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切忌“走神”——党校学习有感(2篇)

来源: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20-09-11 点击:

 1.“走访”切忌“走神”——党校学习有感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路线方针。近年来,尤其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不少地区和单位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党员干部“大走访”活动,在改进干部作风、密切党群关系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效,但同时一些弊端也随之显现。“神聚则形不散”,笔者认为,无论是“蜻蜓点水”还是“走马观花”式的走访,归根结底都是走了一个“神”字。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开展基层走访,目的是摸透实情、了解民意、解决问题。如果我们的党员干部思想上对走访工作“散了神”,那么势必草草了事、因陋就简、敷衍塞责,不仅让走访“散了形”,更“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让基层群众对走访工作稀里糊涂、甚至产生反感,势必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威信和形象。因此,我们党员干部只有从思想上找准定位“聚起神”,聚焦联系服务群众这个“坐标点”,时刻以群众路线指引和校准自我工作,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从企业需求出发,发自内心地开展大走访、大服务,才能保证基层走访工作落地有声。

 当然,思想是先导,关键还在于抓推进、抓落实、抓问题解决。如果我们的党员干部在走访中“散了神”“偏了向”,没有抓住“解题”这个关键,只是就走访而走访,开着小车转一转、口头简单聊一聊,遇到难题绕着走、发现矛盾不发声,那么这种不“走心”不“走效”的走访,只会是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再演绎,敷衍了组织、

 糊弄了群众、损害了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员干部必须牢牢树立问题导向和实效导向,把眼睛和耳朵延伸到每一个细节,把老百姓生活和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了解透,把我们政策制定和工作推进落实中存在的问题摸清楚,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切实打通工作落实的“最后一公里”,真正通过走访,走出真情、访出民意、服务出实效,共创“民得实惠、党得民心”的良好政治生态。

 2.全神贯注才能事半功倍——党校学习有感

 “天下之事,没有想不到,只有做不到。”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党员干部只有一颗做事的心远远不够,还应该拥有一颗专注之心,应当摒弃那些令人心颤的凡心杂念,全神贯注地投身于手中的工作。

 人造万物,皆是初心的外化,所谓专注,就是要集中全部精力、全神贯注、专心致志,直到耗尽最后一滴汗水。一个全神贯注的党员干部,往往能够把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智慧投入到正在干的扶贫工作上,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兑现党旗下的铮铮誓言。

 “天才就是这样,终身努力,便成天才。”党员干部需要锻造“凝视专一”的工匠精神。扶贫工作中,最为宝贵的莫过于这种工匠精神——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稳得住心神、扎得牢根基。一经精准“识别”锁定被帮扶对象,便可日以继夜、

 戒骄戒躁、不离不弃、精益求精,做到极致,做出精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境界。

 当下,全国扶贫开发工作如火如荼地向更高层次推进,但各地均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与党和国家要求不太符合的现象。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现象?仍然可归结为没有全神贯注。一个全神贯注投身于扶贫开发工作中的党员干部,越到“啃硬骨头”和“攻坚拔寨”阶段,越会一丝不苟、全力以赴帮助被帮扶对象尽早走出贫困泥沼,实现真脱贫的目标,只有那些马马虎虎、敷衍塞责之人,才会“导演”让困难群众“被脱贫”、“假脱贫”之戏。

 邓小平曾说:“我们的事业总是要求精雕细刻,没有一样事情不是一点一滴的成绩积累起来的。”眼下,每个党员干部进行的扶贫开发工作就是自己手中的雕塑品,光辉还是平淡、完美还是瑕疵,都需要自己全神贯注去雕琢。这个世界也许不一定需要很多英雄、很多天才,但却需要很多很多全神贯注的“工匠”,因为只有他们那种专注不懈怠、细致不粗放、严谨不疏漏、实干不空谈的精神,才能使扶贫开发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也才能打造出经得起人民和历史检验的“雕塑品”。

推荐访问:走神 切忌 党校
上一篇:县人大常委会专题党课上讲话&干部培训班上讲话
下一篇:团支部副书记岗位描述书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