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重点归纳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总结(第一到三章)

来源: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20-03-17 点击: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重点总结

 第一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性质、研究对象、基本任务和发展演变

 1、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2、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论是教育学的重要分支。

 3、 课程:(定义)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4、 现代课程论:(名词解释)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5、 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

 6、 在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夸美纽斯写了一本著名的《大教学论》。

 7、 赫尔巴特在1806年出版了他的代表作《从教育目的演绎出来的普通教育学》(《普通教育学》),1835年出版了《教育学讲授纲要》。

 8、 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分支:

 (1) 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核心:主要发生在德、前苏、日、中。此理论源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知识即道德”的传统。

 (2)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以斯金纳的程序教学为代表;

 (3) 认知教学理论:以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和奥苏贝尔,布鲁纳的“发现法”是认知教学的代表。

 (4) 非指导性教学:以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是情感教学的代表

 9、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以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包括语文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历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问题,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践问题等。基本任务是:①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③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10、 黎锦熙于1924年出版了《新著国语教学法》。这是我国语文教育史上最早的一部系统的完整的语文教学法专著。

 11、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演变:(了解)

 (1) 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

 (2) 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

 (3) 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1939);

 (4) 语文教材教法时期(1939――1978);

 (5) 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1989);

 (6) 语文教育学时期(1989――1997);

 (7)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1997――)。

 第二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重点)

 1、中国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2、中国封建社会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特点是:先教蒙学读物,集中识字;然后学习以“五经”、“四书”为主体的儒家经典;以文选作为补充读物和写作范本。

 3、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前三个为“三百千”)

 4、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均有孔子整理。

 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儒家经典的代表作。

 5、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南朝(梁)太子萧统编的《文选》。

 6、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识字教学的经验:

 (一)识字教学主要有5条

 ①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②韵文化,便于朗读和记诵;③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④联系日常生活;⑤激发儿童的兴趣。

 (二) 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阅读教学:

 (1)“四步读文法”

 南宋史学家、教育家吕祖谦在《古文关键》中谈的读文步骤归纳起来就是四步,即:浏览——概要——鉴文——析句(包括析字)。

 浏览,可以说是对文章的扫描,用跑读法;

 概要,可以说是对文章要点的概括,用跳读法;

 鉴文,可以说是对文章的首尾、开合、段落、层次的鉴赏,用唱读法;

 析句,可以说是对文章字、句精华的深究,用吟读法。

 (2)“八面受敌”法

 苏东坡认为读书每读一遍应有一遍的特定目的,不可毫无指向的、模糊的随意读书。

 (3)“朱子读书六法”

 元程端礼在《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里记载:“朱熹门人与私淑之徒,荟萃朱子平日之训而节取其要,定为读书六法:曰循序渐进,曰熟读精思,曰虚心涵泳,曰切己体察,曰著紧

 用力,曰居敬持志。”

 (4)曾国藩“看、读、写、作四者不可缺一”法

 “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不可缺一。

 (三) 写作教学

 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写作的经验主要有:

 (1)注重基本功训练

 (2)多读多写多改

 (3)作文从模仿入手

 (4)先放后收

  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心小。

 先写放胆文,再写小心文

 7、古代文学课程与教学的主要问题和弊端

  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三大问题

 (1)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问题;科举取士制度推行以后,语文教育逐渐变成了科举考试的附庸。

 (2)教学内容问题。教学内容陈旧片面,主要为识字、读古文、作古文,把古人作为学习的楷模,窒息了青年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革新创造精神。

 (3)教学方法问题:死板、单一,就是记诵和摹仿。

 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四大弊端:

 (1)脱离语言实际;(2)脱离应用实际

 (3)忽视文学教育;(4)忽视知识教育

 8、壬寅学制 (名词解释):

 1902年8月15日(光绪二十八年)清政府颁布了张百熙所拟的《钦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历史上由政府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史称“壬寅学制”。教学科目有“读经讲经”、“中国文字”、“词章”等。该章程由于内忧外患虽未实行,却开了新学制的先河。

 9、癸卯学制 (名词解释):

 1904年8月15日(光绪二十八年)清政府颁布了由张之洞、张百熙、荣庆合订的《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历史上由政府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史称“癸卯学制”。“癸卯学制”实行分科教学,有算术、外文、历史、地理、博物(生物)、格致(物理)、化学等现代学科,修身(政治)、中国文学(语文)等传统学科,我国现代教育由此开始。其中对语文课程的修业年限、课程设置、课程宗旨、教学任务和时间、教学原则、教材等方面都有具体的规定,把语文课程从综合性社会学科中分离出来,标志着传统语文教育向现代语文教育的

 过渡。这是我国现代教育的起点,也是语文这门学科独立的起点。是语文单独设科的开始。曾用过读经、词章、字课、习字、作文、读经讲经、中国文字、中国文学等名称。

 10、国文——语文单独设科后第一个正式名称。

 11、北洋军阀政府于1920年通令全国,小学开设“国语”,主要教白话文;中学开设“国文”,仍然教文言文。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现代文第一次进入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中取得了合法地位。

  12、简言之,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这一改革的根本意义,就在于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结合起来,最终确定了现代语和现代文在语文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13、红领巾教学法:是1953年北京师范大学叶苍岑教授接受苏联普希金的建议,在师大女附中指导实习生试教《红领巾》(小说)所采用的方法,此方法注重用谈话启发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指出朗读、复述、分析课文是语文课的主要因素,不能片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对改进语文教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4、“红领巾”教学法对语文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主要有两方面:

 (1) 推动了教学方法改革;

 (2)建立了现代文教学的基本模式。在凯洛夫“五个环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语文教学特别是现代文教学的基本模式:(A)题解,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等。(B)讲解生字生词、学生质疑问难等。(C)分析课文,结构分析、人物形象分析、重点难点分析等。(D)总结主题思想。(E)研究写作特点。

 15、1956年4月,教育部正式发出了《关于中学、中等师范学校的语文科分为汉语、文学两科教学并使用新课本的通知》,决定从1956年秋季起,中学、中等师范学校语文科实,分为汉语、文学两科进行教学,并且使用新编的汉语课本和文学课本。

 16、1961年后,语文教育界明确提出了“加强双基”的口号。1963年张志公发表《说工具》一文,发展了“工具说”理论,更深刻地阐述了语文学科的根本性质。

 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7、1977—20世纪末,新时期的语文教育,众多的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层出不穷。(于漪、钱梦龙、宁鸿彬、魏书生)

 (1) 于漪老师的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教书育人的思想。

 (2) 钱梦龙老师的主要贡献就是创立了“三主四式”理论:

 三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

 四式:自读式、教读式、作业式、复读式;“三主四式导读法”

 (3) 宁鸿彬,三不迷信是:

  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教师。三个允许是:允许有错误,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

 (4) 魏书生以语文“知识树”为体系的“六步教学法”。

  导入定向——整体认读——分析研读——整合评读——巩固练习——外向迁移。

 第三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1、 语文学科的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12月28日修订)

 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3、 语文课程的价值转型:首先,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我国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根本要求。其次,21世纪的课程要求:追求教育民主,追求多元主义价值观,回归生活世界,关爱自然。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4、 语文课程的目标重建:

 (1)确立新知识观 ;(2)确立新学生观 ;(3)确立课程与生活联系 。

 5、 重建后的语文课程目标有许多主要特点:

 (1)三个维度、五个领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维度,这是隐性线索;横向则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领域,这是显性呈现。

 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1)导向作用;(2)推进作用;(3)控制作用 ;(4)评价作用

 (5) 管理作用

 6、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目标简析: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两类。总目标共有十项。阶段目标把义务教育的九年划分为小学1-2年级,小学3-4年级,小学5-6年级,初中1-3年级,共四个学段。

 总目标(了解)

 (1)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 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 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 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7、 写作的阶段目标部分,第一学段称为“写话”,第二、第三学段都称为“习作”,到第四学段才称为“写作”,这是为了降低义务教育阶段写作难度。

 8、 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旨在倡导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品质。它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与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等。

 9、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简析:总目标(了解):(1)积累·整合(2)感受·鉴赏(3)思考·领悟(4)应用·拓展(5)发现·创新。

推荐访问:一到 语文课程 重点
上一篇:【医学院学生事务一站式咨询服务办事指南】 咨询服务公司
下一篇:推进行政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行政执法队伍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