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欲双赢 营谐长寿(三)]修杰谐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19-04-09 点击:

  三、解答“五谷与上药”养生   嵇康崇道尊儒,笃信养生。在《养生论》中是谈了不少上药养生的重要作用,从他例举的“区种”、“漫种”农作物中,完全可以证实,他也是注重五谷养生的,只是相对上药而言,论述时是偏轻了一点。因此,当《诘难》质疑他信奉上药养生为“绝五谷,去滋味”时,他在《答难》中立即作了如下回应。
  1.赞同上药与五谷并存文中说:“今不言五谷非神农所倡也。既言上药又倡五谷者,以上药希寡,艰而难致;五谷易殖,农而可久,所以济百姓而继天阏也,故而存之”。这是说,现在我不说五谷不是神农首倡的。神农既谈上药养生,又倡导食用五谷,是因为上等的药物十分稀少,而且求取艰辛难以得到;五谷容易种植,而且长久享用,用来接济百姓饮食的不足而挽救夭折的人民。这些解答,说明了古人重视上药而并没有看轻五谷的作用。文中接头说:“耒耒吕恳辟,从之不辍,何(至)养命蔑而不议,比殆玩所先习,怪于所未知”。这是说,农民翻土耕种开垦农田,日夜忙碌,为什么对上药的养生作用而不愿意选择呢?这大概是人们熟悉先前的饮食习俗而不知上药的营养价值吧。这些论述反映出人们对物稀难得的上药知之甚少或可望不可及的现实,但是,并没有看轻五谷的养生作用。从以下这段论述中更证明了这一点。“耳平原则有枣栗之属,池沼则有菱芡之类,虽非上药,犹(胜)于黍稷之笃恭也。岂云视息之具,唯立五谷哉”。这是说:“平原上生长着枣栗这类果品,池塘湖泽中生长着菱芡之类的水生植物,这些虽不是上等的药物,仍然比黍稷之类五谷要好吧?”从这些论述看,不仅没有排除五谷的养生作用,而且还扩大了五谷的食用范围,怎能说是看轻五谷呢?《答难》还把五谷与上药的养生价值做了对比时,说了下面一段话:“今不信有粮无充体之益,但谓延生非上药之之偶耳。请借以为难,夫所知麦之善于菽,稻之胜于稷,由有效而识之。假无稻稷之域,必以菽麦为珍养,谓不可尚矣。然则世人不知上药良于稻稷,犹守菽麦之贤于蓬蒿,而必天下之无稻稷也。若能杖药以自永,则稻稷之贱居然可知。知其若此,故准性理之所宜,资妙物以养身;植玄根于初九,吸朝霞以济神。”这是说,如今我不说菜肴、粮食没有充饥壮体的好处,只谈在延长生命方面不能与上药相比。请允许我借此话题和《诘难》讨论:人们都知道麦子比豆子、稻米比黄米好吃,这是从实践中认识的。假如没有稻米和黄米的地方,必然会把豆子和麦子视为珍贵和最好吃的食品,然而,世人不懂得上药优于稻、黄米,就好像固守豆、麦优于野菜而认定天下没有稻、黄米一样。如果和药物的优势相比,那么,稻、黄米和低贱显然可识了。懂得这些事理的人,可依循有益生命的原理,在广袤的自然界中,择取奇妙的药物,调养精神,保养身体。这些含蓄地解答和比喻,既说明了上药养生的重要,又肯定了五谷的养生作用,并以此阐明了自己信奉上药养生并非是绝五谷、去滋味,而是要人们注重这些极其珍贵的原始药物在养生保健中的重大作用。
  2.倡导节食养生《答难》在解答上药与五谷养生的另一层面,还孕含着节食养生的内容。不过这些内容是通过五谷的负面影响来论述的。文中写道:“五谷初虽甘香,入身臭处,竭辱精神,染污六腑,郁秽气蒸,自生灾蠹,饕�所阶,百疾所附。”这些论述,避开从正面谈饮食的营养作用,而是通过对饮食物在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垃圾、毒物对人体危害描述,提高人们对饮食物负面影响的重视,达到少量或适量节食的养生目的。文中从以下二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通过“螟蛉有子,果赢负之,性之变也;桔过江为枳,易土而变,形之异也”。的比喻,和“纳所食之气,还质易性”的变化。要人们关注饮食的营养特性对人体本性的影响,要求做到择食、少食,适食以减少代谢废物对人的危害,达到节食养生。二是列举了“涓子由于饮食术精而延长寿命”。和��好服松子而增强眼睛视力的传说,从正面说明上药优于五谷养生的作用,从而实现他节食养生的主张。 这二方面的论述委婉含蓄,要人们去理解,去推想,从而接受他节食养生的理念。
  从现代养生看,过多饮食,尤其是过食含蛋白质、脂肪及含糖较高的食物,必将增加胃肠负担,引起胃肠功能紊乱,招致有害物质对身体的伤害。另外,摄入的热量大于消耗,多余的热量变成脂肪,沉积于皮下及脑等组织器官内,形成“肥胖”,进而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出现代谢性障碍等疾病,因此,节食养生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
  四、解惑“长生”
  《诘难》质疑《养生论》“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余岁,下可数百年”。是“未尽善也”。发出:“若信可然,此人何在?月未之见,此殆影响之论,可言而不可得”。的咄咄质问。《答难》则从二个方面进行解惑。
  1.慎重对待前人的记载和传说文中首先发起反问:“目未之见,谓无其人,即问谈者,见千岁之人,何以别之?”“欲校之以形,则与人不异;欲验之以年,则朝菌无以知晦朔,蜉蝣无以识灵龟,然则千岁虽在市朝,固非小年之所辨矣”。这是说,看见千岁老人,若要以形貌上比较,则与常人没有什么两样;若要用年龄加以验证,则只有一天寿命的朝菌无法知道晚上的时光,短命的蜉蝣也无法认识长寿的神龟,即是千岁之人在眼前,肯定小年岁的是不能识别的。文中还例举了“享年七百岁的彭祖,东汉时代久睡不进食的刘根,冬天裸体,夏天皮衣的汉元帝时道士王仲都等,这些人肯定是后人见不到的,但不能说这些人和事不存在。这些反问之词,是在示人:在浩瀚的宇宙中,人们已知的事物极其有限,而未被认识的领域则是无限的,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永远没有完结。言外之意,要人们慎重对待前人的记载和传说,不要轻易持否定态度。
  2.客观地对待历史事物在如何对待前人的记载和传说上,《答难》作者还批评了《诘难》“思想僵化和庸人自扰的思想,要人们辩证地对待客观事物”。文中说:“上以周孔为关键,毕志一诚;下以嗜欲为鞭策,欲罢不能,驰骤于世教之内,争巧于荣辱之间,以多同自减,思不出位,使奇事绝于所见,妙理断于常视,以言通变达微,未之闻也”。这是说,把在上面的周公、孔子做为竭尽赤诚的楷模;在下的嗜欲作为欲罢不能的动力,奔波在社会的礼教之中,在是非荣辱之间争夺欺诈,随世俗压抑自己的个性,思考事理不能超出划定的范围,使奇异之事、玄妙之理的记载和传说在生活中绝传。这样能说是自己通晓事物变化和明达情理吗?这正是僵化的思维模式,才把“久愠闻居,谓之无观,深恨无肴,谓之自禁,以酒色为供养,谓长生为无聊”。这是说,把不满于长期的清闲生活,称之为没有快乐,把怨恨中的没有佳肴,称之为自找苦吃;把醇酒女色作为供养自己的佳品,说长寿是永远空虚无聊的。这种片面地孤立地看待客观事物的僵化思想发展为愤懑、对立,甚至对抗,完全是庸人自扰的作法,是养生长寿的大敌。
  3.认识长寿规律作者把长寿的认知理解为:“至理诚微,善溺於世”。即玄妙精微的道理,存在于日常的客观事物中。要求人们“求诸身而后悟,校外物以知之者”。即可通过自身的实践和比较身外同类事物而后知晓。这种“推之以理,较之以物”朴素地认知长寿的方法。是长期实践观察中总结出来的,是一种直观地认识事物的方法论。从下面这段论述中,更能清晰地看出文中说:“人从少至长降杀好恶有盛衰,或稚年所乐,壮而弃之;始之所满,终而重之。当其所悦,谓不可夺;值其所丑,谓不可欢;然还成易地,则情于初。苟嗜欲有变,安知今之所耽不为臭腐,曩之所贱不为奇美耶?”这是说,从少年到成年,对事物的喜好厌恶会有一个盛衰变化过程,有时幼年喜好的事物,到壮年就抛弃了;开始没有兴趣的事物,最终却觉得十分重要。当欢喜的时候,称其如何好的不可缺少;当厌恶的时候,又称其不能使人快乐。从少到长由于思维、知识及环境的变化,改变了当初对事物的认识和感情。如果嗜欲能够发生变化,哪里能知道今天所沉溺的不会成为无用的事物,先前认为卑贱的不会成为奇美的事物呢?这些论述,生动地描绘了人们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的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事物的过程。这个过程表明,只有亲临实践,按照自然规律去认知长寿,才会付诸现实。 (待续)
   (编辑:求索)

推荐访问:长寿 双赢
上一篇:邪不压正剧情解析 [解析《用活力舞动生命》]
下一篇:玻璃体混浊如何治疗_气功治疗玻璃体混浊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