究了规划相关文件、资料和现场初步踏勘的基础上,按照规划编制单位的要求和相关环保要求,编制完成了《市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送审稿)》,呈送相关环境主管部门审查。

 1.2

 评价依据

 1.2.1

 国家环保政策和法律法规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 年 4 月 24 日修订,2015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18 年修订,2018 年 12 月 29

 日施行; (3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7 年 6 月 27 日修正,2018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 (4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18 年修订,2018 年 10 月 26

 日起施行; (5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2018 年修订,2018 年 12 月

 29 日施行;

 3

 (6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16 年修订)》,2016 年

 11 月 7 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 (7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2018 年 8 月 31 日第三届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2019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 (8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6 年修订)》,2016 年 9 月 1 日起施行;

 (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12 年 2 月 29 日修订,2012 年

 7 月 1 日起施行; (1 0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2006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

 (1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16 年 7 月 2 日修订;

 (1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09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

 (1 3 )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5 年 4 月 24 日修订;

 (1 4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1 年 3 月 1 日;

 (1 5 )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0 年 12 月国务院颁布;

 (1 6 )

 《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1996 年 8 月;

 (1 7 )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国发[1998]36 号;

 (1 8 )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国务院第 559 号令),2009 年 10 月 1 日起施行;

 (1 9 )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环保部令第 44 号,2017

 年 9 月 1 日起实施; (2 0 )

 《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环发

 [2012]77 号);

 (2 1 )

 《关于切实加强环境风险防范严格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环发

 [2012]98 号);

 (2 2 )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第 39 号,2005 年 12 月 3 号;

 (2 3 )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16 年 8 月 1 日实施;

 (2 4 )

 《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 版)》(2015 年 5 月 1 日起施行);

 (2 5 )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13 年 12 月 7 日修正,2013 年 12 月

 7 日起施行; (2 6 )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 年本)》(2013 年修订),2013 年 2 月

 4

 16 日; (2 7 )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修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 年本)> 有关条款的决定》, 2013 年第 21 号令;

 (2 8 )

 《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5 年修订)》, 2015 年第 22 号;

 (2 9 )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 (部令第 4 号),2019 年 1 月 1 日实施;

 (3 0 )

 《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环保部令第 35 号,2015 年 9 月 1 日起实

 施; (3 1 )

 《关于进一步规范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国家环保总局[2002]第

 88 号; (3 2 )

 《关于核定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有关问题的通知》,环办[2003]25 号;

 (3 3 )

 《关于加快推进企业环境行为评价工作的意见》,环发[2005]125 号;

 (3 4 )

 《关于加强环保审批从严控制新开工项目的通知》,环办函[2006]394号,2006 年 7 月 6 日;

 (3 5 )

 《关于印发<关于加强河流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的通知》,[2007]201

 号; (3 6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清理整顿各类开发区加强建设用地管理的通知》

 (国办发[2003]70 号文); (3 7 )

 《关于印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政府信息公开指南(试行)>的通知》,环办[2013]103 号,2013 年 11 月 14 日;

 (3 8 )

 《关于发布<环境空气细颗粒物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政策>的公告》, 环境保护部公告 2013 年第 59 号,2013 年 9 月 13 日;

 (3 9 )

 《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3]37 号;

 (4 0 )

 《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 (国发[2015]17 号);

 (4 1 )

 《关于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6]301 号;

 (4 2 )

 《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指导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2010]33 号); (4 3 )

 关于发布《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 GB 18599- 2001)等 3 项国家污染物控制标准修改单的公告(环保部公告 2013 年第 36 号)。

 5

 1.2.2

 地方环保政策和法规

  (1 )

 《广东省饮用水源水质保护条例》,2010 年 7 月 23 日修正; (2 )

 《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 广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 44 号)),2010 年 7 月 23 日施行; (3 )

 《广东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2012 年 7 月 26 日修正; (4 )

 《广东省节约能源条例》,2010 年 7 月 1 日起施行; (5)《广东省用水定额》,( DB 44T1461-2014); (6)《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2013-2020 年)》,粤府办[2013]26 号; (7 )

 《广东省排污许可证管理办法》,2014 年 4 月 1 日起施行; (8 )

 《转发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指导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10]40 号,2010 年 7 月13日; (8)

 关于印发《重点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的通知,粤环[2011]34 号; (9)

 《关于印发广东省实施差别化环保准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的 通知》,粤环[2014]27 号; (10)

 《关于印发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配套环保政策的通知》,粤环 [2014]7 号,2014 年 1 月 27 日; (11)

 《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粤府[2005]83 号; (12)

 《广东省严控废物处理行政许可实施办法》,2009 年 5 月 1 日; (13)

 《广东省实施〈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规定》,1999 年; (14)《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6~2020 年)》,2006 年 4 月 12 日; (14)

 《印发广东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三五”规划的通知》(粤府办 [2011]48 号);

 (15)

 《关于同意实施广东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的批复》,粤府函[2011]29 号; (16)

 《关于同意广东省地下水功能区划的复函》,粤办函[2009]459 号; (17)

 《广东省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7 年本)》,2008 年 3 月 17 日;

 6

 (18)

 《关于印发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修订版)的通知》,粤

 7

 府办[2005]15 号,2005 年 2 月 8 日; (19)

 《关于发布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建设项目名录 (2017 年本)的通知》(粤环[2017]45 号); (20)

 《关于印发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粤府[2012]120 号); (21)

 《关于印发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配套环保政策的通知》(粤环 [2014]7 号);

 (22)

 《关于印发广东省主体功能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的通知》(粤发改产业 [2014]210 号);

 (23)

 《关于关于实施差别化环保准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粤环 [2014]27 号);

 (24)《茂名市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2016-2020 年)》2017 年 7 月; (2 5 )

 《市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2017 年 8 月); (2 6 )

 《茂名市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水源保护区划》(粤府[1999]189 号); (2 7 )

 《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年)》。

 1.2.3

 评价技术规范

  (1 )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 HJ 2.1-2016); (2 )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 HJ 130-2019); (3 )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 HJ 2.2-2018); (4 )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表水环境》( HJ 2.3-2018); (5 )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 HJ 610-2016); (6 )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 HJ 2.4-2009); (7 )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 HJ 19-2011); (8 )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土壤环境(试行)》( HJ 964-2018); (9 )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HJ /T192-2015); (1 0 )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HJ 169-2016); (1 1 )

 《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标准》( HJ 274-2015)。

 (1 2 )

 《关于印发广东省污染源排污口规范化设置导则的通知》( 粤环 [2008]42 号)。

 8

 1.2.4

 规划文件及资料

  《市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规划(2020 年~2030 年)》;

 1.3

 评价目的与原则

 1.3.1

 评价目的

  以改善环境质量和保障生态安全为目标,论证规划方案的生态环境合理性和环境效益,提出规划优化调整建议;明确不良生态环境影响的减缓措施,提出生态环境保护建议和管控要求,为规划决策和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1.3.2

 评价原则

  (1 1 )

 早期介入、过程互动。评价应在规划编制的早期阶段介入,在规划前期研究和方案编制、论证、审定等关键环节和过程中充分互动,不断优化规划方案,提高环境合理性。

 (2 2 )

 统筹衔接、分类指导。评价工作应突出不同类型、不同层级规划及其环境影响特点,充分衔接“三线一单”成果,分类指导规划所包含建设项目的布局和生态环境准入。

 (3 3 )

 客观评价、结论科学。依据现有知识水平和技术条件对规划实施可能产生的不良环境影响的范围和程度进行客观分析,评价方法应成熟可靠,数据资料应完整可信,结论建议应具体明确且具有可操作性。

 1.4

 评价时段、范围及因子

  1.4.1

 评价时段

  《市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时限为 2015~2030 年,规划数据基准年为 2015 年。本次规划环评基准年为 2019 年,目标年为 2030 年。

 1.4.2

 评价范围

  评价范围以市产业集聚区约 4.41km 2

 的范围为主。

 (1)

 环境空气评价范围:市产业集聚区适当扩大到周边 2~3km 区

 9

 域作为评价范围。具体详见图 1.5-1。

 (2)

 水环境评价范围:园区污水处理厂排污口上游 500m 至塘荫河与罗江交叉口。

 (3)

 声环境评价范围:市产业集聚区边界外 200m 包络线范围作为声环境评价范围。

 (4)

 生态环境评价范围:市产业集聚区及边界外 200m 区域,延伸至周边陆生及水生生态环境等生态敏感目标。

 (5)

 地下水环境评价范围:参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 ( HJ 610-2016),评价范围定为规划区及其外扩 20km 2

 的范围。

 (6)

 环境风险评价范围:市产业集聚区及边界外扩 3km 范围。

 (7)

 土壤环境评价范围:市产业集聚区,同时考虑边界外 200m 范围。

 1.4.3

 评价因子

  根据对规划园区污染源、污染因子的分析,结合本地区的环境现状和我国相应的控制标准,确定评价因子如下表。

 表 表

 1.4-1 评 评 价 因子

 评价要

 素

 现状评价因子

 影响预测因子

 总量控制因子

 大气 SO 2 、NO 2 、PM 10 、PM 2.5 、TSP、TVOC、非 甲烷总烃、臭气浓度、氨、硫化氢 SO 2 、CO、TSP、NO X 、 非甲烷总烃、TVOC SO 2 、NO 2

 地表水 pH、SS、COD、氨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 石油类、LAS、挥发酚、总氰化物、氟化物、硫化物、六价铬、总铬、镍、锌

  COD、氨氮

  COD、氨氮

  地下水 K + 、Na + 、Ca 2+ 、Mg 2+ 、CO 3 2- 、HCO 3 - 、Cl - 、SO 2- 的浓度;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 4

 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硬度、铅、氟化物、镉、铁、锰、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铜、锌、镍、总大 肠菌群、石油类、硫化物

  -

  - 噪声 等效声级 Leq(A) 等效声级 Leq(A) -

  土壤 砷、镉、铬(六价)、铜、铅、汞、镍、四氯化碳、氯仿、氯甲烷、1,1-二氯乙烷、1,2-二氯乙烷、1,1-二氯乙烯、顺-1,2-二氯乙烯、反 -1,2-二氯乙烯、二氯甲烷、1,2-二氯丙烷、1,1,1,2-四氯乙烷、1,1,2,2-四氯乙烷、四氯乙烯、1,1,1-三氯乙烷、1,1,2-三氯乙烷、三氯乙烯、1,2,3-三氯丙烷、氯乙烯、苯、氯苯、 1,2-二氯苯、1,4-二氯苯、乙苯、苯乙烯、甲

  -

  -

 10

 评价要

 素

 现状评价因子

 影响预测因子

 总量控制因子

  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邻二甲苯、硝基苯、苯胺、2-氯酚、苯并[a]蒽、苯并[a]芘、苯并[b]荧蒽、苯并[k]荧蒽、䓛、二苯并[a、 h]蒽、茚并[1,2,3-cd]芘、萘

  固体 废物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固废、生活垃圾 - - 生态 农田、水生生物、陆生生物 - -

  1.5

 评价重点

 (1 1 )

 区域发展回顾评价。主要通过对区域现状土地开发利用、布局结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的实施情况,以及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主要行业污染物排放强度、环境质量的变化进行回顾分析,并对产业园现状进行评价,提出本次规划应关注的主要资源、环境、生态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

 (2 2 )

 环境质量现状分析。分析区域环境空气、水环境、声环境、土壤环境、地下水环境及生态环境现状,识别区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规划实施的环境制约因素。

 (3 3 )

 规划协调性分析。全面分析园区本轮规划目标、规模、布局与上层位规划的符合性、与同层位规划的协调性,重点分析规划之间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资源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同时分析规划方案的不确定性,并设置针对规划环境影响预测的多个情景。

 (4 4 )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评价产业园本轮规划对土地、水资源、能源的压力状况,分析进一步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对策和措施。

 (5 5 )

 资源生态环境要素影响分析。依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重点分析园区规划规模、规划布局、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布局对资源生态环境要素的影响, 进而分析论证其环境合理性。

 (6 6 )

 提出规划优化调整建议和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根据规划方案的环境合

 理性和可持续发展论证结果,提出园区今后发展的产业结构、布局和发展规模的优化调整建议;针对评价推荐的环境可行的规划方案实施后所产生的不良环境影响,提出环境影响减缓对策和措施。

 (7 7 )

 “ 三线一单 ” 与总量管控。以“资源利用上线、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为约束条件,从环境保护角度对区域规划实施提出约束性要求。

 11

 (8 8 )

 结论清单与项目简化。基于规划环评结论清单,结合对产业园拟建重大项目的分析,明确近期建设项目的环评要求,明确园区建设项目环评可以简化的具体意见,对符合规划环评结论清单要求的建设项目,强化联动,明确简化项目环评内容及类别。

 1.6

 区域环境功能区及执行的环境标准

  1.6.1

 环境功能区和环境质量标准

 1 、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及质量标准

 市产业集聚区附近的纳污水体为罗江水系。根据粤府函[2011]29 号文《广东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罗江(旺竹至县城)属于Ⅲ类功能区,水环境质量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塘荫河汇入罗江,水环境功能区相差不超过一级,因此,塘荫河水环境功能区为Ⅳ类功能区,水环境质量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见表 1.6-1。

 表 表

 1.6-1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

 单位:mg/L(pH 值除外) 编号

 水质指标

 III 类标准

 Ⅳ类标准

  1

 水温(℃)

 人为造成的环境水温变化应限制在:

 周平均最大温升≤1 周平均最大温降≤2 2 pH 值 6~9 3 溶解氧(mg/L) ≥5 ≥3 4 悬浮物* 30 60 5 高锰酸盐指数(mg/L) ≤6 ≤10 6 COD(mg/L) ≤20 ≤30 7 BOD 5 (mg/L) ≤4 ≤6 8 氨氮(mg/L) ≤1.0 ≤1.5 9 总磷(mg/L) ≤0.2 (湖、库 0.05)

 ≤0.3 (湖、库 0.1)

 10 石油类(mg/L) ≤0.05 ≤0.5 11 总氮(mg/L) ≤1.0 ≤1.5 12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mg/L) ≤0.2 ≤0.3 13 粪大肠菌群(个/L) ≤10000 ≤20000 注:*》 《地表水资源质量标准》( (SL63-94。

 )。

 2 、地下水环境功能区划及质量标准

 表 表

 1.6-2 地 下水环境质 量 标准

 单 位:

 :mg/L 污染物名称

 Ⅰ类标准值

 Ⅱ类标准值

 Ⅲ类标准值

 Ⅳ类标准值

 Ⅴ类标准值

 pH 6.5-8.5 5.5-6.5,8.5-9 <5.5,>9

 12

 硝酸盐 ≤2 ≤5 ≤20 ≤30 >30 氨氮 ≤0.02 ≤0.1 ≤0.5 ≤1.5 >1.5 高锰酸盐指数 ≤1.0 ≤2.0 ≤3.0 ≤10 >10 总硬度 ≤150 ≤300 ≤450 ≤650 >650 溶解性总固体 ≤300 ≤500 ≤1000 ≤2000 >2000 挥发性酚类 ≤0.001 ≤0.001 ≤0.002 ≤0.01 >0.01 氰化物 ≤0.001 ≤0.01 ≤0.05 ≤0.1 >0.1 硝酸盐 ≤2.0 ≤5.0 ≤20 ≤30 >30 亚硝酸盐(以 N 计)

 ≤0.01 ≤0.10 ≤1.00 ≤4.80 >4.80 氟化物 ≤1.0 ≤1.0 ≤1.0 ≤2.0 >2.0 汞 ≤0.0001 ≤0.0001 ≤0.001 ≤0.002 >0.002 砷 ≤0.001 ≤0.001 ≤0.01 ≤0.05 >0.05 铬(六价) ≤0.005 ≤0.01 ≤0.05 ≤0.1 >0.1 总大肠菌群 (MPN/100mL)

 ≤3 ≤3 ≤3 ≤100 >100 铅 ≤0.005 ≤0.005 ≤0.01 ≤0.1 >0.1 镉 ≤0.0001 ≤0.001 ≤0.005 ≤0.01 >0.01 铁 ≤0.1 ≤0.2 ≤0.3 ≤2.0 >2.0 锰 ≤0.05 ≤0.05 ≤0.1 ≤1.5 >1.5 锌 ≤0.05 ≤0.5 ≤1.0 ≤5.0 >5.0 铜 ≤0.01 ≤0.05 ≤1.00 ≤1.50 >1.50 镍 ≤0.002 ≤0.002 ≤0.02 ≤0.10 >0.10 硫化物 ≤0.005 ≤0.01 ≤0.02 ≤0.10 >0.10 3 、环境空气功能区划及质量标准

 根据《茂名市大气环境功能区划》,本规划区所在区域为环境空气二类功能区,环境空气质量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二级标准;对于 GB3095-2012 中无规定的因子,硫化氢、NH 3 、TVOC 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18)附录 D 其他污染物空气质量浓度参考限值;非甲烷总烃参照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详解》中的推荐值;臭气浓度执行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二级新改扩建厂界标准值。具体的标准值见表 1.6-3。

 表 表

 1.6-3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

 单位:mg/m 3

 污染物名称

 取值时间

 浓度限值

 标准来源

  SO 2

 1 小时平均 0.50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

 二级标准及其修改单 24 小时平均 0.15 年平均 0.06

 NO 2

 1 小时平均 0.2 24 小时平均 0.08 年平均 0.04

 13

 PM 10

 24 小时平均 0.15

 年平均 0.07 PM 2.5 24 小时平均 0.075 年平均 0.035 O 3

 日最大 8 小时平均 0.16 1 小时平均 0.2 TSP 24 小时平均 0.30 CO 24 小时平均 4 1 小时平均 10 氨 1 小时平均 0.2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 (HJ2.2-2018)附录 D 硫化氢 1 小时平均 0.01 TVOC [1]

 1 小时平均 1.2 8 小时平均 0.6

 非甲烷总烃

 一次值

 2.0 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详解中关于非甲烷总烃小时质量标准的要 求 注:[1]TVOC 1h 平均质量浓度限值按大气导则附录D 8h 平均质量浓度限值

 2 倍折算。

 4 、声环境功能区划分

 本规划所在区域为乡村环境为主,目前声环境质量良好。省道和高速公路两侧 30m 范围可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 4a 类标准,即昼间 ≤70dB(A),夜间≤55dB(A)。对于未划定声环境功能区的村庄区域,本评价中按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 2 类标准,即昼间≤60dB(A),夜间 ≤50dB(A)。声环境质量标准采用《声环境质量标准》( GB 3096-2008),执行其相应的类别标准,详见表 1.6-4。

 表 表

 1.6-4 评 评 价 范围内声 环 境功能区

 声环境功能区

 区域功能

 噪声限值(dB(A))

 )

 昼间

 夜间

 2 类区 以金融商业、集市贸易为主要功能,或者居住、商业、工业混杂,需要维护住宅安静的区域

  60

  50 4a 类区 交通干线两侧一定距离之内,需要防止交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 70 55 5 、生态控制区区划

 根据《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6-2020 年)》,本规划区位于“茂名- 吴川平原台地生态农业城镇密集生态功能区”,属于集约利用区中的城镇开发区, 该区要强化规划指导,限制占用生态用地,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

 6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园区内土壤执行《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14

 (GB36600-2018)中第二类用地筛选值,具体见表 1.6-5。

 表 表

 1.6-5 土 土 壤 环境质量标 准 值

 单位 位:mg/kg 序号

 污染物项目

 筛选值

 管制值

 第一类用地

 第二类用地

 第一类用地

 第二类用地

 重金属和无机物

 1 砷 20 60 120 140 2 镉 20 65 47 172 3 铬(六价)

 3.0 5.7 30 78 4 铜 2000 18000 8000 36000 5 铅 400 800 800 2500 6 汞 8 38 33 82 7 镍 150 900 600 2000 挥发性有机物

 8 四氯化碳 0.9 2.8 9 36 9 氯仿 0.3 0.9 5 10 10 氯甲烷 12 37 21 120 11 1,1-二氯乙烷 3 9 20 100 12 1,2-二氯乙烷 0.52 5 6 21 13 1,1-二氯乙烯 12 66 40 200 14 顺-1,2-二氯乙烯 66 596 200 2000 15 反-1,2-二氯乙烯 10 54 31 163 16 二氯甲烷 94 616 300 2000 17 1,2-二氯丙烷 1 5 5 47 18 1,1,1,2-四氯 乙烷 2.6 10 26 100 19 1,1,2,2-四氯 乙烷 1.6 6.8 14 50 20 四氯乙烯 11 53 34 183 21 1,1,1-三氯乙 烷 701 840 840 840 22 1,1,2-三氯乙 烷 0.6 2.8 5 15 23 三氯乙烯 0.7 2.8 7 20 24 1,2,3-三氯丙 烷 0.05 0.5 0.5 5 25 氯乙烯 0.12 0.43 1.2 4.3 26 苯 1 4 10 40 27 氯苯 68 270 200 1000 28 1,2-二氯苯 560 560 560 560 29 1,4-二氯苯 5.6 20 56 200 30 乙苯 7.2 28 72 280 31 苯乙烯 1290 1290 1290 1290 32 甲苯 1200 1200 1200 1200

 15

 33 间二甲苯+对二 甲苯 163 570 500 570 34 邻二甲苯 222 640 640 640 半挥发性有机物

 35 硝基苯 34 76 190 760 36 苯胺 92 260 211 663 37 2-氯酚 250 2256 500 4500 38 苯并[a]蒽 5.5 15 55 151 39 苯并[a]芘 0.55 1.5 5.5 15 40 苯并[b]荧蒽 5.5 15 55 151 41 苯并[k]荧蒽 55 151 550 1500 42 䓛 490 1293 4900 12900 43 二苯并[a]蒽 0.55 1.5 5.5 15 44 茚并[1,2,3-cd] 芘 5.5 15 55 151 45 萘 25 70 255 700 注:

 ① 具体地块土壤中污染物检测含量超过筛选值,但等于或者低于土壤环境背景值水平的,

 不纳入污染地块管理。

  1.6.2

 污染物排放标准

  ( (1 )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规划区涉及制药(不含化学合成、生物工程等)、农副产品加工等工业,涉及相关工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有《中药类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1906-2008)、《提取类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21905-2008)、《发酵类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21903-2008)。根据上述标准中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适用于企业向环境水体的排放行为。企业向设置污水处理厂的城镇排水系统排放废水时,其污染物的排放控制要求由企业与城镇污水处理厂根据其污水处理能力商定或执行相关标准,并报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城镇污水处理厂应保证排放污染物达到相关排放标准要求。”按照规划,规划区内企业向设置污水处理厂的城镇排水系统排放废水,根据有关规定需达到广东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时段三级标准。综上, 规划区内企业排放的废水需达到广东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

 第二时段三级标准后再排入该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入驻企业有行业标准的执行行业标准要求。

 污水处理厂尾水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一级标准的B 标准及广东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时段一

 16

 级标准中的严者后排放。

 16

  表 表

 1.6-6 水污染 物 排放执行标准

 单位:mg/L

 时段

  污染物

  pH

 COD

 BOD 5

  SS

 氨氮

  石油类

 动植物

 油

 硫化物

  挥发酚

  总铬

  六价铬

  总铅

  砷

  镉

  铜

  LAS

 总磷

  氰化物

 排入污水管网标准 DB44/26-2001 第二时段三级 标准

 6~9

 500

 300

 400

 -

 20

 100

 1.0

 2.0

 1.5

 0.5

 1.0

 0.5

 0.1

 2.0

 20

 -

 1.0 CJ343-2010 B 级标准 6~9 500 350 400 45 20 100 1.0 1.0 1.5 0.5 1.0 0.5 0.1 2.0 20 8 0.5 污水处理厂接 管标准 6~9 500 -- 400 35 20 100 1.0 2.0 禁 入 禁入 禁入 禁入 禁入 2.0 20 0.3 1.0 企业预处理达 到标准 6~9 500 300 400 35 20 100 1.0 1.0 禁 入 禁入 禁入 禁入 禁入 2.0 20 0.3 0.5

 尾水执行标准 DB44/26-2001 第二时段一级标准

 6~9

 40

 20

 20

 10

 5

 10

 0.58

 0.3

 1.5

 0.5

 1.0

 0.5

 0.1

 0.5

 5.0

 -

 0.3 GB18918-2002 一级标准中的 B 标准

 6~9

 60

 20

 20

 8

 3

 3

 1.0

 0.5

 0.1

 0.05

 0.1

 0.1

 0.01

 0.5

 0.5

 0.5

 0.5 污水处理厂排 放标准 6~9 40 20 20 8 3 3 0.58 0.3 0.1 0.05 0.1 0.1 0.01 0.5 0.5 0.4 0.3

 17

 (2 2 )

 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本规划设有现代科技生物制药区、农副产品深加工区、商贸物流区、电子信息区(电子产品组装)等,主要废气来源于化橘红制药、明胶、蛋白质生产、农副产品(鱼粉、鱼膏等)加工过程中粉尘废气、异味。粉尘废气执行广东省《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7-2001)第二时段二级标准,锅炉废气执行《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3271-2014), VO C s

 参考执行广东省《家具制造行业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标准》( D B44/814-2010),臭气浓度执行《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二级新改扩建厂界标准值,饮食油烟废气执行《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 GB 18483-2001),污水处理厂排放的氨、硫化氢、臭气、甲烷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二级标准。具体标准值见表 1.6-7、1.6-8。

 表 表

 1.6-7 环境空气污染物排放执行标准

 ( (mg/m 3 )

 排放源

 污染物

 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执行标准

 锅炉废气 SO 2

 50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3271-2014)中新建燃气锅炉标准 NO x

 200 颗粒物 20

  其它一般排放源 SO 2

 500

  《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 (DB44/27-2001)第二时段二级标准 NO x

 120 颗粒物 120 非甲烷总烃 120 VOCs 30 广东省《家具制造行业挥发性有机化合 物排放标准》(DB44 /814-2010)

 臭气浓度 20(无量纲)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 二级新改扩建厂界标准值 饮食业 油烟 2 《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 (GB18483-2001)

 注:由于规划区内工业企业排气筒高度不确定,本次仅列出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表 表

 1.6-8 城镇污水处理厂厂界废气排放最高允许浓度

 序号

 污染物

 二级标准浓度限值( (mg/m 3 )

 选用标准

 备注

 1 氨 1.5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8918-2002)

 / 2 硫化氢 0.06 / 3 臭气 20 无量纲 4 甲烷 1 厂区最高体积浓度 (3 3 )

 噪声排放标准

 根据前述分析,规划区按 2 类声环境功能区划执行,因此,建设期执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标准》(GB12523-2011)中的噪声限值标准;规划实施后规划区内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

 18

 中 3 类标准;宜居住区、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和商业经营活动边界执行《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 22337-2008)》中 2 类标准。具体标准值见表 1.6-9。

 表 表

 1.6-9 噪声排放 执 行标准

 单 位:dB(A) 时间

 活动方式

 执行标准

 噪声限值

 昼间

 夜间

 建设期 施工活动 《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 (GB12523-2011) 70 55

  营运期 生产活动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2348-2008)3 类 》 65 55 商业经营活动 《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22337-2008)》2 类 60 50 1.7

 环境保护目标和环境敏感区域

 环境保护敏感区域是指在环境评价范围内因规划的实施而容易受到影响的区域,也即是指那些对规划实施产生的环境影响比较敏感的区域。按本规划实施后产生的环境空气、生态环境、噪声、固体废物、废水等不利影响,规划区范围内的主要环境保护敏感区域(点)。主要环境保护敏感区域(点)分布详见表 1.7-1 和图 1.7-1,园区与饮用水源保护区位置关系见图 1.7-2。

 表 表

 1.7-1 主要环境保护敏感区域

 编号

 名称

 所属镇

 距离园区边界相对

 方位及距离

 规模

 敏感因素

 1 欧埚塘

  石湾街道 NW,50m 200

  环境空气二类区 2 大坡 N,50m 150 3 旺竹圩村 N,550m 600 4 文家埇 N,1250m 160 5 刮麻埇 N,1280m 50 6 六岭塘 N,2350m 80 7 莲花村 N,2250m 50 8 牛路顶 NW,2250m 80 9 莲花塘 NW,2050m 150 10 李山村 W,2000m 300 11 和顺垌 W,2350m 150 12 波罗埇 W,2450m 60 13 孔雀埇 SW,2480m 80 14 米山村 SW,2250m 300 15 丁香埇 SW,2500m 200 16 丹竹水

  街道 SW,2650m 200 17 禾化村 SW,50m 320 18 和化 SW,350m 180 19 梧桐 SW,1350m 200 20 木根村 SW,2350m 200 21 出拔村 S,2450m 200

 19

 编号

 名称

 所属镇

 距离园区边界相对

 方位及距离

 规模

 敏感因素

 22 坡石村

 NE,850m 180

 23 排村 NE,750m 160 24 上郭村 NE,1950m 600 25 茅山塘 E,30m 100 26 低坡 E,30m 90 27 石碑 E,30m 120 28 三里塘村 E,1450m 800 29 秧地坡

  下郭街道 S,50m 310 30 大田埇 S,750m 600 31 桂埇 S,1050m 400 32 文子山村 S,1750m 700 33 白银坡 S,1700m 90 34 顺东坡 S,2050m 90 35 旺财塘村 S,2150m 500 36 丁香埇 S,2350m 200 37 碑边 S,2350m 210

  38

  塘荫河 南北向穿过园 区

  -

  纳污水体

  Ⅳ类水 39 罗江 园区外 NE,1400m 纳污水体 Ⅲ类水 40 大华水库 园区外 SW,4900m 水源保护 区 II 类水

 20

  图 图

 1.7-1 环 环 境 敏感目标图

 21

  图 图

 1.7-2 地 地 表 水环境评 价 范围图

 22

  图 图

 1.7-3 规划区域与饮用水源相对位置图

 23

 1.8

 评价技术流程

 1.9

 评价方法

 图 图

 1.8-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流程图

 评价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具体的评价方法见表 1.9-1。

 表 表

 1.9-1 评 评 价 方法

 评价环节

 评价方法

 规划分析 叠图分析 现状调查与评价 收集资料、现场调查、环境监测 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指标确定 清单法、矩阵法

 24

 规划实施生态环境压力分析 负荷分析、趋势分析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数学模型、指标评判、类比法、数值模拟、情景分析 环境风险评价 风险概率统计

  1.10

 规划环评与规划的全程互动情况

 本次产业集聚区规划环评工作于 2017 年 10 月正式启动,在规划纲要编制阶段即已介入。在规划纲要编制和规划研究阶段、规划编制等阶段,评价单位与规划编制单位全过程互动,评价单位主要从产业规划、空间布局等方面提出了优化调整建议以及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其中,评价单位所提出的调整建议及制约因素,并已在规划文本中作了相应的修改和完善。评价单位对规划方案的反馈意见及规划采纳情况具体见表 1.10-1。

 表 表

 1.10-1 规划方案的优化调整建议及采纳情况一览表

 序号

 规划要素

 评价单位反馈意见

 采纳情况

 1 环境质量底线 2017 年时塘荫河的氨氮和COD现状超标,没有水环境容量 通过河道整治工程,2019 年塘 荫河的氨氮和COD现状达标 2 生态环境红线 纳污河流塘荫河与罗江交叉口在生态红线 范围内 罗江取水口上移工程已经获得 批准

 25

 2

 规划分析

 2.1

 规划概述

 2.1.1

 规划范围与规划时段

  按照规划,该规划区位于市中心城区西北(地理位置图详见图 1),其用地主要位于街道、石湾街道。规划区东至 207 国道(东南角拐点坐标:

 E110°35′55.86″、N21°38′20.40″)、南至 284 省道(西南角拐点坐标:E110°34′20.23″、 N21°38′37.77″)、西至街道禾化村(西北角拐点坐标:

 E110°34′24.40″、 N21°39′17.55″)、北至旺竹圩村(东北角拐点坐标:E110°36′22.28″、N21°39′10.08″),规划总用地面积 441.34 公顷。

 规划时段为 2015 年~2030 年,本次评价基准年为 2019 年。

 2.1.2

 规划定位、功能与目标

  2.1.2.1

 规划定位 根据《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等 8 个部门关于推动各地依托产业园区带动产业集聚发展的函》文件精神,市提出按照有利于“产城互动、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绿色生态”的原则,依托...

推荐访问:发展规划 环评 产业集聚
上一篇:团委换届工作总结x
下一篇:单位审计自查整改报告2篇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